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生价值观形态的变迁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的转型,社会价值观领域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对于置身于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当代大学生,他们最容易接受新的社会事物和社会变迁,形成新的价值观念。因而,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遇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本文以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为主题,从价值观形态的角度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变迁进行了一些探讨。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价值观是人们对各种事物和现象的价值进行认识和评价时所持的基本观点和看法,它随着社会历史条件和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生价值观形态变迁的基本特点,是从“一元性”到“多元性”,多元性的结构特点是一元主导与多元并存的有机统一。在价值观结构上具体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目标和价值评价标准的变化;大学生价值观形态的变化是社会转型、对外开放、教育改革等方面综合因素的结果;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态具有动态化、层次化、多元化等发展趋势。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通过强化社会舆论导向、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等具体措施,引领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健康发展。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economic system and social structure, a trend of diversification has been growing in the field of social values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p. For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in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of Chinese society, it is very easy for them to accept new things and social changes, formulating new concepts of value. Therefore, college values education encounters a great many new situations and problems that unexpected. Taking the theme of strengthening the values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his paper tries to explore the values changes of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alues morphology.
     According to Marxism, social beings determine social consciousness. Values are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views that people hold about all kinds of things and phenomenons, which changes with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conditions as well as its objective environment.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changes in values morphology is from "unitarianism" to "pluralism", the structure of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organic unity of "unitarianism dominates and diversities coexist". In values structure, it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change of orientation, goals and evaluation criteria; change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 values morphology is the result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opening up, educational reform and so on; contemparary value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are of a dynamic, hierarchical, and diversified trend. Taken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as the guidance, by strengthening the social orientation of public opinion and deepening college education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specific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leading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values in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引文
1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526页。
    2 陆剑杰,《一元性与存在形态的多样性》,《党政干部学刊》,2007年第5期。
    1 廖小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价值观变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原因》,《科学社会主义》,2006年第1期。
    2 参见金国华主编:《青年学》,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第232-233页。
    1 石书臣:《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研究》,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
    1 姚本先:《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演变的轨迹、特点及原因》,《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第9期。
    2 郭秀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成因与引导策略》,《南昌高专学报》,2009年第1期。
    1 廖小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价值观变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原因》,《科学社会主义》,2006年第1期。
    2 姚本先:《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演变的轨迹、特点及原因》,《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第9期。
    3 廖小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价值观变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原因》,《科学社会主义》,2006年第1期。
    4 姚本先:《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演变的轨迹、特点及原因》,《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第9期。
    5 马向真:《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特征及其成因分析》,《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年第8期。
    6 李宪伦:《大学生价值观“三多”现象成因评析》,《教育与职业》,2006年第35期。
    7 李宪伦:《大学生价值观“三多”现象成因评析》,《教育与职业》,2006年第35期。
    8 马向真:《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特征及其成因分析》,《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年第8期。
    9 马向真:《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特征及其成因分析》,《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年第8期。
    10 郭维平:《三十年来大学生价值观变迁的分析与启示》,《中国高教研究》,2008年第5期。
    1 郭维平:《三十年来大学生价值观变迁的分析与启示》,《中国高教研究》,2008年第5期。
    2 郭维平:《三十年来大学生价值观变迁的分析与启示》,《中国高教研究》,2008年第5期。
    3 郭维平:《三十年来大学生价值观变迁的分析与启示》,《中国高教研究》,2008年第5期。
    4 于俊如,史佳华:《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价值观的变迁与启示》,《思想理论教育》,200年第1期。
    5 参见张国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时代特征》,《江苏高教》,2008年第1期。
    6 马向真:《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特征及其成因分析》,《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年第8期。
    7 参见于俊如,史佳华:《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价值观的变迁与启示》,《思想理论教育》,200年第1期。
    1 马向真:《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特征及其成因分析》,《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年第8期。
    2 郭维平:《三十年来大学生价值观变迁的分析与启示》,《中国高教研究》,2008年第5期。
    3 郭秀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成因与引导策略》,《南昌高专学报》,2009年第1期。
    4 郭秀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成因与引导策略》,《南昌高专学报》,2009年第1期。
    5 马向真:《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特征及其成因分析》,《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年第8期。
    6 郭秀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成因与引导策略》,《南昌高专学报》,2009年第1期。
    7 马向真:《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特征及其成因分析》,《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年第8期。
    1 马向真:《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特征及其成因分析》,《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年第8期。
    2 李德顺:《当前价值观新走向》,《天津日报》,2002-07-29。
    3 于俊如,史佳华:《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价值观的变迁与启示》,《思想教育研究》,2009年第1期。
    4 郭维平:《三十年来大学生价值观变迁的分析与启示》,《中国高教研究》,2008年第5期。
    1 石海兵著:《青年价值观教育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页。
    2 万俊人著:《比照与透析-中西伦理学的现代视野》,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70页。
    1 辛志勇,金盛华:《大学生的价值观概念与价值观结构》,《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第2期。
    1 廖小平,张长明:《价值观代际变迁的基本规律和特点——从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来看》,《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2 万俊人:《论价值一元论与价值多元论》,《哲学研究》1990年第2期。
    1 陶东风:《社会转型与当代知识分子》,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237页。
    2 荆学民:《社会转型与信仰重建》,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59-260页。
    1 杨长林:《转型时期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与法制建设》,《理论观察》,2000年第6期。
    2 王易编著:《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调查报告》,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版,第10页。
    1 参见龚海泉:《走进新世纪的高校道德教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03页。
    2 参见《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转引自詹万生主编:《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总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75页。
    1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9-40页。
    2 万远英:《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嬗变的调查及分析》,《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10月。
    3 朱立峰:《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的调查分析》,《经济师》,2003年第3期。
    1 汝信、陆学艺、李培林主编:《2007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8页。
    1 廖小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价值观变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原因》,《科学社会主义》2006年第1期。
    2 兰久富著,《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1页。
    3 王艳玲、王怀章、张淑玲:《高师院校大学生价值观调查》,《职业时空》,2006年第24期。
    1 姚本先:《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演变的轨迹、特点及原因》,《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第9期。
    1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1年7月31日。
    1 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9页。
    2 参见陈凤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阶层的变化及影响》,《达州新论》,2008年第4期。
    1 涂序堂:《大学生政治参与现状调查及相关研究》,《教育学术月刊》,2008年第11期。
    1 罗来庚,高飞:《下沙高教园区大学生文化需求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2 参见罗来庚,高飞:《下沙高教园区大学生文化需求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1 辛淑英:《对大学生价值观演变的思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2年第1期。
    2 参见万俊人:《现代西方伦理思潮对我国青年道德观念的冲击》,《哲学动态》,1989年第6期。
    1 《姚春秀》:《浅谈网络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冲击及对策》,《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年第29期。
    1 参见李晓菲:《网络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透视》,《教育科学》,2006年第5期。
    1 参见林滨、贺希荣、罗明星等著:《全球化视野中的伦理批判与道德教育的重构》,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4页。
    1 参见刘福森,宋文新:《价值观的革命:可持续发展观的价值取向》,《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第2期。
    1 买寿清编著:《普通高校辅导员工作理论与实践探索》,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页。
    1 杨阿斌:《中外就业政策及其实践效应国际比较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第9-10页.
    2 曾凡浏:《试论金融危机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对策》,《中华文化论坛》,2009年第3期。
    1 张岱年:《论价值的层次》,《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第3期。
    2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59页。
    1 胡钦太:《新形势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年第5期。
    2 陈章龙、周莉:《价值观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1页。
    1 阳智明、陈延斌:《当前大学生价值观的特征分析与教育建议》,《中国青年教育》,2006年第9期。
    1 戴艳:《探索价值观多元化条件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与职业》,2007年第6期。
    1 余玉花:《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性》,《思想理论教育》,2008年第1期。
    1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9页。
    1 朱建璋:《新价值观体系的内容及其构建》《理论探讨》,1997年第1期。
    1 周元明:《加强人文教育,促进大学生价值观构建》,《思想政治教育》,2008年第6期。
    1 于成学:《论高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理论前沿》,2005年第18期。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毛泽东选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4]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5]石书臣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6]陈章龙、周莉.价值观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7]林滨、贺希荣、罗明星等著.全球化视野中的伦理批判与道德教育的重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8]萨特哲学论文集[C].合肥:安徽省文艺出版社,1998.
    [9]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0]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1]万斌,张应抗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2]陈章龙,周莉:价值观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3]王易编著.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调查报告[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
    [14]荆学民.社会转型与信仰重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15]陶东风.社会转型与当代知识分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16]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青少年研究报告: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10年(1991-2001)科研成果精选(调研报告卷)(上卷)[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
    [17]汝信、陆学艺、李培林主编.2007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8]兰久富著.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9]詹万生主编.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总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0]石海兵著.青年价值观教育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
    [21]刘济良著.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
    [22]万俊人著.比照与透析-中西伦理学的现代视野[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
    [23]马·贝克·哈贝马斯等.全球化与政治[M].王学东、柴方国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24]龚海泉.走进新世纪的高校道德教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5]买寿清编著:普通高校辅导员工作理论与实践探索[M].甘肃: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
    [2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M].商务印书馆,2005.
    [1]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5年1月17日。
    [2]李德顺:《当前价值观新走向》,《天津日报》,2002-07-29。
    [1]石书臣:多元文化北京西大学生主流思想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上半月).2008(3).
    [2]石书臣:学科建设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合与转型[J].中国高等教育.2008(6).
    [3]石书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增强四种意识[J].思想理论教育.2009(1)
    [4]曾凡浏:试论金融危机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对策[J].中华文化论坛,2009(3).
    [5]廖小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价值观变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原因[J].科学社会主义,2006(1).
    [6]马向真.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8).
    [7]廖小平,张长明.价值观代际变迁的基本规律和特点——从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来看[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8]于俊如,史佳华.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价值观的变迁与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2009(1).
    [9]郭维平.三十年来大学生价值观变迁的分析与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8(5).
    [10]辛志勇,金盛华.大学生的价值观概念与价值观结构[J].高等教育研究,2006(2).
    [11]万俊人.论价值一元论与价值多元论[J].哲学研究,1990(2).
    [12]赵永富.嬗变与导向:全球化与中国青年价值观[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
    [13]陈甘霖.以“以人为本”的价值原则统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J].发展,2009(5).
    [14]刑雅川,陈业美,勒宝昌.关于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1992(4).
    [15]万远英.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嬗变的调查及分析[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0)
    [16]朱立峰.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的调查分析[J].经济师,2003(3)
    [17]杨长林.转型时期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与法制建设[J].理论观察,2000(6).
    [18]李宝峰.大学生价值观现状调查及教育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07(4)
    [19]郭维平.三十年来大学生价值观变迁的分析与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8(5)
    [20]廖小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价值观变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原因[J].科学社会主义,2006(1).
    [21]王艳玲、王怀章、张淑玲.高师院校大学生价值观调查[J].职业时空,2006(24).
    [22]姚本先.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演变的轨迹、特点及原因[J].高等教育研究,2007(9)
    [23]陈凤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阶层的变化及影响[J].达州新论,2008(4)
    [24]涂序堂.大学生政治参与现状调查及相关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08(11)
    [25]任丽,窦胜功.在校大学生价值观调查分析与教育引导[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26]罗来庚,高飞.下沙高教园区大学生文化需求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08(4)
    [27]辛淑英.对大学生价值观演变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2(1)
    [28]涂艳.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矛盾现状透析[J].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1)
    [29]万俊人.现代西方伦理思潮对我国青年道德观念的冲击[J].哲学动态,1989(6).
    [30]李晓菲.网络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透视[J].教育科学,2006(5)
    [31]刘福森,宋文新.价值观的革命:可持续发展观的价值取向[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2)
    [32]杨阿斌.中外就业政策及其实践效应国际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33]张岱年.论价值的层次[J].中国社会科学,1990(3).
    [34]胡钦太.新形势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5)
    [35]阳智明、陈延斌.当前大学生价值观的特征分析与教育建议[J].中国青年教育,2006(9).
    [36]戴艳.探索价值观多元化条件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7(6).
    [37]余玉花.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性[J].思想理论教育,2008(1).
    [38]邵晓红.论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7).
    [39]朱建璋.新价值观体系的内容及其构建[J].理论探讨,1997(1).
    [40]周元明.加强人文教育,促进大学生价值观构建[J].思想政治教育,2008(6).
    [41]于成学.论高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J].理论前沿,2005(18).
    [42]陆剑杰.一元性与存在形态的多样性[J].党政干部学刊,2007(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