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丽斯·莱辛幻想系列小说的独特未来意识初探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莱辛的众多类型作品中,她的幻想系列小说无论在形式技巧还是思想意识上都颇遭人非议和垢病。但正是这个莱辛,曾写下过《金色笔记》、《野草在歌唱》等备受赞誉的作品。那里的莱辛关注女性体验,专注于两性世界和政治视角。但本文以为,那不是完整的莱辛,完整的莱辛具有更伟大的写作意图和更开阔的认识视角。完整的莱辛思考的不仅仅是两性对峙,还有她对现实分裂、人类生存困境、文明走向乃至宇宙未来的深度忧思和哲学意识。抛开这些谈莱辛,就会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而这些忧思和意识正体现在那些被大家非议和垢病的幻想系列小说中。实际上,这个备受指斥和非议的幻想小说里的莱辛,这个借解构科技力量来反科幻的莱辛,这个借恶托邦来反乌托邦的莱辛,这个借忧思未来来批判现实,这个关注人类困境、关注文明分裂和宇宙未来、深具人文精神的莱辛,才是真正的莱辛,完整的莱辛,伟大的莱辛。
In many types of Lessing's works, her series of fantasy novels suffered criticism from both the skills of form and ideological consciousness. But Lessing wrote off some acclaimed and great works which focus on female's experiences and political perspective, such as "The Golden Notebook"and "The Grass is Singing". But the writer of this paper considered that it can not express the complete Lessing. Because the complete Lessing has the greater writing intention and wider recongnization perspective. The complete Lessing was not just thinking about the gender confrontation, but deeply concerning and philosophical thinking about the reality division, the plight of human existence, the way of civilization, and even the future of universe. Despite of these essences, the research of Lessing's works would like watching flowers in the fog or see the moon in the water. And the concern and consciousness of these just reflected in those fantasy novels which suffered criticization. In fact, the one which suffered much accusations and criticisms of fantasy novels, the one which expressed the opinion of anti-science through deconstruct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ower,the one which expressed the idea of anti-utopia by describing a world of nasty utopia,the one which judged the reality through Concerning the future,the one which focus on human plight, the split of civilization and the future of universe, the one which holded deep spirits of humanism, is the real, complete and great Lessing.
引文
① Shirley Budhos, The Theme of Enclosure in SelectedWorks ofDoris Lessing, New York:The Whitson Publishing Company,1987, p.109.
    ②转引于瞿世镜《多丽丝·莱辛——不倦的求索者》原载:《文艺报》网络来源:http://www.literature.org.cn/article.aspx?id=23926
    ①康慨.多丽丝莱辛女性写作和政治人生[N].广州:《南方都市报·阅读周刊》.2007年10月14日。
    ②Brian Wilson Aldis,TheHistory of Science Fiction(London:TheHouse of Stratus,2001),转引自舒伟:“从《西方科幻小说史》看多丽丝·莱辛的科幻小说创作”[N].《当代外国文学》3(2008):74-82。
    ③Dhuibhne,Ems."Squits,Clefts and Gender Platitudes",IrishTimes,02/03/2007:Messud,Claire."Future Imperfect[J],London:New-satesman,6/13/2005,p55;Norris.Michelle."Lessing's'The Cleft'Ponders Origins of Life",All Things Considered(NPR),08/07/2007.
    ④潘纯琳.故事决定了它的讲述方式——多丽丝·莱辛与亚当·史密斯访谈录[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1月。
    ⑤摘录于瑞典皇家院给莱辛颁发诺贝尔文学奖的授奖辞。
    ⑥摘录于瑞典皇家院给莱辛颁发诺贝尔文学奖的授奖辞。
    ①资料整理来源: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196528.htm;维基百科http://en.wikipedia.org/wiki/Doris Lessing#Works
    ②资料转引于:《财经》杂志记者杨彬彬(网络版专稿),网络来源:http://book.qq.com/a/20071016/000031.htm
    ①资料整理来自莱辛《玛拉和丹恩历险记》序言“作者的话”(苗争芝陈颖译),译林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第1页。
    ②摘录于瑞典皇家院给莱辛颁发诺贝尔文学奖的授奖辞。
    ① Lord,M.G."Doris Lessing'S Nobel:A Victory forScience Fiction"[N],LosAngeles:Los Angels Times, 10/15/2007.
    ①[美]杰西卡·曼.写书是一种艰辛的苦力——多丽丝·莱辛访谈[J].邹咏梅译,译林,2007,(6).
    ②山.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谈她的小说创作[J].外国文学研究,1982,(1).
    ③邓中良,华菁.《巴黎评论》莱辛访谈录[J].外国文艺,2008,(1)
    ④杨靖.八十回顾人生之旅——多丽丝·莱辛访谈录[J].外国文学动态,1999,(5)
    ⑤《译林》1997年第4期,第190-191页。
    ①王佐良、周珏良:《英国二十世纪文学史》[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年版,第767页。
    ①王佐良、周珏良:《英国二十世纪文学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年版,第767页。
    ②转引于瞿世镜《多丽丝·莱辛——不倦的求索者》[N]原载:《文艺报》,网络来源:http://www.literature.org.cn/article.aspx?id=23926
    ③严志军《神话与隐喻(代译序)》[J],《玛拉和丹恩历险记》序,译林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第7页。
    ①邓中良,华菁.《巴黎评论》莱辛访谈录[J].外国文艺,2008,(1).
    ②刘雪岚.多丽丝·莱辛:超越女性经验的叙述[J].世界文学,2008,(2).
    ③刘雪岚.多丽丝·莱辛:超越女性经验的叙述[J].世界文学,2008,(2).
    ①舒伟《从<西方科幻小说史>看多丽丝·莱辛的科幻小说创作》[J],当代外国文学,2008年第3期。
    ②转引自:舒伟《从<西方科幻小说史>看多丽丝·莱辛的科幻小说创作》[J],当代外国文学,2008年第3期。
    ③《莱辛科幻小说:对人类命运的深沉思索》[J]来源:中华读书报,2008年5月,网络来源:http://www.neworiental.org/publish/portal0/tab466/info224198.htm
    ④舒伟《从<西方科幻小说史>看多丽丝·莱辛的科幻小说创作》[J],当代外国文学,2008年第3期。
    ⑤《莱辛科幻小说:对人类命运的深沉思索》[J]来源:中华读书报,2008年5月,网络来源:http://www.neworiental.org/publish/portal0/tab466/info224198.htm,
    ⑥康慨.《多丽丝莱辛女性写作和政治人生》[N].广州:《南方都市报·阅读周刊》,10/14/2007。
    ⑦ Leonard, John. "The Spacing out of Doris Lessing" [N], New York:New York Times,2/7/1982.
    ⑧ Dhuibhne, Ems. "Squits, Clefts and Gender Platitudes", IrishTimes,02/03/2007;Messud, Claire. "Future Imperfect[J], London:New-satesman,6/13/2005, p55; Norris. Michelle. "Lessing's'The Cleft'Ponders Origins of Life", All Things Considered(NPR),80/07/2007.
    ① Gayle Greene,DorisLessing:ThePoetics ofChange(Ann Arbor:U of Michigan P,1994, P159
    ② Gayle Greene,DorisLessing:ThePoetics ofChange(Ann Arbor:U of Michigan P,1994, P185
    ③ Snitow, Ann."The LongVersion."Women'sReview ofBooks25.6(2006):30-31.
    ④舒伟《从<西方科幻小说史>看多丽丝·莱辛的科幻小说创作》[J],当代外国文学,2008年第3期。
    ⑤侯维瑞、李维屏:《英国小说史》(下)[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年,第728页。
    ①多丽斯·莱辛《玛拉和丹恩历险记》[M],译林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封页语。
    ① 瞿世镜 多丽丝·莱辛——不倦的求索者[J],原载:《文艺报》2007年12月http://www.literature.org.cn/article.aspx?id=23926
    ① Nan Bowman Albinski, Women's Utopias in British and American Fiction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1988)11.
    ② Lyman Sargent,"The Three Faces of Utopianism Revisited, "Utopian Studies 5 (1994):9.
    ③瞿世镜《多丽斯·莱辛——不倦的求索者》[N],原载:《文艺报》2007年12月,网络来源:http://www.literature.org.cn/article.aspx?id=23926
    ④瞿世镜《多丽斯·莱辛——不倦的求索者》[N],原载:《文艺报》2007年12月,网络来源:http://www.literature.org.cn/article.aspx?id=23926
    ①多丽斯·莱辛玛拉丹恩历险记[M],南京:译林出版社,苗争芝/陈颖译,2007年11月第1版,第471页。
    ②Lessing,Doris.The Marriages Between Zones Three,Four and Five.[M]New York:Vintage Books,1981.P68
    ③Lessing,Doris.The Marriages Between Zones Three,Four and Five.[M]New York:Vintage Books,1981.P166
    ①[法]米歇尔·福柯《疯癫与文明》[M],三联书店,刘北成/杨远婴译,2007年4月第3版,第200页
    ①朱海棠《神性与人性的合一——《玛拉与丹恩》中的解构思》[J],理论界,2009年第3期。
    ②多丽斯·莱辛玛拉丹恩历险记[M],南京:译林出版社,苗争芝/陈颖译,2007年11月第1版,第478页。
    ③高桥哲斋:《德里达:解构》,[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56,243页。
    ① Lyman Sargent, "The Three Faces of U topianism Revisited"U topian Studies 5 (1994):9
    ②侯维瑞《现代英国小说史》[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6版,第327页
    ③ David W. Sisk, Transform actions of Language in Modern Dystopias (West port, CT:Green Wood Press,1997) 4,7.
    ④苏西·林菲尔德《反对乌托邦——多丽丝·莱辛访谈》[J].译自美国《集萃》(salmagundi)杂志,张和龙译,2001年春季号。
    ①多丽斯·莱辛《玛拉丹恩历险记》序言“作者的话”,译林出版社,苗争芝,陈颖译,2007年11月第1版,第1页。
    ②胡勤《反思乌托邦:析多丽丝·莱辛的<三、四、五区的联姻>》[J].贵州社会科学第12期,2007年12月。
    ③多丽斯·莱辛《玛拉丹恩历险记》序言,[M],译林出版社,苗争芝,陈颖译,2007年11月第1版,第467-476页
    ④多丽斯·莱辛《玛拉丹恩历险记》,[M]译林出版社,苗争芝,陈颖译,2007年11月第1版,第471页。
    ⑤胡勤《反思乌托邦:析多丽丝·莱辛的<三、四、五区的联姻>》[J].贵州社会科学第12期,2007年12月。
    ①多丽斯·莱辛《三四五区间的联姻》,[M],南京大学出版社,俞婷译,2007年,第7页。
    ②多丽斯·莱辛《三四五区间的联姻》,[M],南京大学出版社,俞婷译,2007年,第8页。
    ③ Doris Lessing, The marriage between zone 3 and 4 and5, London:Cape,1980. P118
    ④ Doris Lessing, The marriage between zone 3 and 4 and5, London:Cape,1980, P136
    ①邓中亮,华菁译.那可以是过去,也可以是未来——莱辛《玛拉和丹恩历险记》在线访谈录[N].北京:《中华读书报·科幻之思》,11/14/2007。
    ①多丽斯·莱辛《玛拉丹恩历险记》序言[M],译林出版社,苗争芝、陈颖译,2007年11月第1版,第470页。
    ②多丽斯·莱辛《玛拉丹恩历险记》[M],译林出版社,苗争芝,陈颖译,2007年11月第1版,第471页。
    ③舒伟:《从(西方科幻小说史)看多丽丝·莱辛的科幻小说创作》[J],《当代外国文学》,2008年第3期。
    ①瞿世镜《多丽斯·莱辛——不倦的求索者》[J], 原载:《文艺报》2007年12月http://www.literature.org.cn/article.aspx?id=23926
    ②朱海棠《对人类的多元共生问题的探讨——以菜辛笔下的人与人关系》[J],《探索与争鸣理论月刊》2009年第3期。
    ①法布尔著,王光译.昆虫记[M].北京:作家出版社。
    ②严志军《神话与隐喻》(代译序)2007年11月。
    ③[意]康帕内拉(陈大维,等译)《太阳城》[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第31-32页。
    ④[德]约翰·凡·安德里亚(黄崇汉译)《基督城》[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第129页。
    ⑤[英]考茨基(关其侗译)《莫尔及其乌托邦》[M]北京三联书店,1963,第238页。
    ⑥瞿世镜《多丽丝·莱辛——不倦的求索者》[J]原载:《文艺报》2007年12月http://www.literature.org.cn/article.aspx?id=23926
    ①瞿世镜《多丽丝·莱辛——不倦的求索者》[J]原载:《文艺报》2007年12月http://www.literature.org.cn/article.aspx?id=23926
    ② Lessing,Doris. The Memoirs of a Survivor. [M] New York:Vintage Books,1988.P83
    ①多丽斯·莱辛玛拉丹恩历险记,[M]南京:译林出版社,苗争芝陈颖译,2007年11月第1版,第194页。
    ②多丽斯·莱辛《裂缝》,朱丽田吴兰香译,[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第11页
    ③多丽斯·莱辛《裂缝》,朱丽田吴兰香译,[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第44页
    ①胡勤:反思乌托邦:析多丽丝·莱辛的《三、四、五区的联姻》[J].贵州社会科学,2007,(12).
    ②Doris Lessing, The marriage between zone 3 and4 and5, London:Cape,1980.P66
    ①瞿世镜《多丽斯·莱辛——不倦的求索者》[N]原载:《文艺报》2007年12月,网络来源:http://www.literature.org.cn/article.aspx?id=23926
    ①Doris Lessing and Jonah Raskin, "An Interview with Doris Lessing." Progressive 63, no.6 (June 1999)
    ①苏西·林菲尔德《反对乌托邦——多丽丝·莱辛访谈》[J].张和龙译,译自美国《集萃》(salmagundi)杂志,2001年春季号。
    ①邓中亮,华菁译.“那可以是过去,也可以是未来——莱辛《玛拉和丹恩历险记》在线访谈录”[N].北京:《中华读书报·科幻之思》,11/14/2007。
    ①邓中亮,华菁译.“那可以是过去,也可以是未来——莱辛《玛拉和丹恩历险记》在线访谈录”[N].北京:《中华读书报·科幻之思》,11/14/2007。
    ②邓中亮,华菁译.“那可以是过去,也可以是未来——莱辛《玛拉和丹恩历险记》在线访谈录”[N].北京:《中华读书报·科幻之思》,11/14/2007。
    ①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由1999年提出,即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资料来源互动百度百科,网址:http://baike.baidu.com/view/1136308.htm
    ②未来学,就是根据当前世界的情况去预测未来,并且为避免未来可能的灾难而提出预防的对策。由20世纪40年代德国学者费莱希泰姆首先提出和使用“未来学”一词资料来源互动百度百科,网址来源:http://baike.baidu.com/
    ③未来学家与占卜、算卦、拿水晶球或种“魔法”巫术的预言家相区别,未来学是一门科学学科。
    ④转引于麦永雄《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传统及其变异》[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7月,第41卷第3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威廉·J·米切尔在其《伊托邦——数字时代的城市生活》(2001)一书中提出“伊托邦”的概念,特指提供电子化服务、 全球互联的当代生活和未来城市。
    ⑤ (挪威)埃里克·纽特,《未来学》序言[M],北京:华文出版社于芳译2009年1月第1版,第1页。
    ⑥罗马俱乐部,成立于1927年,在当时,一味追求经济增长带来的负面效应已经初显端倪,几位志同道 们合的研究者,怀着对人类未来命运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发起了这个国际性民间学术研究团体,吸纳了来自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各个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
    ①丹尼斯·米都斯《增长的极限》[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9页
    ②高健等,《罗马俱乐部决断力:人类策划与世界决断》[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第288页。
    ③(德)J.P.罗什巴赫摘自德《新社会》[J],1995年第6期
    ④王晓朝杨熙楠主编《现代性与末世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选自第九篇:安希孟《满有盼望的末世论》[J],第119-221页。
    ⑤王晓朝杨熙楠主编《现代性与末世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选自第一篇:维德克尔《末世论的种种视角》[J],(朱雁冰译)第5页。
    ⑥《古兰经》(15:85)。 ①邓中亮,华菁译.“那可以是过去,也可以是未来——莱辛《玛拉和丹恩历险记》在线访谈录”[N].北京:《中华读书报·科幻之思》,11/14/2007
    ② Perrakis, Phyllis Stemberg, ed. Spifftual Exploration in the Works of Doris Lessing[M], Westport, Connecticut: Greenwood Press,1999, p133;
    ③邓中亮,华菁译.“那可以是过去,也可以是未来——莱辛《玛拉和丹恩历险记》在线访谈录”[N].北京:《中华读书报·科幻之思》,11/14/2007。
    ④邓中亮,华菁译.“那可京:《中华读书报·科幻之思》,11/14/2007。
    ④邓中亮,华菁译.以是过去,也可以是未来——莱辛《玛拉和丹恩历险记》在线访谈录”[N].北京:《中华读书报·科幻之思》,11/14/2007。
    ⑤ 杰西卡·曼:《写书是一种艰辛的苦力——多丽丝·莱辛访谈》,邹咏梅译,载《译林》2007年第06期,第183页。
    ①李福祥《多丽丝莱辛笔下的政治与妇女主题》[J],社科院外文所《外国文学评论》1993年第4期,第42页。
    ②《莱辛科幻小说:对人类命运的深沉思索》[J],来源:中华读书报,2008年5月,网络来源:http://www.neworiental.org/publish/portal0/tab466/info224198.htm,
    ③(英)多丽丝·莱辛:(作者的话),《玛拉和丹恩历险记》。[M]苗争芝、陈颖译,译林出版社。
    ①格格.并非虚幻的“历险记”——多丽丝·莱辛网上谈新作《玛拉和丹恩历险记》[J],外国文学动态,1999,(2).
    ②(意)安贝托·艾柯等著,(英)斯特凡·柯里尼编《诠释与过度诠释》[M],王宇根译,三联书店。1997。
    ③此解释来自于百度百科,网络来源:http://baike.baidu.com/view/816117.htm
    ①多丽斯·莱辛《玛拉丹恩历险记》书封背页语。译林出版社,苗争芝,陈颖译,2007年11月第1版。
    ②严志军:《神话与隐喻》(代译序)[J],选自多丽丝·莱辛:《玛拉和丹恩历险记》,苗争芝、陈颖译。译林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第1-7页。
    ③严志军《<玛拉和丹恩>的解构之旅》[J],外国文学研究,2002年第2期
    ①(捷克)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M],董强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
    ②陈晖,写在羊皮纸上的历史[J],中国图书评论,2008年第4期。
    ③LiliWang,A Study ofDoris Lessing s Art and Philosophy, Beijing:Social Science Academic Press,2007, p.225.
    ①吴岩/贾立元莱辛的钟摆—作为科幻小说的《玛拉和丹恩历险记》[J],《广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①Kobcna Meter. Welcome to the Jungle:New Positions in Black Cultural Studies[M]. London:Rouledge,1994。
    ②(捷克)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董强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
    ①王佐良、周珏良:《英国二十世纪文学史》,[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年版,第767页
    ②苏菲主义(Sufism)哲学是阿拉伯伊斯兰哲学中的一个派别。
    ③刘一虹.当代阿拉伯哲学思想[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1年,第167页
    ④以苏菲教派女圣人Rnbiah为典型代表,其著名祷词“神啊,假如我因恐惧地狱而崇拜你,请把我烧死在地狱。假如我因渴望天堂而崇拜你,请把我排在天堂之外。如果是因为你的缘故爱你,不要不给我你永恒的美”。
    ⑤ Ga li n, Muge 1 Bet ween Ea st a ndWest:Sufism i n theNovels of DorisLessing [M] 1 State Universit y of New York Press,1997:40.
    ① Myles, Anita. Doris lessing:A Novelist With Organic Sensibility. New York:Advent Books,1991,P106-107
    ②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her Press,2005, p.599.见 Margaret Drabble ed.,The Oxford Companion to English Literature, (innerspace fiction)“内心空间小说”即探索人的心灵空间,通过挖掘和展现社会生活对个人心灵的影响来反映社会现实。
    ③王守仁、方杰:《英国文学简史》[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54页。
    ④黄梅:《她和国王——从<第三、四、五区域间的联姻>看“作者莱辛”》[J],见陆建德编:《现实主义之后:写实与实验》,第171页。
    ①郭建,多丽斯·莱辛的意识进化主题,2009年4月《英美文学研究论丛》第8辑
    ② Lessing,Doris. Briefing for a Descent into Hell. [M]. New York:Bantam Books,lnc.,1972.P94.
    ③ Lessing,Doris. Briefing for a Descent into Hell. [M]. New York:Bantam Books,Inc.,1972.P97-98.
    ④ Fahim,Shadia S. Doris Lessing:Sufi Equilibrium and Form of the Novel. New York:St. Martin's Press,1994
    ⑤ Lessing,Doris.The Memoirs of a Survivor.New York:Vintage Books,1988.P11.
    ⑥ Green Gayle. Doris Lessing:The poetics of Charge. Michigan: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4.
    ① Lessing,Doris.The Memoirs of a Survivor.New York:Vintage Books,1988.P213.
    ② Lessing,Doris.The Marriages Between Zones Three,Four and Five. [M]New York:Vintage Books,1981. P198
    ③ Fishburn, Katherine. The Unexpected Universe Of Doris Lessing:A Study in narrative Technique. Westport, Connecticut:Green Wood Press,1985,P126
    ① Lessing,Doris.The Marriages Between Zones Three,Four and Five.[M]New York:Vintage Books,1981.P120
    ② Lessing,Doris.The Marriages Between Zones Three,Four and Five.[M]New York:Vintage Books,1981.P105
    ③ Lessing,Doris.The Marriages Between Zones Three,Four and Five.[M]New York:Vintage Books,1981.P118
    ④ Lessing,Doris.The Marriages Between Zones Three,Four and Five.[M]New York:Vintage Books,1981.P118
    ⑤ Lessing,Doris.The Marriages Between Zones Three,Four and Five.[M]New York:Vintage Books,1981.P121
    ①沈睿:《多丽斯·莱辛在中国》,网络来源: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07-11/12/content_7057401.htm中国艺术批评网,2007年11月12日。
    [1]杰西卡·曼.《写书是一种艰辛的苦力——多丽丝·莱辛访谈》[J].邹咏梅译.载《译林》.2007年第06期.
    [2]高健.罗马俱乐部决断力:人类策划与世界决断[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年.
    [3]布赖恩·奥尔迪斯(BrianAldiss,1925—)西方幻想小说史(Trillion Year Spree: The History of Science Fiction)[M].2001年.
    [4]舒伟.从《西方幻想小说史》看多丽丝·莱辛的幻想小说创作[J].《当代外国文学》.2008年第3期.
    [5]李福祥、钟清兰.从动情写实到理性陈述——论D·莱辛文学创作的发展阶段及其基本特征[J].载《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
    [6]陈红梅.“新瓶装旧酒”:多丽斯·莱辛的科幻世界[J].文学与艺术.2008年第12期.
    [7]黄梅.她和国王——从《第三、四、五区域间的联姻》看“作者莱辛”[J].见陆建德编:《现实主义之后:写实与实验》
    [8]朱振武、张秀丽.多丽丝·莱辛:否定中前行[J].《当代外国文学》,2008年第2期.
    [9]胡勤.反思乌托邦.析多丽丝·莱辛的《三、四、五区的联姻》[J].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12月.
    [10]格格.并非虚幻的“历险记”——多丽丝·莱辛网上谈新作《玛拉和丹恩》[J].外国文学动态.1999年2月.
    [11]潘纯琳.故事决定了它的讲述方式——多丽丝·莱辛与亚当·史密斯访谈录[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1月.
    [12]康慨.《多丽丝莱辛女性写作和政治人生》[N].广州:《南方都市报·阅读周刊》.2007年10月14日.
    [13]邓中良,华菁.《巴黎评论》莱辛访谈录[J].外国文艺.2008年1月.
    [14]丹尼斯·米都斯.增长的极限[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
    [15]吴岩、贾立元.莱辛的钟摆——作为幻想小说的《玛拉和丹恩历险记》[J].广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16]蒋花.多丽斯·菜辛研究在中国[J].中国比较文学.总第72期.2008年第3期.
    [17]瞿世镜.当代英国小说[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18]山.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谈她的小说创作[J].外国文学研究,1982年1月.
    [19]丁浩.《玛拉和丹恩历险记》中的生态整体主义观[J].群文天地.2009年第12期.
    [20]周思源.浩然大钧,冰雪涅槃:多丽斯·莱辛《八号行星代表的产生》的科幻认知[J].世界文学评论.2009年第2期.
    [21]林木.难以归类的多丽斯·莱辛[J].北方人.2008年7月.
    [22]杨靖.八十回顾人生之旅——多丽丝·莱辛访谈录[J].外国文学动态.1999年5月.
    [23]吴海文.研究明日世界的学问[J].《百科知识》.2004年第8期
    [24]王佐良、周珏良.《英国二十世纪文学史》[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年.
    [25]李福祥.多丽丝·莱辛笔下的政治与妇女主题[J].社科院外文所.《外国文学评论》.1993年第4期.
    [26]严志军.《神话与隐喻(代译序)》[J].《玛拉和丹恩历险记》序,译林出版社,2007年第1版.
    [27]李福祥.试论多丽斯·莱辛的“太空小说”[J].《成都师专学报》.1998年第2期.
    [28][美)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M].商务印书馆.顾爱彬译.
    [29]王守仁、方杰.英国文学简史[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
    [30]乔伊斯·卡洛美、尔·欧茨.莱辛:被误读的“火药”人生》[J].李文译《广州日报》.2007年10月15日.
    [31]多丽丝·莱辛.玛拉和丹恩历险记[M].苗争芝/陈颖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年.
    [32]王丽丽.莱辛的悖论:“一个冬天的意识”[J].《外国文学研究》,2009年2期.
    [33](丹麦)罗尔夫·詹森.梦想社会[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
    [34].黄梅.她和国王——从《第三、四、五区域间的联姻》看“作者莱辛”》.见陆建德编:《现实主义之后:写实与实验》.第171页.
    [35](美)阿尔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新华出版社.1996年.
    [36](美)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37]安希孟.满有盼望的末世论.选自《现代性与末世论》第九篇.第119-221页.王晓朝、杨熙楠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38]刘一虹.当代阿拉伯哲学思想[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1年,第167页.
    [39]欧翔英.乌托邦、反乌托邦、恶托邦及幻想小说[J].世界文学评论.2005年2日.
    [40]麦永雄.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传统及其变异[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1卷第3期.2005年7月
    [41]张建春、雷明珍.玛拉与丹恩的生态自我实现之旅[J].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第30卷第1期.2009年11月.
    [42]严志军.<玛拉和丹恩>的解构之旅[J].外国文学研究.2002年第2期.
    [43]巩英洲.环境乐观主义.一种对环境悲观论的回应[J].《自然辩证法研究》.第22卷第5期.2006年5月.
    [44]相艳.罗马俱乐部社会发展观的特征及意义[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6月.
    [45]郭建.多丽丝·莱辛小说中的意识进化主题[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第8辑.2009年4月
    [46]朱振武、张秀丽.多丽丝·莱辛:否定中前行[J].当代外国文学.2008年第2期.
    [47]胡勤.多丽斯·莱辛与伊德里斯·沙赫的苏菲主义哲学——与苏忱商榷[J].外国语言和文学.第25卷第1期.2009年2月.
    [48]苏忱.多丽斯·莱辛与当代伊德里斯·沙赫的苏菲主义哲学[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第23卷第4期.2007年7月.
    [49]瞿世镜.多丽丝·莱辛——不倦的求索者[J].原载:《文艺报》.网络来源:http://www.literature.org.cn/article.aspx?id=23926
    [50]陈晖.写在羊皮纸上的历史[J]..中国图书评论.2008年第4期.
    [51]刘雪岚.多丽丝·莱辛:超越女性经验的叙述[J].世界文学.2008年2月.
    [52](挪威)埃里克·纽特.《未来学》序言[M].于芳译.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
    [53]莱辛科幻小说:对人类命运的深沉思索[J].中华读书报.2008年5月.来源http://www.neworiental.org/publish/portal0/tab466/info224198.htm.
    [54](意)安贝托·艾柯等著.(英)斯特凡·柯里尼编.诠释与过度诠释.王宇根译.三联书店.1997年.
    [55]维德克尔.末世论的种种视角(朱雁冰译).选自《现代性与末世论》第一篇.第5页.王晓朝、杨熙楠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56]侯维瑞、李维屏.英国小说史(下)[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年.
    [57](法)米歇尔·福柯.疯癫与文明[M].北成/杨远婴译.三联书店.2007年4月第3版.
    [58]朱海棠.神性与人性的合一——《玛拉与丹恩》中的解构思想[J].理论界.2009年第3期.
    [59]高桥哲斋.德里达:解构[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60]苏西·林菲尔德《反对乌托邦——多丽丝·莱辛访谈》[J].译自美国《集萃》(salmagundi)杂志.2001年春季号.张和龙译.
    [61]沈睿:《多丽斯·莱辛在中国》,中国艺术批评网,2007年11月12日。网络来源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07-11/12/content-7057401.htm
    [62]多丽斯·莱辛.三、四、五区间的联姻[M].南京大学出版社.俞婷译.2007年.
    [63]邓中亮、华菁译.那可以是过去,也可以是未来——莱辛《玛拉和丹恩历险记》在线访谈录[N].北京:《中华读书报·科幻之思》.2007年11月14曰.
    [64](捷克)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M].董强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
    [65]朱海棠.《对人类的多元共生问题的探讨——以菜辛笔下的人与人关系》[J].《探索与争鸣理论月刊》.2009年第3期.
    [66]法布尔.昆虫记[M].王光译.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年.
    [67](意)康帕内拉(陈大维,等译).太阳城[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年.
    [68](德)约翰·凡·安德里亚.基督城[M].黄崇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
    [69](英)考茨基.莫尔及其乌托邦[M].关其侗译.北京:三联书店.1963年.
    [70]多丽斯·莱辛.裂缝[M].朱丽田/吴兰香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
    [71]麦永雄.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传统及其变异[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1卷第3期.2005年7月.
    [1]Brian Aldiss, with D. Wingrove,Trillion Year Spree:The History of Science Fiction, London: The House of Stratus,2001.
    [2]Margaret Drabble ed.,The Oxford Companion to English Literature, (innerspace fiction)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her Press,2005.
    [3]Ingersol,lE. G. ed.,Doris Lessing:Conversations, Prin-ceton:OntarioReview Press,1994, p. 107.
    [4]Nan Bowman Albinski, Women's Utopias in British and American Fiction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88.
    [5]Lyman Sargent,"The Three Faces of Utopianism Revisited, "Utopian Studies 5 (1994).
    [6]Lessing,Doris. The Marriages Between Zones Three,Four and Five.[M]New York:Vintage Books,1981.
    [7]LiliWang,A Study of Doris Lessing's Art and Philosophy, Beijing:Social Science AcademicPress,2007.
    [8]David W. Sisk, Transform actions of Language in Modern Dystopias (West port, CT: GreenWood Press,1997.
    [9]Doris Lessing and Jonah Raskin, "An Interview with Doris Lessing." Progressive 63, no.6 (June 1999).
    [10]Perrakis, Phyllis Stemberg, ed. Spifftual Exploration in the Works of Doris Lessing[M], Westport, Connecticut:Greenwood Press,1999.
    [11]Kobcna Meter. Welcome to the Jungle:New Positions in Black Cultural Studies [M]. London:Rouledge,1994.
    [12]Galin, Muge 1 Bet ween Ea st a ndWest:Sufism in the Novels of Doris Lessing [M]. State Universit y of New York Press,1997:40.
    [13]Myles, Anita. Doris lessing:A Novelist With Organic Sensibility. New York:Advent Books,1991.
    [14]Fahim,Shadia S. Doris Lessing:Sufi Equilibrium and Form of the Novel. New York:St. Martin's Press,1994.
    [15]DorisLessing, TheGolden Notebook, London:Grafton books,1973.
    [16]Fishburn, Katherine. The Unexpected Universe Of Doris Lessing:A Study in narrative Technique. Westport, Connecticut:Green Wood Press,1985,P126
    [17]Lessing,Doris. Briefing for a Descent into Hell. [M]. New York:Bantam Books,Inc.,1972.
    [18]Lessing,Doris. The Making of the Representative for Planet8. [M] New York:Alfred A.Knopf,1982.
    [19]Lessing,Doris.The Marriages Between Zones Three,Four and Five.[M]New York:Vintage Books,1981.
    [20]Lessing,Doris.The Memoirs of a Survivor.New York:Vintage Books,1988.
    [21]Green Gayle. Doris Lessing:The poetics of Charge. Michigan: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4.
    [22]Dhuibhne, Ems. "Squits, Clefts and Gender Platitudes", IrishTimes,2007.
    [23]Messud, Claire. "Future Imperfect[J], London:New-satesman,6/13/2005.
    [25]Norris. Michelle. "Lessing's'The Cleft'Ponders Origins of Life", All Things Considered(NPR),08/07/2007.
    [26]Lord, M. G. "Doris Lessing'S Nobel:A Victory forScience Fiction"[N], LosAngeles: Los Angels Times,10/15/2007.
    [27]Leonard, John. "The Spacing out of Doris Lessing" [N], New York:New York Times, 2/7/1982.
    [28]Gayle Greene,DorisLessing:ThePoetics ofChange(Ann Arbor:U of Michigan P,1994.
    [29]Snitow, Ann."The LongVersion."Women'sReview ofBooks25.6(200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