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刑法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劳资关系是一个博弈平衡的关系,每个时代都会赋予它不同的内涵和外延。刑法介入劳动关系调整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对劳动权利的可能被侵害程度、社会所有成员对劳动者劳动的尊重和认可程度直接关系到刑法所要调整的劳动关系的范围。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劳动刑事立法的经验,填补我们国家劳动刑事立法的盲点和空白。经济体制改革,法律不断地经历着时代的考验,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发展成为这个时代的最强烈的诉求。国家适当扩大刑法对劳动法益的范围和保护力度,是“科学发展观”理念在执政上的具体表现,劳动刑法在中国的诞生和发展是时代的选择,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更能顺应现实的发展的需要。严厉的劳动刑法彰显出调和劳资关系矛盾的“以人为本”的理念。不间断的劳动争议出现的今天,我们更加呼吁劳动刑法出台。
Labor relation is the relation of playing a game "go chess" and balancing, it is bestowed on different meanings in the passing centuries. It is argued that the strengthened rule by criminal law, a symbol of human civilization, is a social tendency as a coordination of the labor relation. This, however, is linked to the respect and recognition to the labor by the workers to a large extent. The law on protection of labor right in China is not suitable for a widely encroaching of labor right owing to its backwardness. The weakness of the civil and administrative punishments makes it essentials for the criminal law to get involved in the protection of the right and interest of the labor forces. With respect to criminal protection of labor right, 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conditions in foreign countries and that of China, there are some aspects that the law does not relate to, this fact shows that the law has some defects, meanwhil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suggestions for the legislation in protecting labor rights, labor relation in criminal law. I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restructuring, law is also constantly tested by ages. The respect of labor, harmony of human are distinctively voiced. Chinese criminal law should be expanded the scope of labor law profits and protection efforts, which is the concept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in a concrete manifestation of the ruling on the country. The birth and development of labor criminal law is the choice of the times, it has far-reaching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s, which is more responsive to the development of realities. Thus, the humanity in the stricter rule by labor criminal law deserves more attention in the man-centered administration. Nowadays, we have even more appeal to the labor criminal law introduced for the continual emergence of labor disputes.
引文
1[意]拉裴尔·加罗法洛,《犯罪学》,利特和布朗公司,1911年,第5页。
    2 李晓明,《行政刑法学导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22页。
    3 李晓明,《行政刑法导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21页。
    4 仅以中国刑法为例,1979刑法所规定的全部法定犯不足100种,而1997年刑法所规定的法定犯已超过了250种,10多年时间基于社会政策和行政管理的需要,被纳入犯罪范畴的违法行为的增长率高达150%(参见:陈浩然,《应用刑法学分论》,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
    5 刑法按照日本学者的一般分类,环境刑法、经济刑法、人权刑法和劳动刑法都被归入附属刑法的范畴,而按照法国刑法理论的分类,人权刑法与劳动刑法被人为地合二为一,与环境刑法和经济刑法并列(参见:〔日〕中山研一等主编,《现代刑法讲座》第一卷,成文堂,1977年,第260页)。
    6 参见:刑法是犯罪人的大宪章的说法最早由德国刑法学家李斯特提出,这一观念后来成了人权刑法的主要依据。参见:陈浩然,《应用刑法学总论》,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4页。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77页。
    8 黄越钦,《劳动法新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6页。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04页。
    10 孙燕山、孙凤君,《适时加大刑法对劳动关系调整的探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31卷第1期,第27页。
    11 参见:马克斯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802页。
    12 参见:陈浩然,《应用刑法学总论》,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9页。
    13 参见:陈浩然,《应用刑法学总论》,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0页。
    14[法国]安塞尔著,卢建平译,《新刑法理论》,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0年第30页。
    15[法国]安塞尔著,卢建平译,《新刑法理论》,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0年第31页。
    16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第85页,转引自陈孟熙主编,《经济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566页。
    17 姜涛,《劳动刑法:概念模型与理论基础》,政治与法律,2008年第10期,第100页。
    18 法条内容译自日本有斐阁小六法2007年版。
    19 姜涛,《劳动刑法:概念模型与理论基础》,政治与法律,2008年第10期,第101页。
    20 姜涛,《劳动刑法:概念模型与理论基础》,政治与法律,2008年第10期,第101页。
    21 姜涛,《劳动刑法:概念模型与理论基础》,政治与法律,2008年第10期,第102页。
    22 陈浩然,《应用刑法学总论》,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页。
    23 王逸舟主编,《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安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29页。
    24 郑爱青,《法国劳动刑法对劳动权利的保护》,工人日报,2005年,第007版,第1页。
    25 法国刑法按照罪行的严重程度和对社会造成的危害结果的属性,将犯罪分为“重罪”、“轻罪”和“违警罪”三类,违警罪属于最轻的一类犯罪,类似于我国行政处罚法惩罚的行为。参见:《法国刑法典》总则
    26 姜涛,《论劳动刑法的建构及其法理》,中国刑事杂志,2007年,第5期,第48页。
    27 张有全,《日本劳动法的特点及借鉴》,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9期,(总第111期),第28页。
    28 严励、刘志明,《我国劳动权刑法保护研究》,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5卷,第3期,第72页。
    29 王世洲,《德国经济犯罪与经济刑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19页。
    30 严励、刘志明,《我国劳动权刑法保护研究》,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5卷,第3期,第72页。
    31 于志刚、龚馨译,《荷兰刑法典》,中国方正出版社,2007年,第141页。
    32 于志刚、龚馨译,《荷兰刑法典》,中国方正出版社,2007年,第146页。
    33 于志刚、龚馨译,《荷兰刑法典》,中国方正出版社,2007年,第179页。
    34 徐久生、庄敬华译,《瑞士联邦刑法典》,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第70页。
    35 周密,《美国经济犯罪和经济刑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75-378页。
    36 林晓云,《美国劳动雇用法》,法律出版社,2007年,第66页。
    37 周密,《美国经济犯罪和经济刑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80-384页。
    38 于志刚、赵书鸿译,《新西兰刑事法典》,中国方正出版社,2007年,第71页。
    39 严励、刘志明,《我国劳动权刑法保护研究》,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5卷第3期,第73页。
    40 严励、刘志明,《我国劳动权刑法保护研究》,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5卷第3期,第73页。
    41 参见国际劳工组织,《基本劳工权利原则宣言》,1982年,第2条。
    42 刘旭,《国际劳工标准概述》,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年,第44页。
    43 参见周长征,《中国应当批准更多的基本国际劳工公约?--基本国际劳工标准与中国劳动立法之比较研究》,“国际劳工标准研究与劳动法教学国际研讨会”会议论文。
    44 参见杨鹏飞,《从选择性适用理论看核心劳工公约的批准》,载《政治与法律》,2006年第5期。
    45 http://www.ilo org/ilo lex/english/new ratfram eE htm(2006年10月30日访问)。我国目前为止共批准了4项,即100号公约(1990年11月),138号公约(1999年4月),182号公约(2002年8月),111号公约(2006年1月)。转引自胡瑾,《论国际劳工标准与农民权益保护》,《法学评论》(双月刊),2007年第3期,第46页。
    46 胡瑾,《论国际劳工标准与农民权益保护》,《法学评论》(双月刊),2007年第3期,第46页。
    4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69页。
    48 严励、刘志明,《我国劳动权刑法保护研究》,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6月,第25卷第3期,第73页。
    49 冯彦君,《劳动权略论》,载《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1期,第168页。
    50 李炳安,《劳动权论》,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第11页。
    51 严励、刘志明,《我国劳动权刑法保护研究》,载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6月,第25卷第3期,第73页。
    52 姜涛,《论劳动刑法的建构及其法理》,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7年第5期,第55页。
    53 黄越钦,《劳动法新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94页。
    54 冯彦君,《劳动权的多重意蕴》,载《当代法学》,2004年第18卷第2期,第43页。
    55 张有全,《日本劳动法的特点及借鉴》,载《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9期,第28页。
    56 参见:http://news.tom.com 2005年10月11日《农民工讨薪胜诉后仍拿不到钱,当街叫卖判决书》,沈阳市和平区中华路上的“白领大厦”门前,三个男子靠在路边,其中一人举着一块牌子,写着两行大字:“急卖判决书653万元急卖550万元。”
    57 王世洲,《德国经济犯罪与经济刑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33页。
    58 翟玉娟,《深港两地欠薪保障法律制度比较研究》,载《天津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第50页。
    59 余贤安,《建议刑法增设强占他人劳动报酬罪》,载《检察实践》2004年3月,第66页。
    60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提供的数据推算。详见:http://www.stats.gov.cn/tjgb/rkpcgb/,2009年10月18日。
    61 孙燕山、孙凤君,《适时加大刑法对劳动关系调整的探析》,载《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1月,第31卷第1期,第31页。
    62 孙燕山、孙凤君,《适时加大刑法对劳动关系调整的探析》,载《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1月,第31卷第1期,第30-31页。
    63 See Maja Kirilova Eriksson,Reproductive Freedom:In the context of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and Humanitarian Law.Martinus NiihoffPublisher.2002年第21页。
    64 国际劳工组织:1958年《(就业与职业)》(第111号),第1条。
    65 第168号公约又增加了国籍、民族起源、残疾或年龄。《促进就业和失业保护公约》(第168号)第6条规定:“各会员国保证所有保护人享受平等的待遇而不受种族、肤色、性别、宗教、政治信仰、民族血统、国籍、民族或社会渊源,残疾或年龄方面的歧视”。
    66 王益英,《外国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22、459页。
    67 段玉恩、苏树厚,《尽快建立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载《人民日报》,2006年8月2日,第9版。
    68 卢海元,《走进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第15页。
    69 胡瑾,《论国际劳工标准与农民工权益保护》,载《法学评论》(双月刊),2007年第3期,第51页。
    70 孙燕山、孙凤君、赵立军,《侵犯劳动者权益犯罪研究》,中国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69-391页。
    71 乔健,《新一轮结构调整下的了我国劳动关系及工会的相应对策》,载《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3年第9期。
    72 严励、刘志明,《我国劳动权刑法保护研究》载《山西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第72页。
    73 胡瑾,《论国际劳工标准与农民工权益保护》,载《法学评论》(双月刊),2007年第3期,第53页。
    74 李薇薇,《禁止就业歧视:国际标准和国内实践》,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400-402页。
    75 严励、刘志明,《我国劳动刑法保护研究》,载山西大学学报,2002年,第25卷第3期,第71页。
    76 孙燕山、孙凤君,《适时加大刑法对劳动关系调整的探析》,载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31卷第1期,第30页。
    77 孙燕山、孙凤君,《适时加大刑法对劳动关系调整的探析》,载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31卷第1期,第32页。
    78 参见肖怡译,卢建平审定,《芬兰刑法典》,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30页。
    79 ILO Convention No.111,Discrimination(Employment and Occupation)convention,1958 and ILO Convention No.100 Equal Remuneration,1951,公约全文可参见:http://www.iloorg /public/English/standards/norm/whatare/fundam.
    80 刘鹏,《论我国刑法的劳动保护》,载《工会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14页。
    81 刘鹏,《论我国刑法的劳动保护》,载《工会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15页。
    82 王建勤《去年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剧增意味着什么》,东方早报,2009.3.11,A23版。
    83 周国良,《劳动争议仲裁法》与《劳动人事争议办案规则》,2009,上海市人才中介职业资格继续教育培训讲稿。
    84 孙燕山、孙凤君,《适时加大刑法对劳动关系调整的探析》,载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31卷第1期,第32页。
    85 姜涛,《论劳动刑法的建构及其法理》,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7年第5期,第57页。
    [1]冯彦君.劳动权的多重意蕴[J].当代法学,2004,18(2).
    [2]胡瑾.论国际劳工标准与农民工权益保护[J].法学评论,2007,(3).
    [3]常凯.经济全球化与劳动者权益保护[J].人民论坛,2003,(5).
    [4]冯彦君.劳动权论略[J].社会科学战线,2003,(1).
    [5]马怀德、张红.论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5,(1).
    [6]胡培兆.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J].学术月刊,2001,(11).
    [7]王凤民、欧元雕.试论劳动者人身权的法律保护[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8]李炳安.劳动者的人格尊严权及其宪法救济[J].广西社会科学,2003,(7).
    [9]尹田.论一般人格权[J].法律科学,2002,(4).
    [10]丁彩霞、尚清锋.论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11]刘鹏.论我国劳动刑法的劳动保护[J].工会理论与实践,2002,16(4).
    [12]姜涛.论劳动刑法的建构及其法理[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7,(5).
    [13]姜涛.劳动刑法:概念模型与立论基础[J].政治与法律,2008,(10).
    [14]孙燕山、孙凤君.适时加大刑法对劳动关系调整的探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1(1).
    [15]严励、刘志明.我国劳动权刑法保护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5(3)¨
    [16]翟玉娟.深港两地欠薪保障法律制度比较研究[J].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3).
    [17]张有全.日本劳动法的特点及借鉴[J].广西社会科学,2004,(9).
    [18]张勇.劳动刑法视野下劳动用工违法犯罪的惩治与预防机制对策[J].河北法学,2008,26(4).
    [19]姜涛、刘秀.劳动刑法若干问题研究[J].河北法学,2007,25(4).
    [20]周章金.劳动权的刑法保障[J].就业与保障,2006,(6).
    [21]余贤安.建议刑法增设强占他人劳动报酬罪[J].检察实践,2004,(3).
    [22]张学良国外企业欠薪保障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借鉴[J].当代经济管理,2006,28(4).
    [23]田丹宇.法国劳动法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J].法制与社会,2007,(1).
    [24]李晓霞.美国与德国劳动法律体系概述与比较[J].国外社会科学,2006,(1).
    [25]董保华.社会基准法与相对强制性规范--第三法域的探索[J].法学,2001,(4).
    [26]张冬梅.我国禁止就业歧视若干法律问题[J].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2007,22(2).
    [27]夏勇.我国的劳动争议与刑法[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
    [28]刘大洪、张剑辉.劳动者双重权利的残缺与互动--国企改革中劳动者权利之构造与实现[J].法商研究,2003,(2).
    [29]吴焕新.劳动创造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J].探索,2003,(6).
    [30]冯彦君.民法与劳动法:制度的发展与变迁[J].社会科学战线,2001,(3).
    [31]庄晓春.关于人格尊严的法理学分析[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4,(6).
    [32]胡春秀.试论在我国建立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广西法学),2000,(2).
    [33]赵守博.罢工权的保障和规范[J].厦门大学法律评论,2008,(1).
    [34]韩翠风,修景刚.试论劳动法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1,(9).
    [1]谢彭程.公民的基本权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2]陈浩然.应用刑法学总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3]陈浩然.应用刑法学分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4][美]艾伦·布坎南.伦理学、效率与市场[M].廖申白,谢大京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5][日]大须贺明.生存权[M].林浩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6]黄越钦.劳动法新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7]王全兴.劳动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8]李晓明.行政刑法学导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9]李炳安.劳动权论[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
    [10]林晓云.美国劳动雇用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11]刘艳红、周佑勇.行政刑法的一般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2]侯文学.尘肺职业病社会法律问题讨论[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7.
    [13]陈新民.残疾人权益保障--国际立法与实践[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14]李双元,李赞,李娟.儿童权利的国际法律保护[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
    [15]王名扬.法国行政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16]罗豪才.行政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17]应松年彳亍政法与行政诉讼[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18]姜明安.外国行政法教程[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3.
    [19]方世荣.论具体行政行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
    [20]杨建顺.日本行政法通论[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
    [21]王成栋.政府责任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22]沈宗灵.比较法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3]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24][美]伯尔曼.法律与宗教[M].梁治平译.上海:三联书店,1991.
    [25][美]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任务[M].沈宗灵等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84.
    [26][美]罗伯特·考特、托马斯·尤伦.法和经济学[M].张军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1.
    [27][美]迈克尔·罗金斯.政治科学[M].林震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28][英]杰里米·边沁.立法理论--刑法典原理[M].孙力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
    [29][德]Claus Roxin.德国刑法学总论[M].王世洲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30]黄道秀译.俄罗斯联邦刑法典[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6.
    [31]罗结珍译.法国刑法典[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5.
    [32]陈琴译.瑞典刑法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3]肖怡译.芬兰刑法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4]王世洲.德国经济犯罪与经济刑法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5]周密.美国经济犯罪和经济刑法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6]张明楷.法益初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37]林山田.经济犯罪和经济刑法研究LM].台北:三民书局,1981.
    [38]王益英.外国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9]关怀.劳动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
    [40]马克斯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1]周彤.罗马法[M].北京:群众出版社,1983.
    [42]伯曼著.贺卫方等译.法律与革命[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
    [43]彭诚信.主体性与私权制度研究--以财产、契约的历史考察为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4]王利明人格权法新论[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
    [45][日]棚濑孝雄.纠纷的解决与审判制度[M]王亚新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1994.
    [46][美]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47]Ronald Dworkin,Taking Rights Seriously,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7.
    [48]Hemann Kantorowicz,The Definition of Law,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58.
    [49]李震山.人性尊严与人权保障[M].台北: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02.
    [50]马特、袁雪石.人格权法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常凯.中国劳动争议法治化亟须建立劳动刑法学[N].工人日报,2005,7(18):10.
    [2]陈步雷.劳动刑法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N].工人日报,2005,7(18):3.
    [3]段玉恩、苏树厚.尽快建立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N].人民日报.2006,8(2):9.
    [4]郑爱青.法国劳动刑法对劳动权利的保护[N].工人日报.2005,7(18):007.
    [5]侯苗苗.法律界首提“劳动刑法”概念,认为刑法不应轻易介入集体劳动争议[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5,5(31):3.
    [6]黄京平.劳动刑法的成熟需要学界的努力[N].工人日报,2005,7(18):007.
    [7]谢玉童.关于重大劳动安全案件的刑法思考[N].工人日报,200l,11(30):003.
    [8]王建勋.去年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剧增意味着什么[N].东方早报,2009,3(11):A23.
    [9]沈彬.当“自由”权威遭遇“不自由”的劳动法[N].东方早报,2009,3(11):A23.
    [10]刘吉.现行《劳动合同法》应及时修订[N].东方早报,2009,3(23):B4.
    [1]《世界人权宣言》,“中国百科网”,http://www.chinabaike.com/article/316/327/2007/2007022577312.html,2009-8-20.
    [2]《维也纳宣言和行动纲领》,“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 /2003-06/25/content_936769.htm,2009-2-20.
    [3]杨长城《对我国精神损害赔偿的几点思考》,“孟繁旭律师网”,http://www.mfxlawycer.com/llyj/shownews.asp?newsid=513,2009-7-20.
    [4]陈兴良等《劳动刑法系列谈》,“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http://www.crimina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1024,2009-7-15.
    [1]荣婷.见贤思齐,师夷长技--浅谈法国劳动法对中国的启示[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就 业研究所,2005:
    [2]蔡红.英国劳动法的不公平解雇及其法律救济[D].广东: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学院,200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