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劳动争议中的举证责任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劳动争议仲裁和诉讼中,举证责任是一个核心问题,关系到劳动争议当事人切身的合法权益。如何科学合理地分配举证责任,直接关系到劳动争议处理的公平与否。
     劳动争议举证责任是指在劳动争议仲裁和诉讼中,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方当事人对自己提供的主张提供证据加以证明的责任,如果不能证明,则要承担不利后果。劳动争议举证责任强调为实现实质性的平等而倾斜保护弱者,举证责任更多地落在处于强势的一方。
     最高人民法院2001年颁布的中有关劳动争议的司法解释及诉讼证据规定、200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分别规定了劳动争议诉讼和仲裁的举证责任分配,体现了立法的进步,但相关规定也还存在不足。本文结合劳动争议的特点和我国实际国情,认为应确立我国劳动争议举证责任分配的新模式。劳动争议举证责任分配上应继续明确对劳动者倾斜保护的原则,赋予法官(仲裁员)自由裁量的权力。
     以实体法规范来确定举证责任分配,其缺点是难以适时顺应社会和法律发展,僵化的举证责任分配的规则,适用到复杂多变的劳动争议案件中容易背离正义和公平,需要法官以自由裁量予以矫正。大部分劳动争议案件中的劳动者都是处于弱势地位,然而并非所有案件都是如此,自由裁量能适应这一复杂情况。劳动法律体现倾斜保护处于弱者地位的劳动者的原则,对于我国劳动法执法落后的国情更有意义,有利于加快劳动关系规范化、法制化进程,特别有助于促进企业把提高竞争力的思路从降低劳动力成本转移到科技进步和改善管理水平上来。
     因此在劳动争议中法官(仲裁员)应以自由裁量的方式决定举证责任分配,事先可以只规定双方都负有行为举证责任,鼓励双方积极举证,提高诉讼效率。而结果举证责任即事实真伪不明时由谁承担败诉结果则由法官(仲裁员)根据案件实际情况衡量各种因素后决定。举证责任的裁量在判决书(仲裁书)中必须充分说明理由,并允许当事人以此为由提起上诉或再审。对法官自由裁量的要特别加强监督,推进审判公开化,保证人大监督、群众监督、媒体监督。
In the labor dispute arbitration and litigation, the burden of proof is a core issue related to the labor dispute of the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e immediate parties. How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allocation of the burden of proof,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labor dispute is a fair deal.
     Labor dispute is the burden of proof in the labor dispute arbitration and litigation, the workers and employers to provide the parties of their own claims to provide evidence to prove the responsibility of, if not proved, they have to bear the adverse consequences. Stressed that the burden of proof of labor disputes for the realization of substantive equality and inclined to protect the weak, the burden of proof falls more in a strong side.
     Promulgated by the Supreme People's Court in 2001 concerning the labor dispute and the judici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provisions of the Evidence, in 2007 the NPC Standing Committee adopted the "PRC Labor Dispute Mediation Arbitration Law", respectively, provides litigation and arbitration of labor disputes in the allocation of the burden of proof, the progress of the legislature, but also the relevant provisions of the deficiencies.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burden of proof,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bor dispute and China's actual national conditions that China's labor dispute should be established allocation of the burden of proof of the new model. Labor disputes on the allocation of the burden of proof should remain clear on the principle of protection of workers inclined to give the judge (arbitrator) the power of discretion.
     Norms of substantive law to determine the allocation of the burden of proof, the drawback is difficult to timely comply with social and legal development, the allocation of the burden of proof rigid rules, applicable to the complex and ever-changing labor dispute cases easy to deviate from justice and equity, the need to judge the discretion to to remedy the situation. Most labor disputes are cases of workers in a weak position, but not all cases are so, so only the most discretion to adapt to this complex situation. Embodiment of labor law is tilted in a weak position to protect the principle of workers, for China's labor law enforcement more meaningful backward conditions, conducive to speed up the standardization of labor relations and legal process, in particular, contribute to the promotion of enterprises to enhanc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ideas from the shifted to lower labor costs to improve the management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the level up.
     So the judge in the labor dispute (the arbitrator) should be based on the discretionary allocation of the burden of proof to determine in advance can only requires acts of both parties have the burden of proof has to encourage the two sides will actively burden and improve efficiency. As a result, the fact that the authenticity of the burden of proof that is not lost when the results of who will bear by the judge (arbitrator) the actual circumstances of the case after the decision to balance the various factors. The discretion of the burden of proof in the judgments (awards) must be fully justified, and allows the parties as a basis for appeal or retrial. Discretion of the judge should strengthen supervision and promote the trials open to ensure the people's congress supervision, supervision by the masses, the media monitoring.
引文
1、李浩:《民事举证责任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张卫平:《诉讼构架与程式——民事诉讼的法理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范跃如:《劳动争议诉讼程序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德]莱奥·罗森伯格:《证明责任论》,庄敏华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5、陈刚:《证明责任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德]汉斯·普维庭:《现代证明责任问题》,吴越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7、谢国伟,杨晓蓉:《劳动争议案件审判要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
    8、王全兴著:《劳动法》,法律出版社2004年第二版。
    9、董保华著:《社会法原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
    10、史尚宽:《劳动法原论》, 正大印书馆1978年重版。
    1、林嘉主编:《劳动法评论》(第一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李国光主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理解和适用》, 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1、孙德强,张冬梅,王守俊:《浅谈劳动争议诉讼与民事诉讼的区别》,载《工会理论和实践》2004年6期。
    2、沈挺:《浅析劳动争议仲裁中的举证责任》,载《中国劳动》2000年8期。
    3、黎竹义:《谈劳动争议案件的证明责任》,载《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4、陈勤:《试论劳动争议案件中的举证责任倒置》,载《中国劳动》2003年12期。
    5、孙德强:《劳动争议诉讼举证责任分配》,载《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6 年第1期。
    6、郑莉:《我国劳动争议案件中的举证责任评析》,载《法制和经济》2008年第2期。
    7、王全兴,吴文芳:《<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不足及其完善建议》,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 0 03(2)。
    8、万婧,穆远征:《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的分配述评》,载《法制与社会》2008年第4期。
    9、袁建代:《浅谈劳动仲裁中的举证责任》,载《中国劳动》2000年第3期。
    10、冯彦君:《民法与劳动法:制度的发展与变迁》,载《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3期
    11、喻琴:《<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亮点解析》,载《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08年第9期。
    1、叶红:《论民事诉讼举证责任分配原则》,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2、尹永强:《论我国民事举证责任的分配制度》,辽宁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1、温跃,刁海峰:《论举证责任》,http://www.law-lib.com/lw,(访问日期:2009年3月21日)。
    2、蔡武:《试论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http://www.law-lib.com/lw,(访问日期:2009年1月5日)。
    1关怀:《对改进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构想》,《劳动法评论》(第一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第1页。
    2参见李国光主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理解与适用》,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40页。
    3李浩:《民事举证责任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6页。
    4张卫平:《诉讼构架与程式——民事诉讼的法理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47-248页。
    5[日]松本博之:《证明责任分配》,转引自:范跃如,《劳动争议诉讼程序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7页。
    6范跃如:《劳动争议诉讼程序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9页。
    7[德]莱奥·罗森伯格:《证明责任论》,庄敏华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116页。
    8陈刚:《证明责任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92页。
    9[德]汉斯·普维庭:《现代证明责任问题》,吴越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7章。
    10温跃,刁海峰:《论举证责任》,http://www.law-lib.com/lw,(访问日期:2009年3月21日)。
    11 陈刚:《证明责任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15页。
    12史尚宽:《劳动法原论》,正大印书馆1978年重版,第241页。
    13史尚宽:《劳动法原论》,正大印书馆1978年重版,第248页。
    14孙德强,张冬梅,王守俊:《浅谈劳动争议诉讼与民事诉讼的区别》,《工会理论和实践》,2004年6期,第24-25页。
    15陈勤:《试论劳动争议案件中的举证责任倒置》,《中国劳动》2003年12期,第42-43页。
    16黎竹义:《谈劳动争议案件的举证责任》,《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第57-59页。
    17沈挺:《浅析劳动争议仲裁中的举证责任》,《中国劳动》2000年8期,第35-36页。
    18孙德强:《劳动争议诉讼举证责任分配》,《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6(1),第53-55页。
    19郑莉:《我国劳动争议案件中的举证责任评析》,《法制和经济》2008年第2期,第25-26页。
    20范跃如:《劳动争议诉讼程序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1-167页。
    21谢国伟,杨晓蓉:《劳动争议案件审判要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341-351页。
    22范跃如:《劳动争议诉讼程序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2页。
    24范跃如:《劳动争议诉讼程序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5-166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