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金龙四大王信仰地理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金龙四大王信仰是明清时期盛行于大运河区域及黄河下游一带以“捍御河患、通济漕运”为中心的民众信仰。信仰于明初随漕运的兴起而产生,明中后期,钱塘安溪被传为谢绪的家乡和成神地,此与安溪谢氏宗族的造神有关,但安溪并非信仰的起源地。
     明代,金龙四大王信仰最早在兖州、徐州、淮安三府的运河及黄河一带形成中心祭祀区,以此为中心向外扩展,大运河祭祀带形成,信仰扩展至河南、山西、陕西等地。国家敕建庙宇集中于徐州至张秋间受黄河干扰严重的运河地带。清代,大运河祭祀带庙宇更为密集,中心祭祀区南扩至扬州府。受河患影响,河南沿河地区庙宇密集,形成黄河祭祀带,河南中南部河患较少的地区庙宇甚少。安徽北部河患严重,金龙四大王信仰扩展甚广,安徽南部沿江地区庙宇集中。山西地区庙宇有所增加。
     为治理黄河、保障漕运,清代国家以敕建庙宇、撰写祭文、颁发匾额、赐予封号等形式祭祀金龙四大王,皇权与神权结合,通过祭祀向下灌输祭祀理念。皂河龙王庙为雍正帝敕建,主祀金龙四大王,并非乾隆行宫。庙宇选址皂河集与此地处黄、运之间的地理位置有关。明清时期的官方祭祀和漕运官军、商人、文人、谢氏宗族等社会群体的祀神活动推动了信仰的地域扩展。信仰扩展强化了明清专制制度,影响了明清社会文化及风俗。
The Jin Long Si Da Wang Diffused Religion was prevalent in the area of the Grand Canal and the lower Yellow River during Ming and Qing Dynasties,which was a folk faith that defending the river trouble and helping water transport of grain to the capital as the center. The generation of this belief was in the early of Ming Dynasty with the rise of transport,and AnXi in QianTang was transferred to the hometown and the land of narukami which was related to the god-creating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but it was not the real origin area.
     In Ming Dynasty, the Jin Long Si Da Wang Diffused Religion formed the first center sacrifice area at YanZhou Prefecture、XuZhou Prefecture、HuaiAn Prefecture along Grand Canal and the Yellow River,and extended into the Grand Canal worship region,besides,it expanded to HeNan、ShanXi、ShanXi and so on. Temples of national uighurian were concentrated on XuZhou to ZhangQiu Reach where was seriously interference by the Yellow River. In Qing Dynasty,the temples at the Grand Canal were more dense, and its central worship area extended toYangzhou Prefecture.Patients affected by the Yellow River, temples in those areas where along the River in HeNan were dense, and formed to the Yellow River worship band. while in the central and southern of Henan where suffered less,temples were less too. Also subject to harassment of the Yellow River in northern Anhui, the religion extended wide and temples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in southern were focused. Temples in Shanxi has increased.
     For the needs of controlling river and water transport, the Qing Dynasty through building temples, issuing inscribed boards,and bestowing titles and other forms to worship the god.Imperial power combined with religious authority by ritual sacrifice down to instilling ideas. Dragon King Temple in ZaoHe was built by YongZheng Emperor, commanding the Jin Long Si Da Wang.The site ZaoHe,which was located between the Yellow River and the Grand Canal,related to its geographical position. The official worship in Ming and Qing dynasty、government troops of water transport、businessmen scholas、Xie clan and other groups' Ritual activities all promoted its geographical expansion. The religion strengthened the authoritarian system of the Ming and Qing, and impacted the social culture and customs.
引文
①周尚意、赵世瑜:《文明的足下:谈文化地理兼评<中国文化地理>》,《读书》,1985年第7期,第24页。
    ②《地理学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第152页。
    ①参见王庆德:《中国民间宗教史研究百年回顾》,《文史哲》2001年第1期,第30-31页;赵世瑜:《狂欢与日常--以明清时代为例》,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第75-82页;皮庆生:《宋代民众祠神信仰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4页;朱海滨:《中国最重要的宗教传统:民间信仰》,收入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编:《“民间”何在谁之“信仰”》,2009年,北京:中华书局,第45-47页。
    ①蔡泰彬:《明代漕河四险及其守护神——金龙四大王》,《明史研究专刊》(台北),1992年第10期,第127-128页。
    ②(明)梅守德、任子龙等修:嘉靖《徐州志》卷八《人事志三·祀典》,台北:成文出版社据嘉靖间刊本影印,1983年,第568-569页。
    ③(明)宋濂等:《元史》卷七六《祭祀志》,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1900页。
    ④(明)宋骥:正统《彭城志》卷五《祠庙》,正统年间抄本。
    ①(明)王琼:《漕河图志》卷六《碑记》,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0年,第266页。
    ②(元)傅若金:《傅与砺诗集》卷三《会通河伯祠晚眺》,见《文津阁四库全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405册,第307页。
    ①(明)徐渭撰:《徐渭集》,补编“金龙四大王庙”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298页。
    ②(明)朱国桢:《涌幢小品》卷一九《河神》,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438页。
    ③参见王云:《明清山东运河区域社会变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72页。陈述主编:《杭州运河历史研究》,杭州:杭州出版社,2006年,第167页。
    ④(明)胡广:《明太祖实录》卷二二“吴元年春丁未朔二月乙卯”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⑤《明会典》卷九三《郡记三》,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532页。
    ⑥朱海滨:《祭祀政策与民间信仰变迁——近世浙江民间信仰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86页。
    ①(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卷二二《度吕梁洪》,见《文津阁四库全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491册,第154页。
    ②(元)袁桷:《清容居士集》卷二五《徐州吕梁洪神庙碑》,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440页。
    ③(元)袁桷:《清容居士集》卷二五《徐州吕梁洪神庙碑》,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441页。
    ④(明)唐之淳:《唐愚士诗》卷一《金龙祠曲》,见《文津阁四库全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413册,第168页。
    ⑤(明)唐之淳:《唐愚士诗》卷一《竹枝词》,见《文津阁四库全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413册,第170页。
    ⑥(元)徐大焯:《烬余录·甲编》,见四川大学图书馆编:《中国野史集成》,成都:巴蜀书社,1993年,第10册,第265页。
    ①(明)张瀚撰,(清)张景云辑:《奚囊蠹附录》卷下《拜金龙四大王墓》,见《丛书集成续编》,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第116册,第640页。《奚囊蠹附录》载:“张瀚,字子文,仁和人,嘉靖十四年进士……张应桢,字元兆,号爱山,恭懿公(张瀚)世父。”
    ②(清)仲学辂编:《金龙四大王祠墓录》卷一《传志》,见《丛书集成续编》,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第59册,第665-666页。
    ③(清)沈嘉辙等撰《南宋杂事诗·引用书目补遗中》中有“金龙山圣迹碑陈继儒”等语,见王民信主编:《宋史资料萃编》(第三辑),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1年。
    ④(清)黄虞稷撰;瞿凤起,潘景郑整理:《千顷堂书目》卷八《地理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⑤景泰二年,谢钝据南宋绍熙间昌国公本、元大德间文远公本、元初稽谱、元代台谱纂修《东山世系图》,为东山谢氏统谱,始宁、台州、上蔡、诸暨分支等均已注明。
    ①谢钝《东山世系志校勘记》云:“图列世系以昌国公原本为准,凡台谱所载宋元世系补入二十五世润甫、深甫公下以正台谱之误,会稽支派则从文远公本补列。其凡台稽诸谱误载世系亦并列入,加以方格,昌国公原本所载圈以别之,并考诸本异同,条列简端。”
    ②(明)陈让等修、夏时正等纂:成化《杭州府志》卷三五《坛庙》,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第175册,第481页。
    ③王元林、褚福楼:《国家祭祀视野下的金龙四大王信仰》,《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第213页。
    ①(清)谈迁:《北游录·纪程》,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1页。
    ②(明)谢迁:《归田稿》卷二《曾祖考妣行实》,见《四库明人文集丛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26页。
    ③(元)脱脱等:《宋史》卷三九四《谢深甫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2038-12041页。
    ④(清)仲学辂编:《金龙四大王祠墓录》卷一《传志》,见《丛书集成续编》,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第59册,第668页。
    ①(明)俞汝楫编:《礼部志稿》卷八四《神祀备考》,见《文津阁四库全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98册,第508页。
    ②(明)聂心汤等:万历《钱塘县志》,《纪制·庙》,台北:成文出版社据光绪十九年(1893)刊本影印,1975年,第273页。
    ③(清)仲学辂编:《金龙四大王祠墓录》卷一《传志》,见《丛书集成续编》,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第59册,第669页。《东山世系图》中谢绪之父为盂英,见图1。
    ④申浩:《近世金龙四大王考——官民互动中的民间信仰现象》,《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第161-167页。
    ①林拓:《文化的地理过程分析》,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第282页。
    ②(明)王琼:《漕河图志》卷六《碑记》,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0年,第266页。
    ①(明)谢肇淛:《五杂俎》卷一五《事部》,见《明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1819页。
    ②(清)张廷玉等:《明史》卷八五《河渠志》,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079页。
    ①(明)余继登:《淡然轩集》卷五《金龙四大王灵应记》,见《文津阁四库全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431册,第580页。
    ②(明)唐锦纂、陈滞辑:正德《大名府志》卷四《祠庙》,见《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1年,第13页。
    ①此碑现存卫辉市博物馆。
    ②(民国)李世祐修、刘师亮纂:《襄陵县志》卷二○《庙祀》,台北:成文出版社据民国十二年(1923)刊本影印,1976年,第794页。
    ①(清)刘于义等修:雍正《陕西通志》卷二八《祠祀一》,见《文津阁四库全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85册,第466页。
    ②(明)陈子龙等选辑:《明经世文编》卷一八四《处河患恤民穷以裨治道疏》,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874页。
    ③李国祥、杨昶:《明实录类纂(山东史料卷)》,武汉:武汉出版社,1994年,第948-949页。
    ④李国祥、杨昶:《明实录类纂(山东史料卷)》,武汉:武汉出版社,1994年,第950页。
    ⑤李国祥、杨昶:《明实录类纂(山东史料卷)》,武汉:武汉出版社,1994年,第951-952页。
    ⑥李国祥、杨昶:《明实录类纂(山东史料卷)》,武汉:武汉出版社,1994年,第954页。
    ⑦(明)谢肇淛:《北河纪》卷八《河灵纪》,见《文津阁四库全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92册,第63页。
    ⑧《续文献通考》卷七九《群祀三》,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2版,第3498页。
    ①《明孝宗实录》卷三四,“弘治三年正月辛巳”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第28册,第750页。
    ②(明)陈子龙等选辑:《明经世文编》卷一二○《安平镇治水功完之碑》,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154页。
    ③(明)陈子龙等选辑:《明经世文编》卷五三《黄陵冈塞河功完之碑》,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416页。
    ④(清)仲学辂编:《金龙四大王祠墓录》卷四《鱼台县新建金龙四大王庙记》,见《丛书集成续编》,上海:上海书店,第59册,第692页。
    ⑤李国祥、杨昶:《明实录类纂(山东史料卷)》,武汉:武汉出版社,1994年,第971页。
    ⑥(明)谢肇淛:《北河纪》卷八《河灵纪》,见《文津阁四库全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92册,第64页。
    ⑦(清)康基田:《河渠纪闻》卷一二,见《四库未收书辑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第1辑29册,第154页。
    ①(明)朱泰等修:万历《兖州府志》卷三○《群祀》,见《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上海:上海书店,1990年,第55册,第459-460页。
    ②(明)潘季驯:《总理河漕奏疏》卷三《乞崇庙祀疏》,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影印,2007年,第355-357页。
    ③(清)罗汝怀:《湖南文征》卷四七《祭文下》,长沙:岳麓书社,2008年,第1077页。
    ①(明)郭大纶等修:万历《淮安府志》卷六《学校志·祠庙》,见《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上海:上海书店,1990年,第512页。
    ②(清)胡宗鼎等修:康熙《宿迁县志》卷七《艺文》,见《故宫珍本丛刊·江苏府州县志》,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年,第3册,第425页。
    ③(清)仲学辂编:《金龙四大王祠墓录》卷四《金龙四大王庙记》,见《丛书集成续编》,上海:上海书店,第59册,第693页。
    ④(明)宋祖舜、方尚祖修:天启《淮安府志》卷二O《淮安清口灵运碑记》,北京:方志出版社,2009年,下册,第823页。
    ①关于对中国巫觋历史研究的回顾,见王章伟:《在国家与社会之间——宋代巫觋信仰研究》,香港:中华书局,2005年,第3-10页。
    ②(东汉)许慎著,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01-202页。
    ③(明)王同轨:《耳谈类增》卷三O《神篇下》,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243页。
    ④(明)姚希孟:《文远集》卷二五《书牍》,清(?)全集本。
    ⑤(明)姚旅:《露书》卷一三《异篇上》,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济南:齐鲁书社,1995年,第111册,第776页。
    ①(明)虞淳熙:《虞德园先生集》卷七《金龙四大王碑记》,天启三年(1623)壦务山馆刻本。
    ②(明)叶向高:《苍霞余草》卷一《龙神感应记》,见福建省文史研究馆编:《苍霞草全集》,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4年,第8册,第65-66页。
    ③(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八六回《吕厨子回家学舌 薛素姐沿路赶船》,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第688页。
    ①(明)陈继儒:《陈眉公先生全集》卷四一,崇祯间刊本。
    ②蔡泰彬:《明代漕河四险及其守护神——金龙四大王》,《明史研究专刊》(台北)第10期,1992年,第120页。
    ③(明)陈让、夏时正纂修:成化《杭州府志》卷三四《坛庙》,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第175册,第478页。
    ④(明)喻文伟等修:万历《宿迁县志》卷二《祠庙》,见《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上海:上海书店,1990年,第8册,第898页。
    ⑤(明)姚希孟:《棘门集》卷六《祭张将军文》,清(?)全集本。
    ⑥参见蔡泰彬:《明代漕河四险及其守护神——金龙四大王》,《明史研究专刊》(台北)第10期,1992年,第120-121页。
    ①(清)仲学辂编:《金龙四大王祠墓录》卷四《金龙四大王神佑词并序》,见《丛书集成续编》,上海:上海书店,第59册,第698页。
    ①(清)彭鹏:《古愚心言》卷四《皇清敕封显佑通济金龙四大王钱塘谢公祠墓行宫修建碑记》,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第231册,第710页。
    ①岑仲勉:《黄河变迁史》,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555-574页。
    ②(清)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一二六《河渠一·黄河》,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3718页。
    ③(清)熊燦修、张文楷纂:光绪《扶沟县志》卷四《坛庙》,台北:成文出版社据光绪十九年(1893)刻本影印,1976年,第281页。
    ①(清)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一二六《河渠一·黄河》,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3729页。
    ②(清)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一二六《河渠一·黄河》,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3740页。
    ③(清)张崇朴修:乾隆《商水县志》卷一O《纪事志》,乾隆四十八年(1783)刻本。
    ①(清)梁启让等修、陈春华等纂:嘉庆《芜湖县志》卷三《祀典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据嘉庆十二年(1807)刻本影印,第331页。
    ①(清)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一二六《河渠一·黄河》,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3726页。
    ②(清)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一二六《河渠一·黄河》,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3728页。
    ③(清)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一二六《河渠一·黄河》,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3728页。
    ④(清)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一二六《河渠一·黄河》,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3728页。
    ⑤(民国)丁炳娘修、吴承志纂:《太和县志》卷一《舆地志·坛庙》,台北:成文出版社据民国十四年(1925)铅印本影印,1970年,第145页。
    ①(清)闵燮等纂修:康熙《繁昌县志》卷九《祠祀》,台北:成文出版社据康熙十四年刊本影印,1985年,第423页。
    ①(清)李德淦、周鹤立修:嘉庆《泾县志》卷九《坛庙》,台北:成文出版社据嘉庆十一年(1806)刊、光绪十二年(1886)重刊、民国三年(1914)重印本影印,1975年,第843页。
    ②(民国)张其溶修、江克让纂:《全椒县志》卷一《舆地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据民国九年(1920)刊本影印,1974年,第128页。
    ③(清)蒋燥等修:康熙《婺源县志》卷五《建置志·祀典》,台北:成文出版社据康熙三十二年(1693)刊本影印,1985年,第485页。
    ④(清)许起风等:乾隆《建德县志》卷二《祠祀》,台北:成文出版社据乾隆四十三年(1778)刊本影印,1985年,第347页。
    ⑤(清)李遵唐纂修:乾隆《闻喜县志》卷二《坛庙》,台北:成文出版社据乾隆三十年(1765)刊本影印,1976年,第108-109页。
    ①(清)李居颐纂修:乾隆《翼城县志》卷二四《祠祀》,见《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第5册,第981页。
    ②(民国)胡宗虞等修、吴命新等纂:《临县志》卷一六《古迹考三·祠庙》,台北:成文出版社据民国六年(1917)铅印本影印,1986年,第477-478页。
    ③(清)王会隆纂修:康熙《定襄县志》卷四《秩祀》,台北:成文出版社据康熙五十一年(1712)刊本影印,1976年,第242页。
    ④(清)李遵唐纂修:乾隆《闻喜县志》卷一一《艺文》,台北:成文出版社据乾隆三十年(1765)刊本影印,1976年,第883-884页。
    ⑤(民国)马继桢督修、吉廷彦编纂:《翼城县志》卷三七《艺文》,台北:成文出版社据民国十八年(1929)铅印本影印,1976年,第1518-1519页。
    ①(清)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一二六《河渠一·黄河》,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3716页。
    ②(清)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一二六《河渠一·黄河》,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3716页;《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八十四《礼部·群祀》作“顺治三年”。
    ③《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八四《礼部·群祀》,见《文津阁四库全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207册,第11页。
    ④《清圣祖实录》卷一一七,“康熙二十三年甲子冬十月辛亥”条,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册,第222页。
    ⑤《清圣祖实录》卷二○三,“康熙四十年辛巳春正月甲寅”条,北京:中华书局,第3册,第70页。
    ⑥《清圣祖实录》卷二一五,“康熙四十三年甲申春正月甲戌”条,北京:中华书局,第3册,第180页。
    ⑦《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卷一二六《朱批田文镜奏折》,见《文津阁四库全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44册,第40页。
    ⑧《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卷一二六《朱批齐苏勒奏折》,见《文津阁四库全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43册,第40页。
    ⑨(清)高晋辑:《南巡盛典》卷六五《天章》,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第3册,第1152页。
    ⑩《清朝文献通考》卷一○六《群祀考上》,见《文津阁四库全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210册,第715页。
    ①(清)朱忻等修、刘痒等纂:同治《徐州府志》卷首《铜山县河神庙碑记》,台北:成文出版社据同治十三年(1874)刊本影印,1970年,第8页。
    ②(清)钱载:《萚石斋文集》卷一《翰林院撰文》,见《四库未收书辑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第10辑15册,第406页。
    ③《清高宗实录》卷六四八,“乾隆二十六年辛巳十一月己亥”条,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51页。
    ④《清朝文献通考》卷一O六《群祀考上》,见《文津阁四库全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210册,第715页。
    ①(清)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八四《志五十九·礼三》,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2549页。
    ①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乾隆朝上谕档》,“乾隆五十九年七月初八日”条,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8年,第18册,第110页。
    ②《清高宗实录》卷一四五六,“乾隆五十九年甲寅秋七月上甲午”条,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9册,第419页。
    ③《清仁宗实录》卷一三六,“嘉庆九年甲子十一月上甲午”条,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册,第859页。
    ④《清圣祖实录》卷二○三,“康熙四十年春正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86,第6册,第70页。
    ⑤(清)罗汝怀:《湖南文征》卷一《疏一》,长沙:岳麓书社,2008年,第1229页。
    ⑥《宫中档雍正朝奏折》,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印行,1979年,第24辑,第894页。
    ①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起居注册》,“雍正三年七月初三”,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525页。
    ②(清)邹弢:《三借庐赘谭》卷九《河神》,见《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263册,第719页。
    ③左慧元编:《黄河金石录》,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1999年,第266页。
    ④开封市郊区黄河志编纂领导组编:《开封市郊区黄河志》,开封市郊区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1993年,第301页。
    ⑤开封市郊区黄河志编纂领导组编:《开封市郊区黄河志》,开封市郊区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1993年,第302页。
    ⑥开封市郊区黄河志编纂领导组编:《开封市郊区黄河志》,开封市郊区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1993年,第304页。
    ①(清)于睿明修、胡悉宁等纂:康熙《临清州志》卷四《艺文》,康熙十三年(1674)刻本。
    ②(清)陆耀:《切问斋集》卷九,光绪十八年(1892)江苏书局校刊本。
    ③(民国)王延纶总裁、王鬴铭纂:《武城县志》卷一四《艺文下》,台北:成文出版社据民国元年(1912)刊本影印,1976年,第462页。
    ④(清)成瓘:道光《济南府志》卷六八《艺文四》,道光二十年(1840)刻本。
    ⑤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咸丰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条,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册,第414页。
    ①王围平、唐力行主编:《明清以来苏州社会史碑刻集》,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弟529-530贝。
    ②陈清义、刘官萍编著:《聊城山陕会馆》,北京:华夏文化出版社,2003年,弟86贝。
    ③李华编:《明清以来北京工商业会馆碑刻选编》,北京:文物出版杜,1980年,第37页。
    ④程跃新主编:《王莽岭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75页。
    ⑤傅为群编.《近代民闻余融图志》,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第119页。
    ⑥傅为群著:《近代民间金融图志》,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第120页。
    ①(清)李绂:《穆堂别稿》卷十七《漕行日记一》,见《四库禁毁书丛刊补编》,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第87册,第6、10页。
    ②(清)尤侗:《西堂诗集》卷一《打闸行》,见《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406册,第563页。
    ③陈光熙编:《明清之际温州史料集》,上海:上海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第378页。
    ④(清)纪庆曾:《叠翠居文集》(不分卷),见《丛书集成续编》,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9年,第193册,第263-264页。
    ⑤(清)钱泳:《履园丛话》(不分卷),《丛话五·景贤·书周孝子事》,见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1981年,第82辑,第143页。
    ⑥(清)华学澜:《辛丑日记》(不分卷),见《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583册,第183页。
    ⑦(清)袁枚:《子不语》卷二O《代神判断》,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年,第231-232页。
    ①(明)王在晋:《通漕类编》卷五《河渠》,见屈万里主编《明代史籍汇刊》.台北.学生书局,1970年,第2册。第423页。
    ②(清)张廷玉等:《明史》卷八五《河渠三》,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097页。
    ③(明)喻文伟等修:万历《宿汗县志》卷七《词翰志》,见《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造刊续编》上海:上海书店(?)年,第8册,第1204页。
    ④(清)仲学辂:《金龙四大王祠墓录》卷四《金龙四大王庙记》.见.《从书集成续编》,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第59册,第693页。
    ⑤(清)胡宗鼎等修:康熙《宿迁县志》卷一《舆地志》,见《故宫珍本从刊.江苏府州县志》,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年,第3册,272页。
    ①(清)崔应阶编:《靳文襄公治河方略》卷五《河决考》,见沈云龙主编《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二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第214页。
    ②(清)张廷玉等:《明史》卷八五《河渠三》,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099页。
    ③(清)张廷玉等:《明史》卷八四《河渠二》,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072页。
    ④(清)张廷玉等:《明史》卷八五《河渠三》,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099页。
    ⑤(清)谈迁:《北游录·纪程》,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23-24页。
    ⑥(清)谈迁:《北游录·纪咏下》,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212页。
    ⑦(清)崔应阶编:《靳文襄公治河方略》卷二《治纪中·皂河》,见沈云龙主编《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二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第83页。
    ⑧(清)靳辅:《文襄奏疏》卷四《题明放水日期疏》,见《文津阁四库全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47册,第566页。
    ⑨(清)崔应阶编:《靳文襄公治河方略》卷二《治纪中·皂河》,见《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二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第83页。
    ⑩(清)靳辅:《文襄奏疏》卷四《题明放水日期疏》,见《文津阁四库全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47册,第566页。
    (?)(清)崔应阶编:《靳文襄公治河方略》卷二《治纪中·皂河》,见《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二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第84页。
    (?)(清)崔应阶编:《靳文襄公治河方略》卷三《治纪下·河工》,见《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二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第122页。
    ①(清)靳辅:《文襄奏疏》卷四《恭报两河险工官员疏》,见《文津阁四库全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47册,第576页。
    ②《清高宗实录》卷二五二,“乾隆十年十一月戊寅”条,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4册,第265页。
    ③《清会典事例》卷二○八《户部·漕运》,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3册,第415页。
    ④《清高宗实录》卷六一四,“乾隆二十五年六月上乙酉”条,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8册,第913页。
    ⑤碑存皂河龙王庙内,笔者曾亲阅此碑,碑文由皂河镇王晓风先生提供,在此感谢。
    ⑥《清朝通典》卷四四《礼·吉四》,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2334页。
    ①(清)胡宗鼎等修:康熙《宿迁县志》卷二《建置志·坛祠》,见《故宫珍本丛刊·江苏府州县志》,海口:海南出版社,第3册,第278页。
    ②(清)李德溥修、方骏谟纂:同治《宿迁县志》卷一一《祠祀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据同治十三年(1874)刊本影印,第54页。
    ③《清圣祖实录》卷二二八,“康熙四十六年正月己亥”条,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3册,第286页。
    ④(清)李德溥修、方骏谟纂:同治《宿迁县志》卷一《宸翰》,台北:成文出版社据同治十三年(1874)刊本影印,第54页。
    ⑤(清)葛之莫修,陈哲等纂:康熙《睢宁县旧志》卷二《艺文·黄河》,台北:成文出版社据民国十八年(1929)刻本影印,第437页。
    ⑥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起居注册》,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2册,第946页。
    ⑦《世宗宪皇帝殊批谕旨》卷二《殊批齐苏勒奏折》,见《文津阁四库全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43册,第40页。
    ⑧《世宗宪皇帝殊批谕旨》卷二《殊批齐苏勒奏折》,见《文津阁四库全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43册,第44页。
    ⑨《世宗宪皇帝殊批谕旨》卷一二六《殊批田文镜奏折》,见《文津阁四库全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43册,第419页。
    ⑩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起居注册》,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2册,第907页。
    ①《世宗宪皇帝殊批谕旨》卷二《殊批齐苏勒奏折》,见《文津阁四库全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43册,第40页。
    ②《世宗宪皇帝殊批谕旨》卷二《殊批齐苏勒奏折》,见《文津阁四库全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43册,第44页。
    ③《世宗宪皇帝殊批谕旨》卷二《殊批齐苏勒奏折》,见《文津阁四库全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43册,第44页。
    ④于立江:《乾隆行宫“四绝”》,《华人时刊》,1999年第16期,第48页。
    ①(清)高晋辑:《南巡盛典》卷二○《天章》,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 第1册,第331、358页。
    ②《清高宗实录》卷五三六,“乾隆二十二年丁丑夏四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7册,第757-758页。
    ③《清高宗实录》卷六五七,“乾隆二十七壬午夏四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9册,第368页。
    ④《钦定南巡盛典》卷八○《程途》,见《文津阁四库全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219册,第385页。
    ⑤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乾隆帝起居注》,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4册,第139-140页;第30册,第64-66页;第34册,第136页。
    ⑥(清)高晋辑:《南巡盛典》卷九七《名胜图》,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第4册,第1807页。
    ⑦(清)丁堂修、臧鲁高纂:嘉庆《宿迁县志》卷一《建置》,嘉庆十八年(1813)刻本。
    ⑧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乾隆朝上谕档》,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8年,第116页。
    ①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乾隆朝上谕档》,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8年,第116页。
    ②(清)李德溥修、方骏谟纂:同治《宿迁县志》卷一《宸翰》,台北:成文出版社据同治十三年刊本(1874)影印,第32-34页。
    ③(清)高晋辑:《南巡盛典》卷一九《天章》,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第1册,第331页。
    ④(清)高晋辑:《南巡盛典》卷二七《天章》,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第1册,第467页。
    ⑤(清)高晋辑:《南巡盛典》卷三五《天章》,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第2册,第331页。
    ①(清)李德溥修,方骏谟纂:同治《宿迁县志》卷一《宸翰》,台北:成文出版社据同治十三年(1874)刊本影印,第54页。
    ②(清)李德溥修,方骏谟纂:同治《宿迁县志》卷一《宸翰》,台北:成文出版社据同治十三年(1874)刊本影印,第54页。
    ③《清宣宗实录》卷三二四,“道光十九年七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5册,第1083页。
    ④《世宗宪皇帝硃批谕旨》卷二《殊批齐苏勒奏折》,见《文津阁四库全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43册,第40页。
    ⑤《大清会典》卷九五《群祀六·水神祀典》,台北:文海出版社,1995年,第6314页。
    ⑥《清会典事例》卷四四五《礼部·群祀》,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6册,第33页;(清)高晋辑:《南巡盛典》卷九四《名胜》,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第4册,第1725页。
    ⑦(清)徐树丕:《识小录》卷四《金龙庙诗》,见《丛书集成续编》,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第89册,第1074页。
    ①(清)迈柱等修:雍正《湖广通志》卷一二○《祠祀》,见《文津阁四库全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79册,第1069页。
    ②参见朱海滨:《祭祀政策与民间信仰变迁——近世浙江民间信仰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第187-188页。
    ①(明)周清源:《西湖二集》卷二九《祖统制显灵救驾》,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5年,第545-546页。
    ②(明)朱泰:万历《兖州府志》卷三O《群祀》,见《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上海:上海书店,1990年,第55册,第459-460页。
    ③(清)孙治:《孙宇台集》卷一三《三河口金龙庙碑记》,康熙二十三年(1684)刻本。
    ④(清)田文镜等修:雍正《河南通志》卷四八《祠祀·开封府》,见《文津阁四库全书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80册,第460页。
    ⑤鲍彦邦:《明代漕运研究》,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44-147页。
    ⑥(清)仲学辂编:《金龙四大王祠墓录》卷二《祠墓》,见《丛书集成续编》,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第59册,第676页。
    ⑦李文治、江太新:《清代漕运》,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214-218页。
    ①(清)尤侗:《西堂诗集》卷一《漕船行》,见《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406册,第563页。
    ②(清)陈梦雷等编纂、蒋廷锡校定:《古今图书集成》卷七一六《职方典·常州府部》,北京:中华书局、成都:巴蜀书社,1985年,第14189页。
    ③(清)余丽元等修:光绪《石门县志》卷四《祠祀》,台北:成文出版社据光绪五年(1825)刊本影印,1975年,第682页。
    ④(清)王昶纂修:《直隶太仓州志》卷五一《古迹·寺观》,嘉庆七年(1802)刻本。
    ⑤(清)郑澐修、邵晋涵纂:乾隆《杭州府志》卷八三《忠臣》,见《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701册,第236页。
    ⑥(清)李来章:《礼山园文集》卷五《许州创建金龙四大王神庙碑记》,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第246册,第566页。
    ⑦(民国)车云、王琴林等纂修:《禹县志》卷一○《祀典志》,民国二十四年(1935)刊本。
    ⑧(民国)陈善同:《重修信阳县志》卷五《建置一·寺观》,台北:成文出版社据民国二十五年(1936)铅印本影印,1968年,第224页。
    ⑨(清)成瓘:道光《济南府志》卷一八《祠祀》,道光二十年(1840)刻本。
    ①(清)孙让等:嘉庆《怀远县志》卷四《祠祭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据嘉庆二十四年(1819)刊本影印,1985年,第278页。
    ②(清)陈梦雷等编纂、蒋廷锡校定:《古今图书集成》卷三六一《职方典·泽州部》北京:中华书局、成都:巴蜀书社,1985年,第11007页。
    ③(明)刘荣嗣:《简斋先生集》卷二《文选·与陈眉公》,康熙元年(1662)刘佑刻本。
    ④(清)陆陇其:《三鱼堂日记》卷一,同治九年(1870)浙江书局刊本。
    ⑤(清)彭孙贻:《客舍偶闻》,清柘柳堂钞本。
    ⑥(清)仲学辂编:《金龙四大王祠墓录》卷三《杂录》,见《丛书集成续编》,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第59册,第684页。
    ⑦(清)彭鹏:《古愚心言》,《金龙山祠墓记》,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第231册,第710页。
    ⑧(清)仲学辂编:《金龙四大王祠墓录》卷一《传志》,见《丛书集成续编》,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第59册,第673页。
    ⑨(清)余丽元纂修:光绪《石门县志》卷四《祠祀》,台北:成文出版社据光绪五年(1879)刊本影印,1975年,第682页。
    ①(清)方文:《鑫山集·北游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中册,第573页。
    ②(清)孙枝蔚:《溉堂集续集》卷四《谒金龙四大王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中册,第769-770页。
    ③(清)谈迁《北游录·纪程》(不分卷),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3页。
    ④(清)郑光祖:《一斑录·杂述四》,见《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台北:文海出版社,2003年。
    ①(清)潘衍桐:《两浙輶轩续录》卷四六《湖墅杂诗》,光绪十七年(1891)刻本。
    ②(清)淘保廉:《辛卯侍行记》卷一,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0页。
    ③(倩)黄钧宰:《金壶七墨》(不分卷),大达图书供应社,1936年,第116页。
    ④(清)薛福成:《庸(?)笔记》卷四《述异》,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04页。
    ⑤(清)陈(?)龙:《梦焦亭杂记》卷二,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71页。
    ⑥(清)周世澄:《准车平捻记》卷一○,见《近代中国史料从刊》(第五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第(?册,第236页。
    ⑦(美)Philip L.Rice著、胡佩诚译:《健康心理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第140页。
    ①(清)陈树基辑:《西湖拾遗》卷三○《登金鳌神兵救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387页。
    ②(清)吕熊:《女仙外史》第六二回《姚道衍设舟诱敌雷一震落水归神》,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633页。
    ③(清)尤侗:《钧天乐》第二三出《水巡》,见《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775册,第614页。
    ④(清)徐宗干修、卢朝安重订:咸丰《济宁直隶州志》卷五《秩祀》,咸丰九年(1859)刻本。
    ①(美)韩森著,包伟民译:《变迁之神:南宋时期的民间信仰》,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01页。
    (明)宋濂等:《元史》,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清)张廷玉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清)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明太祖实录》,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
    《明孝宗实录》,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
    《明会典》,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明)潘季驯:《总理河漕奏疏》,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影印,2007年。
    《续文献通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2版。
    (明)王琼:《漕河图志》,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0年。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清圣祖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清高宗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清仁宗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清宣宗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清朝文献通考》,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乾隆朝上谕档》,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8年。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起居注册》,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乾隆帝起居注》,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清)崔应阶编:《靳文襄公治河方略》,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
    《宫中档雍正朝奏折》,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印行,1979年。
    (清)靳辅:《文襄奏疏》,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清会典事例》,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
    《大清会典》,台北:文海出版社,1995年,
    (清)高晋辑:《南巡盛典》,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
    《钦定南巡盛典》,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元)徐大焯:《烬余录》,成都:巴蜀书社,1993年。
    (元)傅若金:《傅与砺诗集》,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元)袁桷:《清容居士集》,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明)唐之淳:《唐愚士诗》,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明)朱国桢:《涌幢小品》,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明)徐渭撰:《徐渭集》,补编“金龙四大王庙”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明)张瀚撰,(清)张景云辑:《奚囊蠹附录》,丛书集成续编本。
    (明)谢迁:《归田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明)谢肇淛:《五杂俎》,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明)谢肇淛:《北河纪》,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明)姚希孟:《文远集》,清(?)全集本。
    (明)姚旅:《露书》,天启刻本。
    (明)王同轨:《耳谈类增》,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
    (明)虞淳熙:《虞德园先生集》,明末刻本。
    (明)叶向高:《苍霞余草》,天启刊本。
    (明)陈继儒:《陈眉公先生全集》,崇祯间刊本。
    (明)姚希孟:《棘门集》,清(?)全集本。
    (明)余继登:《淡然轩集》,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明)周清源:《西湖二集》,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5年。
    (明)刘荣嗣:《简斋先生集》,康熙元年(1662)刘佑刻本。
    (清)陆陇其:《三鱼堂日记》,同治九年(1870)浙江书局刊本。
    (清)彭孙贻:《客舍偶闻》,柘柳堂钞本。
    (清)孙治:《孙宇台集》,康熙二十三年(1684)刻本。
    (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清)徐树丕:《识小录》,丛书集成续编本。
    (清)谈迁:《北游录》,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清)康基田:《河渠纪闻》,嘉庆霞荫堂刻本。
    (清)彭鹏:《古愚心言》,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清)李来章:《礼山园文集》,康熙赐书堂刻本。
    (清)罗汝怀:《湖南文征》,长沙:岳麓书社,2008年。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
    (清)钱载:《萚石斋文集》,乾隆刻本。
    (清)邹弢:《三借庐赘谭》,续修四库全书本。
    (清)李绂:《穆堂别稿》,乾隆十二年(1747)奉国堂刻本。
    (清)尤侗:《西堂诗集》,续修四库全书本。
    (清)纪庆曾:《叠翠居文集》,丛书集成续编本。
    (清)钱泳:《履园丛话》,台北:文海出版社,1981年。
    (清)华学澜:《辛丑日记》,续修四库全书本。
    (清)袁枚:《子不语》,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年。
    (清)方文:《嵞山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清)孙枝蔚:《溉堂集续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清)郑光祖:《一斑录》,台北:文海出版社,2003年。
    (清)潘衍桐:《两浙輶轩续录》,光绪十七年(1891)刻本。
    (清)淘保廉:《辛卯侍行记》,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
    (清)黄钧宰:《金壶七墨》,大达图书供应社,1936年。
    (清)薛福成:《庸盒笔记》,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
    (清)陈夔龙:《梦蕉亭杂记》,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5年。
    (清)周世澄:《淮军平捻记》,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
    (清)陈树基辑:《西湖拾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清)吕熊:《女仙外史》,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2年。
    (清)尤侗:《钧天乐》,续修四库全书本。
    (明)陈子龙等选辑:《明经世文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明)王在晋:《通漕类编》,台北:学生书局,1970年。
    (清)仲学辂编:《金龙四大王祠墓录》,丛书集成续编本。
    (清)陈梦雷等编:《古今图书集成》,北京:中华书局、成都:巴蜀书社,1985年。
    王民信主编:《宋史资料萃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81年。
    李国祥、杨昶:《明实录类纂(山东史料卷)》,武汉:武汉出版社,1994年。
    陈光熙编:《明清之际温州史料集》,上海:上海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
    (明)谢钝纂修,(清)谢家福订补:《东山世系图》,光绪十年(1884)桃(?)谢氏刊本。
    左慧元编:《黄河金石录》,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1999年。
    王国平、唐力行主编:《明清以来苏州社会史碑刻集》,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
    李华编:《明清以来北京工商业会馆碑刻选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
    (明)闻人诠等修:嘉靖《南畿志》,嘉靖间刊本。
    (清)迈柱等修:雍正《湖广通志》,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清)田文镜等修:雍正《河南通志》,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清)刘于义等修:雍正《陕西通志》,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清)赵宏恩等修:乾隆《江南通志》,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清)阿思哈纂修:乾隆《续河南通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清)阿桂等:乾隆《畿辅通志》,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明)宋骥:正统《彭城志》,正统年间抄本。
    (明)梅守德等修:嘉靖《徐州志》,嘉靖间刊本。
    (明)郭大纶等修:万历《淮安府志》,万历间刻本。
    (明)宋祖舜、方尚祖修:天启《淮安府志》,北京:方志出版社,2009年。
    (明)喻文伟等修:万历《宿迁县志》,万历刻本。
    (清)卫哲治等纂修:乾隆《淮安府志》,咸丰二年(1852)重刊本。
    (清)孙云锦等修:光绪《淮安府志》,光绪十年(1884)刊本。
    (清)朱忻等修、刘痒等纂:同治《徐州府志》,同治十三年(1874)刊本。
    (清)尹会一等修:雍正《扬州府志》,雍正十一年(1733)刊本。
    (清)阿克当阿等修:嘉庆《扬州府志》,嘉庆十五年(1810)刊本。
    (清)宋如林等修:嘉庆《松江府志》,嘉庆二十二年(1817)刊本。
    (清)胡宗鼎等修:康熙《宿迁县志》,故宫珍本丛刊本。
    (清)丁堂修、臧鲁高纂:嘉庆《宿迁县志》,嘉庆十八年(1813)刻本。
    (清)李德溥修:同治《宿迁县志》,同治十三年(1874)刊本。
    (清)葛之莫修,陈哲等纂:康熙《睢宁县旧志》,民国十八年(1929)刻本。
    (清)刘王瑷纂修:乾隆《砀山县志》,乾隆三十二年(1767)刊本。
    (清)王昶纂修:嘉庆《直隶太仓州志》,嘉庆七年(1802)刻本。
    (清)周佑修、蔡复午等纂:嘉庆《东台县志》,嘉庆二十二年(1817)刊本。
    (清)孟毓兰修:道光《宝应县志》,道光二十年(1840)刊本。
    (清)梁园隶等修:《重修兴化县志》,咸丰二年(1852)刊本。
    (清)董醇:《甘棠小志》,咸丰五年(1855)甘棠董氏刻本。
    (清)钱熙泰修:咸丰《金山县志》,咸丰八年(1858)钞本。
    (清)应宝时修、俞樾撰:同治《上海县志》,同治十一年(1872)刊本。
    (清)李德溥修、方骏谟纂:同治《宿迁县志》,同治十三年(1874)刊本。
    (清)卢思诚等修:光绪《江阴县志》,光绪四年(1878)刊本。
    (清)胡裕燕等修:光绪《清河县志》,光绪五年(1879)刊本。
    (清)何绍章等修:光绪《丹徒县志》,光绪五年(1879)刊本。
    (清)斐大中等修:光绪《无锡金匮县志》,光绪七年(1881)刊本。
    (清)陶煦纂:光绪《周庄镇志》,续修四库全书本。
    (清)李景峄等修:嘉庆《溧阳县志》,光绪二十二年(1896)重刻本。
    (清)朱畯等修:光绪《溧阳县续志》,光绪二十五年(1899)刊本。
    (民国)于书云修、赵锡蕃纂:《沛县志》,民国九年(1920)铅印本。
    (民国)胡为和修、高树敏纂:《三续高邮州志》,民国十一年(1922)刊本。
    (民国)钱祥保等修:《甘泉县续志》,民国十五年(1926)刊本。
    (民国)胡为和修、孙国钧纂:《丹阳县续志》,民国十六年(1927)刊本。
    (民国)戴邦桢等修:《宝应县志》,民国二十一年(1932)铅印本。
    (明)唐锦纂、陈滞辑:正德《大名府志》,正德刻本。
    (明)沈应文等修:万历《顺天府志》,万历二十一年(1593)刻本。
    (清)周家楣等修:光绪《顺天府志》,续修四库全书本。
    (清)张象灿修:康熙《大城县志》,故宫珍本丛刊本。
    (清)朱廷梅等修:康熙《霸州志》,故宫珍本丛刊本。
    (清)吴存礼修:康熙《通州志》,康熙三十六年(1697)刻本。
    (清)蔡维义等修:雍正《故城县志》,故宫珍本丛刊本。
    (清)庄日荣等修:乾隆《沧州志》,乾隆八年(1743)刊本。
    (清)倪昌燮等修:光绪《吴桥县志》,光绪元年(1875)刊本。
    (清)王德乾等修:光绪《南皮县志》,民国二十二(1933)年铅印本。
    (民国)万震霄等修:《青县志》,民国二十年(1931)铅印本。
    (民国)高步青等修:《交河县志》,民国五年(1916)刊本。
    (民国)周保琛修:《东明县续志》,民国十三年(1924)刊本。
    (明)陈让等修、夏时正等纂:成化《杭州府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明)聂心汤等:万历《钱塘县志》,光绪十九年(1893)刊本。
    (清)郑淫修、邵晋涵纂:乾隆《杭州府志》,续修四库全书本。
    (清)宋源瀚等修:同治《湖州府志》,同治十三年刻本。
    (清)严思忠修:同治《嵊县志》,同治九年(1931)刊本。
    (清)余丽元等修:光绪《石门县志》,光绪五年(1825)刊本。
    (清)许瑶光等修:光绪《嘉兴府志》,光绪五年(1825)刊本。
    (民国)吴翯皋等修:《德清县志》,民国二十年(1931)铅印本。
    (明)朱泰等修:万历《兖州府志》,万历刻本。
    (明)米嘉穗修:崇祯《郓城县志》,崇祯七年(1634)刻本。
    (清)刘允恭修、褚光镆等纂:康熙《峄县志》,康熙二十四年(1685)刻本。
    (清)胡德琳等修:乾隆《东昌府志》,乾隆四十二年(1777)刻本。
    (清)成瓘:道光《济南府志》,道光二十年(1840)刻本。
    (清)徐宗干修、卢朝安重订:咸丰《济宁直隶州志》,清咸丰九年(1859)刻本。
    (清)刘文煌修、王守谦纂:光绪《寿张县志》,光绪二十六年(1900)刊本。
    (清)王振录等修:光绪《峄县志》,光绪三十年(1904)刻本。
    (民国)王延纶总裁、王鬴铭纂:《武城县志》,民国元年(1912)刊本。
    (民国)徐子尚修、张树梅等纂:《临清县志》,民国二十三年(1934)铅印本。
    (明)曹金:万历《开封府志》,万历十三年(1585)刻本。
    (清)张俊哲修:顺治《祥符县志》,顺治十八年(1661)刻本。
    (清)徐元燥等修:康熙《孟津县志》,嘉庆二十一年(1816)刊本。
    (清)杨廷望纂修:康熙《上蔡县志》,康熙二十九年(1690)刊本。
    (清)纪黄中修:乾隆《仪封县志》,故宫珍本丛刊本。
    (清)赵开元纂修:乾隆《新乡县志》,乾隆十二年(1747)石印本。
    (清)吴乔龄等修:乾隆《获嘉县志》,乾隆二十一年(1756)刊本。
    (清)孙让等:嘉庆《怀远县志》,嘉庆二十四年(1819)刊本。
    (清)李淇等修:光绪《虞城县志》,光绪二十一年(1895)刊本。
    (清)熊燥修、张文楷纂:光绪《扶沟县志》,光绪十九年(1893)刻本。
    (清)于沧澜纂:光绪《鹿邑县志》,光绪二十二年(1896)刊本。
    (清)张震芳修:宣统《项城县志》,宣统三年(1911)石印本。
    (民国)史延寿等修:《续武陟县志》,民国二十年(1931)刊本。
    (民国)韩嘉会等修:《新修阌乡县志》,民国二十一年(1932)铅印本。
    (民国)王蒲园等纂:《重修滑县志》,民国二十一年(1932)铅印本。
    (民国)杜鸿宾修:《太康县志》,民国二十二年(1933)铅印本。
    (民国)黎德芬等修:《夏邑县志》,民国九年(1870)石印本。
    (民国)张之清修:《考城县志》,民国十三年(1924)铅印本。
    (民国)车云、王琴林等纂修:《禹县志》,民国二十四年(1935)刊本。
    (民国)陈善同:《重修信阳县志》,民国二十五年(1936)铅印本。
    (民国)靳蓉镜等修:《鄢陵县志》,民国二十五年(1936)铅印本。
    (民国)萧德馨等修:《中牟县志》,民国二十五年(1936)石印本。
    (民国)张钫修、李希白纂:《新安县志》,民国二十七年(1938)石印本。
    (清)耿继志等修:康熙《凤阳府志》,康熙二十四年(1685)刊本。
    (清)蒋燦等修:康熙《婺源县志》,康熙三十二年(1693)刊本。
    (清)李敏迪修:康熙《太平府志》,康熙四十六年(1707)钞本。
    (清)郭起元等修:乾隆《盱眙县志》,乾隆十二年(1747)刊本。
    (清)张海等修:乾隆《当涂县志》,乾隆十五年(1750)刊本。
    (清)金弘勋等修:乾隆《六安州志》,乾隆十六年(1751)刊本。
    (清)钱人麟纂修:乾隆《宁国府志》,乾隆十八年(1753)刊本。
    (清)许起风等:乾隆《建德县志》,乾隆四十三年(1778)刊本。
    (清)席芑等修:乾隆《寿州志》,乾隆三十二年(1767)刊本。
    (清)张海等修:乾隆《霍邱县志》,乾隆三十九年(1774)刊本。
    (清)左辅等纂修:嘉庆《合肥县志》,民国九年(1920)重印本。
    (清)梁启让等修、陈春华等纂:嘉庆《芜湖县志》,嘉庆十二年(1807)刻本。
    (清)张宗泰撰:嘉庆《备修天长县志》,嘉庆十七年(1812)刊本。
    (清)孙让等修:嘉庆《怀远县志》,嘉庆二十四年(1819)刊本。
    (清)任寿世等修:道光《毫州志》,道光五年(1825)刊本。
    (清)王毓芳等纂修:道光《怀宁县志》,道光五年(1825)刊本。
    (清)廖大闻等修:道光《桐城续修县志》,道光七年(1827)刊本。
    (清)舒梦龄纂修:道光《巢县志》,道光八年(1828)刊本。
    (清)于万培等修:光绪《凤阳县志》,光绪十三年(1887)刊本。
    (清)何庆钏等修:光绪《宿州志》,光绪十五年(1889)刊本。
    (清)李师沆等修:光绪《凤台县志》,光绪十九年(1893)刊本。
    (清)赖同宴修、俞宗诚纂:光绪《五河县志》,光绪二十年(1894)刊本。
    (清)吕林钟修:光绪《舒城县志》,光绪二十三年(1897)刊本。
    (民国)朱之英等纂修:《怀宁县志》,民国五年(1916)刊本。
    (民国)吴兰生等修:《潜山县志》,民国九年(1920)铅印本。
    (民国)张其溶修、江克让纂:《全椒县志》,民国九年(1920)刊本。
    (民国)丁炳娘修、吴承志纂:《太和县志》,民国十四年(1925)铅印本。
    (清)王会隆纂修:康熙《定襄县志》,康熙五十一年(1712)刊本。
    (清)李遵唐纂修:乾隆《闻喜县志》,乾隆三十年(1765)刊本。
    (清)李居颐纂修:乾隆《翼城县志》,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本。
    (民国)胡宗虞等修、吴命新等纂:《临县志》,民国六年(1917)铅印本。
    (民国)李世祐修、刘师亮纂:《襄陵县志》,民国十二年(1923)刊本。
    (民国)马继桢督修、吉廷彦编纂:《翼城县志》,民国十八年(1929)铅印本。
    (清)李如枚:《续纂淮关统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开封市郊区黄河志编纂领导组编:《开封市郊区黄河志》,开封市郊区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1993年。
    程跃新主编:《王莽岭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宗力、刘群:《中国民间诸神》,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
    黄芝岗:《中国的水神》,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江都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江都文史》,第7辑,1992年。
    鲍彦邦:《明代漕运研究》,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
    李文治、江太新:《清代漕运》,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
    乌丙安:《中国民间信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南省台前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台前文史资料》,第3辑,1997年。
    (美)韩森著、包伟民译:《变迁之神:南宋时期的民间信仰》,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李乔:《中国行业神崇拜》,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
    (美)Philip L.Rice著、胡佩诚译:《健康心理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
    山曼:《济南城市民俗》,济南:济南出版社,2001年。
    赵世瑜:《狂欢与日常——以明清时代为例》,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
    康沛竹:《灾荒与晚清政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王树村:《中国传统行业诸神》,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年。
    岑仲勉:《黄河变迁史》,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林拓:《文化的地理过程分析》,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
    王章伟:《在国家与社会之间——宋代巫觋信仰研究》,香港:中华书局,2005年。
    张崇旺:《明清时期江淮地区的自然灾害与社会经济》,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陈述主编:《杭州运河历史研究》,杭州:杭州出版社,2006年。
    王云:《明清山东运河区域社会变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傅为群编:《近代民间金融图志》,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
    朱海滨:《祭祀政策与民间信仰变迁——近世浙江民间信仰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
    皮庆生:《宋代民众祠神信仰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周尚意、赵世瑜:《文明的足下:谈文化地理兼评<中国文化地理>》,《读书》,1985年第7期。
    蔡泰彬:《明代漕河四险及其守护神——金龙四大王》,《明史研究专刊》(台北),1992年第10期。
    于立江:《乾隆行宫“四绝”》,《华人时刊》1999年第16期。
    王庆德:《中国民间宗教史研究百年回顾》,《文史哲》,2001年第1期。
    王云:《明清时期山东运河区域的金龙四大王崇拜》,《民俗研究》,2005年第2期。
    栾保群:《金龙四大王》,《博物苑》,2007年第2期。
    申浩:《近世金龙四大王考——官民互动中民间信仰现象》,《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王元林、褚福楼:《国家祭祀视野下的金龙四大王信仰》,《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朱海滨:《中国最重要的宗教传统:民间信仰》,收入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编:《“民间”
    何在谁之“信仰”》,2009年,北京:中华书局,第45-47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