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审言、沈佺期和宋之问岭南贬谪诗述论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论文通过分析杜审言、沈佺期、宋之问三诗人在岭南贬谪时期所创作的诗歌,并将它们与三诗人在各个时期各种类型诗歌作一个小小比较,试图说明正是岭南贬谪期间所写的诗歌,是他们此生所创作的诗歌中最富有创造性的诗歌。是贬谪,也是岭南的山山水水,促使他们的真情实感流露在严格规范的近体诗里,从而产生了形式与内容完美结合的诗作,它们堪称历史性的突破。三诗人贬谪岭南时期所创作的诗歌,它们浓重的感情色彩、所展现的岭南山山水水的或清丽或奇险之美学特征,以及关于岭南的史料价值,这些特点,令人读后都会留下深刻印象。通过三诗人之间的对比,挖掘他们诗作的异同之处,而本文主要是分析他们诗歌的共同之处,其一是在诗歌题材与诗歌内容的开拓上具有独到的成就,其二是诗歌创作中注重或情景交融或清新明丽的意境的创造,讲求炼字、炼句与设色,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南朝齐梁诗歌的影响。
By analyzing the poems which were written by Du Shenyan Shen Quanqi and Song Zhiwen these three poets during their banishment to the south of five ridges, and to compare these poems with various types of poems of these three poets during other periods, this thesis tries to illuminate that it was exactly the poems which were written during their banishment to the south of five ridges, were the poems which were full of the richest in creativeness. It was the banishment as well as the mountains & rivers of the south of five ridges that made their true feelings outpour into strict & standard modern style poems, thus giving birth to the poems which the content & the form were combined perfectly, they may be rated as historic breakthrough. The poems that were written by these three poets during their banishment to the south of five ridges, their strong sentimental colour the clear & beautiful or the rare & dangerous aesthetic character of the mountains & rivers of the south of five ridges which they exhibited, as well as the historical materials value corncerning the south of five ridges, these characters, cause every reader leaves behind profound impression. Through contrasting among these three poets, to dig out the similarities & differences of their poems, and this thesis is mainly to analyze the similarities of their poems, one of them is their poems are provided with original achievement as the deploitation of the theme & the content is concerned, the other is they paid attention to the fusion of the feelings with the natural setting as well as the creation of pure & fresh bright & beautiful artistic conception, trying hard to find the right word & the best sentence & to fill in colours, having broken through the influence of the poems of Qi & Liang of South dynasty.
引文
(1)董连祥.《论山水、述离居、叙怨情:略说沈俭期、宋之问诗歌的意韵、意象》.《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001年第2期.
    (2)章继光.《宋之问贬流岭南诗论》.《求索》,1999年第5期.
    (3)储兆文.《论杜审言、沈俭期、宋之问的山水诗》.《唐都学刊》,1999年第1期.
    (4)杨墨秋.《宋之问研究二题》.《中国典籍与文化》,2002年第3期.
    (5)陈冠明.《杜审言年谱》.《杜甫研究学刊》,2001年第3期.
    (6)田彩仙.《从宋之问后期诗歌看其贬谪心态》.《集美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7)许总.《论杜审言诗歌艺术特征与美学格调》.《宁夏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
    (8)张珠龙.《杜审言诗三题》.《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
    (9)陶敏、易淑琼.《沈宋论略》.《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
    (10)程有庆.《沈佺期的佚文的发现》.《文献》,1995年第2期.
    (11)房日晰.《论沈宋诗继往开来的历史贡献》.《晋阳学刊》,1994年第2期.
    (12)杨墨秋.《宋之问与崖口、五渡》.《江海学刊》,1993年第1期.
    (13)郁贤皓.《宋之问事迹和交游五题考辨》.《文学遗产》,1993年第1期.
    (14)陈钧.《沈佺期卒年考略》.《江海学刊》,1992年第6期.
    (15)杨墨秋.《宋之问任职朝廷期间部分诗文系年考辨》.《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
    (16)毛水清.《杜审言四题(上)》.《广西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第4期.
    (17)毛水清.《杜审言四题(下)》.《广西师范学院学报》,1991年第1期.
    (18)王定璋.《陈子昂与沈宋》.《重庆社会科学》,1989年第1期.
    (19)查洪德、杜海军.《俭期之行未可非》.《殷都学刊》,1989年第1期.
    (20)姜光斗、顾启.《论杜审言近体诗的历史地位》.《南通师专学报》,1987年第3期.
    (21)王启兴.《宋之问生平事迹考辨》.《贵州大学学报》,1987年第4期.
    (22)胡振龙.《宋之问交游事迹考略》.《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第2期.
    (23)葛晓音。《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4)陈铁民.《论律诗定型于初唐诸学士》.《文学遗产》,2000年第1期.
    (25)张清华.《杜审言评传》.《殷都学刊》,1984年第2期.
    (26)王雄夫.《唐代文学论丛·杜审言小传》,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总第5期).
    (27)刘宝和.《律诗不完成于沈宋》.《中州学刊》,1984年第3期.
    (28)洪炯.《关于韦承庆(南中咏雁)》.《文学遗产》,1984年第2期.
    (29)王启兴.《初唐三诗人重出诗篇考辨》.《武汉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
    (30)王雄夫.《读杜审言诗札记》.《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1983年第2期.
    (31)范安平.《从杜甫诗看杜审言对杜甫的影响》.《上饶师专学报》,1983年第3期.
    (32)傅璇琮.《关于宋之问及其与骆宾王的关系》.《杭州大学学报》,1980年第2期.
    (33)葛晓音.《论宫廷文人在初唐诗歌艺术发展中的作用》.《辽宁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
    (34)李云逸.《沈佺期“配流岭表”考辨》.《学术论坛》,1983年第4期.
    (35)李云逸.《沈佺期“考功受赇”考辨》.《学术论坛》,1983年第3期
    
    
    (36)马斗全.《宋之问的籍贯及(渡汉江)诗》.《中州学刊》,1982年第6期.
    (37)刘开扬.《关于沈俭期、宋之问诗的述评》.《社会科学研究》,1981年第4期.
    (38)刘明华.《沈佺期研究的新收获--读伍<俭期诗集校注>》.《中国典籍与文化》,1993年第2期.
    (39)查洪德、连波.《沈佺期诗集校注)).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版.
    (40)陶敏、易淑琼.《沈佺期宋之问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1版.
    (41)聂永华.《初唐宫廷诗风流变考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版.
    (42)田彩仙.《宋之问诗歌在初唐诗坛上的创新意义》.《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43)陶敏.《宋之问卒于桂州考》.《文学遗产》,2000年第2期.
    (44)昭民.《宋之问“赐死”钦州考》.《学术论坛》,1982年第6期.
    (45)刘振娅.《宋之问两谪岭南新考》.《文学遗产》,1988年6期.
    (46)谭优学.《唐诗人行年考续编》.成都:巴蜀书社1987版.
    (47)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北京:中华书局1980版.
    (48)刘昫.《旧唐书》.长沙:岳麓书社1997版.
    (49)欧阳修、宋祁.《新唐书》.长沙:岳麓书社1997版.
    (50)司马光.《传世藏书》之《资治通鉴》.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版.
    (51)傅璇琮等.《唐五代文学编年史》.沈阳:辽海出版社1998年版.
    (52)孟向荣.《初盛唐七律论略》.《齐鲁学刊》,2001年第4期.
    (53)龚延明.《初唐一首(灵隐寺)诗作者的再探索--兼考骆宾王、宋之问生年》.杭州大学学报,1980年第1期.
    (54)郁贤皓.《唐刺史考》.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55)王达津.《宋之问与(灵隐寺)诗》.《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第4期.
    (56)韩之.《唐代文学论丛·杜审言轶事舛误补考》.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57)聂永华.《对盛唐的呼唤--再论“文章四友”对唐诗发展的贡献》.《南都学坛》,1995年第5期.
    (58)陈钧.《唐诗人杜审言卒年考》.《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
    (59)张锡厚.《宋之问集》考补.《中国文化》第十四期. .
    (60)章继光.《宋之问迁流岭南及有关诗作述略》.《五邑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
    (61)章继光.《宋之问、李绅迁谪岭南与诗歌创作关系之比较分析》.《中国韵文学刊》,2001年第2期
    (62)云逸.《唐代文学论丛·沈俭期诗人名订讹》.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63)徐定祥.《杜审言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版.
    (64)吴相洲.《唐代歌诗与诗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版.
    (65)尚定.《走向盛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版.
    (66)陈贻掀.《增订注释全唐诗》.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版.
    (67)韩成武、陈菁怡.《杜审言与五律、五排声律的定型》.《深圳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68)许总.《“沈宋体”形式与内涵新论》.《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69)张家壮.《“文章四友”与诗歌的宫廷情结与革故鼎新》.《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70)陈建华.《论杜审言诗歌的创作特色》.《松辽学刊》,1996年第2期.
    
    
    (71)陶敏.《唐代文学研究·(宋之问集)考辨》.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72)徐定祥.《“文章四友”和盛唐边塞诗》.《安徽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
    (73)刘振娅.《对宋之问研究的几点质疑》.《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74)张采民.《论杜审言对近体律诗发展的贡献》.《福建论坛》,2003年第5期.
    (75)赵昌平.《初唐七律的成熟及其风格溯源》.《中华文史论丛》,1986年第4期.
    (76)何伟棠.《永明体到近体》.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77)(宋)计有功.《唐诗纪事》.(上海)中华书局1965年版.
    (78)乔象锺、陈铁民主编.《唐代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
    (79)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80)《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
    (81)查洪德.《初唐诗坛的一代宗师——沈佺期新论》.《唐都学刊》,1991年第3期.
    (82)陈尚君.《全唐诗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
    (83)杜晓勤.《<唐研究>第二卷·从永明体到沈宋体--五言律诗形成过程之考察》.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84)吴小平.《论五言律诗对偶形式的形成》.《苏州大学学报》,1986年第2期.
    (85)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86)胡应麟.《诗薮》.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87)何文焕.《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88)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89)林继中.《初唐宫廷诗的消化》.《河北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90)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第二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91)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92)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93)许总.《唐诗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94)王辉斌.《唐人生卒年录》.贵阳:贵州出版社1989年版.
    (95)陈伯海.《唐诗学引论》.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88年版.
    (96)陈伯海主编.《唐诗汇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97)王友胜.《<沈佺期诗集校注>注释商兑》.《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6年第4期.
    (98)(美)斯蒂芬·欧文著,贾晋华译.《初唐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版.
    (99)葛晓音.《论初盛唐诗歌革新的基本特征》.《中国社会科学》,1985年第2期.
    (100)葛晓音.《汉唐文学嬗变》.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01)袁行霈.《百年徘徊--初唐诗歌的创作趋势》.《北京大学学报》,1994年第6期.
    (102)贾晋华.《唐代集会总集与诗人群的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03)陈新璋.《简评皎然的唐诗观》.《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104)郑伯勤.《论“文章四友”》.《文学遗产》,1995年第4期.
    (105)聂永华.《论“文章四友”近体诗的历史地位》.《南都学坛》,1994年第2期。
    (106)许总.《论“文章四友”与唐前期诗歌艺术进程》.《中州学刊》,1994年第6期。
    (107)綦开云.《论沈宋体诗与近体诗的完成》.《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7期.
    (108)张义光.《沈佺期<夜宿七盘岭>赏析》.《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109)沙先一.《试论沈佺期、宋之问的两重人格及其审美境界》.《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第4期
    (110)王少华.《试论沈佺期文学世家对盛唐诗歌的贡献》.《河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5
    
    期.
    (111)杨恩成.《宋之问与骆宾王联句质疑》.《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112)(台湾)黄锦鋐等译.《白话资治通鉴》第三册.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版.
    (113)(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台北:中华书局1996年版.
    (114)(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校释》.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15)(宋)严羽.《沧浪诗话校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116)尚定.《关陇文化与贞观诗风》.《文学遗产》,1992年第3期.
    (117)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18)陈允锋.《唐诗美学意味:初盛唐诗学思想研究》.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
    (119)乔惟德、尚永亮.《唐代诗学》.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20)陶敏、易淑琼.《沈佺期<峡山诗>、<峡山赋>均为伪作》.《铁道师院学报》,1995年第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