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世代”透视创世纪诗社的风格流变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创世纪”的名称来自《旧约》,它是阳光、水、土地和生命的诗意陈述。创世纪是辉煌的诞生,更是认真而沉重的创造。创世纪诗社以持久坚韧的努力,在数十年中为中国新诗贡献了成就卓著、数量可观的诗人群。创世纪诗人注重诗的形象和感性世界的营构,以传统的经过感觉和意象的方式表现现实的和想像的一切。他们以现代的眼光观照现实和历史,引进西方现代技巧为建设中国新诗的理想目标服务。
     本文试图以“世代”为切入点,从以下三方面对创世纪诗社及其创作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世代的传承与风格流变。这部分梳理了创世纪诗社创作风格的流变,创世纪从“新民族诗型”到“超现实主义”,再到“大中国诗观”,画出一条创世纪三代诗人在民族性与现代性之间不断追寻与探索的弧形轨迹。在其风格流变的过程中,考察了世代之间的对话与整合,凸现了创世纪诗社从“土法炼钢”到“土中有洋、洋中有土”再到“三世同堂”的蜕变过程,展示了草莽诗人与学院派之间、前行代与新生代之间奇妙的融合与相互影响。
     二、跨世代的文化精神。这部分分析了推动创世纪诗社风格流变的潜在文化精神,认为“儒”的灵魂、“痴”的品格、“魔”的风度构成了创世纪文化精神的三个层面。寻求回家之路的文人气质是第一个层面。是文化精神的内核与灵魂;“以优雅化苦难”的纯诗情怀是第二个层面,是文化精神的旗帜与品格;多元开放情境中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是第三个层面,是文化精神的状态与风度。这三个层面、三种精神,是创世纪历经几代诗人的传承,始终保持前卫性的动力;也是创世纪诗人跨越半个世纪而不衰,越发高标独树的内在因素。
     三、创世纪新典律的建构。这部分分析了在多元情境下,战后新世代构建创世纪诗社新典律的探索。认为战后新世代诗人在前行代诗人光环的笼罩下,产生了既渴望超越,逃离前人阴影,又渴望身份被认可、证实被认同的双重焦虑,这构成了战后新世代典律构建的心理因素;同时空间、文化与文学上的边缘处境,构成了战后新世代进行典律构建的外在因素。在内、外双重因素的作用下,战后新世代在强化对现实性的表达、建构多媒体艺术理论、展开两岸诗学的交流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打开了创世纪诗社的格局,重构更新了老牌创世纪诗社自身前卫性的内涵。
The name of Genesis is from the Old Testament, which is a poetic description of sunshine, water, earth and lives. Genesis means not only the birth of resplendency, but also a serious and hard creation. Through protracted and unremitting efforts, Genesis made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appearance of successful and numerous poets for Chinese modem verse.
     Genesis poets emphasize the build of images and perceptual world. By the way of thorough traditional feelings and imago, they show the reality and their imagination. They see the reality and history with modern eyes, and introduce modern skills from western countries to serve the Chinese modern verse.
     This thesis tries to take the generation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and analyze the Genesis poem society in aespects as follows:
     I. Succession of generation and change of style. In shis part, the author sorts through the change of Genesis poem society's creation style. From "New Race Poem Style" to "Superrealism", to "Great China Poem viewpoint", the Genesis poem society draw a arch locus of the three generation poet's continual pursuing and exploring between nationality and modernity. In the process of its change, the author inspects the dialog and concordancy of different generations, and gives prominence to the Genesis poem society's process of metamorphosis, from "native steelmaking process" to "mixture of foreign and countrified", to "three generations family", and shows the fusion and interaction of wild poets and academism.
     II.Cross- generational cultural spirit. In this part,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cultural spirit of Genesis poem society, and believes that the soul of "Confucian", character of "infatuation" and demeanor of "devil" form the three aspects of cultural spirit of Genesis poem society. "Seeking the way back to home" is the first aspect of scholar's tradition and the core and soul of cultural spirit; "Grace neutralizing suffering" is the second aspect of the pure poem passion and the flag and character of cultural spirit; The continual groping spirit in multivariant and open surroundings is the third aspect, and the mode and demeanor of cultural spirit. These three aspects and three spitrits are motion of Genesis poets's continual progression, and the inner element of their long lasting advancement.
     III. Construction of Genesis new standard works. In this part, the author analyzes after the World War, the exploration of the new generation's building the Genesis new standard works under multivariate circumstance.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under the aureole of the former generation poets, the new generation have double worries of eagering to surpass the ancestors and be approved and confirmed, which is the mental element of the new generation poets'construction of new standard works. Poets in new generation exlpored in four aspects: strengthening the express of reality, construting multimedia art theory, taking the exchange of poetry from the mainland and Taiwan,and wrting the new development history of Genesis, which opened the pattern of Genesis poem society and undated the connotation of the old Genesis poem society itself.
引文
[1]纪弦:《现代派信条释义》,原刊《现代诗》第13期,1956年2月出版,第36页。
    [2]洛夫:《建立新民族诗型之刍议》,《创世纪诗杂志》第五期社论,1956年3月出版,第7页。
    [3]痖弦:《创世纪的批评性格》,《创世纪诗杂志》第100期,第217页。
    [1]洛夫:《创世纪的传统》,《创世纪诗杂志》第140-141期,2004年10月出版,第5页。
    [1]转引自柳鸣九:《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第97页。
    [2]洛夫:《超现实主义与中国现代诗》,原载《幻狮文艺》,1969年第186期,第85页。
    [1]痖弦:《创世纪的批评性格》,《创世纪诗杂志》第100期,第216页。
    [2]痖弦:《创世纪的批评性格》,《创世纪诗杂志》第100期,第216页。
    [1]原载关明杰《再谈中国现代诗》,转载自孟樊《台湾现代诗的理论与实际》,《创世纪诗杂志》第100期,第52页。
    [1]萧萧:《创世纪理论与风格之演变》,《创世纪诗杂志》第100期,第44页。
    [2]洛夫:《建立大中国诗观的沉思》,《创世纪诗杂志》73-74期,第32页。
    [1]痖弦:《创世纪的批评性格》,《创世纪诗杂志》第100期,第214页。
    [1]章亚昕:《漂泊的身世与超越的情怀》,《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9期,第50页。
    [1]洛夫:《我的诗观与诗法》,引自《台湾诗论精华》,沈奇编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01页。
    [2]沈奇:《台湾“创世纪”诗歌精神散论》,《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20卷1期,第68页。
    [1]叶维廉:《被迫承受文化的错位》,《创世纪诗杂志》第100期,第11页。
    [1]沈奇:《台湾“创世纪”诗歌精神散论》,《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20卷1期,第68页。
    [2]陈义芝:《在时间之流--〈创世纪〉印象》,《创世纪诗杂志》1994年第100期,第96页。
    [1]《新世代诗人精选集》序言,简政珍主编,书林出版社1998年出版,第3页。
    [1]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影响的焦虑》,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研究诗人对诗人的影响。
    [2]转引自解昆桦:《隐匿的群星》,《创世纪诗杂志》第140期,第70页。
    [1]侯吉谅:《如果你们不光只是继承,为什么不干脆另创一个诗刊》,《创世纪诗杂志》第67期,第7页。
    [2]王浩威:《台湾文化的边缘战斗》,联合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3页。
    [3]第75-86期(1989.4-1991.10)
    [1]本段所引皆原载简政珍:《纸上风云·序》,书林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2页。
    [2]简政珍:《诗与现实》,《创世纪诗杂志》第87期,第56页。
    [1]杜十三:《再“创”现代诗的新“世纪”》,《创世纪诗杂志》第77期,1989年出版,第23页。
    [1]原载林耀德:《旋转的惑星》,《1949年以后》,第37页。
    [2]痖弦:《大众传播时代的诗》,原载《中央日报》1986年4月11、12日。
    [1]侯吉谅:《见证时代》,《创世纪诗杂志》第73、73期前言。
    [2]简政珍:《当代诗的当代性反思》,《创世纪诗杂志》第100期,第26页。
    [1]洛夫:《创世纪的批评性格》,《创世纪诗杂志》第100期,第217页。
    1、章亚昕:《情系伊甸园--创世纪诗人论》,文史哲出版社,2004年出版。
    2、洛夫、沈志方主编:《创世纪四十年诗选.》,尔雅出版社,1994年出版。.
    3、痖弦、简政珍主编:《创世纪四十年评论选》,尔雅出版社.,1994年出版。
    4、张默、张汉良主编:《创世纪四十年总目》,尔雅出版社,1994年出版。
    5、章亚昕:《中国新诗史论》,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4月出版。
    6、朱双一:《近二十年台湾文学流脉》,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出版。
    7、简政珍主编:《新世代诗人精选集》,书林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10月出版。
    8、朱光潜:《诗论》三联书店,2004年出版。
    9、痖弦主编:《创世纪诗选》,尔雅出版社,1984年出版。
    10、柳鸣九:《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
    11、沈奇编选:《台湾诗论精华》,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出版。
    12、王浩威:《台湾文化的边缘战斗》,联合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
    13、简政珍:《纸上风云》,书林出版公司,1988年版。
    1、沈奇:《台湾“创世纪”诗歌精神散论》,《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20卷1期。
    2、古远清:《“解严”后的台湾新诗理论批评》,《贵州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3、方航仙:《“创世纪”与“葡萄园”诗歌比较》,《华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2期。
    4、古远清:《80年代以来的台湾新诗理论批评》,《中国海洋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1期。
    5、杜心源:《从跨文化角度看台湾现代诗的精神取向》,《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0年第2期。
    6、杜心源、李汝成:《从跨文化角度看台湾现代诗的语言策略》,《齐鲁学刊》,2000年第4期。
    7、朱双一:《当代台湾文学的人文主义流脉》,《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年第3期。
    8、古远清:《多元发展混声合唱》,《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9、章亚昕:《反思二十世纪新诗发展的曲折历程》,《文艺研究》,2005年第8期。
    10、章亚昕:《论二十世纪华夏诗坛的哀兵模式》,《文学评论》,2002年第2期。
    11、章亚昕:《台湾创世纪诗社的大中国诗观》,《山东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
    12、章亚昕:《漂泊的身世与超越的情怀》,《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13、简政珍、沈奇:《两岸现代诗学对话》,《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
    14、赵小琪:《台湾20世纪文学与西方现实主义》,《贵州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
    15、古远清:《台湾三大诗社诗论之比较》,《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16、赵小琪:《台湾诗歌对后现代主义的接受与变形》,《学习与探索》,2000年第6期。
    17、廖四平:《台湾现代派诗歌与西方影响》,《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0年12月
    18、罗振亚:《台湾现代诗人抽样分析》,《台湾研究集刊》,2006年第1期。
    《创世纪诗杂志》,第1期、第13期、第67期、第73-74期,93期-149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