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族口头文学的确认与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保安族口头文学作为保安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伴随着保安人的生产劳动、宗教和其他民俗活动而产生和发展,并成为保安族人民生活中各种知识的宝库,成为家庭教育和群体文化活动的重要形式。
     本文通过文献综述,并结合田野作业,比较系统全面地梳理了保安族口头文学作品,以期对保安族口头文学的的类型、内容、形式等实现确认,并在确认的基础上,分析和考察保安族口头文学在社会转型大背景和社会主流文化冲击下的生存现状,进而探讨口头文学实现有效传承的途径和对策。
     在文章中把保安族历史上的各个时期,通过语言形式保存下来的诸多口头的民俗,分为散文类口头文学、韵文类口头文学和民间熟语三个方面,以人类学的视野对其进行动态的研究,并将其放置在相应的生活场域中,把它作为一种活态的传统,考察其与民俗生活的关系及其变化过程,并探索口头文学的民俗文化价值、社会功能和现实意义。
Oral literature as a main content of Nonmaterial culture heritage of Baoan people.which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Baoan people’s lives.It stemed form Banan people’s daily lives and works and now become a treasure house for all sorts of knowledge of Banan people and meanwhile the main style of Banan’s family edueation and amusement.
     Through fieldwork and the summarizing of historical documents.The first time this thesis try to classify Baoan people’s Oral literature work and confirm its type、content and style. so as to study its current situation in the background of social change and the stream of main culture. Finding a good way for its inheritance.
     This thesis probed into the oral folklore of Baoan people passing on by oral linguistic style from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 Which distinguished form direct prose style、rhyme style and folk idiom. In the viewpoint of anthropology taking it as a living tradition in its current life background. so as to clear out its changing process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folk culture value、social function and significance.
引文
①马少青编著,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出版。
    ②杜鲜、彭清深,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出版。
    ④马克勋著,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11月出版。
    ①引自《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编选工作会议纪要》,1991年印发。
    ③《说谎的人》,参见1990年,《黄南民间故事》第425页,青海省黄南州民间故事集成办公室。
    ⑦《保安族》,马少青,民族出版社,1989年。
    ⑩http://www.8dou.net/html/article_cpml_36115.shtml
    
    ①马沛霆,关于保安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调查与研究,《甘肃民族研究》2005年第四期。
    ②资料来源:《同仁县志》
    
    ①故事原文初见于马少青《保安族文化形态与古籍文存》,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
    ②故事原文初见于马少青《保安族》,民族出版社,1989年。
    ①原文初见于马少青《保安族文化形态与古籍文存》,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
    ②原文初见于马克勋《保安族文学》,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
    ③原文初见于马克勋《保安族文学》,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
    ④原文初见于郝苏民《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
    ⑤原文初见于马克勋《保安族文学》,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
    ⑥原文初见于马少青《保安族》,民族出版社,1989年。
    ⑦原文初见于郝苏民《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
    ①[美]斯蒂·汤普森《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
    ①原文初见于郝苏民《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
    ①原文初见于郝苏民《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
    ③原文初见于马少青《保安族文化形态与古籍文存》,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
    ④原文初见于郝苏民《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
    ⑥原文初见于马克勋,《保安族文学》,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
    ⑦原文初见于郝苏民《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
    ⑧原文初见于马克勋,《保安族文学》,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
    ⑨原文初见于《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保安族卷》,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6年。
    ①原文初见于郝苏民《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
    ②原文初见于郝苏民《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
    ③原文初见于《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保安族卷》,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6年。
    ⑤原文初见于马克勋,《保安族文学》,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
    ⑦原文初见于马少青《保安族文化形态与古籍文存》,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
    ⑧原文初见于马少青《保安族》,民族出版社,1989年。
    ⑨原文初见于《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保安族卷》,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6年。
    ①参见乌丙安《民俗学原理》
    ①朱仲禄、刘凯:《关于花儿演唱风格的探讨》,载《雪莲歌声》,1983年,第4期,第58页。
    ①【美】约翰·迈尔斯·弗里著《口头诗学:帕里—洛德理论》之译者导言,朝戈金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6~19页。
    ①引自刘宗迪,《口头传统:人文学术的新视野》
    ②引自张君仁,《花儿王朱仲禄—人类学情境中的民间歌手》
    ①引自王沛《大西北之魂—中国花儿》
    ④引自张君仁《花儿王朱仲禄—人类学情境中的民间歌手》
     ①参见《禹贡》1936年5卷11期。
    ②摘自油印本《积石山民歌集成》,马瑞、马古白、马洪福演唱,周梦诗搜集整理。
    ③摘自油印本《积石山民歌集成》,马瑞、马五十六、木哈迈演唱,雪犁搜集整理。
    
    ①引自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第112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②引自江帆《民间口承叙事论》第128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③引自尹虎彬,《古代经典与口头传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①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312页。
    ①A·Dundes,The Study of Folklore,p277-278.
    ①参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http://www.ihchina.cn/main.jsp
    ①参见祁庆富.《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承及传承人》.西北民族研究【J】.2006年第3期.
    [1]钟敬文著.《民间文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7月。
    [2]乌丙安著.《民间文学概论》[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0年11月。
    [3]《保安族简史》编写组编著.《保安族简史》[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年8月。
    [4]郝苏民著.《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民间故事选》[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5]马自祥.保安族花儿的特色及格律[J].民族文化,1987年5月,第2期:p23-25.
    [6]魏泉鸣.保安族“花儿”的格律[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0年2月,第1期:p85-94.
    [7]罗发辉、马自祥主编.《甘肃省少数民族文化艺术》[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4年7月。
    [8]郝苏民著.《文化透视:蒙古族口承语言民俗》[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
    [9]马克勋著.《保安族文学》[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11月。
    [10]黄淑娉、龚佩华著.《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1月。
    [11]马克勋.保安族语言民间文学中的民族个性化探索[J].甘肃民族文学,1998年4月,第1期: p66-71.
    [12]钟敬文著.《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12月。
    [13]王沛主编.《河州说唱艺术》[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9年7月。
    [14]郝苏民主编.《甘青特有民族文化形态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年12月。
    [15]杨志娟.大河家的故事-保安族民俗文学述评[J].中国穆斯林,2000年10月,第4期: p12-14.
    [16]乌丙安著.《民俗学原理》[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
    [17]马少青主编.《保安族文化形态与古籍文存》[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
    [18]王娟编著.《民俗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
    [19]董晓萍著.《田野民俗志》[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
    [20]郝苏民.UNESCO的新动议与我国口头/非物质遗产的抢救保护和申报—以西北人口较少又无文字的民族遗产为例[J].西北民族研究,2003年3月,第1期(总第36期):p156-162.
    [21]江帆著.《民间口承叙事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5月。
    [22]杜鲜、彭清深主编.《中国民族村寨调查—保安族》[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
    [23]马亚萍、王琳.保安族研究概述(1978-2001)[J].西北民族研究,2004年3月,第1期:p203-207.
    [24]张利洁.对开发保安族文化资源问题的思考[J].青海民族研究,2004年4月,第2期: p12-15.
    [25]郝苏民.文化场域与仪式里的"花儿"--从人类学视野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民族文学研究,2005年11月,第4期:p122-126.
    [26]刘守华、黄永林主编.《民间叙事文学研究》[M].上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
    [27]伦珠旺姆.水:精神家园的神话喻体-保安族神话传说话语分析[J].民族文学研究,2006年3月,第1期:p35-39.
    [28]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编.《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东乡族裕固族保安族卷》[M].北京: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6年6月。
    [29]王沛著.《大西北之魂—中国花儿》[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7月。
    [30]马少青主编.《保安族研究文集》[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
    [31]郝苏民、文化主编.《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北各民族在行动》[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9月。
    [32]祁庆富.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承及传承人[J].西北民族研究,2006年10月,第3期:p38-43.
    [33]杨德亮.保安族口承语言民俗的分析与确认[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7年3月,第1期:p11-16.
    [34]文化编著.《传统与现代的语境:西北少数民族女性民俗与社会生活》[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