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井许昌人遗址第5层出土石制品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灵井许昌人遗址所在的中原地区,连接着我国及东亚大陆的南北与东西,是探讨旧石器中晚期石器工业发展及新、旧石器时代过渡问题的核心地带。但该地区有旧石器中期-旧石器晚期-新石器早期等连续地层的遗址发现并不多,严重制约着史前学界对于上述重大学术课题的探讨。2005-2011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灵井许昌人遗址进行了连续发掘,在该地区首次揭露出从旧石器中期-旧石器晚期-新旧石器过渡地层均有分布的剖面,各个时期均出土丰富的石制品、动物化石等遗物,对于研究上述课题有重大价值。遗址第5层出土的石制品、早期陶片等遗物(年代为距今14,000至11,000年之间)属于旧石器、新石器过渡的敏感时期。本文的研究材料为第5层出土石制品,研究第5层出土石制品有助于探讨中原地区旧石器、新石器过渡模式、陶器起源等相关问题;另外,将其与遗址上、下文化层出土石制品进行对比研究,可以纵向了解灵井许昌人遗址距今8-10万年到旧石器末期的旧石器文化发展脉络。本文共分为6个部分。
     第一章,绪论。明确研究旨趣,梳理灵井许昌人遗址研究简史,介绍遗址概况、研究材料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明确石制品分类和观测项目标准。
     第三章,石制品分析。运用类型学方法对材料进行分类,然后将所有标本进行全方位观测,取得较多的量化指标,之后再使用统计学方法对各种量化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石制品组合的各种数据,从而分析出这批石制品特征。
     第四章,通过分析石制品原料种类、采办方式等来探究灵井古人类对石制品原料的利用策略。借助石器毛坯、加工方法、工具属性等方面的研究,分析这批石器的加工技术。
     第五章,进行相关问题讨论。首先,将本文研究材料与细石器,上、下文化层石制品进行对比研究,得出本文研究材料年代,之后探讨灵井许昌人遗址旧石器中期-晚期石器工业发展变化。其次,将灵井许昌人遗址出土石制品与中原地区旧石器中晚期遗址出土石制品对比分析,理清该地区旧石器中期-晚期石器工业发展脉络。最后,将第5层出土材料与李家沟等遗址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中原地区新旧石i器过渡模式等问题。
     第六章,结语。总结全文,梳理不足,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
The lingjing Xuchang Man Site located in the Central Plains region, which connects the north-south of China and east-west of the East Asian mainland, is a core region to explore the problems of stone tool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during the transition period. However, limited by the few numbers of the sites which contain the continuous layers from middle Paleolithic, to Upper Paleolithic and Neolithic, the prehistoric research of the major academic subjects which mentioned above is hardly conducted. While Henan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y excavated the Lingjing Xuchang Man Site during2005-2011. They revealed the strata in which distributed the layers from the Middle Paleolithic, Upper Paleolithic, to transition period of Paleolithic to Neolithic for the first time. Abundant stone artifacts, animal fossils and other artifacts have been unearthed from layer of each period. It is crucial to the research of the subject. The large number of stone artifacts, early potteries and other artifacts which unearthed from the5th layer,13,000to11,000B.P., belong to the sensitive period of Paleolithic and Neolithic transition. By researching the artifacts from the layer5, we can learn about the transition mode of the paleolithic to Neolithic, and try to answer the questions of the pottery origin. Besides, by comparing the artifacts from layer5, we can know more about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he Ling Jing Xu Chang site during80-100thousand years B.P. chronologically. This dissertation consists of six parts.
     Chapter1. Introduction. Stating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and reviewing the history of researches, pointing out the research materials and methodology
     Chapter2. Introducting the standards on classification of stone artifacts and observating items.
     Chapter3. Analysis of stone artifacts. Classified the materials by typological methods, and observed all samples thoroughly to get more quantitative indicators. And then analyzed the quantitative data statistically to get the variety of data from ombinations of stone artifacts, we go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group of stone artifacts.
     Chapter4.Exploreing raw material utilizating strategies of ancient human being at Lingjing site.With the research of the blanks,processing methods.analysis the processing technology of stone tools.
     Chapter5.Discussion. First, compared the materials of this study with stone artifacts from lower and upper cultural layers, we got the chronological data of these materials. Then compared the stone artifacts of Lingjing site with the artifacts from the central plains region in upper Paleolithic period, we could explore the process of the stone artifact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from Paleolithic to Neolithic period in this region. Finally, by comparing and analyzing of the stone artifacts unearthed from the5th layer and artifacts from Lijiagou site, we explored the transition mode from Paleolithic to Neolithic in Central Plains.
     Chapter6. Conclusion.
引文
1 晓平:《河南许昌灵井地区发现细石器材料》,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66年1期。
    2 周国兴:《河南许吕灵井的石器遗存》, 《考古》1974年第2期。
    3 张居中、李占扬:《河南舞阳大岗细石器地点发掘报告》,《人类学学报》,1996年第21期;张瑞岭:《关于河南许吕灵井遗址和陕西大荔沙苑石器地点群时代问题的一些看法—兼及我国:“中石器时代”问题的讨论》, 《考古与文物》1994年第2期。
    1 李占扬:《许昌灵井旧石器时代遗址2005年出土石制品初步研究》, 《人类学学报》2007年第2朗。
    2 李占扬:《许昌灵井旧石器时代遗址2005年出土石制品初步研究》, 《人类学学报》2007年第2期。
    3 李占扬:《河南许昌灵井旧石器遗址2006年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10年第1期。
    1 张双权、李占扬等:《河南灵井许昌人遗址大型食草类动物死亡年龄分折及东业现代人类行为的早期出现》,《科学通报》2009年第19期。
    2 张双权、高星、张乐、李占扬:《灵井动物群的埋藏学分析及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中期狩猎-屠宰遗址的首次记录》, 《科学通报》2011年第35期。
    3 李占扬、陈文利:《许昌灵井旧石器遗址埋藏学观察》, 《华夏考古》2007年第4期。
    4 李占扬、沈辰:《微痕观察初步确定灵井许昌人遗址旧石器时代骨制工具》, 《科学通报》2010年第10期。
    5 李占扬:《河南灵井许吕人遗址的考古新收获》, 《化石》2009年第3期。
    1 李占扬:《河南许昌灵井旧石器遗址2006年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10年第1期。
    1 Kuhn. S. Mousterian Lithic Technology: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5,1-20880.
    2 Sullivan A. P., Rozen K. C. Debitage analysis and archaeological interpretation. American Antiquity.1985,50 (4).755-779
    1 卫奇:《石制品观察格式探讨》,《第八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海洋出版社,2001年,第209-218页。
    1 王幼平:《雕刻器实验研究》, 《考古学研究》(二),文物出版社,1992年。
    1 高星:《中凼旧石器时代手斧的特点与意义》, 《人类学学报》2012年第2期。
    ①李占扬:《许昌灵井旧石器时代遗址2006年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10年第1期。
    1 高星:《关于周口店第15地点石器类型和加工技术的研究》,《人类学学报》2001年第1期。
    1 李占扬:《许昌灵井遗址2005年出上石制品初步研究》, 《人类学学报》2007年第2期
    1 加藤真二、李占扬:《河南省许昌市(?)井遗跡の細田石刃技術一華北地域における角錐状细石核石器群》,《旧石器研究》第8号,日本旧石器学会2012.6.22。
    2李占扬:《河南许昌灵井“许昌人”遗址考古发现与研究》, 《华夏考古》2009年第3期
    1 王幼平:《织机洞的石器工业与人类活动》,《考古学研究》(七),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编,科学出版社,北京,2007年,第136-148页。
    2 张松林、刘彦锋:《织机洞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 《人类学学报》2003年第1期。
    3 刘富良、杜水生:《洛阳北窑黄土旧石器遗址1988年发掘报告》, 《人类学学报》2011年第1期。
    4 杜水生、刘富良、朱世伟、张民:《河南卢氏发现黄上旧石器》, 《第四纪研究》2008年第6期。
    1 王幼平、张松林等:《郑州老奶奶庙遗址暨嵩山东南麓旧石器地点群》,《中国文物报》2012年1月13日。
    2 工佳音、张松林、王幼平等:《河南新郑皇帝口遗址2009年发掘简报》, 《人类学学报》2012年第2期。
    1 北京大学、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原腹地首次发现不叶遗存—河南登封西施旧石器遗址》, 《中国文物报》2011年2月25口第四版。
    2 小空山联合发掘队:《1987年河南南召小空山旧石器遗址发掘报告》,《华夏考古》1988年第4期。
    1 王幼平:《南召小空山上洞与房县樟脑洞—汉水流域两个晚期旧石器洞穴遗址的比较》,《华夏考古》1988年第4期。
    2 安志敏:《河南安阳小南海旧石器时代洞穴堆积的试掘》, 《考古学报》1965年第1期。
    3 杜水生:《中国北方的石叶类遗存》, 《中国历史文物》2005年第3期,第82-87页。
    4 陈淳、安家瑗、陈虹:《小南海遗址1978年发掘石制品研究》, 《考古学研究》(七),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编,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149-166页。
    5 张居中、李占扬:《河南舞阳大岗细石器地点发掘报告》, 《人类学学报》1996年第2期。
    1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新密市李家沟遗址发掘简报》, 《考古》2011年第4期
    1 王幼平:《织机洞的石器工业与人类活动》, 《考古学研究》(七),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编,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136-148页。
    1 王幼平:《南召小空山上洞与房县樟脑洞-汉水流域两个晚期旧石器洞穴遗址的比较》,《华夏考古》1988年第4期。
    1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新密李家沟遗址发掘的主要收获》,《中原文物》2011年第1期。
    1. 安志敏:《河南安阳小南海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的试掘》,《考古学报》1965年第1期。
    2. 保定地区文物管理所、徐水县文物管理所、北京大学考古系、河北大学历史系:《河北徐水县南庄头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92年第11期。
    3. 杜水生、刘富良、朱世伟、张民:《河南卢氏发现黄土旧石器》,《第四纪研究》,2008年第6期。
    4.盖培、卫奇:《泥河湾更新世初期石器的发现》,《古脊椎动物与占人类》1974年第12期。
    5.盖培、卫奇:《虎头梁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的发现》,《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77年第4期。
    6.贾兰坡、盖培、尤玉柱:《山西峙峪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
    7. 辽宁省博物馆:《凌源西八间房旧石器时代文化地点》,《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73年第2期。
    8. 李占扬:《河南许昌灵井旧石器遗址2006年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10年第1期。
    9. 李占扬:《河南灵井许昌人遗址的考古新收获》,《化石》2009年第3期。
    10.刘富良、杜水生:《洛阳北窑黄土旧石器遗址1988年发掘报告》,《人类学学报》,2011年第1期。
    11.刘士羲、张洲:《陕西韩城禹门口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史前研究》1984年第1期。
    12.梅惠杰:《泥河湾盆地梅沟和苇地坡旧石器时代晚期地点》,《人类学学报》2006年第4期。
    13.山西省临汾行署文化局:《山西吉县柿子滩中石器文化遗存》,《考古学报》1989年第3期.
    14.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水洞沟一1980年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03年。
    15.王佳音、张松林、王幼平等:《河南新郑皇帝口遗址2009年发掘简报》,《人类学学报》2012年第2期。
    16.王建、王向前、陈哲英:《下川文化一山西下川遗址调查报告》,《考古学报》1978年第3期。
    17.王建、陶富海、王益人:《丁村旧石器时代遗址群调查发掘简报》,《文物季刊》1994年第3期
    18.王向前、丁建平、陶富海:《山西蒲县薛关的细石器》,《人类学学报》1983年第2期。
    19.王幼平、张松林、何嘉宁等:《河南新密市李家沟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11年第4期。
    20.小空山联合发掘队:《1987年河南南召小空山旧石器遗址发掘报告》,《华夏考古》1988年第4期。
    21.晓平:《河南许昌灵井地区发现细石器材料》,《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第10卷第1期,1966年。
    22.谢飞、成胜泉:《河北阳原油坊细石器发掘报告》,《人类学学报》1989年第1期。
    23.尤玉柱、汤英俊、李毅:《泥河湾组旧石器的发现》,《中国第四纪研究》1980年第1期。
    24.张镇宏等:《辽宁海城小孤山遗址发掘简报》,《人类学学报》1985年第1期。
    25.张居中、李占扬:《河南舞阳大岗细石器地点发掘报告》,《人类学学报》1996年第2期。
    26.张森水:《河北迁安县爪村地点发现的旧石器》,《人类学学报》1989年第2期。
    27.张松林、刘彦锋:《织机洞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人类学学报》2003年第1期。
    28.周国兴:《河南许昌灵井的石器遗存》,《考古》1974年第2期。
    1.陈淳:《中国细石核类型和工艺初探一一兼谈与东北亚、西北美的文化联系》, 《人类学学报》1983年第2期。
    2.陈淳:《东亚与北美细石叶遗存的占环境》,《第四纪研究》1994年第4期。
    3.陈淳:《谈旧石器类型学》,《人类学学报》,1994年第4期。
    4.陈淳:《谈史前学的方法论》,《文物季刊》,1995年第4期。
    5.陈淳:《再谈旧石器类型学》,《人类学学报》,1997年第1期。
    6.陈淳:《“操作链”与旧石器研究范例的变革》,《第八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海洋出版社,2001,第235-244页。
    7.陈淳、安家瑗、陈虹:《小南海遗址1978年发掘石制品研究》,《考古学研究》(七),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编,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149-166页。
    8.杜水生:《更新世以来山西古地理环境的演变及其对旧石器文化的影响》,《山西省考古学会论文集》,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65-72页。
    9.杜水生:《周口店和泥河湾的石料与石器制作技术》,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0年。
    10.杜水生、陈哲英:《山西阳高神泉寺遗址石制品的初步研究》,《人类学学报》2002年第1期。
    11.杜水生:《泥河湾盆地旧石器中晚期石制品原料初步分析》,《人类学学报》2003年第2期。
    12.杜水生:《中国北方的石叶类遗存》,《中国历史文物》2005年第3期。
    13.杜水生:《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分期分区及相关问题》,《考古学报》2007年第2期。
    14.董为、李占扬:《河南许昌灵井旧石器时代遗址的晚更新世偶蹄类》,《古脊椎动物学报》2008年第1期。
    15.董为、李占扬:《河南许昌灵井遗址的晚更新世鹿科化石新种类》,《人类学学报》2009年第3期。
    16.盖培:《阳原石核的动态类型学研究及其工艺思想分析》,《人类学学报》1984年第3期.
    17.高星:《周口店第15地点剥片技术研究》,《人类学报》2000年第3期。
    18.高星:《周口店第15地点原料开发方略与经济形态研究》,《人类学报》,2001年第3期。
    19.高星:《解析周日店第15地点占人类的技术与行为》,《第八届中国占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海洋出版社,2001年,第183-196页。
    20.高星:《中国古人类石器技术与生存模式的考占学阐释》,《第四纪研究》,2006年第4期。
    21.高星:《中国旧石器时代手斧的特点与意义》,《人类学学报》2012年第2期。
    22.韩茂莉:《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形成与气候变迁》,《考古》2005年第10期。
    23.黄慰文:《中国旧石器文化序列的地层学基础》,《人类学学报》2000年第4期。
    24.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阳原西白马营晚期旧石器研究》,《文物春秋》1989年第3期。
    25.李超荣:《石球的研究》,《文物季刊》1994年第3期。
    26.李浩:《丹江口库区果茶场Ⅱ旧石器遗址石制品研究》,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论文,未刊。
    27.黎兴国:《河套人及萨拉乌苏文化的年代》,《第一次全国碳十四学术会议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141—143页。
    28.李炎贤:《中国旧石器晚期文化的划分》,《人类学学报》1993年3期。
    29.李占扬:《许昌灵井旧石器时代遗址2005年出土石制品初步研究》,《人类学学报》2007年第2期。
    30.李占扬、董为:《河南许昌灵井旧石器时代遗址哺乳动物群的性质及时代探讨》,《人类学学报》2007年第4期。
    31.李占扬、陈文利:《许昌灵井旧石器时代遗址埋藏学观察》,《华夏考古》2007年第4期。
    32.李占扬、张双权:《灵井遗址动物群埋藏学研究方法与思路》,《中原文物》2008年第5期。
    33.李占扬:《关于中原地区新旧石器时代文化过渡问题的思考—以灵井遗址为例》,《考古学研究(七)》,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编,科学出版社,2008年。
    34.李占扬,张双权:《灵井遗址新材料及初步研究》,《第十一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海洋出版社,2008年。
    35.李占扬:《河南许昌灵井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2008中国重要考古发现》, 国家文物局主编,文物出版社,2009年。
    36.李占扬:《河南许昌灵井“许昌人”遗址考古发现与探索》,《华夏考古》2009年第3期。
    37.李占扬:《微痕观察初步确认灵井许昌人遗址旧石器时代骨制工具》,《科学通报》2010年第3期,第895-903页。
    38.李占扬:《灵井旧石器遗址研究新进展》,《中华文明与嵩山文明研究(第一辑)》,科学出版社,北京,2009年,第131-140页。
    39.李占扬:《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骨器的一些问题》,《东方考古》第6辑,科学出版社,2010年,北京。
    40.李占扬、许萍:《史前文化迁徙的环境思考》,《华夏考古》2010年第3期。
    41.李占扬等:《河南省灵井许昌人遗址普通马化石居群的死亡年龄曲线》,《人类学学报》2011年第1期。
    42.梅慧杰:《泥河湾盆地旧、新石器时代的过渡—阳原于家沟遗址的发现与研究》,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未刊。
    43.王幼平:《南召小空山上洞与房县樟脑洞—汉水流域两个晚期旧石器洞穴遗址的比较》,《华夏考古》1988年第4期。
    44.王幼平:《雕刻器实验研究》,《考古学研究》(二),文物出版社,1992年
    45.王幼平:《织机洞的石器工业与人类活动》,《考古学研究》(七),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编,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136-148页.
    46.卫奇:《“许家窑人”的生活环境》,《泥河湾研究论文选编》,文物出版社,1989年,第337—343页。
    47.卫奇:《泥河湾盆地旧石器遗址地质序列》,《参加第十二届国际第四纪大会论文选》,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第61-73页。
    48.卫奇:《泥河湾盆地考占地质学框架》,《演化的实证—纪念杨钟健教授白年诞辰论文集》,海洋出版社,1997年,第193-207页。
    49.卫奇:《石制品观察格式探讨》,《第八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海洋出版社,2001年,第209-218。
    50.谢飞、李增:《籍箕滩旧石器时代晚期细石器遗址》,《文物春秋》1993年第2期。
    51.谢飞:《河北阳原西白马营晚期旧石器研究》,《文物春秋》1989年第3期。
    52.谢飞:《泥河湾盆地旧石器研究新进展》,《人类学学报》1991年第4期
    53.谢飞:《泥河湾盆地旧石器文化研究新进展》,《人类学学报》1991年第4期。
    54.谢飞:《河北旧石器时代晚期细石器遗存的分布及在华北马蹄形分布带中的位置》《文物春秋》,2000年第2期。
    55.原思训等:《山西吉县柿子滩遗址的年代与文化研究》,《考古》1998年第6期。
    56.尤玉柱:《河北小长梁旧石器遗址的新材料及其时代问题》,《史前研究》1983年第1期。
    57.张瑞岭:《关于河南许昌灵井遗址和陕西大荔沙苑石器地点群时代问题的一些看法一兼及我国:“中石器时代”问题的讨论》,《考古与文物》1994年第2期。
    58.张森水:《中国北方旧石器工业的区域渐进与文化交流》,《人类学学报》1996年第4期。
    59.张双权、李占扬等:《河南灵井许昌人遗址大型食草类动物死亡年龄分折及东亚现代人类行为的早期出现》,《科学通报》2009年第19期。
    60.张双权、李占扬等:《河南省灵井许昌人遗址动物骨骼表面人工改造痕迹》,《人类学学报》2011年第3期。
    61.张双权、高星、张乐、李占扬:《灵井动物群的埋藏学分析及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中期狩猎-屠宰遗址的首次记录》,《科学通报》2011年第35期。
    1.杜水生:《华北北部旧石器文化》,商务印书馆,2007年。
    2.高星、侯亚梅:《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20世纪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文物出版社,2002年。
    3.李占扬:《中原文化大典·古人类旧石器》,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
    4.吕遵谔主编:《中国考古学研究的世纪回顾——旧石器时代考古卷》,科学出版社,2004年。
    5.夏正楷:《第四纪环境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6.谢飞:《泥河湾》,文物出版社,2006年。
    7.王幼平:《中国远古人类文化的源流》,科学出版社,2005年
    8.王幼平:《石器研究—旧石器时代考古方法初探》,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9.张森水:《中国旧石器文化》,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年。
    10.张森水:《河南省旧石器考古》,科学出版社1996年
    1.李占扬:《华北南部的细石器工业》,《旧石器考古学·72》(日文),旧石器文化谈话会2009年8月。
    2. Andre Debenath, Harold Lewis Dibble. Handbook of Paleolithic Typology: Lower and Middle Paleolithic of Europe.UPenn Museum of Archaeology,1994.
    3. Childe V G. Man Makes Himself. New York:Mentor,1951.
    4. Cohen M H. The Food Crisis in Prehistory. New He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77.
    5. Crabtree D. Comments on lithic technology and experimental archaelology. Swanson E ed.LithicTechnology:MakingandUsing StoneTools. TheHague:Mouton Publishers,1973.105-114.
    6. Henan Province,China-microblade Industry of the Southernmost in North China. Materisls of International Symposium——The Initial Human Habitation of the Continental and the Insular Parts of the Northeast Asia. P166-170.
    7. Lizhanyang. Excavation Report of the Lingjing Paleolithic Site in 2006. Chinese Archaeology,2011,11:65-73.
    8. Liyinghua. Mode of debitage and technical cognition of hominids at the Guanyindong site.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9,21.
    9. Zhang S Q, Li Z,et al. Taphonomic analysis of the Lingjing fauna and the first report of a Middle Paleolithic kill-butchery site in North China. Chinese Sci Bull, 2011,56:(30) 3213-3219
    10. Zhanyang LI, Wei DONG. 2007. Mammalian Fauna from the Lingjing Paleolithic Site in Xuchang, Henan Pronvince. The Xll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Suyanggae and her Neighbours -Prehistoric migrations in Eurasia and America. P39-51
    11. Zhanyang Li, Shinji Kato,2010, The Microblade Industry of Lingjing, Xuchang,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