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的多维探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分七个部分对党的执政资源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论述。
     第一章绪论。简述党的执政资源问题研究的意义、研究的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和基本思路。创新之处在于:本文是对党的执政资源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一个新尝试;本文对执政资源的体系构成的解析,为该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借鉴;本文对党的历届中央领导集体执政资源建设的探索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梳理和概括;本文比较系统地探析了新时期党的执政资源建设的基本路径。
     第二章理论基点:执政资源几个基本问题的解析。一是阐述执政资源概念的由来;二是论析执政资源的基本内涵、特点。执政资源是一个构成复杂的庞大体系,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方面面的要素。系统性、阶级性、可变性、稀有性、可开发性是其基本特点;三是论析执政资源的体系。认为体系由基础性资源、运行性资源和保障性资源构成;四是阐述执政资源在执政理论体系中的地位等相关问题。
     第三章要素构成:党的执政资源的体系及其变迁。党的基础性资源是由党的意识形态资源、组织资源、阶级基础资源、历史资源组成的;党的运行性资源是由政权资源、体制资源两大核心要素与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社会资源等外围要素共同组成的;党的保障性资源是由合法性资源和党的人才资源组成的。体系中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随着执政环境和执政方式的变化而涨消变迁。
     第四章历史脉络:党的执政资源建设的纵向考察。对党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针对不同的历史任务,创造性地进行执政资源建设的历史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梳理,总结了历届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执政资源建设的主要举措、主要成效及其经验教训。客观考察这一历史,对揭示党的执政资源建设规律有着特殊的意义。
     第五章现状评析:党的执政资源的优势与挑战。党执政的优势资源主要有:先进性资源、体制资源、合法性资源、组织资源以及历史资源。面临的挑战:一是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受到削弱;二是党的政治动员力受到多种因素的消耗;三是转型时期的社会新问题、新矛盾,影响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和合法性;四是全球化给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安全带来新的威胁。
     第六章他山之石:国外政党执政资源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认为,政绩严重匮乏、意识形态建设严重失误、政治专制和党内腐败等,是苏共失败的主要原因;片面追求经济高增长、忽视解决社会问题、背弃施政纲领的承诺以及未能处理好教派间的矛盾等,是印度人民党下台的主要原因;摒弃革命民族主义、忽视大多数民众利益、特权和腐败、党内争斗分裂等,是墨西哥革命制度党下台的主要原因。而越南共产党、古巴共产党目前的成功主要基于四项举措:一是坚持走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二是推进本国特色的民主政治;三是保持党的廉洁和威信;四是注重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欧洲执政党的做法在于:兑现竞选纲领,取信于民;推行宪政改革,促进民主化进程;调整公共政策,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这一系列经验教训,为新时期党的执政资源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第七章对策思考:新时期党的执政资源建设的路径选择。一是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不断夯实基础性资源。二是改进执政理念、体制和方式,不断扩充运行性资源。三是加强合法性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强化保障性资源。合法性资源建设是核心,决定着党的执政资源建设的成败:一要强化意识形态的合法性;二要丰富绩效合法性;三要培育制度合法性。
This thesis completely and systematically discusses the reigningresource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n seven chapters.
     ChapterⅠIntroduction. This part simply states the originaldefinition of the reigning resource, the significance and the actualityof this research, and then narrates the principal research method, thecontent and innovation of this research. The innovation of this thesisis that it is an attempt to make a systematic study on the reigningresource system and its optimization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The findings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reigning resource system providea new angle of view for this research. The thesis summarizes themajor measures of which successive center leading group constructtheir reigning resource. This thesis analyses the succeed and failing ofseveral reigning parties in foreign countries on a new angle of view,and brings forward some basic countermeasures comparativelysystematic for constructing the reigning resource of new eracombining characteristic of this era.
     ChapterⅡComprehensive study of the reigning resource.Firstly, it is to analyze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reigning resource. The reigning resource is a complicated systemwhich contains politics, economics, culture and social elements, and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chematics, gradation, variation, singularity,exploitation. Secondly, it is to illustrate the system of. the reigningresource, which constitutes of elemental resources, circulatingresources and ensuring resources. Thirdly, it comments on thereigning resource's position in the reigning theories system.
     ChapterⅢSystem frame of the reigning resource of the PartyThe elemental resources of the party is constituting by theoryresources of the party, organizing resources, elements of class, social elemental resources and historical resources. Circulating resources ofthe party is constituting by two core elements which is called regimeresources, system resources, and periphery system of economicalresources, cultural resources and social resources. Ensuring resourcesof the party is constituting by validity resources and personnelresources.
     ChapterⅣChief action on constructing the reigning resource ofsuccessive center leading group of the Party (CCP) Generalizes asfour chiefs: the chief creed put forward by the first generation centralleader group is The people's democratic dictatorship; the chief generalpolicy put forward by the second generation central leader group isDevelopment is a Forcedly Principle; the chief requirements putforward by the third generation central leader group is ThreeRepresentatives; The chief directory put forward by new generationcentral leader group is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ChapterⅤAdvantages and challenge of the reigning resource ofthe party There are five advantages: advanced resources advantage,system resources advantage, validity resources advantage, organizingresources advantage and historical resources advantage. Thechallenges are: firstly, comparatively fading of social conformity inleading ideology; secondly, weaken of political mobilization in partybecause of lax organization in some primary party organization andcorruption of party in itself; thirdly, weaken social foundation ofreigning party because of new social development issues andcontradictions in transfer period; Fourthly, potential threaten to safetyin political, economical and cultural of party because of globalization.
     ChapterⅥAvailable reference for constructing reigningresource of the party The thesis proves that serious lack inachievement, misplay in construct of ideology, autarchy in politicsand corruption in party is the main fault of Soviet Republican Party.The main fault of Indian People's Party are the unilateral pursue for economic increase, neglect to solve the social problems, abandon thepromise of their administrative and the lose of proper treatment toreligious problem. For the Mexico revolutionary party, the main lostare the creed spurn the nationalism, which cause the damage of mostpeople's interests, privilege, corruption and abruption of the party.While the success of the Cuba Communist Party are as following: 1.to expand the capacity of the ideology; 2. to strengthen therelationship between multitude and the Party; 3. to establish socialdemocracy; 4. to concern people's sufferings; 5. to cultivate a cleangovernment.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s of the European reigningparty are: to realize the campaign program, to earn the trust frompeople, to carry on administrative reform, to promote the proceduresof democracy, to adjust the public polices, to advance economic andsocial development.
     ChapterⅦCountermeasure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eigningresources in the new. time. This is the core part of this thesis. Firstly,it is to strengthen the self construction of the Party, to enrich thefundamental resources continuously. Secondly, it is to improve thereigning idea, system and approach, and continuously enlargefunctioning resources. Thirdly, it is to intensify the validity andpersonnel construction, continuously strengthen the ensuringresources of the party. In the respect of the validity construction, onone hand it is to intensify the validity of ideology, on the other hand,it is to enrich the validity of performance, and lastly, it is to cultivatethe validity of the system of the reigning party.
引文
① 参见陈勇.党的执政资源研究综述[J].《理论前沿》,2005年,第17期:第47-48页。
    ① 宗寒.《资源经济》[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6页。
    ② 周德群.资源概念拓展和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J].《当代经济科学》,1999年,第1期:第29页。
    ①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7页。
    ①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31页。
    ① 第三部分内容参见王冠中.执政资源研究中的若干理论问题[J].《理论与改革》,2006年,第3期:第158-160页。
    ① 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M].第3版.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10页。
    ① 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第2版.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84页。
    ② 参见[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62页。
    ① 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72页.
    ① 参见周建超.中共执政合法性的时代诉求[J].《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第60页。
    ① 数据摘自人事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主编.《2005年中国人才报告——构建和谐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人才开发》(黄皮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0页。
    ①②③ 数据摘自人事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主编.《2005年中国人才报告——构建和谐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人才开发》(黄皮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8页、第21页、第58页。
    ① 参见蒋新卫.毛泽东对中国共产党合法性的初步探索[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第6页。
    ①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61-262页。
    ①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7-8页。
    ①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99页。
    ① 石仲泉.《毛泽东研究述评》[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304页.
    ② 蒋新卫.毛泽东对中国共产党合法性的初步探索[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第8页。
    ① 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91页。
    ②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38页。
    ③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38—1439页。
    ①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81页。
    ②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5页。
    ①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72页。
    ① 谢军.从历史资源的汲取谈邓小平对中共执政合法性基础的维护[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第88页。
    ②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43页。
    ① [美]亨廷顿.《第三波——二十世纪后期的民主化浪潮》[M].刘军宁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第59页。
    ② [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M].张绍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58页。
    ③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6页。
    ④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86页。
    ①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30页。
    ② 杨春贵主编.《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100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第372页。
    ①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68页。第187页
    ②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87页。
    ③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 3年.第311页。
    ④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33页。第187页。
    ⑤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63页。
    ①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71页。
    ②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2页。
    ①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96页。
    ②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66页。
    ① 参见柳建辉.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J].《求是》,2005年,第3期:第13页。
    ① 李忠杰.党的指导思想的丰富和发展[J].《理论前沿》,2002年,第23期:第8-9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第2版.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第36页。
    ①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0页。
    ①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1页。
    ①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7页。
    ①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59页。
    ②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37页。
    ①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96页。
    ② 温家宝.政府必须秉持公仆精神.新华网,2007年3月16日。http://news.xinhuanet.com/video/2007-03/16/content_5857812.htm
    ① 高放.《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心声》[M].重庆:重庆出版社,2 006年.第181页。
    ② 高放.《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心声》[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年.第181页。
    ① 本刊评论员.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J].《是与非》,2001年,第9期:第3页。
    ①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6页。
    ②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02页。
    ①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03页。
    ②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6页。
    ③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72页。
    ① 参见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42-344页。
    ① 参见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67-269页。
    ① 裴智勇 廖政军.检察机关3年揪出67505人 高垄断行业成犯罪高发区[N].《人民日报》,2006年10月26日,第10版。
    ① 数据摘自汝信 陆学艺 李培林主编.《2007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9-10页。
    ② 国家统计局.《城市农民工生活质量状况调查报告》.中国网,2006年10月26日,http://www.china.com.cn/economic/txt/2006-10/26/content_7280846.htm
    ① 张宇.关于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的思考[N].《光明日报》,2006年4月4日,理论版。
    ①② 数据摘自汝信陆学艺李培林主编.《2007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7-8页、第8页。
    ① 数据摘自汝信 陆学艺 李培林主编.《2007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11页。
    ① [英]安东尼·D·史密斯.《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正义》[M].龚维斌 良警宇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第13页。
    ① 俞可平.《全球化与政治发展》[M].第2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4-5页。
    ① [俄]尼·雷日科夫.《大动荡的十年》[M].王攀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第68页。
    ② [俄]叶·库·利加乔夫.《警示》[M].钱乃成等译.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年.第64页。
    ① [俄]叶·库·利加乔夫.《警示》[M].钱乃成等译.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年.第347页。
    ② 参见姜跃.苏共垮台溯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年,第3期:第16页。
    ① 1952年布哈林出版了《通向社会主义之路和工农联盟》的小册子,概括了列宁遗嘱中的思想,即“可以不再对农民使用暴力而进入社会主义”。布哈林强调工农联盟的重要性,他告诫人们,反对农民的政策等于自杀。
    ② [俄]米哈依尔·戈尔巴乔夫.《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M].苏群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第36页、第43-44页。
    ③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编.《论布哈林和布哈林思想》[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378-379页。
    ① [俄]叶·库·利加乔夫.《警示》[M].钱乃成等译.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年.第64页。
    ① 参见姜跃.苏共垮台溯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年,第3期:第17页。
    ① 参见姜跃.苏共垮台溯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J],2005年,第3期:第18页。
    ① [俄]格·阿·阿尔巴托夫.《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M].徐葵 张达楠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年.第341页。
    ② 转引自肖枫 王志先.《古巴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12页。
    ① 王瑜.越南共产党执政经验[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9期:第37页。
    ① 转引自肖枫 王志先.《古巴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26页。
    ① 参见顾俊礼主编.《欧洲政党执政经验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年.第11-23页。
    ① 参见高新民.党的执政理论: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5年,第8期:第14页。
    ① 摘自刘建武 赵中源.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执政实践中[N].《人民日报》,2006年8月18日,理论版。
    ① 毛泽东.毛泽东给罗墩阶的信(1920年11月25日).《新民学会会员通信集》第2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7页。
    ① 参见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理论调研组.作风是党的形象和生命[N].《长沙晚报》,2001年10月1 4日,B2版。
    ① 参见卢先福 端木婕主编.《中国执政党建设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61-362页。
    ① 摘自刘建武 赵中源.以促进社会和谐的实绩体现党的先进性[N].《光明日报》,2006年12月23日,理论版。
    ① 参见邢贲思主编.《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41页。
    ① 参见中共陕西省委组织部课题组.按照先进性建设的要求改进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N].《陕西日报》,2006年5月26日,理论版。
    ① 萧灼基.科学发展观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N].《人民日报》,2003年12月9日,第6版。
    [1] 李屏南.《选择与创新:科学社会主义观在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56-161页。
    [2] 高放.《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心声》[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年.第181页。
    [3] 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M].第3版.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10页。
    [4] [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62页。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第2版.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84页。
    [6] 王冠中.执政资源研究中的若干理论问题[J].《理论与改革》,2006年,第3期:第158-160页。
    [7]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7页、第272页、第116页、第311页、第163页、第12页、第240页、第257页、第137页。
    [8] 胡小君.合法性资源与党的执政资源体系[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年,第6期:第20页。
    [9] 周德群.资源概念拓展和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J].《当代经济科学》,1999年,第1期:第29页。
    [10] 陈勇.党的执政资源研究综述[J].《理论前沿》,2005年,第17期:第47-48页。
    [11] 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72页。
    [12] 周建超.中共执政合法性的时代诉求[J].《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第60页。
    [13] 人事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主编.《2005年中国人才报告——构建和谐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人才开发》(黄皮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0页、第18页、第21页、第58页。
    [14] 蒋新卫.毛泽东对中国共产党合法性的初步探索[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第6页、第8页。
    [15]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61-262页。
    [1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7-8页。
    [17]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99页、第143页、第86页、第330页、第168页、第187页、第333页、第371页、第171页。
    [18] 石仲泉.《毛泽东研究述评》[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304页。
    [19] 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91页。
    [20]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38页、1438—1439页、第1481页、第145页。
    [21] 张荣臣 曹普.《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理论与实践》[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3页。
    [22] [美]亨廷顿.《第三波——二十世纪后期的民主化浪潮》[M].刘军宁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第59页。
    [23] [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M].张绍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58页。
    [24] 杨春贵主编.《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100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第372页。
    [25]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96页、第1059页、第1096页。
    [26]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66页、第272页、第267-269页、第537-538页。
    [27] 柳建辉.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J].《求是》,2005年,第3期:第13页。
    [28] 李忠杰.党的指导思想的丰富和发展[J].《理论前沿》,2002年,第23期:第8-9页。
    [29]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第2版.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第36页。
    [30] 温家宝.政府必须秉持公仆精神.新华网,2007年3月16日。http://news.xinhuanet.com/video/2007-03/16/content_5857812.htm
    [31] 本刊评论员.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J].《是与非》,2001年,第9期:第3页。
    [3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36页、第602页。
    [33]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03页、第342-344页。
    [34]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6页。
    [35] 裴智勇 廖政军.检察机关3年揪出67505人高垄断行业成犯罪高发区[N].《人民日报》,2006年10月26日,第10版。
    [36] 汝信 陆学艺 李培林主编.《2007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9-10页、第7-8页、第8页、第11页。
    [37] 国家统计局.《城市农民工生活质量状况调查报告》.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economic/txt/2006-10/26/content_7280846.htm
    [38] 张宇.关于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的思考[N].《光明日报》,2006年4月4日,理论版。
    [39] [英]安东尼·D·史密斯.《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正义》[M].龚维斌 良警宇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第13页。
    [40] 俞可平.《全球化与政治发展》[M].第2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4-5页。
    [41] [俄]尼·雷日科夫.《大动荡的十年》[M].王攀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第68页。
    [42] [俄]叶·库·利加乔夫.《警示》[M].钱乃成等译.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年.第64页、第347页。
    [43] 姜跃.苏共垮台溯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年,第3期:第16页、第17页、第18页。
    [44] [俄]米哈依尔·戈尔巴乔夫.《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M].苏群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第36页、第43-44页。
    [45]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编.《论布哈林和布哈林思想》[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378-379页。
    [46] [俄]格·阿·阿尔巴托夫.《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M].徐葵 张达楠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年.第341页。
    [47] 中共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课题组.古巴共产党密切党群关系的基本做法和经验[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第4期:第4-9页。
    [48] 肖枫 王志先.《古巴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12页、第226页。
    [49] 毛相麟.《古巴社会主义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57页、第59页。
    [50] 陈久长.《卡斯特罗和古巴》[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18页。
    [51] Robert Garner and Richard Kelly, British Political Parties Today,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98, p. 14.
    [53] Rudy B. Andeweg Galen and A. Lrwin: "Dutch Government and Politics", Houndsmills, Baingstode, Hmpshire and London: Macmillan, 1993, pp. 27-33.
    [54] Arend Lijphart: "The politics of Accommodation: Pluralism and Democracy in the Netherland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5,p.209.
    [55] 顾俊礼主编.《欧洲政党执政经验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年.第11-23页。
    [56] 刘建武 赵中源.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执政实践中[N].《人民日报》,2006年8月18日,理论版。
    [57] 毛泽东.毛泽东给罗璈阶的信.1920年11月25日.《新民学会会员通信集》第2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7页。
    [58] 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理论调研组.作风是党的形象和生命[N].《长沙晚报》,2001年10月14日,B2版。
    [59] 卢先福 端木婕主编.《中国执政党建设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61-362页。
    [60] 刘建武 赵中源.以促进社会和谐的实绩体现党的先进性[N].《光明日报》,2006年12月23日,理论版。
    [61] 邢贲恩主编.《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41页。
    [62] 中共陕西省委组织部课题组.按照先进性建设的要求改进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N].《陕西日报》,2006年5月26日,理论版。
    [63] 萧灼基.科学发展观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N].《人民日报》,2003年12月9日,第6版。
    [64] 宗寒.《资源经济》[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6页。
    [65] 谢军.从历史资源的汲取谈邓小平对中共执政合法性基础的维护[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第88页。
    [66] 谭荣邦.革新开放中的越南共产党[J].《理论前沿》,2002年,第18期:第28页。
    [67] 高新民.党的执政理论: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5年,第8期:第14页。
    [68] 赵中源.党的执政资源的体系及其优化[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第5期:第113-116页。
    [69] 赵中源.论党的执政资源的基本特点及其体系架构[J].《湖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第44-47页。
    [70] 赵中源.论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优势[J].《求索》,2006年,第2期:第50-52页。
    [71] 赵中源 李屏南.论党的执政资源的体系构成及其要素变迁[J].《学术论坛》,2006年,第8期:第39-42页。
    [72] 赵中源.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论析[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1期:第12-14页。
    [73] 赵中源.人才安全与党的执政安全[J].《湘潭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4期:第64-67页。
    [74] 赵中源.论中国共产党组织资源优势[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1期:第93-95页。
    [73] 赵中源.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J].《高校理论战线》,2004年,第5期:第8-10页。
    [74] 赵中源.群众利益无小事[N].《光明日报》,2003年10月23日,理论版。
    [75] 赵中源.常思权力自何来[N].《人民日报》,2003年11月30日,理论版。
    [76] 赵中源.新时期坚持群众路线必须处理好的几个问题[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4年,第6期:第21-23页。
    [77] 赵中源.前车之鉴——国外三个执政党丧失政权的教训[J].《学习导报》,2003年,第4期:第18-21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