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合作思想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马克思指出:“社会关系的含义是指许多个人的合作,……,一定的生产方式或一定的工业阶段始终是与一定的共同活动的方式或一定的社会阶段联系着的,而这种共同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本文从马克思对合作范畴的表述出发,提出了研究马克思合作思想的新视角。文章从两个方面拓展了合作的概念:第一,马克思合作思想的传统诠释只是从生产关系层面上理解合作,本文认为合作不仅是生产关系,也是生产力;第二,马克思合作思想的传统诠释将合作仅限于某一特定的历史阶段,本文认为合作是与人类历史的发展相始终的,应从人类历史发展的整个长河中来考察合作。
     本文运用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对马克思的合作思想进行研究,以确立以下研究合作的基本观点:(1)合作不是由人的主观意识、而是由物质生产方式决定的,研究合作不能从人的主观意愿入手,而应研究人们所处时代的生产方式,并将合作与人的发展联系起来。(2)生产关系是合作关系的基础,但合作不仅表现为生产关系,也表现为生产力。研究合作不能单从生产关系或生产力方面入手,应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中研究合作。(3)研究合作不能从个体出发,应从社会和个人两方面入手,从共同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辨证关系中研究合作,用整体分析和个体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合作问题。(4)合作不是一个可以抽象成没有历史的博弈模型,合作也不是某个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应将合作放入整个人类历史的进程中来研究,做到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合作的生产方式就是和谐在经济领域中的体现,而合作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的和谐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所以,研究马克思的合作思想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Karl Marx pointed out, "Social relationship means many people'scooperation.... Certain production mode or industrial period is always relatedto certain mode of common activities or social period, and this mode ofcommon activities itself is 'productive force'." From the statement above oncooperation, this paper conveys a new perspective of Marx's cooperationthoughts. It expands the concept of cooperation in two dimensions: Firstly, itexpands the scope of cooperation from production relations in the traditionalinterpretation of Marx's cooperation thoughts to production relations as wellas productive force; Secondly, it expands the span of cooperation from acertain historic period to the whole life of human history.
     Based on Marx's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hispaper studies Marx's cooperation thoughts and establishes the followingideas: (1) Cooperation is determined by material production mode instead ofhuman subjective minds. So study on cooperation should not start fromhuman subjective minds. The production mode of the time period in whichpeople live, together with the relation between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f human beings, should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2) Productionrelations are the foundation of cooperative relations. But cooperation is notonly produced in production relations, but also in productive force. So studyon cooperation should go into the dialec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aspects instead of only one. (3) Cooperation should not be studied merelyfrom the aspect of individualism. It should be done by both holistic andindividual methods, socially and individually, taking both common andindividual interests into account. (4) Cooperation can not be abstracted intoa game model without history. Cooperation is not the offspring of a certainhistoric period. So Cooperation should be studied logically and historicallyin the whole process of human history.
     Cooperative production mode shows harmony in the economic field. Cooperative production mode and economic harmony lay a solid economicfoundation for a harmonious society. Therefore, study on Marx's cooperationthoughts helps to build up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引文
① 胡锦涛于2005年2月19日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参见: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39/14112/1257744.html
    ② 参见:http://www.cctv.com/news/china/20060308/100464.shtml
    ① 参见: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39/14112/1257744.html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0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① Henrich, J., Boyd, R., Bowles, S., Camerer, C. Fehr, E., Gintis, H., & McElreath, R., (2001) Cooperation, Reciprocity and Punishment: Experiments from 15 small-scale societies, The American Economics Review, May 2001.
    ①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323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② 参见:刘国光、董志凯,新中国50年所有制结构的变迁,《当代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5、6期。
    ③ 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729页,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742-743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②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37-38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③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2-33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④ 参见:林岗、张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五个方法论命题,张宇等编,《高级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最新发展》,第27-49页,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① 参见:《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635页,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② [英]吉登斯(Anthony Giddens),社会的构成,第89页,三联书店,1998年版。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697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①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453页,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② [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第2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① [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第6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第289页,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版。
    ③ [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第14页,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
    ④ [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第16页,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
    ① [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第27页,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
    ② [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第11页,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
    ③ [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第11页,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
    ① [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第12页,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
    ② [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第5页,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
    ③ [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第8页,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
    ④ [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第14页,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
    ⑤ [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第14页,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
    ① [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第16页,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
    ② [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第14页,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
    ① [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第5页,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① 镜像神经元(mirror neuron):指大脑F5区中一些具有“双重活跃”性质的神经元,即人在做一个动作以及观察这个动作时,这些神经元都会放电。
    ② 参见:[美]Aldo Rustichini,贾拥民译,神经元经济学:现状和未来,《新政治经济学评论》,第一卷,第二期,第158-16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③ [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第14-15页,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④ [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第16页,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⑤ [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第15页,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① [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第17-18页,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② [美]David Sally,汪蓉译,带有同情的博弈,《新政治经济学评论》,第一卷,第二期,第18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① [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第17页,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
    ① 参见:曹正汉,寻求对企业性质的完善解释:市场分工的不完备性与企业的功能,《经济研究》,1997年第7期。
    ① 谢识予,《经济博弈论》,第38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② 谢识予,《经济博弈论》,第38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① 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史》,第三卷,第275页,三联书店,1957年版。
    ② [法]圣西门,《圣西门选集》,下卷,第53页,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③ [法]圣西门,《圣西门选集》,下卷,第53页,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① [法]圣西门,《圣西门选集》,下卷,第55页,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② [法]圣西门,《圣西门选集》,下卷,第55页,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③ [法]傅立叶,《傅立叶选集》,第三卷,第20页,商务印书馆,1964版。
    ④ [法]傅立叶,《傅立叶选集》,第三卷,第23页,商务印书馆,1964版。
    ① [法]傅立叶,《傅立叶选集》,第三卷,第24页,商务印书馆,1964版。
    ② [法]傅立叶,《傅立叶选集》,第三卷,第29页,商务印书馆,1964版。
    ③ [法]傅立叶,《傅立叶选集》,第三卷,第29页,商务印书馆,1964版。
    ④ [法]傅立叶,《傅立叶选集》,第三卷,第29页,商务印书馆,1964版。
    ⑤ [法]傅立叶,《傅立叶选集》,第三卷,第29页,商务印书馆,1964版。
    ⑥ 参见:[法]傅立叶,《傅立叶选集》,第三卷,第10页,商务印书馆,1964版。
    ① [法]傅立叶,《傅立叶选集》,第三卷,第19页,商务印书馆,1964版。
    ② [法]傅立叶,《傅立叶选集》,第三卷,第37页,商务印书馆,1964版。
    ③ [法]傅立叶,《傅立叶选集》,第三卷,第52页,商务印书馆,1964版。
    ① [法]傅立叶,《傅立叶选集》,第三卷,317页,商务印书馆,1964版。
    ② [法]傅立叶,《傅立叶选集》,第三卷,63页,商务印书馆,1964版。
    ③ [法]傅立叶,《傅立叶选集》,第三卷,372页,商务印书馆,1964版。
    ④ [法]傅立叶,《傅立叶选集》,第三卷,356页,商务印书馆,1964版。
    ⑤ [英]欧文,《欧文选集》,上卷,第199页,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⑥ [英]欧文,《欧文选集》,上卷,第199页,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⑦ [英]欧文,《欧文选集》,上卷,第199页,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① [英]欧文,《欧文选集》,上卷,第201页,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② [英]欧文,《欧文选集》,上卷,第201页,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③ [英]欧文,《欧文选集》,上卷,第201-202页,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70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70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33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40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494页,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497页,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498页,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③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498页,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④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30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⑤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第416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4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78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104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三册,第122页,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60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① 宋涛,《<资本论>辞典》,第353页,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第211页,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② 顾海良,《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当代视界》,第288页,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71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3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③ 宋涛,《<资本论>辞典》,第349页,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④ 宋涛,《<资本论>辞典》,第384页,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⑤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63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864页,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62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③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62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09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09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09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67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第289页,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二版。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第301页,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二版。
    ③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93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④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94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① 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协作):指马克思两种分工中的“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即当代经济学中的“协作”。
    ② 社会内部的分工(分工):指马克思两种分工中的“社会内部的分工”,即当代经济学中的“分工”。
    ③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第333-334页,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版。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第334页,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二版。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402-403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79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③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462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④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32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32-133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② 顾海良,《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当代视野》,第305页,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① [美]约瑟夫·熊彼特(Schumpeter,J.),《经济发展理论》,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① [英]齐曼(Ziman,J.),《技术创新进化论》,第292页,上海科学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② [英]齐曼(Ziman,J.),《技术创新进化论》,第292页,上海科学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③ 参见:[英]齐曼(Ziman,J.),《技术创新进化论》,第294页,上海科学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① [美]刘易斯·卡布罗(Luis M.B.Caral),《产业组织导论》,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年版。
    ① 曹正汉,寻求对企业性质的完善解释:市场分工的不完备性与企业的功能,《经济研究》,1997年第7期。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52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17—518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17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18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③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95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④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95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926—927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0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95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3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3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993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365页,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5页,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2-33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993页,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99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997页,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③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98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02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02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92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91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③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91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④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92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⑤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92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⑥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95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这里的“两个男人”是指鲁宾逊和星期五。
    ① 参见:张五常,企业的契约性质,《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交易费用经济学文选》,第229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00-201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① 宋涛,《<资本论>辞典》,第634页,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② 宋涛,《<资本论>辞典》,第51页,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831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496页,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496页,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③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498页,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④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498页,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⑤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494-495页,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⑥ 参见:樊纲、张曙光等,《公有制宏观经济理论大纲》,第25页,三联书店上海分店出版,1990年版。
    ① 参见:Arman Aichian, Harold Demsetz, 1972: "Production, Information Cost,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62, pp.777-795
    ① 生产方式:学术界对生产方式的理解至少包括以下三种:第一,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参见:宋涛,《<资本论>辞典》,第528页。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二,生产方式是指生产关系。第三,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分属三个范畴,它们之间既不存在替代关系,也不存在包容关系。(参见:吴易风,论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张宇、孟捷、卢荻主编,《高级政治经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最新发展》,第54页,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本文认同第一种观点。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6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7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00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③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7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④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6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⑤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00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第295页,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二版。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第297页,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二版。
    ③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第295页,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二版。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第296页,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二版。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67-368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③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431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第319页,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二版。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第353-354页,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二版。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1卷,第37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7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① 参见:宋涛,《<资本论>辞典》,第143页,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58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① 吴易风,《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与思潮》,第340页,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② 参见:Henrich, J., Boyd, R., Bowles, S., Camerer, C. Fehr, E., Gintis, H., & McElreath, R., (2002) Cooperation, Reciprocity and Punishment: Experiments from 15 small-scale societies. Book manuscript. http://www.santafe.edu/research/publications/workingpapers/01-01-007.pdf
    ① Maynard Smith, J. 1982 Evolution and the Theory of Gam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② 参见:叶航、汪丁丁、罗卫东,作为内生偏好的利他行为及其经济学意义,《经济研究》,2005年第8期。
    ③ [法]圣西门,《圣西门选集》,下卷,第55页,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④ [法]圣西门,《圣西门选集》,下卷,第55页,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104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② 参见:顾海良,《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当代视界》,第429-432页,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③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103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194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108-109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① 转引自冯蕾、邓伟志,万众同心构和谐,《光明日报》,2005年3月3日。
    ① [法]弗雷德里克.巴斯夏,《和谐经济论》,许明龙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② [法]弗雷德里克.巴斯夏,《和谐经济论》,许明龙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③ [印度]阿马蒂亚.森,《论经济不平等/不平等之再考察》,王利文、于占杰译,第7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① 参见: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意图,《瞭望新闻周刊》http://news.sohu.com/20061008/n245675388.shtml
    ②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① 参见:胡锦涛于2005年2月19日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39/14112/1257744.html
    ① 所谓“工分挂帅”是指各地农村普遍实行的“定额记工”的劳动计酬制度。
    ② 所谓“金钱挂帅”是指“自由种植(一般经济作物)”、“重副轻农”(指多种经营)等。
    ③ 所谓“一平二调”是指大队和公社可以平调生产队的财产。
    ① 参见:程恩富,完善集体产权发展现代农业。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9日10:57光明网-光明日报
    ② 参见:万宝瑞,我国农业发展的新趋势,《人民日报》,2006年12月29日。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4/49156/5227851.html
    ① 周永康,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促进社会稳定和谐,《人民日报》,2006年10月25日。
    ① 吕书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人民日报》,2002年11月02日。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464/7621/72gg47.html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83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37-3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36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742-74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3、、358、362、367、368、370、379、393、394、402、403、462、552、560、56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4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95、431、494、495、496、497、498、864、926、927、993、99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三册,第12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第289、295、296、297、301、319、333、334、353、35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版。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第41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1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103、104、108、109、19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1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第21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1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26、34、37、43、132、13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1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91、92、95、98、99、100、102、133、195、200、201、33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1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2、33、7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09、517、51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1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7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2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69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1.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史》,第三卷,第275页,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版。
    22.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72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32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4.刘国光、董志凯,新中国50年所有制结构的变迁,《当代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5、6期。
    25.吴易风,《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与思潮》,第340页,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6.吴易风,论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张宇、孟捷、卢荻主编,《高级政治经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最新发展》,第54页,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7.顾海良,《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当代视界》,第288、305、429-432页,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28.林岗、张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五个方法论命题,张宇等编,《高级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最新发展》,第27-49页,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年版。
    29.林岗,张宇,《马克思主义与制度分析》,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30.吴宣恭,《产权理论比较: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现代产权学派》,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31.陈征,《<资本论>解说》 (修订本),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2.陈征,自然资源价值,《经济评论》,2005年,第2期。
    33.陈征著,《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运用与发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4.陈征,李建平,郭铁民主编,《<资本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运用与发展》,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5.陈征等主编,《政治经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6.李建平,《<资本轮>第一卷辩证法探索》,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37.李建建,《中国城市土地市场结构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38.郭铁民、林善浪,《中国合作经济发展史》,北京:当代中国版社,1998年版。
    39.杨坚白,《合作经济学概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40.张宇,孟捷,卢荻主编,《高级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最新发展》,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41.瞿铁鹏,《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
    42.张旭, 《马克思经济学体系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3.樊纲、张曙光等,《公有制宏观经济理论大纲》,第25页,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出版,1990年版。
    44.叶航、汪丁丁、罗卫东,作为内生偏好的利他行为及其经济学意义,《经济研究》,2005年,第8期。
    45.张维迎,《产权、激励与公司治理》,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46.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版。
    47.陈东琪,《中国经济学史纲:1900~2000》,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
    48.范恒山,《国外25种经济模式》,北京:改革出版社,1993年版。
    49.李自杰,《所有权、控制能力与企业的权威性质》,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 社,2004年版。
    50.陈郁,《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交易费用经济学文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1.段文斌,《企业的性质、治理机制和国有企业改革:企业理论前沿专题》,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2.汪洪涛,《制度经济学:制度及制度变迁性质解释》,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3.谢识予,《经济博弈论》,第38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4.张五常,企业的契约性质,《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交易费用经济学文选》,第229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5.曹正汉,寻求对企业性质的完善解释:市场分工的不完备性与企业的功能,《经济研究》,1997年,第7期。
    56.焦李成,《神经网络系统理论》,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57.杨春学,利他主义经济学的追求,《经济研究》,2001年,第4期。
    58.杨春学,经济人的“再生”对一种新综合的探讨与辩护, 《经济研究》,2005年,第11期。
    59.宋圭武,利他主义:利益博弈的一种均衡,2004年。http://www.blogchina.com/new/display/37295.html
    60.朱富强,《博弈、协调与社会发展——协调经济学导论》,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61.[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郭大力、王亚南译,第5、8、11、12、14、16、17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
    62.[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郭大力、王亚南译,第27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
    63.[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蒋自强、钦北愚、朱钟棣、沈凯璋译,第5、14、15、16、17、18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64.[法]圣西门,《圣西门选集》,下卷,何清新译,第53、55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65.[法]傅立叶,《傅立叶选集》,第三卷,冀莆译,第10、19、20、23、24、29、37、52、63、31 7、356、372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66.[英]欧文,《欧文选集》,上卷,柯象峰、何光来、秦国显译,第199、201、202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67.[美]Aldo Rustichini, 神经元经济学:现状和未来,贾拥民译,《新政治经济学评论》,第一卷,第二期,第158-161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68.[美]David Sally,带有同情的博弈,汪蓉译,《新政治经济学评论》,第一卷,第二期,第181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69.[美]萨缪·鲍尔斯,《微观经济学:行为,制度和演化》,江艇、洪福海、周业安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0.[美]奥尔森(Olson,M.),《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第2、6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1.[美]约瑟夫·熊彼特(Schumpeter,J.),《经济发展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72.[英]齐曼(Ziman,J.),《技术创新进化论》,第292页,上海:上海科学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73.[美]刘易斯·卡布罗,《产业组织导论》,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年版。
    74.[法]弗雷德里克.巴斯夏,《和谐经济论》,许明龙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75.[印度]阿马蒂亚.森,《论经济不平等/不平等之再考察》,王利文、于占杰译,第7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76.[英]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第3版),李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7.[加]韦尔,尼尔森,《分析马克思主义新论》,鲁克俭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8.[美]埃里希·弗洛姆,《在幻想锁链的彼岸——我所理解的马克思和弗洛伊德》,张燕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79.[日]青木昌彦,《企业的合作博弈理论》,郑江淮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0.[美]肖特(Schotter,A.),《社会制度的经济理论》,陆铭、陈钊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1.[美]科撕(Coase,R.),阿尔钦(hlchain),诺斯(North,D.),《财产权利与 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刘守英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82.[英]布瓦索(Boisot,M.H.),《信息空间》,王寅通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版。
    83.[瑞典]威布尔,《演化博弈论》,王永钦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84.[英]吉登斯(Anthony Giddens),《社会的构成》,第89页,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83.[美]H.培顿.扬,《个人策略与社会结构——制度的演化理论》,王勇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2004年版。
    85.[美]《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635页,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86.宋涛,《<资本论>辞典》,第51、143、349、353、384、528、634页,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87.《现代汉语词典》,第453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88.胡锦涛,中共中央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2005年2月19日。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39/14112/1257744.html
    89.胡锦涛,2007年3月7日参加“两会”政协委员联组讨论时的讲话。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39/14112/1257744.html
    90.参见: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意图,《瞭望新闻周刊》。http://news.sohu.com/20061008/n245675388.shtml
    91.王蒙在2006年“两会”的记者招待会上答记者问。http://www.cctv.com/news/china/20060308/100464.shtml
    92.周永康,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促进社会稳定和谐,《人民日报》,2006年10月25日。
    93.程恩富,完善集体产权发展现代农业。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9日10:57光明网-光明日报
    94.万宝瑞,我国农业发展的新趋势,《人民日报》,2006年12月29日。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4/49156/5227851.html
    95.冯蕾、邓伟志,万众同心构和谐,《光明日报》,2005年3月3日。
    96.费孝通,经济全球化与中华文化走向”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论文摘要,《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11月15日。
    97.吕书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人民日报》,2002年11月02日。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464/7621/728847.html
    98. Henrich, J., Boyd, R., Bowles, S., Camerer, C. Fehr, E., Gintis, H., & McElreath, R., (2001) Cooperation, Reciprocity and Punishment: Experiments from 15 small-scale societies, The American Economics Review, May 2001
    99. Arman hlchian, Harold Demsetz, 1972: "Production, Information Cost,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62, pp. 777-795
    100. Bolton, G. E. & Ockenfels, A. (1999) A Theory of Equity, Reciprocity and competi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0: 166-94.
    101. Bowles, S. & Bopfensitz, A. (2001) The Co-Evolution of Individual Behaviors and Social Institutions. Workshop on Groups, Multi-Level Selection, and Evolutionary Dynamics: Santa Fe Institute.
    102. Bowles, S., & Gintis, H. (2000) The Evolution of Reciprocal Preferences. Santa Fe Institute.http://www.santafe.edu/research/publications/workingpapers/00-12-072.pdf
    103. Boyd, R., Gintis, H., Bowles, S. & FeAr, E. (2001) Inter-Demic Group Selection can lead to the Evolution of Group-Beneficial Punishment Even in Larger Groups. Santa Fe Institute.
    104. Boyd, R., & Richerson, P. J. (1985) Cutlure and the Evolutionary Proces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05. Camerer, C. (2002) Behavioral Game Theory: Experiments on Strategic Interacti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06. Cameron, L. (1999) Raising the Stakes in Ultimatum Game: Experimental Evidence form Indonesia. Economic Inquiry, 37: 47-59.
    107. Caporael, L., Dawes, R. M., Orbell, J. M., & Van de Kragt, A. J. (1989) Selfishness Examined: Cooperation in the Absence of Egoistic Incentives.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12: 683-97.
    108. Charness, G. & Rabin, M. (1999) Social Preferences: Some Simple Tests and a New Model.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109. Falk, A. & Fischbacher, U. (1998) A theory of Reciprocity. Institute for Empirical Economic Research, University of Zurich.
    
    110. Fehr, E. &O Gachter, S. (2000) Fairness and Retaliation: The Economics of Reciprocity.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4:159-181.
    
    111. Fehr, E. & Schmidt, K. M. (1999) A theory of Fairness,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14:817-68.
    
    112. Gachter, S. & Falk, A. (2001) Reputation or Reciprocity? Consequences for Labour Relation.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In press.
    
    113. Hayashi, N. , Ostrom, E. Walker, J. M., &Yamagishi, T. (1999) Reciprocity, Trust and the Sense of Control. Rationality and Society, 11:27-46.
    
    114. Henrich, J. 1 (2000) Does Culture Matter in Economic Behavior? Ultimatum Game Bargaining among the Machiguenga of the Peruvian Amaz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0:973-979.
    
    115. Henrich, J. & Boyd, R. (2000) Why people Punish Defectors. Weak Conformist Transmission can Stabilize the Costly Enforcement of Norms in Cooperative Dilemmas. Journal of Theoretical Biology. 208:79-89.
    
    116. Marlowe, F. (2002) Dictators and ultimatums in an egalitarian society of hunter-gatherers, the Hadza of Tanzaania. In Cooperation, Reciprocity and Punishment: Experiments from 15 small-scale societies. Ed. Henrich, J., Boyd, R. , Bowles, S. , Camerer, C. , Fehr, E. , Gintis, H. & McElreath, R. Book Manuscript.
    
    117. Ostrom, E. (1998) A behavioral Approach to the Rational Choice Theory of Collective Action.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92:1-21.
    
    118. Ostrom, E. (2000) Collective Ac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Social Norms.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4:137-58.
    
    119. Simon, H. A. (1990) A Mechanism for Social Selection and Successful Altruism. Science, 250:1665-67.
    
    120.Slonim, R. and Roth A. E. (1998). Learning in High Stakes Ultimatum Games: An Experiment in the Slovak Republic. Econometrica 66:569-596.
    121. Smith, E. A., Bowles, S. & Gintis, H. (2001) Costly Signaling and Cooperation. Santa Fe Institute. http://www. santafe. edu/research/publications/workingpapers/00-12-071.pdf
    
    122. Bowles, S., & Gintis, H. (2002) The Origin of Human Cooperation. Santa Fe Institute. http://www. santafe. edu/research/publications/workingpapers/02-08-035. pdf
    
    123. Bowles, S. , & Gintis, H. (2000) Social Capital and Community Governance. Santa Fe Institute. http://www.santafe. edu/research/publications/workingpapers/01-01-003. pdf
    124.Bowles, S. , &Gintis, H. (2003)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 in Heterogeneous Populations. Santa Fe Institute, http://www.santafe. edu/research/publications/workingpapers/03-05-031. pdf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