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区域社会内的农民田赋负担问题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自晚清以来,政府财政拮据日甚一日,而农民的税赋则越来越重,及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田赋税负赋额攀升到令人难以置信的高度,而田赋征收也在性质上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出现了地方政府征收行为脱离中央政府控制和高度随意性的特征。因此,这一时期的田赋负担问题已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税务活动,而成为挟裹着经济问题、政治问题等诸多危险漩涡的社会问题。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正是阎锡山统治山西的重要时期,也是他从事战争活动和实施“村制”改革的主要时期,由于军事割据和长期“村制”建设的资金需要,山西农民的人均田赋赋额竞比山东、河南、安徽、湖北等大多省份都要高,另外,在阎锡山势力所及的范围内,包括山西、绥远、察哈尔、河北等省,田赋负担的变种——“兵差”负担要比全国其他省份明显重得多,且几乎每个县份都受到“兵差”的祸害。
     从阎锡山的长远打算来看,他是试图借助村制整顿,以村长制取代里甲制,实行新的催粮纳税制度,但山西各地的田赋征收方式随着“村制”建设的实施效果不同而有所变化,有些县份实行得较好,在某些县份却遭到保守势力的抵制,结果造成了各地田赋征收方式的混乱,为阎锡山的赋税征收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但是,也可以看到,阎锡山政府对县属是令必行、行必果,管理较为严紧,确立了县长直接领导下的以村长为中心的村庄管理体制和“以村为纲”的田赋征收体制,基本把握住了田赋征收的方向。而且,由于阎锡山政权在基层社会构筑了严密的行政统治网,因此,田赋征收也体现出明显的网络性;同时,阎锡山政府对农村社会的掠夺又具备手段上的多样性,如从征粮摊款到征派公差再到征发徭役等,因而,这种掠夺性又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欺骗性。所以,从全国范围来看,这一时期的山西田赋征收进行得还是较为顺利的。此外,阎锡山的村制改革对山西农村行政体制的完善和防御体系的建立起了一定作用,对农村的治安环境有一定的改变,从而使山西农村的暴力抗粮抗税斗争受到很大的抑制,由此,这一时期的山西农村社会秩序也较为稳定。
     相对而言,以村长副为代表的山西村庄领导阶层并没有形成对县政完全把持的局面,但由于阎锡山对地方势力有一定的依赖和妥协,因此,尽管政府出台了各种规章制度以规范和监督村长副的公务行为,农村的贪腐现象却有增无减,且地主劣绅掌握和把持了农村政权。不过,随着后来政府征收政策的日益苛重,农村赋税任务成为一种无法圆满完成的事务。很多时候,村长副不得不垫付上交的赋税,有为此而倾家荡产或丧命者。这样,不要说地主富农,就是一般的农户也不愿担此职务。
     从整个山西田赋政策的实质来看,它是阎锡山政府对农村的一种更具有隐蔽性的剥削政策,但也同样是加剧山西农村经济崩溃和农村社会衰落的重要原因。因此,从长远来看,要取得社会经济的真正繁荣和社会秩序的长期稳定,多予少取的建设性的农村政策是十分必要的,这正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深刻教训。
Since Late-Qing , government finance was always on a deficit, and farmers be charged with taxes more and more heavily . In the period of 1920's and 1930's, farmers' burden of land tax was incredibly heavily , and levy by local government was casual, and out of control of central government. So, the problem on the burden of land taxes by farmers was not only a action of taxation, but also a dangersocial problem which carried economic and political whirlpools.
     1920's and 1930's was the important period Yen Hsi-shan controlled Shanxi and major period Yen Hsi-shan took part in wars and reforming of rural systems. Because of funds demand, the burden of land tax on every farmer in Shanxi was heavier than the burden in most provinces such as Shandong , Henan , Anhui , Hubei , ect . Meanwhile , in Shanxi , Suiyuan , Chahar , Hebei provinces , in where Yen Hsi-shan had stronger power, farmers' army corvee which was the variety of burden of land tax was also heavier obviously than other provinces in whole country , and nearly every county in these provinces suffered from army corvee.
     According to his long-term plan, Yen Hsi-shan tried to set up a new systems to impose land tax by rectifying country systems of Shanxi . Because of different reforming effectiveness in different places , imposing styles varied greatly in counties in Shanxi. The situation blocked the imposing on land tax . But on the other hand , Yen Hsi-shan Government supervised and managed the heads of counties strictly in imposing land tax ,established a new system in which heads of counties were the leaders , and heads of villages were the centre of village management, and villages were taken as the key link in the institution of imposing land tax , so , Yen Hsi-shan held a correct policy in imposing land tax . In addition , imposing land tax in Shanxi had obvious character of network because of strict administrative ruling-net being built by Yen Hsi-shan Government in substrate society .Meanwhile , the government harried villages by multifarious ways , such as grain levies , tolerancing farmers and requisitioning for corvee , thus , the predation bore obvious elusiveness and fraudulence . For these reasons , imposing land tax in Shanxi was favorable around the nation in this period . Moreover, reforming of rural systems launched by Yen Hsi-shan operated to the perfection of rural administrative system and defense system of Shanxi, and for this reason , to a certain extent, the reforming made rural public security better . The situation restrained rural violent behaviors of refusing to pay grains and tax in Shanxi, therefore , rural social order in Shanxi was more stable than other provinces in this period .
     Relatively , rural leaderships represented by heads of villages in Shanxi didn't control county governments. However , because of Yen Hsi-shan' dependence and compromise on local forces , rural corruptions grew more and more , landlords and flashmen caught hold of rural political powers , though Yen Hsi-shan Government stipulated a lot of regulations . But , with the increasing land tax imposed by government, rural taxation task usually couldn't be fulfilled , and heads of villages often had to pay tax to government for fanners ,some of them broke the bank or lost their lives . Therefore , common farmers were reluctant to hold the post, let alone landlords and rich peasants .
     essentially, the land tax policy of Shanxi was a more well-concealed exploiting one , and eventually aggravated economic breakdown and social decline in Shanxi villages .From this deep lessons of history , for a long developing target, the article thinks that it is constructive rural policy which gives more to farmers and takes less from farmers that can flourish social economy and stabilize public order.
引文
[1]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合订本,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653页。
    [2]温锐:《毛泽东视野中的中国农民问题》,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6页。
    [3]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2页。
    [4](日)长野郎:《中国的财政》,王晓华译,《民国档案》1993年第3期,第68-69页。
    [5]孙晓村:《近年来中国田赋增加的速率》,《中国农村》1935年第7期,第3页。
    [1]张静如、卞杏英:《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中国社会之变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页。
    [2]夏国祥:《近代中国税制改革思想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0页。
    [3]杨懋春:《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第9页。
    [4]费孝通《乡土重建》,周谷城等主编《民国丛书》第三编第14册,上海书店1991年版,据观察社1948年版本影印,第1页。
    [5]悲笳:《动乱前夕的山西政治和农村》,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主编《中国农村》,上海新知书店发行,第2卷第6期,1936年6月出版,第59页。
    [1]徐浩:《农民经济的历史变迁:中英乡村社会区域发展比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75页。
    [2]王先明、李伟中:《20世纪30年代的县政建设运动与乡村社会变迁——以五个县政建设实验县为基本分析样本》,《史学月刊》2003年第4期,第90页。
    [1]周批改:《中国农村税费制度的演变和改革——社会分层角度的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序。
    [1]张一凡,潘文安主编《财政金融大辞典》,上海世界书局1937年版,第270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36页。
    [3]《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76页。
    [4](美)贾恩弗朗哥·波齐:《国家:本质、发展与前景》,陈尧译,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0页。
    [5](美)约翰·A·霍尔、G·约翰·艾坎伯雷:《国家》,施雪华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1]王康主编《社会学词典》,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17页、第183页。
    [2]山西村政处编《山西村政汇编》,1928年太原版,第10页。
    [1](法)马克·布洛赫:《法国农村史》,余中先等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中译本序言。
    [2](美)D·盖尔·约翰逊:《经济发展中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林毅夫、赵耀辉编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1]杨荫溥:《民国财政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5年版。
    [2]杜恂诚:《民国时期中央与地方财政划分》,《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3期。
    [1]张连红:《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中央与地方财政收支结构》,慈鸿飞,李石天主编《中国历史上的农业经济与社会》(第2辑),吉林人民出版社。
    [2]董长芝:《宋子文孔祥熙与国民政府的税制改革》,《民国档案》1999年第3期。
    [3]刘慧宇:《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地财政划分制度》,《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4期。
    [4](日)长野朗:《中国的财政(续)》,李占才译,《民国档案》1994年第4期。
    [5](美)帕克斯·M·小科布尔:《江浙财阀与国民政府(1927—1937年)》,蔡静仪译,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6](美)杨格:《1927至1937年中国财政经济情况》,陈泽宪、陈霞飞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1]王笛:《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美)萧邦齐:《血路:革命中国中的沈定一(玄庐)传奇》,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罗威廉:《晚清帝国的“市民社会”问题》,兰钦:《中国公共领域观察》,两篇均见黄宗智主编《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讨论》一书,杨念群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
    [4]参见中华书局1985年出版的《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1990年中华书局出版的《1368-1988年间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
    [5]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曾峻:《公共秩序的制度安排——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框架及其运用》,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学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8页。
    [2]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3页。
    [3]张君卓:《1927-1937年华北田赋征收体制与农民负担》,《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3期,第142页。
    [4]王先明、李伟中:《20世纪30年代的县政建设运动与乡村社会变迁——以五个县政建设实验县为基本分析样本》,《史学月刊》2003年第4期,第97页。
    [5]李伟中:《南京国民政府的保甲制新探》,《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第4期,第119页。
    [1]李德芳:《阎锡山与民初山西乡村制度的变革》,河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3期,第109页。
    [2]张鸣:《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1903—1953)》,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2页。
    [1](德)亨利希·库诺:《马克思的历史、社会和国家学说——马克思的社会学的基本要点》,袁志英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690页。
    [2]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2000年版,序言和第8页。
    [1]徐浩:《农民经济的历史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78页。
    [2]夏明方《近代华北农村农户收入状况与农民生活水平辨析》,《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2期,第214页。
    [1]山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山西概况》,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页。
    [2]周宋康:《山西》(分省地志),上海中华书局1939年版,第1页。
    [1]丘宝剑等:《农业气候条件及其指标》,测绘出版社1990年版,第1页。
    [2]毕任庸:《山西农业经济及其崩溃过程》,《中国农村》1935年第7期,第57页。
    [1]胡英泽:《凿池而饮:明清时期北方地区的民生用水》,《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2期,第63页。
    [2]周宋康:《山西》(分省地志),上海中华书局1939年版,第85页。
    [3]金轮海:《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中华书局1937年版,第28页。
    [4]《开发黄河瀑布及晋南晋中各处水力用以灌田及发展工业之初步计划》,山西省水利工程委员会出版,1934年11月刊行,第20页。
    [1]庄稼汉:《农村通讯——自夏县寄》,山西农民自强协会编辑《醒农半月刊》创刊号,1934年4月5日出版,第30页。
    [2]周宋康:《山西》(分省地志),上海中华书局1939年版,第11页。
    [3]张培刚:《中国的土壤——读梭卜氏“中国土壤与人文地理纪要”》,千家驹《中国农村经济论文集》,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223页。
    [4]山西省地图集编纂委员会:《山西省自然地图集》,内部资料,1984年版,序图组第11页。
    [1]程延年等:《气候变化与作物产量波动》,上海知识出版社1990年版,第22页。
    [2]山西省地图集编纂委员会:《山西省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2000年版,第122页。
    [3]满志敏:《光绪三年(1877)北方大旱灾气候背景研究》,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编《自然灾害与中国社会历史结构》,第19页,第20页。
    [4]山西省地图集编纂委员会:《山西省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2000年版,第127页。
    [5](日)田中忠夫:《中国农业经济资料》,汪馥泉译,上海大东书局1934年版,第1页。
    [6]冯和法编:《中国农村经济资料》,上海黎明书局1933年版,第139-140页。
    [7]《晋南灾区之调查》,《申报》1929年6月23日第10版。
    [8]行政院档案《王瑚报告晋绥两省灾情给行政院的呈文》(1929年4月),《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第7册),第473页。
    [1]山西省地图集编纂委员会:《山西省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2000年版,第123页。
    [2]《各省市行政区地方辖境总面积各说之比较》,内政部统计处编《全国行政区划及土地面积统计专刊》,无出版地址,1938年5月印行,第10页。
    [3](台)萧一山《清代通史》第4卷,中华书局1923年版,第1561-1563页。
    [4]刘世仁:《中国田赋问题》,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81-83页。
    [1]徐月文:《山西经济开发史》,山西经济出版社1992年版,第305-306页。
    [2]卜凯:《中国农家经济》,张履鸾译,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6页。
    [1]《晋省人口田赋调查》,《地政月刊》1934年第11期,第2353页。
    [2]周宋康:《山西》(分省地志),上海中华书局1939年版,第88页。
    [3]滕崇德、张启耀:《山西植被的历史变迁》,《河东学刊》1998年第2期,第29页。
    [4]山西省地图集编纂委员会:《山西省自然地图集》(内部资料),1984年版,序图组第1页。
    [1]李玉文:《山西近现代人口统计与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年版,绪言。
    [2]《民国元年以来各省行政区划变更统计》,内政部统计处编《全国行政区划及土地面积统计专刊》,无出版地址,1938年5月印行,第3页。
    [3]周宋康:《山西》(分省地志),上海中华书局1939年版,第8页。
    [4]李玉文:《山西近现代人口统计与研究》,绪言。
    [5]周宋康:《山西》(分省地志),第62页。
    [1]许道夫:《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及贸易统计资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2页。
    [2]赵永强:《民国时期的山西:政治发动与经济剥夺——兼议同期之山西社会发展主线》,《山西档案》2005年第1期,第53页。
    [3]祖秋红:《“山西村治”:国家行政与乡村自治的整合(1917—1928)》,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第12页。
    [4]卜凯:《中国农家经济》,张履鸾译,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8页。
    [5]张佩国:《土地资源与权力网络——民国时期的华北村庄》,《齐鲁学刊》1998年第2期,第99页。
    [6]李茂盛、杨建中:《试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山西社会转型》,江沛,王先明主编《近代 华北区域社会史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204页。
    [1]李茂盛、杨建中:《试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山西社会转型》,第204页。
    [2]周宋康:《山西》(分省地志),上海中华书局1939年版,第77页。
    [3]周宋康:《山西》(分省地志),第81页。
    [1]晏才杰:《田赋刍议》,共和印刷局1915年版,序言。
    [2]《孟子》(上),“东方巨人网”,网址http://www.dfjr.org.cn/article.。
    [3]《国语·鲁语》(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208页。
    [4]赵冈:《中国传统农村的地权分配》,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12页。
    [1]严与宽:《县财政》,上海大东书局印行,1934年版,第16页。
    [2]参见刘振东:《县财政建设》,中央政治学校研究部1941年版,第73页。
    [3]参见郑启东:《转型期的华北农村社会》,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第205-206页。
    [4]徐羽冰:《中国田赋之一考察》,《东方杂志》第31卷第10号,1934年5月,第55页。
    [5]张一凡,潘文安主编《财政金融大辞典》,上海世界书局1937年版,第271页。
    [6]侯建新:《民国年间冀中农业成本农户负担与剩余——来自11村的一项计量分析》,《理论与现代化》2001年第5期,第65页。
    [7]刘支藩:《评全国财政会议声中财部整理田赋之两提案》,《申报》1934年5月1日第9版。
    [1]王元壁:《田赋征收制度的改革》,《东方杂志》第32卷第7号,1935年4月,第131页。
    [2]朱汉国、王印焕:《民国时期华北乡村的捐税负担及其社会影响》,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第6页。
    [3](日)长野郎:《中国土地制度的研究》,强我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06页。
    [4](日)长野郎:《中国的财政》,王晓华译,《民国档案》1993年第3期,第70页。
    [1]晏才杰:《民国元年以来各省区丁地改征银元情形》,《最近各省区田赋情形汇编底稿及有关资料》,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全宗号1027,案卷号246。
    [2]马秋来主编《运城市盐湖区财政志》,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42页。
    [3]张志文、韩炳祥:《武乡财政志》,山西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第49页,山西省图书馆 藏。
    [1]《田赋废两改元征收办法》,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全宗号2,案卷号2903,缩微号16J -1180。
    [2]张玉勤主编《山西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第247页。
    [3]武静清、陈兴国:《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叶山西财政与经济》,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4年版,第42页。
    [4]《山西财力与各省之比较》,《山西全省财政说明书》1911年版,山西大学图书馆藏。
    [5]武静清、陈兴国:《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叶山西财政与经济》,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4年版,第113页。
    [6]闻喜县志编委会:《闻喜县志》,中国地图出版社1993年版,第217页,山西省图书馆藏。
    [1]武静清、陈兴国:《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叶山西财政与经济》,第113页。
    [2]刘大鹏遗著《退想斋日记》,乔志强标注,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68页。
    [3]刘建生、刘鹏生:《山西近代经济史》,山西经济出版社1997年,第485页。
    [1]雷天锡:《中国农业制度与农业政策》,王仲鸣编译《中国农民问题与农民运动》,上海平凡书局1929年版,第53页。
    [2]国家税收科学研究所:《西方税收理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第77页。
    [3]曾峻:《公共秩序的制度安排——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框架及其运用》,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学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51页。
    [4](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1-52页。
    [5](日)田中忠夫:《中国农业经济资料》,汪馥泉译,上海大东书局1934年版,第1页。
    [1]参见邢丙彦:《晚清田赋改革: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唐力行主编《国家地方民众的互动与社会变迁》,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12-113页。
    [2]朱契:《田赋附加税之繁重与农村经济之衰落》,《地政月刊》第1卷第10期,1933年10月,第1397页。
    [3]孙晓村:《苛捐杂税报告》,《农村复兴委员会会报》第12号,1934年5月版,第3页。
    [4]《整理田赋附加办法草案》(1933年2月11日会议修正),《全国经济委员会派员参加整理田赋附加会议》,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全宗号44,案卷号518。
    [1]山西省史志研究院编《山西通志》(第7卷,土地志),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483页。
    [2]张信:《二十世纪初期中国社会之演变——国家与河南地方精英:1900——1937》,岳谦厚、张玮译,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03页。
    [3]张柱:《整理田赋之我见》,《东方杂志》1934年第14号,第108页。
    [4]王印焕:《华北农村的社会问题:1928—1937》,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5页。
    [5]冯节:《中国田赋研究》,民智书局1929年版,第29页。
    [6]马秋来主编《运城市盐湖区财政志》,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46页。
    [1]陈翰笙:《中国农民担负的赋税》,《陈翰笙文集》,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9页。
    [2]朱博能:《县财政问题》,南京正中书局1943年版,第48页。
    [3]陈登原:《中国田赋史》,上海书店1984年影印本,第248页。
    [4]姚树声:《民国以来我国田赋之改革》,《东方杂志》第33卷第17号,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78页。
    [5]张一凡:《我国财政之病态及其改造》,《申报》1934年5月28日第18版。
    [1]朱其华《中国农村经济的透视》,上海,中国研究书店,1936年6月30日,第297页。
    [2]参见千家驹编《中国农村经济论文集》,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46页。
    [3]李如汉:《中国田赋高度的新估计》,《地政月刊》第1卷第3期,正中书局1933年3月出版,第329页。
    [4]冯和法编辑《中国农村经济资料续编》,黎明书局1935年版,第412页。
    [5]《大公报》(天津版),1933年6月15日第6版。
    [6]天野元之助:《中国田赋之考察》,邓伯强译,《地政月刊》第二卷第12期,1934年12月,第2430页。
    [1]程滨遗、罗巨峰、夏益赞、吴泽:《田赋史》,周谷城主编《民国丛书》第3编第31册,上海书店1991年版,据正中书局1944年版影印,第393页。
    [2]陈登原:《中国田赋史》,上海书店1984年影印本,第15页。
    [3]申报年鉴社:《申报年鉴》(1934年),上海申报年鉴社1934年版,第442页。
    [4]马寅初:《财政学与中国财政》(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重印,第319页。
    [5]孙晓村:《苛捐杂税报告》,《农村复兴委员会会报》第12号,1934年5月,第6页。
    [1]冯节:《中国田赋研究》,上海民智书局1929年版,第35-39页。
    [2]参见山西省史志研究院编《山西通志》(十地志),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483页。
    [3]朱其华:《中国农村经济的透视》,上海中国研究书店1936年版,第229页。
    [4]孙晓村:《地方财政对于农村经济的影响》,《中国农村》1936年第9期,4月,第37页。
    [5]朱其华:《中国农村经济的透视》,上海中国研究书店,1936年版,第231页。
    [1]龚启圣、周飞舟、赵阳:《地方经济、财政和干部行为:对农民负担的一个定量分析》,黄宗智主编《中国乡村研究》(第2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97-198页。
    [1]孙晓村:《近年来中国田赋增加的速率》,《中国农村》第1卷第7期,1935年4月,第35页。
    [2]石西民:《我国田赋的积弊与整理》,《中国农村》第2卷第11期,第33页。
    [3]薛暮桥:《旧中国的农村经济》,农业出版社1980年版,第81页。
    [4]《陕北清涧县粮赋奇重》,《大公报》(天津版),1933年5月17日第6版。
    [1](美)杨格:《1927-1937年中国财政经济情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80页。
    [2]王元壁:《田赋征收制度的改革》,《东方杂志》第三十二卷第七号,第127页。
    [3]彭雨新:《县地方财政》,上海商务印书馆1945年版,第1页。
    [1]魏光奇:《官制与自治——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县制》,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367页。
    [2]《大总统令》,《政府公报》1914年2月4日,第627号,南开大学图书馆藏。
    [3]山西省村政处:《清理村财政报告》(1933年—1935年),出版地、出版时间不详,第16页。
    [4]张家良:《国民经济与县政建设》,《中国社会》1936年第3卷第1期,第68页。
    [5]吴晗、费孝通等:《皇权与绅权》,上海书店据上海观察社1949年版影印本,第50-51页。
    [6]孙晓村:《中国农村经济现状与农民的出路》,《中国社会》1936年第1期,第63页。
    [7]张家良:《国民经济与县政建设》,《中国社会》1936年第3卷第1期,第72页。
    [1]傅荣校:《南京国民政府前期(1928—1937年)行政机制与行政能力研究》,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11月,第128页。
    [2]王奇生:《民国时期县长的群体构成与人事嬗递——以1927年至1949长江流域省份为中心,《历史研究》1999年第2期,第101页。
    [3]朱翠华:《民国时期县官群体研究——以1912—1937年的江苏省为中心》,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4月,第44页。
    [4]王奇生《民国时期县长的群体构成与人事嬗递——以1927年至1949长江流域省份为中心,第100页。
    [5]王云五编《中华民国法规大全》,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第455-456页。
    [6]王奇生:《党政关系:国民党党治在地方层级的运作(1927—1937)》,《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第196页。
    [7]《市党部监督市政府办法》,1930年3月5日上海《民国日报》。
    [1]林乾祜《今后党务工作方针》,《广东党务旬刊》1937年第1期。转引自王奇生《党政关系:国民党党治在地方层级的运作(1927—1937)》,第197页。
    [2]弗·恩格斯:《德国农民战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389页。
    [3]张信:《二十世纪初期中国社会之演变——国家与河南地方精英,1900-1937》,岳谦厚、张玮译,中华书局2004年,第215页。
    [4]周之章:《中国农村中的兵差》,《中国农村问题——佃农问题·农民负担》,太平洋书店1933年版,第60页。
    [1]中华民国史事纪要编辑委员会:《中华民国史事纪要》(1913年7月—12月),(台)“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版。
    [2](日)长野朗:《中国的财政(续)》,李占才译,《民国档案》1994年第4期,第126页。
    [3]参见贾士毅《民国续财政史》(一),商务印书馆1932年版,第23页。
    [1]武静清、陈兴国:《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叶山西财政与经济》,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4年版,第182页。
    [2]刘慧宇:《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地财政划分制度》,《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4期,第48页。
    [3]《中央银行月报》1935年第4卷第12号,第2790页。
    [4]尤保耕《田赋附加与中国财政》,中国经济研究会主编《中国经济》第2卷第7期,1934年7月,第3页。
    [1]李如汉:《中国田赋高度的新估计》,《地政月刊》第1卷第3期,正中书局1933年3月,第340页。
    [2]上海申报年鉴社:《申报年鉴》(1935年),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资料室藏,第401页。
    [3]《申报年鉴》(1935年),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资料室藏,第396页。
    [4]孔详熙报告《救济经济要策》,《申报》1934年1月29日第6版。
    [5]《村粮征收章程》,景定成主修《安邑县志》卷4《赋税略》,1934年2月编修,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档案馆藏,第1页。
    [1]李如汉《中国田赋高度的新估计》,《地政月刊》第1卷第3期,第346页。
    [2](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0页。
    [3]文公直:《公益卫生财政公安》(自治丛书之二),上海时还书局印行,1933年版,第1页。
    [4]朱博能:《县财政问题》,南京正中书局1943年版,第1页。
    [1]闻钧天:《中国保甲制度》,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367页。
    [2]孔充《县政建设》,上海中华书局1937年版,自序。
    [3]孔充《县政建设》,第5页。
    [4]卡·马克思、弗·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7页。
    [5]陈柏心:《地方政府总论》,广西建设研究会出版,商务印书馆1940年发行,第5页。
    [1]魏光奇:《官制与自治——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县制》,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40页。
    [2]钱端生、萨师炯:《民国政制史》(下册),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第281-286页。
    [3]王奇生《党政关系:国民党党治在地方层级的运作(1927—1937)》,《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第187页。
    [4]闻莺:《山西新政下的农村经济》,《中国农村》1937年2月第3卷第2期,第80页。
    [5]《县组织法》,《国民党政府政治制度档案史料选编》(下册),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524页-529页。
    [6]吴树滋,赵汉俊:《县政大观》(第2编上册),上海世界书局1930年版,第89页。
    [1]魏光奇:《官制与自治——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县制》,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290页。
    [2](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6页。
    [3]江禄煜:《中国今日的几个重要行政问题》,铅印本,1936年4月版,无页码。
    [4]《村级机关编制表》,见《山西省各区县村编制表》第3页,类号C,编号0471,山西省档案馆藏。
    [1]郭葆琳:《山西地方制度调查书》,山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农业调查会出版,出版年代不详,第9页。
    [1]朱博能:《县财政问题》,南京正中书局1943年版,第1页。
    [2]彭雨新《县地方财政》,上海:商务印书馆,1945年版,前言。
    [3]朱博能:《县财政问题》,第8页。
    [4]郭垣,崔永楫:《田赋会要·地税理论》,正中书局1943年版,第33页。
    [1]张一凡,潘文安主编《财政金融大辞典》,上海世界书局1937年版,附录,第8页。
    [2]《乡(或镇)年度财政支出概算册》,山西省政府村政处编《清理村财政报告》(1933年—1935年),北京农业大学图书馆藏,第6-8页。
    [3]孙群:《整理山西田赋计划书》,晋绥整理赋税研究会发行,晋新书社1932年12月出版,山西省档案馆藏,第76页。
    [1]商务印书馆编《中国经济年鉴续编》(1935年),第279页。
    [2]实察委员报告《各县保卫团进行概况》(1928年7月至1929年6月),山西省政府村政处刊行《山西村政旬刊》第3卷第30册,类号C,编号0075,第28页。
    [3]孙晓村:《地方财政对于农业经济的影响》,《中国农村》1934年第9期,第41页。
    [4]蒋介石《现代行政人员须知》,《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第12卷),1933年3月 20日,第165页。
    [1]孙晓村:《地方财政对于农村经济的影响》,《中国农村》第2卷第9期,1936年4月,第41页。
    [2]孙晓村:《地方财政对于农村经济的影响》,《中国农村》1936年第9期,第38页。
    [3]闻均天:《中国保甲制度》,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365页。
    [4]朱宇:《中国乡域治理结构:回顾与前瞻》,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9-80页。
    [1]吴晗、费孝通等:《皇权与绅权》,上海书店据上海观察社1949年版影印本,第133页。
    [2]冉绵惠、李慧宇:《民国时期保甲制度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9页。
    [3]姜继为:《近代农村的政治动员》,王先明、郭卫民主编《乡村社会文化与权力结构的历史变迁》,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52页。
    [4]王先明、郭卫民:《乡村社会文化与权力结构的历史变迁》,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前言。
    [5]魏光奇:《官制与自治——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县制》,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206页。
    [6]杨焕鹏:《国家视野中的江南基层政治(1927—1949)——以杭、嘉、湖地区为中心》,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4月,第60页。
    [1]立人:《保甲生活中的江西农民》,《中国农村》1936年第2卷第10期,第77页。
    [2]吴晗、费孝通等:《皇权与绅权》,上海书店据上海观察社1949年版影印本,第133页。
    [3]闻钧天:《中国保甲制度》,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429页。
    [4]李伟中《南京国民政府的保甲制新探——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乡村制度的变迁》,《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第4期,第119页。
    [5]上海申报年鉴社编《申报年鉴》(1935年),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资料室藏,第401页。
    [6](日)长野朗:《中国的财政(续)》,李占才译,《民国档案》1994年第4期,第127页。
    [1]闻钧天:《中国保甲制度》,第433页。
    [2]魏光奇《官制与自治——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县制》,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285页。
    [3]《申报年鉴》(1934年),上海申报年鉴社1934年版,第442页。
    [4]《减轻田赋附加之两途》,《朝报》1934年5月22日,转引自《地政月刊》第2卷第6期,第905页。
    [5]《申报年鉴》(1934年),上海申报年鉴社1934年版,第442页。
    [1]程方:《中国县政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40年版,第159页。
    [2]王后哲、汪翰章:《现行县政法规汇编》,大东书局1932年版,第168-169页。
    [3]魏光奇:《官制与自治——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县制》,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261页。
    [4]姚树声:《民国以来我国田赋之改革》,《东方杂志》第33卷第17号,1936年9月,第81页。
    [5]彭雨新:《县地方财政》,上海商务印书馆,1945年版,第3页。
    [6]朱博能:《县财政问题》,南京正中书局1943年版,第9页。
    [7]姚树声:《民国以来我国田赋之改革》,《东方杂志》1936年第17号,第81页。
    [1]彭雨新:《县地方财政》,上海商务印书馆1945年版,第3页。
    [2]程方:《中国县政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40年版,第159页。
    [3]魏光奇:《官制与自治——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县制》,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266页。
    [4]参见(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3页。
    [5]冯小红:《乡村治理转型期的县财政研究(1928—1937)——以河北省为中心》,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4月。
    [6]朱博能:《县财政问题》,南京正中书局1943年版,第2页。
    [1]刘慧宇:《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地财政划分制度》,《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4期,第44-47页。
    [2]朱博能:《县财政问题》,南京正中书局1943年版,第2页。
    [3]方庆秋:《民国社会经济史》,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版,第248-249页。
    [4]朱博能:《县财政问题》,第2页。
    [1]魏光奇:《官制与自治——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县制》,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292页。
    [2]胡次威:《乡镇自治提要》,大东书局1946年版,第67页。
    [3]《湖北省政府取缔临时摊派款项规则》(1934-年9月),湖北省档案馆藏,档号LS1-7-6825。转引自张泰山《近代农村社会转型中的沉重脚镣—1927-1937湖北农民实际田赋负担考察》,《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5第1期,第83页。
    [4]彭雨新:《县地方财政》,上海商务印书馆1945年版,第85页。
    [5]杜恂诚:《民国时期的中央与地方财政划分》,《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3期,第190页。
    [6]孙晓村:《苛捐杂税报告》,《农村复兴委员会会报》第12号,1934年5月,第13页。
    [7]同上。
    [8]朱汉国、王印焕:《民国时期华北乡村的捐税负担及其社会影响》,河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4期,第7页。
    [9]孙晓村编《苛捐杂税报告》,第13页。
    [10]朱汉国、王印焕《民国时期华北乡村的捐税负担及其社会影响》,第7页。
    [1]孙晓村编《苛捐杂税报告》,第13页。
    [2]杜恂诚:《民国时期的中央与地方财政划分》,《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3期,第190页。
    [3]邹健:《近年田赋整理的批判》,《中国经济》1936年第4卷第7期,第29页。
    [4]张庆豫:《废除苛捐杂税之我见》,《地政月刊》第2卷第6期,第906页。
    [5]参见李国忠《民国时期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页。
    [1]李国忠:《民国时期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69页。
    [2]粟伯隆《县政大观》(第3编),南京中山印书馆1932年版,第21页。
    [3]王奇生:《民国时期县长的群体构成与人事嬗递——以1927年至1949长江流域省份为中心》,《历史研究》1999年第2期,第101页。
    [4]胡次威:《乡镇自治提要》,大东书局1946年版,第69页。
    [1](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4页。
    [2]于永:《30年代中期国民政府整理田赋的举措述评》,《内蒙古师大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6期,第71页。
    [3]陈之迈:《中国政府》,商务印书馆1945年版,第212页。
    [1]张玉勤主编《山西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第241页。
    [2]段良辰:《一年来之山西经济》,《建政周刊》1935年1月1日印行,第8-12页。
    [3]景占魁:《红军东征目的再认识》,《晋阳学刊》1996年第3期,第6页。
    [4]刘建生、刘鹏生:《山西近代经济史》,山西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第452页。
    [1](日)内田知行:《三十年代阎锡山政权的财政政策》,叶昌纲译,《山西文史资料》1991年第2辑,第31页。
    [1]刘建生、刘鹏生:《山西近代经济史》,山西经济出版社1997年,第501页。
    [2]陶伯行:《阎冯倒蒋之战给山西人民带来的灾难》,《山西文史资料》(第7辑),转引自刘建生,刘鹏生《山西近代经济史》,山西经济出版社1997年,第505页。
    [3]景占魁:《阎锡山与西北实业公司》,山西经济出版社1991年版,第34页。
    [4]刘大鹏遗著《退想斋日记》,乔志强标注,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35页。
    [5]马乘风:《最近中国农村经济诸实相之暴露》,《中国经济》1933年创刊号,第7页。
    [1]王尊光、张清樾:《阎锡山对山西金融的控制与垄断》,山西文史资料室编《山西文史精选——阎锡山垄断经济》,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2年版,第20页。
    [2]《申报年鉴》(1934年),上海申报年鉴社1934年出版,第442页。
    [1]参见山西省政府秘书处编《山西省会批发物价指数》,1936年第6期,无出版社,第1页。
    [2]曲沃县志编委会编写《曲沃县志》,海潮出版社1991年版,第214页,山西省图书馆藏。
    [1]曲沃县志编委会编写《曲沃县志》,海潮出版社1991年版,第208页,山西省图书馆藏。
    [2]曲沃县志编委会编写《曲沃县志》,第214页。
    [3]刘大鹏遗著《退想斋日记》,乔志强标注,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95页。
    [4]冯和法:《中国农村经济资料续编》,黎明书局1935年版,第273页。
    [5]马继桢督修,吉廷彦编纂《翼城县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1929年铅印本,第354-355页,山西省图书馆藏。
    [1]参见关吉玉、刘国明:《田赋会要》,财政部1941年印,第236页到673页。
    [2]关吉玉、刘国明:《田赋会要》,财政部1941年印,第575、593、623、644、673页。
    [3]《宋子文呈送整理田赋附加税办法草案修正本》第3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财政经济》(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468页。
    [1]山西省史志研究院编《山西通志》(第29卷,财政志),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3页。
    [1]孙群:《整理山西田赋计划书》,晋绥整理赋税研究会发行,晋新书社1932年出版,山西省档案馆藏,类号M,编号0043,第63页。
    [2]参见山西省史志研究院编《山西通志》(财政志),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6页。
    [3]李凤琴:《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北方十省农民离村问题研究——以华北地区山东、山西、河南、河北为重点》,《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4年第2辑,第117页。
    [1]陈翰笙:《现在中国的土地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组织编选《陈翰笙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8页。
    [2]卡·马克思:《马克思致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85页。
    [3]山西省政府村政处:《清理村财政报告》(1933年至1935年),北京农学图书馆藏,第1页。
    [4]广全:《农民痛苦之由来及其解除痛苦之方法》,中国国民党山西省执行委员会农民部印《山西农民》,1927年第2期,山西省档案馆藏,类号D,编号0004,第3-4页。
    [5]王印焕:《华北农村的社会问题:1928—1937》,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5页。
    [1]周之章:《中国农村中的兵差》,《中国农村问题——佃农问题·农民负担》,太平洋书店1933年版,第55页。
    [2]培植:《农村通讯——自平陆寄》,山西农民自强协会编辑《醒农半月刊》第1卷第2期,1934年4月20日出版,第45页。
    [3]马秋来主编《运城市盐湖区财政志》,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91页。
    [4]高苗:《山西屯留县农村经济情况》,千家驹编《中国农村经济论文集》,1936年版,第574页。
    [5]刘大鹏遗著《退想斋日记》,乔志强标注,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56页。
    [1]广全:《农民痛苦之由来及其解决痛苦之方法》,中国国民党山西省执行委员会农民部印《山西农民》,1927年第2期,山西省档案馆藏,第8页。
    [1]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3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73页。
    [2]郑起东:《近代农民负担与国家财政条块分割体制》。http//club:cat898.com/newbbs/dispbbs.asp?boardid=1&id=1838556,2007-9-14。
    [3]陈阜民:《训政时期县政区政村政计划书》,出版日期不详,第46页。
    [4]山西省村政处:《清理村财政报告》(1933年度到1935年度),第16页。
    [5]山西省村政处:《清理村财政报告》(1933年度到1935年度),第16页。
    [6]晋西区党委:《政权建设材料汇集》(2),山西省档案馆藏,类号A,编号22,1941年1月印行,第63页。
    [1]《山西省政府村政处二十三年度行政概况》,《太原日报三周年山西书局一周年联合纪念册》,1935年版,第50页。
    [2]张一凡,潘文安主编《财政金融大辞典》,上海世界书局1937年版,第83页。
    [3]郭葆琳《山西地方制度调查书》,山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农业调查会出版,出版年代不详,第7编《整顿财政之一切计划及推行情形》第1页。
    [4]张一凡,潘文安主编《财政金融大辞典》,第83页。
    [1]赵梅生:《山西平顺县农村经济概况》,千家驹《中国农村经济论文集》,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572页。
    [2]贾怀德:《民国财政简史》(下册),商务印书馆出版,第579页。
    [1]王华新:《地方政府行政运行成本控制与核算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2]刘凤梅:《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5期,第130页。
    [3]王玉茹、刘佛丁、张东刚:《制度变迁与中国近代工业化:以政府的行为分析为中心》,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1页。
    [1]徐邦友:《中国政府传统行政的逻辑》,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2]曾峻:《公共秩序的制度安排——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框架及其运用》,第51页。
    [3]刘凤梅:《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海南师院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5期,第130页。
    [4]王玉茹、刘佛丁、张东刚:《制度变迁与中国近代工业化:以政府的行为分析为中心》,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1页。
    [5]朱英、石柏林:《近代中国经济政策演变史稿》,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前言,第4页。
    [6]朱英、石柏林:《近代中国经济政策演变史稿》,前言,第5页。
    [7]曾峻《公共秩序的制度安排——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框架及其运用》,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学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51页。
    [1]孙晓莉:《中国传统社会与国家同构状态探析》,《求是学刊》2002年1月,第37页。
    [2](法)安克强:《1927—1937年的上海——市政权、地方性和现代化》,张培德、辛文峰、肖庆璋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72页。
    [3]刘克祥:《1927年—1937年的地价变动与土地买卖——30年代土地问题研究之一》,《中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1期,第21页。
    [4]龚辉文:《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中国税务出版社2005年版,第67页。
    [1]参见刘凤梅《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海南师院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5期,第131页。
    [2](美)费惟凯:《经济趋势》,(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上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23-124页。
    [3]朱新山:《乡村社会结构变动与组织重构》,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8页。
    [4]参见李伟中《南京国民政府的保甲制新探——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乡村制度的变迁》,《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第4期,第122页。
    [1](日)猪口孝:《国家与社会》,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第45页。
    [2]朱新山:《乡村社会结构变动与组织重构》,第5页。
    [3]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资料》(二),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316页。
    [4]祖秋红:《“山西村治”:国家行政与乡村自治的整合(1917—1928)》,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第14页。
    [5]李宗黄:《新县制之理论与实际》,中华书局1945年出版,第101页。
    [6]王建国:《近代华北农村基层政权的变迁》,《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4期,第47页。
    [7]李宗黄:《新县制之理论与实际》,中华书局1945年出版,第101页。
    [8]吴晗、费孝通等:《皇权与绅权》,上海书店据上海观察社1949年版影印本,第126页。
    [1]朱新山:《乡村社会结构变动与组织重构》,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4页。
    [2]同上
    [3]《各省县市地方自治改进办法大纲》,焦如桥编著《县政资料汇编》(上册),第324页。
    [4]李德芳:《阎锡山与民初山西乡村制度的变革》,河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3期,第109页。
    [5]王春英:《民国时期的县级行政权力与地方社会控制——以1928-1849年川康地区县政整改为例》,四川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3月,第120页。
    [1]山西村政处:《山西村政汇编》,1928年太原版,第10页。
    [2]闻钧天:《中国保甲制度》,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368-369页。
    [3]苗挺:《三晋枭雄——阎锡山传》,中国华侨出版社2005年版,第113页。
    [4]吴毅:《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20世纪川东双村的表达》,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论文2002年3月,第1页。
    [5]曾峻:《公共秩序的制度安排——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框架及其运用》,第93页。
    [6](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1页。
    [7](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第51-52页。
    [1]杨焕鹏:《国家视野中的江南基层政治(1927—1949)——以杭、嘉、湖地区为中心》,复旦大学2005年4月博士论文,第201页。
    [2]王湘岑:《荷泽实验县宝镇乡乡农学校》(下),《乡村建设》1935年5月第25期。
    [3]朱博能:《县财政问题》,南京正中书局1943年版,第12页。
    [4]孙晓村:《苛捐杂税报告》,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印行《农村复兴委员会会报》第12号,1934年5月,第9页。
    [5]刘世仁:《中国田赋问题》,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119页。
    [6]杨焕鹏:《国家视野中的江南基层政治(1927—1949)——以杭、嘉、湖地区为中心》, 复旦大学2005年4月博士论文,第202页。
    [1]刘世仁:《中国田赋问题》,第120页。
    [2]于建嵘:《岳村政治》,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441页。
    [3]孙晓莉:《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与社会走向》,《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8期,第33页。
    [4]渠桂萍、王先明:《试述晋西北抗日根据地乡村权力结构的变动》,《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第1期,第123页。
    [5]同上。
    [1]张博树:《现代性与制度现代化》,学林出版社1998年版,第119页。
    [2]张博树:《现代性与制度现代化》,第149页。
    [3](美)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梁小民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前言。
    [4](法)H·孟德拉斯:《农民的终结》,李培林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46页。
    [5]周批改:《中国农村税费制度的演变和改革——社会分层角度的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78页。
    [6](美)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梁小民译,译者前言。
    [1](美)D·盖尔·约翰逊:《经济发展中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林毅夫、赵耀辉编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381页。
    [2]张鸣:《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1903—1953)》,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
    [3]渠桂萍:《现代化的压力与乡村危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危机的一个分析视角》,《社会科学辑刊》2005年第4期,第135-136页。
    [4]费孝通:《江村经济》,谢立中编《中国社会学经典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27页。
    [5]陈振江:《近代华北社会变迁与农民群体意识》,冯尔康、常建华主编《中国历史上的农民》,台北:财团法人馨园文教基金会1998年版,第161-162页。
    [1](美)D·盖尔·约翰逊:《经济发展中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林毅夫、赵耀辉编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362页。
    [2]王磊:《农业是最容易被资本所抛弃的》,《生活文摘报》2008年6月6日第三版。
    [3]张鸣:《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51页。
    [4](美)D·盖尔·约翰逊:《经济发展中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林毅夫、赵耀辉编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359页。
    [1]赵学军:《清末的清理财政》,王晓秋、尚小明主编《戊戌维新与清末新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86页。
    [2]申学锋:《晚清财政支出政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3]杨荫溥:《民国财政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5年版,第14页。
    [1]徐建生:《民国时期经济政策的沿袭与变异(1912—1937)》,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65页。
    [2]参见张启耀:《清末商会经济纠纷调理权产生原因探析》,《历史教学》2008年第7期,第69页。
    [3](日)长野郎:《中国的财政》,王晓华译,《民国档案》1993年第3期62-70页。
    [4]牛淑萍:《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田赋整理述评》,《民国档案》1999年第3期,第96页。
    [5]齐锡生:《中国军阀政治,1916—1928》,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76年,第154-155页。
    [6]章鹏若:《农村复兴之原理与实际》,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31页。
    [7]牛淑萍:《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田赋整理述评》,第96页。
    [8]傅荣校《南京国民政府前期(1928—1937年)行政机制与行政能力研究》,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11月,第83页。
    [9]徐建生《民国时期经济政策的沿袭与变异(1912—1937)》,第166页。
    [10](法)安克强:《1927—1937年的上海——市政权、地方性和现代化》,张培德、辛文峰、肖庆璋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1](美)帕克斯·M·小科布尔:《江浙财阀与国民政府(1927—1937年),蔡静仪译,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6页。
    [2]《各省财政状况鸟瞰》,《申报年鉴》(1934年),上海申报年鉴社1934年版,第441页。
    [3](美)帕克斯·M·小科布尔:《江浙财阀与国民政府(1927—1937年),蔡静仪译,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4页。
    [4](日)长野朗:《中国的财政(续)》,李占才译,《民国档案》1994年第4期,第127页。
    [5](日)内田知行:《三十年代阎锡山政权的财政政策》,叶昌纲译,《山西文史资料》1991年第2辑,第2页。
    [6]马寅初:《财政学与中国财政》(上册),商务印书馆2001年重印,第186页。
    [7]程滨遗、罗巨峰、夏益赞、吴泽:《田赋史》,周谷城主编《民国丛书》(第3编第31册),上海书店1991年版,据正中书局1944年版影印,第353页。
    [1]程滨遗、罗巨峰、夏益赞、吴泽:《田赋史》,第367页。
    [2]《东方杂志》第27卷14号,1930年7月,附录。
    [3]董长芝:《宋子文孔祥熙与国民政府的税制改革》,《民国档案》1999年第3期,第81页。
    [4]陆仰渊、方庆秋:《民国社会经济史》,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第215页。
    [5]董长芝、马东玉:《民国财政经济史》,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49页。
    [6]杨格:《1927至1937年中国财政经济情况》,陈泽宪、陈霞飞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76-77页。
    [7](美)帕克斯·M·小科布尔:《江浙财阀与国民政府(1927—1937年)》,蔡静仪译,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6页。
    [1]张静如等《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中国社会之变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1页。
    [2]参见(美)杨格《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三七年中国财政经济情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8页。
    [3]邹宗伊:《我国之战时财政》,朱斯煌主编《民国经济史》,1948年版,第411页。
    [4]王华新:《地方政府行政运行成本控制与核算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13页。
    [5]徐建生:《民国时期经济政策的沿袭与变异(1912—1937)》,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85页。
    [1]徐建生:《民国时期经济政策的沿袭与变异(1912—1937)》,第178页。
    [2]千家驹:《中国当前的财政问题》,《东方杂志》第32卷第13号,1935年7月,第58页。
    [3]张一凡:《我国的改造财政与整理税制》,《中国经济》1935年第3期,第5页。
    [4]徐建生:《民国时期经济政策的沿袭与变异(1912—1937)》,第173页。
    [5]王伟中:《复兴农村与田赋》,《农村》第1卷第6期,1934年4月版,第24页。
    [6]马寅初:《财政学与中国财政》(上册),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338页。
    [7]姚树声:《民国以来我国田赋之改革》,《东方杂志》第33卷第17号,1936年9月,第78页。
    [1]《新闻报》1828年10月27日,转引于陈登原《中国田赋史》,上海书店1984年影印本,第2页。
    [2]孙晓村:《近年来中国田赋增加的速率》,《中国农村》第1卷第7期,1935年4月,第40页。
    [3]白凯:《长江下游地区的地租、赋税与农民的反抗斗争:1840—1950)》,林枫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第16页。
    [4]龚辉文:《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中国税务出版社2005年版,第60-61页。
    [5]张博树:《现代性与制度现代化》,学林出版社1998年版,第153页。
    [1]陈柏心:《地方政府总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40年发行,第3页。
    [2]沈立人:《地方政府的经济职能和经济行为》,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第99页。
    [3]张鸣:《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1903—1953)》,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70页。
    [1]李德芳:《阎锡山与20世纪20年代山西村制的变革》,江沛、王先明主编《近代华北区域社会史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91页。
    [2]陈阜民:《训政时期县政区政村政计划书》,中国国民党学术院丛书,出版日期不详,第2页。
    [3]山西村政处编印《山西村政汇编》,1928年1月太原印,序言。
    [4]邢振基:《山西村政纲要》,晋新书社1929年5月出版,第1-2页。
    [5]阎锡山:《乡村建设之理论与方法》,《阎伯川先生言论辑要》(第7册),太原绥靖公署主任办公处1937年版。
    [1]闻钧天:《中国保甲制度》,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4月版,第368页。
    [2]刘建生、刘鹏生:《山西近代经济史》,山西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第420页。
    [3]陈希周:《山西调查记》(上卷),南京共和书局据1923年版影印,1936年,第15页。
    [4]闻钧天:《中国保甲制度》,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368-369页。
    [5]山西村政处编《山西村政汇编》,1928年太原版,第10页。
    [6]黄永伟:《地方自治之理论与实施》,南京拔提书店1934年版,第109页。
    [7]闻钧天:《中国保甲制度》,第368-369页。
    [8]黄永伟:《地方自治之理论与实施》,第112页。
    [1]阎锡山:《防共与解决土地问题》,《土地村公有问题言论集》,出版地不详,山西省档案馆藏,类号A,编号0190,第5页。
    [2]阎锡山:《防共与解决土地问题》,第5页。
    [3]阎锡山:《防共与解决土地问题》,第3页。
    [4]《申报年鉴》(1936年),上海申报社1936年版,第898页。
    [5]叶民:《土地村公有方案的实际意义》,《中国农村》1936年第1期,第32页。
    [6]《侯外庐谈阎锡山》,《山西文史资料》第60集,1988年11月版,第4页。
    [7]苗挺:《三晋枭雄——阎锡山传》,中国华侨出版社2005年版,第108页。
    [1]张鸣:《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1903—1953)》,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1页。
    [2]山西政书编辑处:《山西现行政治纲要》,太原大国民印刷局1921年版,第4页。
    [3]吕振羽:《北方自治考察记》,《村治月刊》1929年第1期。转引自李德芳《阎锡山与20世纪20年代山西村制的变革》,江沛、王先明主编《近代华北区域社会史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98页。
    [4]刘一皋:《简论阎锡山的农村改造主张》,引自相从智编《中外学者论张学良、杨虎城和阎锡山》,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1页。
    [5]雒春普:《三晋有材——阎锡山幕府》,岳麓书社2001年版,第10页。
    [6]吕振羽:《北方自治考察记》,转引自江沛、王先明主编《近代华北区域社会史研究》,第198页。
    [1]《临汾农民之反对苛捐运动》,中国国民党山西省执委会农民部印《山西农民》,1927年第2期,山西省档案馆藏,第16-17页。
    [2]苗挺:《三晋枭雄——阎锡山传》,中国华侨出版社2005年版,第102页。
    [3]张鸣:《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1903—1953)》,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71页。
    [4]李景汉:《中国农村土地及农业经营问题》,《东方杂志》第33卷第1号,1936年1月,第145页。
    [1]孙晓村:《中国农村经济现状与农民的出路》,《中国社会》1936年第3卷第1期,第65页。
    [2]南京新民报社评《勇哉阎锡山!》,《土地村公有问题言论集》,出版地不详,山西省档案馆藏,类号A,编号0190,第46页。
    [3]《山西与土地问题》,《泰晤士报》1934年9月20日社论,载《土地村公有问题言论集》,出版地不详,山西省档案馆藏,类号A,编号0190,第82页。
    [4]张鸣:《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1903—1953)》,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后记。
    [5]刘大鹏遗著《退想斋日记》,乔志强标注,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85-286页。
    [6]悲笳:《动乱前夕的山西政治和农村》,《中国农村》第2卷第6期,1936年6月出版。
    [7]邓达章:《评阎锡山之土地村有论》,《中国经济》1935年第3卷第12期,第1页。
    [1]邓达章:《评阎锡山之土地村有论》,《中国经济》1935年第3卷第12期,第2页。
    [2]志明:《梁漱溟先生与山西》,《山西文史资料》1997年第1辑,第91页。
    [3]悲笳:《动乱前夕的山西政治和农村》,《中国农村》1936年第6期,第60页。
    [4]阎锡山:《防共与解决土地问题》,《土地村公有问题言论集》,出版地不详,山西省档案馆藏,类号A,编号0190,第5页。
    [5]赵永强:《民国时期的山西:政治发动与经济剥夺——兼议同期之山西社会发展主线》,《山西档案》2005年第1期,第55页。
    [6]《土地公有案办法大纲》,《国闻周报》第12卷第38期,1935年9月出版,第1页。
    [1]叶民:《土地村公有方案的实际意义》,《中国农村》1936年第2卷第1期,第41页。
    [2]邓达章:《评阎锡山之土地村有论》,《中国经济》1935年第3卷第12期,第3页。
    [3]阎锡山:《防共与解决土地问题》,《土地村公有问题言论集》,出版地不详,山西省档案馆藏,类号A,编号0190,第5页。
    [4]李德芳:《阎锡山与20世纪20年代山西村制的变革》,江沛,王先明主编《近代华北区域社会史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199页。
    [1]《建设村本政治》,载《村治月刊》第1期,1929年出版。转引自肖立辉、孟令梅《民国早期山西村治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农村研究网。网址:www.chinaelections.org/PrintNews.asp?NewsID=16338。
    [2]巫宝三:《察绥晋旅行观感》,《经济问题与经济思想史论文集》,山西经济出版社1995年,第84页和86页。
    [1]张玮《三四十年代晋西北农民家庭生活实态——兼论“地主阶层”经济与生活水平之变化》,《晋阳学刊》2005年第1期,第86页。
    [2]周成:《山西现行政治纲要》,上海泰东图书局1921年版,第83页。
    [3]刘大鹏遗著《退想斋日记》,乔志强标注,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50页。
    [4]参见陈振江《近代华北社会变迁与农民群体意识》,冯尔康,常建华主编《中国历史上的农民》,台北财团法人馨园文教基金会,1998年2月版,第163页。
    [5]张玉勤主编《山西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第295页。
    [6]赵永强:《民国时期的山西:政治发动与经济剥夺——兼议同期之山西社会发展主线》,《山西档案》2005年第1期,第55页。
    [1]李茂盛,杨建中:《试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山西社会转型》,江沛、王先明主编《近代华北区域社会史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204页。
    [2]张玉勤主编《山西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第295页。
    [3]悲笳:《动乱前夕的山西政治和农村》,《中国农村》1936年第6期,第61页。
    [4]来丙:《村长任意摊派之可恶》,《山西日报》1920年1月28日。
    [5]山西省政府村政处:《清理村财政报告》(1933年至1935年),无出版地和页码,北京农业大学图书馆藏。
    [6]山西省政府村政处:《清理村财政报告》,前言。
    [1]《侯外庐谈阎锡山》,《山西文史资料》第60集,1988年11月出版,第8页。
    [2]马乘风:《最近中国农村经济诸实相之暴露》,《中国经济》创刊号,1933年6月,第9页。
    [3]高苗:《山西屯留县农村经济实况》,千家驹《中国农村经济论文集》,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574页。
    [4]董江爱:《军阀首脑与村治领袖——论山西省治与村治的关系》,王先明、郭卫民主《乡村社会文化与权力结构的历史变迁》,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97页。
    [5]张雨亭:《中国农村破产的实况》,山西农民自强协会编辑《醒农半月刊》创刊号,1934年4月5日,第16页。
    [6]刘立敏、徐中林:《阎锡山与山西近代化》,《晋阳学刊》2003年第6期,第80页。
    [1]孟富国:《重构中的乡村政权——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山西村政的转型》,山西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6月,第30页。
    [2]杨天竟:《乡村自治》,北平曼陀罗馆1931年版,第242页。
    [3]梁溯溟:《梁溯溟全集》(第5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45页。
    [4]陈希周:《山西调查记》(上卷),南京共和书局1936年影印本,第8页。
    [5](日)内田知行:《三十年代阎锡山政权的财政政策》,叶昌纲译,《山西文史资料》1991年第2辑,第27页。
    [1]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4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92页。
    [2]祖秋红:《“山西村治”:国家行政与乡村自治的整合(1917—1928)》,首都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第1页。
    [3]严慎修:《山西河津县上井村晋祠十三村自治进行之概况》,乡村工作讨论会编《乡村建设实验》(第2集),中华书局1934年印行,第427页。
    [4]梁漱溟:《漱溟卅后文录》,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第272页。
    [5]刘大鹏遗著《退想斋日记》,乔志强标注,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63页。
    [6]邢振基:《山西村政纲要》,晋新书社1929年5月出版,无页码。
    [1]《阎锡山对山西各县知事讲话》,吴树滋、赵汉俊辑《县政大全》(第5编),上海世界书局1930年版,第10页。
    [2]张之杰:《现今山西社会经济之穷困与出路》,《太原日报三周年山西书局一周年联合纪念册》,1935年版,第26页。
    [3]《山西省政府致猗氏县知事对于烟禁应努力前进函》,《县政大全》(第4编),第123页。
    [4]《山西省政府指令河津县村民会议原为发展民权训练民众自治能力之基础文》,《县政大全》(第4编),第129页。
    [5]《山西省政府指令介休县办理村政要心力俱到文》,《县政大全》(第4编),第126页。
    [1]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25页。
    [2]张柱:《整理田赋之我见》,《东方杂志》第31卷第14号,1934年7月,第108页。
    [3]参见张柱《整理田赋之我见》、王元璧《田赋征收制度的改革》等文及刘世仁《中国田赋问题》等书,来源见上页和本页。
    [4]王元璧:《田赋征收制度的改革》,《东方杂志》第32卷第7号,1935年4月,第128页。
    [1]王振:《县财政建设》,中央政治学校研究部1941年版,第75页。
    [2]王元璧:《田赋征收制度的改革》,《东方杂志》第32卷第7号,第128页。
    [3]刘世仁:《中国田赋问题》,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86页。
    [4]王元璧《田赋征收制度的改革》,《东方杂志》第32卷第7号,第128页。
    [5]刘世仁:《中国田赋问题》,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86页。
    [6]王振:《县财政建设》,中央政治学校研究部1941年版,第75页。
    [7]刘世仁:《中国田赋问题》,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86页。
    [8]刘世仁:《中国田赋问题》,第86页。
    [9]国家税务总局主编《中华民国工商税收史》(税务管理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引言。
    [1]国家税务总局主编《中华民国工商税收史》(税务管理卷),第44页。
    [2]财政部编《财政年鉴》(第3编第12篇),财政部财政年鉴编纂处1948年出版,无页码。
    [3]王元璧:田赋征收制度的改革》,《东方杂志》第32卷第7号,1935年4月,第129页。
    [4]《征收田赋考成条例》,《中华民国法规大全》(第5册),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3065页。
    [5]孙晓村:《中国田赋的征收》,《中国农村》创刊号,1934年,第19页。
    [6]王元璧:《田赋征收制度的改革》,《东方杂志》第32卷第7号,1935年4月,第129页。
    [7]张泰山:《民国时期田赋征收人员的结构及其素质考察——以1927年-1937年的湖北省为例》,《民国档案》2006年第2期,第94页。
    [1]国家税务总局主编《中华民国工商税收史》(税务管理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第381页。
    [2]赵如珩:《地方自治之理论与实践》,上海华通书局1933年版,第350页。
    [3]张思荣:《略论阎锡山的兴农政策及其措施》,《晋阳学刊》1998年第5期,第95页。
    [4]梁漱溟:《漱溟卅后文录》,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第267页。
    [1]王尊光,张清樾:《阎锡山对山西金融的控制与垄断》,山西文史资料室编《山西文史精选——阎锡山垄断经济》,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2年版,第7页。
    [2]祖秋红:《“山西村治”:国家行政与乡村自治的整合(1917—1928)》,首都师范大学博士论文,第129页。
    [3]景占魁:《简论阎锡山在山西的经济建设》,《晋阳学刊》1994年第3期,第84页。
    [4]董江爱:《山西村治与军阀政治》,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年版,第88页。
    [5]邢振基:《山西村政纲要》,晋新书社1929年版,第16页。
    [6]成新文:《评阎锡山的村镇建设》,《晋阳学刊》1995年第1期,第112页。
    [1]《整理鲁豫晋三省地方财政》,全宗号1,案卷号2423,缩微号16J—236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第93页。
    [2]《剿匪军事期中晋省财政状况》,《申报》1936年4月22日第8版。
    [3]董江爱:《论阎锡山统治下的村治腐败与权力失衡》,《晋阳学刊》2002年第6期,第82页。
    [4]张玉勤主编《山西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336页。
    [5]刘书友、张志杰:《黎城财政史》,红旗出版社1996年版,第61页。
    [6]高平县志编委会:《高平县志》,中国地图出版社1992年版,第247页,山西省图书馆藏。
    [1]《山西省财政概况》,《申报年鉴》(1936年),上海申报年鉴社1936年版,第455页。
    [2]中共山西省委党史研究室、山西省档案馆:《太行革命根据地土地问题资料选编》(内部资料),1982年版,第20页。
    [3]张一凡:《我国的改造财政与整理税制》,《中国经济》1935年第3卷第3期,第7页。
    [4]行政院档案《王瑚报告晋绥两省灾情给行政院的呈文》(1929年4月),《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第7册),第474页。
    [1](日)内田知行:《三十年代阎锡山政权的财政政策》,叶昌纲译,《山西文史资料》编辑部编《山西文史资料》1991年第2辑,第2页。
    [2]山西省史志研究院:《山西通志》(第29卷,财政志),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7页。
    [1]马秋来主编《运城市盐湖区财政志》,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7页。
    [2]蒲县县志编纂委员会:《蒲县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版,第280页。
    [3](日)内田知行:《三十年代阎锡山政权的财政政策》,叶昌纲译,《山西文史资料》编辑部编《山西文史资料》1991年第2辑,第4页。
    [4]孟富国:《重构中的乡村政权——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山西村政的转型》,山西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第7页。
    [5]松平忠久:《关于山西省的经济状况》(1930年7月),日本外务省纪录。转引自(日)内田知行《三十年代阎锡山政权的财政政策》,《山西文史资料》1991年第2辑,第2页。
    [6]大同市税务志编纂委员会:《大同市税务志》(内部资料),1991年版,山西省图书馆藏,第142页。
    [1]张晓辉:《民国时期广东社会经济史》,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17页。
    [2]李铁强:《1927—1937年湖北田赋问题述论》,《经济史》2004年第3期,第72页。
    [3]刘世仁:《中国田赋问题》,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48页。
    [4]刘建生、刘鹏生:《山西近代经济史》,山西经济出版社1997年,第423页。
    [5]郭葆琳:《山西地方制度调查书》,山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农业调查会出版,出版年代不详,第3编第1页。
    [6]孙群:《整理山西田赋计划书》,晋绥整理赋税研究会发行,晋新书社1932年12月出版,山西省档案馆藏,第65页。
    [1](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3页。
    [2]《村粮征收章程》,《安邑县志》(第4卷《田赋税略》),1934年2月编修,藏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档案馆。
    [2]悲笳:《动乱前夕的山西政治和农村》,《中国农村》第2卷第6期,第60页。
    [4]冯国桢:《村政常识》,上海卿云图书公司1929年版,第18页。
    [1]参见王先明《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论》,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张启耀《清末商会经济纠纷调理权产生原因探析》,《历史教学·高校版》2008年第7期,第70页。
    [2]参见魏光奇《官制与自治——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县制》,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王先明《近代士绅阶层的分化与基层政权的蜕化》,《浙江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
    [3]朱新山:《乡村社会结构变动与组织重构》,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7页。
    [1]张君卓《1927—1937年华北田赋征收体制与农民负担》,《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3期,144页。
    [2]《呈复遵令查办松滋县王辅世控张继华一案情形,并拟具改进办法饬县遵办由》的附件,1934年8月31日,湖北省档案馆藏,档号LS-5-4367。转引自李铁强《1927—1937年湖北田赋问题述论》,《经济史》2004年第3期,第74页。
    [3]朱其华:《中国农村经济的透视》,上海中国研究书店1936年版,第243页。
    [4]孙晓村:《中国田赋的征收》,《中国农村》创刊号,1934年10月,第22页。
    [5]朱前星:《阎锡山奴化理论剖析》,《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第42页。
    [1]雒春普:《三晋有才——阎锡山幕府》,岳麓书社2001年版,第33页。
    [2]《修正村长副须知》,山西村政处编《山西村政汇编》,1928年1月校印,山西省档案馆藏,类号A,编号0195,绪言。
    [3]《村长副支用公费规则》,山西村政处编《山西村政汇编》,1928年1月校印,山西省档案馆藏,类号A,编号0195,第38页。
    [4]《村粮征收章程》,景定成主修《安邑县志》(卷4《赋税略》),1934年2月编修,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档案馆藏,第11页。
    [1]《村粮征收章程》,《安邑县志》(第4卷《田赋税略》),1934年2月编修,藏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档案馆,第12页。
    [2]山西政书编辑处编《山西现行政治纲要》,山西政书编辑处1921年版,第375-377页。
    [1]山西村政处:《山西村政汇编》,1928年1月校印,山西省档案馆藏,类号A,编号0195,第39页。
    [2]《村粮征收章程》,《安邑县志》(第4卷《田赋税略》),1934年2月编修,藏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档案馆。
    [3]闻钧天:《中国保甲制度》,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371页。
    [1]张志文、韩炳祥:《武乡财政志》,山西经济出版社1996年,第35—36页,山西省图书馆藏。
    [2]盂县史志编委会:《盂县志》,方志出版社1995年版,山西省图书馆藏,第324页。
    [3]董江爱:《论阎锡山统治下的村治腐败与权力失衡》,《晋阳学刊》2002年第6期,第83页。
    [4]李德芳:《阎锡山与民初山西乡村制度的变革》,河北大学学报(哲社科版),2000年第3期,第111页。
    [5]《一年来之财政工作状况》,《太原日报三周年山西书局一周年联合纪念册》,1935年版,第41页。
    [6]高苗:《山西屯留县农村经济实况》,千家驹《中国农村经济论文集》,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579页。
    [1]高苗:《山西屯留县农村经济实况》,千家驹《中国农村经济论文集》,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581页。
    [2]孙群:《整理山西田赋计划书》,晋绥整理赋税研究会发行,晋新书社1932年出版,山西省档案馆藏,类号M,编号0043,第49页。
    [1]张鸣:《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1903—1953)》,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前言。
    [2]参见苗挺《三晋枭雄——阎锡山传》,中国华侨出版社2005年版,第89页。
    [3]刘大鹏遗著《退想斋日记》,乔志强标注,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17页。
    [1]闻喜县志编委会:《闻喜县志》,中国地图出版社1993年版,山西省图书馆藏,第217页。
    [1]冯和法:《中国农民土地资本概观》,《农村》第1卷第6期,1934年,第5页。
    [1]赵一白:《“兵农合一”制度:阎锡山的治民电鞭》,文思主编《我所知道的阎锡山》,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第155-156页。
    [2]张鸣:《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1903—1953)》,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75页。
    [3]刘建生、刘鹏生:《山西近代经济史》,山西经济出版社1997年,第423页。
    [4]张鸣《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1903—1953)》,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71页。
    [5]山西村政处:《山西村政汇编》,1928年校印,山西省档案馆藏,类号A,编号0195,序,第一页。
    [6]《阎锡山对山西各县知事讲话》,吴树滋、赵汉俊辑《县政大全》,上海世界书局1930 年版,第11页、第12页。
    [1]赵如珩:《地方自治之理论与实践》,上海华通书局1933年版,第350页。
    [2]朱前星:《阎锡山奴化理论剖析》,《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第41页。
    [3]董江爱:《山西村治与军阀政治》,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年版,第88页。
    [4](美)唐纳德·G·季林:《阎锡山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39页。
    [5]刘建生、刘鹏生:《山西近代经济史》,山西经济出版社1997年,第422-423页。
    [1]参见张鸣:《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1903—1953)》,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73页。
    [2]朱前星:《阎锡山奴化理论剖析》,《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第42页。
    [3]孙晓村:《苛捐杂税报告》,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印行《农村复兴委员会会报》第12号,1934年5月,第9页。
    [4]张鸣:《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1903—1953)》,第80页。
    [1]叶民:《土地村公有方案的实际意义》,《中国农村》1936年第2卷第1期,第41页。
    [2]苗挺:《三晋枭雄——阎锡山传》,中国华侨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3]阎锡山:《防共与解决土地问题》,《土地村公有问题言论集》,山西省档案馆藏,类号A,编号0190,第3页。
    [4]梁漱溟《北游所见记略》,《梁漱溟全集》,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95页。
    [1]张一凡,潘文安主编《财政金融大辞典》,上海世界书局1937年版,第81页。
    [2]景占魁:《阎锡山与同蒲铁路》,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前言。
    [3]侯伍杰主编《山西历代纪事本末》,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890-891页。
    [4]悲笳:《动乱前夕的山西政治和农村》,《中国农村》第2卷第6期,1936年6月,第67页。
    [5]参见张健民《阎锡山与同蒲路的资源配置》,《沧桑》2002年第4期,第49页。
    [6]悲笳:《动乱前夕的山西政治和农村》,《中国农村》第2卷第6期,第67页。
    [1]晋绥兵工筑路总指挥部印《民国二十三年晋绥兵工筑路年报》,山西省档案馆藏,类号0,编号0019,第87页。
    [2]悲笳:《动乱前夕的山西政治和农村》,《中国农村》第2卷第6期,1936年6月,第67页。
    [3]王晓华、李占才:《艰难延伸的民国铁路》,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3页。
    [3]悲笳:《动乱前夕的山西政治和农村》,《中国农村》第2卷第6期,第67页。
    [1]参见景占魁《阎锡山与同蒲铁路》,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4页。
    [2]山西省史志研究院编《山西通志》(第7卷,土地志),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484页。
    [3]《一年来之财政工作状况》,《太原日报三周年山西书局一周年联合纪念册》,1935年版,第42页。
    [1]董江爱:《军阀首脑与村治领袖——论山西省治与村治的关系》,王先明、郭卫民主编《乡村社会文化与权力结构的历史变迁》,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89页。
    [2]方扬:《地方自治新论》,福州教育图书出版社1947年版,第143-148页。
    [3]王奇生:《民国时期县长的群体构成与人事嬗递——以1927年至1949长江流域省份为中心》,《历史研究》1999年第2期,第104页。
    [4]参见徐崇寿《在阎锡山身边工作的见闻》,山西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山西文史 资料》第47辑,1986年9月版,第24页。
    [1]参见戎子和《晋冀鲁豫边区财政工作回顾》,《山西革命回忆录》(第4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3页。
    [2]《阎锡山对山西各知县讲话》,吴树滋、赵汉俊辑《县政大全》(第5编),上海世界书局1930年版,第5页。
    [1]《村粮征收章程》,见《山西省安邑县志》第4卷《田赋税略》,中华民国23年2月编修,藏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档案馆。
    [1](英)杰西·洛佩兹、约翰·斯科特:《社会结构》,允春喜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3页。
    [2]弗兰克·艾利思:《农民经济学——农民家庭农业和农业发展》,胡景北译,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3](美)米格代尔:《农民、政治与革命:第三世界政治与社会变革的压力》,李玉琪、袁宁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第86页。
    [4]弗兰克·艾利思:《农民经济学——农民家庭农业和农业发展》,第7页。
    [1]李金铮:《近代中国乡村社会经济探微》,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03页。
    [2](美)米格代尔:《农民、政治与革命:第三世界政治与社会变革的压力》,李玉琪、袁宁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第86页。
    [3]武力:《试论1950年代大陆土地改革中的政府作用》,朱荫贵、戴鞍钢主编《近代中国:经济与社会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28页。
    [4]归廷辁:《农村经济没落之原因及其救济方案》,《东方杂志》1935年第1期,第1页。
    [1](美)帕克斯·M·小科布尔:《江浙财阀与国民政府(1927—1937年)》,蔡静仪译,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99页。
    [2]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1页。
    [3]章有义:《抗日战争前我国农民租税负担的估计》,《中国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4期,第27页。
    [4]李景汉:《中国农村土地及农业经营问题》,《东方杂志》1936年第1期,第147页。
    [1]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选辑》(第3集),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746-747页。
    [2]余庆棠:《农村生活丛谈——无锡北夏农民生活漫谈》,《申报》1935年11月13日第7版。
    [3]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河南省农村调查》,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8月版,第18页。
    [4]《申报》15日中央社电《农民资力问题》,《申报》1936年4月16日第6版。
    [1]参见张启耀:《南京政府前期山西农民生活水平分析》,《中国经济史研究》2009年第1期,第119页-125页。
    [1]悲笳:《动乱前夕的山西政治和农村》,《中国农村》1936年第6期,第59页。
    [2]武静清、陈兴国:《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叶山西财政与经济》,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4年版,第101页。
    [3]王毓霖:《经济统计提要》,1935年版,出版社不详,序言。
    [4]董汝舟:《中国农民离村问题之检讨》,《新中华杂志》1933年第9期,第36页。
    [5]何冰:《今年国内外经济之展望》,《申报》1934年1月1日第38版。
    [6]周宋康:《山西》(分省地志),上海中华书局1939年版,第77页。
    [1]山西省史志研究院:《山西通史》(第7卷下编),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64页。
    [2]刘玉玑、仇曾祜修,胡万凝纂《太谷县志》(第1册),成文出版有限公司据1931年铅印本影印,序言。
    [3]邓达章:《评阎锡山之土地村有论》,《中国经济》1935年第12期,第1页。
    [4]1929年4月行政院档案《王瑚报告晋绥两省灾情给行政院的呈文》,《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第7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474页。
    [5]1929年4月行政院档案《王瑚报告晋绥两省灾情给行政院的呈文》,《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第7册,第473页。
    [6]《农情报告》1935年12月第3卷第12期,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全宗号36—2,案卷号165。
    [1]《区村考》,景定成主修《安邑县志》(卷1),1934年2月编修,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档案馆藏,第8-9页。
    [2]荫萱:《山西中路农村经济底现阶段》,《中国农村》1936年第11期,第73页。
    [3]申报年鉴社编《申报年鉴》,1936年版,第898页。
    [1]范郁文:《山西雁北农村租佃关系的研究》,《益世报》(天津),1936年5月30日第12版。
    [2]参见中共山西省委党史研究室,山西省档案馆:《太行革命根据地土地问题资料选编》(内部资料),1982年版,第7页。
    [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第7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7页。
    [1]古楳:《中国农村经济问题》,上海中华书局1930年版,第159页。
    [1]张稼夫:《山西中部一般的农家生活——替破产中的农家清算的一笔账》,千家驹编《中国农村经济论文集》,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46页。
    [2]费孝通:《江村经济》,谢立中编《中国社会学经典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93页。
    [3]刘大鹏遗著《退想斋日记》,乔志强标注,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51页、第505页。
    [1]彭家礼:《中国土地问题与农村生产关系的检讨》,《中国社会》1935年第2期,第43页。
    [2](美)卜凯:《中国农家经济》,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386页。
    [1]张志文、韩炳祥:《武乡财政志》,山西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第35-36页。
    [2]中共山西省委调查研究室:《山西农村经济调查》(第一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3-14页。
    [3]芾庭:《农民歌》,《山西农民》1927年第2期,山西省档案馆藏,第24页。
    [4]高苗:《山西屯留县农村经济实况》,冯和法《中国农村经济资料续编》,黎明书局1935年版,第273页。
    [5]刘大鹏遗著《退想斋日记》,乔志强标注,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77页。
    [6]张桥福:《晋中农民之生活状况》,《中国农业》1938年版,第199-201页。
    [1]荫萱:《山西中路农村经济底现阶段》,《中国农村》1936年第11期,第75页。
    [2]《丁役略》,曲乃锐纂,徐嘉清修《解县志》(卷3),据1920年石印本重修,1934年版,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档案馆藏,第5页。
    [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晋陕甘三省苛征捐税情形》,全宗号1,案卷号2711,缩微号16J2384,第1391页。
    [4]转引自武静清、陈兴国《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叶山西财政与经济》,第57页。
    [1]庄稼汉:《农村通讯——自夏县寄》,《醒农半月刊》创刊号,1934年4月出版,第32页。
    [1]李金铮:《近代太行山地区的高利贷——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为中心》,王先明、郭卫民主编《乡村社会文化与权力结构的历史变迁》,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56、169页。
    [2]毕任庸:《山西农业经济及其崩溃过程》,《中国农村》1935年第7期,第63页。
    [1]汪萍:《历史与文化视域下的中国乡村社会研究》,《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年第1期,第34页。
    [2]杨敏:《社会行动的意义效应——社会转型加速期现代性特征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页。
    [1](美)D·盖尔·约翰逊:《经济发展中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林毅夫、赵耀辉编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372页。
    [2](美)米格代尔:《农民、政治与革命:第三世界政治与社会变革的压力》,李玉琪、袁宁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第12页。
    [3]董成勋:《中国农村复兴问题》,世界书局1935年版,第2页。
    [4]卡·马克思和弗·恩格斯:《国际述评》(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260页。
    [5](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91-107页。
    [1]《陈光甫日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珍本和手稿图书馆藏。转引自杨天石《国民党人与前期中华民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92页。
    [2]阎锡山:《防共与解决土地问题》,《土地村公有问题言论集》,出版地不详,山西省档案馆藏,类号A,编号0190,第3页。
    [3]《万涛给中央的报告》(1929年8月11日),《湘鄂西苏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28—1932年)》(内部资料),中央档案馆、湖北省档案馆、湖南省档案馆1987年编印,第145页。
    [4]陈正人:《创立湘赣边界“工农武装割据”的斗争》,江西省档案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下册),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35页。
    [5]马克·赛义登:《革命中的中国:延安道路》,魏晓明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85页。
    [1]参见刘娅《解体与重构: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乡村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8页。
    [2]《孙中山全集》(第10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63页。
    [3]山西政书编辑处:《山西现行政治纲要》,太原大国民印刷局1921年版,第15页。
    [4]参见张佩国《土地资源与权力网络——民国时期的华北村庄》,《齐鲁学刊》1998年第2期,第99页。
    [5]周之章《中国农村中的兵差》,太平洋书店编《中国农村问题——佃农问题·农民负担》,太平洋书店1933年版,第65页。
    [6](美)米格代尔:《农民、政治与革命:第三世界政治与社会变革的压力》,李玉琪、袁宁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第39页。
    [1](美)米格代尔:《农民、政治与革命:第三世界政治与社会变革的压力》,李玉琪、袁宁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第39页。
    [2]成凤彩:《中国田赋之积弊及其整理办法》(续),《中国经济》第2卷第7期,1934年7月,第6页。
    [3]威廉·维瑟·H、夏洛蒂·维埃尔:《泥墙背后:1930—1960》,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1964年版,第122页。
    [4]李友梅:《费孝通与20世纪中国社会变迁》,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7页。
    [1](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2]《整理田赋附加办法草案》(1933年2月11日会议修正),见《全国经济委员会派员参加整理田赋附加会议》,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全宗号44,案卷号518,第4页。
    [3]《国民政府公报》,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发行,第120册,1937年2月1日。
    [4]李友梅:《费孝通与20世纪中国社会变迁》,第7页。
    [5](美)米格代尔:《农民、政治与革命:第三世界政治与社会变革的压力》,李玉琪、袁宁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第177页。
    [1]周批改:《中国农村税费制度的演变和改革——社会分层角度的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31页。
    [2](美)米格代尔:《农民、政治与革命:第三世界政治与社会变革的压力》,李玉琪、袁宁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第9页。
    [3]孙晓村:《地方财政对于农村经济的影响》,《中国农村》第2卷第9期,1936年4月,第36-38页。
    [4]牛淑萍:《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田赋整理述评》,《民国档案》1999年第3期,第97页。
    [1]财政部直接税处编印《各类税法汇编》,重庆京华印书馆,1943年印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全宗号10,案卷号1275。
    [2]陈翰笙:《现在中国的土地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组织编选《陈翰笙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8页。
    [3]作周:《最近中国农民负担的田赋》,《地政月刊》第1卷第10期,第1395页。
    [4]赵梅生:《山西平顺县农村经济概况》,千家驹《中国农村经济论文集》,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572页。
    [5](美)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03页。
    [6]作周:《最近中国农民负担的田赋》,《地政月刊》第1卷第10期,第1395页。
    [1]《抗日时期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第2集),中国财经出版社1990年版,第1363页。
    [2](美)米格代尔:《农民、政治与革命:第三世界政治与社会变革的压力》,李玉琪、袁宁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第74页。
    [3]《北方预征田赋》,《申报》1930年5月16日第8版。
    [4]孔详熙报告《救济经济要策》,《申报》1934年1月29日第6版。
    [5]毕任庸:《山西农业经济及其崩溃过程》,《中国农村》1935年第1卷第7期,第62页。
    [6]苑书义、董丛林:《近代中国小农经济的变迁》,人民出版社2001,第48页。
    [7]毛泽东:《组织起来》,《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31页。
    [1]松年:《我们为什么怕调查》,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定县实验区编《农民周刊》,第7卷第6期,1930年10月出版,第2页。
    [2]《费孝通文集》(第2卷),群言出版社1999年,第19页。
    [3]冯和法:《中国农民土地资本概观》,《农村》1934年第6期,第4页。
    [4]冯和法:《中国农民土地资本概观》,《农村》1934年第6期,第5页。
    [1]孙晓村:《地方财政对于农业经济的影响》,《中国农村》1934年第9期,第38页。
    [2]张柱:《整理田赋之我见》,《东方杂志》第31卷第14号,1934年7月,第110页。
    [3]张红宇:《中国农村的土地制度变迁》,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版,第130页。
    [4]周之章:《中国农村中的兵差》,太平洋书店编《中国农村问题——佃农问题·农民负担》,太平洋书店1933年版,第65页。
    [5]张稼夫:《山西中部一般的农家生活——替破产中的农家清算的一笔帐》,千家驹《中国农村经济论文集》,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382页。
    [6]松年:《我们为什么怕调查》,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定县实验区编《农民周刊》,第7卷第6期,1930年10月,第1页。
    [1]羊冀成:《到农村里去的一段日子》,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编《浙江农村调查》,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224页。
    [2](美)米格代尔:《农民、政治与革命:第三世界政治与社会变革的压力》,李玉琪、袁宁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第211页。
    [3](澳)大卫·古德曼:《中国革命的太行山抗日根据地社会变迁》,田酉如等译,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前言。
    [1]费孝通:《江村经济》,谢立中编《中国社会学经典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94页。
    [2]张鸣《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1903—1953)》,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2001年版,第4页。
    [3]张鸣《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1903—1953)》,第5页。
    [4]冯和法编辑《中国农村经济资料》,黎明书局1933年6月,第534页。
    [5]天野元之助:《中国田赋之考察》,邓伯强译,原载《满铁调查月报》第14卷第2号,《地政月刊》第2卷第12期,1934年12月出版,第2434页。
    [6]王毓铨:《清代田赋与农民》,陶希圣主编《食货》1936年第5期,第43页。
    [7]白凯:《长江下游地区的地租、赋税与农民的反抗斗争:1840—1950》,林枫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第295页。
    [8]白凯:《长江下游地区的地租、赋税与农民的反抗斗争:1840—1950》,第329页。
    [1](美)李丹:《理解农民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的案例研究》,张天虹等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02页。
    [2]马乘风:《最近中国农村经济诸实相之暴露》,《中国经济》1933年创刊号,第2页。
    [3]张鸣:《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1903—1953)》,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前言。
    [1]《采访记录》,采访人:张启耀,受访人:山西省永济市开张镇石桥村108岁村民徐兴顺。
    [2]国民政府文官处文书局第179件笺函《晋陕甘三省苛征捐税情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全宗号1,案卷号2711,缩微号16J2384,第1391-1392页。
    [3]国民政府文官处文书局第179件笺函《晋陕甘三省苛征捐税情形》,第1422页-1424页。
    [4]刘大鹏遗著《退想斋日记》,乔志强标注,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88页。
    [1]《临汾农民之反对苛捐运动》,中国国民党山西省执行委员会农民部印《山西农民》,1927年第2期,山西省档案馆藏,第14页。
    [2]刘大鹏遗著《退想斋日记》,乔志强标注,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85页。
    [3]悲笳:《动乱前夕的山西政治和农村》,《中国农村》第2卷第6期,第62页。
    [4]梁漱溟:《北游所见记略》,《梁漱溟全集》,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92页。
    [5]转引自张玉勤主编《山西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第331页。
    [1]乔润令:《山西民俗与山西人》,http://www.tydao.com(2000-06-10)。
    [2]张济周:《榆社县社会概况调查》,山西农民自强协会编辑《醒农半月刊》第1卷第2期,1934年4月版,第40页。
    [3]庄稼汉:《农村通讯——自夏县寄》,《醒农半月刊》创刊号,1934年4月,第34页。
    [4]乔润令:《山西民俗与山西人》,http://www.tydao.com(2000-06-10)。
    [5]邢振基:《山西村政纲要》,晋新书社1929年5月出版,第7页。
    [6]周宋康:《山西》(分省地志),上海中华书局1939年版,第77页。
    [7](美)李丹:《理解农民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的案例研究》,张天虹等译,凤凰出版传 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77页。
    [1]杨天竟:《乡村自治》,北平曼陀罗馆1931年版,第242页。
    [2]梁漱溟:《梁溯溟全集》第5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45页。
    [3]闻钧天:《中国保甲制度》,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4月版,第371页。
    [4]《去年整顿警卫及补充实力之胪述》,《太原日报三周年山西书局一周年联合纪念册》,1935年版,第40页。
    [5]梁漱溟:《漱溟卅后文录》,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第255-256页。
    [6]闻钧天:《中国保甲制度》,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371页。
    [1]赵永强:《民国时期的山西:政治发动与经济剥夺——兼议同期之山西社会发展主线》,《山西档案》2005年第1期,第54页。
    [2]张鸣:《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1903—1953)》,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2001年版,第82页。
    [3]《阎伯川先生言论辑要》(二),太原绥靖公署主任办公处1937年版,第15页。
    [4]山西村政处:《山西村政汇编》,1928年太原印,序言,第1页。
    [5]朱前星:《阎锡山奴化理论剖析》,《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第42页。
    [6](美)李丹:《理解农民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的案例研究》,张天虹等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85页。
    [1]悲笳:《动乱前夕的山西政治和农村》,《中国农村》第2卷第6期,第62页。
    [2]参见刘建生、刘鹏生《山西近代经济史》,山西经济出版社1997年,第425页、第427页。
    [3]《侯外庐谈阎锡山》,《山西文史资料》第60集,1988年11月出版,第7页。
    [1]吴晗、费孝通等:《皇权与绅权》,上海书店据上海观察社1949年版影印本,第119页。
    [2]张仲礼:《中国绅士的收入》,费成康、王寅通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43页。
    [1]王先明:《近代中国绅士阶层的分化》,《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第3期,第172页。
    [2]张仲礼:《中国绅士的收入》,费成康、王寅通译,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序言。
    [3]吴晗、费孝通等:《皇权与绅权》,上海书店据上海观察社1949年版影印本,第9页。
    [4]朱新山:《乡村社会结构变动与组织重构》,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9页。
    [5]周荣德:《中国社会的阶层与流动:一个社区中士绅身份的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53页。
    [6]魏光奇《国民政府时期新地方精英阶层的形成》,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1期,第26页。
    [7]王先明:《士绅构成要素的变异与乡村权力——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晋西北、晋中为例》,《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2期,第246页。
    [1]王先明:《士绅构成要素的变异与乡村权力——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晋西北、晋中为例》,《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2期,第252页。
    [2]魏光奇《官制与自治——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县制》,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360页。
    [3]王先明:《士绅构成要素的变异与乡村权力——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晋西北、晋中为例》,《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2期,第246页。
    [4]魏光奇:《官制与自治——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县制》,第360页。
    [5]费正清等《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3页。
    [1]周荣德:《中国社会的阶层与流动:一个社区中士绅身份的研究》,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9页。
    [2]费孝通:《江村经济》,《费孝通文集》第2卷,群言出版社1999年版,第76页。
    [3]张鸣:《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1903—1953)》,前言。
    [4]参见郝锦华《清末民初乡村精英离乡的“新学”教育原因浅析》,王先明、郭卫民主编《乡村社会文化与权力结构的历史变迁》,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2页。
    [5]参见张启耀《清末商会经济纠纷调理权产生原因探析》,《历史教学》2008年第7期,第69-70页。
    [6]魏光奇:《官制与自治——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县制》,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355页。
    [7]周荣德:《中国社会的阶层与流动:一个社区中士绅身份的研究》,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5页。
    [8]王先明:《近代士绅阶层的分化与基层政权的蜕化》,《浙江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第109页。
    [1]魏光奇《官制与自治——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县制》,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375-376页。
    [2]周荣德《中国社会的阶层与流动:一个社区中士绅身份的研究》,第72页。
    [3]吴晗、费孝通等:《皇权与绅权》,上海书店据上海观察社1949年版影印本,第128页。
    [4]王先明:《士绅构成要素的变异与乡村权力——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晋西北、晋中为例》,《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2期,第245页。
    [5]参见王先明《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论》,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5-50页。
    [6]刘大鹏遗著《退想斋日记》,乔志强标注,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65页。
    [1]姚毂孙:《县区行政法规解释集成》(第3册),大东书局印行,出版年代不详,第628页。
    [2]王先明、李伟中:《20世纪30年代的县政建设运动与乡村社会变迁——以五个县政建设实验县为基本分析样本》,《史学月刊》2003年第4期,第91页。
    [3]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9-31页、第42页。
    [4]张鸣《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1903—1953)》,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9页。
    [5](英)杰西·洛佩兹、约翰·斯科特:《社会结构》,允春喜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25页。
    [1]吴晗、费孝通等:《皇权与绅权》,上海书店据上海观察社1949年版影印本,第152-153页。
    [2]魏光奇:《官制与自治——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县制》,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359页。
    [3]周之章:《中国农村中的兵差》,太平洋书店编《中国农村问题——佃农问题·农民负担》,太平洋书店1933年版,第77页。
    [1]杨开道:《农村领袖》,上海世界书局1930年版,第20-21页。
    [2]吴晗、费孝通等:《皇权与绅权》,上海书店据上海观察社1949年版影印本,第50页。
    [3]周之章:《中国农村中的兵差》,太平洋书店编《中国农村问题——佃农问题·农民负担》,太平洋书店1933年版,第57页。
    [4]张忠才:《考析抗战前十年南京国民政府的田赋整理》,《杭州大学学报》1992年第9期,第65页。
    [5]魏光奇:《官制与自治——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县制》,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367页。
    [1]刘世仁:《中国田赋问题》,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107页。
    [2]《各地通讯》,《大公报》(天津版),1928年12月27日,第8版。
    [3]张治中:《张治中回忆录》,文史资料出版社,1985年版,第165页。
    [4]《村粮征收章程》,景定成主修《安邑县志》卷4《赋税略》,1934年2月编修,第11页,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档案馆藏。
    [5]杨开道:《农村领袖》,上海世界书局1930年版,第38页。
    [6]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河南省农村调查》,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8月版,第76页。
    [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景德镇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景德镇文史资料》(第2 辑),景德镇印行,1985年版,第75、77页。
    [1]魏光奇:《官制与自治——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县制》,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363页。
    [2]魏光奇:《官制与自治——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县制》,第355页。
    [1]李德芳:《民国乡村自治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92页。
    [2]陈旭麓、郝盛朝主编《孙中山集外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7页。
    [3]《乡村自卫问题决议案》,《湖南历史资料》1980年第2期,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4]郑起东:《华北县政改革与土劣回潮(1927-1937)》,河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4期,第31页。
    [5]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604页。
    [6]吴晗、费孝通等:《皇权与绅权》,上海书店据上海观察社1949年版影印本,第50页。
    [1]周荣德:《中国社会的阶层与流动:一个社区中士绅身份的研究》,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6页。
    [2]张家良:《国民经济与县政建设》,《中国社会》1936年第3卷第1期,第67页、第69页。
    [3]周荣德:《中国社会的阶层与流动:一个社区中士绅身份的研究》,第2页。
    [4]朱新山著《乡村社会结构变动与组织重构》,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1页。
    [5](美)米格代尔:《农民、政治与革命:第三世界政治与社会变革的压力》,李玉琪、袁宁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第85页。
    [1]魏光奇:《官制与自治——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县制》,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375页。
    [2]《来一个普遍的调整保甲运动》,严北溟等编《浙江潮》第7期,1938年印行,第126页。
    [3]彭厚文:《试析30年代前期国民党打击土豪劣绅的政策》,《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1期,第18页。
    [4]参见郑起东《华北县政改革与土劣回潮(1927-1937)》,河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4期,第36页。
    [1]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13-314页。
    [2]黄永伟:《地方自治之理论与实施》,南京拔提书店1934年版,第113页。
    [3]梁漱溟《《北游所见记略》,《梁漱溟全集》,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98页。
    [4]陈阜民:《训政时期县政区政村政计划书》,中国国民党学术院丛书,出版日期不详,第45页。
    [5]魏光奇:《官制与自治——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县制》,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358页。
    [6]《山西省第二次村政会议记录》,吴树滋、赵汉俊辑《县政大全》(第五编),上海世界书局1930年版,第100页。
    [1]悲笳:《动乱前夕的山西政治和农村》,《中国农村》1936年第6期,第59页。
    [2]姚毂孙:《县区行政法规解释集成》(第三册),大东书局印行,无出版年代,第628页。
    [3]《地方制度之建设及自治人才之养成》,郭葆琳《山西地方制度调查书》(第1编),山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农业调查会出版,出版年代不详,第2页。
    [4]悲笳:《动乱前夕的山西政治和农村》,《中国农村》1936年第6期,第60页。
    [5]郭葆琳:《山西地方制度调查书》,第6页。
    [1]山西村政处:《山西村政纲要》,1928年太原印,第17页。
    [2]《山西省清理村财政简章》,吴树滋、赵汉俊辑《县政大全》(第2编下册),上海世界书局1930年版,第195页。
    [3]《山西省清查村款条例》,吴树滋、赵汉俊辑《县政大全》(第2编下册),第196页。
    [4]《山西省政府村政处训令》(民国二十一年一月村总字第九号),山西省政府村政处编《清理村财政报告》(1933年至1935年),北京农业大学图书馆藏,第4页。
    [5]《山西省清查村款条例》,吴树滋、赵汉俊辑《县政大全》(第2编下册),第196页。
    [6]山西省政府村政处编《清理村财政报告》(1933年至1935年),第1页。
    [7]刘大鹏遗著《退想斋日记》,乔志强标注,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22页。
    [8]《山西省第二次村政会议记录》,吴树滋、赵汉俊辑《县政大全》(第四编),第139页。
    [1]王奇生:《民国时期县长的群体构成与人事嬗递——以1927年至1949上长江流域省份为中心》,《历史研究》第2期,第98页。
    [2]叶民:《土地村公有方案的实际意义》,《中国农村》1936年第2卷第1期,第39页。
    [3]张稼夫《山西中部一般的农家生活——替破产中的农家清算的一笔帐》,千家驹《中国农村经济论文集》,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381页。
    [4]高苗:《山西屯留县农村经济实况》,千家驹《中国农村经济论文集》,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581页。
    [5]刘大鹏遗著《退想斋日记》,乔志强标注,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86页。
    [6]山西省政府村政处:《清理村财政报告》(1933年至1935年),第1页。
    [7]山西省政府村政处:《清理村财政报告》(1933年至1935年),第3页。
    [1]阎佩礼:《刘友凤先生碑铭》,刘大鹏遗著《退想斋日记》,乔志强标注,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614页。
    [2]吴晗、费孝通等:《皇权与绅权》,上海书店据上海观察社1949年版影印本,第128页。
    [1]张君卓:《1927—1937年华北田赋征收体制与农民负担》,《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3期,第142页。
    [2]张佩国《土地资源与权力网络——民国时期的华北村庄》,《齐鲁学刊》1998年第2期,第102页。
    [1]悲笳:《动乱前夕的山西政治和农村》,《中国农村》第2卷第6期,1936年6月,第59页。
    [2]《临汾农民之反对苛捐运动》,中国国民党山西省执行委员会农民部印《山西农民》,1927年第2期,山西省档案馆藏,第16页。
    [3]张稼夫:《山西中部一般的农家生活——替破产中的农家清算的一笔帐》,千家驹《中国农村经济论文集》,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381页。
    [4]悲笳:《动乱前夕的山西政治和农村》,《中国农村》第2卷第6期,第59页,第63页。
    [1]梁漱溟《北游所见记略》,《梁漱溟全集》,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95页、897页。
    [2]《临汾农民之反对苛捐运动》.中国国民党山西省执行委员会农民部印《山西农民》,1927年第2期,山西省档案馆藏,第14页。
    [3]中共山西省委党史研究室、山西省档案馆编《太行革命根据地土地问题资料选编》(内部资料)。1982年印,第31页。
    [4]叶民:《土地村公有方案的实际意义》,《中国农村》1936年第1期,第39页。
    [5]叶民:《土地村公有方案的实际意义》,《中国农村》1936年第1期,第38页。
    [1]李巨澜:《略论民初中国乡村社会控制结构的失衡》,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6期,第86-87页。
    [2]赵永强《民国时期的山西:政治发动与经济剥夺》,《山西档案》2005年第1期,第54页。
    [3]《山西省第二次村政会议记录》,吴树滋、赵汉俊辑《县政大全》(第五编),上海世界书局1930年版,第105页。
    [4](日)田中忠夫:《中国农业经济资料》,汪馥泉译,上海大东书局1934年版,第1页。
    [5]张鸣:《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1903—1953)》,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76页。
    [6]王振翼:《模范督军治下山西之概观》,《新国民杂志》第1卷第6期,1924年6月,转引自王先明《士绅构成要素的变异与乡村权力——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晋西北、晋中为例》,《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2期,第264页。
    [7]少农:《农村通讯——自阳曲寄》,山西农民自强协会编辑《醒农半月刊》第1卷第2期,1934年4月,第48页。
    [1]《山西省第二次村政会议记录》,《县政大全》(第五编),上海世界书局1930年版,第107页、第108页。
    [2]《国闻周报》第3卷,1944年第19期,第42页。
    [3]《山西省第二次村政会议记录》,吴树滋、赵汉俊辑《县政大全》(第五编),第102页。
    [4]山西省政府村政处:《清理村财政报告》(1933年—1935年),第1页。
    [1]山西省政府村政处:《清理村财政报告》(1933年—1935年),第2页。
    [2]《晋阳日报》1931年4月14日。转引自朱其华《中国农村经济的透视》,上海中国研究书店1936年版,第267页。
    [3]悲笳:《动乱前夕的山西政治和农村》,《中国农村》第2卷第6期,第59页。
    [4]龙发甲:《乡村教育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100页。
    [5]魏光奇:《官制与自治——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县制》,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202页。
    [6]孙晓村:《中国田赋的征收》,《中国农村》创刊号,1934年10月,第18页。
    [1]《凋敝的豫东农村》,《大公报》(天津版)1934年7月18日第9版。
    [2]《山西各县知事接待街村长副规则》,吴树滋、赵汉俊辑《县政大全》(第2编下册),上海世界书局1930年版,第192页。
    [3]龙发甲:《乡村教育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100页。
    [4]黄宗智:《华北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37-238页。
    [1]罗朝晖:《富农与新富农:20世纪前期华北农村社会变迁研究的一个视角》,南开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第223页。
    [2](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06页。
    [3]《临汾农民之反对苛捐运动》,《山西农民》,1927年第2期,山西省档案馆藏,第16-17页。
    [4]《汾阳乡长投井》,《大公报》(天津版),1936年8月15日第10版。
    [5]档案资料《赵家川口调查材料——村政权问题》,山西省档案馆藏,类号A,编号0141,第107页。
    [1]《采访记录》,采访人:张启耀,受访人:山西省永济市石桥村村民徐兴顺,男,108岁。
    [2]梁漱溟:《北游所见记略》,《梁漱溟全集》,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93页。
    [3]《农村经济困难,各种税捐无人承包》,《大公报》(天津版),1933年6月4日,第六版。
    [4]《晋陕甘三省苛征捐税情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全宗号1,案卷号2711,缩微号16J—2384,第1391页。
    [5]董江爱:《军阀首脑与村治领袖——论山西省治与村治的关系》,王先明、郭卫民主编《乡村社会文化与权力结构的历史变迁》,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88-289页。
    [1]参见孟富国《重构中的乡村政权——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山西村政的转型》,山西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6月,第26页。
    [2]郭葆琳:《山西地方制度调查书》,山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农业调查会出版,第4页。
    [3]《山西省村监察委员会简章》,吴树滋、赵汉俊辑《县政大全》(第2编下册),上海世界书局1930年版,第191页。
    [4]《山西省清查村款条例》,吴树滋、赵汉俊辑《县政大全》(第2编下册),第196页。
    [5]山西省政府村政处编《清理村财政报告》(1933年—1935年),第1页。
    [6]《通令各县认真取缔吏警下乡办公由村供应酒饭之经过》,山西省政府秘书处编印《山西省政府工作报告》,1936年9月印行,第6页。
    [7]戎子和:《值得记述的阎锡山二三事》,《山西文史资料》1995年第4期,第96页。
    [1]刘大鹏遗著《退想斋日记》,乔志强标注,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89页。
    [2]董江爱:《论阎锡山统治下的村治腐败与权力失衡》,《晋阳学刊》2002年第6期,第82页。
    [3]悲笳:《动乱前夕的山西政治和农村》,《中国农村》第2卷第6期,第61页。
    [4]山西省政府村政处编《清理村财政报告》(1933年—1935年),北京农业大学图书馆藏,第2页。
    [1]张启耀:《<孙文学说>导读》,《华夏文化》1997年第4期,第50页。
    [2]孙中山:《同盟会饯别辞》,转引于陈登原《中国田赋史》,上海书店1984年影印本,第249页。
    [3]《废除苛杂不宜再缓》,《地政月刊》第2卷第6期,1934年6月,第907页。
    [4]蒋介石:《现代行政人员须知》,《中华民国工商税收史料选编》(第1辑上册),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34页。
    [1]档案资料《整理田地办法大纲》,文件名《整理田地(田赋)办法大纲》,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全宗号1027,案卷号245。
    [2](民国)刘玉玑、仇曾祐修,胡万凝纂《太谷县志》(第1卷),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1931年铅印本,第371-372页。
    [3]《一年来之财政工作状况》,《太原日报三周年山西书局一周年联合纪念册》,1935年版,第41页。
    [4]《新闻报》1932年7月28日,转引自陈登原《中国田赋史》,上海书店1984年影印本,第252页。
    [4]孙群:《整理山西田赋计划书》,晋绥整理赋税研究会发行,晋新书社1932年出版,山西省档案馆藏,类号M,编号0043,第42页。
    [1]《一年来之财政工作状况》,《太原日报三周年山西书局一周年联合纪念册》,第42页。
    [2]同上。
    [3]《山西省政府村政处二十三年度行政概况》,《太原日报三周年山西书局一周年联合纪念册》,1935年版,第50页。
    [4]天野元之助:《中国田赋之考察》,邓伯强译,《地政月刊》第2卷第12期,1934年12月,第2414页。
    [5]罗玉东:《四中全会整理田赋案前途之预测》,《国闻周报》1934年第12期。
    [1]陈立夫:《举办全国土地调查及其所得结果》,《地政月刊》第4卷第7期,1936年7月,第11页。
    [2]熹:《减轻田赋附加之两途》,《地政月刊》第2卷第6期,1934年6月,第904页。
    [3]该《土地法》主要内容包括:土地税全部为地方税;土地税向土地所有权人征收,土地增值税向出卖人征收;地价税按年征收,土地增值税于土地所有权转移或于15年届满土地所有权无转移时征收。参见民国政府财政部财政年鉴编篡处编《财政年鉴续编》(第5卷),第185-189页。
    [4]夏国祥:《近代中国税制改革思想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76页。
    [5]马寅初:《财政学与中国财政》(上册),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333页。
    [6]《整理鲁豫晋三省地方财政》,全宗号1,案卷号2423,缩微号16J—236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1]张雨亭:《中国农村破产的实况》,《醒农半月刊》创刊号,1934年4月5日出版,第14页。
    [2]张鸣:《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1903—1953)》,前言。
    [3]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957页。
    [4]《晋陕甘三省苛征捐税情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全宗号1,案卷号2711,缩微号16J2384,第1391页。
    [1]朱其华:《中国农村经济的透视》,上海,中国研究书店,1936年版,第213页。
    [2]马季文:《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田赋与粮政》,中国政协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存稿选编》(经济)上册,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第237页。
    [3]薛暮桥、冯和法编《<中国农村>论文选》(上),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46页。
    [4]《晋陕甘三省苛征捐税情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全宗号1,案卷号2711,缩微号16J2384,第1391-1392页。
    [5]马寅初:《财政学与中国财政》(上册),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334页。
    [1]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上海书店1992年版,附录第10页。
    [2]魏光奇:《官治与自治—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县制》,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206-207页。
    [3]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张沛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550-552页。
    [4]胡次威:《乡镇自治提要》,大东书局1946年版,第65-66页。
    [1]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第2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00页、第507页。
    [1]《按交粮量直补合适吗?农业人员与袁隆平讨论》,见网页:http://opinion360.bolaa.com/forum/blogtopic_5712831_17986.html.
    [2]孙晓村:《近年来中国田赋增加的速率》,《中国农村》第1卷第7期,第41页。
    [3]费孝通:《江村经济》,谢立中编《中国社会学经典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91页。
    [4]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31页。
    [1]杨敏:《社会行动的意义效应——社会转型加速期现代性特征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页。
    [2]卡·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98页。
    [3](印)阿马蒂亚·森:《贫困与饥荒》,王宇、王文玉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24页。
    《费孝通文集》(第2卷),群言出版社1999年
    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梁漱溟全集》,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王先明《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论》,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王先明《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续论》,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郑大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李金铮《近代中国乡村社会经济探微》,人民出版社2004年
    李金铮《借贷关系与乡村变动》,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江沛、王先明主编《近代华北区域社会史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魏光奇《官制与自治——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县制》,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薛暮桥《旧中国的农村经济》,中国农业出版社1980年版
    张鸣《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1903—1953)》,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2001年版
    张启耀参编《山西省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2000年版
    张启耀参编《山西省经济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2002年版
    曾峻《公共秩序的制度安排——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框架及其运用》,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学林出版社2005年版
    张玉勤主编《山西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
    程贵铭《农村社会学》,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版
    王春光《农村社会分化与农民负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夏国祥《近代中国税制改革思想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王笛《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田湘波《中国国民党党政体制剖析(1927—1937)》,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邓正来、(美)杰弗里·亚历山大主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途径》,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董长芝、马东玉主编《民国财政经济史》,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唐力行主编《国家地方民众的互动与社会变迁》,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李友梅《费孝通与20世纪中国社会变迁》,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徐建生《民国时期经济政策的沿袭与变异(1912—1937)》,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徐邦友《中国政府传统行政的逻辑》,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杨敏《社会行动的意义效应——社会转型加速期现代性特征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李德芳《民国乡村自治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刘娅《解体与重构: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乡村生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学研究所《西方税收理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
    吴承明《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杨荫溥《民国财政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5年版
    武静清、陈兴国《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叶山西财政与经济》,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4年版
    马寅初《财政学与中国财政》,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重印版
    陆仰渊、方庆秋《民国社会经济史》,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
    肖唐镖、李昌金等著《中国乡村报告:政府行为与乡村建设研究》,学林出版社2005年版
    山西省史志研究院编《山西通志》(第29卷,财政志),中华书局1999年版
    赵冈《中国传统农村的地权分配》,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赵冈、陈钟毅《中国土地制度史》,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郑启东《转型期的华北农村社会》,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
    孙文学、刘佐主编《中国赋税思想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刘建生、刘鹏生《山西近代经济史》,山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
    景占魁《阎锡山与同蒲铁路》,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许善达《中国税收负担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冉绵惠、李慧宇《民国时期保甲制度研究》,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张红宇《中国农村的土地制度变迁》,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版
    苑书义,董丛林《近代中国小农经济的变迁》,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山西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阎锡山统治山西史实》,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1984年版
    文思主编《我所知道的阎锡山》,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
    苗挺《三晋枭雄——阎锡山传》,中国华侨出版社2005年版
    雒春普《三晋有材——阎锡山幕府》,岳麓书社2001年版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上海书店1992年版
    张佩国《近代江南乡村地权的历史人类学研究》,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2年版
    申学锋《晚清财政支出政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王思明、姚兆余主编《20世纪中国农业与农村变迁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版
    张静如、卞杏英《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中国社会之变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朱新山《乡村社会结构变动与组织重构》,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徐月文主编《山西经济开发史》,山西经济出版社1992年版
    李文海等著《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续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中共山西省委调查研究室《山西农村经济调查》第一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王印焕《华北农村的社会问题:1928—1937》,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周荣德《中国社会的阶层与流动:一个社区中士绅身份的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
    张博树《现代性与制度现代化》,学林出版社1998年版
    李国忠《民国时期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英)威廉·配第著,邱霞,原磊译《赋税论》,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
    (美)西达·斯考切波编,封积文等译《历史社会学的视野与方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美)米格代尔著,李玉琪,袁宁译《农民、政治与革命:第三世界政治与社会变革的压力》,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
    (法)H·孟德拉斯著,李培林译《农民的终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美)费正清著,张沛译《中国:传统与变迁》,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
    (美)白凯著,林枫译《长江下游地区的地租、赋税与农民的反抗斗争:1840—1950》,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
    (日)田中忠夫著,汪馥泉译,《中国农业经济资料》,上海大东书局1934年版
    (日)长野郎著,强我译《中国土地制度的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日)天野元之助著,邓伯强译《中国田赋之考察》,原载《满铁调查月报》第十四卷第二号,《地政月刊》第二卷第12期,1934年12月出版
    (日)长野郎著,王晓华译《中国的财政》,《民国档案》1993年第三期
    (日)长野朗著,李占才译《中国的财政(续)》,《民国档案》1994年第4期
    (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美)卜凯著,张履鸾译《中国农家经济》,金陵大学农学院丛书,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英)杰西·洛佩兹,约翰·斯科特著,允春喜译《社会结构》,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德)马克斯·韦伯著,林荣远译《经济与社会》,上海: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美)西奥多·W·舒尔茨著,梁小民译《改造传统农业》,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美)张信著,岳谦厚,张玮译《二十世纪初期中国社会之演变——国家与河南地方精英,1900—1937》中华书局2004年
    (美)D·盖尔·约翰逊著,林毅夫、赵耀辉编译《经济发展中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美)齐锡生《中国军阀政治,1916—1928》,斯坦福,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76年版
    (美)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1986年版
    (美)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2000年版
    (美)黄宗智《中国农村的过密化与现代化:规范认识的危机及出路》,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美)黄宗智主编《中国乡村研究》(第二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美)黄宗智主编《中国乡村研究》(第四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美)马若孟著,史建云译《中国农民经济:河北和山东的农民发展,1890—1949》,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美)李丹著,张天虹等译《理解农民中国》,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日)内山雅生著,李恩民、邢丽荃译《华北农村社会经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日)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调查部编《中国农村惯性调查》,东京岩波书店1981年重版
    (德)亨利希·库诺著,袁志英译《马克思的历史、社会和国家学说——马克思的社会学的基本要点》,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
    (美)王国斌著,李伯重、连玲玲译《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美)道·诺斯著,陈郁、罗华平等译《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英)弗兰克·艾利思著,胡景北译《农民经济学——农民家庭农业和农业发 展》,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美)威廉·维瑟·H.,夏洛蒂·维埃尔《泥墙背后:1930—1960》,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1964年版
    (美)帕克斯·M·小科布尔著,蔡静仪译《江浙财阀与国民政府(1927—1937年),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美)杨格著,陈泽宪、陈霞飞译《1927至1937年中国财政经济情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日)猪口孝《国家与社会》,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
    王先明、李伟中《20世纪30年代的县政建设运动与乡村社会变迁——以五个县政建设实验县为基本分析样本》,《史学月刊》2003年第4期
    王先明《士绅构成要素的变异与乡村权力——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晋西北、晋中为例》,《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2期
    王先明《近代士绅阶层的分化与基层政权的蜕化》,《浙江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
    王先明《近代中国绅士阶层的分化》,《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第3期
    孙晓莉《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与社会走向》,《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8期
    孙晓莉《中国传统社会与国家同构状态探析》,《求是学刊》2002年第1期
    孙晓莉《政府与社会之间的权力调整》,《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
    张思荣《略论阎锡山的兴农政策及其措施》,《晋阳学刊》1998年第5期
    李怀《国家与社会关系视野下的地方社会权力结构研究》,《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刘凤梅《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李德芳《阎锡山与民初山西乡村制度的变革》,《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王奇生《民国时期县长的群体构成与人事嬗递——以1927年至1949上长江流域省份为中心》,《历史研究》第2期
    王奇生《党政关系:国民党党治在地方层级的运作(1927—1937)》,《中国 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张启耀《南京政府前期山西农民生活水平分析》,《中国经济史研究》2009年第1期
    张启耀《清末商会经济纠纷调理权产生原因探析》,《历史教学》(高校版)2008年第7期
    张启耀《论晚清基层社会控制的变化》,《运城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滕崇德、张启耀《山西植被的历史变迁》,《河东学刊》1998年第2期
    张启耀《<孙文学说>导读》,《华夏文化》1997年第4期
    张君卓《1927—1937年华北田赋征收体制与农民负担》,《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3期
    牛淑萍《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田赋整理述评》,《民国档案》1999年第3期
    李铁强《1927年——1937年湖北田赋问题述论》,《经济史》2004年第3期
    李伟中《南京国民政府的保甲制新探——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乡村制度的变迁》,《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第4期,
    董长芝《宋子文孔祥熙与国民政府的税制改革》,《民国档案》1999年第3期
    王建国《近代华北农村基层政权的变迁》,《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4期
    渠桂萍《现代化的压力与乡村危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危机的一个分析视角》,《社会科学辑刊》2005年第4期
    张佩国《土地资源与权力网络——民国时期的华北村庄》,《齐鲁学刊》1998年第2期
    王春英《民国时期的县级行政权力与地方社会控制》,《求索》2004年第7期
    赵永强《民国时期的山西:政治发动与经济剥夺》,《山西档案》2005年第1期
    董江爱《论阎锡山统治下的村治腐败与权力失衡》,《晋阳学刊》2002年第6期
    刘慧宇《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地财政划分制度》,《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4期
    易青《1927—1937年中国国民党党务经费之分析》,南京大学学报特辑《民 国研究》2005年版
    李永福《晋钞贬值原因浅析》,《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1期
    何均《旧中国的地方官僚与地方军阀是怎样进行横征暴敛的》,《人文杂志》1983第6期
    朱汉国,王印焕《民国时期华北乡村的捐税负担及其社会影响》,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袁建伟,茶文诗《中国地方政权建构中的权力博弈:税收与财政》,《思想战线》2005年第2期
    侯建新《民国年间冀中农业成本农户负担与剩余——来自11村的一项计量分析》,《理论与现代化》,2001年第5期
    杜恂诚《民国时期的中央与地方财政划分》,《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3期
    郑庆平《略论中国近代农业赋税制度的发展特征》,《中国农史》1986年第2期
    巨文辉《统一累进税:抗日根据地财政建设的伟大创举》,《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张佩国《近代山东的征税体制与村落权力结构》,《文史哲》2000年第2期
    夏明方《发展的幻象——近代华北农村农户收入状况与农民生活水平辨析》,《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2期
    朱前星《阎锡山奴化理论剖析》,《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李凤琴《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北方十省农民离村问题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4年第2辑王玉茹,李进霞《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民的消费结构分析》,《中国经济史研究》2007年第3期
    张玮《三四十年代晋西北农民家庭生活实态》,《晋阳学刊》2005年第1期
    刘立敏,徐中林《阎锡山与山西近代化》,《晋阳学刊》2003年第6期
    郑起东《华北县政改革与土劣回潮(1927-1937)》,《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年第4期
    李巨澜《略论民初中国乡村社会控制结构的失衡》,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武乾《南京国民政府的保甲制度与地方自治》,《法商研究》2001年第6期
    章有义的《抗日战争前我国农民租税负担的估计》,《中国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4期
    方旭红《南京国民政府县级政权的运作机制:1927—1937年》,《安徽史学》2005年第2期
    张东刚《20世纪上半期中国农家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总体考察》,《中国农史》2000年第4期
    吴毅《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20世纪川东双村的表达》,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博士论文
    尹红群《民国时期的地方政权与地方财政(1927-1945)——以浙江为例》,浙江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
    姜虹《地方政府与区域经济变迁——以1900-1911年的山东省为中心》,2005年山东大学毕业论文
    冯小红《乡村治理转型期的县财政研究(1928—1937)——以河北省为中心》,2005年复旦大学博士论文
    罗朝晖《富农与新富农:20世纪前期华北农村社会变迁研究的一个视角》,南开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
    祖秋红《“山西村治”:国家行政与乡村自治的整合(1917—1928)》,2007年首都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傅荣校《南京国民政府前期(1928—1937年)行政机制与行政能力研究》,2004年浙江大学博士论文
    傅建成《社会的缩影——对民国时期华北农村家庭的研究》,南开大学1993年博士论文
    孟富国《重构中的乡村政权——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山西村政的转型》,山西大学2003年硕士论文
    山西省档案馆相关资料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相关资料
    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档案局相关资料
    山西省图书馆相关资料
    山西大学图书馆相关资料
    山西省有关各县县志和财政志
    山西政书编辑处《山西现行政治纲要》,内部资料,大国民印刷厂1921年版
    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南开大学1984版
    内政部统计处编《全国行政区划及土地面积统计专刊》
    陈希周《山西调查记》(上、下),南京共和书局1923年版
    行政院农业复兴委员会编《陕西农村调查》,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
    行政院农业复兴委员会编《浙江农村调查》,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
    行政院农业复兴委员会编《江苏农村调查》,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
    行政院农业复兴委员会编《河南农村调查》,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
    严中平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
    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山西政书编辑处《山西现行政治纲要》,太原大国民印刷局1921年版
    刘振东《县财政建设》,中央政治学校研究部1941年版
    《漱溟卅后文录》,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
    陈登原《中国田赋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山西省政府村政处编《清理村财政报告》(民国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北京农业大学图书馆藏
    孙群《整理山西田赋计划书》,晋新书社1932年12月发行
    阎锡山《土地村公有言论集》,出版时间与出版地不详
    山西省政府秘书处编印《山西省政府工作报告》(1936年)
    史文忠《中国县政改造》,南京县市行政讲习所1937年版
    焦如桥编著《县政资料汇编》,出版社及年代不详
    彭雨新《县地方财政》,上海商务印书馆,1945年版
    吴晗、费孝通等著《皇权与绅权》,上海书店据上海观察社1949年版影印本
    程滨遗,罗巨峰,夏益赞,吴泽编《田赋史》,周谷城主编《民国丛书》,上 海书店1991年版,据正中书局1944年版影印
    严与宽《县财政》,上海大东书局印行,1934年版
    李宗黄《新县制之理论与实际》,中华书局1945年版
    山西村政处编《山西村政汇编》,1928年太原版
    财政部直接税处编印《各类税法汇编》,重庆京华印书馆,1943年印行
    杨开道《农村领袖》,上海世界书局1930年版
    程方《中国县政概论》,商务印书馆1940年版
    关吉玉、刘国明《田赋会要》,正中书局1934年印
    中国经济情报社编《中国经济论文集》,生活书店出版社1933年版
    刘世仁《中国田赋问题》,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乡村工作讨论会编《乡村建设实验》,中华书局1934年版
    黄永伟《地方自治之理论与实施》,南京拔提书店1934年版
    赵如珩《地方自治之理论与实践》,上海华通书局1933年版
    薛暮桥《农村经济底基本知识》,新知书店1937年版
    冯和法编辑《中国农村经济资料》,上海:黎明书局,民国二十四年版
    冯和法编辑《中国农村经济资料续编》,上海:黎明书局,民国二十四年版
    粟伯隆《县政大观》,南京中山印书馆1932年版
    郭垣、崔永楫《田赋会要·地税理论》,正中书局1943年版
    冯节《中国田赋研究》,上海民智书局1929年版
    闻钧天《中国保甲制度》,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文公直编著《公益卫生财政公安》(自治丛书之二),上海:时还书局印行,1933年版
    郭葆琳《山西地方制度调查书》,山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农业调查会出版,出版年代不详
    邢振基《山西村政纲要》,晋新书社1929年版
    王后哲、汪翰章《现行县政法规汇编》,大东书局1932年版
    商务印书馆辑印《中华民国法规大全》,1936年版
    吴树滋、赵汉俊《县政大观》,上海世界书局1930年版
    胡次威《乡镇自治提要》,大东书局1946年版
    朱博能《县财政问题》,南京正中书局1943年版
    钱端生、萨师炯《民国政制史》,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
    凌璋《县长从政须知》,1936年3月铅印本
    周宋康《山西》,上海中华书局1939年版
    陈柏心《地方政府总论》,广西建设研究会出版,商务印书馆1940年发行
    张柱《整理田赋之我见》,《东方杂志》第三十一卷第十四号
    王元璧《田赋征收制度的改革》,《东方杂志》第三十二卷第七号
    作周《最近中国农民负担的田赋》,《地政月刊》第1卷第10期
    王振翼《模范督军治下山西之概观》,《新国民杂志》第1卷第6期,1924年6月
    张稼夫《山西中部一般的农家生活——替破产中的农家清算的一笔账》,《中国农村经济论文集》
    孙晓村《地方财政对于农业经济的影响》,《中国农村》,第2卷第9期,1934年9月
    孙晓村《近年来中国田赋增加的速率》,《中国农村》第1卷第7期,1935年4月
    孙晓村《地方财政对于农业经济的影响》,《中国农村》,第2卷第9期,民国23年9月
    孙晓村《苛捐杂税报告》,《农村复兴委员会会报》第12号,民国23年5月
    孙晓村《中国田赋的征收》,《中国农村》创刊号
    孙晓村《中国农村经济现状与农民的出路》,《中国社会》,1936年第3卷第1期
    赵梅生《山西平顺县农村经济概况》,《中国农村经济论文集》
    高苗《山西屯留县农村经济实况》,《中国农村经济论文集》
    张雨亭《中国农村破产的实况》,《醒农半月刊》
    邓达章《评阎锡山之土地村有论》,《中国经济》1935年第3卷第12期
    悲笳《动乱前夕的山西政治和农村》,《中国农村》,第2卷第6期,民国25年6月
    严慎修《山西河津县上井村晋祠十三村自治进行之概况》,《乡村建设实验》
    闻莺《山西新政下的农村经济》,《中国农村》1937年2月第3卷第2期
    徐达声《苛捐杂税问题》,《中国经济》第1卷第四五期合刊
    姚树声《民国以来我国田赋之改革》,《东方杂志》第33卷第17号
    徐羽冰《中国田赋之一考察》,《东方杂志》第31卷第10号
    尤保耕《田赋附加与中国财政》,《中国经济》第2卷第7期,1934年7月
    邹枋《中国田赋附加的种类》,《东方杂志》第31卷,第14期,1934年7月
    朱契《田赋附加税之繁重与农村经济之衰落》,《地政月刊》第1卷第10期
    毕任庸《山西农业经济及其崩溃过程》,见《中国农村》第1卷第7期,1935年4月
    王元璧《田赋征收制度的改革》,《东方杂志》第32卷第7号
    李如汉《中国田赋高度的新估计》,《地政月刊》第1卷第3期,1933年3月
    程树棠《日趋严重的农村摊款问题》,《东方杂志》第32卷第24号
    荫萓《山西中路农村经济底现阶段》,《中国农村》第2卷第11期,1936年11月
    李景汉《中国农村土地及农业经营问题》,《东方杂志》第33卷第1号
    范郁文《山西雁北农村租佃关系的研究》,天津《益世报》1936年5月3日
    叶民《土地村公有方案的实际意义》,《中国农村》1936年第2卷第1期
    邹健《近年田赋整理的批判》,《中国经济》1936年第4卷第7期
    山西省政府村政处刊行《山西村政旬刊》
    中国农民经济研究会《中国农民》
    山西农民自强协会编辑《醒农半月刊》
    商务印书馆《东方杂志》
    《申报》(上海版)
    《大公报》(天津版)
    《益世报》(天津版)
    中国社会问题研究所主编《中国社会》
    中国地政学会《地政月刊》
    中国国民党山西省执行委员会农民部印《山西农民》
    晋绥兵工筑路总指挥部印《民国二十三年晋绥兵工筑路年报》
    《太原日报三周年山西书局一周年联合纪念册》
    江西农村改进社主编《农村》
    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主编《中国农村》
    中国农民经济研究会编《中国农民月刊》
    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印行《农村复兴委员会会报》
    河北省财政厅地方财政研究委员会出版部编《财政研究》
    中国经济研究会主编《中国经济》
    国民政府中央农业实验所《农情报告》
    财政评论社《财政评论》
    《申报年鉴》(1933—1935年)
    农村建设协进会《农村建设》
    严北溟等编《浙江潮》
    Bryant,C.and Jary,D.Giddens' Thoery of Structuration:A Critical Appreciation,London:Routledge,1991.
    Alexander,J.Colomy,E,Differentiation Theory and Social Change,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Banton,M.,Roles: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ocial Relations.London:Tavis-tock,1965.
    C.Wright Mills,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9.
    Wolf,Eric.Peasant War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New York:Harper and Row,1969.
    Bergere,M.,The Golden Age of the Chinese Bourgeoise 1911—1937,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