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兵张嘎》:一个“红色经典”的改编与传播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20世纪末叶中国文艺学开始了“文化转向”,文化研究的理论范式无疑为“红色经典”提供了多种言说的可能性,“红色经典”也逐渐被视为独特的文化现象再度走红。在文化研究的视域里,“红色经典”影视改编作品已不仅仅是政治的载体,而是暗含着这一特征的另一重文化表达——它所展现的历史图景绝不是对过去的简单再现,而是试图施教于现在带解构或重构意味的历史塑造,体现着中国转型时期多元文化场的共谋和紧张。一方面,“红色经典”借助世纪末的怀旧语境、国家文化建设的需要,在市场的推波助澜下登台亮相;另一方面,“红色经典”影视改编游走于政治意识形态与大众消费生活之间,在“主旋律化”与“娱乐化”的份量比较中左右为难。“红色经典”的改编与传播现象显然具有了窥视中国在世纪转换时期的社会文化结构及其意义的研究价值。
     本文选择《小兵张嘎》作为“红色经典”改编与传播的研究对象,通过对《小兵张嘎》电影、电视剧、动画电影改编的分析,探讨《小兵张嘎》是如何完成经典化与经典的再生产过程,并将《小兵张嘎》与其他“红色经典”文本放置在特定历史文化语境中来考察它们背后的运作机制及其社会文化价值。从改编的实践出发,通过《小兵张嘎》试图挖掘“红色经典”在当下及未来的改编策略,从而为“红色经典”的改编提供参考。
In the 20th century Chinese literature began to the "cultural turn". it is no doubt that, the theoretical paradigm of cultural studies provides a variety of possibilities of speech for the study of the "Red Classics", in the meantime, the "Red Classics" has increasingly been seen as a unique cultural phenomenon. Perspective in the Cultural Studies, the films and television which reorganized from the "Red Classics" have not just been a political carrier, but rather another important cultural expression which implies the same feature-it reveals the historical picture which is by no means a simple reproduction of the past, and Instead, trys to teach in the present with the history of deconstruction or reconstruction of mean shape, showing the conspiracy and tension which exist in the embodiment of multi-cultural field Transition. On the one hand, with the nostalgic turn of the century context, the needs of the national culture, the "Red Classics" obsessed in the market debut; the other hand, the "Red Classics" film adaptations make a live between political ideology and public consumption lives, and trapped in a comparison dilemma between "theme" and "recreational". The adap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of "Red Classics" is clearly valuable on the study of the social cultural structure and its significance during the century.
     By Selecting the "Little Soldier" as the research object on the "Red Classics" adap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study and anglicizing the "Little Soldier"'s movies, TV series, animation film adaptation,we will find out how "Little Soldier" complete the process of the classicism and the reproduction of the classics, and put the "Little Soldier" and other "Red Classics" texts together, placing them in a specific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text, we can examine the operating mechanism, the social values and the cultural values. Starting from the practice of the adaptation and trying to excavate the adaptation strategies of "Red Classics" in the present through the "Little Soldier", so as to make a reference for the adaptation of the "Red Classics".
引文
1 陈思和,《我不赞成“红色经典”这个提法》,南方周末,2004年5月6日。
    2 陈思和,《我不赞成“红色经典”这个提法》,南方周末,2004年5月6日。
    3 刘康,《全球化时代再造“红色经典”》,《中国比较文学》,2003年第1期。
    4 陶东风,《红色经典:在官方与市场的夹缝中求生存(下)》,《中国比较文学》,2004年第4期。
    5 [汉]刘熙,《释名·释典艺》,转引王国珍,《<释名>语源疏证》,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版,第235页。这句话的意思是:“经”就是永恒的、绝对的道理,不可磨灭的伟大的教导。
    6 [梁]刘勰,《文心雕龙·宗经》,转引龙必锟,《文心雕龙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年修订版,第17页。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人三才有它恒常的道理,说明这种道理的书籍著作叫“经”,“经”指圣人阐明“自然之道”的著作。
    7 "kanon"意为“棍子”或“芦苇”。
    8 "canon"这一概念原初具有浓烈的宗教意味,代表选取经书作者及经书文本的原则,还指教会的文件、律法和教令。公元4世纪,开始代表合法的经书、律法和典籍,特别与《圣经》新、旧约以及教会规章制度有关,引中为“规则”、“规范”和“法则”。
    9 见2004年5月25日中国广电总局《关于认真对待“红色经典”改编电视剧有关问题的通知》,引用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97页。
    10 陈冲,《杂谈“红色经典”》,《文学自由谈》,2004年第4期。
    11 曹建文,《红色经典不容恶搞》,《光明日报》,2006年8月10日。
    12 詹丹,《红色经典岂容“戏说”》,《文汇报》,2004年4月7日。
    13 高小立,《重拍名著须懂“尊重”》,《文艺报》,2004年11月23日。
    14 仲呈祥,《红色经典改编不能改掉其精神实质》,《文艺报》,2005年10月27日。
    15 雷达的《我对红色经典改编问题的看法》,《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6月8日。
    16 张贺,《“红色经典”改编为何难如人意?》,《人民日报》,2004年12月24日。
    17 李韵,《专家会诊“红色经典”改编症结》,《光明日报》,2004年5月25日。
    18 傅伯言、舒信波,《“红色经典”现象透视》,《文艺报》,2004年6月8日。
    19 陈美华、李贺,《“红色经典”改编:想说爱你不容易》,《南方日报》,2004年6月2日。
    20 解玺璋,《有多少经典剧可以重拍?》,《新闻周刊》,2004年第13期。
    21 侯洪、张斌,《“红色经典”:界说、改编及传播》,《当代电影》,2004年第6期。张法,《“红色经典”改编现象读解》,《文艺研究》,2005年第4期。
    22 熊文泉,《“红色经典”艺术生产的内在机理分析——以作品《林海雪原》的生成、改编为例》,《当代电影》,2004年第6期。仲呈祥、周月亮,《论经典作品的电视剧改编之道》,《文 艺研究》,2005年第4期。
    23 戴清、宋永琴,《“红色经典”改编:从“英雄崇拜”到“消费怀旧”——电视剧<林海雪原>的叙事分析与文化审视》,《当代电影》,2004年第6期。
    24 彭文祥,《“红色经典”改编剧的改编原则与审美价值取向分析》,《当代电影》,2004年第6期。
    25 陈剑澜,《“红色经典”改编问题》、张志忠,《定位与错位——影视改编与文学研究》,《文艺研究》,2004年第6期。
    26 朱莉,《红色经典剧究竟该如何“变脸”——由《林海雪原》引发的争论所想到的》,《声屏世界》,2004年第11期。
    27 张立兵,《浅论“红色经典”的影视改编》,《电影评介》,2007年第11期。邵文林《“红色经典”改编剧的现实分析》,《视听界》,2007年第4期。
    28 夏衍,《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年版,第97页。
    29 叶元,《电影文学浅谈》,河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14-116页。
    30 [美]乔治·布鲁斯东,《从小说到电影》,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年版,第1页。
    31 转自陈犀禾,《电影改编理论问题》,中国电影出版社,1988年版,第158-161页。
    32 [美]萨伊德·菲尔德,《电影剧本写作基础——从构思到完成剧本的具体指南》,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版,第200-201页。
    33 孟犁野,《新中国电影艺术史稿1949-1959》,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
    34 郦苏元、胡克,《新中国电影50年》,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198页。
    35 张翔,《从“十七年电影”看主旋律电影的困境与出路》,《青年科学》,2009年第7期。
    36 冯牧,《中国新文学大系(1949-1976)第一集文学理论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62页。
    37 王云缦,《坚决斗争的少年形象——试评影片<小兵张嘎>》,《电影艺术》,1964年第1期。
    38 孟犁野,《新中国电影艺术史稿1949-1959》,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版,第146页。
    39 聂晶,《<小兵张嘎>的摄影构思及其它——创作笔记》,《电影艺术》,1964年第1期。
    40 同上。
    41 同上。
    42 同上。
    43 同上。
    44 刘玉凯,《“红色经典”与时代精神》,《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45 《红色经典研讨会<小兵张嘎>率先过审查》,http://yule. sohu.com/2004/06/22/64/article220596444. shtml,2004年6月22日。
    46 赵文侠,《翻拍经典何以愈演愈烈》,《北京日报》,2004年7月6日。
    47 同上。
    48 同上。
    49 刘琼,《动画<小兵张嘎>争创三个“第一”》,《人民日报》,2006年7月31日。
    50 孙立军、马华,《大型动画电影<小兵张嘎>剧本创作》,《序·我先说的几句话》,海洋出版社,2006年版。
    51 孙立军、马华,《大型动画电影<小兵张嘎>剧本创作》,《序·我先说的几句话》。
    52 秦喜杰,《中国动画片的产业经济学研究》,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年版,第228页。
    53 同上,第226页。
    54 同上,第228页。
    55 同上,第228页。
    56 谭玲、殷俊,《动漫产业》,成都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90页。
    57 蒋昌波、贤成毅,《我国动漫产业风险投资机制研究》,《特区经济》,2010年第2期。
    58 谭玲、殷俊,《动漫产业》,第196页。
    59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7页。
    60 路文彬,《历史想象的现实诉求》,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95页。
    61 李陀,《1985》,《今天》,1991年第3-4合期。
    62 唐小兵,《大众文艺与通俗文学:<再解读>导言》,《英雄与凡人的时代:解读20世纪》,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248-249页。
    63 唐小兵,《暴力的辩证法:重读<暴风骤雨>》,《英雄与凡人的时代:解读20世纪》,第135页。
    64 孟悦,《<白毛女>演变的启示》,王晓明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第三卷)》,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版,第183页。
    65 孟悦,《<白毛女>演变的启示》,王晓明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第三卷)》,第194-195页。
    66 刘禾,《一场难断的“山歌”案:民族学与现代通俗文艺》,王晓明主编,《批评空间的开创: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第356页。
    67 唐小兵,《暴力的辩证法:重读<暴风骤雨>》,《英雄与凡人的时代:解读20世纪》,第121页。
    68 刘禾,《一场难断的“山歌”案:民族学与现代通俗文艺》,王晓明主编,《批评空间的开创: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第385页。
    69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52页。
    70 刘忠,《作者主体的集体化和话语立场的政治化——从延安文学到共和国文学的一种考察》,《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4年第7期。
    71 蒋光慈,《关于革命文学》,《太阳月刊》,1928第2期。
    72 罗广斌、杨益言,《创作的过程,学习的过程——略谈<红岩>的写作》,《中国青年报》,1963年5月11日。
    73 谢冕,《文学的绿色革命》,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78页。
    74 汪晖,《预言与危机(下)》,《文学评论》,1989年第4期。
    75 韩大强,《大众文化的狂欢与精英文化身份的焦虑》,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76 陈冲,《杂谈“红色经典”》,《文学自由谈》,2004年第4期。
    77 裴艳、赵楠楠,《禁止戏说红色经典》,《当代电视》,2004年第6期。
    78 戴锦华,《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3页。
    79 李钟声、陈志红、陈美华、李贺,《“红色经典”改编:想说爱你不容易》,《南方日报》,2004年6月2日。
    80 [美]弗雷德里克·杰姆逊,《后现代主义及文化理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71页。
    81 王妮娜,《“红色经典”热与当代语境下的信仰焦虑》,《理论导刊》,2005年第4期。
    82 徐光耀,《再版后记》,《小兵张嘎》,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6月版,250页。
    83 《<小兵张嘎>重现荧屏这孩子眼睛有点小》,《新华网》,2005年5月8日。
    84 刘琼,《动画<小兵张嘎>争创三个“第一”》,《人民日报》,2006年7月31日。
    85 戴锦华,《写在前面》,《文学和电影——电影改编理论与实践指南》,(罗伯特·斯塔姆、亚历桑德拉·雷恩格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86 戴清,宋永琴,《“红色经典”改编:从“英雄崇拜”到“消费怀旧”——电视剧《林海雪原》的叙事分析与文化审视》,《当代电影》,2004年第6期。
    盯彭文祥,《<小兵张嘎>:电视剧改编“红色经典”的新维度和叙事特色》,《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年第11期。
    88 徐光耀,《<小兵张嘎>的奇异出世》,《飞天》,2001年第7期。
    89 同上。
    90 《中国动画电影苦旅》,《新京报》,http://www. yinxiangcn. com/News/200608/1087. html,2006年8月22日。
    91 刘江华,《红色经典改编三原则》,《北京青年报》,2004年9月13日。
    92 《荧屏又见红色经典<野火春风斗古城>》,http://yule. sohu. com/20050627/n226099971. shtml,2005年6月27日。
    93 黄维琼,《红色经典要吸引年轻观众》,《人民网》,http://culture. people. com. cn/GB/27296/3496345.Html,2005年6月25日。
    94 侯洪、张斌,《“红色经典”:界说、改编与传播》,《当代电影》,2004年第6期。
    95 曾庆瑞,《<小兵张嘎>成功改编还是这个嘎子亮相荧屏》,http://yule.sohu.com/2004/06/23/38/article220673860. shtml,2004年6月23日。
    [1]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1999.
    [2]洪子诚.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M].北京:三联书店,2000.
    [3]黄子平.灰阑中的叙述[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4]唐小兵.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M].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3.
    [5]李扬.抗争宿命之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1942-1976)研究[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
    [6]李扬.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后记[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
    [7]杨厚均.革命历史图景与民族国家想象——新中国革命历史长篇小说再解[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
    [8]余岱宗.被规训的激情——论1950、1960年代的红色小说[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
    [9]王建刚.政治形态文艺学——五十年代中国文艺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0]陈思和.中国新文学整体观[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11]徐光耀.电影文学剧本:小兵张嘎[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78.
    [12]孙立军、马华.大型动画电影《小兵张嘎》剧本创作[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6.
    [13]徐铮.大型动画电影《小兵张嘎》后期创作[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
    [14]蓝爱国.解构十七年[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5]吴培显.“红色经典”创作得失再评价[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2).
    [16]马立新.红色理性与主题意蕴[J].荷泽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3).
    [17]张器友.要准确评价“文革”前17年文学与政治的关系[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7(4).
    [18]洪子诚.关于五十至七十年代的中国文学[J].文学评论,1996(2)
    [19]白烨.压力下的生长——十七年文学的坎坷行进[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2(1).
    [20]蔡世连.关于建国后27年文学现代性的思考[J].齐鲁学刊,2003(6).
    [21]陈国和.史诗/反史诗:革命历史小说的内在悖论[J].咸宁学院学报,2004(1)
    [22]宋剑华.论新中国十七年文学的艺术追求与经验教训[J].社会科学辑刊,2004(1)
    [23]汪东发.叙述成长——《红旗谱》《青春之歌》《三家巷》叙事比较[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
    [24]程文超.共和国文学范式的嬗变——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叙事50年[J].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6).
    [25]程光炜.重建中国的叙事《红旗谱》《红日》《红岩》的创作策略[N].南方文坛,2002(3).
    [26]程光炜.五十至七十年代文学“叙事”问题[J].文学评论,2004(2).
    [27]董之林.传统叙事方法的重现与再造——关于五十年代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4(3).
    [28]易文翔.革命叙事的背后——试析十七年革命历史题材长篇小说中的边缘话语[J].克山师专学报,2002(2)
    [29]杜国景.论农业合作化小说中的“创业叙事”——以《三里湾》《山乡巨变》《创业史》为中心[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30]任现品.革命星空的覆盖与存留——论十七年小说对民国时代的叙述[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
    [31]李杨.《林海雪原》与传统小说[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4)
    [32]颜敏.从自我危机到本体安全——重读《青春之歌》[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9(2).
    [33]刘忠.集体主义对个体意识的改造与消融——从“延安文学”到“十七年文学”的一种考察[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34]陈美兰.新古典主义的成熟与现代性的遗忘——对中国20世纪文学中“十七年文学”的一种阐释[J].学术研究,2002(5)
    [35]程倩.十七年军旅长篇小说美学特征分析[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4(2)
    [36]阎浩岗.从文学角度看“红色经典”[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37]刘康.在全球化时代“再造红色经典”[J].中国比较文学,2003(1)
    [38]刘玉凯.“红色经典”与时代精神[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39]周艳芬.崇高的颂歌——建国十七年文学风格概论[J].唐都学刊,1996(3)
    [40]叶世祥.二十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中国文学的审美倾向[J]文学评论,2004(5)
    [41]李运抟.中国当代小说五十年文化思考[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1(4).
    [42]朱晓进.略论中国现代文学的政治化传统——从30年代文学谈起[J].文艺争鸣,2002(2)
    [43]侯洪、张斌.“红色经典”:界说、改编及传播[J].当代电影,2004(6)
    [44]熊文泉.“红色经典”艺术生产的内在机理分析——以作品《林海雪原》的生成、改编为例[J].当代电影,2004(6)
    [45]田义贵.试论红色经典的传播效果[J].北方论丛,2005(3)
    [46]张法.“红色经典”改编现象读解[J].文艺研究,2005(4)
    [47]彭文祥.电视剧改编“红色经典”的新思维和新尝试——电视剧《小兵张嘎》的叙事特色[J].中国电视,2004(11):24-25.
    [48]张希.电视剧《小兵张嘎》的叙事策略[J].中国电视,2004(11)
    [49]陈冲.杂谈“红色经典”[J].文学自由谈,2004(4):13-21.
    [50]陆绍阳、张岚.“红色经典”改编的背后[J].中国电视,2004(9)
    [51]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关于认真对待“红色经典”改编电视剧有关问题的通知[Z].2004年5月25日.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