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就业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就业问题是一个重要的民生问题。我国就业问题的产生主要来源于三个群体,即高校毕业生、下岗工人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解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公民生活的实际需要,是国家发展的需要。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结构的转换,不论是哪个群体的人在就业之前,都是需要接受学校教育,以获得就业所需的最基本的素养,形成最基本的就业力。
     教育除了具有塑造人的精神品质的本体职能之外,还具备不断与社会经济结构发展需要的社会职能。当代的教育的社会职能不再是农业社会的社会防范职能,也不再是工业社会的社会调适职能,而是要适应现代社会的社会更新职能。在这种社会更新职能的要求下,一个“受过教育的人”应该能够适应社会的频变与剧变。本研究以教育的社会更新职能为前提,从责任的视角出发,利用委托—代理模型,探讨了我国普通教育在就业问题上的责任。
     本研究除导言和结语外共五章。第一章对教育对就业的责任问题进行了理论界说,并阐述了本文的分析框架以及探讨了就业与教育,同时也阐述了学校教育在这个问题上的有限性。第二章考察了义务教育阶段及普通高中教育阶段学校的就业教育功能的体现,阐述了尽管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教育阶段的教育是公民必须接受的素质培养的教育,但是却存在着忽视或盲视就业教育的事实,并分析了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介绍了一些国家和地区重视就业教育的个案,最后分析了委托—代理关系中各方主体的责任。第三章考察了高等教育阶段就业教育功能的体现。本章首先通过访问网站的形式就高校的就业指导教育进行了一个小的调查描述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讨论了高等教育过程是身份给与还是品质塑造的问题,分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力不足的现状,介绍了其它国家和地区在此方面值得我们借鉴的实践经验,分析了委托—代理关系中各方主体的责任。本文以一章的篇幅讨论了就业问题中的歧视尤其是性别歧视的问题,描述了就业中存在的性别歧视的现象,分析性别歧视产生的原因,介绍了其它学科领域对就业中性别歧视的研究,分析了委托—代理关系中委托人、代理人的责任。第五章为本研究对普通教育实施就业教育的构想。首先阐述了未来时代的特点及其对就业者的要求,并建立了自己在普通教育中实施就业教育的构想阐述了委托—代理关系中各责任主体应尽之责。
Employment issue is crucial of the people living. There are three kinds of group which can induce the employment issue: college graduation, laid-off workers and the rural surplus labors. The problem resolving is necessary to build the harmony society, to satisfy the needs of civil living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 As the improvement of productive force and the transition of economic structure, no matter which kind of group obtain jobs firstly, the people all need to educate, in order to obtain the basic qualification of employment, to form the basic employment force.
     Education also has the social function to satisfy the need of economic structure development, besides the main function of molding the spirit qualities. The social function of modern education is neither the social defense of agricultural society, nor the social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ociety, but the new function which is suitable to adapt the modern society. The requirement of new social function is to let the educated person has the ability to adapt the social change. My essay takes the social refreshed function as the precondition, based on the responsibility, using a entrusted-deputy mode to explore the responsibility of general education towards the employment issue.
     There are total five chapters besides the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The first chapter includes the definite theory of employment’s responsibility issue, discussing the frames of essay,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meanwhile expounding the limitation of school education. The second chapter deals with the reflection of educational function towards the employment, including the periods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and the general senior middle school; discusses although these two periods are the necessary education which the civil must receive to culture the quality, there are educational facts that ignore or blind the employment, so the causes are explored , and such kind of study cases are introduced, in the end the different aspects’responsibilities of entrusted-deputy are analyzed. The third one checks the reflection of high school’s educational function about the employment. Based on the logging some websites to research the employment instructs of high school to describe the reality of high school’s employment instructions, discussing the process of high school education is whether towards the status render or quality culturing, analyzing the reality of employment forces lacking among the graduations, introducing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s of other areas or countries which are worth referring , the different aspects’responsibilities of entrusted-deputy is further analyzed. The forth whole chapter discusses the employment discriminations, especially the sexual discrimination, describes its phenomenon, analyzes the reason, introduces the researches of other fields, and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trustee and deputy. The fifth chapter mainly bases the essay to build the ideal employment education in general education. Discussing the future time features and the requirements towards the employees, so that to form my own idea of employment education in common education, and the different aspects’responsibilities of entrusted-deputy mode.
引文
① 吴康宁.教育研究应研究什么样的“问题”——兼谈“真”问题的判断标准[J].教育研究,2002(11):8-11.
    ② 孙力平.断裂——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238.
    ③ 孙力平.断裂——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238.
    ④ 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自 2004 年 8 月建立新职业发布制度以来,已经发布了九批共 106 个新职业。如 2007年 1 月 11 日发布的第八批 10 种新职业是:会展设计师、珠宝首饰评估师、创业咨询师、手语翻译员、灾害信息员、孤残儿童护理员、城轨接触网检修工、数控程序员、合成材料测试员、室内装饰装修质量
    ③ 鲍威.民办高等教育与大学毕业生就业新市场的形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2).53.
     ① 厉以宁.教育经济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23.
    ② 一般性就业:指缺乏足够的工作岗位而产生的就业问题。(人找事的现象)。详见厉以宁.教育经济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24.
    ① 厉以宁.教育经济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35.
    ② 厉以宁.教育经济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37.
    ③ 厉以宁.教育经济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39.
    ④ 厉以宁.教育经济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40.
    ⑤ 厉以宁.教育经济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57.
    ⑥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62-163.
    ⑦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78-187.
     ① 叶忠.教育与就业关系不确定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4.Ⅱ
     ① 此例来自平新桥.微观经济学十八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97.
    ① UNESCO.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② UNESCO.为了 21 世纪的教育:问题与展望[C].王晓辉,赵中建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9.
    ③ UNESCO.为了 21 世纪的教育:问题与展望[C].王晓辉,赵中建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9.
    ④ 未来初级技术人才的培养会式微,一般大学与技术学院的差异会降低,技职—普通的二元对立也逐渐会消除。因此,各行各业所需的人才,不论现在是否能被视为专业,都应该以专业为目标,强化其知识性与应用性,技职体系中专业伦理的课程得加以仔细的建构。见简成熙.教育哲学:理念、专题与实务[M].台北:高等教育,2004.276.另外,在 Nigel Blake,Paul Smeyers,Richard Smith,and Paul Standish等人编著的教育哲学中,在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一部分中也提到了这个观点,并在学习、课程、价值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详见Nigel Blake,Paul Smeyers,Richard Smith,and Paul Standish.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C]. Blackwell Publisher Ltd.2003.281-287.
    ⑤ [瑞典].T.胡森.[德].T.N.波斯尔斯韦特.教育大百科全书(7)[Z].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440-441.
    ① 笔者在南阳第四中等职业学校网站上看到该校的办学特色之一是升学率高:“各专业都能升学,升学率在百分之九十八以上, 20 年来居全市职业学校首位。升入院校有中国矿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天津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科技学院、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洛阳大学、南阳师范学院等。”详见南阳第四职业学校网站:http://www.ny377.cn/szz/bxts.htm 2007-9-12
    ② [日].金子元久.高等教育的社会经济学[M].刘文君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41-142.
     ① 王逢贤.教育学原理(上册)[C].长春:吉林师范大学,1980.
    
    ①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364-365.
    ②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241.
    ③ 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1220.
    ① 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219.
    ② 丁玫.罗马法契约责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2.
    ③ 丁玫.罗马法契约责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2.
    ④ 张文显.法学基本范畴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184.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8.
    ② [法].帕斯卡尔.帕斯卡尔思想录[M].何兆武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64.
    ③ 法国思想家狄德罗在《百科全书》中提出的观点。转引自黄济.教育哲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367.
    ① [美] 詹姆斯·S·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M].邓方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108.
    ② [德] 西美尔.货币哲学[M].陈戎女等.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23.
    ③ 信任关系的三个经典案例,详见附录一
    ④ [美].詹姆斯·S·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M].邓方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108.
    ⑤ 郑也夫.信任:溯源与定义[J].北京社会科学,1999(4).123.
    ① G.Simmel.The Philosophy of Money[M].London:Routledge,1978.178-179.
    ② G.Simmel.The sociology of Simmel.Ed by K.Wolff.New York:Free Press,1950.326,386,313.
    ③ G.Simmel.The Philosophy of Money[M].London:Routledge,1978.179.
    ④ 转引自 郑也夫.信任:溯源与定义[J].北京社会科学,1999(4).122.
    ⑤ 转引自 郑也夫.信任:溯源与定义[J].北京社会科学,1999(4).122.
    ⑥ [英].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北京:三联书店,1998.273.3.
    ⑦ [英].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北京:三联书店,1998.273.3.
    ⑧ 非对称信息指的是某些参与人拥有但另一些参与人不拥有的信息。
    
    ①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398.
    ② 参见[美].詹姆斯·S·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M].邓方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115-117.
    ① 参见[美].詹姆斯·S·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M].邓方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117.
    ② 参见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76.
    ④ 参见于伟.现代性与教育[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29.
    ⑤ 参考罗素《自由与组织》,“大体上,我同意马克思所说的,经济原因乃是历史上大部分伟大运动的基础,不仅在政治运动中,而且也在宗教、艺术、道德的各个领域里”转引自于伟.现代性与教育[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28.
    ⑥ 参见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4、5.
    ①许慎.说文解字注[M].段玉裁注.http://www.esgweb.net/html/swjz/imgbook/index11_1.htm 2008-4-17.
    ② 王逢贤.优教与忧思[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592.
    ③ 参见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④ 王逢贤.当代重大教育理论前沿问题(讲稿).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2.
    ⑤ 周国韬.教育心理学专论[C].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1997.66.
    ⑥ 周国韬.教育心理学专论[C].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1997.69.
    ⑦ 林崇德.学习与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9.
    ① 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57.
    ② [德].乌尔里希·贝克.社会风险社会[M].吴英姿、孙淑敏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11.
    ③ 个体化(individualization)不是指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也不是个性化(individuation),也不是市场个人主义或原子化。参见[德].乌尔里希·贝克.社会风险社会[M].吴英姿、孙淑敏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11.
    
    ① [德].乌尔里希·贝克.社会风险社会[M].吴英姿、孙淑敏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11.
    ② 参见[德].乌尔里希·贝克. 社会风险社会[M]. 吴英姿、孙淑敏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14-15.
     ① 参见蔡昉.人口红利消失的隐忧[J].中国企业家,2006(7);蔡昉.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可持续性——兼论充分就业如何促进经济增长[J].人口研究,2004(2);蔡昉.人口红利终将成往事[J].中国社会保障,2006(3);蔡昉、王美艳.“未富先老”与劳动力短缺[J].开放导报,2006(1).
     ① 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57.
    
    ① 教育大辞典(第 3 卷)[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230.
    ② 教育大辞典(第 3 卷)[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231.
    ③ 教育大辞典(第 3 卷)[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227.
    ④ 教育大辞典(第 3 卷)[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227.
    ⑤ 教育大辞典(第 3 卷)[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227.
    ②Adam Smith.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227 页.
    ④详见杨春学.经济人与社会秩序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87-89 页、135-168 页.
    ① [美] 加里·S·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M].王业宇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4.
    ② [美] 加里·S·贝克尔.家庭论[M].王献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4-5.
    ③ G.J.斯蒂格勒.经济学家与说教者[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0.35 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0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10 页.
    ① [美].埃里克·弗鲁博顿,[德].鲁道夫·芮切特.新制度经济学——一个交易费用分析范式[M].姜建强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29.
    ② [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52.
    ③ [美].埃里克·弗鲁博顿,[德].鲁道夫·芮切特.新制度经济学——一个交易费用分析范式[M].姜建强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30.
    ① Peter Knight,Mantz Yorke.Learning,Curriculum and Employability in Higher Educatino[M].London:RoutledgeFalmer,2004.25.
    ② Peter Knight,Mantz Yorke.Learning,Curriculum and Employability in Higher Educatino[M].London:RoutledgeFalmer,2004.26.
    ① 2006 年上海高校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工作调查课题组.2006 年上海高校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调查报告[J].教育发展研究,2007(4A).25.
    ② 2006 年上海高校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工作调查课题组.2006 年上海高校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调查报告[J].教育发展研究,2007(4A).25.
    ①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
    ②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
    ① 根据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二部分相关内容整理。
    ②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
    ③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
    
    ①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5.
    ②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5.
    ①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②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
    ①体育(1~6 年级)、体育与健康(7~12 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
    ②体育(1~6 年级)、体育与健康(7~12 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
    
    ①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5-6.
    ②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8-9.
    ③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32-33.
     ① 教案选自任志鸿.初中新课标优秀教案·七年级政治(上)[C].海口:南方出版社,2005.158.
     ① 教育部的主要职能[EB/OL].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info3446.htm. 2008-1-19.
    ② 教育部 人事部 劳动保障部关于积极做好 2008 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2007 年 11 月16 日)[EB/OL]. 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info36412.htm.2008-1-19.
     ① 教育部 2008 年工作要点[N].中国教育报,2008-1-1(1).
    ①.英语系国家公元两千年教育政策的发展趋势[M].本文引自 www.spps.tp.edu.tw
    ②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1999:9-13),转引自英语系国家公元两千年教育政策的发展趋势[M].
    ③.英语系国家公元两千年教育政策的发展趋势[M].本文引自 www.spps.tp.edu.tw
    ④.英语系国家公元两千年教育政策的发展趋势[M].本文引自 www.spps.tp.edu.tw
    
    ① 冯生尧.课程改革:世界与中国[C].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60.
    ② 冯生尧.课程改革:世界与中国[C].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63.
    ① 参见冯生尧.课程改革:世界与中国[C].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306-308.
    ②冯生尧.课程改革:世界与中国[C].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309.
    ③冯生尧.课程改革:世界与中国[C].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309.
    ④冯生尧.课程改革:世界与中国[C].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310.
     ①冯生尧.课程改革:世界与中国[C].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312.
     ①冯生尧.课程改革:世界与中国[C].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312.352-363.
     ① 八个学习领域是:英语、科学、数学、英语之外的语言、技术、社会和环境的研究、艺术、健康和身体教育。参见冯生尧.课程改革:世界与中国[C].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312.356.
     ①参见[美]. 文特森·帕里罗等. 当代社会问题[M]. 周兵等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369.
    ① 从某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网站得知,该校资助家庭困难学生赴外地面试。但是具体规程不详。详见http://job.nenu.edu.cn/
    ① 杨婷婷.专家呼吁:总是早期职业规划[N].中国教育报,2007-11-15(11).
    ② 报志愿要让升学与就业“对接”[N].中国教育报,2007-11-08.
    ③ 四川本科急了:初就业率不如大专,“千年老三”翻身[N].中国青年报,2007-12-03.
    ④ NEET 现象最早出现于 20 世纪 90 年代末的英国,是 Not in Education,Employment or Training 的缩写,指结束学校教育以后,那些不升学、不就业、无职业培训意愿的、出于 15—34 岁的年龄阶段人群。后来被日本等国引用并说明进入 21 世纪以来的迅速扩大的年轻人失业、无业和不就业的现象。
    ⑤ 大学生“回炉”技校[EB/OL].http://www.southcn.com/edu/zhuanti/zhixiao/xwkb/200204181592.htm (南方网).2008-2-15.
    ⑥ 大学生“回炉”技校的警示[EB/OL].http://edu.cyol.com/gb/edu/2005-10/08/content_1101920.htm (中青在线).2008-2-15.
    ⑦ 大学生缘何“回炉”技校[EB/OL].http://www.usjob.gov.cn/university/2007/0108/623.htm (中国成都大学生就业网).2008-2-15.
    ⑧ 大学生“回炉”技校现象反思[EB/OL]. http://www.cf001.com/licai/jiaoyu/jiaoyuyanjiu/2007/3-14/164718243.shtml(中国人才开发).2008-2-15.
    ①研究生就业面临危机,遭遇就业率学历倒挂怪圈[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7-12/02/content_7183117_2.htm(新华网).2008-1-3.
    ② 北大学子陆步轩在西安办起了连锁“眼镜肉店”[EB/OL].http://www.zjol.com.cn/gb.2007-11-20.
    ③ 北大学生卖糖葫芦[EB/OL].http://news.sina.com.cn/e/2006-02-06/09268136033s.shtml 2007-11-20.
    ④ 博士一走廊、硕士一礼堂、本科一操场[EB/OL].http://www.edu.cn/20051102/3158360.shtml 2007-11-20.
    ⑤ 调查显示近七成大学生愿意零工资在名企就业[EB/OL].
     ① 北京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网.http://scc.pku.edu.cn/.2008-2-19.
    ① 东北师范大学东北高师就业联盟网.http://job.nenu.edu.cn/jobinfo/ .2008-2-20.
    ② 学校为基层百县的用人单位报销单程的车票,住宿免费等。东北师范大学东北高师就业联盟网. http://job.nenu.edu.cn/jobinfo/ .2008-2-20.
    ③ 东北高师就业联盟网包括的其它学校包括东北地区的 28 所高等师范学校。详见东北师范大学东北高师就业联盟网.http://job.nenu.edu.cn/jobinfo/ .2008-2-20.
    ④ 姜继红.社会资本与就业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02-103.
    ⑤ 姜继红.社会资本与就业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28.
    ①程墨.湖北高校评估就业率成为硬指标[N].中国教育报,2008-2-23(1).
    ② 周逸梅.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调查报告[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7-12/26/content_7312954.htm(新华网).2008-1-3.
    ③ [美].刘易斯.21 世纪的教育[A].施良方译.瞿葆奎.教育学文集:国际教育展望[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384.
    ① 卢晓中.试论高等教育理念和社会需求[J].高等教育,2002(4).3-5.
    ②蔡昉.人口红利消失的隐忧[J].中国企业家,2006(7);蔡昉.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可持续性——兼论充分就业如何促进经济增长[J].人口研究,2004(2);蔡昉.人口红利终将成往事[J].中国社会保障,2006(3);蔡昉、王美艳.“未富先老”与劳动力短缺[J].开放导报,2006(1).
    ③ 教育部对 2007 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的六项举措之一。详见吕诺.高校低就业率专业将缩减招生,作假评估一票否决[EB/OL].http://news3.xinhuanet.com/edu/2006-11/21/content_5357938.htm(新华网).2006-11-25.
    ④ 王圣志.安徽省出台政策严查高效毕业生就业率“造假”[EB/OL]. http://news3.xinhuanet.com/edu/2006-11/21/content_5357938.htm(新华网).2006-11-25.
     ① 程墨.湖北高校评估就业率成为硬指标[N].中国教育报,2008-2-23(1).
    ① 熊丙奇.用教育思维思考教育[N].北京青年报,2007-1-18
    ②周逸梅.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调查报告[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7-12/26/content_7312954.htm(新华网).2008-1-3.
    ① 而 1990 年到 1997 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人数分别为:60.89 万、61.99 万、75.15 万、92.4 万、89.98 万、92.59 万、96.58 万、100.4 万人。全国普通高校招生人数呈缓慢上升趋势,在 1994 年还比 1993 年缩招了 3 万人,1995 年又恢复 1993 年的招生数额水平。1990 年—2007 年的相关招生数据,是根据历年教育发展公报和教育统计年鉴整理而得。详见 www.moe.edu.cn
    ② 专任教师数据参见 1998 年、2006 年教育发展统计公报。详见 www.moe.edu.cn
    ① 邬志辉.农村义务教育质量至关重要[J].教育研究,2008(3).32.
    ② 近年,订单式培养声名大噪,成为 2006 年就业的关键词之一。(订单式培养,盘点 2006 年就业关键词[EB/OL].http://www.jyb.com.cn/jy/jysx/t20061228_57473.htm(中国教育网·就业频道))而在百度搜索引擎上输入订单式就业,仅用时 0.115 秒时间,就会出现 94,900 多篇相关文章。
    ③ 《礼记·大学》
    ④ 陈戍国.礼记校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4.484.
    ⑤ 陈戍国.礼记校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4.485.
    ⑥ 胡显章.走出“半人”时代[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断转型,又出现了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本文借其含义将我国古代对科举的崇拜与追求称之为科举拜物教。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
    ① 朱寅年.会宁现象:国贫县的高考神话[N].现代教育报,2006-7-5(15).
    ② 就业力(employability)又称核心技能(core ability),或就业技能(employability skills),是一个共同性的名词,广为各国采用,但因各国国情不同而具有了不同的名称,如欧洲部分国家所称的技能(skills)或资格(qualification),就是就业力;法国称就业力为跨越能力(crossing competencies)或转业能力(transferable competencies);英国过去习惯称为核心技能(core skills)或共同技能(common skills),最近则称关键技能(Key skills);意大利则称了解如何做的能力(Knowing how to be)的能力;德国称为关键资格(key qualification);爱尔兰成为自我组织态度(self-organizing attitude);丹麦成为进程独立资格(processing dependent qualification);澳大利亚成关键能力(key competencies);荷兰称关键能力(key
    ②周逸梅.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调查报告[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7-12/26/content_7312954.htm(新华网).2008-1-3.
    ③ 曹霁阳.用人单位:想找个合适的人选太难了[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focus/2008-02/27/content_7629286_1.htm (新华网).2008-2-27.
    ① 2006 年上海高校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工作调查课题组.2006 年上海高校学生职业发展及就业调查报告[J].教育发展研究,2007(4A).25.
    ② 李寅.诚信就业:还有多少路要走[N].中国教育报,2004-3-31(8).
    ①周逸梅.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调查报告[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7-12/26/content_7312954.htm(新华网).2008-1-3.
    ② 参见杨伟国,王飞.大学生就业:国外促进政策及对中国的借鉴[J].中国人口科学,2004(4).66.
    ③ 参见李锐利.关于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46.
    ①参见李锐利.关于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48.
    ②参见李锐利.关于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47.
    ① 参见李锐利.关于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49.
    ② 参见李文英.日本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援助体系[J].比较教育研究,2006(5).66-68.
    
    ① 转引自李文英.日本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援助体系[J].比较教育研究,2006(5).66.
    ② 魏能涛.立命馆亚太大学的职业规划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7-11-19(8).
     ① 参见魏能涛.立命馆亚太大学的职业规划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7-11-19(8).
    ① 寻租活动是对已经创造和实现了的价值进行窃取,即追求的是既得的经济利益。寻租活动的特点是:(1)它造成了经济资源配置的扭曲;(2)它浪费了社会的经济资源;(3)它导致其他层次的寻租活动或避租活动。参见崔卫国.教育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299.
    
    ①职搜(《职业》与搜狐教育频道). 大学生就业职业指导现状调查报告[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46.
    ②职搜(《职业》与搜狐教育频道).大学生就业职业指导现状调查报告[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46.
    ① 池雨花、陈晋.拒收女大学毕业生现象又趋严重[N].人民日报.1987-7-31.
    ②女性就业究竟难在哪? [N].中国青年报.2003-8-27.
    ③ 女大学生“曲线就业”被后的无奈[EB/OL].http://www.gmw.cn/content/2007-11/17/content_698657.htm.2007-11-17
    ④女大学生“曲线就业”被后的无奈[EB/OL].http://www.gmw.cn/content/2007-11/17/content_698657.htm.2007-11-17
    ⑤李薇薇,Lisa Stearns.禁止就业歧视:国际标准和国内实践[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284-285.
    ⑥ 新一代农民工较 20 世纪 80 年代至 90 年代的农民工相比,其目标是:远离乡土,扎根城市。
    ①李薇薇,Lisa Stearns.禁止就业歧视:国际标准和国内实践[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470.
    
    ① 李薇薇,Lisa Stearns.禁止就业歧视:国际标准和国内实践[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290.
    ② 卢昌崇等.当代西方劳动经济学[C].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1997.214.
    ③ 卢昌崇等.当代西方劳动经济学[C].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1997.215.
    ④ 卢昌崇等.当代西方劳动经济学[C].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1997.216.
    ① 参见郑新蓉.女性与教育[A].王红旗.中国女性在行动[C].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3.216.
    ② 社会上流传性别有三类,分别是男人、女人、女博士。
    ③ 参见卢昌崇等.当代西方劳动经济学[C].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1997.216-217.
    ④ [英].桑普斯福特等.劳动经济学前沿问题[C].卢昌崇等译.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1.227.
    ① 蔡昉,王美艳.女性劳动力特点与教育投资[J].江海学刊,2001(6).36.
    ② 李薇薇,Lisa Stearns.禁止就业歧视:国际标准和国内实践[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290.
    ③ 全国妇联,国家统计局.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抽样调查主要数据报告[R].北京:2001.转引自李薇薇,Lisa Stearns.禁止就业歧视:国际标准和国内实践[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290.
    ④ 武向荣.中国过度教育的收入效应[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4).140.
    ⑤ Rumberger,R.(1981).The Rising Incidence of Over education in the U.S. Labour Market,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1,293-314.
    ⑥ Hartog.J.,&Oosterbeek,H.(1988).Education,Allocation and Earning in the Netherland:Overshcooling,Education Review,7,185-194.
    ① 武向荣.中国过度教育的收入效应[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4).141.
    ② Stephen Rubb.(2003).Post-college Schooling, Overeducation,and Hourly Earn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Education Economics,11,53-71.
    ③ [美].文特森·帕里罗等.当代社会问题[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251.
    ④ Nancy.E.Riley.Gender, Power, and Population Change [J].Population Bulletin. May 1997.30.
    ⑤ [美].文特森·帕里罗等.当代社会问题[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244.
    ⑥ Employment and Training Report of the President, 1979.68.转引自梁茂信.美国人力培训与就业政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75.
    ⑦ U.S. Bureau of the Census.Statistical Abstract of the United States 1997.Washington D.C.: U.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97.410.-411.表 645
    ⑧ [美].文特森·帕里罗等.当代社会问题[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261.
    ① [美].文特森·帕里罗等.当代社会问题[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261.
    ② Vicki Lens.Reading Between Lines[J].Social Service Review. 2003(March) vol.77 41-44.转引自梁茂信.美国人力培训与就业政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77.
    ① 丁红卫.经济发展与女性就业[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69-70.
    ② [美].文特森·帕里罗等.当代社会问题[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249.
    ③ 圣经·新约
    ④ 圣经
    ⑤ 古兰经
    ⑥ 古兰经
    ⑦ 转引自李银河.关于男权制笔记[A].王红旗.中国女性文化 NO.4.[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31.
    ① [法].卢梭.爱弥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转引自李银河.关于男权制笔记[A].王红旗.中国女性文化 NO.4.[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32.
    ② 论语·泰伯篇第八.详见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84.
    ③ 许慎.说文解字注[M].段玉裁注.http://www.esgweb.net/html/swjz/imgbook/index11_5.htm 2008-4-17.
    ④ 班固.白虎通义(卷七)·三纲六纪[M].http://www.18zw.com/yxzl/ 2008-4-17.
    ⑤ 班昭.女诫[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89290.htm .2008-4-17.
    ⑥ 参见李银河.关于男权制笔记[A].王红旗.中国女性文化 NO.4.[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29.
    ①鲁迅.鲁迅选集[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65-66.
    ②参见李银河.女权主义围绕性别气质问题的论争[A].荒林,王红旗.中国女性文化 NO.2.[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16.
    ① 马凡.妇女解放岂能以男性标准为转移?[N].中国妇女报.1988-3-18(?).转引自荒林,王红旗.中国女性文化 NO.2.[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22.
    ②李银河.女权主义围绕性别气质问题的论争[A].荒林,王红旗.中国女性文化 NO.2.[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22.
    ③ 丁红卫.经济发展与女性就业:亚洲典型国家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67.
    ④ 丁红卫.经济发展与女性就业:亚洲典型国家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81.
    ① [美].伊兰博格,史密斯.现代劳动经济学:理论与公共政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392.
    ② 表格来源:[美].伊兰博格,史密斯.现代劳动经济学:理论与公共政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392.
    ③表格来源:[美].伊兰博格,史密斯.现代劳动经济学:理论与公共政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396.
    
    ① [美].伊兰博格,史密斯.现代劳动经济学:理论与公共政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394.
    ② [英].桑普斯福特等. 劳动经济学前言问题[C]. 卢昌崇等译.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1.233.
    ③卡塞尔悖论:即理论未能为歧视行为提供充分的解释。参见[英].桑普斯福特等. 劳动经济学前言问题[C]. 卢昌崇等译.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1.253.
    ① [英].桑普斯福特等. 劳动经济学前言问题[C]. 卢昌崇等译.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1.233-234.
    ② [英].桑普斯福特等. 劳动经济学前言问题[C]. 卢昌崇等译.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1.234.
    ③ [英].桑普斯福特等. 劳动经济学前言问题[C]. 卢昌崇等译.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1.236.
    ④此图表参考了[美].保罗·萨缪尔森等.经济学(第十七版)[M].萧琛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211.和[英].大卫·桑普斯福特等.劳动经济学前沿问题[C].卢昌崇等译.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236.
    ① [英].桑普斯福特等. 劳动经济学前沿问题[C]. 卢昌崇等译.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1.222.
    ② [英].桑普斯福特等. 劳动经济学前沿问题[C]. 卢昌崇等译.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1.244.另这个 90%的工资比例与表格 4 的瑞典的工资比例 0.77 不一致。具体哪个比例更准确,笔者无法查证,但不论哪个数据,我们能得到的结论是,瑞典是女性工资最高的国家的事实。
    ③ 卢昌崇等.当代西方劳动经济学[C].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1997.226.
    ④ 卢昌崇等.当代西方劳动经济学[C].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1997.227.
    ⑤ 卢昌崇等.当代西方劳动经济学[C].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1997.227.
    ① 卢昌崇等.当代西方劳动经济学[C].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1997.229.
    ② 参见李薇薇,Lisa Stearns.禁止就业歧视:国际标准和国内实践[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473.
     ① 此部分参见李银河.女权主义围绕性别气质问题的论争[A].荒林,王红旗.中国女性文化 NO.2.[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13-14.
    ① 李小江.游离于边缘与主流之间——妇女/性别研究的困境及突困[A].荒林,王红旗.中国女性文化NO.1[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45.
    ② [英].桑普斯福特等. 劳动经济学前言问题[C]. 卢昌崇等译.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1.241.
    ③ 参见李薇薇,Lisa Stearns.禁止就业歧视:国际标准和国内实践[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474.
    ④ [法].西蒙·波伏娃.第二性——女人[M].桑竹影等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37.
    ⑤参见李薇薇,Lisa Stearns.禁止就业歧视:国际标准和国内实践[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474-475.
    ① [英].桑普斯福特等. 劳动经济学前沿问题[C]. 卢昌崇等译.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1.247-248.
    ② 表格来源:[美].伊兰博格,史密斯.现代劳动经济学:理论与公共政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422.
    ③ 卢昌崇等.当代西方劳动经济学[C].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1997.238.
     ① 参见李薇薇,Lisa Stearns.禁止就业歧视:国际标准和国内实践[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306.
    ② 郑新蓉.性别与教育[A].王红旗.中国女性在行动[C].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
    ① 鲁洁、吴康宁.教育社会学[C].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560.
    ② 参见[美].文特森·帕里罗等.当代社会问题[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265.
    ③ 叶一舵.男女生的学习心理差异[C].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5.146.
    ④ 鲁洁、吴康宁.教育社会学[C].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563-564.
    ① 转引自于伟、胡娇.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中的性别不平等问题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2005(5).31.
    ② 转引自于伟、胡娇.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中的性别不平等问题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2005(5).31-32.
    ③ 转引自于伟、胡娇.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中的性别不平等问题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2005(5).32.
    ④ 此部分参见于伟、胡娇.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中的性别不平等问题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2005(5).32.
    ⑤ 西方著名记者瓦尔特·利普曼最先运用“刻板观念(印象)这个版画术语来描述人们认知受特定的稳定限制而出现的凝固化、同质化的特征。这个词被用在解释人的特性别角色和形位模式时就成为”性别(角色)刻板印象。(详见史静寰.走出教材与教学的性别世界[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页.)
    
    ① 参见于伟、胡娇.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中的性别不平等问题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2005(5).32.
    ② 参见于伟、胡娇.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中的性别不平等问题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2005(5).32.
    ① 史静寰.走出教材与教学的性别世界[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2.
    ② 史静寰.走出教材与教学的性别世界[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44.
    ③ 啜大鹏.女性学课在高校[A].荒林,王红旗.中国女性文化 NO.2.[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285-286.
    ④ 郑新蓉.女性与教育[A].王红旗.中国女性在行动[C].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3.229.
    ⑤ 此部分参见鲁洁、吴康宁.教育社会学[C].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562-563.
    
    ① 鲁洁、吴康宁. 教育社会学[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564.
    ② 外国心理学,1983(3)转引自鲁洁、吴康宁.教育社会学[C].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564.
     ① 啜大鹏.女性学课在高校[A].荒林,王红旗.中国女性文化 NO.2.[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285-286.
     ① 啜大鹏.女性学课在高校[A].荒林,王红旗.中国女性文化 NO.2.[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
     ① 参加吴贵明.中国女性职业生涯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66-170.
    ② 方敏.小学语文课本中性别角色状况研究[J].社会,2002(9).
     ①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
     ① 鲁洁、吴康宁. 教育社会学[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60.
    ① 刘志坚.英国大学生就业工作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江苏高教.2006(4).112.
    ②蔡昉.人口红利消失的隐忧[J].中国企业家,2006(7);蔡昉.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可持续性——兼论充分就业如何促进经济增长[J].人口研究,2004(2);蔡昉.人口红利终将成往事[J].中国社会保障,2006(3);蔡昉、王美艳.“未富先老”与劳动力短缺[J].开放导报,2006(1)..
    ① Arthur,M.B.The Boundaryless career: A new perspective for organizational inquiry.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994, 15: 295-306.
    ② Arthur,M.B.&Rousseau,D.M.The boundaryless career as a new employment principle.In: M.G.Arthur& D.M.Rousseau(Eds.) .The boundaryless career.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320
    ③ 郭志文.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的就业能力:一种新的心理契约[J].心理科学,2006,29(2).485.
    ① 汪晶晶.基于无边界职业化的就业力模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28.
    ② Harvey,Lee.Defining and Measuring Employability.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2001,7(2).97-109.
    ③ Van der Heijden,Beatrice I.J.M.Prerequisites to guarantee life-long employability.Personnel Review,2002,31(1).44-61.
    ④ Fugate.Mel,et al.Employability:a psycho-social construct,its dimcnsions, and application.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04,65(1).14-38.
    ⑤ Hall,Douglas T.The protean career:A quarter- century journey.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04,65(1).1-13.
    ① 楼锡锦等.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5(7).49.
    ② Fugate.Mel,et al.Employability:a psycho-social construct,its dimcnsions, and application.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04,65(1).14-38.
    ③汪晶晶.基于无边界职业化的就业力模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29.
    ① 普遍有闲:这个词汇源自于于光远先生的文章《论普遍有闲的社会》。于光远.论普遍有闲的社会[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② [法].罗歇·苏.休闲[M].姜依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4.
    ③ [法].罗歇·苏.休闲[M].姜依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9.
    ④ [法].罗歇·苏.休闲[M].姜依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9.
    ⑤ 参见[法].罗歇·苏.休闲[M].姜依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0-13.
    ① 参见[法].罗歇·苏.休闲[M].姜依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4.和[美].查尔斯·赖特·米尔斯.权力精英[M].王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80.而《有闲阶级论》的中译本首次出版于 1964 年,由于当时时代以及其他学科发展水平的拘囿,我国译者将凡勃伦的 Conspicuous Consumption 根据字面意思译为“明显消费”,并没有将其译为现在消费社会学界以及消费经济学界的通用术语“炫耀性消费”,这是可以理解的。
    ② [美].托马斯·古德尔,杰弗瑞·戈比.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M].成素梅等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序 4.
    ③ [美].杰弗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闲[M].康筝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序 6.
    ④ [美].托马斯·古德尔,杰弗瑞·戈比.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M].成素梅等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序 2.
    ⑤ 于光远.论普遍有闲的社会[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2.
    ① 于光远.论普遍有闲的社会[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11.
    ② 于光远.论普遍有闲的社会[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12-13.
    ③ 王逢贤.优教与忧思[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73.
    ④ 王逢贤.优教与忧思[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80-184.
    ⑤ 王先生指出:尽管有人在口头和文字上,倡导全面的素质教育,也多出自谋生性和功利性的需要,难以看到其对人的终极关怀。对于各种素质教育的谋生乐生双重功能、地位及其间的相互关系、所需要的时空、措施,迄今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尚未完全取得共识,并列关系、等次关系、从属关系、互辅关系、上下位关系得观点均有表露。从终极关怀教育的观点看,各种素质教育是同等重要的,只有同步实施,必要时临时有所侧重,侧重是为了达到并重,才有助于形成各种社会角色和文明幸福人应具备的完美素质。引自王逢贤.优教与忧思[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81.
    
    ① 王逢贤.优教与忧思[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02.
    ② 王逢贤.优教与忧思[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595.
    ① 国际 21 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58.
    ① 这是美国社会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提出来的。他认为:在纷呈于当代世界的代与代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既不能归咎于社会和政治方面的差异、更不能归咎于生物学方面的差异,而首先导源于文化传递的差异。自古至今,文化传递经历了三种不同类型的演变,即前喻(postfigurative)、并喻、后喻(prefigurative)文化。
    ② 陈建翔、王松涛.新教育:为学习服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8.
    ③国际 21 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5.
    ④国际 21 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8.
    ①国际 21 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35.
    ① 邬志辉.农村义务教育质量至关重要[J].教育研究,2008(3),32.
    ② 奢侈品(Luxury)国际上被定义为“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内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又称费生活必需品。
    ③ 中国成为世界第三大奢侈品消费国[EB/Ol]. http://news.tom.com/2006-01-11/000N/02504896.html.2008-3-11.
    ④ 马惠娣.休闲:人类美丽的精神家园[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16.
    ① 马惠娣.休闲:人类美丽的精神家园[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17.
    ② 王逢贤.优教与忧思[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24.
    ③ 王逢贤.优教与忧思[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31.
     ①沈之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探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5(7).39.
    ①国际 21 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7-18.
    ①国际 21 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75-76.
    
    ① 参见王生宏.通识教育:追求大学教育的本然价值[N].中国教育报,2007-10-30(10).
    ② 参见胡娇、洪俊.农民工培训的原则及路径探索[J].东北师大学报,2007(5).21.
     ① 参见何清儒.职业指导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15-17.
    ①UNESCO.学会生存[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36.
    ② 同上,37.
    ③ 同上,37.
    ④ 转引自曲正伟.教育利益论[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139.
    ⑤ 熊丙奇.用教育思维思考教育[N].北京青年报,2008-1-18.
    ⑥ 王逢贤.教育学原理(讨论稿·上册)[M]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1980.5·1.
    [1]古汉语常用字字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2]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
    [4]教育大辞典(第 3 卷)[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0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8]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9] 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10]陈鲁直.民闲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11]金一鸣.教育原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12]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3]厉以宁.西方经济学[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4]王志伟.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思潮及流派[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5]平新乔.微观经济学十八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6]翟海魂.英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7]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18]王路江、马俊杰等.测量愿望——大学生职业选择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19]高清海.人的“类生命”与“类哲学” [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20]侯风云.中国人力资本投资与城乡就业相关性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21]王逢贤.优教与忧思[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2]于光远.论普遍有闲的社会[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23]高清海.人就是“人” [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24]雷毅.深层生态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5]赵汀阳.直观[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
    [26]姜继红.社会资本与就业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7]李泽厚.历史本体论·己卯五说[M].北京:三联书店,2003.
    [28]李泽厚.实践理性与乐感文化[M].北京:三联书店,2005.
    [29]邓晓芒.康德哲学诸问题[M].北京:三联书店,2006.
    [30]张巽根.教育是什么[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31]叶 澜.教育研究方法初探[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2]谷 峪.日本社会转型期的职业技术教育[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33]田正平、李笑贤.黄炎培教育论著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34]华东师范大学列宁教育辑译小组.列宁论教育[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5]渠敬东.缺席与断裂——有关失范的社会学研究(上、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36]孙立平.断裂——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37]孙立平.失衡——断裂社会的运作逻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8]吴玉琦.中国职业教育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
    [39]刘来泉.世界技术与职业教育纵览[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0]高希均.教育经济学论文集[C].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7.
    [41]厉以宁.教育经济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
    [42]鲁竹书.失业问题研究[M].上海:世界书局出版社,1927.
    [43]钱亦石等.从学校到社会[M].上海:上海杂志公司,1937.
    [44]邱定璜.职业顾问[M].上海:新文化书社,1936.
    [45]郑文汉.职业问题之探讨[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
    [46]何清儒.职业指导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
    [47]赵汀阳.一个或所有的问题[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48]瞿葆奎、郑金洲.教育基本理论之研究[C].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49]吴雪萍.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50]范先佐.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51]李宝元.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2]陈晓云.就业行为管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53]谢立中.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C].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
    [54]楼锡锦等.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5(7).
    [55]简成熙.教育哲学:理念、专题与实务[M].台北:高等教育(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4.
    [56]UNESCO.为了 21 世纪的教育——问题与展望[M].王晓辉等.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57]朱光磊.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58]鲁洁、吴康宁.教育社会学[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59]顾建平.中国的失业与就业变动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60]赵中建.全球教育发展的研究热点[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61]UNESO.教育的使命——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M].赵中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62]S·拉塞克、G·维迪努.从现在到 2000 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M].马胜利等.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63]吴贵明.中国女性职业生涯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64]梁茂信.美国人力培训与就业政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5]丁红卫.经济发展与女性就业——亚洲典型国家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
    [66]UNESCO.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67]陆有铨.躁动的百年[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68]陈巨昌等.教育与就业[C].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4.
    [69]谢维和、王洪才.从分配到择业——大学生就业状况的实证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70]教育大辞典(第 3 卷)[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71]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2]庞桂美.闲暇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73]郑也夫.后物欲时代的来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74]曲恒昌等.西方教育经济学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75]王逢贤.教育学原理(讨论稿·上册)[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1980.
    [76]许庆豫.教育发展论:理论评介与个案分析[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
    [77]傅维利.教育功能论[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
    [78]傅维利.劳动力市场与教育的自主调节问题[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
    [79]叶忠.教育与就业关系不确定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4.
    [80]孙喜亭.简明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81]丁玫.罗马法契约责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82]吕丽艳.教育卸责问题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2.
    [83]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84]周国韬.教育心理学专论[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1997.
    [85]林崇德.学习与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86]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87]冯生尧.课程改革:世界与中国[C].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88]任志鸿.初中新课标优秀教案·七年级政治(上)[C].海口:南方出版社,2005.
    [89]梁漱溟.人心与人生[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4.
    [90]季羡林.留德十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91] 英 语 系 国 家 公 元 两 千 年 教 育 发 展 趋 势 [M]. 详 见http://www.spps.tp.edu.tw/rules/
    [92]许丽英.教育资源配置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93]胡显章.走出半人时代[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94]李慧英.社会性别与公共政策[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
    [95]卢昌崇.当代西方劳动经济学[C].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96]王红旗.中国女性在行动[C].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
    [97]全国妇联、国家统计局.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抽样调查主要数据报告[R].北京:2001.
    [98]李银河.关于男权制笔记[A].王红旗.中国女性文化 NO.4.[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
    [99]李银河.女权主义围绕性别气质问题的论争[A].荒林、王红旗.中国女性文化NO.2.[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
    [100]李小江.游离于边缘与主流之间——妇女/性别研究的困境及突困[A].荒林、王红旗.中国女性文化 NO.1.[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
    [101]荒林、王红旗.中国女性文化 NO.2.[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
    [10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4.
    [103]丁红卫.经济发展与女性就业:亚洲典型国家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
    [104]郑新蓉.性别与教育[A].王红旗.中国女性在行动[C].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
    [105]啜大鹏.女性学课在高校[A].荒林、王红旗.中国女性文化 NO.2.[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
    [106]叶一舵.男女生的学习心理差异[C].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5.
    [107]鲁迅.鲁迅选集[M].北京:北京文史出版社,2002.
    [108]史静寰.走出教材与教学的性别世界[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109]于光远.论普遍有闲的社会[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110]陈建翔等.新教育:为学习服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111]曲正伟.教育利益论[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112] [美].伊兰博格、史密斯.现代劳动经济学:理论与公共政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113][法].西蒙·波伏瓦.第二性——女人[M].桑竹影.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
    [114][英].桑普斯福特等.劳动经济学前沿问题[C].卢昌崇.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1.
    [115] [美].斯蒂格勒.经济学家和说教者[M].贝多广.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0.
    [116] [德].西美尔.货币哲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117] [英].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北京:三联书店,1998.
    [118] [美].詹姆斯·B·鲁尔.社会科学理论及其发展进步[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
    [119] [法].布迪厄.再生产——一种教育系统的要点[M].刑克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20] [美].哈罗德·W·库恩.博弈论经典[C].翰松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21] [美].刘易斯.21 世纪的教育[A].施良方译.瞿葆奎.教育学文集:国际教育展望[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122] [法].涂尔干.社会分工论[M].渠东译.北京:三联书店,2000.
    [123] [美].曼昆.经济学原理[M].梁小民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124][美].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M].陈强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
    [125] [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1991.
    [126] [法].笛卡儿.谈谈方法[M].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27] [美].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M].邱泽奇.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128] [美].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M].李银河编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129] [美].约翰·S·布鲁柏克.教育问题史[M].吴元训等.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
    [130] [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131] [法].帕斯卡尔.帕斯卡尔思想录[M].何兆武.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32] [丹麦].考斯塔·艾斯平-安德森.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M].郑秉文.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133] [德].弗兰茨-科萨维尔·考夫曼.社会福利国家面临的挑战[M].王学东.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34] [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135] [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闻.北京:译林出版社,2004.
    [136] [美].马克·格兰诺维特.镶嵌:社会网与经济行动[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137] [美].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M].张磊.上海:2005.
    [138] [德].康德.论教育学[M].何兆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39] [美].沃尔特·范伯格.乔纳斯·F·索尔蒂斯.学校与社会[M].李奇.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140] [法].爱弥儿·涂尔干.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M].渠东.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41] [美].罗伯特·K·默顿.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M].唐少杰等.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
    [142] [英].赫·斯宾塞.斯宾塞教育论著选[M].胡毅.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143] [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44] [德].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145] [美].加里·贝克尔.人力资本理论[M].郭虹.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
    [146] [美].西蒙娜·微依.扎根:人类责任宣言绪论[M].徐卫翔.北京:三联书店,2003.
    [147] [美].马克·贝磊.教育补习与私人教育成本[M].杨慧娟.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48] [美].阿尔文·托夫勒.未来的冲击[M].蔡伸章.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149] [美].阿尔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黄明坚.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150] [美].丹尼尔·柯顿姆.教育为何是无用的[M].仇蓓玲等.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151] [美].Tom V.Savage,David G.Armstrong.小学社会课的有效教学[M].廖珊等.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152] [美].加里·S·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M].王业宇.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
    [153] [德].乌尔里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M].吴英资等.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54] [美].罗伯特·K·默顿.社会研究与社会政策[M].林聚任.北京:三联书店,2001.
    [155] [英].约翰·密尔.论自由[M].许宝骙.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56] [英].约翰·穆勒.功用主义[M].唐钺.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
    [157] [德].康德.判断力批判[M].邓晓芒.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58] [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邓正来.北京:三联书店,1997.
    [159] [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淇等.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160] [美].约翰·杜威.确定性的寻求——关于知行关系的研究[M].傅统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161] [德].诺贝特·埃里亚斯.个体的社会[M].翟三江等.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162] [法].笛卡尔.探求真理的指导原则[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163]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164] [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65] [美].埃里克·弗鲁博顿.[德].鲁道夫·芮切特.新制度经济学——一个交易费用分析范式[M].姜建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166] [瑞典].经济学与社会学[M].安佳.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67] [美].加里·S·贝克尔.家庭论[M].王献生等.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68] [美].加里·贝克尔.口味的经济学分析[M].李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
    [169] [美].西奥多·舒尔茨.对人进行投资——人口质量经济学[M].吴珠华.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
    [170] [美].詹姆斯·S·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M].邓方.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171] [法].布迪厄.继承人——大学生与文化[M].邢克超.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72] [美].约翰·亨利·纽曼.大学的理想[M].徐辉等.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173] [美].罗伯特·M·赫钦斯.美国高等教育[M].汪利兵.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174] [美].德里克·博克.走出象牙塔[M].徐小洲等.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175] [西班牙].奥尔特加·加塞特.大学的使命[M].徐小洲等.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176] [美].凡勃伦.有闲阶级论[M].蔡受百.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177] [美].查尔斯·泰特·米尔斯.权力精英[M].王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78] [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79] [美].查尔斯·泰特·米尔斯.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M].周晓虹.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80] [法].布迪厄.国家精英——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81] [美].温特森·帕里罗等.当代社会问题[M].周兵等.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182] [澳].马尔科姆·沃特斯.现代社会学理论[M].杨善华等.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183] [美].乔纳森·H·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M].邱泽奇等.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184] [日].金子元久.高等教育的社会经济学[M].刘文君.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85] [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M].萧琛.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186] [法].罗歇·苏.休闲[M].姜依群.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87] [美].托马斯·古德尔,杰弗瑞·戈比.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M].成素梅.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188] [美].杰弗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闲[M].康筝.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189]郑也夫.信任:溯源与定义[J].北京社会科学,1999(4).
    [190]蔡昉、王美艳.民工荒现象的经济学分析[J].广东社会科学 2005(2).
    [191]蔡昉、王美艳.女性劳动力特点与教育投资[J].江海学刊,2001(6).
    [192]蔡昉.拆除户籍藩篱滞后还是超前[J].中国经济周刊 2005(44).
    [193]蔡昉.非正规就业发挥劳动力市场配置资源作用[J].前线 2005(5).
    [194]蔡昉.就业优先应作为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前提[J].中国海关 2005(8).
    [195]蔡昉.人口红利消失的隐忧[J].中国企业家,2006(7).
    [196]王德文、蔡昉.全球化与中国国内劳动力流动新趋势与政策含义[J].开放导报 2005(8).
    [197]王德文、吴要武、蔡昉.迁移失业与城市劳动力分割[J].世界经济文汇 2004(1).
    [198]蔡昉.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劳动力市场制度[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5(5).
    [199]蔡昉.中国可以用什么办法增加就业[J].中国经济论坛 2005(34).
    [200]钟云华、应若平.从教育公平看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J].湖南社会科学 2006(1)
    [201]丁宁宁、孙孝文.大学生就业问题中的非理性博弈分析及对策[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6(1)
    [202]蓝洁、唐德海.多学科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综述[J].大学教育科学 2005(5)
    [203]邹群、孙东媛.辽宁省师范类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的研究[J].教育科学 2005(12)
    [204]冯浩、李华香.从知识失业看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J].中国成人教育 2006(6)
    [205]池碧云.从就业弹性系数来看我国的就业增长[J].统计教育 2006(4)
    [206]程纯、陈欣.从就业结构的演变看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J].辽宁教育研究 2006(7)
    [207]覃宪儒、罗诚.从系统论观点谈高校就业指导工作[J].高教论坛 2006(1)
    [208]强侠、陶美重.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看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变迁[J].江苏高教 2006(2)
    [209]申作青.大学生就业的自身障碍及对策探析——以三届毕业生调查为基础的分析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 2006 (4A)
    [210]朱丽英.大学生就业难 政府的职责在哪里[J].中国科技信息 2006(1)
    [211]邓蕾.大学生就业社会支持网的结构和特征——以对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应届本科毕业生的抽样调查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 2006(4)
    [212]郑洁.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大学生就业——一个社会资本的视角[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213][美].林南.社会网络与地位获得[J].俞弘强译.马克思与现实 2003(2)
    [214]狄金华.亲缘意识在淡化——对武汉市五所重点高校大学生情感支持网的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 2005(5)
    [215]翟学伟.社会流动与关系信任——也谈关系强度与农民工的求职策略[J].社会学研究 2003(1)
    [216]朱绵庆、黄金辉.大学生就业现状与观念的转变[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6(2)
    [217]许晓辉等.大学生预见就业不确定性认知形式及其特点[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218]刘哲 大学生择业观念与就业市场的博弈分析[J].江苏高教 2006(1)
    [219]新敏英、黄俊浩.当前高校女性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 2006(2)
    [220]林岳新.高校女生征婚现象的相关调查分析[J].理论月刊 2005(2)
    [221]周群英、周文莲.就业性别歧视的文化机制分析[J].长江论坛 2006(3)
    [222]叶忠.教育如何促进就业[J].社会观察 2006(2)
    [223]姚爱国、谭必翰.社会评价: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有效保证[J].职业教育研究 2006(5)
    [224]穆随心.就业权内容探析[J].河北法学 2006(2)
    [225]杨文奇.劳动力市场与大学生就业——过度教育现象的经济学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 2006 (8A)
    [226]马永霞、翟小会.论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风险[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227]周晨虹.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公共政策选择[J].中国劳动关系学报,2006(1)
    [228]凌云志.女研究生的就业权救济[J].江苏高教 2006(5)
    [229]郭志文.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的就业能力:一种新的心理契约[J].心理科学2006(2)
    [230]杜焱、杜佳慧.我国就业结构的统计度量[J].统计与决策 2006(1)
    [231]徐颖云、蒋肖波.西方生涯辅导理论对国内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启示[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4)
    [232]高翔.香港科技大学的就业辅导体系对内地就业辅导的启示[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6(6)
    [233]嵇小怡.信息不对称理论与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完善[J].大众科技 2006(3)
    [234]万晓玲、吴松、邵松林.印度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评估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 2006(2)
    [235]蒲艳萍.有效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基于时间序列数据的协整检验[J].人口与经济 2006(1)
    [236]潘士远、林毅夫.中国的就业问题及其对策[J].经济学家 2006(1)
    [237]石美遐.中国现阶段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J].妇女研究论丛 2005(12)
    [238]陈敏.中美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师资队伍专业化比较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 2006(3).
    [239]吴康宁.教育研究应研究什么样的“问题”——兼谈“真”问题的判断标准[J].教育研究,2002(11).
    [240]鲍威.民办高等教育与大学毕业生就业新市场的形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2).
    [241]2006年上海高校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工作调查课题组.2006年上海高校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调查报告[J].教育发展研究,2007(4A).
    [242]卢晓中.试论高等教育理念和社会需求[J].高等教育,2002(4)
    [243]李文英.日本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援助体系[J].比较教育研究,2006(5).
    [244]职搜.大学生就业职业指导现状调查报告[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
    [245]武向荣.中国过渡教育的收入效应[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4).
    [246]马冬玲.差距、挑战与对策——反对工作场所性骚扰国际研讨会综述[J].妇女研究论丛,2005(3).
    [247]于伟.胡娇.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中的性别不平等问题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2005(5).
    [248]方敏.小学语文课本中性别角色状况研究[J].社会,2002(9).
    [249]刘志坚.英国大学生就业工作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江苏高教,2006(4)
    [250]郭志文.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的就业能力:一种新的心理契约[J].心理科学,2006,29(2).
    [251]汪晶晶.基于物边界职业化的就业力模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
    [252]楼锡锦.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5(7).
    [253]沈之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探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5(7).
    [254]08 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将创新高,CPI 上涨警示就业问题[N].中国青年报,2007-12-14.
    [255]李寅.诚信就业:还有多少路要走[N].中国教育报[N].2004-3-31(8).
    [256]杨婷婷.专家呼吁:重视早期职业规划[N].中国教育报,2007-11-15(11).
    [257]教育部 2008 年工作要点[N].中国教育报,2008-1-1(1).
    [258]程墨.湖北高校评估就业率成为硬指标[N].中国教育报,2008-3-23(1).
    [259]朱寅年.会宁现象:国贫县的高考深化[N].现代教育报,2006-7-5(15).
    [260]魏能涛.立命馆亚太大学的职业规划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7-11-19(8).
    [261]李薇薇.观冷热、精挑细选专业服务未来就业[N].中国教育报,2008-5-21.(8)
    [262]王生宏.通识教育:追求大学教育的本然价值[N].中国教育报,2007-10-30(10).
    [263]熊丙奇.用教育的思维思考教育[N].北京青年报,2008-1-18(?).
    [264]报志愿要让升学与就业“对接”[N].中国教育报,2007-11-08.
    [265]四川本科急了:初就业率不如大专,“千年老三”翻身[N].中国青年报,2007-12-03.
    [266]新华网:www.xinhuanet.com
    [267]教育报:www.jyb.com
    [268]光明网:www.gmw.com
    [269]教育部:www.moe.edu.cn
    [270]吉大就业网:http://jdjyw.jlu.edu.cn/
    [271]北京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网:http://scc.pku.edu.cn .
    [272]东北师范大学东北高师就业联盟网:http://job.nenu.edu.cn/jobinfo/ .
    [273]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就业信息网:http://202.112.92.112/
    [274]首都师范大学就业信息网:http://202.204.208.66/cnustu/busiroad/index.asp 首都师范大学就业指导网http://202.204.208.66/cnustu/busiroad/guidance/jyzc01.asp
    [275]江西师范大学就业指导中心:http://59.53.172.60/
    [276]华东师范大学就业中心:http://www.career.ecnu.edu.cn/common/index.aspx
    [277] 清 华 大 学 职 前 教 育 网 络 学 堂 :http://166.111.4.13:8080/?d=tsinghua.emtoem.com .
    [278]中央民族大学职业测评网:http://cun.51langtu.com/ 中央民族大学就业服务网:http://www.cun.edu.cn/index.php?id=135 中央民族大学职前教育网:http://166.111.4.130:8080/?d=cun.emtoem.com
    [279]哈尔滨理工大学就业网:http://www2.hrbust.edu.cn/zuzhijigou/jiuye/
    [280]吉林师范大学就业指导网:http://jyc.jlnu.edu.cn/jyzd/index.jsp
    [281]朗图职业规划在线测评:http://tsinghua.51langtu.com/default.aspx .
    [282]南阳第四职业学校:www.ny377.cn/szz/bxts.htm
    [283]就业率咋能光过数字瘾[EB/OL]. http://www.gmw.cn/content/2007-12/21/content_714021.htm 2007-12-22.
    [284]某高校举行诚信就业宣誓大会[EB/OL]. http://info.nenu.edu.cn/newsdetail02.php?id=8737 2007-11-4.
    [285]西安欧亚学院就业率造假事件拷问高校诚信 [EB/OL]. http://www.ranksky.com/showArticle.asp?AID=5512 2006-12-7
    [286]教育部的主要职能[EB/OL]. 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info3446.htm. 2008-1-19.
    [287]教育部 人事部 劳动保障部关于积极做好 2008 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2007 年 11 月 16 日)[EB/OL]. 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info36412.htm.2008-1-19.
    [288]小升初: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EB/OL]. http://www.gmw.cn/content/node_6335.htm. 2008-1-20.
    [289]严高歌.师生同考乃是教育的一道偏题[EB/OL].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8-01/23/.2008-1-23.
    [290]大学生“回炉”技校[EB/OL]. http://www.southcn.com/edu/zhuanti/zhixiao/xwkb/200204181592.htm (南方网).2008-2-15.
    [291]调查显示近七成大学生愿意零工资在名企就业[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6-08/08/content_4934283.htm(新华网)2006-8-10.
    [292]研究生就业面临危机,遭遇就业率学历倒挂怪圈[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7-12/02/content_7183117_2.htm(新华网).2008-1-3.
    [293]蒋昕捷.家庭背景不同找工作冷暖不均,父亲就业时代到了?[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8-02/18/content_7620748.htm ( 新 华网).2008-2-18.
    [294]Gill, I.S.Fluitman, F.Dar A.Vocati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Reform[C].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295]Rojewski,J.W.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Workforce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C].Information Age Publishing Inc.2004.
    [296]Nigel Blake. The Blackwell guide to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2002
    [297]James B. Conant , The American High School Today. New York: McGraw-Hill,1959
    [298]Harry F. Silberman, Education and Work, Chicago: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77
    [299]John I. Goodlad, Romances with School: A Life of Education. New York: McGraw-Hill,2004
    [300]UNESCO. Education in a rural Environment, Printed in Belgium,1980
    [301]Hyland.Vocational Studies, lifelong Learning and Social Values, Ashgate
    [302]Pring.Closing the Gap: Liberal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Preparation,Hodder&Stoughton
    [303]Symes, and McIntyre.Working Knowledge: The New Vocationalism and Higher Education,SRHE/OPEN University Press
    [304]White.Education and the End of Work: A New Philosophy of Work and Learing,Cassell
    [305]Coleman.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94
    [306]Satisfied Fools. Using J.S.Mill’s Notion of Utility to Analyse the Impact of Vocationalism in Education within a Democratic Society. Journal of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38
    [307]Wolfe, B. and Zuvekas, S. Nonmarket outcomes of school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 Research, 27
    [308]White, J. Education and the Good Life: Beyond the national Curriculum
    [309]Lewis, T. Toward a libe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Journal of philosophy of Education,31
    [310]Brennan, T. J. The futility of multiple utility, Economics and Philosophy, 9
    [311]Miles, T. Utilitarianism and education: a reply to James Tarrant, Journal of Philosophyt of Education,26
    [312]Year 9 and 10 Subjects for 2003, Year 11 and 12 Subjects for 2004.[EB/OL].http://www.prneriversshs.eq.edu.au.2003 .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