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领导者不称职问题探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进入新世纪,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胜利召开之后,我国进入前所未有的经济社会高速发展阶段。社会的发展要求政府的能力与之适应。作为政府在行政管理活动中的代表——行政领导者深刻影响着政府对公共权力的行使和对公共利益的追求。可是,现阶段,相当一部分行政领导者不称职已经是个不争的事实。
     本文从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基础,在我国建立责任政府的前提下,从人事管理中,人事匹配的视角对“行政领导者不称职”这一现象进行了理论与现实的深层次的挖掘与研究。本文从行政领导者不称职的现实表现出发,对其可能造成的危害进行了分析,并从行政领导者自身、我国现有行政领导制度设计和制度执行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等方面分析了造成当前我国许多行政领导者不称职这一现象的原因,进而从理念、制度、程序、方法等方面探讨了解决行政领导者不称职问题的对策,以期对我国今后人事制度改革提供借鉴。
In the new century, along with the deepening of our country’s reform and opening-up, particularly after the successful openings of the sixteenth and the seventeenth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our country have got into a unprecedented new stage ,in which economic and society are developing in high speed. In order to coordinat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our government should improve its capacity. What the administrative leaders do and say will deeply influence the government’s exercising of public power and pursuing of public interests, because they are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government. But, nowadays, it is a fact that there are a great number of administrative leaders who are proved to be incompetent.
     This text draws up from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and people oriented idea, and i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Marxism Philosophy, Mao Zedong Thought, Deng Xiaoping Theory and the Important Thought of Three Represents . In the condition of building a government of accountability,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match between civil servant and its position , this text discusses the phenomenon of incompetent of administrative leader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ory and reality. It begins with the performance of incompetent of administrative leaders in work, and then analyses their possible effect. After these, it analyses the reason why there are so many administrative leaders who are incompetent. It may include four aspects ,they are: the design of the system of administrate leadership ,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of administration leadership, the administrative leaders themselves and the mental minds of society .At last, the author suggests some countermeasures on how to solve this problem from idea、system、procedure and method. In all, the author wants to do some good to our country’s future personnel system reform.
引文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2劳伦斯·彼得.《升官病——彼得原理》[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3尹杰钦.《领导干部道德素质论——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一种视角》[D].湖南师范大学2003级博士学位论文.
    
    4刘志海.《帕金森定律:机构臃肿弊端多》[J].中国建材.2006年第12期.
    4刘志海.《帕金森定律:机构臃肿弊端多》[J].中国建材.2006年第12期.
    5任玉岭.《精官方能简政简政需要精官》[J].思想理论动态参阅.2005年第12期.
    6马克思·韦伯.《经济与社会》(下卷)[M].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7牛丽琴等.《公职人员的职业行为与政府形象建设》[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8宋增伟.《制度公正问题研究——从人的发展视角分析》[D].山东大学2003级博士学位论文.
    
    9李成言.《现代行政领导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钱东平.《政府德性论》[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1陈辉.《政治理念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12道格拉斯·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13陈朝宗.《论制度设计的科学性与完美性——兼谈我国制度设计的缺陷》[J].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4期.
    14李烈满.《关于干部选拔任用机制问题的思考》[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2年第7期.
    
    15胡序杭.《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任用机制探析》[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16刘渊.《领导干部选拔的彼得原理现象探析》[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12期.
    17黄晶梅.《论我国领导职务公务员选拔任用制度的完善》[D].吉林大学2001级硕士学位论文.
    18梁慧星.《从近代民法到现代民法》[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19黄贤宏、吴建依.《论中国特色的行政首长负责制》[J].领导科学.2005年第8期.
    20张军辉.《行政问责制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3级硕士学位论文.
    21毛寿龙.《引咎辞职、问责制与治道变革》[J].浙江学刊.2005年第1期.
    22《公务员法》第三十三条.
    
    23《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第二章选拔任用条件第八条、第三章民主推荐第十二条.
    24苏子龙.《国家公务员考核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03级硕士学位论文.
    25陈朝宗.《论制度设计的科学性与完美性——兼谈我国制度设计的缺陷》[J].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4期.
    
    26崔颖.《转型期我国公共权力运行的制度创新》[D].郑州大学2000级硕士学位论文.
    27丁德恒.《我国行政程序法问题浅探》[J].行政论坛.2005年第1期.
    28李先春、梁莹.《我国行政程序法的目标模式选择——程序正义论的视角》[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29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M].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30胡建淼.《领导人行政责任问题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1王波.《谈文化建设中的社会心理研究》[J].当代经理人.2006年第3期.
    32林语堂,郝志东、沈益洪译.《中国人》[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1988年版.
    33林语堂,郝志东、沈益洪译.《中国人》[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1988年版.
    34陈辉.《人事管理研究》[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5余久珍.《转型期中国民众的社会心理失衡与引导》[D].中南大学2000级硕士学位论文.
    
    
    36余久珍.《转型期中国民众的社会心理失衡与引导》[D].中南大学2000级硕士学位论文.
    37吴克昌.《社会心理论》[M].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8麦金太尔.《德性之后》[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39何颖.《政府公共性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4期.
    
    40徐银华.《公务员法原理》[M].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年版.
    41莱昂纳多·怀特.《行政学导论》[M].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42梁志琴.《基于能级对应原理的中国公务员职位管理优化研究》[D].湘潭大学2003级硕士学位论文.
    43梁志琴.《基于能级对应原理的中国公务员职位管理优化研究》[D].湘潭大学2003级硕士学位论文.
    44胡建淼.《领导人行政责任问题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5胡建淼.《领导人行政责任问题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6胡建淼.《领导人行政责任问题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7魏少妮.《中国官员问责制度化探析》[D].河南大学2003级硕士学位论文.
    
    48高国舫.《“引咎辞职”: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州学刊.2005年第9期.
    49赵蕾、谷松.《制度话语中的引咎辞职:一种现实困境的分析》[J].理论探讨.2006年第5期.
    50毛寿龙.《引咎辞职、问责制与治道变革》[J].浙江学刊.2005年第1期.
    51乔启国.《领导干部考核失真问题研究》[J].中共中央党校2003级硕士学位论文.
    
    52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以德治国”课题组.《关键在于治理“官德”》[J].求是.2003年第9期.
    53《充分认识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中国经济网.2003年12月15日.
    54欧文·休斯.《公共管理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5张永新.《中国共产党加强对公共权力制约与监督的思想与实践》[D].东北师范大学2003级硕士毕业论文.
    56张永新.《中国共产党加强对公共权力制约与监督的思想与实践》[D].东北师范大学2003级硕士毕业论文.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3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 [美]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3]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4] [美]劳伦斯·彼得.《升官病——彼得原理》[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
    [5] [美]罗纳德·克林格勒、约翰·纳尔班迪.《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战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6] [美]欧文·休斯.《公共管理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7] [美]麦金太尔.《德性之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8]陈辉.《人事管理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9]胡建淼.《领导人行政责任问题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10]韩庆祥.《马克思人学思想研究》[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 .
    [11]张康之.《寻找公共行政的伦理视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
    [12]徐银华.《公务员法原理》[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
    [13]林语堂,郝志东、沈益洪译.《中国人》[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14]李成言.《现代行政领导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5]梁慧星.《从近代民法到现代民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16]吴克昌.《社会心理论》[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17]钱东平.《政府德性论》[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18]鲁鹏.《制度与发展关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 .
    [19]王祖成.《世界上最难的管理——以人为本》[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2.
    [20]赵蕾、谷松.《制度话语中的引咎辞职:一种现实困境的分析》[J].理论探讨.2006(5).
    [21]陈辉.《政治理念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1).
    [22]何颖.《政府公共性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社会科学战线.2005(4)
    [23]胡序杭.《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任用机制探析》[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5(1).
    [24]刘渊.《领导干部选拔的彼得原理现象探析》[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4(12).
    [25]陈朝宗.《论制度设计的科学性与完美性——兼谈我国制度设计的缺陷》[J].中国行政管理.2007(4).
    [26]毛寿龙.《引咎辞职、问责制与治道变革》[J].浙江学刊.2005(1).
    [27]刘志海.《帕金森定律:机构臃肿弊端多》[J].中国建材.2006(12).
    [28]刘菲.《“帕金森定律”与我国官场病》[J].台声.新视角.2005(2).
    [29]任玉岭.《精官方能简政简政需要精官》[J].思想理论动态参阅.2005(12).
    [30]牛丽琴等.《公职人员的职业行为与政府形象建设》[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31]李烈满.《关于干部选拔任用机制问题的思考》[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2(7).
    [32]刘玉华.《组织晋升问题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1).
    [33]黄贤宏、吴建依.《论中国特色的行政首长负责制》[J].领导科学.2005(8).
    [34]张良信.《领导干部如何做到对群众负责》[J].中国行政管理.2006(10).
    [35]丁德恒.《我国行政程序法问题浅探》[J].行政论坛.2005(1).
    [36]王波.《谈文化建设中的社会心理研究》[J].当代经理人.2006(3).
    [37]李先春、梁莹.《我国行政程序法的目标模式选择——程序正义论的视角》[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3(2).
    [38]高国舫.《“引咎辞职”: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州学刊.2005(9).
    [39]乔启国.《领导干部考核失真问题研究》[J].中共中央党校2003级硕士学位论文.
    [40]尚虎平.《德国领导职公务员能力培训:做法与启示》[J].决策咨询通讯.2007(2).
    [41]司马龙.《决策失误也是腐败》[J].决策咨询.2002(6).
    [42]张军辉.《行政问责制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3级硕士学位论文.
    [43]尹杰钦.《领导干部道德素质论——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一种视角》[D].湖南师范大学2003级博士学位论文.
    [44]苏子龙.《国家公务员考核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03级硕士学位论文.
    [45]张世兵.《公共行政组织管理层团队创新能力建设研究》[D].湘潭大学2006级硕士学位论文.
    [46]宋增伟.《制度公正问题研究——从人的发展视角分析》[D].山东大学2003级博士学位论文.
    [47]兰喜阳.《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与完善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4级博士学位论文.
    [48]崔颖.《转型期我国公共权力运行的制度创新》[D].郑州大学2000级硕士学位论文.
    [49]黄晶梅.《论我国领导职务公务员选拔任用制度的完善》[D].吉林大学2001级硕士学位论文.
    [50]余久珍.《转型期中国民众的社会心理失衡与引导》[D].中南大学2000级硕士学位论文.
    [51]梁志琴.《基于能级对应原理的中国公务员职位管理优化研究》[D].湘潭大学2003级硕士学位论文.
    [52]魏少妮.《中国官员问责制度化探析》[D].河南大学2003级硕士学位论文.
    [53]张永新.《中国共产党加强对公共权力制约与监督的思想与实践》[D].东北师范大学2003级硕士毕业论文.
    [54]杨桄.《我国公务员培训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02级硕士学位论文.
    [55]闫芳.《转型期我国政府绩效管理的制度创新研究》[D].郑州大学2003级硕士学位论文.
    [56]《公务员法》
    [57]《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
    [58] Michael A·Sheppeck and Jack Militello.《Strategic Configurations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J].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2000(3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