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祖灵信仰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是关于水族祖灵观念及信仰习俗的本质、功能及文化意义的民族志。采用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民族志等基本方法,本文以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三洞乡为主要田野点,描述、分析水族复合性的祖灵观念,并进而从祖灵观念探究水族人民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认知结构的实态相,以期管窥水族社会的信仰文化模式和信仰生活方式。
     本文认为,水族的民间信仰是祖灵信仰、自然崇拜、鬼神观念的综合体。在概述水族民间信仰体系逻辑的基础上,本文首先论述了祖灵、鬼、神等超自然力之间的关联,说明祖灵在其中的中心地位及其根源。水族人对于祖灵的信仰习俗和观念态度,有既敬之又畏之、既亲之又恶之的两重性。其中,三代近祖是祈福的主要对象,远祖则是灾祸的主要源头。之后,本文从丧葬仪式、穰解祭祀仪式入手,剥离出仪式的功能形态和象征意义,藉以阐明水族人何以对祖先轻重主次有别,态度情感不一。最后,透过仪式背后的信仰取向和心理态势,本文进一步阐述信仰如何服务于生活总体目的。出于实用需求,人们将祖灵信仰行为加以合理化和习俗化,从而衍成社会性和实利性的信仰模式和观念谱系。
     本研究对信仰如何影响社会成员的心智、情感、价值取向和人际关系,有较深入细致的论述。作为地方社会的信仰形态,水族的祖灵信仰与社会的秩序整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本文将祖灵信仰视作理解地方性的线索,述及信仰所依托的水族“三家六房”为基础的地方社会结构以及国家化对边地社会的经略,因此,本文亦是对整体社会脉络和文化深层结构的一次探索。
This is a religious ethnography focused on the study of ancestral spirits belief of Shui people. Sandong Village, Sandu Shui Autonomous County in the Qian’nan Buyi and Miao Autonomous Region of Guizhou Province, is the fieldwork site of this study. This paper which follows an attempt to elaborate the religious interests of Shui people centre around the ancestral spirits, has utilized a mixed-method approach including field work and ethnography, suggesting for an inspiration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cognition structure, worldviews and values. A further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delineate the general contours and principal features of their culture and life.
     The Shui people have a complex system which combines ancestral spirits belief, nature worship and spiritualism as well. By illustrating the complexities of this belief system, this paper first draws a distinction of three categories of spirits: ancestor, deity and ghost, which are recognized as relevant to different structural contexts. In general, ancestral spirits are vested with mystical powers and authority. Since ancestors are intimately involved with the welfare of the living, they retain pivotal structural positions in the system. The relation of the ancestors to their living kinsmen has been described as ambivalent, as both punitive and benevolent. The immediate ancestors of three generations are seen as dispensing favours, while the distant ancestors are often accused of being capricious. This contradiction or conflict in attitude and emotion towards ancestral spirit is thought to be shaped by some native rationalizations pertaining to various rites and practices. By assembling in this study some of the data thus brought to light and remarking their functions and implications in context, the value orientation which is embodied in the ritual will be systematically unveiled; they are indeed essential to the objective of their life. As the requirements demanded among the Shui people are secured by the postulates of belief, we shall consider that an adjustment rests upon a utilitarian perception has been occurred. In this process of adjustment, rational logical thought may be of considerable importance.
     In examining belief in a traditional Shui minority society, this study relates the concepts under scrutiny to needs, emotions, desires, and relationship. The local belief also mirrors the social landscape of its adherents. Underlying the myriad sects and cults in the Shui society, there exists a close association among the ancestral spirits belief and social integration. At greater depth, tracing through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religious behavior and social reality, this study will serve as an angle of entry in the consideration of the social structure. It leads us to achieve the social function of ancestral spirits belief as maintenance of social group Sanjialiufang(三家六房)on the basis of lineage. Meanwhile, it adopts a new perspective in understanding the social process, which is accomplished by following the path of nationalization.
引文
[1]详参考Arthur Wolf ed. Religion and Ritual in Chinese Society,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4
    [2]详参考张珣、叶春荣编《台湾本土宗教研究:结构与变异》(台北南天书局2006年版)中,叶春荣的《厝、祖先与神明:兼论汉人的宇宙观》一文。
    [1]关于民间与民间信仰的语义讨论,详参考蒲慕州《追寻一己之福——中国古代的信仰世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9-18页。
    [2]详参考包尔丹著,陶飞亚、刘义、钮圣妮译:《宗教的七种理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3-16页。
    [1]参见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第五章。涂尔干认为图腾制度是宗教最早的形式,正是社会的力量使人脱离凡俗进入神圣境界。涂尔干的宗教研究是将社会学方法运用到宗教学领域的一个演示。
    [2]转引自Terrence Tatje and Francis L.K.Hsu.“Variations in Ancestors Worship Beliefs and Their Relation to Kinship.”Southwestern Journal of Anthropology.1969, 25: 153-172
    [3]同[2]
    [1]详参考Terrence Tatje and Francis L.K.Hsu.“Variations in Ancestors Worship Beliefs and Their Relation to Kinship.”Southwestern Journal of Anthropology.1969, 25: 153-172
    [2]转引自王建新:《宗教民族志的视角、理论范式和方法》,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3]详参考Kopytoff.“Ancestors as Elders in Africa”. Africa.1971,41:129-141
    
    [1]详参考James L.Brain.“Ancestors as Elders in Africa-Further Thoughts”.Africa.1973, 43:122-133
    [2]详参考莫里斯?弗里德曼著、刘晓春译:《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详参考杨庆堃著、范丽珠等译:《中国社会中的宗教》,上篐嗣癯霭嫔?2007年版.
    [1]详参考庄孔韶:《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246页。
    [2]转引自李亦园:《人类的视野》,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217-219页。
    [3]详参考李亦园:《人类的视野》,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213页。
    [4]详参考金泽:《中国民间信仰》,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49-155页。
    [1]详参考包尔丹著,陶飞亚、刘义、钮圣妮译:《宗教的七种理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433-434页。
     [1]详参考埃文思-普里查德著、孙尚扬译:《原始宗教理论》,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33-134页。
    [1]详参考维克多·特纳著、赵玉燕等译:《象征之林——恩登布人仪式散论》,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49-50页。
    [2]这17个行政村分别下街、板闷、板龙、板南、板厘、板劳、水根、板告、乔村、良村、寨罗、达便、定城、善哄、群力、古城、岜炮。
    [1]引自网页http://sandong.agri.com.cn/
    [1]转引自史宗主编,金泽、宋立道、徐大建等译:《20世纪西方宗教人类学文选》,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26页。
    [1]详参考杨知勇:《西南民族生死观》,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258页。
     [1]详参考陈进国:《仪式与乡土社会》(上、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40页。
    [1]详参考埃文斯-普里查德著、覃俐俐译:《阿赞德人的巫术、神谕和魔法》,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8页。
    [1]详参考玛丽·道格拉斯著,黄剑波、卢忱、柳博赟译:《洁净与危险》,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49-50页。
    [2]详参考维克多·特纳著、赵玉燕等译:《象征之林——恩登布人仪式散论》,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28页。
    [4]详参考潘朝霖、韦宗林主编:《中国水族文化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90页。
     [1]转引自英格尔著,李向平、傅敬民译:《宗教社会学经典快读》,宗教文化社2006年版,第87-88页。
     [1]详参考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48-151页。
     [1]详参考杨庆堃著、范丽珠等译:《中国社会中的宗教》,上篐嗣癯霭嫔?2007年版,第306页。
     [1]详参考李向平:《信仰、革命与权力秩序——中国宗教社会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8页。
    [1]端节赛马开道之前用的马多用白马,红褐色的马不能用,恐比赛惹争端、冲突之意。
    [1]详参考何星亮:《中国自然崇拜》,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13-316页。
    
    [1]详参考林国平:《关于中国民间信仰研究的几个问题》,《民俗研究》2007年第1期。
    [2]详参考邢莉:《观音:神圣与世俗》,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年版,第420页。
    [1]关于信仰中“情感”与“动机”的讨论,详参考格尔茨著、韩莉译:《文化的解释》,译林出版社2008年版,第102-104页。
    [1]详参考张振江、姚福祥著:《水书与水族社会:以<陆道根原>为中心的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65页。
    [1]详参考马歇尔·萨林斯著,王铭铭、胡宗泽译:《甜蜜的悲哀:西方宇宙观的本土人类学探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125页。
    1、爱必达纂:《黔南识略》,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版.
    2、苏忠廷修、董成烈纂:《荔波县志(光绪版)》,台北成文出版社1974年版.
    3、李宗昉著:《黔记》,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4、《明实录·贵州资料辑录》,贵州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5、潘一志编著:《民国荔波县志稿》,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版.
    6、三都水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三都水族自治县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7、荔波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荔波县志》,北京方志出版社1997年版.
    8、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贵州省志·民族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巴莫阿依:《彝族祖灵信仰研究》,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
    2、包尔丹著、陶飞亚、刘义、钮圣妮译:《宗教的七种理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3、布赖恩·莫里斯著、周国黎译、姜建国校:《宗教人类学》,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年版.
    4、陈进国:《仪式与乡土社会》(上、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5、岱年、世杰主编:《水族民间故事》,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6、埃文思-普里查德著、孙尚扬译:《原始宗教理论》,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7、埃文思-普里查德著,褚建芳、阎书昌,赵旭东译:《努尔人:对尼罗河畔一个人群的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的描述》,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8、埃文斯-普里查德著、覃俐俐译:《阿赞德人的巫术、神谕和魔法》,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9、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10、费孝通:《美国与美国人》,北京三联书店1985年版.
    11、菲奥纳·鲍伊著,金泽、何其敏译:《宗教人类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2、格尔茨著、韩莉译:《文化的解释》,译林出版社2008年版.
    13、何积全:《水族民俗探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
    14、何星亮:《中国自然崇拜》,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5、侯绍庄、史继忠、翁家烈:《贵州古代民族关系史》,贵州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16、金泽:《中国民间信仰》,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17、雷蒙德·弗思著、费孝通译:《人文类型》,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18、李方桂:《莫话记略·水话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9、李方桂:《水话词彙》,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0、李向平:《信仰、革命与权力秩序——中国宗教社会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1、李向平:《祖宗的神灵——缺乏神性的中国人文世界》,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22、李亦园:《人类的视野》,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23、刘锋:《百苗图疏证》,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24、刘日荣:《水族文化史》,见李德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5、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26、吕大吉、何耀华主编:《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27、马昌仪:《中国灵魂信仰》,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28、马克思·韦伯:《韦伯作品集》卷五《中国的宗教宗教与世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9、马克思·韦伯著、洪天富译:《儒教与道教》,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30、马林诺夫斯基著,李安宅译:《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31、马赛尔·莫斯、昂利·于贝尔著,杨渝东、梁永佳、赵丙祥译:《巫术的一般理论献祭的性质与功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2、马歇尔·萨林斯著,王铭铭、胡宗泽译:《甜蜜的悲哀:西方宇宙观的本土人类学探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
    33、玛丽·道格拉斯著,黄剑波、卢忱、柳博赟译:《洁净与危险》,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
    34、莫里斯·弗里德曼著、刘晓春译:《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5、石国义:《水族村落家族文化》,贵州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36、潘朝霖、韦宗林主编:《中国水族文化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7、潘一志:《水族社会历史资料稿》,三都县民族文史研究组1981年版.
    38、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的理论与实践》,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39、蒲慕州:《追寻一己之福——中国古代的信仰世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40、覃圣敏主编:《壮泰民族传统文化比较研究》(第四卷),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1、史宗主编,金泽、宋立道、徐大建等译:《20世纪西方宗教人类学文选(上、下)》,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42、涂尔干著、林宗锦等译:《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3、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4、王铭铭:《西方人类学思潮十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5、王铭铭:《中国人类学评论》(第11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年版.
    46、维克多·特纳著,黄剑波、柳博赟译:《仪式过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7、维克多·特纳著、赵玉燕等译:《象征之林——恩登布人仪式散论》,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48、吴正彪、祖明:《守护精神的家园——文化与田野在黔南》,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
    49、吴泽霖、陈国钧等著:《贵州苗夷社会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50、吴秋林:《众神之域》,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51、吴小强:《秦简日书集释》,岳麓书社2000年版.
    52、吾淳:《中国社会的宗教传统——巫术与伦理的对立和共存》,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
    53、邢莉:《观音:神圣与世俗》,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年版.
    54、邢莉:《民间信仰与民俗生活》,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5、杨庆堃著、范丽珠等译:《中国社会中的宗教》,上篐嗣癯霭嫔?2007年版.
    56、杨学政主编:《中国原始宗教百科全书》,四川辞书出版社2002年版.
    57、杨庭硕:《三都水族人家:水族》,云南人民出版社、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8、杨知勇:《西南民族生死观》,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59、英格尔著,李向平、傅敬民译:《宗教社会学经典快读》,宗教文化社2006年版.
    60、张振江、姚福祥著:《水书与水族社会:以<陆道根原>为中心的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61、张珣、叶春荣编:《台湾本土宗教研究:结构与变异》,台北南天书局2006年版.
    62、张焕君:《制礼作乐——先秦儒家礼学的形成与特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63、郑振满、陈春声主编:《民间信仰与生活空间》,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64、周星主编:民俗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65、周国茂:《自然与生命的意义世界:贵州少数民族原始崇拜与民俗》,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66、庄孔韶:《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
    1、贵州省志民族志编委会编:《民族志资料汇编》第七集
    2、贵州省民族研究学会、贵州省民族研究所编印:《贵州民族调查》(之四)
    3、贵州水家学会编:《水家学研究》(一、三、四)
    4、张振江、李法军主编:《荔波水尧水族—贵州荔波水尧乡调查与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
    5、张振江主编:《荔波永康水族—贵州荔波永康乡调查与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
    6、程瑜主编:《塘党水乡——贵州三都人类学调查报告集》,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
    1、高丙中:《民间的仪式与国家的在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2、李晓东、黄晓芬:《从<日书>看秦人鬼神观及秦文化特征》,《历史研究》1987年第4期
    3、林国平:《关于中国民间信仰研究的几个问题》,《民俗研究》2007年第1期
    4、林剑鸣:《从秦人价值观看秦文化的特点》,《历史研究》1987年第3期
    5、罗春寒:《论羁縻政策下水族地区与中央王朝的关系》,《广西民族研究》2001年第4期
    6、罗春寒:《从民间传说看水族的端节和卯节》,《中央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卷)》2000年第4期
    7、蒙爱军:《水族的宗族观念及影响》,《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8、孟慧英:《水族的神话与宗教生活》,《贵州民族研究》1988年第4期
    9、宋兆麟:《雷山苗族的招龙仪式》,《世界宗教研究》1983年第3期
    10、王建新:《宗教民族志的视角、理论范式和方法》,《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11、吴小强:《论秦人宗教思维特征——云梦秦简<日书>的宗教学研究》,《江汉考古》1992年第1期
    12、于锦绣:《彝族的“近祖崇拜”》,《世界宗教研究》1983年第2期
    13、于锦绣:原始宗教的形式、内容与分类《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第4期
    14、岳永逸:《家中过会:中国民众信仰的生活化特质》,《开放时代》2008年第1期
    15、张振江:《贵州水族的水书与水书传承研究札记》,《文化遗产》,2008年第4期
    16、张民:《探侗族的祖先崇拜》,《贵州民族研究》1995年第7期
    17、张泽洪:《文化传播视野下的信仰与仪式——以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与道教关系为例》,《宗教学研究》2007年第4期
    18、蒙耀远、张兴雄:《水书几个亟待统一与定性的问题》,“中国水书第二次国际学术研讨会,2008”会议论文
    19、宋先世:《试论贵州水族墓葬的民族特征》,“边疆民族考古与民族考古学论坛,2007”会议论文
    20、代世萤:《水族传统卯节的三种当代体现》,中山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21、董世兵:《水书先生传承研究》,中山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22、罗忱:《语言的人类学含义——水尧水族语言的个案研究》,中山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23、张秋鸿:《水族端节与村落生活研究》,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24、张兴雄:《水族的端节与社会组织》,西南民族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1、Arthur Wolf ed. Religion and Ritual in Chinese Society,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4
    2、David W. Plath.“Where the Family of God Is the Family”.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1964,66: 300-317
    3、James L.Brain.“Ancestors as Elders in Africa-Further Thoughts”.Africa.1973, 43:122-133
    4、Kopytoff.“Ancestors as Elders in Africa”. Africa.1971,41:129-141
    5、Terrence Tatje and Francis L.K.Hsu.“Variations in Ancestors Worship Beliefs and Their Relation to Kinship”. Southwestern Journal of Anthropology.1969, 25: 153-17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