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司内部监督机制的法律重构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各国公司治理的完善主要围绕强化公司监督职能而展开,我国也不例外,2001年独立董事制度的引进正是为了改变我国监事会虚化的状况。但从目前来看,独立董事与监事会并存的中国公司内部监督模式并没有显示出理想中的效果,独立董事的引进并不成功,并且监事会的监督职能还有进一步弱化的趋势。在公司内部如何进行分权制衡,如何强化公司内部监督,使公司的运转更加稳健,成为各界学者普遍关注的焦点。通过对国内外公司内部监督机制的比较分析,笔者也试图加入到完善中国公司内部监督机制的探索之路上。
     本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主要阐述了公司内部监督机制的相关概念,论述了公司治理与公司内部监督的关系,公司内部监督机制的概念、内涵及目的,从委托代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分权制衡理论分析了公司内部监督机制产生的理论依据,也为完善公司内部监督拓宽了新维度,为公司内部监督机制的创新提供了新视角。
     第二章主要阐述了我国公司内部监督机制的发展历程与现状评价。本章首先梳理了监事会制度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从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大清公司律》中的查账人制度,到2005年《公司法》确立了独立董事和监事会在我国并存的法律地位,我国公司内部监督机制在曲折中前进。其次,本章对当前我国独立董事制度与监事会制度存在的问题逐一分析,进一步指出独立性不足、监督能力和监督时间受限制以及激励约束机制的缺乏是独立董事与监事会共同存在的问题,并强调监事会行权保障机制的缺失限制了监事会监督职权的行使,进而提出当前我国独立董事与监事会并存的公司内部监督模式造成两者职能重叠和关系扭曲,严重影响公司监督职能的发挥。
     第三章分析了当前国际上几种典型的公司内部监督模式,主要讲述了美国一元模式、德国二元模式、日本并列模式以及法国选择适用模式。在对各国典型模式分析后发现:不同公司内部监督模式之间不存在绝对的优劣之分,一个国家的公司内部监督模式只有适应本国的法律、经济、政治、文化等环境,才能发挥其应有的监督作用,盲目的法律移植很可能造成引进制度的本土化障碍。
     第四章是在前几章论述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我国公司内部监督模式的构想。独立董事制度有其固有的制度缺陷性,无法在中国发挥其监督职能,中国未来公司内部监督模式应当以监事会作为公司唯一的监督机构,强化监事会的职权,在监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等常设机构,让审计委员会直接领导公司内部审计机构,在公司内部建立起强大的监督体系,从而为公司监督职权的强化提供了制度环境。
     第五章主要是我国未来公司内部监督模式的一系列保障性措施。监事会监督职能的强化,必须建立在一系列完善的配套措施基础之上。目前推崇的外部监事制度及职工监事制度并不能发挥其应有的监督作用,应当予以取消。债权人对公司的利益非常关切,应当引进债权人监事制度。监事会职权不足也是监事会弱化的重要原因,应当充实监事会的职权,特别要强化监事会的不当行为制止权、临时股东大会召集权。为了防止大股东掌控监事的选任,应当引进表决权限制和推广累计投票制。另外,激励约束机制也很重要,应当加快监事薪酬激励的市场化改革,并强化监事的责任体系。使监事有动力、有压力、尽职尽责地履行好监督职能。
The improvement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all over the world is oriented to strengthening the supervision mechanism, and so is china. The introduction of independent director system has ended the status of supervisory emptiness in China’s companies since 2001. However, the coexistence of independent directors and board of supervisors within the supervisory mode does not show the expected effect. The introduction of independent directors is not successful, and the function of the board of supervisors is gradually weakening. What experts and scholars are greatly concerned is that how to separate the three powers in companies, how to strengthen internal supervision and how to make company's operation steadier. Through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internal supervision mechanism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companies, I also try to explore the road of improving the internal supervision mechanisms of Chinese companies.
     This paper consists of five sections. Chapter I mainly describes the related concepts concerning internal supervision mechanism, and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mpany governance and internal supervision as well as the concept of internal supervision mechanism, contents and purpos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company internal supervision mechanism is entrusted agency theory, stakeholder theory and the theory of check and balances of companies powers, which broaden the dimensions of the internal supervision, and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innovation of company internal supervision mechanisms.
     The second chapter mainly elaborates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l supervision mechanism of domestic corporations and the appraisal of present situation. Firstly, this chapter introduces the developing history of board of supervisors system in our country The Qing Dynasty government promulgated Qing Dynasty Corporation Law in 1904 and founded the auditor system. Under PRC Corporation Law revised in 2005, the rules of independent director and the board of supervisors coexisted in China. The internal corporation supervision mechanism in China went through frequent changes by the government. Secondly, this chapter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independent director system and the board of supervisors system in our country in details,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common problems of the independent director and the board of supervisors are shortage of independence and the mechanism of incentive, and restraint, as well as the limit of surveillance ability and time. The power of board of supervisors is confined due to little guarantee is available for supervisors to exercise their rights. Finally, this chapter puts forward that independent directors and the board of supervisors coexisting internal supervision mode creates both function overlap and relationship distortion, and it seriously influences the function display of company supervision.
     Chapter III analyzes the current international company supervision of several typical patterns, which is mainly about dollar mode of the U.S., dual mode of Germany, Japan and France opt in parallel mod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national typical model, I find there is no clear distinction between good and bad independent director systems and the board of supervisors systems. As long as a country's internal supervision model can meet their legal, economic, political,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it can play supervisory role. Therefore, blind legal transplant may lead to inadequate localization of the system.
     Based on the previous chapters, the future concept of internal supervision model is discussed by the fourth chapter. The independent director system has its inherent flaws so that it can not perform supervision function in China. Internal supervision board shall be the sole supervisory body in China's future mode. In order to establish a strong in-house monitoring system in China companies, we must strengthen the supervisory powers and establish the permanent establishment of audit committee under the board of supervisors to let the audit committee lead the company's internal audit agency. In this way, a system environment could be provided for strengthening the company supervisor’s authority
     The fifth chapter mainly discusses a series of security measures to protect the future mode. Strengthening the functions of the board of supervisors must be based on comprehensive supporting measures, external supervisors and staff supervisors should be abolished because they can not play due role. Creditors are concerned about debtor companies. That is why the creditor should be the supervisor. The power of board of supervisors should be enriched because the supervisions’powers insufficiency causes the weakness of board of supervisors function. In particular, the rights to stop the misconduct and to convene the Extraordinary Shareholders Meeting of the board of supervisor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In order to prevent the major stockholder from controlling supervisor's election, the introduction of voting restriction and the cumulative voting system should be promoted in china. Moreover, incentive mechanism is also important. China should speed up the supervisor salary market-oriented reforms and the supervisor's accountability system should also be strengthened. Thus, supervisors have power and pressure to perform due diligence supervisory functions.
引文
1赵旭东:《公司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2赵旭东:《公司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3 [英]柯林·梅耶:《市场经济和过度经济的企业治理机制》,转引自费方域:《什么是公司治理》,载《上海经济研究》1996年,第6页。
    4由于股东与公司之间存在着区隔机制,将来自于股东及股东会的监督划归为公司外部监督。参见江平、邓辉:《论公司内部监督机制的一元化》,载《中外法学》2003年第2期。
    5汤欣:《降低公司法上的代理成本—监督机构法比较研究》,载《民商法论丛》第七卷,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421页。
    6江平、邓辉:《论公司内部监督机制的一元化》,载《中国法学》2003年第2期。
    7甘培忠:《公司监督机制的利益相关者与核心结构——由中国公司法规定的监督机制观察》,载《当代法学》2006年第20卷第5期。
    8陈晓军:《我国公司监督机制的型构与思考》,载《山东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9甘培忠:《公司监督机制的利益相关者与核心结构——由中国公司法规定的监督机制观察》,载《当代法学》2006年第20卷第5期。
    10宁金成:《公司治理结构——控制经营者理论与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52页。
    11 Jensen,M and W.Meckling,1976,“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3.
    12 [英]吉尔·所罗门,阿瑞斯·所罗门著:《公司致力于问责制》(李维安,周建译),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页。
    13 Hart,Corporate,Governance: Some Theory and Implication,The Economic Journal,105,may,1995.
    14宁金成:《公司治理结构——控制经营者理论与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55页。
    15 [英]吉尔·所罗门,阿瑞斯·所罗门著:《公司致力于问责制》(李维安,周建译),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2页。
    16 Dodd,For Whom Are Corporate Managers Trustees,45.harv.L.Rev.pp.1160-1161(1993)。转引自刘连煜《公司治理于公司社会责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序言第1页。
    17罗培新:《公司法的合同解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页。
    18 Jensen & Meckling,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3J.FIN.ECON.305,360(1976).
    19杨瑞龙、周业安:《企业共同治理的经济学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2页。
    20宁金成:《公司治理结构——控制经营者理论与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62页。
    21 [古希腊]亚历士多德著:《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86页。
    22王芳:《完善我国公司内部家督机制的法律思考》,中国政法大学2007届硕士毕业论文。
    23王保树、崔勤之:《中国公司法原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8-9页。
    24朱慈蕴等:《公司内部监督机制——不同模式在变革与交融中演进》,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230页。
    25李兮芝:《我国独立董事制度发展现状及其制约因素的研究》,载《经济论坛》2009年5月第9期。
    26邱永红:《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现存问题与法律对策》,北大法律信息网法律文献。
    27高玥:《独立董事选任机制对董事会监督有效性影响分析》,载《经济纵横》2009年第10期。
    28上海证券交易所联合研究计划第五期法制系列课题报告:《独立董事制度研究:以权利、义务和责任为中心》,参见谢朝斌:《解构与嵌合:社会学语境下独立董事法律制度变迁与创新分析》,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375-383页。
    29邱永红:《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现存问题与法律对策》,北大法律信息网法律文献。
    30陈艳:《独立董事激励机制:理论和实践的国际比较》,载《经济经纬》2007年第2期。
    31陈艳:《独立董事激励机制:理论和实践的国际比较》,载《经济经纬》2007年第2期。
    32韩志国:《独立董事——管制革命还是装饰革命》,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5-48页。
    33丁芳:《独立董事缺乏独立性原因及对策分析》,载《法制与社会》2008年12月(上)期。
    34《监事会运行机制研究》课题组,《强化监事会监督职能》,载于《证券时报》2007年7月11日。
    35李明辉:《对完善上市公司监事财务监督制度的思考》,载《审计研究》2004年第4期。转引自丁春贵:《基于利益相关者治理的公司监事会制度研究》,载《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5月第31卷第3期。
    36上海证券交易所研究中心:《中国公司治理报》(2005年),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页。
    37上海证券交易所研究中心:《中国公司治理报》(2005年),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0页。
    38宏源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监事会课题组:《中国证券公司监事会治理现状及对策研究》,载《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39龙卫球、李清池:《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改进:“董事会-监事会”二元结构模式的调整》,载《比较法研究》2005年第6期。
    40蔡竞云:《我国上市公司内部监督机制研究》,暨南大学2008届硕士学位论文。
    41宁向东:《公司治理理论》,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年版,第321页。
    42熊意超:《英美独立董事制度与大陆监事会制度之比较兼论我国公司治理结构模式之选择》,载中国私法网:http://www.privatelaw.com.cn/new2004/qnxs/。转引自步明泰:《完善我国上市公司内部监督机制的法律思考》,山东大学2007届硕士毕业论文。
    43 Hamilton,Corporations And Ed.West Publishing Com,1982,pp.119-222;Eilis Ferran,Company Law and Corporate Finance,Oxford Press,1999,pp.239-245.
    44乔久华、鲁春艳、李明辉:《独立董事制度在普通法系国家(地区)的移植及其启示》,载《当代经济管理》2009年第6期。
    45 John C.Cottee,The Future as History : The Prospects for Global Governance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Implications (Working Paper),1998,p.9.
    46乔久华、鲁春艳、李明辉:《独立董事制度在普通法系国家(地区)的移植及其启示》,载《当代经济管理》2009年第6期。
    47江平、邓辉:《论公司内部监督机制的一元化》,载《中国法学》2003年第2期。
    48王世权:《德国监事会制度的源流考察及其创新发展》,载《证券市场导报》2007年6月号。
    49王世权:《德国监事会制度的源流考察及其创新发展》,载《证券市场导报》2007年6月号。
    50王世权:《德国监事会制度的源流考察及其创新发展》,载《证券市场导报》2007年6月号。
    51周超:《德国法职工监事选举制度研究》,载《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5年第28卷第3期。
    52张涌、王冀宁、李心丹:《德国全能银行参与公司融资与治理研究》,载《求索》2005年第6期。
    53参见德国商业银行1991年“Who belongs to Whom?”的年度资料。
    54 [日]青木昌彦:《日本银行体制》(张格等译),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年版,第528-529页。
    55王燚:《现代日本公司法监事制度考察——兼论我国公司法监事制度的完善》,载《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0卷第2期。
    56张运所:《我国上市公司内部监督机制研究——以独立董事与监事会关系为中心的研讨》,中国政法大学2006届硕士学位论文。
    57 Lauren J. Aste,Reforming French Corporate Governance: A Return to the Two-Tier Board? 32 George Washingto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Economics 1 (1999).
    58宋明:《我国上市公司内部监督机制研究》,华东政法大学2007届硕士学位论文。
    59 Klaus J.Hopt,Labor Representation on Corporate Boards: Impacts and Problems for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Economic Integration in Europe,14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Law and Economics203 (1994).
    60 Terence L.Blackurn,The Societies European: The Evolving European Corporation Statute,61 Fordham Law Review 695(1993).
    61 The Statute for a European Company(Societies European),Council Regulation(EC) No.2157 /2001,Art.38.
    62 Henry Hansmann & Reinier Kraakman,The End of History for Corporate Law,89 Georgetown. Law Journal439(2001).
    63杨娴:《从“安然”破产再看独立董事制度》,载《现代管理科学》2004年第8期。
    64彭丁带:《美国的独立董事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载《法学评论》2007年第4期。
    65李明辉:《对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移植效应的分析——从制度互补性的角度》,载《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66乔久华、鲁春艳、李明辉:《独立董事制度在普通法系国家(地区)的移植及其启示》,载《当代经济管理》2009年第6期。
    67王世权、刘金岩:《日本独立董事制度实施效率分析》,载《现代日本经济》2007年第2期。
    68李明辉:《日本的独立董事制度及其启示》,载《世界经济研究》2005年第3期。
    69龙卫球、李清池:《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改进:“董事会-监事会”二元结构模式的调整》,载《比较法研究》2005年第6期。
    70 Ronald Gilson& Curtis J. Milhaupt, Choice as Regulatory Reform: The Case of Japanese Corporate Governance,ECGI Working Paper No.22(2004).
    71杜安国:《独立董事制度与公司经营成果关联性研究——基于深市A股上市公司财务数据》,载《中央财经大学》2009年第5期。
    72彭真明、江华:《美国独立董事制度与德国监事会制度之比较——也论中国公司治理结构模式的选择》,载《法学评论》2003年第1期。
    73 [日]奥村宏:《法人资本主义》,朝日文库,1993年版,第75页。
    74龙卫球、李清池:《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改进:“董事会-监事会”二元结构模式的调整》,载《比较法研究》2005年第6期。
    75 Eugene F.Fama & Michael C.Jensen,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26 Journal of Law & Economics 301(1983).
    76 Paul Milgrom & John Roberts,Relying on the Information of Interested Parties,17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18 (1986);Humphrey Hung,A Typology of the Theories of the Roles of Governing Boards,6 Corporate Governance 101(1998).
    77 Lawrence A. Cunningham,A New Product for the Corporation Law Market: Audit Committee Certifications,1 Berkeley Business Law Journal327(2004).
    78罗礼平:《监事会与独立董事:并存还是合一?——中国上市公司内部监督机制的冲突与完善研究》,载《比较法研究》2009年第3期。
    79杨有红,徐心怡:《试论我国上市公司监督机制中的模式选择及完善》,载《审计研究》2007年第3期。
    80罗礼平:《监事会与独立董事:并存还是合一?——中国上市公司内部监督机制的冲突与完善研究》,载《比较法研究》2009年第3期。
    81罗培新:《冷眼看独立董事》,载《金融法苑》2000年第12期。
    82江平、邓辉:《论公司内部监督机制的一元化》,载《中国法学》2003年第2期。
    83罗礼平:《监事会与独立董事:并存还是合一?——中国上市公司内部监督机制的冲突与完善研究》,载《比较法研究》2009年第3期。
    84参见:李建伟:《论我国上市公司监事会制度的完善——兼及独立董事与监事会的关系》,载《法学》2004年第2期;李金生、高桂林:《独立董事与监事会——谈我国上市公司内部监督机制的完善》,载《河北法学》2002年第6期;黄勇:《法律移植与独立董事制度的完善》,载《行政与法》2009年第3期;韩志国、段强:《独立董事—管制革命还是装饰革命》,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页。
    85黄勇:《法律移植与独立董事制度的完善》,载《行政与法》2009年第3期。
    86李建伟:《论我国上市公司监事会制度的完善——兼及独立董事与监事会的关系》,载《法学》2004年第2期。
    87转引自张锐:《我国独立董事制度设计与美国的现实比较》,载《特区经济》2009年1月刊。
    88彭真明、江华:《美国独立董事制度与德国监事会制度之比较——也论中国公司治理结构模式的选择》,载《法学评论》2003年第1期。
    89 Al1anL.Mackenzie,A Company Director's Obligation of Care and Skill,The Journal of Business Law Feb,1982,p.461.
    90 Ca1PERS' Corporate Governance Core Principles & Guidelines,at http//www.ecgn.ulb.ac.be/ecgn/codes.htm Nov.5,2007.
    91方流芳:《独立董事在中国:假设和现实》,载《政法论丛》2008年第26卷第5期。
    92方流芳:《独立董事在中国:假设和现实》,载《政法论丛》2008年第26卷第5期。
    93方流芳:《独立董事在中国:假设和现实》,载《政法论丛》2008年第26卷第5期。
    94谢朝斌:《独立董事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444页。
    95耿利航:《超越管制的“定式”——对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的评价与质疑》,载方流芳编:《法大评论》,第二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5页。
    96方流芳:《独立董事在中国:假设和现实》,载《政法论丛》2008年第26卷第5期。
    97方流芳:《独立董事在中国:假设和现实》,载《政法论丛》2008年第26卷第5期。
    98 Eisenberg.The Structure of the Corporation: A Legal Analysis,1976 p.177.
    99陈晓军:《我国公司监督机制的型构与思考》,载《山东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100罗礼平:《监事会与独立董事:并存还是合一?——中国上市公司内部监督机制的冲突与完善研究》,载《比较法研究》2009年第3期。
    101甘培忠:《公司监督机制的利益相关者与核心结构——由中国公司法规定的监督机制观察》,载《当代法学》2006年第20卷第5期。
    102周友苏著:《新公司法论》,法律出版社,2006年2月版,第16页。
    103张世敏:《内部审计与审计委员会互动关系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年硕士毕业论文。
    104罗礼平:《监事会与独立董事:并存还是合一?——中国上市公司内部监督机制的冲突与完善研究》,载《比较法研究》2009年第3期。
    105甘培忠:《论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中的监事会制度》,载《中国法学》2001年第5期。
    106 [日]森淳二郎:《相互持股问题与公司立法》,日本《法律时报》1993年第6期,转引自鲍荣振:《旧本公司立法与国际接轨的最新动向》,载《外国法译评》1994年第2期。
    107王天习:《公司治理与独立董事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第284页。
    108李明辉:《论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载《河北法学》2005年第10期。
    109刘俊海:《强化公司的社会责任——建立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载王保树主编:《商事法论集》,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64页。
    110汤春来:《多元化利益主体参与公司治理的路径选择》,载《法学论坛》2002年第3期。
    111参见:Elsas and Krahnen (2004),转引自王学新,《公司治理的德国模式》,《德国研究》2005年第3期第20卷。
    112冯果、艾传涛:《控制股东的诚信义务及民事责任制度研究》,载王保树主编:《商事法论集(第6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26页。
    113李建伟:《论我国独立董事产生机制的重构》,载《法律科学》2004年第2期。
    114梁慧星:《从近代民法到现代民法思潮——20世纪民法回顾》,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7卷)》,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228页。
    115徐燕:《公司法原理》,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234页。
    116李建伟:《论我国独立董事产生机制的重构》,载《法律科学》2004年第2期。
    117李建伟:《论我国上市公司监事会制度的完善——兼及独立董事与监事会的关系》,载《法学》2004年第2期。
    118江平、邓辉:《论公司内部监督机制的一元化》,载《中国法学》2003年第2期。
    119刘志云:《试论美国公司法的董事利益保护机制——兼评中国公司法有关董事利益保护规定的完善》,载《嘉应大学学报(哲社版)》(梅州),2002年第2期。
    120谢少先:《论我国股份公司内部监督机制的完善》,载《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7月第4期。
    121吴淑砚、席酉民:《公司治理与中国企业改革》,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第173页。
    122倪建林:《公司治理结构法律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05页。
    1、罗培新:《公司法的合同解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吴敬琏:《现代公司与企业改革》,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周友苏著:《新公司法论》,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4、宁金成:《公司治理结构——控制经营者理论与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5、[英]吉尔·所罗门,阿瑞斯·所罗门著:《公司致力于问责制》(李维安,周建译),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刘连煜:《公司治理于公司社会责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赵旭东:《公司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8、杨瑞龙、周业安:《企业共同治理的经济学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9、[古希腊]亚历士多德著:《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10、王保树、崔勤之:《中国公司法原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11、朱慈蕴等:《公司内部监督机制——不同模式在变革与交融中演进》,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12、谢朝斌:《解构与嵌合:社会学语境下独立董事法律制度变迁与创新分析》,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13、韩志国:《独立董事——管制革命还是装饰革命》,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4、上海证券交易所研究中心:《中国公司治理报》(2005年),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5、宁向东:《公司治理理论》,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年版。
    16、[日]青木昌彦:《日本银行体制》(张格等译),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年版。
    17、韩志国、段强:《独立董事—管制革命还是装饰革命》,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8、谢朝斌:《独立董事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19、王天习:《公司治理与独立董事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
    20、徐燕:《公司法原理》,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21、吴淑砚、席酉民:《公司治理与中国企业改革》,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
    22、倪建林:《公司治理结构法律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1、方流芳:《独立董事在中国:假设和现实》,载《政法论丛》2008年第26卷第5期。
    2、王世权、刘金岩:《日本独立董事制度实施效率分析》,载《现代日本经济》2007年第2期。
    3、江平、邓辉:《论公司内部监督机制的一元化》,载《中外法学》2003年第2期。
    4、甘培忠:《公司监督机制的利益相关者与核心结构——由中国公司法规定的监督机制观察》,载《当代法学》2006年第20卷第5期。
    5、甘培忠:《论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中的监事会制度》,载《中国法学》2001年第5期。
    6、陈晓军:《我国公司监督机制的型构与思考》,载《山东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7、李兮芝:《我国独立董事制度发展现状及其制约因素的研究》,载《经济论坛》2009年5月第9期。
    8、高玥:《独立董事选任机制对董事会监督有效性影响分析》,载《经济纵横》2009年第10期。
    9、陈艳:《独立董事激励机制:理论和实践的国际比较》,载《经济经纬》2007年第2期。
    10、丁芳:《独立董事缺乏独立性原因及对策分析》,载《法制与社会》2008年12月(上)期。
    11、丁春贵:《基于利益相关者治理的公司监事会制度研究》,载《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5月第31卷第3期。
    12、宏源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监事会课题组:《中国证券公司监事会治理现状及对策研究》,载《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13、龙卫球、李清池:《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改进:“董事会-监事会”二元结构模式的调整》,载《比较法研究》2005年第6期。
    14、乔久华、鲁春艳、李明辉:《独立董事制度在普通法系国家(地区)的移植及其启示》,载《当代经济管理》2009年第6期。
    15、王世权:《德国监事会制度的源流考察及其创新发展》,载《证券市场导报》2007年6月号。
    16、周超:《德国法职工监事选举制度研究》,载《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5年第28卷第3期。
    17、张涌、王冀宁、李心丹:《德国全能银行参与公司融资与治理研究》,载《求索》2005年第6期。
    18、王燚:《现代日本公司法监事制度考察——兼论我国公司法监事制度的完善》,载《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0卷第2期。
    19、杨娴:《从“安然”破产再看独立董事制度》,载《现代管理科学》2004年第8期。
    20、彭丁带:《美国的独立董事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载《法学评论》2007年第4期。
    21、李明辉:《对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移植效应的分析——从制度互补性的角度》,载《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22、李明辉:《论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载《河北法学》2005年第10期。
    23、李明辉:《日本的独立董事制度及其启示》,载《世界经济研究》2005年第3期。
    24、杜安国:《独立董事制度与公司经营成果关联性研究——基于深市A股上市公司财务数据》,载《中央财经大学》2009年第5期。
    25、彭真明、江华:《美国独立董事制度与德国监事会制度之比较——也论中国公司治理结构模式的选择》,载《法学评论》2003年第1期。
    26、罗礼平:《监事会与独立董事:并存还是合一?——中国上市公司内部监督机制的冲突与完善研究》,载《比较法研究》2009年第3期。
    27、杨有红,徐心怡:《试论我国上市公司监督机制中的模式选择及完善》,载《审计研究》2007年第3期。
    28、罗培新:《冷眼看独立董事》,载《金融法苑》2000年第12期。
    29、李建伟:《论我国上市公司监事会制度的完善——兼及独立董事与监事会的关系》,载《法学》2004年第2期。
    30、李建伟:《论我国独立董事产生机制的重构》,载《法律科学》2004年第2期。
    31、李金生、高桂林:《独立董事与监事会——谈我国上市公司内部监督机制的完善》,载《河北法学》2002年第6期。
    32、黄勇:《法律移植与独立董事制度的完善》,载《行政与法》2009年第3期。
    33、张锐:《我国独立董事制度设计与美国的现实比较》,载《特区经济》2009年1月刊。
    34、汤春来:《多元化利益主体参与公司治理的路径选择》,载《法学论坛》2002年第3期。
    35、王学新,《公司治理的德国模式》,《德国研究》2005年第3期第20卷。
    36、谢少先:《论我国股份公司内部监督机制的完善》,载《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7月第4期。
    37、费方域:《什么是公司治理》,载《上海经济研究》1996年。
    1、梁慧星:《从近代民法到现代民法思潮——20世纪民法回顾》,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7卷)》,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2、汤欣:《降低公司法上的代理成本—监督机构法比较研究》,载《民商法论丛》第七卷,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3、汤欣:《降低公司法上的代理成本—监督机构法比较研究》,载《民商法论丛》第七卷,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4、耿利航:《超越管制的“定式”——对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的评价与质疑》,载方流芳编:《法大评论》(第二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刘俊海:《强化公司的社会责任——建立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载王保树主编:《商事法论集》,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6、冯果、艾传涛:《控制股东的诚信义务及民事责任制度研究》,载王保树主编:《商事法论集》(第6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1、王芳:《完善我国公司内部家督机制的法律思考》,中国政法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7年。
    2、蔡竞云:《我国上市公司内部监督机制研究》,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步明泰:《完善我国上市公司内部监督机制的法律思考》,山东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7年。
    4、张运所:《我国上市公司内部监督机制研究——以独立董事与监事会关系为中心的研讨》,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5、宋明:《我国上市公司内部监督机制研究》,华东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6、张世敏:《内部审计与审计委员会互动关系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8年。
    1、Hamilton,Corporations And Ed.West Publishing Com,1982.
    2、Eilis Ferran,Company Law and Corporate Finance,Oxford Press,1999.
    3、John C.Cottee,The Future as History : The Prospects for Global Governance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Implications (Working Paper),1998.
    4、Al1anL.Mackenzie,A Company Director's Obligation of Care and Skill,The Journal of Business Law Feb,1982.
    5、Eisenberg.The Structure of the Corporation: A Legal Analysis,1976.
    6、[日]奥村宏:《法人资本主义》,朝日文库,1993年版,第75页。
    1、Jensen,M and W.Meckling,1976,“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3.
    2、Hart.O,Corporate,Governance: Some Theory and Implication,The Economic Journal,105,may,1995.
    3、Jensen & Meckling,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3J.FIN.ECON.305,360(1976).
    4、Lauren J. Aste,Reforming French Corporate Governance: A Return to theTwo-Tier Board? 32 George Washingto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Economics 1 (1999).
    5、Klaus J.Hopt,Labor Representation on Corporate Boards: Impacts and Problems for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Economic Integration in Europe,14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Law and Economics203 (1994).
    6、Terence L.Blackurn,The Societies European: The Evolving European Corporation Statute,61 Fordham Law Review 695(1993).
    7、The Statute for a European Company(Societies European),Council Regulation(EC) No.2157 /2001,Art.38.
    8、Henry Hansmann & Reinier Kraakman,The End of History for Corporate Law,89 Georgetown. Law Journal439(2001).
    9、Ronald Gilson& Curtis J. Milhaupt,Choice as Regulatory Reform: The Case of Japanese Corporate Governance,ECGI Working Paper No.22(2004).
    10、Eugene F.Fama & Michael C.Jensen,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26 Journal of Law & Economics 301(1983).
    11、Paul Milgrom & John Roberts,Relying on the Information of Interested Parties,17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18 (1986).
    12、Humphry Hung,A Typology of the Theories of the Roles of Governing Boards,6 Corporate Governance 101(1998).
    13、Lawrence A. Cunningham,A New Product for the Corporation Law Market: Audit Committee Certifications,1 Berkeley Business Law Journal 327(200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