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青藏高原经济地理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清末及民国时期,青藏高原局部地区设置了一些较为近代化的农牧业试验改良机构,对本地品种改造和优良品种引进、生产工具革新和生产方法改进等方面作了一些工作,在局部地区产生了一定的效益。但从全局来看,这些机构设置过于分散,数量过少,加以人才、资金及技术等方面的缺陷,对于整个区域生产力的革命性进展,无异于杯水车薪。因此,民国时期,本区在农牧业生产技术方面,仍沿袭着传统的操作方式。农业生产方面科学技术含量的低下,使青藏高原区农牧业生产依然严重受制于自然条件,农牧业生产的旧有格局被承继下来,农业区集中在青海东部的河湟地区、西藏一江两河流域、川康滇森林带以下海拔较低的河谷及盆地宜农区,牧业区主要分布西北起羌塘高原,东南延伸至青南高原、松潘草地地带及川康滇区、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一线以南的森林带以上高山草原区。
     在总体上承继旧有农牧业生产格局的基础上,由于水利兴修,外来移民的增加,政府的提倡等因素,局部地区农牧业生产格局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体现在农业垦殖的发展方面,农业区从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两个方面有所扩大,牧业区相应收缩。
     民国时期,青藏高原区森林总体破坏不大,原始林面积依然很大,尤其是在藏东南、横断山区、果洛等处,保存完好。当时,森林的利用主要表现为传统的薪炭、建筑、器具制作用材等方面。西藏和青海日月山以西地区之外的交通沿线,主要居民点和城镇周围,河流、湖泊沿岸宜农区域附近森林受破坏较为严重,人为的或天然的火灾对森林破坏最为剧烈。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资本操纵下的森林砍伐发展较快,逐渐成为本区森林破坏的主导力量。被砍伐的林区主要集中在离内地较近的农业区和便于运输的河流附近地带,以青海祁连山地、大积石山等处,甘南洮河、大夏河、白龙江沿岸,川西北岷江干支流沿岸及康属康定、九龙及丹巴等处为主。
     大体来看,青藏高原手工业生产仍停留在旧有格局,农业区和城镇是手工业较为发达、手工业者较为集中的区域。手工业仍然依附于农牧业生产,是农牧业生产的重要补充,相当一部分手工业者并没有脱离农牧业生产。但是,民国时期,本区手工业生产的进步也显而易见。一是在中心城镇,专业性的手工业生产者较为集中,手工业生产摆脱农业而独立成为一种发展方向。一是部分行业吸收并发展了内地工匠带来的技术,引进了较为先进的工具,生产效率有所提高。一是,在一些城镇出现了规模相对较大、分工更为细致、技术水平更高的手工工场。从空间布局上来看,手工业中心出现了由农村向城镇逐渐转移的趋势。
     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和发展是民国时期青藏高原区经济发展的新现象,集中分布于西宁、康定、拉萨几个区域政治经济中心点上,从一出现就奠定了本区工业发展格局的基础。
     民国时期,矿业的开采是本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中以金矿开采最为重要,几乎遍布全境。矿业开采仍沿用旧有的手工生产技术,效率低。对旧有矿区的开发在矿业开采中占有较高地位,一些品味高、矿藏富集的矿区如岷江上游、大渡河源头等处金矿区得到开发。在矿产开发方面,由于政治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工矿业发展地域特色鲜明。
     商业比较发达的区域仍然保持在农业区和邻近内地的地区,商业中心的分布承继了旧有格局,以农业区和交通沿线为主。此外,民国时期,商业发展也表现出了鲜明的地域特色。青海的商业,在建省之后,逐渐向官僚资本垄断的方向发展。民族资本、寺庙商业和官僚资本等多种经营方式并存则是康属商业发展的特点。在西藏,寺庙商和贵族商人及外国商户控制了商业经营。在总体格局没有发生革命性变化的同时,次级区域内部商业格局发生了一些变化,商业网点的分布更趋合理。
     与手工业、商业发展相对应的是城镇的发展。民国时期,青藏高原区城镇承继了旧有格局,西宁、康定、拉萨仍为本区的中心城镇,城镇依然集中在农业区和交通沿线。随着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在延续和发展旧有城镇分布格局的基础上,次级区域的城镇分布格局有所调整。这种调整,一是一些旧有的军事性质的城镇被废弃,城镇发展摆脱了对军事的依赖性,受交通、商业、手工业发展和政治的影响增大,城镇的发展和商业的发展渐趋一致,城镇的职能逐渐健全,政治和经济中心成为城镇发展的方向。一是,出现了一些新兴城镇,城镇布局更趋合理。
     民国时期,陆路交通在青藏高原区交通体系中占据绝对优势。历史上长期使用的古道仍然起着重要的交通运输作用,畜力驮运和人力背负为主要的运输方式。清末民初,英国人在江孜-亚东间改善了道路交通。三十年代以后,近代化的公路在青海、康属等地展开。随之,汽车等交通工具被引进,航空运输虽昙花一现,青藏高原的近代化交通却拉开了序幕。
     可以说,在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动荡的社会环境中,经济发展取得如此成就足够称得上难能可贵。在发展水平上认为民国时期青藏高原区经济情况“简陋”或“落后”,有其合理性,但是完全否定其取得的成就,认为民国时期本区经济发展“停滞”、“不合理”、“严重倒退”也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应该说,民国时期,由于区位和历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青藏高原经济的发展仍然滞后于沿海和内地,但是已经取得的成就也不容抹煞。
     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和地方实力政府在客观上为发展青藏高原区经济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对经济发展的束缚和阻碍作用更为显著。所以,从经济层面上来说,评判其“反动”并不过分。
     综观民国时期青藏高原区经济的发展和布局,笔者以为保持社会的稳定,消除割据,加强同内地的联系是青藏高原区经济得以健康发展的前提。民国时期交通发展较为缓慢对青藏高原区经济发展起着严重的阻碍作用,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本区由于受恶劣的自然条件限制,发展经济对劳动力素质和技术水平要求较高,所以,应当加强教育和提高科技实力。
     经济开发应当注意效益和利益分配。民国时期,本区经济开发水平较低,投入大而产出少,致使经济效益较差。以农业为例,火地烧毁大片森林只能换取小块农地三二年的收益。矿业开采,投入大量劳动力,每日所获大多仅够糊口。与经济效益较低相比较,经济开发所带来的利益分配问题更应当引起高度关注。民国时期,青藏高原区居民并没有受到本区经济开发所带来的益处,经济利益完全垄断于外部势力和地方实力派,外部势力一般为外来投资者,地方实力派则包括土司、头人、寺庙势力、贵族、军界和政界人物等等。青海与康属大规模的农业开发一般由外来移民和商人进行,本地蒙藏百姓从事者比例很低。商业资本操纵下的森林砍发,收益者只有当地土司头人及木业经营者,伐木工人则全部从内地雇用。从事矿业开采的投资者和实际控制者一般是地方实力派和外来投资者,矿工一般从内地直接招募。近代化的机器工业完全从外部引进,产业工人和技师也来自内地,基本上没有尝试对本地员工进行训练和培养的作法和打算。这种作为导致本地居民成为经济开发的看客,一方面没有为本地居民带来实际经济利益,致使经济发展缺乏后继力量,也使经济开发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另一方面,本地居民难以融入到经济开发中来以便享受经济开发带来的好处,导致部分居民对经济开发的抵制和破坏,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The latter stage of Qing Dynasty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period, have set up some tests of farming and animal husbandry that comparatively took in modern times and improved the organization in some areas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have transformed respect of improving and improving with the production method with improved seeds introduction , tool of production etc. and done some work to the local variety, have produced certain benefit in some areas . But viewed from the overall situation, the organization structuring is too scattered, there is too few quantity , the defect in talent , fund and technology ,etc, to the revolutionary progress of the whole regional productivity, tantamount to aing ridiculously inadequate effort to save a grave situation. So,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period, this district is in production technology of farming and animal husbandry, still following the traditional operation mode.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cont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respect is low, make the farming and animal husbandry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district produce and is still limited by seriously in natural conditions, the old pattern that the farming and animal husbandry produces is adopted as heir, the farming region centres in Huang area of rivers of the east of Qinghai , the Yellow Basin and the Yangtze River of one Tibet river , forest of Yunnan of the Sichuan health to bring the following lower river valley above sea level and arable district of basin, the animal husbandry district is distributed in the Northwest and got up in the plateau of Qiangtang mainly, southeast extend to blue and green south plateau , Songpan meadow area and Sichuan health Yunnan district, ridge bottom mountain -forest to study in to the south of blue and green Danggula Mountains airline bring the above alpine grassland district then.
     On the basis of adopting old production pattern of farming and animal husbandry as heir generally, because water conservancy is built, the increase of the outside immigrant, the government's factor of recommending etc., some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the production pattern of farming and animal husbandry in some areas , reflect and expand from vertical direction and horizontal two respects of direction to some extent in the fanning region in development of the agricultural cultivation mainly, the animal husbandry district shrinks conespondingly .
     The Republic of China period, destroys not big overallly in the forest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district, the area of primary forest is still very large, especially hiding the places, such as southeast, transecting the mountain area, fruit Lip river ,etc, intact. At that time, the showing as traditional firewood charcoal , architecture , utensil respect of making the materials etc. mainly of the forest. Along the line of the traffic outside the area to the west of Tibet and life mountain of Qinghai, around the main residential area and cities and towns, comparatively serious that the forest is destroyed near the arable area along the river , lake, people for or natural one fire destroy about forest most the violent. The beginning of the thirties at the end of the twenties, the commercial capital taking making profits as purpose handles deforestation under to develop very fast, become leading strength destroyed in this district forest gradually. Centre in from hinterland close farming region and easy near river area that transport mainly forest zone that cut down, the places , such as mountain region of Qilian of Qinghai, accumulating the stone and mountain greatly ,etc, along the Tao river, large Xiahe , white Longjiang of Gannan, it belongs to Kangding , Kowloon and Danba ,etc. place that the Heavenly Stems and Earthly Branches of Mingjiang River of the northwest of Sichuan flows at the bank and health.
     Come to look on the whole , the handicraft industry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is produced and still stayed in the old pattern, the farming region and cities and towns are comparatively a handicraft industry to the development, area which the handicraftsman comparatively concentrate. Still depend on the production of farming and animal husbandry in handicraft industry, it is the important supplement that the farming and animal husbandry produced, quite a few of handicraftsmans have not broken away from the production of farming and animal husbandry . But,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period, the progress that this district handicraft industry produces is obvious too. First, in the key town, handicraft industry producers of professional lines are comparatively centralized , the handicraft industry produces and gets rid of agriculture and becomes a kind of developing direction independently. One is that some trades absorb and develop technology that the inland craftsman bring, having introduced the comparatively advanced tool, production efficiency improves to some extent. First,, more careful craft workshop with higher engineering level has the scale has appeared relatively largly , divide the work in some cities and towns. By the look of space overall arrangement, the trend that shifts gradually from countryside to cities and towns has appeared in the hand industrial center.
     The appearance a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machine industry are the new phenomen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distric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period, concentrate on being distributed and in the political economic central point of several areas of Xi'ning , Kangding , Lhasa, have established the foundation of this district industrial development pattern as soon as appearing.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period, the exploitation of the mining industry is an important respect of this district economic development, among them it is most important to exploit with the gold mine , nearly spread all over the whole area. The mining industry exploits and still continues to use some old craft production technologies, efficiency is low. The development to the old mining area occupies higher position in the mining industry exploits, some taste is high, mineral deposit is rich the place money mining areas such as the upper reaches of Mingjiang River, Dadu River source of mining area collected are developed . Develop the respect in the mineral products, because of the influence in relevant factors , such as politics ,etc, the industry and mining develop the region characteristic distinctly.
     The more developed area of the commerce still keeps in the farming region and near the area of the hinterland, adopt the old pattern as heir, rely mainly on the fact that along the line of the farming region and traffic in distribution of the mart. In addition,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period, the commerce develops and demonstrates the distinct region characteristic too. Commerce of Qinghai, after building the province, the direction monopolized to the bureaucratic capital gradually is developed. It is the characteristic that the health belong to commercial development that many kinds of types of operation , such as national capital , temple commerce and bureaucratic capital ,etc. are compatible. In Tibet, temple businessmen of trader and noble and foreign control commerce of trade company manage . While revolutionary character has not taken place and change in the overall pattern, secondary area commercial pattern take place some change, more rationally distribution of the commercial network.
     A corresponding one i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ies and towns to develop with handicraft industry , commerce.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period, adopted the old pattern as heir in the cities and towns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district, Xi'ning, Kangding , Lhasa are still the key town of this district, along the line of still centring in the cities and towns the farming region and traffic.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andicraft industry , commerce, on the basis of extending and developing the old cities and towns and is distributed pattern, the cities and towns of the secondary area are distributed pattern and adjusted to some extent. This kind of adjustment, one is discarded in the cities and towns of some old military nature of some, urban development gets rid of the dependence on military affairs, is affected by traffic, commerce, h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politics and increas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ies and town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mmerce are unanimous gradually, the function of the cities and towns is sound gradually, politics and economic center become directions of urban development. First,, appear some new developing cities and towns, more rationally urban overall arrangement.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period, the land route traffic occupies the absolute predominance in the traffic system in the district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Long run honest to yet blow important communications and transportation function in history, animal power carries on the back and transports bearing with manpower for the main transportation way. Will it be the beginning such as the people latter stage of Qing Dynasty, Englishmen improved the road traffic among Jiangzi- Yadong. After the thirties , launched in such places as the highway that took in modern times belonged to Qinghai , health . Thereupon, the means of transportation , such as automobile ,etc. are introduced , although air transportation is transient, but the modern traffic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has raised the curtain.
     We can say, in abominable natural conditions and turbulent social environment, it is enough to deserve to be called estimably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obtain and accomplish so. Think the economic conditions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distric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period " simple and crude " or " lag behind " on the development level, there is its rationality, but totally deny its achievement made, think that it is not a practical attitude that this district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period " stays cool " , " unreasonable " , " falls back seriously ". Should say , the Republic of China period, because position and history many kinds of influence of factor, development, Qinghai-Tibet Plateau of economy lag behind on coastal with Mainland still, but the achievement already made can't be obliterated either.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period, national government and local strength government played a active role in suring in order to develop economy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district objectively. However, more remarkable to constrain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 of hindering. So, come from economic aspect and say, it is not excessive to judge it" reactionarily ".
     Taking a broad 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distric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period and overall arrangement, I thought I kept the stability of the society, dispel and set up, it is the prerequisite that the economy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district must use sound development to strengthen the connection with hinterland. The traffic developm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period comparatively plays a serious hindrance role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district slow, it is the bottleneck restraining development of economy. Because this district is limited by abominable natural conditions, develop economy and expect relatively much workforce's quality and engineering level, so, should strengthen education and improve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trength.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benefit and distribution of interest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period, this district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is relatively low, has high input but there are few outputs, cause the economic benefits to be relatively bad. Take agriculture as an example, the fire is burnt can only gain the small income of 32 of pieces of farmland in the large stretch of forest. The mining industry exploits, investing to a large number of workforces, it is mostly only enough to eke out a living to obtain every day. Comparing with more low the economic benefits, the question of distribution of interests brough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should cause the high concern even more.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period, residents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district have not received this benefit brought of district economic development , the economic benefits are totally monopolized in the external force and local those who actually have strength and hold power, the external force is generally outside investors, the local those who actually have strength and hold power include toast , tribal chief , temple force , noble , military circles and political circles personage ,etc. Qinghai and health are belonged to extensiv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o generally go on by outside immigrant and businessman , it is very low to indebted to hiding the specific gravity of persons who are engaged in of common people here. The commercial capital handles the forest under and cuts the hair, the income person has operators of tribal chief and wood industry of local toast only, the lumbermans are all employed from the hinterland. Investors who is engaged in exploiting in the mining industry and persons who control actually are generally local those who actually have strength and hold power and outside investor, the miner generally recruits from the hinterland directly. The machine industry that takes in modern times totally introduces from the outside, industrial worker and technician come from the hinterland, there are no practice and plan trying to be trained and training to local staff basically. This kind is as causing locals lo become the onlooker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on one hand not bring the actual economic benefits to the local, cause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lack the strength of carrying on , make economic development lose the due meaning too;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difficult for the local to incorporate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coming in order to enjoy the advantage brought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cause some residents to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o the resistance and destruc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引文
① 此类游记,在建国前后皆仃研究边疆民族或专门从事藏区研究的专家学者的中译本,笔者在使用时以这些中译本为准。
    ① 如芈一之《青海地方史略》,页273-316,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王昱、聪喆《青海简史》,页223-245,青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西藏通史简编》,页288-290,恰白·次旦平措等,五洲传播出版社,2000年:赵萍、续文辉《简明西藏地方史》,论及近代经济,页153-241,民族出版社2000年。
    ② 中科院民研所少数民族调查组编印《藏族简史》,页141-189,1963年;黄奋生《藏族史略》,页373-396,民族出版社,1981年;王辅仁、索文清《藏族史要》,页161-214,四川民族出版社,1981年;编写组《藏族简史》,页257-419,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陈光国《青海藏族史》.页581-610,青海民族出版社,1997年;芈一之主编的《青海蒙古族历史简编》,页240-252,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吕建福《土族史》,页521-522,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赵心愚《纳西族与藏族社会关系史》,页315-327,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等。
    ③ 王致中、魏丽英《中国两北社会经济史研究(下册)》,三秦出版社,1989年。
    ④ 蓝勇《历史时期西南经济开发与环境变辽》,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
    ⑤ 魏永理《中国近代西北开发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
    ① 黄天华《西康建省述论》,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编号20020501。
    ② 周天豹、凌承学主编《抗战时期西南经济发展概述》,页136-307,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
    ③ 王广义《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西北经济开发述评》,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④ 刘进《中心与边缘:国民党政权与甘宁青社会》。页302-320,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
    ⑤ 吴彦勤《清末民国时期川藏关系研究》,云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⑥ 李志农《清末民国时期西藏政治格局研究》,云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⑦ 苏黎《印度近代后期对外贸易浅析》,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⑧ 多杰才旦等《西藏封建农奴制社会形态》,页3-173,中国藏学出版社,1996年。
    ⑨ 邓慧君《青海近代社会史》,页55-65,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⑩ 许广智《西藏地方近代史》,页307-323,西藏人民出版社,2003年。
    11 张波《西北农牧史》,陕西科技出版社,1989年。
    ① 郭声波《四川历史农业地理》,页119-136、209-213、256-259、309-319,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
    ② 张龙《二十世纪前期的西康农业开发》,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编号2002335。
    ③ 王成敬《西北的农田水利》,页58-63,中华书局,1950年。
    ④《传统西藏水利小史》,《西藏研究》1996年3期:《历史上西藏水利状况》,《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6年3期;《西藏水利小史》(1-5),《中国水利》1994年7-9、11-12期。
    ⑤ 占堆《西藏传统农业及其继承和改进》,《西藏农业科技》1995年1期;王先明《传统农业技术在西藏农业持续发展中的作用》,《西藏科技》1995年4期。
    ⑥ 廖国一《近代藏族种植业和农产品加工技术初探》,《农业考古》1999年1期。
    ⑦ 王川《民国时期“西康农事试验场”的设置及其实际成效》,《西藏大学学报》2004年1期。
    ① 朱普选《明至民国时期青海东部地区自然灾害及其治理》,《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年4期。
    ② 《近代西藏林业史勾陈》,《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4年3期;《近代西藏林业史若干问题的探索》,《中国农史》1995年1期。
    ③ 魏振铎《民国时期河湟地区的植树造林运动》,《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3期。
    ④ 王川《民国三十六年两康省的植树节及其造林评价》,《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3期。
    ⑤ 中共青海省委宣传部《青海畜牧业经济发展史》,页52-87.青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⑥ 廖国一《试论近代藏族的畜牧业和畜产品加工技术》,《康定民族师专学报》1999年2期。
    ① 《西藏传统纸史考略》,《中国造纸》,1994年2期;《历史上西藏造纸业考略》,《中国历史地理论从》,1994年4期。这两篇文章事实上应为一篇,只是名称改换而已。
    ② 李玉香《略述西藏早期冶金业》,《西藏研究》1994年4期。
    ③ 如毛继祖《第十三世达赖喇嘛与藏区的近代化》,《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2期;许广智《西藏地方推行近代化改革的历史初探》,《西藏大学学报》,1994年3期;张生寅《近现代时期青海科技发展概述》,《青海社会科学》,2000年5期:徐中林《试论近代西藏的几次现代化尝试》,《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1期等皆为此类。
    ④ 杨嘉铭、杨环《藏区黄金开发的几次浪潮》,《西藏研究》,2000年2期。
    ⑤ 任新建《雪域黄金:西藏黄金的历史与地理》,页171-265,巴蜀书社,2003年。
    ⑥ 尚季芳《西北近代工矿业开发述论》,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
    ⑦ 《西藏盐史研究》,《盐业史研究》1995年1期;《历史上柴达木的盐业》,《柴达木开发研究》,1996年1期:《历史上青海省的盐业》,《盐业史研究》,1996年4期。后二者事实上是同一篇文章。
    ⑧ 陶宏、黄健《西藏芒康县盐井乡盐业研究》,《盐业史研究》,2002年4期:黄健《西藏芒康县“盐井”晒盐工艺之研究》,《中国井盐》,2002年5期。
    ① 马建吕《抗日时期国民政府开发西北农业问题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何平《抗日时期国民政府开发西北地区商业问题研究》、容岚《抗日时期国民政府开发西北交通问题研究》、王永飞《抗同时期西北城市发展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② 盛明《边茶贸易与康藏地区经济》,《四川藏学研究》(二),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
    ③ 王一清《历史上甘南的民族贸易简述》,《中国藏学》1993年3期。
    ④ 尹伟先《青藏高原的麝香与麝香贸易》,《西藏研究》1995年1期.
    ⑤ 朱卫《1919-1945拉达克与中国新疆、西藏的贸易》,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编号2004099。
    ⑥ 陈继东《近代西藏经亚东口岸与印度的贸易结构》,《南亚研究季刊》2004年1期。
    ⑦ 安新固《西藏的盐粮交换》,《西藏研究》,1982年3期;李坚尚《盐粮交换及其对西藏社会的影响》,1994年1期。
    ⑧ 卢秀璋《从西藏边贸和亚东口岸的历史与现状看我国与南亚各国贸易发展的前景》,《西藏研究》,1994年3期。
    ⑨ 星全成《民主改革前藏族部落交换与买卖述略》,《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1年3期。
    ⑩ 马平《近代甘青川康边藏区与内地贸易的回族中间商》,《回族研究》,1996年4期。
    11 黄正林《近代什宁青农村市场研究》,《近代史研究》,20Q4年4期。
    12 赵珍《近代青海的商业、城镇与金融》,《青海社会科学》,2002年5期。
    13 张世海《民国时期安多地区的回藏贸易》,《回族研究》,1997年2期。
    ① 刘君《近代四川藏区鸦片贸易及其社会危害》,《中国藏学》,2002年3期。
    ② 周智生《云南商人与近代滇藏商贸交流》,《西藏研究》.2003年1期。
    ③ 周晶、孔宪风《20世纪初西藏城市中的尼泊尔商人》,《西藏研究》,2003年4期。
    ④ 王川《民国时期的昌都》,李光文等编《西藏昌都一历史·传统·现代化》,重庆出版社,2000年;王川《藏区城市昌都的近代变迁》,《四川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2期。
    ⑤ 王川《近代西藏昌都社会研究(1840-1949)》,四川大学博士后出站报告,2004年。
    ⑥ 雷莉《试论青海城镇发展的特点》,《青海民族研究》,1998年3期。
    ⑦ 王振民《结古私营商贸及枢纽作用》,《青海金融》,2004年4期。
    ⑧ 编委会《青海公路交通史》第一册,页153-351。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年:编委会《西藏古近代交通》,页191-232,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年。
    ⑨ 杨武《青藏高原的交通与发展》,页1-23,中国藏学出扳社,1999年。
    ⑩ 陈红伟《滇藏茶叶之路初探》.《中国茶叶加工》,2001年1期。
    ① 张永攀《中印日玛线、藏印驮运线与英国的干涉活动》,《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2年1期;张永攀等《抗战期间中英政府交涉中印公路运输线考释》,《长安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2-3期。
    ② 关于日本的著述可参看贞缣绫子著、钟美珠译《西藏研究文献目录 日、汉文篇1877-1977》,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
    ③ 相关研究成果可以参看冯蒸《国外西藏研究概况(1949-197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及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等单位陆续主编出版的《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等。
    ① 史克明等《青海省经济地理》,页4,新华出版社,1988年。
    ② 程鸿等《西藏农业地理》.页16,科学出版社,1984年。
    ① 许公武《青海志略》,页24,商务印书馆,民32年。
    ② 李式金《柴达木盆地的一角》,《边疆通讯》2卷9期,民34年。
    ③ 房新民《西藏》,页19,新知识出版社,1954年。
    ④ 戴兴三《后藏环游记》,《康藏研究》9 期,民36年。
    ① 史克明等《青海省经济地理》,页5,新华出版社,1988年。
    ② 卢鋈《拉萨之气候》,《地理学报》5卷,民27年。
    ③ 柯象峰《西康社会之鸟瞰》,页4,正中书局,民29年。
    ① 黎小苏 《青海之地理环境》,《新亚细亚》6卷1期。
    ② 严德一 《柴达木屯垦问题》,《边政公论》2卷6—8期合刊,民32年。
    ③ 徐近之 《民国二十四年拉萨之雨季》,《方志》9卷2期,民25年。
    ④ 蒋丙然 《西藏之气候与农作物》,《中央亚细亚》1卷2期。
    ⑤ 任乃强 《西康图经·地文篇》,页122,新亚细亚学会出版社,民24年。
    ⑥ 杨仲华 《西康纪要》,商务印书馆,页77,民24年。
    ⑦ 孙明经 《开发西康之意义及其途径》,《西南边疆》14期,民31年。
    ① 任乃强 《四川第十六区民族分布》,《康藏研究》24期。
    ② 李式金 《云南阿敦子——一个汉藏贸易地》,《东方杂志》40卷16号。
    ③ 施忠允 《西北屯垦研究》,页36981,(台)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美)中文资料中心印行,1977年。
    ④ 严德一《柴达术屯垦问题》,《边政公论》2卷6—8期合刊,民32年。
    ⑤ 曾文甫 《西康经济地理》,《西康经济季刊》9卷,民33年。
    ① 张其昀 《夏河县志》,页33,民国手抄本。
    ② 李祖宪 《甘宁青水利建设》,《新西北月刊甲刊》6卷1—3期合刊。
    ③ 蒋丙然《西藏之气候与农作物》,《中央亚细亚》1卷2期。
    ④ 周开庆《四川经济志》,页329,(台)商务印书馆发行,1972年。
    ① 西藏历史档案馆等《灾异志——雹霜虫灾篇》,页35、72,中国藏学出版社,1990年。
    ② 周炜 《西藏19世纪以来的水灾——西藏水灾档案研究》,《中国藏学》1990年3期。
    ① 严德一 《柴达木屯垦问题》,《边政公论》2卷6—8期合刊,民32年。
    ② 李世英等 《柴达木盆地植被与土壤调查报告》,页8,科学出版社,1958年。
    ① 严德一 《柴达木屯垦问题》,《边政公论》2卷6—8期合刊,民32年。
    ② 佚名 《石渠现况素描》,《康导月刊》2卷8期,民29年。
    ③ 蒋丙然 《西藏之气候与农作物》,《中央亚细亚》1卷2期。
    ① 胡序威等 《西北地区经济地理》,页98,科学出版社,1963年。
    ① 翟松天 《中国人口·青海分册》,页2、54,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年。
    ① 林鹏侠 《西北行》,页161,中国西北文献丛书册130。
    ② 张得善 《青海种族分布概况》,页105—146,中国西北文献丛书册127。
    ③ 陈赓亚 《西北视察记》,页198,中国西北文献丛书册132。
    ④ 关于果洛人口之统计数字较为复杂,清末民初刘赞廷(《中国地方志集成》册67《甘孜县图志》页51)认为有5250户,若户以4口计,为21000人;民23年庄学本(《俄洛初步介绍》,《西南边疆》13期,民30年)调查后认为全境牧民约一万户,全境人口约三至五万,密度极稀,旅行其间,往往一二日不见人烟,以游牧为生业;民26年马鹤天估计为84200户398700口;民33年绳景信(绳景信《果洛及阿瓦行记》,《边政公论》4卷7—8期合刊,民34年)调查有6300户,若户以4口计,为25200人,而号称300000人。其余大多按照果洛人自己的说法估计为10万人或20万人。对以上数据加以分析,民国时期的调查材料当更为接近事实,其中庄学本基本游历了果洛全境,所得出数字较为精确,应该说一万户约三到五万人还是较为可信的数字。
    ⑤ 高良佐 《西北随轺记》,中国西北文献丛书册129。
    ⑥ 佚名 《青海各县户口调查》,《开发西北》4卷6期,民24年。
    ⑦ 张印堂 《宁青经济地理之基础与问题》,《边政公论》1卷11—12期合刊,民31年。
    ⑧ 远人 《青海概况》,《蒙藏月报》11卷1期,民29年。
    ⑨ 佚名 《青海民厅最近之调查》,《边政公论》1第2期,民30年。
    ⑩ 蒋浩然 《西北问题的认识》,《边政公论》1卷3-4期合刊,民30年。
    ① 马玉珊 《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青海卷》,页19,中共党史出版社,1993年。
    ② 史克明 《青海省经济地理》,页15。翟松天估计1949年人口为148万人。胡序威等(《西北地区经济地理》,页14)认为青海抗战前人口为150万,1949年仍为150万,不可取。
    ③ 顾执中、陆冶 《到青海去》,中国西北文献丛书册126。
    ④ 路遇、滕泽之 《中国人口通史》,页1112,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
    ⑤ 胡永科 《中国西部概览——青海》,页190,民族出版社,2000年。
    ① 据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存档案资料整理,参考翟松天《中国人口·青海分册》,页67,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年。
    ② 俞湘文 《西北游牧藏区之社会调查》,页385。
    ③ 编委会 《甘南州志》,页1026-1027。
    ④ 李式金 《拉卜塄之民族》,《边政公论》6卷1期,民26年。
    ⑤ 李式金 《拉卜塄之人口》,《边疆通讯》5卷2—3期,民37年。
    ⑥ 任承宪 《拉卜塄之农业》,《方志》9卷3—4期合刊,民25年。
    ① 王志文 《甘肃西南部边区考察记》之三,西北文献丛书册135。
    ② 唐茑 《拉卜塄番民的经济生活》,中国西北文献丛书册140。
    ③ 民政部、建设部 《中国县情大全·西北卷》,页549、581,中国社会出版社,1993年。
    ④ 柯象峰 《西康社会之鸟瞰》,页8。
    ⑤ 蒋君璋 《西藏之自然环境与人生》,《边政公论》3卷3期,民33年。外国人估计数字包括青康甘边在内。
    ⑥ 黄奋生 《西藏人口估计》,《边疆研究季刊》创刊号,民29年。本年,吴忠信《西藏纪要》页180以藏人年均消费茶叶计算,估计西藏本部人口至多不过百万。
    ⑦ 佚名 《西藏》,《边疆通讯》4卷5期,民36年。
    ⑧ 黄颢、刘洪记 《西藏50年·历史卷》,页122,民族出版社,2001年。
    ① 赵文林 谢淑均 《中国人口史》,页512—513,人民出版社,1988年。
    ② 如(美)梅·戈德斯坦著、杜永彬译《喇嘛王国的覆灭》,页5,时世出版社,1994年:刘瑞《中国人口·西藏分册》,页6,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年:路遇、滕泽之《中国人口通史》,页1153,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0年:侯杨方《中国人口史1910-1953年》,页223,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等。
    ③ 杨华军、陈昌文 《西藏人口统计的历史和分析》,《中国藏学》2005年3期。
    ④ 任乃强 《西藏之外廓与核心》,《风土杂志》3卷1期,页7,民38年。
    ⑤ 朱绣 《拉萨见闻录》,《开发西北》2卷1期,页33,民23年。清末张荫棠亦云:“西藏人口,自乾隆初至光绪百七十年间减少80万。”
    ① (英)Bell著、起森译《西藏的农民》,《边政公论》1卷3—4期合刊,页158,民30年。
    ② 陈长蘅 《人口》,民图实业部编 《中国经济年鉴》,页1-2,商务印书馆,民23年。
    ③ 任乃强 《康藏史地大纲》页8。
    ④ 刘瑞 《中国人口·西藏分册》,页4、36—37。
    ① 编委会 《阿坝州志》,页360,民族出版社,1994年。
    ② Drid Crockett Graham著、徐君译《羌族风俗》,冉光荣等编《四川岷江上游历史文化研究》,页179,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
    ③ 边政设计委员会《川康边政资料辑要》册10《理番县》,页29,民29年铅印本。
    ① 边政设计委员会 《川康边政资料辑要》册11《茂县》,页26、60,民29年铅印本。
    ② 边政设计委员会 《川康边政资料辑要》册11《懋功县附靖化县》,页14,民29年铅印本。
    ③ 侯杨方 《中国人口史》第六卷,页200,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④ 杨仲华 《西康概况》,页247,商务印书馆,民21年。
    ① 编委会 《也达县治》,页93—94,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
    ② 佚名 《金汤户口调查》,《康导月刊》2卷10期,民29年。
    ③ 编委会 《甘孜州志》,页221,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
    ① 吴文晖、朱鉴华 《西康人口问题》,《边政公论》3卷2期,民33年。
    ② 佚名 《西康的新巴安》,《康导月刊》4卷4—5期合刊,民31年。
    ① 边政设计委员会 《川康边政资料辑要》册4《盐源概况资料辑要》,民29年铅印本。
    ② 蒋君璋《西南经济地理》,页285—294,商务印书馆,民34年。
    ③ 内政部 《中华民国行政区域简表》,页98,商务印书馆,民36年。
    ④ 严德一 《中印公路之经济地理》,《边政研究》6卷3期,民36年。
    ⑤ 编委会 《中甸县志》,页15、118,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
    ① 魏明章《青海的蒙旗》,页320,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142册。
    ① (澳大利亚)内维尔·马克斯维尔著、陆仁译《印度对华战争》,页47,世界知识出版社,1981年。
    ② (美)梅·戈德斯坦 杜永彬译《喇嘛王国的覆灭》,页302,时世出版社,1994年。
    ③ 有关“麦克马洪线”的讨论非本文重点,且已有大量研究,除上引诸文外,诸如王宏纬 《喜马拉雅山情结——中印关系研究》、吕昭义 《英帝国与中国西南边疆(1911—1947)》、(印)普卢塔克 《中印边界秘史》、(英)黎吉生 《西藏简史》、(苏联)节昂诺夫 《外国在西藏的扩张》、(加)戈伦夫《现代西藏的诞生》等等均有涉及,故在此不做深入探讨。
    ① 佚名《西藏》,《开发西北》4卷5期,民36年。
    ① 任乃强 《西藏辖县的探索》,《康藏研究》22期,民37年。
    ② 牙含章 《西藏地方政府的反动本质》。
    ③ 编写组 《西藏自治区概况》,页35-38,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年。
    ④ 陈潮等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地图集》沿用了这个数字。
    ⑤ 黄奋生 《藏族史略》,页383。
    ⑥ 格勒等 《藏北牧民——西藏那曲地区社会历史调查》,页51、57、60,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年。
    ⑦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西藏山南基巧和乃东琼结社会历史调查资料》,页7、187—189,1992年。
    ⑧ 西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编辑组《藏族社会历史调查(四)》,页10、44、65,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年。
    ① 多杰才旦主编《西藏封建农奴制社会形态》,页215。
    ② 林耀华 《川康北界的嘉戎土司》,《边政公论》6卷2期,民36年。
    ① 康定民族师专编写组编《甘孜藏族自治州民族志》,页108,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年;编委会《阿坝州志》,页174,民族出版社,1994年。
    ① 江应樑 《云南边疆地理概要》,《边政公论》6卷4期,民36年。
    ② 王恒杰 《迪庆藏族社会史》,页277,中国藏学出版社,1995年。
    ① 编委会 《青海省志·农业志》,页8,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② 杨焕 《青海的概况》,《蒙藏周报》41期,民19年。
    ③ 编委会 《青海省志·农业志》,页8。
    ④ 施忠允 《西北屯垦研究》,页37020、37042。
    ① 佚名 《青海省各县风土调查记》。
    ② 向良佐 《西北随轺记》,页227。
    ③ 编委会 《祁连县志》,页178,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
    ④ 调查组 《青海省藏族蒙古族社会历史调查》,页79、81,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① 吕治平 《青海经济之现状及发展之我见》,《蒙藏月报》9卷5-6期合刊,民28年。
    ② 王泽戎 《柴旦区垦殖刍议》,《边政公论》1卷3—4期合刊,民30年。
    ③ 李承三 《西北地理环境与我民族》,《边政公论》2卷6—8期合刊,民32年。
    ① 马鹤天 《甘青藏边区考察记》,页311,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四辑册20。
    ① 吕治平 《青海经济之现状及发展之我见》,《蒙藏月报》9卷5-6期合刊,民28年。
    ② 董涵荣 《青海湟源县》,《新青海》4卷1-2期,民25年。
    ① 史克明 《青海省经济地理》,页66,新华出版社,1987年。
    ② 陈光国 《青海藏族史》,页591-592,青海民族出版社,1997年。
    ① 任承宪 《拉卜塄之农业》,《方志》9卷3—4期合刊,民25年。
    ② 绳景信 《果洛及阿瓦纪行》,《边政公论》4卷4-6期合刊,民34年
    ③ 李孤帆 《西行杂记》,页347。
    ④ 编委会 《甘南州志》,页551,民族出版社,1999年。
    ① 编委会 《中国地方志集成·西藏府县志辑》,巴蜀书社,1995年。
    ② 严德一 《察隅边防述略》,《边疆通讯》4卷5期,民36年。
    ① 安杰才旦 《西藏封建农奴制形态》,页53。
    ② 吴忠信 《西藏纪要》,页175,
    ① 安七一 《中国西部概览——西藏》,页28,民族出版社,2000年。
    ② 见(美)戈尔斯坦著,耿升译 《喇嘛王国的覆灭》,页68,注2。注为耿升所加。
    ③ 刘曼卿 《康藏轺征》,页129,(台)南天书局,1987年。
    ④ 程鸿等 《西藏农业地理》,页33,科学出版社,1984年。
    ① 佚名 《汶川县龙池垦地荒凉》,《川边季刊》2卷1期,民25年。
    ② 见调查组 《四川省阿坝州藏族社会历史调查》之《若尔盖农区社会情况调查》等相关调查报告,四川省社科院出版社,1985年。
    ③ 郭声波 《四川历史农业地理》,页135,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
    ④ 编写组 《阿坝藏族自治州概况》,页168。
    ① 刘衡如 《视察道鑪甘德白瞻雅七县报告书》,《新西康》一卷2期,民27年。
    ② 尹子文 《鑪霍概况》,《康导月刊》2卷4期,民28年。
    ③ 王文萱 《西康之垦务》,《开发西北》2卷2期,民23年。
    ④ 董兆孚 《民18年鑪霍县调查录》,《边政》3期,民19年;边政设计委员会编 《川康边政资料辑要》,册14《鑪霍县》,页13,民29年铅印本。
    ⑤ 佚名 《西康金博公司停业》,《川边季刊》1卷1期,民24年。
    ① 边政设计委员会编 《川康边政资料辑要》册12《康定县》,页39、42民,民29年铅印本。
    ② 任乃强 《西康杂记》,《边政》2期,民18年。
    ③ 刘贻燕 《西康经济建设回顾与前瞻》,《康导月刊》三卷1期,民29年。
    ① 编委会 《鑪霍县志资料选辑(1)》,页196-197。
    ② 黄国璋 《西康边防问题及其解决途径》,《边政公论》1卷11—12期合刊,民31年。
    ③ 佚名《西康的新巴安》,《康导月刊》4卷4-5期合刊,民31年。
    ④ 佚名 《边政资料》之《理化巴安新建设》,《边政公论》1卷3-4期合刊,民30年。
    ⑤ 吴谧赓 《西康土地行政我见》,《新西康》2卷1-2期,民33年。
    ⑥ 贺觉非 《理化县志稿》卷五《农林》,民34年铅印本。
    ⑦ 邱述钤 《九龙经济建设之研讨》,《康导月刊》2卷1期,民29年。
    ⑧ 朱刚夫 《得荣鸟瞰》,《康导月刊》2卷11期,民29年。
    ⑨ 郑象铣 《西康商原区之农业与移植》,《边政公论》2卷11—12期合刊,民32年。
    ① 严钦尚 《西康居住地理》,《地理学报》6卷,民28年。
    ② 郭声波 《四川历史农业地理》,页135。注,此处据郭声波统计,并补充金汤设置治局耕地38顷。
    ③ 编委会 《甘孜州志》,页895,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
    ① 傅述尧 《木里记》,《边事研究》8第5期,民28年。
    ② 编委会 《木里藏族自治县志》,页251、258、350,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
    ① 编委会 《中甸县志》,页465、549,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
    ① 顾执中、陆诒 《到青海去》,页228、274。
    ① 李文恩 《赴白孜噶拉查灾日记》,《新西康》2卷3-4期,民33年。
    ② 编委会 《青海历史纪要》,页200-201。
    ① 陈赓亚 《西北视察记》,页185。
    ① 佚名《青海》,《边疆通讯》3卷10期,民34年。
    ① 陆地 《青海的水利事业》,《和平日报》,民37年5月14日。
    ② 胡序威等 《西北地区经济地理》,页140。
    ① 胡永科 《中国西部概览——青海》,页83。
    ② 编委会 《甘南州志》,页593。
    ③ (美)伊里亚·托尔斯泰著、向宇芳译 《横越西藏记》,《风土杂志》3卷1期,民38年。
    ④ 杨仲华 《西康纪要》,页198。
    ⑤ 多杰才旦 《西藏封建农奴制社会形态》,页17。
    ① (美)卡拉斯科著、陈永国译 《西藏的土地和政体》,页4,西藏社科院西藏学汉文文献编辑室编印,1985年。
    ② 编委会 《阿坝州志》,页1164,民族出版社,1994年。
    ③ 编委会 《阿坝州志》,页1164。
    ④ 边政设计委员会编 《川康边政资料辑要》册11《茂县》,页3、57。
    ⑤ 任乃强 《甘孜县视察报告》,《边政》4期,民19年。
    ① 刘曼卿 《康藏轺征》,页44,(台)南天书局,1987年
    ② 任乃强 《泸定导游》,《康导月刊》2卷8期,民29年。
    ③ 施德魁 《西康五年来之水利事业概况》,《新西康》3卷6-8期合刊,民34年。
    ④ 布僧 《泸定农牧鸟瞰》,《西康经济季刊》8期,民33年。
    ⑤ 西康社会调查团 《西康省社会经济调查报告·泸定》,《西康经济建设丛刊》1辑4类,民28年。
    ⑥ 罗昌平 《巴安经济调查》,《西康经济季刊》7期,民32年。
    ① 编委会 《甘孜州志》,页1205,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
    ② 编委会 《甘孜州志》,页1205。
    ③ 编委会 《木里藏族自治县志》,页350,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
    ④ 编委会 《中甸县志》,页460、549,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
    ① 编委会 《青海省志·农业志》,页231、251,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① 施忠允 《西北屯垦研究》,页37050。
    ② 周振鹤 《青海》,页217,(台)南天书局1987年。
    ① 翟松天 《青海经济史(近代卷)》,页34-35,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② 佚名 《青海省各县风土调查记》。
    ③ 曹瑞荣 《玉树志略·农业》
    ① 张印堂 《宁青经济地理之基础与问题》《边政公论》1卷9—10期合刊,民31年。
    ① 王玉平 《珞巴族》,页36,民族出版社,1997年;吴从众 《西藏察隅僜人的社会与文化》,页23,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
    ② 多杰才旦 《西藏封建农奴制社会形态》,页19。
    ③ 编委会 《阿坝州志》,页919、921、923,民族出版社,1994年。
    ① Graham著、徐君译 《羌族风俗》,冉光荣主编 《四川岷江上游历史文化研究》。
    ② 羌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编印 《近代羌族经济资料汇编》,页12-13,1963年。
    ① 佚名 《西康的新巴安》,《康导月刊》4卷4-5期合刊,民31年。
    ② 刘贻燕 《西康经济建设回顾与前瞻》,《康导月刊》3卷1期,民29年。
    ③ 编委会 《康定县志》,页104,四川辞书出版社,1995年
    ④ 文阶 《德格写真》,《康导月刊》2卷4期,民29年。
    ⑤ 编委会 《道孚县志》,页142,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
    ① 王恒杰 《迪庆藏族社会史》,页287,中国藏学出版社,1995年。
    ① 编委会 《中甸县志》,页460、471。
    ① 施忠允 《西北屯垦研究》,页37023。
    ② 陈光国 《青海藏族史》,页589-590,青海民族出版社,1997年。
    ① 陈赓亚 《西北视察记》,页198。
    ② 翟松天 《青海经济史(近代卷)》,页39-40,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③ 明驼 《卓尼之过去与未来》,《边政公论》1卷2期,民30年。
    ① 吴忠信 《西藏纪要》,页175。
    ② 佚名 《杂瑜区概况调查记》,《康导月刊》4卷6-7期合刊,民31年。
    ③ 蒋丙然 《西藏之气候与农作物》,《中央亚细亚》1卷2期,民24年。
    ① 蒋丙然 《西藏之气候与农作物》。
    ② 戴新三 《日喀则鸟瞰》,《边政公论》4卷9—12期合刊,民34年。
    ③ 王玉平 《珞巴族》,页36、38,民族出版社,1997年。
    ④ 编委会 《阿坝州志》,页881,民族出版社,1994年。
    ⑤ 羌族社会历史调查组 《近代羌族经济资料汇编》,页12-13。
    ⑥ 任乃强 《四川第十六区民族分布》,《康藏研究》24期,民33年。
    ① 编委会 《阿坝州志》,页915。
    ② 郑象铣 《西康高原区之农业与移植》,《边政公论》2卷11—12期合刊,民32年。
    ① 郑象铣 《西康高原区之农业与移植》,《边政公论》2卷11—12期合刊,民32年。
    ① 杨仲华 《西康纪要》,页196,商务印书馆,民26年。
    ② 编委会 《木里藏族自治县志》,页251、258。
    ① 施忠允《西北屯垦研究》,页37020、37023。
    ① 顾执中、陆诒《到青海去》,页297。
    ① 佚名 《拉卜塄经济建设刍议》,《新西北月刊》5卷1—2期合刊,民30年。
    ② 陆俊光 《临潭之生产概况与合作之事业》,《新西北月刊甲刊》6卷1—3期合刊。
    ③ 民政部、建设部 《中国县情大全·西北卷》,页581。
    ④ 编委会 《甘南州志》,页549、551,民族出版社,1999年。
    ⑤ 罗莉、拉灿 《西藏50年·经济卷》,页16,民族出版社,2001。
    ⑥ 安七一 《中国西部概览——西藏》,页28,民族出版社,2000年。
    ① 编委会 《阿坝州志》,页881、911、915。
    ① 徐戡五 《西康粮食问题》,《西康经济季刊》2-4期合刊,民32年。
    ① 周克明 《本省粮食调查》,《西康经济季刊》7期,民32年。
    ② 吴叔盫 《西康土地利用发凡》,《新西康》3卷6-8期,民34年。
    ③ 编委会 《木里藏族自治县志》,页251、258。
    ④ 编委会 《中甸县志》,页463、464。
    ① 陈光国 《青海藏族史》,页589-590,青海民族出版社,1997年。
    ① 聂守仁 《大通县风土调查录·林业》,中国西北文献丛书册121。
    ② 杨希尧 《青海风土记》,页67。
    ③ 佚名 《青海省各县风土调查记》
    ① 顾执中、陆诒 《到青海去》(民22),页398、425。
    ② 林夫 《西北天然林保护经营及开采利用之诸问题》,《新西北甲刊》6卷1—3期合刊,民31年。
    ③ 胡序威等 《西北地区经济地理》,页153,科学出版社,1963年。
    ④ 胡永科 《中国西部概览——青海》,页60,民族出版社,2000年。民34年(《边疆通讯》3卷10期佚 名《青海》)估计全省森林面积约为970余万公顷,显然过于夸大。
    ① 佚名 《青海省风土调查记·民和县·政治实业》。
    ② 曹瑞荣 《玉树志略·林业》
    ③ 马鹤天 《甘青藏边区考察记》,页379,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四辑册20。
    ④ 胡永科 《中国西部概览——青海》,页62。
    ① 李孤帆 《西行杂记》,页375,中国西北文献丛书册135。此调查数字与民31年林夫(《新西北甲刊》6卷1—3期合刊《西北天然林保护经营及开采利用之诸问题》)调查数字相当。
    ② 周映昌 《拉卜塄之森林》,《方志》9卷3—4期合刊,1936年。
    ③ 陆俊元 《临潭之生产概况与合作之事业》,《新西北甲刊》6卷1—3期合刊,民31年。
    ④ 编委会 《甘南州志》,页474-475,民族出版社,1999年。
    ① 编委会 《甘南州志》,页444,民族出版社,1999年。
    ② 陈宝全 《甘肃的一角》(二)经济。
    ③ 明驼 《卓尼之过去与未来》,《边政公论》1卷2期,民30年,
    ④ 徐旭 《甘肃藏区畜牧社会的建设问题》,《新中华复刊》1卷9期,民32年。
    ① 佚名 《卓尼大峪沟之概况》,《边疆通讯》3卷6期,民34年。
    ② 张丁阳 《拉卜塄设治记》,页107。
    ③ 徐近之 《西宁松潘间之草地旅行》,《地理学报》创刊号,民23年。
    ④ 佚名 《拉卜塄经济建设刍议》,《新西北月刊》5卷1—2期合刊,民31年。
    ⑤ 徐旭 《甘肃藏区畜牧社会的建设问题》,《新中华复刊》1卷9期,民32年。
    ⑥ 朱允明 《民国甘肃省乡土志稿》,页530。
    ⑦ 参看《中国地方志集成·西藏府县志辑》各县“物产”条。
    ① 戴新三 《日喀则鸟瞰》,《边政公论》4卷9-12期合刊,民34年。
    ② 编委会 《阿坝州志》,页987,民族出版社,1994年。
    ① 边政设计委员会编 《川康边政资料辑要》册11《懋功附靖化》,页15,民29年铅印本。
    ② 编写组 《阿坝藏族自治州概况》,页149、151。
    ③ 周开庆 《四川经济志》,页326,(台)商务印书馆,1972年。
    ④ 祝世德 《汶川图说》,页19-20,民34年铅印本。
    ⑤ 边政设计委员会编 《川康边政资料辑要》册10《理番县》,页38,民29年铅印本。
    ⑥ 阿坝州人委 《伪档案卷》,转引自四川大学 《近代羌族经济资料汇编》页10-11。
    ① 傅真元 《三十年来之白玉》,《康导月刊》2卷3期,民28年。
    ② 蓝希夷 《定乡素描》,《康导月刊》2卷12期,民29年。
    ③ 边政设计委员会编 《川康边政资料辑要》册13《鑪霍》,页14,民29年铅印本。
    ① 冯云仙 《西康特区十四县最近调查表》,《边政》8期,民20年,
    ② 边政设计委员会编 《川康边政资料辑要》册12《康定》,50,页民29年铅印本。
    ③ 刘赞廷 《甘孜县图志》,页58,《中国地方志集成》册67。
    ④ 靖唐 《康北的重镇——甘孜》,《康导月刊》5卷1期,民32年。
    ⑤ 陈绍珩 《大渡河森林调查报告》,《四川森林》卷3,民27年。
    ⑥ 杨衔晋 《西康南部之森林概况》,《西康省经济建设丛刊》1辑2类,民29年。
    ⑦ 石明章 《西康省康宁雅三属交界区域森林状况》,《西康经济季刊》2-4期合刊,民32年。
    ① 刘赞廷 《康定县图志》,页17,《中国地方志集成》册67。
    ① 石明章 《西康省康宁雅三属交界区域森林状况》,《西康经济季刊》2-4期合刊,民32年。
    ② 朱刚夫 《得荣鸟瞰》,《康导月刊》2卷11期,民29年。
    ① 王恒杰 《迪庆藏族史》,页289。
    ② 编委会 《中甸县志》,页536。
    ① 杨衔晋 《西康南部之森林概况》,《西康省经济建设丛刊》1辑2类,民29年。
    ② 张丁阳 《拉卜塄设治记》,页109。
    ③ 顾执中、陆诒 《到青海去》,页218。
    ④ 石明章 《西康省康宁雅三属交界区域森林状况》,《西康经济季刊》2-4期合刊,民32年。
    ⑤ 青海省政府社会处编印 《青海灾情实况》,民37年。
    ① 阿坝州人委 《伪档案卷》,转引自四川大学 《近代羌族经济资料汇编》页10-11。
    ① 李祖宪 《甘宁青水利建设》,《新西北甲刊》6卷1—3期合刊,民31年。
    ② 胡序威等 《西北地区经济地理》,页146、149。
    ① 史克明 《青海省经济地理》,页24。
    ② 胡序威等 《西北地区经济地理》,页98。
    ① 中科院民研所四川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 《阿坝州马尔康及绰斯甲地区社会调查材料汇辑》,页84,内部资料,1963年。
    ① 李玉润 《青海畜牧事业之一瞥》,《新青海》4卷1-2期,民25年。
    ① 施忠允 《西北屯垦研究》,页37033、37039,。
    ② 佚名 《青海畜产种类及分布概况》,《新青海》4卷5期,民25年。
    ③ 庄学本 《大积石山与俄洛人民生活》,《康藏研究》19期,民37年。
    ④ 马鹤天 《甘青藏边区考察记》,页348、437-438,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四辑册20。
    ⑤ 佚名 《青海》,《边疆通讯》3卷10期,民34年。
    ① 周振鹤 《青海》,页228-232。
    ② 佚名 《外蒙古现状之概观》,《新北方》1卷4期,民24年。
    ③ 沈雷春 陈禾章编 《中国战时经济志》,页54。
    ④ 张建基 《青海畜牧之纵横剖视》,《新青海》4卷4期,民25年。
    ⑤ 施忠允 《西北屯垦研究》,页37033、37039。
    ① 史克明 《青海省经济地理》,页23、177。
    ② 胡序威等 《西北地区经济地理》,页141。
    ③ 施忠允 《西北屯垦研究》,页37033、37039;沈雷春 陈禾章编 《中国战时经济志》,页54;蒋洁之 《西北问题的认识》,《边政公论》1卷3—4期合刊,民30年;粟显倬《甘青之畜牧》,《开发西北》4卷1-2期,民30年。
    ④ 佚名 《青海》,《边疆通讯》3卷10期,民34年。
    ⑤ 胡永科 《中国西部概览——青海》,页49,民族出版社,2000年。
    ⑥ 如唐茑 《拉卜塄番民的经济生活》,页85,《中国西北文献丛书》册140;张元彬 《拉卜塄之畜牧》,《新青海》5卷1期,民26年;朱允明 《民国甘肃省乡土志稿》,页25,《中国西北文献丛书5》第一辑卷31;佚名 《拉卜塄经济建设刍议》,《新西北月刊》5卷1—2期合刊,民31年。
    ① 编委会 《甘南州志》,页440。
    ② 刘瑞 《中国人口·西藏分册》,页29,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年。
    ③ 安杰才旦 《西藏封建农奴制社会形态》,页20。
    ④ 屈光 《川西的理番》,《边事研究》5卷2期,民26年。
    ⑤ 陈万骢 《松潘之畜牧环境》,《西南边疆》15期,民31年。
    ⑥ 编委会 《阿坝州志》,页1094,民族出版社,1994年。
    ① 边政设计委员会 《川康边政资料辑要》册9《松潘县》,页75-76、86。
    ② 陈万骢 《松潘之畜牧环境》,《西南边疆》15期,民31年。
    ③ 杨仲华 《西康概况》,《新亚细亚》2卷1期,民20年。
    ④ 杨仲华 《西康纪要》,页211,商务印书馆,民26年。
    ⑤ 据《色达县治》(页122,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色达县1949年全区统计(包括杜柯,不包括色尔坝)各类牲畜为144576头,其中牛101074头,马7161匹,羊36341只。
    ① 黄举安 《西康的畜牧事业》,《开发西北》2卷2期,民23年。
    ② 孙明经 《开发西康之意义及其途径》,《西南边疆》14期,民31年。
    ① 编委会 《甘孜州志》,页1021。
    ② 梁达新 《西康省畜牧事业现状及其展望》,《西康经济季刊》8期,民33年。
    ③ 编委会 《木里藏族自治县志》,页326。
    ① 编委会 《中甸县志》,页489、505-506。
    ② 转引自王恒杰 《迪庆藏族社会史》。
    ① 马鹤天 《甘青藏边区考察记》,页606,商务印书馆,民36年。
    ② 谢国安 《康藏高原的顶部——羌塘》,《康藏研究》3期,民35年。
    ① 安杰才旦 《西藏封建农奴制形态》,页20-30、53。
    ② 格勒等 《藏北牧民——西藏那曲地区社会历史调查》,页67-73,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年。
    ③ 编写组 《阿坝州概况》,页62。
    ① 梁达新《西康省畜牧事业现状及其展望》,《西康经济季刊》8期,民33年。
    ② (美)蒋森《西康畜牧生产问题》,《康导月刊》5卷7期,民32年。
    ③ 罗昌平《巴安经济调查》,《西康经济季刊》7期,民32年。
    ④ 编委会《甘南州志》,页378、440,民族出版社,1999年。
    ① 马鹤天《甘青藏边区考察记》,页124,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四辑册20。
    ② 如李玉润(《青海畜牧事业之一瞥》,《新青海》4卷1-2期,1936年)、马鹤天(《甘青藏边区考察记》,314,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四辑册20、《甘青藏边区考察记》,页644.业商务印书馆,民36年),蒋君璋(《西康畜牧问题》,《边政公论》1卷9-10期合刊,1942年)等一批文章均有论及。
    ③ 张锦泉《泰宁牧场事业概述》,《西康经济季刊》8期,民33年。
    ① 格勒等《藏北牧民——西藏那曲地区社会历史调查》,页74-75。
    ② 王志文《甘肃省西部边区考察记》,页368,中国西北义献丛书册135。
    ③ 李玉润《青海畜牧事业之一瞥》,《新青海》4卷1-2期,民25年。
    ① (美)蒋森《西康畜牧生产问题》,《康导月刊》5卷7期.民32年。
    ② 羌区调查资料,引自《近代羌族经济资料汇编》,页13。
    ③ 中科院民研所四川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阿坝州马尔康及绰斯甲地区社会调查材料汇辑》,页4、29。
    ④ 顾执中、陆治《到青海去》,页342、386。
    ① 佚名《青海畜产种类及分布慨况》,《新青海》4卷5期.民25年。
    ② 苟学武《青海养猪事业之现在与将来》,《新青海》4卷5期,民25年。
    ③ 王金平《珞巴族》,8、39-44、45-48。
    ④ 冉光荣等《羌族史》,页314,四川民族出版社,1984年。
    ⑤ 庄学本《西康丹巴调查》,《西南边疆》6期,民28年。
    ⑥ 王恒杰《迪庆藏族史》,页289。
    ⑦ 顾执中、陆冶《到青海去》,页425。
    ① 佚名《石渠现况素描》,《康导月刊》2卷8期,民29年。
    ② 李中定《稻城》,《边疆通讯》1卷11期,民32年。
    ③ 格勒等《藏北牧民——西藏那曲地区社会历史调查》,页112、410、419.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年。
    ④ 王金平《珞巴族》,8、39-44、45-48。
    ⑤ 佚名《青海省各县风土调查记·贵德县》。
    ⑥ Bell著,起森译《西藏的农民》,《边政公论》1卷3—4期合刊,民30年。
    ⑦ 周开庆《四川经济志》,页329。
    ⑧ 庄学本《西康丹巴调查》,《西南边疆》6期,民28年。
    ⑨ 张朝鉴《三十年来之得荣县》,《新西康》1卷3期,民27年。
    ① 安七一《中国西部概览——西藏》,页96,民族出版社,2000年。
    ② 编委会《汶川县忠》,页254。
    ③ 刘芳桂《茂汶县苹果发展简史》,《阿坝州文史资料选辑》第四辑,1986年。
    ④ 编委会(甘孜州志》,页1105、1113,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
    ⑤ 边政设计委员会编《川康边政资料辑要》册10《汶川县》,页18,民29年铅印本。
    ⑥ 编委会《汶川县志》。
    ⑦ 邱述钤《九龙经济建设之研讨》,《康导月刊》2卷1期,民28。
    ① 编委会《甘孜州志》,页956-957,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
    ② 王金平《珞巴族》,8、39-44、45-48。
    ③ 佚名《茂县花椒产销概况》,《川边季刊》1卷4期,民24年.
    ④ 李亦人《西康综览》,页357,正中书局,民36年.李亦人本书此处记述产量为十余万斤,顾、张二文 皆云九龙、泸定产量最大,数仅万余,因此十万之数恐为虚指,今估为数万。此外,《西康九龙县纪要》(《边政》5期,民20年)称九龙年产花椒十余万斤或二十万斤,《川边资料汇编》(册13《九龙县》,页16)云九龙年产花椒十余万斤或二十万斤,均为未实际调查之估计,数目有夸大之嫌,顾、张二文皆为调查所得,今从之。
    ⑤ 顾学裘《西康省药材调查报告》,《西康省经济建设丛刊》1辑2类,民28年。
    ⑥ 佚名《西康九龙县纪要》,《边政》5期,民20年。
    ⑦ 编委会《甘孜州志》,页956-957,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
    ⑧ 王恒杰《迪庆藏族史》,页289。
    ⑨ 祝世德《汶川图说》,页19-20,民34年铅印本。
    ⑩ 邱述钤《九龙经济建设之研讨》,《康导月刊》2卷1期,民28。
    ① 杨希尧《青海风土记》,页67。
    ② 顾执中、陆治《到青海去》,页370。
    ③ 黄举安《玉树25族巡礼》,《蒙藏月报》12卷1期,民29年。
    ④ 王志文《甘肃省西部边区考察记》,页385,中国西北文献丛书册135。
    ⑤ 徐旭《甘肃藏区畜牧社会的建设问题》,《新中华复刊》1卷9期,民32年。
    ⑥ 编委会《中国地方忠集成·西藏府县忠辑》,巴蜀书社,1995年。
    ⑦ 格勒等《藏北牧民——西藏那曲地区社会历史调查》,页432。
    ① 周开庆《四川经济志》,页329,(台)商务印书馆,1972年。
    ② 边政设计委员会编《川康边政资料辑要》册11《懋功附靖化》,页15,民29年铅印本。
    ③ 编委会《阿坝州志》,页915,民族出版社,1994年。
    ④ 顾学裘《西康省药材调查报告》,《西康省经济建设丛刊》1辑2类,民28年。
    ⑤ 高长柱《西康实业纪要》,《开发西北》4卷1-2期,民30年。
    ⑥ 顾学裘《西康省药材调查报告》,《西康省经济建设丛刊》1辑2类.民28年。
    ① 傅真元《三十年来之白玉》,《康导月刊》2卷3期,民28年。
    ② 慕宗《川康边的处女地——金汤》,《康导月刊》5卷2-3期,民32年。
    ③ 郑象铣《西康的木里土司》,《地理》创刊号,民30年。
    ④ 廖大熏《鑪霍概况》,《新西康》3卷9—10期,民34年。
    ① 佚名《青海省皮产调查》,《新青海》4卷5期,1936年。
    ② 吕治平《青海经济之现状及发展之我见》,《蒙藏月报》9卷5—6期,民28年。
    ③ 徐旭《甘肃藏区畜牧社会的建设问题》,《新中华复刊》1卷9期,民32年。
    ① 编写组《阿坝藏族自治州概况》,页37。
    ② 边政设计委员会编《川康边政资料辑要》册九《松潘县》,页69、75,民29年铅印本。
    ③ 佚名《西康产业述要》,《康导月刊》2卷4期,民28年。
    ④ 怀瑾《西康最近之立体研究》,《边事研究》2卷2期,民26年。
    ① 安杰才旦《西藏女奴制社会形态》,页32-33。
    ① 马鹤天《甘青藏边区考察记》,页606,商务印书馆,民36年。
    ② 周希武《玉树调查记》,页313;顾执中、陆诒《到青海去》,页415。
    ③ 郑象铣《西康的木里土司》,《地理》创刊号,民30年。
    ④ 格勒等《藏北牧民——西藏那曲地区社会历史调查》,页110-112、418、433。
    ⑤ 青藏高原盛产鱼类,可参看诸如《西藏自然地理》、《青海自然地理》等之类著述中相关章节。
    ⑥ 张丁阳《拉卜塄设治记》,页109。
    ⑦ 王玉平《珞巴族》,页41-42。
    ⑧ 赵留芳《道孚县浅影》,《康导月刊》创刊号,民27年。
    ① 杨希尧《青海风土记》,页67。
    ② 周希武《玉树调查记》,页313。
    ③ 林鹏侠《西北行》,页205。
    ④ 韩宝善《青海一瞥》,《新亚细亚》3卷6期,民21年。
    ⑤ 吕治平《青海经济之现状及发展之我见》,《蒙藏月报》9卷5—6期,民28年。
    ⑥ 施忠允《西北屯垦研究》,页37039。
    ⑦ 编委会《青海省志·渔业志》,页388,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⑧ 王玉平《珞巴族》,页41-42。
    ① 顾执中、陆贻《到青海去》,页342。
    ① 吕治平《青海经济之现状及发展之我见》,《蒙藏月报》9卷5-6期.民28年。
    ② 佚名《青海省各县风土调查记》。
    ③ 曾瑞荣《玉树志略·工业》。
    ④ 顾执中、陆贻《到青海去》,页228。
    ⑤ 德馨《青海化隆印象漫谈》,《新青海》4卷3期,民35年。
    ⑥ 顾执中、陆贻《到青海去》,页425。
    ⑦ 顾执中、陆贻《到青海去》,页297。
    ① 周振鹤《青海》,页258。
    ② 顾执中、陆贻《到青海去》,页310。
    ① 编委会《甘南州志》,页190。民族出版社,1999年。
    ② 王志文《甘肃省西南部边区考察记》,页377。
    ③ 朱允明《民国甘肃省乡土志稿》,页146、157,中国西北义献丛书第一辑卷31。
    ① 佚名《拉卜塄经济建设刍议》,《新西北月刊》5卷1-2期,民30。
    ② 朱允明《民国甘肃省乡土志稿》,页146、157,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一辑卷31。
    ③ 陆俊光《临潭之生产概况与合作之事业》,《新西北甲刊》6卷1-3期,民31年。
    ④ 倪锴《甘肃西固之藏民》,《边疆通讯》3卷5期,民34年。
    ① 朱绣《拉萨见闻录》,《开发西北》2卷1期,民24年。
    ② 黄慕松《西藏纪程》,176-177。
    ③ 吴从众《西藏察隅僜人的社会与文化》,页34.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
    ④ 王玉华《珞巴族》,页58-59。
    ⑤ 佚名《后藏环游记》,《康藏研究》12期,民36年。
    ⑥ 刘赞廷《昌都县治》,《中国地方志集成·西藏府县志辑》
    ⑦ 黄慕松《西藏纪程》,176-177。
    ① 罗莉、拉灿《西藏五十年·经济卷》,页17、93,民族出版社,2001年。
    ② 戴新三《日喀则鸟瞰》,《边政公论》4卷9-12期,民34年。
    ③ 柯羽操《柯羽操游藏记》,《川边季刊》1卷4期,民24年。
    ④ 罗莉、拉灿《西藏五十年·经济卷》,页17、93,民族出版社,2001年。
    ⑤ 俞允贵等《西藏产业论》,页21,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
    ① 金川地方志编委会办公室《金川志苑》第6号,页15-16,内部资料,86年。
    ② 边政设计委员会《川康边政资料辑要》册11《茂县》,页45、53。
    ③ 编委会《汶川县志》,页439、454、458-460。民族出版社,1999年。
    ④ 边政设计委员会《川康边政资料辑要》册9《松潘》,页87。
    ⑤ 中科院民研所四川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阿坝州马尔康及绰斯甲地区社会调查材料汇辑》,页4、29、85,内部资料,1963年。
    ⑥ 冉光荣、周锡银《羌族史》,页382,四川民族出版社,1984年。
    ⑦ 佚名《汶川县龙池垦地荒凉》,《川边季刊》2卷1期,民25年。
    ① 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营边政设计委员会《松潘县概况资料辑要》,页83,民国油印本。
    ② 阿坝州地方志编委会《阿坝州志》,页1271,民族出版社,1994年.
    ③ 罗昌平《巴安经济调查》,《西康经济季刊》7期,民32年。
    ④ 编委会《康定县志》,页131,四川辞书出版社,1995年。
    ⑤ 编委会《康定县志》.页183。
    ⑥ 编委会《甘孜州志》,页1198,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
    ① 傅真元《三十年来之白玉》,《康导月刊》2卷3期.民28。
    ② 孙明经《开发西康之意义及其途径》,《西南边疆》14期,31年。
    ③ 佚名《西康之造纸工业》,《川边季刊》1卷1期,民24年。
    ④ 边政设计委员会《川康边政资料辑要》册14《德格》,页20。
    ⑤ 刘衡如等《视察道鑪甘瞻白德雅七县报告书》,《新西康》1卷2期,民27年。
    ⑥ 佚名《石渠现况素描》,《康导月刊》2卷8期,民28。
    ① 王恒杰《迪庆藏族社会史》,页289。
    ② 编委会《中甸县志》,页588、593。
    ① 胡永科《中国西部概览——青海》,页105、.民族出版社,2000年。
    ② 朱允明《民国甘肃省乡土志稿》.页36-38,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一辑卷31。
    ①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黄慕松奉使入藏册封并致祭达赖大师报告书》,《奉使办理藏事报告书》,页77,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年。
    ② 黄慕松《西藏纪程》之9月13日。
    ③ 金川地方志编委会办公室《金川志苑》,页3,第五号,内部资料,1986年。
    ① 佘贻泽《康定现状》,《禹贡》6卷12期,民26年。
    ② 李万钧《忆康裕公司》,《四川文史资料集粹》卷5,页333。
    ③ 李亦人《西康综览》,页335,民36年正中书局铅印本。
    ① 刘贻燕《五年来西康省经济建设概况》,《西康经济季刊》9期,民33年。
    ② 流星《一年来康省的经济建设》,《西康经济季刊》7期,民32年。
    ③ 刘贻燕《一年来之西康建设》,《康导月刊》5卷11-12期,民33年。
    ④ 边政设计委员会《川康边政资料辑要》册12《康定》,页29。
    ⑤ 康定民族师专《甘孜州民族志》,页205。
    ① 张可云《青藏高原产业布局》,页19.中国藏学出版社,1997年。
    ② 白眉《民国甘肃省志》,页146、149,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一辑卷31。
    ① 张菊生《青海的经济现状》,《边事研究》7卷5期,民27年。
    ② (美)戈尔斯坦《喇嘛王国的覆灭》,页122。
    ① 马鹤天《甘青藏边考察记》,页300。
    ① 李承三等《西康科学调查团地质调查报告》.《西康省建设丛刊》1辑1类,民28年。
    ① 白眉《民国甘肃省志》,页146、149,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一辑卷31。
    ② 周希武《宁海纪行》,中国西北文献丛书卷120。
    ③ 马鹤天《甘青藏边考察记》,页443。
    ① 黄伯逵《青海之矿业》,《开发西北》1卷2期,民23年。
    ② 李孤帆《西行杂记》十四《西宁观感》。
    ③ 顾执中、陆贻《到青海去》,页142、151、197、228、261、425。
    ④ 张菊生《青海的经济现状》,《边事研究》7卷5期,1938年。
    ⑤ 吕治平《青海经济之现状及发展之我见》,《蒙藏月报》9卷5-6期,民28年。
    ⑥ 佚名《青海》,《边疆通讯》3卷10期,民34年。
    ⑦ 明驼《卓尼之过去与未来》,《边政公论》1卷2期,民30年。
    ⑧ 朱允明《民国甘肃省乡土志稿》,页74,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一辑卷31。
    ⑨ 朱绣《拉萨见闻录》,《开发西北》2卷1期,民24年。
    ① 佚名《松茂汶游记》,《川边季刊》1卷4期,民25年。
    ② 佚名《漳腊金厂恢复旧观》,《川边季刊》1卷4期,民25年。
    ③ 屈锡通、江作见《松潘商务史话》,《四川文史资料集粹》卷5。
    ④ 金川地方志编委会办公室《金川志苑》第6号,页5-7,内部资料,1986年。
    ⑤ 边政设计委员会《川康边政资料辑要》册10《汶川》,页23。
    ① 杨仲华《西康纪要》,页150,商务印书馆,民26年。
    ② 边政设计委员会《川康边政资料辑要》册15《理化》,页19。
    ③ 张伯颜、唐尚炯《调查道鑪甘瞻矿产报告》,《西康省建设丛刊》1辑1类,民28年。
    ④ 谭锡畴、李春昱《西康东部地质矿产志略》,《边政》5期,民20。
    ⑤ 边政设计委员会《川康边政资料辑要》册13《道孚》,页26。
    ⑥ 佚名《康定突发现金矿甚旺》,《边事研究》4卷2期,民25年。
    ⑦ 刘赞廷《康定县图志》,页18,《中国地方志集成》册67。
    ① 道孚县志编委会《道孚县志》,页9-10、194,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
    ② 许荣范《西康六年从政录》,《康导月刊》四卷6-7期合刊,民31年。
    ③ 刘文辉《省府成立以来主要行政事业及施政方针——29年8月28日刘主席在西康省临时参议会第一届第一次会议报告》,《康导月刊》3卷1期,民29年.
    ④ 兰仲明《兴筑康巴公路刍议》,《康导月刊》心卷4-5期合刊.民31年。
    ⑤ 孙明经《开发西康之意义及其途径》,《西南边疆》第14期,31年。
    ⑥ 编委会《甘孜州志》,页1179。
    ⑦ 刘曼卿《康藏轺征》,页149。
    ① 郑象铣《西康的木里土司》,《地理》1卷1期,民30年。
    ② 且维屏《龙达金厂视察记》,《边事研究》2卷4期,民24年。
    ③ 夺取荣品《我所知道的木里黄金开采情况》,《四川文史资料集粹》卷5。
    ④ 编委会《中甸县志》,572。
    ⑤ 王恒杰《迪庆藏族社会史》,页289。
    ⑥ 易海阳《青海的概况》,《边事研究》2卷2期,民24年。
    ① 李承三《西北地理环境与我民族》,《边政公论》2卷6—8期,民32年。
    ① 马鹤天《甘青藏边考察记》,页243。
    ① 华企云《中国边疆沿革与现状》,《新亚细亚》1卷3期,民19年。
    ② 佚名《西康各县垦牧物产调查》,《蒙藏周报》56期,民20年。
    ① 马鹤天《甘青藏边考察记》,页300。
    ② 吕治平《青海经济之现状及发展之我见》,《蒙藏月报》9卷5-6期,民28年。
    ③ 聂守仁《甘肃大通县风土调查录·矿业》。
    ① 佚名《青海矿产概况》,《工商半月刊》5卷10号,民22年。
    ② 周振鹤《青海》,页255。
    ③ 顾执中、陆贻《到青海去》,页398。
    ④ 张菊生《青海的经济现状》,《边事研究》7卷5期,民27年;李方晨《战时西北五省矿产的调查与开发》,《西北论衡》7卷10期,民28年;施忠允《西北屯垦研究》,页37039。
    ⑤ 周振鹤《青海》,页255。
    ⑥ 顾执中、陆贻《到青海去》,202:李方展《战时西北五省矿产的调查与开发》,《西北论衡》7卷10期;施忠允《西北屯垦研究》,页37039。
    ⑦ 编委会《汶川县志》,页444,民族出版社,1999年。
    ⑧ 马鹤天《甘青藏边考察记》.页443。
    ① 李承三《西北地理环境与我民族》,《边政公论》2卷6-8期,民32年。
    ② 易海阳《青海的概况》,《边事研究》2卷2期,1935年。此处“英两”未晓为何物,疑即“盎司”,为英美表达金、银的常用单位,其频度约当于中国之“两”,此处或为借用。1盎司约当于0.5670市两。
    ③ 邱述钤《九龙经济建设之研讨》,《康导月刊》2卷1期,民28。
    ④ 边政设计委员会《川康边政资料辑要》册13《丹巴》,页20。
    ⑤ 王恒杰《迪庆藏族社会史》,页289。
    ⑥ 编委会《康定县志》,页232。
    ① 编委会《中甸县志》,579-580。
    ② 陈宝全《甘肃的一角》二《经济》9。
    ③ 民政部、建设部《中国县情大全·西北卷》,页581,中国社会出版社,1993年。
    ④ 编委会《阿坝州志》.页1252,民族出版社,1994年。
    ⑤ 佚名《西康九龙县纪要》,《边政》5期,民20。
    ⑥ 编委会《中甸县志》,579-580。
    ⑦ 高良佐《西北随轺记》,229。
    ① 杨仲华《西康纪要》,页150,商务印书馆,民26年。
    ② 西康社会调查团《西康省社会经济调查报告》,《西康省建设丛刊》1辑4类,民28年.
    ③ 李承三《西北地理环境与我民族》,《边政公论》2卷6-8期,民32年。
    ④ 华企云《中国边疆沿革与现状》,《新亚细亚》1卷3期,民19年。
    ⑤ 冯克书《理番县视察述要》,页30。
    ⑥ 庄学本《西康丹巴调查》。《西南边疆》6期,民28年。
    ⑦ 马鹤天《甘青藏边考察记》,页349。
    ① 刘赞廷《宁静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西藏府县志辑》。
    ① 道孚县志编委会《道孚县志》,页9-10、194,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
    ② 佚名《西康九龙县纪要》,《边政》5期,民20。
    ③ 慕宗《川康边的处女地——金汤》,《康导月刊》5卷2-3期,民32年。
    ① 易海阳《青海的概况》,《边事研究》2卷2期,1935年。
    ② 靖唐《康北的重镇——甘孜》,《康导月刊》5卷1期,民32年。
    ③ 马鹤天《甘青藏边考察记》,页300。
    ④ 马鹤天《甘青藏边考察记》,页443。
    ⑤ 边政设计委员会《川康边政资料辑要》册11《茂县》,页45。
    ⑥ 蒋君章《西康金矿开发问题》,《边政公论》2卷第1—2期,民31年。
    ⑦ 曾瑞荣《玉树志略·矿业》。
    ⑧ 马鹤天《甘青藏边考察记》,页349。
    ⑨ 佚名《西康九龙县纪要》,《边政》5期,民20。
    ⑩ 顾执中、陆贻《到青海去》,页197、261。
    11 边政设计委员会《川康边政资料辑要》册12《康定》。页52。
    12 黄伯逵《青海之矿业》,《开发西北》1卷2期,民23年。
    ① 贺觉非《理化县志稿》卷五《食货·矿产》,民34年铅印本。
    ② 张朝鉴《三十年来之得荣县》,《新西康》1卷3期,民27年。
    ① 周振鹤《青海》,页239、260。
    ① 林鹏侠《西北行》,页221。
    ② 林天吉《青海经济状况》,《中央银行月报》3卷5号,民23年。
    ③ 高良佐《西北随轺记》,页201。
    ④ 胡永科《中国西部概览——青海》,页161、179。
    ① 周希武《宁海纪行》,中国西北文献丛书卷120。
    ② 南子《青海畜牧业随淡》,《新西北甲刊》6卷1-3期,民31年。
    ① 张菊生《青海的经济现状》,《边政研究》7卷5期,民29年。
    ② 顾执中、陆诒《到青海去》,页185。
    ① 编委会《青海省志·商业志》,页48-49、55,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② 林鹏侠《西北行》,页221。
    ③ 庄学本《饿洛初步介绍》,《西南边疆》13期,民30年。
    ④ 潘荣中《玉树概况》,《蒙藏月报》9卷5-6期,民28年。
    ① 周振鹤《青海》,页260。
    ① 周希武《玉树土司调查记》,页317,中国西北文献丛书册120。
    ② 庄学本《大积石山与俄洛人民生活》,《康藏研究》19期.民37年。
    ③ 编委会《青海省志·商业志》,页91-92,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④ 范长江《中国的西北角》,页170,中国西北文献丛书册128。
    ① 编委会《甘南州志》,页188、825,民族出版社,1999年。
    ① 丁明德《拉卜塄之商务》,《方志》9卷3—4期,民25年。
    ② 丁明德《拉卜塄之商务》,《方志》9卷3—4期,民25年。
    ③ 编委会《甘南州志》。页825-829。民族出版社,1999年。
    ④ 丁明德《拉卜塄之商务》,《方志》9卷3-4期,民25年。
    ⑤ 编委会《甘南州志》,页831-832。
    ① 李孤帆《西行杂记》,页385。
    ① 李孤帆《西行杂记》,页385。
    ② 民政部、建没部《中国县情大全·西北卷》,页581,中国社会出版社,1993年。
    ③ 无畏《西藏经济之危机》,《康导月刊》6卷7-8期,民34年。
    ① 华企云《中国边疆沿革现现状》,《新亚组亚》1卷3期,民19年。
    ② 戈尔斯坦《喇嘛王国的覆灭》,页590。
    ① 佚名《康藏贸易极待开展》,《边疆通讯》4卷1期,民36年。
    ② 罗莉、拉灿《西藏五十年·经济卷》,页170、177,民族出版社,2001年。
    ① 佚名《杂瑜区概况调查记》.《康导月刊》4卷8-9期,民31年。
    ② 罗莉、拉灿《西藏五十年·经济卷》,页162,民族出版社,2001年。
    ③ 罗莉、拉灿《西藏五十年·经济卷》,页169。
    ① 编写组《阿坝藏族自治州概况》,页37。
    ② 周开庆《四川经济志》,页329,(台)商务印书馆,1972年。
    ③ 冯克书《民国理番县视察述要》,页28,浙江古籍书店,1964年。
    ① 编委会《汶川县志》,页503、517、523,民族出版社,1994年。
    ① 屈锡通、江作见《松潘商贸史话》,《四川文史资料集萃》卷5。
    ② 郑象铣、海善兰《阿坝土寨之现状及其设治问题》,《边政公论》1卷9-10期、民31年。
    ③ 康定民族师专《甘孜州民族志》,页206。
    ① 朱刚夫《得荣鸟瞰》,《康导月刊》2卷11期,民29年。
    ② 佚名《西康产业述要》,《康导月刊》2卷4期,民28年。
    ③ 编委会《中国地方志集成》册67刘赞廷《道孚县图志》,页39。
    ④ 佚名《西康产业述要》,《康导月刊》2卷4期,民28年。
    ⑤ 编委会《中国地方志集成》册67刘赞廷《理化县图志》,页73。
    ⑥ 佚名《西康产业述要》,《康导月刊》2卷4期,民28年。
    ① 郑象铣《雅茶与边政》,《边政公论》1卷5-6期,民31年。
    ② 余荈《康藏饮茶风俗》,《边政公论》3卷11期,民32年。
    ③ 姚在藩《有关经边大计之南路边茶》,《边政公论》9-12期,民34年。
    ④ 康定民族师专《甘孜州民族志》,页80。
    ⑤ 编委会《甘孜州志》,页四949、1246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
    ① 边政设计委员会《川康边政资料辑要》册4《盐源县》,页45,民29年铅印本。
    ② 编委会《中甸县志》,页425,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
    ① 编委会《中甸县志》,页524。
    ① 顾执中、陆诒《到青海去》,页148-149。
    ② 刘运新《大通县志·市镇》。
    ③ 陈赓亚《西北视察记》,页223。
    ④ 民政部、建设部《中国县情大全·西北卷》,页607,中国社会出版社,1993年。
    ① 李孤帆《西行杂记》十四《西宁观感》。
    ① 浩《西宁》,页170,中国西北文献丛书册139。
    ② 浩《西宁》,页170。
    ③ 胡序威等《西北地区经济地理》,页162,科学出版社,1963年。
    ④ 史克明《青海省经济地理》,页143,新华出版社,1987年。
    ⑤ 马玉珊《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青海卷》,页19、23,中共党史出版社,1993年。
    ⑥ 陈赓亚《西北视察记》,页198。
    ① 马鹤天《甘青藏边区考察记》,页210,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四辑册20。
    ② 严德一《柴达木屯垦问题》,《边政公论》2卷6—8期合刊,民32年。
    ③ 黎小苏《青海之地理环境》,《新亚细亚》6卷1期,民22年。
    ④ 袁应麟《塔尔寺巡礼》,页269,中国西北文献丛书册139。
    ① 编写组《藏族简史》,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
    ② 编委会《甘南州志》,页181、188、190、191、789,民族出版社,1999年。
    ① 张丁阳《拉卜塄设治记》,页96、109。
    ② 张文郁《拉卜塄视察记》,页398。
    ③ 徐近之《西宁松潘间之草地旅行》,《地理学报》1卷1期,民23年。
    ④ 高长柱《拉卜塄之近况及开发意见》,《蒙藏月报》9卷2期,民27年。
    ⑤ 佚名《拉卜塄城区机关调查》,《新西北月刊》5卷1-2期,民30年。
    ⑥ 朱允明《民国甘肃省乡土志稿》,页422,中国西北文献丛书册50。
    ⑦ 朱允明《民国甘肃省乡土志稿》,页422,中国西北文献丛书册50。
    ① 徐近之《西宁松潘间之草地旅行》,《地理学报》1卷1期,民23年。
    ② 洪涤尘《西藏史地大纲》,页47、49,正中书局,民25年。
    ③ 柯羽操《游藏记》,《川边季刊》1卷4期,民24年。
    ④ 柯羽操《游藏记》,《川边季刊》2卷1期.民25年。
    ① 朱绣《拉萨见闻录》,《开发西北》2卷1期,民24年。
    ② 洪涤尘《西藏史地大纲》,页43,正中书局,民25年。
    ③ 蒋君章《西藏之自然环境与人生》(《边政公论》3卷3期,民33年)、任乃强《西藏之外廓与核心》(《风土杂志》3卷1期,民38年)所载拉萨人口数均为2万人左右。只有民33年《康导月刊》5卷11—12期《旅居藏边三十年》沿一文,记述为除僧人外只有八千到一万人,因其文为回忆性文章,疑其所记为清末民初拉萨之人口数。
    ① 任乃强《喇嘛教徒的圣城——拉萨》,《西南边疆》16期,民31年。
    ② 罗莉、拉灿《西藏五十年·经济卷》,页170、177,民族出版社,2001年。
    ③ (英)贾卜门著、彭国元译《拉萨的素描》,《边政公论》1卷1期,民30年。
    ④ 左仁极《今日之康西》,《边疆通讯》1卷2期,民31年。
    ① 陈文翰《昌都剪影》,《康导月刊》2卷11期,民29年。
    ② 柯羽操《游藏记》,《川边季刊》1卷4期,民24年。
    ③ 戴新三《日喀则鸟瞰》,《边政公论》9-12期,民34年。
    ④ 刘曼卿《康藏轺征》,页123。
    ① 戴新三《后藏环游记》,《康藏研究》19期,民37年。
    ② 戴新三《藏印纪行》,《康藏研究》25期,民38年。
    ③ (美)以利亚·托尔斯泰著向宇芳译《横越西藏记》,《风土杂志》3卷1期,民38年。
    ④ 周海萍《印藏行》,《康导月刊》5卷10期,民33年。
    ⑤ 格勒《阿坝藏族自治州概况》,页204。
    ① 李有义《杂谷脑的汉番贸易》,《西南边疆》15期,民31年。
    ② 边政设计委员会《川康边政资料辑要》册10《理番县》,页6,民29年铅印本。
    ① 林耀华《川康北界的嘉戎土司》,《边政公论》第6卷第2期,民36年。
    ② 徐近之《岷江峡谷》,《地理学报》1卷1期.民23年。
    ③ 郝明国《神秘之松潘草地》,《边政公论》3卷第7期,民33年。
    ④ 金川地方志编委会办公室《金川志苑》,第6号,页7、16,内部资料,1986年。
    ⑤ 俞湘文《西北游牧藏区之社会调查》,页318。
    ① 绳景信《果洛阿瓦纪行》,《边政公论》7-8期,民34年。
    ② 都爱国《刚柔相辅 深明大义——记草地藏族领袖华尔功成烈》,《四川文史资料集萃》卷3,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
    ③ 林耀华《川康北界的嘉戎土司》,《边政公论》6卷2期,民36年。
    ④ 编写组《阿坝州概况》,页30。
    ⑤ 都爱国《记卓克基土司索观瀛》,《四川文史资料集萃》卷3,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
    ⑥ 西康社会调查团《西康省社会经济调查报告》,《西康省建设丛刊》1辑4类,民28年。
    ⑦ 编委会《道孚县志》,页209、276,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
    ⑧ 蹈雪《西康泰宁实验区调查》,《新西康》1卷2期,民27年。
    ① 文阶《德格写真》,《康导月刊》2卷4期,民28年。
    ② 任乃强《雅江视察报告》,《边政》4期,民19年。
    ③ 编委会《雅江县志》,页37、428,巴蜀书社,2000年。
    ④ 赵乔松等《川滇农牧交错地区农牧业地理调查资料》,页19,科学出版社,1959年。
    ⑤ 编委会《新龙县志》,页148、155,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
    ⑥ 董兆孚《徼外旅痕》,《边政》4期,民19年。
    ⑦ 冯云仙《西康特区十四县最近调查表》,《边政》8期,民20。
    ① 西康社会调查团《西康省社会经济调查报告》,《西康省建设丛刊》1辑4类,民28年。
    ② 黄慕松《使藏纪程·民23年五月二十日》,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出版,1991年。
    ③ 洪思汤《康定之回顾》,《新西康》1卷1期,民27年。
    ④ 康定民族师专《甘孜州民族志》,页74、76。 编委会《康定县志》,页73、131、156、170、183,l四川辞书出版社,1995年。
    ② 李亦人《西康综览》,页25,正中书局印行,民36年铅印本。
    ③ 柯象峰《西康纪行》,《边政公论》1卷9-10期,民31年。
    ④ 李中定《巴安》,《边疆通讯》1卷4期,民32年。
    ① 永和《理化一瞥》,《康导月刊》5卷6期,民32年。
    ② 万腾蛟《理化县调查录》,《边政》4期,民19年。
    ③ 李中定《理化》,《边疆通讯》1卷9期,民32年。
    ④ 董兆孚《甘孜县调查录》,《边政》3期,民19年。
    ⑤ 黄慕松《西藏纪程·民23年6月15日》。
    ⑥ 西康社会调查团《西康省社会经济调查报告》,《西康省建设丛刊》1辑4类,民28年。
    ⑦ 编委会《甘孜县志》,页35,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
    ⑧ 杨图南编译《西康之神秘水道记》,页15,亚洲民族考古丛刊第五辑.(台)南天书局,1987年。
    ① 刘曼卿《康藏轺征》,页153、158。
    ② 编委会《中甸县志》,页608、661、673,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
    ③ 刘曼卿《康藏轺征》,页153。
    ① 潘荣中《玉树概况》,《蒙藏月报》9卷5-6期,民28年。
    ① 马鹤天《甘青藏边区考察记》,页213,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四辑册20。
    ① 李孤帆《西行杂记》十五。
    ② 佚名<拉卜塄交通现状与今后开建公路之管见》,《新西北月刊》5卷1-2期,民30年。
    ③ 李式金《拉卜塄之交通》,《边疆通讯》4卷1期,民36年。
    ④ 李式金《拉卜塄之交通》,《边疆通讯》4卷1期,民36年。
    ① 沈文《川边藏区运输乌拉》,《四川文史资料集萃》卷5。
    ② 沈文《川边藏区运输乌拉》,《四川文史资料集萃》卷5。
    ① 编委会《中甸县志》,页642,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
    ② 戴新三《日喀则鸟瞰》,《边政公论》12期,民34年。
    ① 谢国安《闷域之三——不丹》,《康藏研究》12期,民36年。
    ② 江村罗布、多杰才旦主编《西藏经济简史》,页509,中国藏学出版社,1995年。
    ① 马鹤天《甘青藏边区考察记》,页96,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四辑册20。
    ② 郑象铣、海善兰《阿坝土寨之现状及其设治问题》,《边政公论》1卷9-10期,民31年。
    ① 郑象铣、海善兰《阿坝土寨之现状及其设治问题》,《边政公论》1卷9-10期.1942年。
    ② 边政设计委员会《川康边政资料辑要》册13《九龙》,页1,民29年铅印本。
    ① 李式金《青海湖区之初步探讨》,《边政公论》1卷11-12期,民31年。
    ② 顾执中、陆冶《到青海去》,页169、386、425。
    ③ 马鹤天《甘青藏边区考察记》,页213,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四辑册20。
    ① 远人《青海概况》,《蒙藏月报》11卷2-3期,民29年。
    ① 远人《青海概况》,《蒙藏月报》11卷2-3期.民29年。
    ② 杨武等《青藏高原的交通与发展》,页19,中国藏学出版社,1999年。
    ③ 编委会《青海省志·商业志》,页274,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④ 李式金《拉卜塄之交通》,《边疆通讯》4卷1期,民36年。
    ① 编委会《甘南州志》,页660,民族出版社,1999年。
    ② 朱允明《民国甘肃省乡土志稿》,页440-441,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一辑卷31。
    ③ 戴兴三《后藏环游记》,《康藏研究》8期,民36年。
    ① 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营边政设计委员会《松潘县概况资料辑要》,页23、25,民国油印本。
    ② 编委会《雅江县志》,页9-10,巴蜀书社,2000年。
    ③ 李亦人《西康综览》.页215、257、285,民36年正中书局铅印本。
    ④ 文阶《德格写真》,《康导月刊》2卷4期,民28年。
    ⑤ 蹈雪《西康泰宁实验区调查》,《新西康》1卷2期,民27年。
    ① 编委会《甘孜州志》,页30、1326、1368,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
    ② 郑天贵、张豫西《战火纷飞话蜀道》,杨实主编《抗战时期的西南交通》,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
    ③ 冯天爵《四川的战时公路交通》,杨实主编《抗战时期的西南交通》,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
    ④ 远人《青海概况》,《蒙藏月报》11卷2-3期,民29年。
    ① 陈赓亚《西北视察记》,页185。
    ② 马鹤天《甘青藏边区考察记》,页213,中困西北文献丛书第四辑册20。
    ③ 顾执中、陆诒《到青海去》,页216、342、370。
    ① 戴新三《日喀则鸟瞰》,《边政公论》9-12期,民34年。
    ② 房新民《西藏》,页13。
    ③ 宿师良《四川松理懋茂汶调查录·交通篇》,《边政》7期,民20年。
    ④ 史克明《青海省经济地理》,页128,新华出版社,1987年。
    ⑤ 周振鹤《青海》,页192。
    ⑥ (美)戈尔斯坦《喇嘛王国的覆灭》,页639。
    ⑦ 屈锡通、江作见《松潘商务史话》,《四川文史资料集粹》卷5。
    编委会《甘孜州忐》,页31,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
    阿里三围:谢国安,康藏研究14期,民36年。
    阿坝土寨之现状及其设治问题:郑象铣、海善兰,边政公论1卷9-10期,民31年。
    阿坝州马尔康及绰斯甲地区社会调查材料汇辑:中科院民研所四川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编印,1963年。
    阿坝州概况:阿坝州概况编写组,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
    阿坝州文史资料选辑第二、三辑:政协阿坝州文史委员会编印,1985、1986年。
    阿坝州志:阿坝州志编委会,民族出版社,1994年。
    边政资料:佚名,边政公论1卷2期,民30年。
    巴安:李中定,边疆通讯1卷4期,民32年。
    白玉:李中定,边疆通讯1卷5期,民32年。
    巴安经济调查:罗昌平,西康经济季刊7期,民32年。
    本省粮食调查:周克明,西康经济季刊7期,民32年。
    边茶与边政:佚名,边政公论3卷11期,民33年。
    巴塘与里塘:(法)古纯仁著、李思纯译,康藏研究20期,民37年。
    巴塘“十八家汉商”的由来和演变:甘巴,四川文史资料集萃第五卷,四川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
    川西的理番:曲光,边事研究5卷2期,民26年。
    川康边政资料辑要:边政设计委员会编,民29年铅印本。
    昌都剪影:陈文翰,康导月刊2卷11期,民29年。
    柴旦区垦殖刍议:王泽戎,边政公论1卷3-4期,民30年。
    川甘数县边民分布概观:李安宅,新西北月刊4卷2-3期,民30年。
    川康边的处女地—金汤:慕宗,康导月刊5卷2-3期,民32年。
    柴达木屯垦问题:严德一,边政公论2卷6-8期,民32年。
    柴达木盆地的一角:李式金,边疆通讯2卷7-9期,民33年。
    初到拉萨:道香,边疆通讯3卷10期,民34年。
    川康北界的嘉戎土司:林耀华,边政公论6卷2期,民36年。
    察隅边防述略:严德一,边疆通讯4卷5期,民36年。
    川边之打箭炉地区:(法)古纯仁著、李思纯译,康藏研究17期,民36年。
    川边霍尔地区与瞻对:(法)古纯仁著、李思纯译,康藏研究18期,民37年。
    川边康区运输乌拉:沈文,四川文史资料集萃第五卷。
    大通县志:刘运新修,民7年,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一辑卷55,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编辑委员会编,兰州古籍书店影印,1990年。
    丹巴视察报告:任乃强,边政3期,民19年。
    道孚视察报告:任乃强,边政3期,民19年。
    到青海去:顾执中、陆诒,民22年,中国西北文献丛书册126。
    丹巴县政一瞥:佚名,川边季刊1卷3期,民24年。
    道孚县浅影:赵留芳,康导月刊1卷1期,民27年。
    德格写真:文阶,康导月刊2卷4期,民28年。
    调查道鑪甘瞻矿产报告:张伯颜、唐尚炯,西康省建设丛刊第一辑第一类,民28年。
    调查道鑪甘瞻矿产日记补遗:张伯颜、唐尚炯,康导月刊2卷4期,民28年。
    得荣户口调查:佚名,康导月刊2卷4期,民28年。
    得荣鸟瞰:朱刚夫,康导月刊2卷11期,民29年。
    定乡素描:蓝希夷,康导月刊2卷12期,民29年。
    邓柯四年来施政概况:黎可行,康导月刊4卷6-7期,民31年。
    得荣:李中定,边疆通讯1卷5期,民32年。
    稻城:李中定,边疆通讯1卷11期,民32年。
    定乡:李中定,边疆通讯1卷12期,民32年。
    邓柯鸟瞰:云杰,边疆通讯2卷3期,民33年。
    滇茶藏销:谭方之,边政公论3卷11期,民33年。
    多康的自然区划:任乃强,康藏研究9期,民36年。
    大积石山及其附近之气象及山川民物:庄学本,康藏研究18期,民36年。
    大积石山与俄洛人民生活:庄学本,康藏研究19期,民37年。
    达赖喇嘛传:牙含章,人民出版社,1984年。
    达赖喇嘛传:(英)贝尔著、冯其友等译,西藏社科院西藏学汉文文献编辑室编印,1985年。
    迪庆藏族社会史:王恒杰,中国藏学出版社,1995年。
    德格土司及其辖区的社会经济结构:张江华,民族学研究第11辑,中国民族学学会编,民族出版社,1995年。
    帝国主义分子把持下的西川邮政管理局:陈丹庭,四川文史资料集萃第三卷。
    稻城县志:稻城县志编委会,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
    道孚县志:道孚县志编委会,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
    俄洛初步介绍:庄学本,西南边疆13期,民30年。
    发展青海畜牧事业应注意之几点:王连三,新青海4卷1-2期,民25年。
    赴白孜噶拉调查日记:李文恩,新西康2卷3-4期,民33年。
    奉使办理藏事报告书: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编,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年。
    甘肃大通县风土调查录:聂守仁,民15年,中国西北文献丛书册121。
    甘孜、瞻化、理化、雅江视察报告书:任乃强,边政4期,民19年。
    贵德县志:赵万卿修,民20年,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一辑卷57。
    甘宁青三省盐产志略:西北.新青海4卷3期,民25年。
    甘肃省夏河县志略:张其昀,方志9卷3-4期,民25年。
    甘肃拉卜塄附近之地文:林文英,方志9卷3-4期,民25年。
    甘青之畜牧:粟显倬,开发西北4卷6年,民25年。
    甘青藏边区考察记:马鹤天,民27年,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四辑第20册。
    甘宁青皮毛产额新数字:德元,新西北月刊3卷3期,民29年。
    甘肃的一角:陈宝全,民30年,中国西北文献丛书册141。
    甘青川康边区土官分布概况:黄正清,新西北月刊4卷6期,民30年。
    甘宁青之水利建设:李祖宪,新西北甲刊6卷1-3期,民31年。
    改进俄洛游牧区教育之我见:邓俊康,康导月刊5卷6期,民32年。
    甘肃藏区畜牧社会的建设问题:徐旭,新中华复刊1卷9期,民32年。
    甘青土壤调查记:马溶之、席连之,边政公论2卷6-8、11-12期,民32年。
    甘肃西固之藏民:倪锴,边疆通讯3卷5期,民34年。
    果洛及阿瓦纪行:绳景信,边政公论4卷7-12期,民34年。
    甘青藏边区考察记:马鹤天,商务印书馆,民36年。
    甘孜藏族自治州民族志:康定民族师专编写组编纂,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年。
    甘孜孔撒土司家族的由来及兴衰:松吉邓珠、郎加、来作中,四川文史资料集萃第五卷。
    刚柔相辅,深明大义—记草地藏族领袖华尔功成烈:都爱国,四川文史资料集萃第五卷。
    甘孜州志:甘孜州志编委会,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
    甘孜县志:甘孜县志编委会,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
    甘南州志:甘南州志编委会,民族出版社,1999年。
    甘孜藏族史:丹曲等,民族出版社,2003年。
    环青海湖区之山牧季移:周廷儒,地理2卷3-4期,民31年。
    哈姜盐场记:庾梅,康导月刊5卷1期,民32年。
    河曲藏区人口问题之研究:俞湘文,东方杂志39卷20期,民32年。
    湟水流域移民之地理基础:郑象铣,边疆通讯1卷11期,民32年。
    黑水社区政治:蒋旨昂,边政公论2卷11-12期,民32年。
    黑水流域地图质疑及边疆地图问题之急待解决:王均衡,边政公论4卷1期,民34年。
    河曲—中国一极有希望之牧区:李式金,边政公论4卷1期,民34年。
    后藏环游记:戴新三,康藏研究8期,民36年。
    黄河入川与俄洛界务:任乃强,康藏研究11期,民36年。
    横越西藏记:(美)以利亚·托尔斯泰著、向宁芳译,风十杂志3卷1期,民38期。
    徼外旅痕:董兆孚,边政4期,民19年。
    九龙县政一瞥:佚名,川边季刊1卷1期,民24年。
    监犯移垦泰宁试验区计划草案:张志远,边事研究9卷1期,民28年。
    九龙经济建设之研讨:邱述钤,康导月刊2卷1期,民28年。
    旧有西康之交通:攒云,边事研究9卷3-4期,民28年。
    旧有西康之土地:山寿,边事研究9卷3-4期,民28年。
    九龙全境视察记:邱述钤,康导月刊2卷4期,民28年。
    金汤户口调查:佚名,康导月刊2卷4期,民29年。
    今日之康西:左仁极,边疆通讯1卷1-2期,民31年。
    建省五年来西康之金融事业:佚名,新西康2卷1-2期,民33年。
    建设新西康之理论与实际:刘文辉,康导月刊5卷10期,民33年。
    金川志苑第5、6号:金川县地方志编委会办公室,内部资料,1986年。
    嘉戎藏族研究资料丛编:李涛、李兴友,四川藏学研究所印行,1995年。
    近代西藏社会经济形态分析:彭清深,藏学研究论丛第7辑,西藏人民出版社。1995年。
    记卓克基土司索观瀛:都爱国,四川文史资料集萃第五卷。
    近代羌族经济资料汇编,中科院民研所羌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编印,1963年。
    康定视察报告:任乃强,边政2期,民18年。
    康定、泸定、丹巴、鑪霍、瞻化、甘孜、道孚县调查录:万腾蛟、董兆孚,边政3期,民19年。
    康区视察总报告书:任乃强,边政4期,民19年。
    康定市街一瞥:佚名.川边季刊1卷4期,民24年。
    康定突发现金矿:佚名,边事研究4卷2期,民25年。
    康定现状:佘贻泽,禹贡半月刊6卷12期,民26年。
    康定之回顾:洪思汤,新西康1卷1期,民27年。
    康定概况:王业鸿,新西康1卷1期,民27年。
    康定的轮廓:黄绍颜,新西康1卷2期,民27年。
    康人经济活动之研讨:彭鸿恩,康导月刊2卷7期,民29年。
    康定市户口调查:佚名,康导月刊2卷7期,民29年。
    开发西康之意义及其途经:孙明经,西南边疆14期,民31年。
    康藏交通与抗战建国:蒋君章,边政公论1卷5-6期,民31年。
    康区概况:徐仁常,康导月刊4卷6-7期,民31年。
    康北的重镇—甘孜:靖唐,康导月刊5卷1期,民32年。
    康北的圣城—泰宁:尚诚,康导月刊5卷5期,民32年。
    开发西康康北七县之我见:梁家湘,康导月刊5卷5期,民32年。
    开发祁连山南路刍议:周廷儒,边政公论3卷3期,民33年。
    康人农业家庭组织的研究:谭英华,边政公论3卷6期,民33年。
    康藏饮茶风尚:余荈,边政公论3卷11期,民33年。
    康裕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康定水力发电厂之沿革及34年度工作概况:李先春,新西康4卷1-2期,民35年,
    康藏高原的顶部—羌塘:谢国安,康藏研究3期,民35年。
    康藏贸易极待开展:佚名,边疆通讯4卷1期,民36年。
    康藏商业界支援抗战亲历记:仲麦·格桑扎西,抗战时期的大西南丛书·抗战时期内迁西南的工商企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西南地区文史资料协作会议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康区近代商业初析:刘君,中国藏学1990年3期。
    抗战时期的西南交通:杨实文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
    康定县治:康定县志编委会,四川辞书出版社,1995年。
    康藏史地大纲:任乃强,西藏古籍出版社,2000年。
    拉卜塄设治记:张丁阳,民17年,中国西北文献丛书册99。
    泸定视察报告:任乃强,边政2期,民18年。
    缡霍视察记:任乃强,边政3期,民19年。
    理化、雅江调查录:万腾蛟、董兆孚,边政4期,民19年。
    拉卜塄视察记:张文郁,民21年,中国西北文献丛书册124。
    拉萨见闻录:朱绣,开发西北2卷1期,民23年。
    拉卜塄之行:梅贻宝,民24年,中国西北文献丛书册139。
    拉卜塄番民的经济生活:唐茑,民24年,中国西北文献丛书册140。
    兰拉风光:李式金,民24年,中国西北文献丛书册140。
    龙达金厂视察记:且维屏,边事研究2卷4期,民24年。
    陇蜀之游:庄泽宣,民25年,中国西北文献丛书册133。
    拉卜塄之农业:任承宪,方志9卷3-4期,民25年。
    拉卜塄之森林:周映昌,方志9卷3-4期,民25年。
    拉卜塄之畜牧:张元彬,方志9卷3-4期,民25年。
    拉卜塄之商务:丁明德,方志9卷3-4期,民25年。
    拉卜塄之畜牧:张元彬,新青海5卷1期,民26年。
    理化一瞥:张子惠,康导月刊1卷1期,民27年。
    拉卜塄之近况及开发意见:高长柱,蒙藏月报9卷2期,民27年。
    拉萨之气候:卢鋈,徐近之,地理学报5卷,民27年。
    鑪霍概况:尹子文,康导月刊2卷4期,民28年。
    拉萨见闻记:朱少逸,民29年,西藏学汉文文献丛书第二辑。
    泸定导游:任乃强,康导月刊2卷2-8期,民29年。
    拉卜塄城区机关调查报告:佚名,新西北月刊5卷1-2期,民30年。
    拉卜塄交通现状与今后开建公路之管见:佚名,新西北月刊5卷1-2期,民30年。
    拉萨的素描:(英)贾卜门著、彭国元译,边政公论1卷1-2期,民30年。
    拉卜塄寺概况:李安宅,边政公论1卷2期,民30年。
    喇嘛教的圣城—拉萨:任乃强,西南边疆16期,民31年。
    临潭之生产概况与合作事业:陆俊光,新西北甲刊6卷1-3期,民31年。
    喇嘛教之圣城:任乃强,康导月刊4卷8-9期.民31年。
    理番县之水土保持问题:刘恩兰,边政公论1卷9-10期,民31年。
    理番开发问题:刘恩兰,边政公论2卷1-2期,民32年。
    理化一瞥:永和,康导月刊5卷6期,民32年。
    理化:李中定,边疆通讯1卷9期,民32年。
    拉卜塄之地文志略:李式金,边政公论3卷4期,民33年。
    澜怒之间:李式金,边政公论3卷7期,民33年。
    泸定农牧鸟瞰:布僧,西康经济季刊8期,民33年。
    旅居藏边三十年:佚名,康导月刊5卷11-12期,民33年。
    临潭旧城—商业中心:倪锴,边疆通讯3卷7期,民34年。
    鑪霍概况:廖大熏,新西康3卷9-10期,民34年。
    拉卜塄之商业:李式金,边政公论4卷9-12期,民34年。
    理化县志稿:贺觉非,民34年铅印本。
    拉卜塄之民族:李式金,边政公论6卷1期,民36年。
    拉卜塄之交通:李式金,边疆通讯4卷1期,民36年。
    拉萨的经济生活:文汉,边疆通讯4卷2期,民36年。
    拉卜塄之人口:李式金,边疆通讯5卷2-3期,民37年。
    理番四士之社会:刘恩兰,边政公论7卷3期,民37年。
    旅行金沙江盆地:(法)F.Gore著、李思纯译,康藏研究22期,民37年。
    理番县视察述要:冯克书,杭州古籍书店油印本,1964年。
    略论历史上川西北地区的藏汉贸易:陈泛舟,藏学研究论丛第2辑,西藏人民出版社,1990年。
    略谈西藏地区茶叶的传入与种植:赵和涛、汪春元,中国藏学1990年3期。
    珞巴族的社会和文化:李坚尚、刘芳贤,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年。
    缠霍史志资料选辑第一辑:鑪霍党史办编印,1992年。
    李安宅藏学文论选:李安宅,中国藏学出版社,1992年。
    喇嘛王国的覆灭:(美)戈尔斯坦著、杜永彬译,时世出版社,1994年。
    拉萨史:傅崇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珞巴族:王玉平,民族出版社,1997年。
    鑪霍县志:鑪霍县志编委会,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
    民国甘肃省志:白眉,民7年,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一辑33卷。
    松潘县志:张典修、徐湘等纂,民13年刻本。
    木里土司调查记:李仲魁,边政2期,民18年。
    民国甘肃通志稿:佚名修,民20年,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一辑卷27-29。
    康藏轺征:刘曼卿,民23年,亚洲民族考古丛刊第五辑,(台)南天书局,1987年。
    岷江峡谷:徐近之,地理学报创刊号,民23年。
    茂县花椒产销概况:佚名,川边季刊1卷4期,民24年。
    茂县森林砍伐殆尽:佚名,川边季刊2卷1期,民25年。
    民国24年拉萨之雨季:徐近之,方志9卷2期,民25年。
    蒙藏民族的历史概述:马鹤天,民27年,中国西北文献丛书册142。
    木里记:傅述尧,边事研究8卷5期,民28年。
    民国以来西康边民教育:梁瓯第,边政公论1卷7-8期,民31年。
    麻窝衙门:于式玉,边政公论3卷6期,民33年。
    闷域之三—不丹:谢国安,康藏研究12期,民36年。
    闷域的终点—咱日:谢国安,康藏研究18期,民36年。
    民国甘肃省乡土志稿:朱允明,民37年,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一辑卷30-32。
    木里之行:程沪生,边疆通讯5卷2-3期,民37年。
    马尔康县文史资料第一辑:政协马尔康县委员会编印,1986年。
    马步芳家族统治青海四十年:陈秉渊,青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木里藏族自治县志:木里县志编委会,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
    西康省行政区划述略:郑培恒,面向新世纪的历史地理学,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编,齐鲁书社,2001年。
    宁海纪行:周希武,民4年,中国西北文献丛书册120。
    廿年来康政得失概要:启图,康导月刊1卷1期,民27年。
    拟改河曲为特别区建议:龚瑾,新西北月刊4卷2-3期,民30年。
    宁青经济地理之基础与问题:张印堂,边政公论1卷11-12期,民31年。
    囊谦及其附近:佚名,边疆通讯2卷2期,民33年。
    青海风土记:杨西尧,民7年,中国西北文献丛书册125。
    青海种族分布概况:张得善,民12年,中国西北文献丛书册127。
    青海旅行记:曹瑞荣,民16年,中国西北文献丛书册123。
    青海产业之现状与其将来:马鹤天,新亚细亚1卷2期,民19年。
    青海的概况:杨焕,蒙藏周报41期,民19年。
    青海一瞥:韩宝善,新亚细亚3卷6期,民21年。
    青海之地理环境:黎小苏,新亚细亚6卷1期,民22年。
    青海矿产概况:佚名,工商半月刊5卷8号,民22年。
    青海各县风土概况调查记:佚名编,民23年,中国西北文献丛书册135。
    青海之矿业:黄伯逵,开发西北1卷2期,民23年。
    青省皮产调查:佚名,开发西北2卷1期,民23年。
    青海经济状况:林天吉,中央银行月报3卷5号,民23年。
    青海民政厅最近之调查:佚名,新青海3卷10期,民24年。
    青海概况:易海阳,边事研究2卷2期,民24年。
    青海畜牧事业之一瞥:李玉润,新青海4卷1-2期,民25年。
    青海湟源县:董涵荣,新青海4卷1-2期,民25年。
    青海之政治区域:竟凡,开发西北4卷1-2年,民25年。
    青海畜牧之纵横剖视:张建基,新青海4卷4期,民25年。
    青海畜产种类及分布概况:佚名,新青海4卷5期,民25年。
    青海畜产之调查:佚名,新青海4卷6期,民25年。
    青海各县户口调查:佚名,开发西北4卷6年,民25年。
    青海化隆印象漫谈:德馨,新青海5卷5期,民26年。
    青海:周振鹤,民27年,亚洲民族考古丛刊第五辑,(台)南天书局,1987年。
    青海经济之现状及发展之我见:吕治平,蒙藏月报9卷5-6期,民28年。
    青海的经济现状:张菊生,边事研究7卷5期,民28年。
    青海概况:远人,蒙藏月报11卷1-3期,民28年。
    青海纪略:魏明章,民30年,中国西北文献丛书册141。
    青海的蒙旗:魏明章,民30年,中国西北文献丛书册142。
    青海气候初志:佚名,新西北月刊4卷4期,民30年。
    青康的剖面—青康自然区之划分及其对人生之影响:李式金,新西北月刊5卷4-6期,民31年。
    青海湖区之初步探讨:李式金,边政公论1卷11-12期,民31年。
    青海畜牧业随谈:南子,新西北甲刊6卷1-3期,民31年。
    青海志略:许公武,商务印书馆,民32年。
    青海茶卡之盐矿:李承三、周廷儒,地理3卷1-2期,民32年。
    青海省的沿革及其现行政区概况:萧澄,边疆通讯2卷3期,民33年。
    青海:佚名,边疆通讯3卷8、10期,民34年。
    青海历史纪要:青海省志编委会,青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羌族史:冉光荣等,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
    青海省藏族蒙古族社会历史调查:青海省编辑组,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羌族社会历史调查:四川省编辑组,四川省社科院出版社,1986年。
    青海海南地区蒙藏部落的由来及变迁:陈玮,西藏研究1991年1期。
    青海果洛地区藏族历史上的部落组织:邢海宁,青海社会科学1992年1期。
    青海阿柔部落初探:陈玮,西藏研究1992年4期。
    青海历史建置述略:王昱,青海社会科学1992年6期。
    祁连县志:祁连县志编委会,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
    青海省志:青海省志编委会,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青海藏族史:陈光国,青海民族出版社,1997年。
    青海经济史·近代卷:翟松天,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西藏历史文化辞典:王尧、陈庆英,浙江人民出版社、西藏人民出版社,1998年。
    青藏高原的交通与发展:杨武等,中国藏学出版社,1999年。
    青海的蒙古旗考述:陈秀实,青海民族研究2004年1期。
    青海土族地区的土司制度及其影响:单菲菲,青海民族研究2004年2期。
    如何发展康藏地方的通海路线:朱少逸,边政公论1卷1期,民30年。
    日喀则鸟瞰:戴新三,边政公论4卷9-12期,民34年。
    试办麦科沙金计划书:佚名,边政6期,民20年。
    四川松理懋茂汶调查录·交通篇:宿师良,边政7期,民20年。
    松理懋茂汶屯殖区现状:张雪崖,开发西北2卷4期,民23年。
    十六区最近人口调查:佚名,川边季刊2卷1期,民25年。
    三乡一瞥:张朝鉴,新西康1卷1期,民27年。
    视察道缱甘瞻德白雅江七县报告书:刘衡如等,新西康1卷2期,民27年。
    三十年来之得荣县:张朝鉴,新西康1卷3期,民27年。
    三岩概况:羊泽,康导月刊2卷1期,民28年。
    三十年来之白玉:傅真元,康导月刊2卷3期,民28年。
    松潘县概况资料辑要: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营边政设计委员会编,民29年油印本。
    省府成立以来重要行政事业及施政方针:刘文辉,康导月刊3卷1期,民29年。
    石渠现况素描:佚名,康导月刊2卷8期,民29年。
    色尔巴概况:佚名,康导月刊3卷5-7期,民29年。
    四川盆地与松潘草地间之商业与交通:王成敬,地理2卷3-4期,民31年。
    松潘之畜牧环境:陈万骢,西南边疆15期,民31年。
    十年来中国边疆民族研究之回顾与前瞻:徐益棠,边政公论1卷5-6期,民31年。
    四年来之九龙:段崇安,康导月刊5卷5期,民32年。
    神秘之松潘草地:郝明国,边政公论3卷7期、4卷2-3期,民33年。
    三十年来康政之检讨:陈启图,康导月刊6卷1期,民33年。
    四川西北区之地理与人文:王均衡,边政公论4卷9-12期,民34年。
    珞瑜:任乃强,风土杂志2卷2期,民37期。
    四川十六区人民分布:任乃强,康藏研究24期,民38年。
    松潘县视察述要:冯克书,杭州古籍书店油印本.1964年。
    三十年来之中国公路:佚名,近代中国经济丛编之六.周开庆主编,(台)华文书局,1967年。
    四川经济志:周开庆,(台)商务印书馆,1972年。
    四川省阿坝州藏族社会历史调查:四川省编辑组,四川省社科院出版社,1985年。
    四川省治地沿革与治地今释:蒲孝荣,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
    四川近代贸易史料:游时敏,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年。
    世界屋脊—西藏及其密学:(英)Amaury De Riencourt(著)、张之杰译,(台)世茂出版社,1991年。
    四川历史农业地理:郭声波,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
    试论四川藏区的近代商业贸易及特点,四川文史资料集萃第五卷。
    松潘商贸史话:四川文史资料集萃第五卷。
    四川岷江上游历史文化研究:冉光荣、工藤元男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
    塔尔寺巡礼:袁应麟,民27年,中国西北文献丛书册139。
    泰宁牧场事业概述:张锦泉,西康经济季刊8期,民33年。
    土族史:吕建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汶川三江口金矿继续开采:佚名,川边季刊1卷4期,民24年。
    汶川县官绅合办经济农场:佚名,川边季刊1卷3期,民24年。
    汶川龙池垦地荒凉:佚名,川边季刊2卷1期,民25年。
    我国边疆人口问题之提出:张汉光,边政公论1卷3-4期,民30年。
    瓦寺土司政治调查:宓贤璋,西南边疆13期,民30年。
    通过康青草地:沈怀农,边疆通讯1卷1期,民31年。
    汶川县志:祝世德,民33年铅印本。
    五年来西康农业建设之回顾:刘贻燕,西康经济季刊8期,民33年。
    五年来西康省经济建设概况:刘贻燕,西康经济季刊9期,民33年。
    汶川图说:祝世德,民34年铅印本。
    汶川县志:汶川县志编委会,民族出版社,1992年。
    我所知道的木里黄金开采情况:夺取荣品,四川文史资料集萃第五卷。
    西康之神秘水道记:民2年,杨图南,亚洲民族考古丛刊第五辑,(台)南天书局,1987年。
    西康杂记:任乃强,边政2期,民18年。
    西康省各县名称区域程站沿革调查录:西康政委会,边政3期,民19年。
    西康道孚县造呈县治山川道里物产风俗表:欧刚华,边政6期,民20年。
    西康东部地质矿产志略:谭锡畴、李春昱,边政6期,民20年。
    西康九龙县纪要:佚名,边政6期,民20年。
    西康理化、瞻化县纪要:佚名,边政7期,民20年。
    西康东部森林初步之观察:郑万钧,边政8期,民20年。
    西康十四县最近调查表:冯云仙,边政8期,民20年。
    西康概况:杨仲华,新亚细亚1卷6期、2卷1期,民20年。
    西康各县垦牧物产调查:佚名,蒙藏周报56期,民21年。
    西北行:林鹏侠,民21年,中国西北文献丛书册130。
    西藏问题:王勤堉,商务印书馆,民22年。
    西康麝香交易状况:佚名,工商半月刊5卷8号,民22年。
    西康图经·境域篇:任乃强,新亚细亚学会印行,民22年。
    西康图经·民俗篇:任乃强,新亚细亚学会印行,民23年。
    西康图经·地文篇:任乃强,新亚细亚学会印行,民24年。
    西北视察记:陈赓亚,民23年,中国西北文献丛书册132。
    西藏纪程:黄慕松,民23年,西藏学汉文文献丛书第二辑,西藏社会科学院西藏学汉文文献编辑室编,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1年。
    西康之经济概况:王文萱,开发西北2卷2期,民23年。
    西康之垦务:王文萱,开发西北2卷2期,民23年。
    西康之畜牧事业:黄举安,开发西北2卷2期,民23年。
    西宁松潘间之草地旅行:徐近之,地理学报创刊号,民23年。
    西康麝香概况:佚名,川边季刊1卷1期,民24年。
    西康之特殊工业:佚名,川边季刊1卷1期,民24年。
    西康之造纸工业:佚名,川边季刊1卷1期,民24年。
    西康垦务之今昔:佚名,川边季刊1卷1期,民24年。
    西康金博垦殖公司停业:佚名,川边季刊1卷1期,民24年。
    西北随轺记:高良佐,民24年,中国西北文献丛书册129。
    西北漫游记:侯鸿鉴,民24年,中国西北文献丛书册134。
    西藏之气候与农作物:蒋丙然,中央亚细亚1卷2期,民24年。
    西康最近之立体研究:怀瑾,边事研究2卷2期,民24年。
    西康实业纪要:高长柱,开发西北4卷1-2年,民25年。
    夏河县志:张其昀,民25年手抄本。
    西藏史地大纲:洪涤尘,正中书局,民25年。
    西北畜牧业之检讨:乔玉琇,新青海4卷5期,民25年。
    西藏实地考察记:明春,国闻周报13卷10期,民25年。
    西宁:浩,民26年,中国西北文献丛书册139。
    西康纪要:杨仲华,商务印书馆,民26年。
    西藏:(瑞典)斯文赫定著、绛央尼玛译,禹贡半月刊6卷12期,民26年。
    西康之过去与将来:刘文辉,康导月刊1卷1期,民27年。
    西康泰宁试验区调查:蹈雪,新西康1卷2期,民27年。
    西康的新巴安:佚名,康导月刊4卷4-5期,民27年。
    西康丹巴调查:庄学本,西南边疆6期,民28年。
    西北考察日记:顾颉刚,民28年,中国西北文献丛书册107。
    西行杂记:李孤帆,民28年,中国西北文献丛书册135。
    西康科学调查团地质组报告:李承三等,西康省建设丛刊第一辑第一类,民28年。
    西康概况:西康省政府秘书处编,民28年铅印本。
    西康旅途日记:邱怀瑾,边事研究9卷2期,民28年。
    西康居住地理:严钦尚,地理学报6卷,民28年。
    西康山地村落之分布:朱炳海,地理学报6卷,民28年。
    西康产业述要:佚名,康导月刊2卷4期,民28年。
    西康南部之森林概况:杨衔晋,西康省建设丛刊第一辑第二类,民29年。
    西康省药材调查报告:顾学裘,西康省建设丛刊第一辑第二类,民29年。
    西康省社会经济调查报告:西康社会调查团编纂,西康省建设丛刊第一辑第四类,民29年。
    西康社会之鸟瞰:柯象峰,正中书局,民29年。
    西康经济建设回复与前瞻:刘贻燕,康导月刊3卷1期,民29年。
    西藏的新税则:佚名,康导月刊3卷1期,民29年。
    西康经济建设概况:佚名,康导月刊3卷2-3期,民29年。
    西藏人口估计:黄奋生,边疆研究季刊创刊号,民29年。
    西康木里宣慰司政教概况:刘历荣,西南边疆7期,民29年。
    西北问题的认识:蒋洁之,边政公论1卷3-4期,民30年。
    西康的木里土司:郑象铣,地理创刊号,民30年。
    西藏的农民:(英)贝尔著、起森译,边政公论1卷3-4期,民30年。
    西北各省人口密度表:佚名新西北月刊4卷4期,民30年。
    西北游牧藏区社会调查:俞湘文,民30年,中国西北文献丛书册138。
    西康未来之展望:佚名,边政公论1卷3-4期,民30年。
    西藏高原及其四周之雨量:吕炯,地理2卷3-4期,民31年。
    西康纪行:柯象峰,边政公论1卷5-6、9-10期,民31年。
    兴筑康巴公路刍议:兰仲明,康导月刊4卷4-5期,民31年。
    西康采金事业之回顾与前瞻:崔克信,康导月刊4卷4-5期,民31年。
    西康边防问题及其解决途经:黄国璋,边政公论1卷11-12期,民31年。
    西康金矿局所属矿区概况:林济青,西康经济季刊1卷1期,民31年。
    西康六年从政录:许荣范,康导月刊4卷6-7期,民31年。
    西康畜牧问题:蒋君章,边政公论1卷9-10期,民31年。
    西康金矿开发问题:蒋君章,边政公论2卷1-2期,民32年。
    西康粮食问题:徐戡五,西康经济季刊2-4期,民32年。
    西康省康宁雅三属交界区域森林状况:石明章,西康经济季刊2-4期,民32年。
    西康产盐之概况:佚名,西康经济季刊2-4期,民32年。
    西北地理环境与我民族:李承三,边政公论2卷6-8期,民32年。
    一年来康省的经济建设:流星,西康经济季刊7期,民32年。
    西康畜牧生产问题:(美)蒋森,康导月刊5卷9期,民32年。
    西康高原区之农业与移植:郑象铣,边政公论2卷11-12期,民32年。
    西康环境与教育行政的史实:张鸿逵,新西康2卷1-2期,民33年。
    西康土地行政之我见:吴谧赓,新西康2卷1-2期,民33年。
    西康人口问题:吴文辉、朱鉴华,边政公论3卷2期,民33年。
    西藏之自然环境与人生:蒋君章,边政公论3卷3期,民33年。
    西北屯垦研究:施忠允,民33年,(台)成文出版社、(美)中文资料中心,1977年。
    西康的士地问题:吴文辉、朱鉴华,边政公论3卷6期,民33年。
    西藏纪要:吴忠信,民33年,西藏学汉文文献丛书第二辑。
    西康省畜牧事业现状及其展望:梁达新,西康经济季刊8期,民33年。
    西康经济地理:曾文甫,西康经济季刊9期,民33年。
    西藏经济之危机:无畏,康导月刊6卷7-8期,民34年。
    西康土地利用发凡:吴叔盫,新西康3卷6-8期,民34年。
    西康五年来之水利事业概述:施德魁,新西康3卷6-8期,民34年。
    西康三十九族之由来:朱祖明,边疆通讯3卷11-12期,民34年。
    西康:佚名,边疆通讯3卷11-12期,民34年。
    西康德格之历史与人口:李安宅,边政公论5卷2期,民35年。
    西康综览:李亦人,正中书局铅印本,民36年。
    西藏的自然区划:任乃强,康藏研究8期,民36年。
    西藏环境与藏人文化:张印堂,边政公论7卷1期,民37年。
    西藏辖县的探索:任乃强,康藏研究22期,民37年。
    西藏之外廓与核心:任乃强,风土杂志3卷1期,民38期。
    西藏史:(英)贝尔著、宫廷璋译,商务印书馆史地小丛书本。
    西藏:房新民,新知识出版社,1954年。
    喜马拉雅山:卢村禾,新知识出版社,1956年。
    西藏简史:(英)黎吉生著、李有义译,中科院民研所编印,1979年。
    西藏自治区地名录:西藏革委会测绘局、国家测绘总局测绘科学研究所编印,1979年。
    西藏历史年表:段克兴等,西北民族学研究室编印,1980年。
    西藏的十地与政体:(美)卡拉斯科著、陈永国译,西藏社科院西藏学汉文文献编辑室编印,1985年。
    西藏人事辑录:西藏农牧学院马列教研室等编,西藏党校编辑部出版社,1986年。
    1728-1959西藏的贵族和政府:(意)毕达克著、沈卫荣等泽,中国藏学出版社,1990年。
    现代西藏的诞生:(加)谭·格伦夫、伍昆明等译,中国藏学出版社,1990年。
    西藏十九世纪以来的水灾—西藏水灾档案研究:周炜,中国藏学1990年3期。
    西藏问题的历史渊源:黄鸿钊,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1991年。
    西藏封建农奴制研究论文选:吴丛众编,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年。
    西藏山南基巧和乃东琼结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编,中国藏学出版社,1992年。
    新龙县志:新龙县志编委会,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
    西藏近代矿业开发史略:房建昌,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3年2期。
    西藏盐业及盐政史略:房建昌,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93年1期。
    西藏经济概述:吴健礼,中国藏学出版社,1995年。
    西藏经济简史:多杰才旦、江村罗布,中国藏学出版社,1995年。
    西藏农业概论:胡颂杰,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
    西藏地名:武振华,中国藏学出版社,1995年。
    西藏封建农奴制社会形态:多杰才旦主编,中国藏学出版社,1996年。
    西康边茶简介:谢明亮、郭建藩,四川文史资料集蒂第三卷。
    西藏通史:恰白·次旦平措等著、陈庆英等译,龋藏古籍出版社,1996年。
    喜马拉雅山情结—中印关系研究:王宏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8年。
    西藏的黄金和银币:(法)布尔努瓦著、耿舁译,中国藏学出版社,1999年。
    西藏文史资料选辑(11):西藏自治区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民族出版社,1999年。
    西藏的商业与手工业调查研究:中国社科院民研所、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社会经济所编,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年。
    西藏察隅僜人的社会与文化:吴丛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
    西藏古近代交通史:西藏自治区交通厅、西藏社会科学院,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年。
    西藏地方近代史:许广智,西藏人民出版社,2003年。
    玉树土司调查记:周希武,民4年,中国西北文献丛书册120。
    玉树志略:曹瑞荣,民16年,中国西北文献丛书册123。
    盐井县纪要:佚名,边政6期,民20年。
    玉树旅行日记:马騄,民22年,中国西北文献丛书册107。
    玉树近事记:边事月刊社编,比23年,中国西北文献丛书册107。
    游藏记:柯羽操,川边季刊1卷4期,民24年。
    鱼通缩影:蒋五骥,康导月刊1卷1期,民27年。
    玉树概况:潘荣中,蒙藏月报9卷5-6期,民28年。
    玉树二十五族巡礼:黄举安,蒙藏月报12卷1-3期,民29年。
    义敦、石渠、德格户口调查:佚名,康导月刊3卷5-7期,民29年。
    雅茶与边政:郑象铣,边政公论1卷5-6期,民31年。
    义敦:李中定,边疆通讯1卷8期,民32年。
    雅江:李中定,边疆通讯1卷10期,民32年。
    由玉树到昌都:李式金,康导月刊6卷2-4期,民33年。
    一年来西康省政总述:刘文辉,新西康2卷3-4期.民33年。
    云南阿敦子——个汉藏贸易要地:李式金,东方杂志40卷16期,民33年。
    印藏行:周海萍,康导月刊5卷10期,民33年。
    一年来西康之建设:刘贻燕,康导月刊5卷11-12期,民33年。
    有关经边大计之南路边茶:姚在藩,边政公论4卷9-12期,民34年。
    一年米之西康民政:张为炯,新西康3卷9-10期,民34年。
    云南边疆地理概要:江应樑,边政公论6卷4期,民36年。
    西藏:佚名,边疆通讯4卷5期,民36年。
    忆西藏的闷域:谢国安,康藏研究7期,民36年。
    印藏纪行:戴新三,康藏研究23期。民37年。
    云南通志:龙云等修,民38年铅印本。
    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7):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等编,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
    忆康裕公司:李万钧,四川文史资料集萃第五卷。
    西藏吕都史地纲要:谢廷杰,西藏人民出版社,2000年。
    英帝国与中国西南边疆:吕昭义,中国藏学出版社.2001年。
    印度与西藏的贸易:(英)兰姆著、伍昆明译,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第16辑,西藏人民出版社,2002年。
    中国边疆沿革与现状:华企云,新亚细亚1卷3期,民19年。
    漳腊金厂恢复旧观:佚名,川边季刊1卷4期,民24年。
    中国的西北角:范长江,民25年,中国西北文献丛书册128。
    藏军犯康述略:佘贻泽,禹贡半月刊6卷12期,民26年。
    战时西北五省矿产的调查与开发:李方晨,西北论横7卷10期,民28年。
    卓尼之过去与未来:明驼,边政公论1卷1-2期,民30年。
    杂谷脑的汉番贸易:李有义,西南边疆15期,民31年。
    杂瑜区概况调查记:佚名,康导月刊4卷6-7期,民31年。
    藏族农民与边政:陈恩凤,边政公论3卷12期,民33年。
    中国战时经济志:沈雷春、陈禾章,民33年,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20辑,沈云龙主编,(台)文海出版社,2003年。
    卓尼大峪沟之概况:佚名,边疆通讯3卷8期,民34年。
    中印公路之经济地理:严德一,边政公论6卷2-3期,民36年。
    再谈羌塘风俗:谢国安,康藏研究5期,民36年。
    扎什伦布寺小志:戴新三,康藏研究7期,民36年。
    宗科夺科归并色尔巴设治之探讨:尹子文,康导月刊6卷9-10期,民36年。
    中华民国行政区域简表:内政部编,商务印书馆,民36年。
    振兴西康省工矿事业之我见:黄呜泉,西康经济季刊15-16期,民37年。
    周福生赴藏日记摘记:周福生著、戴新三节抄,康藏研究21期,民37年。
    中国的地形,陈史坚,三联书店,1949年。
    中国分省地图:地图出版社编印,1956年。
    藏族社会历史调查(1-6):西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编辑组编,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年。
    中国历代边疆大事年表:刘学铫,亚洲民族考古丛刊第五辑,(台)南天书局,1987年。
    中国农业气候资源和农业气候区划:李世奎等,科学出版社,1988年。
    中国人口史:赵文林、谢淑君,人民出版社,1988年。
    中国人口·青海分册:翟松天,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年。
    中国近代少数民族经济史稿:况浩林,民族出版社,1992年。
    中国反对外国侵略干涉西藏地方斗争史:杨公素,中国藏学出版社,1992年。
    中国资本主义的工商业改造·青海卷:马玉珊,中共党史出版社,1993年。
    中国县情大全·西北卷·西南卷:民政部、建设部编,中国社会出版社,1993年。
    中华民国时期的西藏:(苏)节昂列夫著、张方康译,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第16辑,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
    藏北牧民—西藏那曲地区社会历史调查报告:格勒等,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年。
    中国地方忠集成·西藏府县志辑·四川府县志辑:中国地方志集成编辑指导委员会编,巴蜀书社,1995年。
    中国历代统计人口资料研究:杨子慧,改革出版社,1996年。
    中甸县志:中甸县志编委会,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
    中国移民史:曹树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中国藏旗人口与社会:孙怀阳、程贤敏,中国藏学出版社,1999年。
    中国西部概览—西藏:安七一,民族出版社,2000年。
    中国西部概览—青海:胡永科,民族出版社,2000年。
    中国人口通史:路遇、藤泽之,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
    中国人口史第六卷:侯杨方,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藏族宗教与文化:魏强、周润年、嘉雍群培,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
    E. Teichman, Travels of a consular officer in Eastern Tebet, 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 1922.
    Ch. Bell, Tibet Past and Present, Oxford, 1924.
    D. Macdonald, Zhe land of the Lama, London, 1929.
    S. Chapman, Lhasa the holy city, london, 1937.
    Ch. Bell, Portrait of the Dalai - Lama, London, 1946.
    G. Tucci,Zo Lhasa and beyond, Rome, 1949.
    C. von Fuerer - Haimendorf, Himalayan Barbary, Murray, London, 1955.
    
    Bailey, F. M., No Passport to Tibet, Hart Davis,London, 1957.
    
    P. Carrasco, Land and Policy of in Tibet, Sealtle, 1959.
    
    Tieh Tsing - li, Tibet-Today and Yesterday, Bookman Associates, New York, 1960.
    
    Tibor Mende, China and her Shadow, Thames & Hudson, 1961.
    
    H. E. Richardson, A Short History of Tibet, New York, 1962.
    
    H. E. Richardson, Tibet and its History, O. U. P., London, 1962.
    
    W. D. Shakabpa, Tibet, a political history, New Haven and London ,1967.
    
    Nevile Maxwell, India' s China war, Jonathan Cape, London, 1970.
    
    Swinson, Beyond the Frontiers:the Biography of Colonel F. M. Bailey esplorer and secret agent, London, 1971.
    
    Kapp, Rbort A. Szechwan and the Chinese Republic.Provincial Militarism and Central Power, 1911-1938, New Haven & London, 197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