从傅雷的高老头译本看释意理论的应用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傅雷,作为当代中国最出色的三大翻译家之一,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尤其是文学界和翻译界。随着法国翻译理论释意派理论的不断发展,研究傅雷的翻译理论更加有意义。傅雷曾说过“翻译如临画,应着力追求神似,而不是形似”这句话实际上正反应了释意理论的核心观点,正如释意理论创始人达尼卡·塞莱斯科维奇教授所云:“我觉得,译者或者译员都是画家,而不是摄影师,绘画是借助画家的看法,从要表现的现实中提炼与现实相当的意义和信息,翻译亦然,是要透过语言层次,深入到言语层面,理解文本或篇章的意义,以恰当的形式加以表达”。
     论文在第一部分阐述了国内外对释意理论的研究现状,通过分析,笔者发现国外的研究更多注重的是释意理论对口译实践的指导作用,但对笔译,他们研究的相对要少得多。在国内,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做了研究,然而,他们除了对理论的研究较深入外,都没有去具体地分析释意理论是如何在傅雷的翻译中应用的。第二部分主要运用了统计分析,文本分析和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一是研究傅译版高老头中释意理论的运用总共有多少处,并列举出来;二是具体分析不同情形下释意理论的研究。最后,根据这几种情形中释意理论的运用论证了傅雷对释意理论的应用。对比分析包括两部分,一是高老头傅译本和巴尔扎克的原文之间的对比:包括显性意义和隐含意义的处理,法文版和中文版中的意义等同处的概括,以及中文版对原作文体风格的转换,二是傅译本与其它译本的比较,从中判定其它译本是否也运用了相同的翻译理论和处理方法。最后一部分从两个方面说明哪些因素影响了傅雷的翻译理论:精神内涵和艺术修养。可以说,译者是处于中心位置,他的主观性,他的取舍态度,他的认识水平,都无不在起作用。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最后一章中分析影响因素的原因。
     通过研究,笔者发现,第一,释意派的翻译理论是绝对适合于笔译翻译的,并且傅雷的高老头译本中很好地运用了这一理论,第二,统计结果显示释意理论在小说中应用最多的是人物的对话内容,这恰与这一理论原本是从口译实践而来不谋而合,这说明这一理论应用于笔译实践的广阔发展前景。第三,影响傅雷翻译的因素(精神内涵和艺术修养)也正是释意理论对译者所提出的要求。
引文
1傅敏《傅雷谈翻译》,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5年,第3页。
    2转引自许均翻译释意理论辨——与塞莱斯科维奇教授谈翻译[J],《中国翻译》1998年第1期。
    3 Marianne, Lederer, La traduction aujourd'hui- le modèle interprétatif , Paris, Librairie Hachette, 1994, p.9.
    4 (Gile, 2002 :1)
    5 (Gile, 2002 :2)
    6 (Gile, 2002 :3)
    7 ( Gile, 2002 :5)
    8 (Gile, 2002 :3)
    9 (Gile , 2002 :3)
    10 (Gile, 2002 :3)
    11慕媛媛、潘君《专业化道路:中国口译发展的新趋势》,载《中国翻译》,2005年第2期,第38-41页。
    12 (Cai, 2001 : 285)
    13 Marianne, Lederer, La traduction aujourd'hui- le modèle interprétatif , Paris, Librairie Hachette, 1994, p.113.
    14同上,p.25.
    15 Marianne, Lederer, La traduction aujourd'hui- le modèle interprétatif , Paris, Librairie Hachette, 1994, p.9.
    16同上,p.11
    17转译自刘宓庆《文体与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第17页。
    18 Delise, J.(1984) : l’analyse du discours comme méthode de traduction, Presses de l’Universitéd’Ottawa.
    19 Marianne, Lederer, La traduction aujourd'hui- le modèle interprétatif , Paris, Librairie Hachette, 1994, p.42.
    20 Marianne, Lederer, La traduction aujourd'hui- le modèle interprétatif , Paris, Librairie Hachette, 1994, p.58.
    21同上
    22 Marianne, Lederer, ?Implicite et explicite ?, La traduction aujourd'hui, Paris, Librairie Hachette, 1994, p.38.
    23 Marianne, Lederer, La traduction aujourd'hui- le modèle interprétatif , Paris, Librairie Hachette, 1994, p.50.
    24同上,p.65.
    25. Marianne, Lederer, La traduction aujourd'hui- le modèle interprétatif , Paris, Librairie Hachette, 1994, p.63.
    26傅敏《傅雷谈翻译》,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5.12,第3页。
    27同上,“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28许渊冲《文学与翻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2,第193页。
    29 (罗, 1984 : 626)
    30傅敏《傅雷文集书信卷》,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8年,第162页。
    31同上,第165页。
    32 (罗, 1984 : 695)
    33同上
    34同上
    35傅敏《傅雷文集书信卷》,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8年,第209页。
    36 (罗, 1984 : 628)
    37 (罗, 1984 : 627)
    38 (罗, 1984 : 545)
    39同上
    40傅敏《傅雷文集书信卷》,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8年,第150-151页。
    41 (罗, 1984 : 545)
    42 (罗, 1984 : 626)
    43傅敏《傅雷文集书信卷》,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8年,第603页。
    44同上,第575页。
    45同上
    46傅敏《傅雷谈翻译》,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5年,第3页。
    47傅敏《傅雷文集艺术卷》,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8年,第
    298-299页。
    48同上,第298页。
    49金梅《傅雷传》,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第227页。
    50傅敏《傅雷文集书信卷》,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8年,第133页。
    51 (罗, 1984 : 545)
    52傅敏《傅雷文集书信卷》,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8年,第608页。
    53 (罗, 1984 : 694)
    54同上
    55傅敏《傅雷文集书信卷》,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8年,第649页。
    56同上,第575页。
    57同上
    58 (罗, 1984 : 559)
    59傅敏《傅雷文集书信卷》,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8年,第598页。
    60同上,第597页。
    61 (罗, 1984 : 625)
    62傅敏《傅雷文集书信卷》,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8年,第581页。
    63 (罗, 1984 : 627)
    64傅敏《傅雷文集书信卷》,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8年,第421页。
    65同上
    66同上
    67罗曼·罗兰《罗曼·罗兰致译者书》,傅雷译《傅译传记五种》,北京:三联书店,1996,第397页。
    68同上,第399页。
    69傅敏《傅雷文集书信卷》,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8年,第266页。
    70同上,第538页。
    71同上,第263页。
    72 (罗, 1984 : 694)
    73同上
    74傅敏《傅雷谈翻译》,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5年,第3页。
    75傅敏《傅雷谈翻译》,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5年,第3页。
    76傅敏《傅雷谈美术》,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5年,序。
    SELESCOVITCH (Danica) et LEDERER (Marianne), Interpréter pour traduire, Paris, Didierérudition, 1984.
    SELESCOVITCH (Danica),études traductologiques, Paris Lettres Moodernes, 1990.
    LEDERER (Marianne), La traduction aujourd’hui– le modèle interprétatif, Paris, Hachette, 1994.
    Honoréde Balzac, Le Père Goriot, Gallimard 1971.
    DELISE (Jean), l’analyse du discours comme méthode de traduction, Presses de l’Universitéd’Ottawa, 1984.
    VINAY (Jean-Paul) et Darbelnet (Jean), Stylistique comparée du fran?ais et de l’anglais, Didier, Paris, 1958.
    MOUNIN (George), Les problèmes théoriques de la traduction, Gallimard, 1963. —Linguistique et traduction, Dessart et Mardaga, 1976.
    EUGENIO (Corseriu),“Portée et limites de la traduction”, Parallèles 19, 19-34, 1998.
    LEFEVERE (André), 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 London, Routledge, 1992.
    CHRISTIANE (Nord), Text Analysis in Translation: Theory, Methodology, and Didactic Application of a Model for Translation-Orientation Text Analysis, Amsterdam, Rodopi, 1991.
    MONA (Baker), Réexprimer la langue de la traduction: une approche par corpus, Meta 43/4, 480-485, 1998.
    ANTOINE (Berman), Pour une critique de la traduction: John Donne, Gallimard, Paris, 1995.
    —?Translation and the Trials of the Foreign ? in A. Berman,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 tr. L. Venuti, 284-297, London, Routledge, 2000.
    ANDREW (Chersterman), ?Ethics of Translation?, in M. Snell- Hornby, Z. Jettmarova, K. Kaindl (eds.), Translation a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elected Papers from The EST Congress, Prague 1995), 147-157, Amsterdam, Benjamins, 1995.
    CRONIN (Michael), Translating Ireland: Translation, Languages, Cultures, Cork University Press, Cork, 1996.
    UMBERTO (Eco),“Traduction et langue parfaite”, en Dixièmes assises de la traduction littéraire, 191-207, Actes Sud, Arles, 1993.
    JACQUES (Fontanille), Sémiotique du discours, Pulim, Limoges, 1998.
    BARBARA (Folkart), Le Conflit desénonciations: Traduction et discours rapporté, Balzac, Montréal, 1991.
    THéO (Hermans), Translation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ture, Croom Helm, London, 1985.
    ROMAN (Jakobson), ?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 in R. Brower, On Translation, 232-9,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1996.
    JEAN-RENé(Ladmiral), ?Entre lignes, entre les langues ?, Revue d’esthétique 1, 67-78, 1981.
    LAMBERT (Jose), Theorie de la litterature et theorie de la traduction en France (1800-1850): interpretees a partir de la theorie du polysysteme, Duke University Press.
    巴尔扎克《高老头》,傅雷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年。
    巴尔扎克《高老头》,韩沪麟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1997年。
    鲍刚《口译理论概述》,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8年。
    蔡小红《交替传译过程及能力发展》,载《现代外语》, 2001年第3期,第276-285页。
    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年。
    傅敏《傅雷谈翻译》,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5年。
    —《傅雷文集书信卷》,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8年。
    —《傅雷文集文学卷》,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8年。
    —《傅雷文集艺术卷》,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8年。
    金梅《傅雷传》,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
    (法)勒代雷《释意学派口笔译理论》刘和平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 2001年。
    刘和平《口译理论和教学研究现状及展望》,载《中国翻译》,2001a C2),第17-18页。
    —《释意学派理论对翻译学的主要贡献》,载《中国翻译》,2001b C 4 ),第62-65页。
    —《口译理论与教学》,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a。
    —《口译理论研究成果与趋势浅析》,载《中国翻译》,2005b C 4 ),第71-74页。
    罗新璋《翻译论集》,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4年。
    佘烨、夏高琴、佘协斌《傅雷:二十世纪伟大的文学艺术翻译家—纪念傅雷先生诞辰100周年》,载《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第81-84页。
    王宏印《中国传统译论经典论释—从道安到傅雷》,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3年。
    许钧《当代法国翻译理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年。
    —《翻译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3年。
    —《翻译释意理论辨—与塞莱斯科维奇教授谈翻译》,载《中国翻译》, 1998年第1期,第9-12页。
    —《作者、译者和读者的共鸣与视界融合》,载《中国翻译》, 2002年第3期,第23-27页。
    —《傅译巴尔扎克的启示》,载《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8年第3期,第1-3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