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上半叶中国法制史学史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晚清以降,“赤县神州值数千年未有之巨劫奇变”。此历史“大变局”中,在西学东渐潮流影响下,中国传统学术体系向近现代学术体系递嬗,传统“通人之学”渐次转变为“专门之学”。随着西方学术分科体系在清末高等教育中的深化,学科意义上的中国法制史得以形成。若以1902年颁布的《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为起点,中国法制史学已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变迁。
     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对自身发展历程的自省。作为学术自我意识的体现,对中国法制史学史的回顾,其目的不仅仅在于“还历史本来面目”,更为重要的是,以“经世致用”为价值标准的当下,中国法制史学已经从曾经“入世”之显学演变成为如今“出世”之隐学,尽管学界对此也进行了反思、自省与求索,以期能找到超越困境和发展创新的进路,然却鲜见以史学史角度的系统回顾反思,这便为本文的研究留下了极大的空间。
     正如克罗齐所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本文拟在20世纪上半叶的时间维度与中国法制史学史的空间维度的交叉视野中,以中国法制史课程的设置、中国法制史研究群体、中国法制史研究方法、中国法制史主要研究成果等为主要切入点,观察中国法制史学自身的内在发展运行轨迹。与此同时,从社会政治背景、社会文化背景、其他学科、海外中国法制史研究等视角,观察其对中国法制史学的外部影响作用,进而考察中国法制史学史的学术价值以及贡献。本文认为,20世纪上半叶是中国法制史学产生与发展的重要时期,通过上述“内史”与“外史”相结合的研究范式,不但能够形成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法制史学史相对完整的认识,而且能为今日的中国法制史学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学术史资源,这种学术史资源,或者说是超越困境和发展创新的进路,主要体现为研究者学术素养的培养和研究取向的确定这两方面。简单而言,就研究者学术素养培养而论,研究者必须具备掌握史学和法学这两个学科知识的功底,贯穿中西的学术素养,以及开阔性的学术视野;就研究取向的确定而论,中国法制史研究应该更加重视以跨学科视角为指导的理论阐释式研究范式。
     具体而言,本文由引论、五章与结论这几部分构成。
     引论部分,首先阐述了本文的论题以及研究的意义,之后就学界针对该论题的研究进行了细致的爬梳,并对本文所运用的研究方法以及本文的研究框架进行了简要介绍。
     第一章主要阐述了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法制史学史。西学东渐影响下,在传统学术向近代学术转型过程中,将原本隶属于“四部之学”的中国法律史研究嫁接进“七科之学”中的法科,中国法制史学应运而生。述及中国法制史学的产生以后,借助于历史叙事,根据中国法制史课程在高等教育中的设置、中国法制史的研究主体和研究成果、中国法制史的研究方法等要素,将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法制史学史划分为初创时期、筑基时期以及发展时期。通过对不同时期中国法制史学特点的总结,形成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法制史学史的大概观察。
     第二章主要考察了中国法制史研究群体。研究者的学术研究,是建立在其学术素养、知识属性和历史视野基础之上,因此对研究主体自身的考察也显得顺理成章。该章由两部分构成:研究群体总论和研究群体分论。总论中,分别从地理分布、教育背景、职业与研究领域等方面对研究者进行群体考察;分论中,则侧重对中国法制史学研究大家,即沈家本、梁启超、程树德、杨鸿烈、陈顾远、瞿同祖等人,从家世背景、学术训练、代表著作以及对中国法制史学的贡献等方面予以重点考察。从总体上看,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法制史大家,尽管存在极大的个体差异,但从其学术渊源上看,他们相同点主要表现为:自幼所奠定的良好国学基础;贯穿中西的学术素养;以及跨越时代和跨越学科的开阔性视野。
     第三章和第四章则主要着眼于中国法制史主要研究成果的考察。随着中国法制史学教育的普及,有关中国法制史学的研究也渐次展开,并朝着更加深入化、成熟化的方向发展,涌现出了一大批有价值的学术作品。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法制史研究,不仅仅在中国法制通史的研究上有一定程度的发展,而且在宪法史部门法史、断代法史、专题法制史、法律文献史、历史案例汇编等方面的研究上也取得了初步发展。
     第三章主要以中国法制通史研究、专题法史研究、宪法史、部门法史研究为主要考察对象。就中国法制通史研究而言,作为中国法制史教学的重要环节,以及中国法制通史研究的基础,对20世纪上半叶学者有关《中国法制史》论著的考察,显得尤为必要。纵观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法制通史研究成果,可以看出中国法制史学科的科学体系已经初步形成,研究范围和研究框架已经大体确定。就专题法史研究而言,作为中国法制史研究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对于中华法系的研究有助于从宏观上把握中国传统法制的内涵以及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精髓,因此在专题法史研究中重点阐述了中华法系研究的内容。就部门法史研究而言,从整体上看,学者的研究涉及到了婚姻法史、刑法史、诉讼法史、国际法史等部门法史领域,本文则主要阐述了国际法史研究,以此观察实证主义在中国的实际运行。
     第四章主要以断代法史研究为主要考察对象。断代法史研究,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法制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囿于各个时期史料的掌握情况、法制的完善程度以及学者的研究兴趣等因素,整体而言,学者相对侧重于西周法制、汉代法制以及唐代法制的研究,研究相对薄弱的是夏商法制、秦代法制、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制以及宋代法制。本文则分别对先秦法制研究、秦汉法制研究、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制研究、唐代法制研究、宋代法制研究、明代法制研究以及清代法制研究展开论述。从研究进路上看,第三章和第四章采用了相同的研究方法,即往往是通过综述20世纪上半叶针对不同主题的研究成果,观察其不同的研究视角、研究结论,进而分析其研究得失。
     第五章则侧重于中国法制史的“外史”研究。中国法制史学不是凭空孤立存在的,因此该章首先阐述了对中国法制史学产生影响的诸多外部因素,即社会背景、相关学科、海外中国法制史研究。在一定政治、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中国法制史学,其发展也带有浓厚的时代气息;由于中国法制史学科自身所具有的史学、法学属性,使得史学、法学以及考古学等学科在方法论等方面对其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外,海外中国法制史研究尤其是日本法制史研究,对中国法制史学所起到的借鉴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其次,通过以上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法制史学研究者、研究成果、研究方法等方面的考察,可以观察出该时期中国法制史学研究的特点以及其对后世独特的学术贡献。整体上看,经过了近五十的发展以后,中国法制史学渐次摆脱了传统律学研究范式,在逐渐形成的多元化研究方法的指导下,最终完成了中国法制史学的学科体系构建,形成了学科研究范围,并确定了学科研究对象,学术研究也达到了一定的水准。一大批具有开放性知识视野的中国法制史研究大家,从沈家本到瞿同祖,在敦实国学基础上,取得了斐然的成绩,为后世留下了许多扛鼎之作。然而作为中国法制史学科的初级发展阶段,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法制史学也存在许多不足,如学术研究的不均衡性,理论分析的阙如,研究相对缺乏客观性等等。不过从整体上看,经过了近半个世纪发展的中国法制史学,所作出的开创性贡献,足以彪炳史册,垂范后世。
     最后,在结论部分,作者再次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本文认为要摆脱中国法制史所存在的“史学危机”和“法学幼稚”的阴影,史学史研究不失为一种好的进路。而所谓超越困境和发展创新的进路,则可以围绕着研究者学术素养培养、崭新的研究视角、多元化的研究方法这几个方面展开。
Since Late-Qing Dynasty, the society encountered a destined calamity andinfrequent big changes which had never happened for thousands of years. Andunder the influence of “West learning spreading to the east”, Chinese traditionalacademic system had been transformed to the modern academic system. Basedon the Western academic classification, Chinese legal history had come into aframework transforming from one of Four Schools Theory to the branch ofSeven Schools Theory.So far Chinese legal history has gone through a hundredyears of development since the enacting of “Authorized School Regulation” in1902.
     The development of any discipline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developmentprocess of introspection. As the academic self-consciousness,the review of historyof Chinese legal history does not only aim to reveal the history truth, but also tofind a way to solve the dilemma of Chinese legal history nowadays. With the“Practical utility” as the standard of value at present, Chinese legal historybecomes the theory alienated from reality from pragmatic theory. Although theacademic circle has been reflecting, introspecting, and seeking the innovativeway to get out of dilemma, few scholars thought from the study about the historyof Chinese legal history.The author will do this in this paper.
     As Croce said,"All history is contemporary history”.The paper will discuss course set-up, study circles, academic achievements to find internal developmenttrack of Chinese legal history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20thcentury, and then discussthe externalities, such as the social background, related disciplines, overseasChinese legal history research, and on the base of which, it also investigates theacademic value and social function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egal history.Inauthor’s opinion, the first half of the20thcentury is an important period ofChinese legal history, and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legal history in the first half ofthe20thcentury could provide useful academic history resources for today.Basedon the research of internal history and external history,the paper focuses onresearching. Chinese legal history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20thCentury, and draws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that the way out of the predicament is mainlyembodied in the academic literacy training and research orientation. On theacademic literacy training, researchers should possess mastery the knowledge ofboth historiography and jurisprudence, through Chinese and Western academicliteracy, and broad academic vision. On the research orientation determining,researche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theoretical explanation study which isguided by an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Specifically, this paper includes an introduction, five chapters, andconcluding remarks.
     In the introduction, the author firstly elaborates the thesis and value of thestudy, sorts out the study of academic circle, and summarizes research methodsand framework.
     In Chapter Ⅰ,the author mainly elaborates general situation of developmentof Chinese legal history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20thcentury. While traditionalacademic theory transformed into modern academic theory, Chinese legalhistory came into being with the enacting of “Authorized School Regulation” and“Presented School Regulation”. Then according to the Chinese legal historycourse in higher education settings, research groups, research achievements, andresearch methods, Chinese legal history in the first of the20thcentury is dividedinto start-up period, building period, and developing period.Through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periods, the author can conclude ageneral observation of Chinese legal history.
     In Chapter Ⅱ, the author reviews the academic researchers of Chinese legalhistory. It is reasonable to do this work because academic achievements arebased on researchers’ own academic literacy,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historicalperspective. The chapter consistes of two parts: pandect and specified part. Inpandect, the author studies on the academic researchers from regionaldistribution, education background, profession and research direction. Inspecified part, the author specifies the famous researchers such as Shen Jiaben,Liang Qichao, Cheng Shude, Yang Honglie, Chen Guyuan, and Qu Tongzu. Theauthor specifies these researchers from the points such as family&educationbackground, academic aptitude, representative works and contributions toChinese legal history. Overall, in spite of the great individual differences thoseresearchers had, from its academic origin, they shared some same point, such as,the good found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search, Chinese and westernacademic accomplishment, and across time and disciplines of broad vision.
     In Chapter Ⅲ and Chapter IV, the author focuses on the mainachievements of Chinese legal history.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course ofChinese legal history, the research had gradually been spread and developedtoward a more in-depth and mature direction. At the same time, a large numberof valuable academic works came into being.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legalhistory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20thcentury, not only had a certain degree ofdevelopment in the history of China’s legal system, but also achieved initialdevelopment in following field: the legal department history, dynastic legalhistory, special legal subject history, legal literature history, and historicalcasebook.
     Chapter Ⅲ is mainly described the history of China’s legal system,specialized legal subject history, and legal department history. In the history ofChina’s legal system, the study on Chinese legal history is particularly necessary.Through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Chinese legal history, we can observe that the scientific system of Chinese legal history had been formed, and research scopeand research framework had been largely formed. On the study of special legalsubject history, as one of the basic problems in Chinese legal history, the study onChinese legal genealogy could microscopically grasp the connotation of Chineselegal history and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legal culture. On the study oflegal department history, researchers involved constitutional history, marriagelaw history, criminal law history, litigation law history, history of internationallaw history. This paper mainly elaborates the constitutional history and historyof international law, to observe the actual operation of positivism in China.
     Chapter Ⅳ mainly described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study on dynasticlegal history, which w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tudy on Chinese legal history.Due to various historical data, the degree of perfection of the legal system, andthe interest of authors, overall, researchers focused on the legal system of WestZhou Dynasty, Han Dynasty, and Tang Dynasty, relatively speaking, researchedrelatively weak on the legal system of Xia Shang Dynasty, Qin Dynasty, ThreeKingdoms, Jin,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and Song Dynasty. This papermainly describes the law systems of pre-Qin, Qin and Han, Three Kingdoms, Jin,Southern and Northern, Tang, Song, Ming, Qing Dynasty. In Chapter III andChapter IV, the author adopts the same method, summarizes the academicachievements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20thCentury firstly, and then discusses theresearch points, conclusions, and at last analyzes gain and loss of theachievements.
     In Chapter Ⅴ, the author focuses on the external history of Chinese legalhistory. Chinese legal history can’t be on its own existence. Therefore, the paperfirstly discusses the outer factors such as social background, related subjects, andoversea research. The theory of this phrase had strong flavor of the times for thespecial polit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the studying methods of history,law, and archeology had a great influence on Chinese legal history theorybecause the theory had the nature of law and history. The study of oversearesearch, especially in Japan, was the source of reference. Secondly, we can sum up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cademic contributions of this phrase after reviewingthe academic circles, academic achievements and studying methods. On thewhole, after nearly fifty years of development, Chinese legal history graduallyget rid of the traditional jurisprudence research paradigm, under the guidanceof the diversity of research methods, eventually completed the construction ofdiscipline system, formed the study scope, and academic research had reached acertain level. A large number of open knowledge of researchers of Chinese legalhistory, from Shen Jiaben to Qu Tongzu,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and leftmany books. However, as the primary stage of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egalhistory, there also had many deficiencies, such as the study of imbalance, lack oftheoretical analysis, relative lack of objectivity. Therefore after nearly half acentury development, the research on Chinese legal history had made pioneeringcontributions.
     At last, in the conclusion part the author shows the points and attitude again.In order to break away from the arguments of Historiography crisis andJurisprudence na ve, study 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egal history could be agood way. We should focus on academic literacy training, and adopt newresearch perspective and plurality of research methods to find the innovativeway to get out of dilemma.
引文
1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序》,载刘桂生、张步洲编:《陈寅恪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版,第5页。
    1俞荣根:《寻找中国法律思想史的“自我”》,载黄毅、黄震、帅天龙主编:《渠水集—纪念饶鑫贤教授法学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5页。
    2黄震:《中国法律史的学科史反思》,载张中秋编:《法律史学科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2页。
    3梁启超著:《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6页。
    1王立民主编:《中国法制史》,上海人民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1曾宪义、郑定编著:《中国法律制度史研究通览》,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2于晔:《清末法学家沈家本和他的<寄簃文存>》,载《河北学刊》1983年第2期。
    3李光灿著:《评<评寄簃文存>》,群众出版社1985年版。
    4王立民:《<寄簃文存>的唐律研究》,载《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5刘广安:《杨鸿烈与中国法律史学》,载《法学家》1994年第3期。
    6何勤华:《杨鸿烈其人其书》,载《法学论坛》2003年第3期。
    7刘高勇:《杨鸿烈:力树中华法系的世界地位──以《中国法律对东亚诸国之影响》为中心》,载《社科纵横》2006年第10期。
    8张雷:《杨鸿烈对中国法律史学的贡献》,载《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9阮智刚:《论杨鸿烈对“中华法系”的学术构建》,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1王健:《瞿同祖与法律社会史研究──瞿同祖先生访谈录》,载《中外法学》1998年第4期。
    2宁红玲:《瞿同祖的法律史社会学方法述评》,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3孙国东:《功能主义“法律史解释”及其限度──评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载《河北法学》2008年第11期。
    4史广全:《陈顾远中华法系研究初探》,载《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5范忠信:《陈顾远先生对中国法律史学术的出色贡献》,载范忠信、尤陈俊、翟文喆编校:《中国文化与中国法系──陈顾远法律史论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邹磊:《“先秦国际法”研究与中国“世界图景”的重建──从丁韪良到陈顾远》,载《国际观察》2009年第3期。
    7张雷:《陈顾远与中国法律史学科体系的构建》,载《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8于娟:《<九朝律考>“北优于南”说献疑》,载《河北法学》2009年第5期。
    9刘广安:《二十世纪中国法律史学论纲》,载《中外法学》1997年第3期。
    10陈晓枫、柳正权:《中国法制史研究世纪回眸》,载《法学评论》2001年第2期。
    11王志强:《略论本世纪上半叶中国法制史的研究方法》,载李贵连主编:《二十世纪的中国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王志强:《中国法律史学研究取向的回顾与前瞻》,载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律史研究所编:《中西法律传统》(第二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徐忠明:《试说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研究范式之转变》,载北京大学法学院《北大法律评论》编委会编:《北大法律评论》(第4卷第1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3梁治平:《法律史的视界:方法、旨趣与范式》,载《中国文化》第19、20期合刊。
    1周东平:《二十世纪之唐律令研究回顾》,载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律史研究所编:《中西法律传统》(第二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戴建国:《20世纪宋代法律制度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载《史学月刊》2002年第8期。
    3周东平:《二十世纪唐代“典”、“判”研究回顾》,载倪正茂主编:《法史思辨──二00二年中国法史年会论文集》,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4张晋藩主编:《中华法系的回顾与前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孙家红:《<大清律例>百年研究综述》,载《法律文献信息与研究》2008年第2期。
    6韩剑尘:《论民国时期的宪法史研究》,载《法律文献信息与研究》2010年第1期。
    7韩秀桃:《中国法律史学史—一个学科史问题的透视》,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3年第6期。
    8黄震:《中国法律史的学科史反思》,载张中秋编:《法律史学科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何勤华著:《中国法学史》,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1张雷:《中国近代法律史学产生的社会背景析论》,载《河南社会科学》2009年第9期。
    2张国刚主编:《隋唐五代史研究概述》,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张伟仁主编:《中国法制史书目》,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76年版。
    2北京图书馆编:《民国时期总书目──法律》(1911—1949),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
    1王立民:《<唐律疏议>──中国古代法律与历史融合的典范》,载《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第3页。
    1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2页。
    1左玉河著:《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
    1左玉河著:《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6页。
    2丁韪良的这篇论文后来被汪凤藻翻译成中文,在1884年由同文馆印书处出版。
    1有关《时务学堂功课详细章程》的内容,详见汤志钧、陈祖恩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戊戌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237—245页。
    2李贵连主编:《二十世纪的中国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0页。
    3王健著:《中国近代的法律教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67页。
    1《三通考辑要》是汤寿潜1896年完成的巨著,共30卷,200余万字,综述历代典章制度。
    2璩鑫圭、唐炎良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346页。
    1《学部奏筹设京师法政学堂酌拟章程折》(章程附),载《东方杂志》,1907年第11期,第241页。
    1沈家本著:《历代刑法考》(第一卷),邓经元、骈宇骞点校,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7页。
    2李光灿著:《评<寄簃文存>》,群众出版社1985年版,第132页。
    1范忠信选编:《梁启超法学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0页。
    2何勤华著:《中国法学史》(第三卷),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85页。
    1郭明著:《中国监狱学史纲》,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版,第103页。
    2郭明著:《中国监狱学史纲》,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版,第107页。
    1璩鑫圭、唐炎良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351页。
    1李贵连等编:《百年法学—北京大学法学院院史(1904—2004)》,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00页。
    1国立中央研究院编:《国立中央研究院概况》,国立中央研究院1930年版,第229页。
    2国立中央研究院编:《国立中央研究院概况》,国立中央研究院1930年版,第229页。
    1梁治平:《法律史的视界:方法、旨趣和范式》,载《中国文化》2002年第19、20期合刊,第158页。
    1王志强:《略论本世纪上半叶中国法制史的研究方法》,载李贵连主编:《二十世纪的中国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21页。
    1教育部编:《大学科目表》,正中书局1940年版,第87页。
    1陈顾远著:《中国法制史》,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3页。
    2陈顾远著:《中国法制史》,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2页。
    3陈顾远著:《中国法制史》,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12页。
    4陈顾远著:《中国法制史》,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14页。
    1瞿同祖著:《瞿同祖法学论著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自序Ⅱ。
    1王宏斌:《历史考据法探源》,载《史学理论研究》2002年第3期,第30页。
    2漆永祥著:《乾嘉考据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06页。
    1梁治平:《法律史的视界:方法、旨趣与范式》,载《中国文化》2002年第19、20期合刊,第156页。
    2葛志毅:《史重人事长于征实──中国传统史学中的考据方法评述》,载《历史教学》1991年第11期,第7页。
    3沈家本著:《历代刑法考》(第一卷),邓经元、骈宇骞点校,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27页。
    4沈家本著:《历代刑法考》(第一卷),邓经元、骈宇骞点校,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05页。
    1梁启超著:《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48页。
    1李守常著:《史学要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38页。
    1许冠三著:《新史学九十年》,岳麓书店2003年版,第248页。
    1王国维著:《古史新证》,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页。
    1徐忠明:《试说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研究范式之转变》,载《北大法律评论》第4卷第1辑,第223页。
    1梁治平:“法律史的视界:方法、旨趣与范式”,载《中国文化》2002年第19、20期合刊,第157页。
    1【法】勒内·达维德:《当代世界主要法律体系》,漆竹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第7页。
    1纪树立编译:《科学知识进化论—波普尔科学哲学选集》,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29页。
    2【美】庞德:《法律史解释》,曹玉堂、张知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71页。
    1吴文藻:《功能派社会人类学的由来与现状》,载《民族学研究集刊》1936年第1期。
    2王健:《瞿同祖与法律社会史研究──瞿同祖先生访谈录》,载《中外法学》1998年第4期,第19页。
    1瞿同祖著:《瞿同祖法学论著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页。
    2梁治平:《法律史的视界:方法、旨趣与范式》,载《中国文化》2002年第19、20期合刊,第160页。
    1李其瑞著:《法学研究与方法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16页。
    1【英】沃尔什:《历史哲学导论》,何兆武、张文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
    1王奇生:《中国近代人物的地理分布》,载《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2期,第222页。
    2李喜所:《清末民初的留美学生》,载《史学月刊》1982年第4期,第49页。
    1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697页。
    1沈家本著:《历代刑法考》(第四卷),邓经元、骈宇骞点校,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142页。
    2沈家本著:《历代刑法考》(第四卷),邓经元、骈宇骞点校,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153页。
    1沈家本著:《历代刑法考》(第四卷),邓经元、骈宇骞点校,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169页。
    2杨鸿烈著:《中国法律发达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92页。
    1刘广安:《二十世纪中国法律史学论纲》,载《中外法学》1997年第3期,第3页。
    2梁治平:《法律史的视界:方法、旨趣与范式》,载《中国文化》第19、20期,第156页。
    3陈晓枫、柳正权:《中国法制史研究世纪回眸》,载《法学评论》2001年第2期,第3页。
    1赵元信:《出入经史之间定鼎法学新风—沈家本先生法律思想的学术源流探微》,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第84页。
    2梁启超著:《饮冰室合集·专集》(第23册),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127页。
    3梁启超著:《饮冰室合集·文集》(第11册),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15页。
    1梁启超著:《历史研究法》,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44页。
    1程树德著:《九朝律考》,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页。
    2程树德著:《九朝律考》,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39页。
    3龙大轩、梁健:《程树德<汉律考>辨正一则》,载《历史研究》2007年第5期,第186页。
    1梁启超著:《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208页。
    1范忠信、尤陈俊、翟文喆编校:《中国文化与中国法系—陈顾远法律史论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页。
    1陈顾远著:《中国婚姻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页。
    2马忆南:《二十世纪之中国婚姻家庭法学》,载《中外法学》1998年第2期,第87页。
    1杨鸿烈著:《中国法律发达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页。
    2李约瑟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第2卷),科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559页。
    1杨鸿烈著:《中国法律对东亚诸国之影响》,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43页。
    1杨鸿烈著:《中国法律对东亚诸国之影响》,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
    11981年,瞿同祖应中华书局要求,将《中国法律之儒家化》作为附录收录到《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书中,现行大部分版本都采用了这种结构。
    1瞿同祖著:《瞿同祖法学论著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页。
    1朱方著:《中国法制史》,上海法政学社1931年版,第15页。
    2夏新华:《比较法制史:中国法律史学研究的新视角》,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3年第5期。
    1陈顾远著:《中国法制史》,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第1页。
    2丁元普著:《中国法制史》,上海法学编译社1930年版,第5页。
    1范忠信选编:《梁启超法学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9页。
    2范忠信选编:《梁启超法学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47页。
    1蒋醴泉:《中华法系立法之演进》,载《中华法学杂志》1935年第6卷第7号。
    2杨鸿烈著:《中国法律对东亚诸国之影响》,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页。
    3周祺著:《中国法制史讲义》,中国公学大学部铅印本,第2页。
    1高威廉:《建设一个中国法系》,载《法学季刊》1926年第2卷第8号。
    1刘陆民:《建立中国本位新法系的两个根本问题》,载《中华法学杂志》1936年新编第1卷第1号。
    1杨鸿烈著:《中国法律对东亚诸国之影响》,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
    1杨幼炯著:《近代中国立法史》,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2页。
    2谢振民著:《中华立法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8页。
    1何勤华著:《中国法学史》(第三卷),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70页。
    1薛恒:《民国议会史研究评述》,载《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3期,第274页。
    1张心澂著:《春秋国际公法》,北平永华印刷局1924年版,第5页。
    2张心澂著:《春秋国际公法》,北平永华印刷局1924年版,第2页。
    1陈顾远、徐传保著:《中国国际法溯源先秦国际法之遗迹》(民国丛书第3编第27册),上海书店1990年影印版,第93页。
    1陈顾远、徐传保著:《中国国际法溯源先秦国际法之遗迹》(民国丛书第3编第27册),上海书店1990年影印版,第3页。
    1邹磊:《“先秦国际法”研究与中国“世界图景”的重建》,载《国际观察》2009年第3期,第22页。
    2汪辉著:《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710页。
    3汪辉著:《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713页。
    1邹磊:《“先秦国际法”研究与中国“世界图景”的重建》,载《国际观察》2009年第3期,第28页。
    1何勤华、魏琼编:《董康法学文集》,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版,第236页。
    1杨鸿烈著:《中国法律发达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2页。
    2陈顾远著:《中国法制史》,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3页。
    1胡厚宣著:《甲骨学商史论丛》初集,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1944年版,第116页。
    1胡厚宣著:《甲骨学商史论丛》初集,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1944年版,第168页。
    2曾謇:《古代宗法社会与儒家思想的发展》,载《食货》第5卷第7期,第18页。
    1丁山:《宗法考源》,载《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4册第4分册,第404页。
    2丁山:《宗法考源》,载《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4册第4分册,第415页。
    3徐中舒著:《徐中舒历史论文选辑》,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763页。
    4徐中舒著:《徐中舒历史论文选辑》,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765页。
    1曾謇:《古代族外婚制的发达》,载《食货》第2卷第8期,第21页。
    1居正著:《为什么要重建中华法系》,大东书局1946年版,第13页。
    1沈家本著:《历代刑法考》(第三卷),邓经元、骈宇骞点校,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366页。
    2罗鸿瑛:《沈家本与<汉律摭遗>》,载《现代法学》1991年第2期,第59页。
    1程树德著:《九朝律考》,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52页。
    2陈世材著:《两汉监察制度研究》,商务印书馆1944年版,第41页。
    1中华书局编辑部编:《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论文类编》(历史编·秦汉卷),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578页。
    1曾资生著:《两汉文官制度》,商务印书馆1942年版,第1页。
    1周天游、孙福喜:《二十世纪的中国秦汉史研究》,载《历史研究》2003年第2期,第133页。
    1杨筠如著:《九品中正与六朝门阀》,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第52页。
    1武仙卿:《魏晋南北朝田租与户调对立的税法》,载《食货》第5卷第4期,第29页。
    2曾謇:《晋的占田与课田的考察》,载《食货》第5卷第8期,第13页。
    1曾謇:《晋的占田与课田的考察》,载《食货》第5卷第8期,第15页。
    2杨联升:《中唐以后税制与南朝税制之关系》,载《清华学报》第12卷第3期,第179页。
    1何兹全著:《读史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85页。
    1程树德著:《九朝律考》,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39页。
    1程树德著:《九朝律考》,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39页。
    2陈寅恪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01页。
    戴建国:《20世纪宋代法律制度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载《史学月刊》2002年第8期,第14页。
    1戴建国:《20世纪宋代法律制度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载《史学月刊》2002年第8期,第14页。
    1聂崇岐著:《宋史丛考》,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页。
    1朱畸觚:《廷杖考》,载《国学丛刊》1942年第11期,第18页。
    1梁方仲著:《梁方仲经济史论文集》,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52页。
    1梁方仲著:《梁方仲经济史论文集》,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72页。
    2于登:《明代监察制度概述》,载《金陵学报》第6卷第2期,第219页。
    1杨鸿烈著:《中国法律发达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36页。
    1沈家本:《历代刑法考》(四),邓经元、骈宇骞点校,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232页。
    2何勤华、魏琼编:《董康法学文集》,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版,第358页。
    1沈家本:《历代刑法考》(四),邓经元、骈宇骞点校,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233页。
    2郭卫:《清刑律之探讨(附工律)》,载《政治季刊》1939年12月。
    3沈家本:《历代刑法考》(四),邓经元、骈宇骞点校,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220页。
    4何勤华、魏琼编:《董康法学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41页。
    1何勤华、魏琼编:《董康法学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43页。
    2何勤华、魏琼编:《董康法学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62页。
    1曾纪蔚著:《清代之监察制度论》,兴宁书店1931年版,第50页。
    1黄震:《中国法律史的学科史反思》,载张中秋编:《法律史学科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3页。
    2李守常著:《史学要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5页。
    1何勤华、洪佳期编:《丘汉平法学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2页。
    1朱希祖著,周文玖选编:《朱希祖文存》,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87页。
    1梁启超著:《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38页。
    1陈寅恪著:《金明馆丛稿二编》,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66页。
    1郝春文:《敦煌学与唐史研究》,载李斌城主编:《二十世纪唐研究》(文化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53页。
    1转引自沈颂金著:《二十世纪简帛学研究》,学苑出版社2003年版,第119页。
    1池田温:《隋唐律令与日本古代法律制度的关系》,载《武汉大学学报》(社科版)1989年第3期,第95页。
    1这三个阶段的提出,借鉴了俞荣根的《中国法律史研究在中国》(代前言)的内容。参见:俞荣根等人著:《中国法律史研究在中国》,重庆出版社2002年版,第2—9页。
    2滋贺秀三:《日本对中国法制史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载中国法律史学会主编:《法律史论丛》(第三辑),法律出版社1983年版,第296页。
    1王志强:《中国法律史学研究取向的回顾与前瞻》,载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律史研究所编:《中西法律传统》(第二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0页。
    1王志强:《中国法律史学研究取向的回顾与前瞻》,载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律史研究所编:《中西法律传统》(第二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1页。
    2王志强:《中国法律史学研究取向的回顾与前瞻》,载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律史研究所编:《中西法律传统》(第二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3页。
    1、梁启超著:《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华书局2010年版。
    2、李光灿著:《评<寄簃文存>》,群众出版社1985年版。
    3、何勤华著:《中国法学史》,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4、左玉河著:《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学术分科与近代中国知识系统之创建》,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
    5、王健著:《中国近代的法律教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李贵连著:《沈家本传》,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7、沈家本著:《历代刑法考》,邓经元、骈宇骞点校,中华书局1985年版。
    8、郭明著:《中国监狱学史纲》,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版。
    9、漆永祥著:《乾嘉考据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0、杨鸿烈著:《中国法律发达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1、陈顾远著:《中国法制史》,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
    12、瞿同祖著:《瞿同祖法学论著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3、李守常著:《史学要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4、许冠三著:《新史学九十年》,岳麓书店2003年版。
    15、王国维著:《古史新证》,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6、【法】勒内·达维德:《当代世界主要法律体系》,漆竹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
    17、【美】庞德:《法律史解释》,曹玉堂、张知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18、李其瑞著:《法学研究与方法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9、【英】沃尔什:《历史哲学导论》,何兆武、张文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0、赵尔巽等撰:《清史稿》(第四十三册),中华书局1977年版。
    21、梁启超著:《饮冰室合集》,中华书局1989年版。
    22、梁启超著:《历史研究法》,中华书局2009年版。
    23、程树德著:《九朝律考》,中华书局2006年版。
    24、李约瑟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科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25、杨鸿烈著:《中国法律对东亚诸国之影响》,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6、陈顾远著:《中国婚姻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27、朱方著:《中国法制史》,上海法政学社1931年版。
    28、丁元普著:《中国法制史》,上海法学编译社1930年版。
    29、周祺著:《中国法制史讲义》,中国公学大学部铅印本。
    30、靳麟著:《中国法制史》,三通书局1941年版。
    31、秦尚志著:《中国法制及法律思想史讲话》,世界书局1943年版。
    32、杨幼炯著:《近代中国立法史》,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33、潘大逵著:《中国宪法史纲要》,上海法学编译社1933年版。
    34、谢振民著:《中华立法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5、童沂著:《中国宪法史考》,大公书店1946年版。
    36、陈茹玄著:《中国宪法史》,世界书局1947年。
    37、周异斌、罗志渊著:《中国宪政发达史》,大东书局1947年版。
    38、张心澂著:《春秋国际公法》,北平永华印刷局1924年版。
    39、陈顾远、徐传保著:《中国国际法溯源先秦国际法之遗迹》(民国丛书第3编第27册),上海书店1990年影印版。
    40、洪均培著:《春秋国际公法》,中华书局1939年版。
    41、汪辉著:《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三联书店2003年版。
    42、胡厚宣著:《甲骨学商史论丛》初集,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1944年版。
    43、徐中舒著:《徐中舒历史论文选辑》,中华书局1998年版。
    44、居正著:《为什么要重建中华法系》,大东书局1946年版。
    45、陈世材著:《两汉监察制度研究》,商务印书馆1944年版。
    46、曾资生著:《两汉文官制度》,商务印书馆1942年版。
    47、徐定戡著:《两汉刑名考》,震旦法律经济杂志社1947年版。
    48、杨筠如著:《九品中正与六朝门阀》,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
    49、何兹全著:《读史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50、陈寅恪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华书局1963年版。
    51、黄绶著:《唐代地方行政史》,永华印书局1927年版。
    52、徐道邻著:《唐律通论》,中华书局1945年版。
    53、聂崇岐著:《宋史丛考》,中华书局1980年版。
    54、于登著:《明代监察制度概述》,金陵大学1936年版。
    55、梁方仲著:《梁方仲经济史论文集》,中华书局1989年版。
    56、章中如著:《清代的考试制度》,黎明书局1931年。
    57、曾纪蔚著:《清代之监察制度论》,兴宁书店1931年版。
    58、朱希祖著,周文玖选编:《朱希祖文存》,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58、陈寅恪著:《金明馆丛稿二编》,三联书店2001年版。
    59、沈颂金著:《二十世纪简帛学研究》,学苑出版社2003年版。
    60、俞荣根、胡攀、俞江著:《中国法律史研究在中国》,重庆出版社2002年版。
    1、王立民主编:《中国法制史》,上海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曾宪义、郑定编著:《中国法律制度史研究通览》,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3、白寿彝主编:《中国史学史》(第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张国刚主编:《隋唐五代史研究概述》,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5、张伟仁主编:《中国法制史书目》,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76年版。
    6、北京图书馆编:《民国时期总书目──法律》(1911—1949),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
    7、李贵连主编:《二十世纪的中国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8、汤志钧、陈祖恩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戊戌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9、璩鑫圭、唐炎良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0、范忠信选编:《梁启超法学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1、教育部编:《大学科目表》,正中书局1940年版。
    12、李贵连等编:《百年法学──北京大学法学院院史(1904—2004)》,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3、国立中央研究院编:《国立中央研究院概况》,国立中央研究院1930年版。
    14、纪树立编译:《科学知识进化论──波普尔科学哲学选集》,三联书店1987年版。
    15、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16、范忠信、尤陈俊、翟文喆编校:《中国文化与中国法系──陈顾远法律史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7、何勤华、魏琼编:《董康法学文集》,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版。
    18、中华书局编辑部编:《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论文类编》(历史编·秦汉卷),中华书局2009年版。
    19、何勤华、洪佳期编:《丘汉平法学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于晔:《清末法学家沈家本和他的<寄簃文存>》,载《河北学刊》1983年第2期。
    2、王立民:《<寄簃文存>的唐律研究》,载《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3、刘广安:《杨鸿烈与中国法律史学》,载《法学家》1994年第3期。
    4、何勤华:《杨鸿烈其人其书》,载《法学论坛》2003年第3期。
    5、刘高勇:《杨鸿烈:力树中华法系的世界地位──以<中国法律对东亚诸国之影响>为中心》,载《社科纵横》2006年第10期。
    6、张雷:《杨鸿烈对中国法律史学的贡献》,载《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7、王健:《瞿同祖与法律社会史研究──瞿同祖先生访谈录》,载《中外法学》1998年第4期。
    8、孙国东:《功能主义“法律史解释”及其限度──评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载《河北法学》2008年第11期。
    9、史广全:《陈顾远中华法系研究初探》,载《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10、邹磊:《“先秦国际法”研究与中国“世界图景”的重建──从丁韪良到陈顾远》,载《国际观察》2009年第3期。
    11、张雷:《陈顾远与中国法律史学科体系的构建》,载《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12、于娟:《<九朝律考>“北优于南”说献疑》,载《河北法学》2009年第5期。
    13、刘广安:《二十世纪中国法律史学论纲》,载《中外法学》1997年第3期。
    14、陈晓枫、柳正权:《中国法制史研究世纪回眸》,载《法学评论》2001年第2期。
    15、梁治平:《法律史的视界:方法、旨趣与范式》,载《中国文化》第19、20期合刊。
    16、戴建国:《20世纪宋代法律制度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载《史学月刊》2002年第8期。
    17、孙家红:《<大清律例>百年研究综述》,载《法律文献信息与研究》2008年第2期。
    18、韩剑尘:《论民国时期的宪法史研究》,载《法律文献信息与研究》2010年第1期。
    19、韩秀桃:《中国法律史学史──一个学科史问题的透视》,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3年第6期。
    20、张雷:《中国近代法律史学产生的社会背景析论》,载《河南社会科学》2009年第9期。
    21、王立民:《<唐律疏议>──中国古代法律与历史融合的典范》,载《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22、《学部奏筹设京师法政学堂酌拟章程折》,载《东方杂志》1907年第11期。
    23、王宏斌:《历史考据法探源》,载《史学理论研究》2002年第3期。
    24、葛志毅:《史重人事长于征实──中国传统史学中的考据方法评述》,载《历史教学》1991年第11期。
    25、徐忠明:《试说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研究范式之转变》,载《北大法律评论》第4卷第1辑。
    26、吴文藻:《功能派社会人类学的由来与现状》,载《民族学研究集刊》1936年第1期。
    27、王奇生:《中国近代人物的地理分布》,载《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2期。
    28、李喜所:《清末民初的留美学生》,载《史学月刊》1982年第4期。
    29、赵元信:《出入经史之间定鼎法学新风──沈家本先生法律思想的学术源流探微》,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30、龙大轩、梁健:《程树德<汉律考>辨正一则》,载《历史研究》2007年第5期。
    31、马忆南:《二十世纪之中国婚姻家庭法学》,载《中外法学》1998年第2期。
    32、夏新华:《比较法制史:中国法律史学研究的新视角》,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3年第5期。
    33、蒋醴泉:《中华法系立法之演进》,载《中华法学杂志》1935年第6卷第7号。
    34、高维廉:《建设一个中国法系》,载《法学季刊》1926年第2卷第8号。
    35、刘陆民:《建立中国本位新法系的两个根本问题》,载《中华法学杂志》1936年第1卷第1号。
    36、薛恒:《民国议会史研究评述》,载《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3期。
    37、曾謇:《古代宗法社会与儒家思想的发展》,载《食货》第5卷第7期。
    38、丁山:《宗法考源》,载《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4册第4分册。
    39、曾謇:《古代族外婚制的发达》,载《食货》第2卷第8期。
    40、罗鸿瑛:《沈家本与<汉律摭遗>》,载《现代法学》1991年第2期。
    41、周天游、孙福喜:《二十世纪的中国秦汉史研究》载《历史研究》2003年第2期。
    42、武仙卿:《魏晋南北朝田租与户调对立的税法》,载《食货》第5卷第4期。
    43、曾謇:《晋的占田与课田的考察》,载《食货》第5卷第8期。
    44、杨联升:《中唐以后税制与南朝税制之关系》,载《清华学报》第12卷第3期。
    45、朱畸觚:《廷杖考》,载《国学丛刊》1942年第11期。
    46、池田温:《隋唐律令与日本古代法律制度的关系》,载《武汉大学学报》(社科版)1989年第3期。
    1、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序》,载刘桂生、张步洲编:《陈寅恪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版。
    2、俞荣根:《寻找中国法律思想史的“自我”》,载黄毅、黄震、帅天龙主编:《渠水集──纪念饶鑫贤教授法学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黄震:《中国法律史的学科史反思》,载张中秋编:《法律史学科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范忠信:《陈顾远先生对中国法律史学术的出色贡献》,载范忠信、尤陈俊、翟文喆编校:《中国文化与中国法系──陈顾远法律史论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王志强:《略论本世纪上半叶中国法制史的研究方法》,载李贵连主编:《二十世纪的中国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6、王志强:《中国法律史学研究取向的回顾与前瞻》,载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律史研究所编:《中西法律传统》(第二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徐忠明:《试说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研究范式之转变》,载北京大学法学院《法律评论》编委会编:《北大法律评论》(第4卷第1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8、周东平:《二十世纪之唐律令研究回顾》,载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律史研究所编:《中西法律传统》(第二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周东平:《二十世纪唐代“典”、“判”研究回顾》,载倪正茂主编:《法史思辨──二00二年中国法史年会论文集》,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10、郝春文:《敦煌学与唐史研究》,载李斌城主编:《二十世纪唐研究》(文化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1、滋贺秀三:《日本对中国法制史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载中国法律史学会主编:《法律史论丛》(第三辑),法律出版社1983年版。
    1、阮志刚:《论杨鸿烈对“中华法系”的学术构建》,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2、宁红玲:《瞿同祖的法律史社会学方法述评》,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3、崔跃峰:《西学东渐与中国高等教育中近代学科的设立》,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
    1、大学数字图书馆国际合作计划
    2、国家图书馆·国家数字图书馆
    3、国学数典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