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公共危机常态化管理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进入二十一世纪,非传统安全伴随着全球化的扩展在世界范围制造了众多灾难,社会学家描述的世界风险社会已成为现实。各种自然原因或人为因素导致的公共危机频频发生,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中国的社会发展已进入关键期。社会转型中,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结构调整造成对传统的剧烈冲击。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面临分散化、多元化的局面。一方面,中国出现很多内生公共危机,另一方面,中国还时刻受到全球化带来的外部危机的威胁。总体上讲,当今社会,公共危机已成常态,理论与现实共同提出对公共危机进行常态化管理的要求。
     面对公共危机常态管理的需要,中国已经为之付出了实践努力,但实际效果证明还存在很多不足。中国当前的公共危机管理主要依靠政府单方面努力,虽然从形式上构建了分类分级的管理模式,也努力建设常态化的应急管理体系,但很多工作还停留于表面,而且危机管理力量单一。自2003年非典之后,中国开始构建公共危机管理体系,到2008年年底,经过一系列大的危机,每次总能发现很多问题,每次都要不断进行弥补和完善。中国正处在公共危机常态管理的初级阶段。
     要真正建立公共危机常态管理能力,必须清醒的认识并解决一系列重要问题,它们包括政府、社会、法律以及国际体系等方面。从政府角度看,关键问题是政府大包大揽,将危机管理完全承包,不计成本,缺乏效率,没有形成适合的绩效评估体系。社会视角分析,受传统影响,中国的非政府组织发展严重滞后,无法在危机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社会个体成员的危机意识不强,抗风险能力也受到家庭结构、社会结构等因素的影响,缺乏自我保护和抗风险能力。国内法律体系不完善,与国际法律体系也不接轨,相应的国际合作体系很少。这些因素共同影响中国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的提升。
     公共危机管理的有效性成为今后政府执政合法性的重要来源。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当前中国已经基本实现小康社会,传统以经济发展来获得执政合法性的因素依然存在,但重要性已随着人们开始追求安全的生活工作环境而有所降低,随之而来的就是社会对公共危机管理的关注。从而,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有效性就成为获得合法性支持的重要来源。
     公共危机管理还要面对社会风险以及国际风险。社会风险来源于社会力量的分化。个体化趋势之下,新的力量组合也在逐步形成,特别是当社会主体意识逐渐增强,对政府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的时候,非常容易在社会转型期形成不稳定的力量,对社会构成威胁。国际风险分两方面,一方面是国际爆发的公共危机会影响到中国,另一方面是因意识形态和利益争夺会给中国带来更多不确定的危机。
     公共危机管理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将公共危机管理更好的融入和谐社会建设,并使之成为和谐社会的重要推动力,本文提出公共危机管理的“治理——管理”模式。首先,模式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了中国的国情,借鉴了中国的历史经验及教训;其次,模式与西方倡导的公民社会理念也很接近,更容易与国际接轨。模式对前文提到的问题及风险进行了科学的回应。在如何建设该模式的问题上,提出坚持政府主导,渐进式推进,以能力的全面提升与重点相结合的原则,把握时机,有效推动。在进行公共危机常态管理活动过程中,稳步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研究中国公共危机常态化管理有很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一方面,这可以丰富和深化和谐社会理论,将公共危机管理与和谐社会建设更好的融为一体,探讨提升和谐社会建设能力的问题、和谐社会建设与危机管理相结合的问题;另一方面,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都面临公共危机常态化的现实,迫切需要解决公共危机常态化管理能力建设的问题。通过本文研究,可以初步找到一些可尝试的模式与实践路径。
In the 21st century, with the expanding of globalization, non-traditional security issues have made a lot of disasters all over the world. The world risk society described by sociologists has become reality. All kinds of natural and artificial factors result in frequent public crises, which seriously threat people's safety of lives and property.
     China's social development has entered the most crucial phase. During the perio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traditions are deeply shocked by economic reform and social structural adjustment. In market economy, society is facing a decentralized, pluralistic situation. On one hand lots of public crises appeared inside of china, on the other hand globalization has brought many crises from the outside. In a word, public crises have been normal issues. Theory and reality co-sponsored the requirement of normal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China has made a lot of efforts to improve the job of crisis management; however, the actual results prove that there are still many deficiencies. China's current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relies on the unilateral efforts of the Government, although constructed from the management model of classification and grading, and strives to build the emergency management system, but a lot of work just stay on the surface, and the strength of crisis management is weak. Since SARS in 2003, China began to build the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system. to the End of the year in 2008, after a series of major crises, there were still a lot of questions, and the government made great effort to improve them every time. China is in the initial stage in the normal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To build the capacity of normal crisis management, we must recognize and seize the most important questions, including the Government, society, law as well as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and so on. Form the point of the Government, the key problem is that the Government took all the work of crisis management, excluding social costs, is not efficiency, and lack of suitable performance appraisal system. Analysis from the social perspective, influenced by traditions, Chinese 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s are weak, and can not play its due role in crisis management. Members of society do not have a strong sense of crisis, and their ability to resist risks is effected by family structure , social structure and other factors. They are lack of self-protection and the ability to resist risks. Imperfect legal system, domestic law and international legal system does not converge. These factors affect the capability of Chinese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The effectiveness of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ource of legitimacy for the Government. According to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 China has basically realize a well-off society, the traditional factors, gaining legitimacy from economic development, still exist, but as people begin to pursuit safe living and working environment, its importance is reduced, and people pay more attention to crisis management. Thus, the effectiveness of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ource of legitimacy for the Government.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has to face social risks, as well as international risks. Social risks come from the differentiation of social forces. With the impaction of individual trends, new forces are gradually taking shape. Especially when the individual awareness is enhanced, people begin to ask for higher management capacity of the Government, which may become a threat to society. There are two aspects to international risks. On the one hand, international crisis will affect China, on the other hand, fighting for the ideology and interests will bring more uncertain crises to China.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ar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armonious society. In order to integrate it with harmonious society well, we could try the "Governance-Management" model, which should be a good choice. First of all, during the design process, the model has fully considered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the history. Also, model is very similar to the Western concept of civil society, so it is easier to align with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he model also responses the problems and risks mentioned above. On the issue of how to build the model, this paper adheres to government-led, all-round development. During the course of developing the capability of normal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we should steadily push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Study of normal Chinese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has a very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n the one hand, it can enrich and deepen the theory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explore the problems of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On the other hand, countries in the world, including China, all face the fact of normal public crises, and all of them need to find ways to improve their capabilities of normal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According to this paper, we can find some preliminary model and practicable path.
引文
①[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何博闻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43页。
    ②同上书,第44页。
    ③同上书,第44页。
    ④Anthony Giddens.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P.125.
    ⑤参见周志俊、金锡鹏主编:《世界重大灾害事件记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62-165页。
    ①参见李拯宇、干玉兰:《韩国“牛肉风波”何以闹这么大?》,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8-07/10/content_8522513.htm.;李拯宇、干玉兰《韩国“牛肉风波”一时难平》,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newseenter/2008-07/06/content_8500378.htm.
    ②从1986年的《风险社会》到1999年的《世界风险社会》,间隔13年。
    ①李培林、张翼、赵延东、梁栋:《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20页。
    ②一些拉美和东南亚国家及地区在二十一世纪七十年代人均GDP就达到1000美元,目前香港和新加坡人均GDP己超过2万美元,韩国也超过1万美元,而巴西、阿根廷至今人均GDP仍不足3000美元。参见李培林、张翼、赵延东、梁栋:《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21页。
    ①秦宣:《超越危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殊背景分析》,载《学习与实践》,2006年第11期。
    ①温俊萍:《试析和谐社会视角下的政府危机管理》,载《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年第4期。
    ②李洪波:《公共危机管理与构建和谐社会》,载《管理观察》,2008年第8期。
    ③同上。
    ①童星、张海波:《中国转型期的社会风险及识别》,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页。
    ②参见童星、张海波:《中国转型期的社会风险及识别》,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33-135页。
    ①赵成根主编:《国外大城市危机管理模式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7页。
    ②参见沈国明主编:《城市安全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67页。
    ③童星、张海波:《中国转型期的社会风险及识别》,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40页。
    ④参见薛澜、张强、钟开斌著:《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46页。
    ⑤参见Alexander Kouzmin.Policy Advice an Crisis,A Political Redefinition of Crisis Management.International Studies Review,2004(6).
    ⑥参见[美]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王成、宋炳辉、金瑛译,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第21页。
    ⑦参见Ian Mitroff.Crises as Ill-structured Messes.International Studies Review,2004(6).
    ①参见Ajren Boin.Lessons From Crisis Management.International Studies Review,2004(6).
    ②参见吴志敏:《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公共危机治理研究》(博士论文),2008年,第5页。
    ①参见童星、张海波:《中国转型期的社会风险及识别》,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39页。
    ②参见薛澜、张强、钟开斌著:《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
    ③参见张成福:《公共危机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载《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7期。
    ④参见吴江主编:《公共危机管理能力》,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5年。
    ⑤余潇枫:《非传统安全与公共危机治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
    ①参见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公共危机管理》,人民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6年,第1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2页。
    ①《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第458页。
    ②《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305页。
    ③[美]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王成、宋炳辉、金瑛译,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第13页。
    ④Uriel Rosenthal,Charles Michael T.,ed.Coping with Crisis:The Management of Disaster,Riots and Terrorism. Springfield:Charles C.Thomas,1989.
    ①[美]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王成、宋炳辉、金瑛译,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第13页。
    ②参见童星、张海波:《中国转型期的社会风险及识别》,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9-20页。
    ③余潇枫:《非传统安全与公共危机治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8页。
    ④吴江主编:《公共危机管理能力》,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5年,第2页。
    ⑤同上书,第2页。
    ①余潇枫:《非传统安全与公共危机治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2页。
    ②陈雨露、庞红、蒲延杰:《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8-04/05/content_7921585.htm.
    ③参见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公共危机管理》,人民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6年,第4-5页;吴江主编:《公共危机管理能力》,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5年,第3-4页。
    ④龚维斌:《公共危机管理》,新华出版社,2004年,第20页。
    ①参见童星、张海波:《中国转型期的社会风险及识别》,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1页。
    ②Anthony Giddens.Runaway World:How Globalization Is Reshaping Our Live.Routledge Press,2000,pp.25.
    ③[美]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王成、宋炳辉、金瑛译,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第24页。参见童星、张海波:《中国转型期的社会风险及识别》,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1页。
    ④Ulrich Beck,Risk Society:Towards a New Modernity.London:Sage Publications,1992,p.44.转引自童星、张海波:《中国转型期的社会风险及识别》,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5页。
    ⑤[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何博闻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22页。
    ①参见夏玉珍、吴娅丹:《中国正进入风险社会时代》,载《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②余潇枫:《非传统安全与公共危机治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0页。
    ①薛澜、张强、钟开斌著:《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1页。
    ②The 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Our Global Neighborhood.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pp2-3.
    ③[美]詹姆斯·罗西瑙主编:《没有政府的治理》,张胜军等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页。
    ④[法]皮埃尔·卡兰默等著:《破碎的民主:试论治理的革命》,高凌瀚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2页。
    ⑤薛晓源、周战超主编:《全球化与风险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7页。
    ①薛晓源、周战超主编:《全球化与风险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15页。
    ①童星、张海波:《中国转型期的社会风险及识别》,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7页。
    ②杨雪冬等著:《风险社会与秩序重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40页。
    ①参见薛晓源、周战超主编:《全球化与风险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3-12页。
    ①[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15页。
    ②Ulrich Beck,Risk Society:Towards a New Modernity.London:Sage Publications,1992,pp37-44.
    ③[荷]沃特·阿赫特贝格:《民主、正义与风险社会:生态民主政治的形态与意义》,薛晓源、周战超主编,《全球化与风险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320页。
    ④Anthony Giddens.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Anthony Giddens,Modernity and Self-Identity.Cambridge:Polity Press,1991.
    ⑤[德]乌尔里希·贝克、[英]安东尼·吉登斯、[英]斯科特·拉什著:《自反性现代化:现代社会秩序中的政治、传统与美学》,赵文书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5页。
    ①童星、张海波:《中国转型期的社会风险及识别》,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2页。
    ②同上书,第30页。
    ③参见余潇枫:《非传统安全与公共危机治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9-31页。
    ①参见宋林飞:《中国社会转型的趋势、代价及其度量》,载《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②参见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59-72页。
    ①童星、张海波:《中国转型期的社会风险及识别》,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7页。
    ②参见高恩新、余朝阳:《试论危机管理的常态化趋势》,载《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①参见高恩新:《从非常态管理到常态管理——西方危机管理理论综述》,李瑞昌主编:《危机、安全与公共治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47-55页。
    ②参见竺乾威:《危机管理理论简述》,李瑞昌主编:《危机、安全与公共治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4-26页。
    ③参见童星、张海波:《中国转型期的社会风险及识别》,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39页。
    ①[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何博闻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7页。
    ②同上书,第17页。
    ③同上书,第20页。
    ④同上书,第21页。
    ⑤同上书,第27页。
    ⑥同上书,第39页。
    ⑦以下事件主要来源于新华网、凤凰网、新浪网等网络相关报道。
    ①童星、张海波:《中国转型期的社会风险及识别》,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4页。
    ②马研:《我国每年因突发事件非正常死亡人数超过20万》,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6-07/20/content_4861455.htm.
    ③李菲:《我国2005年发生灾害突发公共事件540万起》,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6-07/20/content_4861455.htm.
    ④《2008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http://cws.mca.gov.cn/article/tjkb/200902/20090200026333.shtml.
    ①《全球气候变暖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国家之一》,http://news.xinhuanet.com/video/2008-07/15/content_8549778.htm.
    ②根据民政部2004-2008年公布的统计公报整理。
    ③转引自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闪纯昌于2008年6月15日在华东师范大学所做报告。
    ①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官方网站,2008年10月24日中国政府网在线访谈,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新闻发言人、煤矿安监局副局长黄毅的谈话。
    ②转引自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闪纯昌于2008年6月15日在华东师范大学所做报告。
    ③参见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公共危机管理》,人民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6年,第20页。
    ①《周小川: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不大》,http://www.treasurer.org.cn/wzjjgl+detail.art_id+1727+cat_id+8.htm
    ②《周小川: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有限》,http://finance.ifeng.com/news/hgjj/200804/0414_2201_489223.shtml.
    ③根据新华网、凤凰网等相关报道整理。
    ④晏琴:《第二波金融危机或许来袭》,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9-02/26/content_10902208.htm.
    ①《冰岛面临“国家破产”危险》,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8-10/09/content_10168675.htm.
    ②李忠发:《中国不会坐视巴基斯坦“破产”巴举国感谢中国》,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8-10/21/content_10226888.htm.
    ③参见郑兴、李雅兰:《希腊骚乱引发社会动荡》,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8-12/13/content_10497472.htm.
    ①李小年:《贸易保护主义只会加剧金融危机》,载《文汇报》,2009年2月16日。
    ②参见《媒体称中国未来两个月可能出现新一波中小企业倒闭潮》,http://finance.ifeng.com/news/hgjj/20090205/350421.shtml.
    ③参见潘启雯:《2009年:“群体性事件”仍将考验我们》,载《中国社会科学院报》,转引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网站,http://www.cass.net.cn/file/20090205217181.html.
    ①郭济主编:《中央和大城市政府应急机制建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7页。
    ①郭济主编:《中央和大城市政府应急机制建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8页。
    ①左小麟:《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政府角色》,载《思想战线》,2008年第1期。
    ①朱慧涛、王辉:《行政成本概念鉴辨与重构》,《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1期。
    ②张成福、倪文杰:《现代政府管理大辞典》,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
    ③杨眉:《我国行政成本全世界最高》,《新闻月刊》,2003年第9期.
    ④参见杨旭:《我国行政成本现状及其控制》,《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⑤孙宋飞:《国务院机构改革“大部制”方案接近征求意见尾声》,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8-01/14/content_7415075.htm.
    ①参见《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建设的十大问题和四种建设思路》,http://www.ccw.com.cn/cio/research/hangye/htm2004/48770B53-C982-4E9D-9349-ED30BC6360D5.asp
    ①戴扬、杨龙:《国内政府成本问题研究综述》,《理论与改革》,2005年第4期。
    ①《军队参加抢险救灾条例》,http://www.gov.cn/yjgl/2005-10/09/content_75376.htm.
    ②《出兵数十万 军机再领命:探访部队救灾指挥中心》,http://www.china.com.cn/military/txt/2008-01/31/content_9622122.htm.
    ①朱慧涛、王辉:《行政成本概念鉴辨与重构》,《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1期。
    ②朱慧涛、王辉:《行政成本概念鉴辨与重构》,《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1期。
    ①转引自周志忍:《行政效率研究的三个发展趋势》,《中国行政管理》,2000年第1期。
    ②李鹏:《1988年政府工作报告》,http://www.gov.cn/test/2006-02/16/content_200865.htm.
    ①沈国明主编:《城市安全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75页。
    ①张杰:《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大幕拉开》,http://media.ccidnet.com/art/2641/20050830/321581_1.html.
    ②《从国务院部门“三定”规定看中央政府机构改革》,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9/07/content_9820435_1.htm
    ③《新一轮中央政府机构改革力克“九龙治水”》,http://news.xinhuanet.conm/politics/2008-09/10/content_9877877.htm
    ④《从国务院部门“三定”规定看中央政府机构改革》,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9/07/content_9820435_1.htm
    ①非政府组织(NGO)和非营利组织(NPO)在内涵和外延上一致,所不同的是,非营利组织强调的是和企业的区别,非政府组织强调的是和政府的区别。相对于非营利组织来说,非政府组织在国际社会更为通用,其历史也更悠久。参见王名:《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5页。
    ②参见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328页。
    ③唐铁汉、袁曙宏主编:《社会治理创新》,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24页。
    ①参见[美]莱斯特·M·萨拉蒙等著:《全球公民社会》,贾西津、魏玉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178、165、138、69页。
    ①王名:《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51页。
    ②王名:《清华发展研究报告2003:中国非政府公共部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73页。
    ①王名:《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04-211页。
    ②赵仕芳:《三亚红会副会长因态度恶劣被建议停职》,http://www.hq.xinhuanet.com/news/2008-05/25/content_13359253.htm.
    ①参见高莎:《压力已然显现 中国人口老龄化将伴随21世纪始终》,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7-10/31/content_6981525.htm.
    ②《回良玉: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影响 推进事业发展》,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8-02/29/content_7694197.htm.
    ③根据2006年2月23日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公布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整理。
    ①高莎:《压力已然显现 中国人口老龄化将伴随21世纪始终》,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7-10/31/content_6981525.htm.
    ②同上。
    ③《计划生育政策实施30多年来中国少生4亿多人》,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8-11/03/content_10299292.htm.
    ④参见程瑛:《独生子女家庭五大风险》,《瞭望东方周刊》,2006年第37期。
    ⑤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赵白鸽2007年1月19日表示,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独生子女数量已达到9000万,按照2006年的出生率12.09‰,死亡率6.81‰,自然增长率5.28‰计算,2007、2008两年正常增加的独生子女数应该为1300万左右,加上之前的9000万,已经超过一亿。
    ①沈国明主编:《城市安全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68页。
    ①燕继荣:《服务型政府,但不是全能政府》,http://news.xinhuanet.com/theory/2008-03/30/content_7875745.htm.
    ②参见《中国人均保费低于世界平均水平》,http://insurance.wswire.com/htmlnews/2006/05/22/691033.htm.
    ①在中国的行政、法律体系中,往往采用“突发事件”或“紧急事件”的状态描述词,而在理论研究中,学者多采用“危机”或“公共危机”,实际上二者是对同样事件的表述,本文视二者为等同。
    ②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gov.cn/yjgl/index.htm.
    ①参见应松年主编:《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法律制度研究》,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4年,第113页。
    ②张小明主编:《公共部门危机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版,第104页。
    ③同上书,第104页。
    ①童星、张海波:《中国转型期的社会风险及识别》,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73页。
    ②相关数据参见《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200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8月。
    ①参见《美国双重标准对待伊印核问题 一限制 一推动》,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8-08/04/content_8938012.htm.
    ②参见孙晓慧:《指责美国双重标准 朝鲜拒绝放弃发展核武器》,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4-09/20/content_1998111.htm.
    ①孟娜:《4千贪官带走资金4千亿,中国加大打击贪官外逃》,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5-03/11/content_2681078.htm.
    ②王优玲:《四部委:中国将跨国追究外资非正常撤离责任》,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8-12/21/content_10531561.htm.
    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10页。
    ②S·M·李普赛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张绍宗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55页。
    ③[德]尤尔根·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64页。
    ④[法]让—马克·夸克:《合法性与政治》,佟心平、王远飞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12页。
    ①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9页。
    ②[美]费正清、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王建朗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71-72页。
    ③郭德宏:《中国共产党的历程》(第2卷),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83页。
    ①S·M·李普赛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张绍宗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58-60页。
    ②同上书,第58-60页。
    ③本文认为,自9.11和SARS以来,世界面临越来越多的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交织的局面,加上全球化与中国社会转型带来的综合性风险因素增加,由此昭示着贝克提出的“风险社会”与“世界风险社会”的到来。
    ①[法]让—马克·夸克:《合法性与政治》,佟心平、王远飞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18页。
    ②肖光荣:《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研究现状及其评价》,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年第5期。
    ①[英]戴维·米勒:《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08页。
    ②《毛泽东军事文集》(2),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381页。
    ①转引自吴志敏:《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公共危机治理研究》(博士论文),2008年,第24页。
    ②毛泽东:《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23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89页。
    ④同上书,第85页。
    ⑤同上书,第118页。
    ①转引自吴志敏:《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公共危机治理研究》(博士论文),2008年,第25页。
    ②《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24页。
    ③同上书,第419-420页。
    ④余潇枫:《非传统安全与公共危机治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页。
    ①童星、张海波:《中国转型期的社会风险及识别》,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3页。
    ②李培林、张翼、赵延东、梁栋:《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120页。
    ③童星、张海波:《中国转型期的社会风险及识别》,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3页。
    ①[法]让—马克·夸克:《合法性与政治》,佟心平、王远飞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47页。
    ②胡宁生:《中国政府形象战略》(序言),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第2页。
    ③李瑞昌主编:《危机、安全与公共治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58页。
    ④参见李路路:《社会变迁:风险与社会控制》,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⑤S·M·李普赛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张绍宗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58-60页。
    ①[英]格里·斯托克:《作为理论的治理:五个论点》,华夏风编译,载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38页。
    ②有效的市场权力运作体系需要以完善的法律体系为基础,同时要求较高的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成熟的市场、丰富的物质基础以及自由的政治生活空间等条件。
    ③童星、张海波:《中国转型期的社会风险及识别》,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9-60页。
    ④李培林、张翼、赵延东、梁栋:《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20页。
    ①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7页。
    ②李路路:《社会变迁:风险与社会控制》,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③童星、张海波:《中国转型期的社会风险及识别》,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9页。
    ④参见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的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7-31页。
    ⑤童星、张海波:《中国转型期的社会风险及识别》,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81页。
    ①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01年7月1日。
    ②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9-26页。
    ③[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何博闻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第112-113页。
    ①李培林、张翼、赵延东、梁栋:《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36-38页。
    ②同上书,第41页。
    ①参见李培林、张翼、赵延东、梁栋:《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41-45页。
    ①李培林、张翼、赵延东、梁栋:《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74页。
    ①大规模的金融、经济危机、政治危机毕竟属于特殊情况,不会经常发生。
    ②李培林、张翼、赵延东、梁栋:《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108页。
    ③同上书,第116-130页。
    ①刘晓亮:《试析“无组织的有组织化”现象及其社会风险》,载《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第11期。
    ②童星、张海波:《群体性突发事件及其治理——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综合分析框架下的再考量》,载《学术界》,2008年第2期。
    ③于建嵘:《中国的社会泄愤事件与管治困境》,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年第1期。
    ④童星、张海波:《群体性突发事件及其治理——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综合分析框架下的再考量》,载《学术界》,2008年第2期。
    ⑤参见《王石捐款表态反思后感到不安说明什么?》,搜狐网,http://news.sohu.com/20080527/n257106359.shtml.;《王石:捐赠不应成为负担 万科出200万是合适的》,网易,http://money.163.com/08/0515/16/4C0G6JNO00251OB6.html.;《王石“道歉”了,还要看实际行动》,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forum/2008-05/23/content_8225044.htm.
    ⑥参见《磁悬浮:要以科学证据说服公众》,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8-01/14/content_7416224.htm.;《上海磁悬浮铁路改线公示 百姓反对意见集中》,新华网,http://news.xinhuanct.com/fortune/2008-01/14/content_7416645.htm.
    ①Ulrich Beck.Risk Society:Towards a New Modernity.London:Sage Publications,1992,p.78.
    ②童星、张海波:《中国转型期的社会风险及识别》,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5页。
    ①参见周志俊、金锡鹏主编:《世界重大灾害事件记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62-165页。
    ②参见《禽流感比非典更可怕 亚洲成人畜共病“策源地”》,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5-09/22/content_3524773.htm.
    ③Jacques Delors,“Questions Concerning European Security,”Address,International Institutes for Strategic studies,Brussels,10 September 1993,p.2.
    ④[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7页。
    ⑤同上书,第7页。
    ①参见唐勇、常喆、王鸿刚:《索罗斯基金会全球推动“颜色革命”》,http://news.xinhuanet.com/report/2005-04/20/content_2854547.htm.
    ②参见谭浩俊:《严防境外利益集团发动“经济颜色革命”》,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08-05/07/content_8121735.htm.
    ①参见张小明主编:《公共部门危机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7页。
    ②《胡锦涛在宣传会议讲话:用三个代表统领宣传工作》,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3-12/07/content_1218040.htm.
    ③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
    ④参见李静睿:《总工会:严防敌对势力对农民工群体渗透破坏》,http://news.ifeng.com/mainland/200902/0218_17_1019657.shtml.
    ⑤参见刘坤喆:《西藏骚乱事件是华盛顿最新策划的“颜色革命”》,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08-04/16/content_7987258.htm.
    ①参见胡锦涛:《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载《求是》,2007年第1期。
    ②《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③同上。
    ④同上。
    ①《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②胡锦涛:《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不能以牺牲人命为代价》,《人民日报》,2006年3月29日,第一版。
    ③温家宝:《房子塌了我们修只要人在就能渡过难关》,http://news.ifeng.com/special/0512earthquake/rollnews/200805/0514_3410_539668.shtml.
    ④《汶川震区感人语录》,http://news.xinhuanet.com/life/2008-05/29/content_8277280.htm.
    ⑤《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
    ①参见刘晓亮:《城市危机的管理体系》,载沈国明主编:《城市安全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76页。
    ②赵成根主编:《国外大城市危机管理模式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82页。
    ③同上书,第183页。
    ①赵成根主编:《国外大城市危机管理模式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54页。
    ②同上书,第155页。
    ①参见沈国明主编:《城市安全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59页。
    ②参见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公共危机管理》,人民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6年,第96-97页。
    ①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6月27日。
    ①赵成根主编:《国外大城市危机管理模式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85页。
    ②[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公营部门》,周敦仁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第205页。
    ③杨烨主编:《全球化视角下政府面临的挑战》,现代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354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8-259页。
    ②参见沈宝祥:《辩证看“渐进式改革”》,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0/49152/8779805.html.
    ①《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全文》,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3-07/24/content_992450.htm.
    ②张成福:《建立完善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人民日报》,2003年6月11日,第八版。
    ①王占魁:《公共利益与社会治理》,唐铁汉、袁曙宏主编:《社会治理创新》,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73页。
    ②同上书,第73页。
    ①参见李忠峰:《北京春天只能“与沙共舞”》,载《市场报》,2004年4月2日,第四版。
    ②参见《巴特尔:必须严厉禁止对草原竭泽而渔的行为》, http://www.nmg.xinhuanet.com/zt/2009-01/03/content_15368145.htm.
    ①《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内蒙古巴林右旗开垦草原案件查处情况的通报》,http://www.agri.gov.cn/xztz/t20090113_1203871.htm.
    ②《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的通知》,http://www.gov.cn/zwgk/2007-11/26/content_815498.htm.
    ①金磊:《安全奥运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
    ②李剑敏:《“安全北京”与“安全奥运”》,http://news.sina.com.cn/c/2004-01-15/12092640549.shtml.
    ①于新超:《北京奥运首次演练核和辐射突发事件应急救援》,http://2008.people.com.cn/GB/22180/22193/94175/6315535.html.
    ②邱震海:《“平安奥运”与“开放奥运”如何平衡?》,http://www.zaobao.com/special/forum/pages6/forum_zp080728.shtml.
    ③参见《奥运安保全面转入实战 平安北京要办安全奥运》,http://news.xinhuanet.com/sports/2008-01/21/content_7464381.htm.
    ④参见陈俊锋:《中国自信开放 依法善待外媒》,http://news.xinhuanet.com/olympics/2008-08/07/content_9031773.htm.
    ①参见《城市,让生活更美好》,http://www.expo2010china.com/expo/shexpo/node878/node880/node1047/userobjectlai35785.html.
    ②张毅、黄竞仪:《上海世博会期间预计将有7000万人次参观》,http://news.cn.yahoo.com/07-08-/1037/2ifnj.html.
    1.《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
    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
    3.《江泽民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
    4.蔡志强:《社会危机治理——价值变迁与治理成长》,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5.曹德本、宋少鹏著:《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社会稳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6.邓志伟主编:《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稳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7.丁元竹主编:《建设健康和谐社会》,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
    8.房宁、贠杰主编:《突发事件中的公共管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9.冯惠玲主编:《公共危机启示录——对SARS的多维审视》,中国人民出版社,2003年。
    10.傅治平:《和谐社会导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
    11.宫志刚:《社会转型与秩序重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
    12.龚维斌:《公共危机管理》,新华出版社,2004年。
    13.郭济:《政府应急管理实务》,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
    14.郭济主编:《中央和大城市政府应急机制建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15.何士青:《以人为本与法治政府建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16.胡鞍钢、胡联合等著:《转型与稳定:中国如何长治久安》,人民出版社,2005年。
    17.黄顺康:《公共危机管理与危机法制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
    18.金磊:《安全奥运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
    19.李君如主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
    20.李培林、李强、孙立平著:《中国社会分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21.李培林、张翼、赵延东、梁栋:《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22.李培林:《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23.李瑞昌主编:《危机、安全与公共治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24.林毅夫等著:《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三联书店,1994年。
    25.刘长敏主编:《危机应对的全球视角——各国危机应对机制与实践比较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
    26.刘玉照、张敦福、李友梅:《社会转型与结构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27.卢嘉瑞等著:《中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03年。
    28.陆学艺、景天魁主编:《转型中的中国社会》,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
    29.马建忠:《政治稳定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稳定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30.毛寿龙等著:《西方政府的治道变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31.潘光主编:《当代国际危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32.秦启文等著:《突发事件的管理与应对》,新华出版社,2004年。
    33.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公共危机管理》,人民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6年。
    34.桑玉成:《利益分化的政治时代》,学林出版社,2002年。
    35.沈国明主编:《城市安全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36.孙多勇:《突发事件与行为决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37.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38.唐铁汉、袁曙宏主编:《社会治理创新》,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
    39.童星、张海波:《中国转型期的社会风险及识别》,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40.王伟光:《利益论》,人民出版社,2001年。
    41.王逸舟主编:《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安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42.吴波:《现阶段中国社会阶级阶层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43.吴江主编:《公共危机管理能力》,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5年。
    44.许文惠、张成福主编:《危机状态下的政府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45.薛澜、张强、钟开斌著:《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
    46.薛晓源、周战超主编:《全球化与风险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47.阎梁、翟昆主编:《社会危机事件处理的理论与实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
    48.杨雪冬等著:《风险社会与秩序重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49.杨烨主编:《全球化视角下政府面临的挑战》,现代教育出版社,2007年。
    50.于咏华:《当代中国社会矛盾论》,九州出版社,2004年。
    51.余潇枫:《非传统安全与公共危机治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
    52.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53.俞可平主编:《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54.袁方:《中国社会结构转型》,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年。
    55.曾峻:《公共秩序的制度安排》,学林出版社,2005年。
    56.张雷、程胜林等著:《转型与稳定》,学林出版社,1999年。
    57.张敏杰:《中国弱势群体研究》,长春出版社,2003年。
    58.赵成根主编:《国外大城市危机管理模式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59.郑永廷、叶启绩、郭文亮等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
    60.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危机管理与对策研究中心:《国际危机管理概论》,时事出版社,2003年。
    61.周志俊、金锡鹏主编:《世界重大灾害事件记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62.朱德武编著:《危机管理——面对突发事件的抉择》,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年。
    63.朱光磊:《中国的贫富差距与政府控制》,三联书店,2002年。
    1.[德]柯武刚、史漫飞著:《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韩朝华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2.[德]沃尔夫冈·查普夫著:《现代化与社会转型》,陈黎、陆宏成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3.[德]乌尔里希·贝克、[英]安东尼·吉登斯、[英]斯科特·拉什著:《自反性现代化:现代社会秩序中的政治、传统与美学》,赵文书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4.[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何博闻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
    5.[德]乌尔里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吴英姿、孙淑敏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冯克利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
    7.[法]皮埃尔·卡兰默等著:《破碎的民主:试论治理的革命》,高凌瀚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8.[法]皮埃尔·卡蓝默、安德列·塔尔芒著:《心系国家改革——公共管理建构模式论》,胡洪庆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9.[法]让—马克·夸克:《合法性与政治》,佟心平、王远飞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10.[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56年版。
    11.[荷]斯宾诺莎著:《伦理学》,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12.[美]E·A·罗斯:《社会控制》,秦志勇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13.[美]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朱志焱、潘琪、张焱译三联书店,1983年版。
    14.[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余逊达等译,三联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
    15.[美]博登海默著:《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在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6.[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公营部门》,周敦仁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
    17.[美]科尔曼著:《社会理论的基础》,邓方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18.[美]莱斯特·M·塞拉蒙等著:《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9.[美]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王成、宋炳辉、金瑛译,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
    20.[美]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1.[美]迈克尔·麦金尼斯主编:《多中心体制与地方公共经济》,毛寿龙译,三联书店,2000年版。
    22.[美]米尔顿·弗里德曼著:《自由选择》,胡骑等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23.[美]诺曼·奥古斯丁等著:《危机管理》,陈松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4.[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2002年第三版。
    25.[美]王辉著:《渐进革命——震荡世界的中国改革之路》,金绍卿等译,中国计划出版社,1998年版。
    26.[美]沃尔特·李普曼著:《公众舆论》,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7.[美]詹姆斯·罗西瑙主编:《没有政府的治理》,张胜军、刘小林等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8.[美]詹姆斯·布坎南著:《自由、市场和国家》,吴良健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
    29.[日]星野昭吉著:《全球政治学》,刘小林等译,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
    30.[英]阿伦·布洛克著:《西方人文主义传统》,董乐山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
    31.[英]安东尼·吉登斯:《失控的世界》,周红云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2.[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33.[英]安东尼·吉登斯著:《民族-国家与暴力》,胡宗泽等译,三联书店,1998年版。
    34.[英]伯特兰·罗素:《伦理学和政治学中的人类社会》,肖巍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35.[英]戴维·赫尔德等著:《全球大变革——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杨雪冬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36.[英]哈耶克著:《通往奴役之路》,冯兴元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37.[英]哈耶克著:《自由宪章》,杨玉生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38.[英]拉尔夫·达仁道夫:《现代社会冲突》,林荣远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39.[英]洛克著:《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等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1.[英]杰索普:《治理的兴起及其失败的风险:以经济发展为例的论述》,载《国际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
    2.曹现强、赵宁:《危机管理中多元参与主体的权责机制分析》,载《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7期。
    3.陈志尚:《准确把握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载《北京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4.程杞国:《从管理到治理:观念、逻辑、方法》,载《南京社会科学》,2001年第9期。
    5.楚红丽:《公立高校与政府、个人委托代理关系及其问题分析》,载《高等教育研究》,2004年第1期。
    6.党秀云:《论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载《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10期。
    7.方先明:《预警管理系统剖析》,载《经济管理》,2003年第13期。
    8.甘峰:《日美两国危机管理比较研究》,载《杭州大学学报》,1996年第6期。
    9.高恩新、余朝阳:《试论危机管理的常态化趋势》,载《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10.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研究引论》,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1期。
    11.胡仙芝:《从善政向善治的转变》,载《中国行政管理》,2001年第9期。
    12.季卫东:《面向21世纪的法与社会》,载《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3期。
    13.姜晓萍、范逢春:《从SARS看我国地方政府的危机管理》,载《四川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14.李强:《从社会学的角度谈谈如何应对突发事件》,载《科学中国人》,2004年第2期。
    15.李文钊、刘方:《公共政策的冲突分析——以银川出租车政策为例》,载《天府新论》,2005年第6期。
    16.刘霞、向良云:《网络治理结构:我国公共危机决策系统的现实选择》,载《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17.刘艳、刘新:《试析韩国危机管理机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18.罗依平:《应对危机事件是对政府执政能力检验的重要尺度——银川出租车事件引发的思考》,载《理论探讨》,2006年第1期。
    19.孟繁元、王学工:《从SARS看我国公共危机治理法制建设》,载《东北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20.邱美荣:《试析冷战后欧洲危机管理风格的变化》,载《欧洲研究》,2005年第1期。
    21.沙莲香:《非典临场下社会功能的民间运作特点——对突发事件的一种社会学思考》,载《河北学刊》,2003年第5期。
    22.孙立平:《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载《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
    23.唐钧:《从国际视角谈公共危机管理的创新》,载《理论探讨》,2003年第5期。
    24.汪玉凯:《公共管理基础问题研究》,载《中国行政管理》,2001年第11期。
    25.王贵秀:《创建危机学刍议》,载《理论前沿》,1996年第10期。
    26.王建军:《保障公众的知情权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载《四川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27.王乐夫等:《公共部门危机管理体制:以非典型肺炎事件为例》,载《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7期。
    28.王浦劬:《防止“非典”时期的政府双重管理问题分析》,载《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29.王绍光、胡鞍钢、丁元竹:《经济繁荣背后的社会不稳定》,载《战略与管理》,2002年第3期。
    30.王晓成:《公共关系原则与政府危机管理互动探析》,载《学术月刊》,2004 年第5期。
    31.魏加宁:《危机与危机管理》,载《管理世界》,1994年第6期。
    32.吴强:《社会危机与社会控制》,载《中国研究》,2002年第2期。
    33.夏立平:《美国关于危机管理的理论与实践》,载《美国研究》,2003年第2期。
    34.夏玉珍、吴娅丹:《中国正进入风险社会时代》,载《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35.向玉琼:《论政府危机管理中的公共政策制定》,载《云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36.薛澜、张强、钟开斌:《防范与重构:从SARS事件看转型期中国的危机管理》,载《改革》,2003年第3期。
    37.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载《中国软科学》,2003年第4期。
    38.薛澜、张强:《SARS事件与中国危机管理体系建设》,载《清华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39.杨冠琼:《不确定性、突变与政府危机管理》,载《经济管理》,2003年第13期。
    40.杨雪冬:《全球化、风险社会与复合治理》,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4期。
    41.叶国文:《预警和救治:从“9·11”事件看政府危机管理》,载《国际论坛》,2002年第3期。
    42.于建嵘:《转型期中国的社会冲突》,载《凤凰周刊》,2005年第7期。
    43.俞可平:《治理和善治——一种新的政治分析框架》,载《南京社会科学》,2001年第9期。
    44.张成福:《公共危机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载《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7期。
    45.张成福:《构建全面整合的公共危机管理模式》,载《中国减灾》,2005年第4期。
    46.张国清:《公共危机管理和政府责任——以SARS疫情治理为例》,载《管理世界》,2003年第12期。
    47.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我国转型期群体突发性事件主要特点、原因及 政府对策研究》,载《中国行政管理》,2002年第5期。
    48.朱德米:《网络状公共治理》,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49.朱国云:《特大危机管理中的政府防治与民间救援》,载《江海学刊》,2004年第1期。
    1.Ajren Boin.Lessons From Crisis Management.International Studies Review,2004(6).
    2.Alexander Kouzmin.Policy Advice an Crisis,A Political Redefinition of Crisis Management.International Studies Review,2004(6).
    3.Anthony Giddens,Modernity and Self-Identity.Cambridge:Polity Press,1991.
    4.Anthony Giddens.Runaway World:How Globalization Is Reshaping Our Live.Routledge Press,2000.
    5.Anthony Giddens.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6.Bentley Arthur Fisher,Process of Government:A Study of Social Pressures Evanston:Principia Press,1949.
    7.Hermann,Charles,International Crisis:Insight from Behavioral Research.New York:Free Press,1972.
    8.Ian Mitroff.Crises as Ill-structured Messes.International Studies Review,2004(6).
    9.James Buchanan,The Theory of Public Choice,Ann Arbor: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72.
    10.James Buehnana,The Limits of Liberty:Between Anarchy and Leviathan,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5.
    11.Mark Turner,Governance,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ment:Making the States Work,London:Macmillan Press,1997.
    12.Robin Cohen and Paul Kennedy.Global Sociology.London:Macmillan,2000.
    13.Schott Lash.Reflexive Modernization:The Aesthetic Dimension.Theory,Culture and Society.Vol.10,no.1,1993.
    14.The 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Our Global Neighborhood.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15.Ulrich Beck,Risk Society:Towards a New Modernity.London:Sage Publications,1992.
    16.Uriel Rosenthal,Charles Michael T.,ed.Coping with Crisis:The Management of Disaster,Riots and Terrorism.Springfield:Charles C.Thomas,198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