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石刻隶书形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两汉时期字体由篆书向隶书过渡,处于古今文字转变的重要时期。两汉石刻上承秦代,下启魏晋,四百余年的文字传承对于汉字与书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从西汉初至东汉末,石刻由只言片石逐渐发展为具有一定形制、功用的丰碑巨制。一方面这是汉代石刻自身发展的趋势使然,另一方面也是汉代特殊的社会文化滋生了谀墓立碑之风。东汉中后期,统治者注重名节孝道,门生、故吏为其宗师、辟主刊石立碑,成为渴求利禄、赢取名声的重要方式之一。所以从内容上来讲,两汉石刻功德碑占大多数。若从形制来看,又有一小部分摩崖、题字、刻石、石经等等,内容、形制不同,功用目的也不尽相同,因此呈现出不同的书刻风格。
     由古文字向今文字的转变是一个漫长的演进过程,两汉石刻为后人追寻这种转变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西汉刻石的篆隶杂糅、东汉早期隶书的稚朴率真,桓、灵之际隶书的完善、定型,充分展示了隶书由童年到青年、成年的发展变化过程。本文选取两汉时期的不同石刻,从笔画、形旁、结体、章法等几方面剖析由篆入隶以及隶书发展演变过程中的细节变化。笔画的书写性增强、形旁的组合性变化以及结体左舒右展、章法行紧字疏等是两汉石刻隶书逐渐发展完善的重要规律。
     两汉石刻隶书除了历时的发展演变之外,载体的差异变化是形成隶书不同风格面貌的又一因素。石刻隶书与同时期的简牍帛书、金文等相比,也可以发现彼此间的关联和影响,各自呈现出特有的书刻特征。
     本文把时间定位到两汉这一历史时期,取材对象锁定到汉代碑刻文字,试图从汉字与书法的双重角度对两汉石刻隶书的形体变化加以研究。在详尽分析汉碑字样的基础上,一方面探究汉碑兴起的社会文化背景,另一方面剖析汉字发展演变的规律,揭示体现汉隶特征的根本所在,以期对字体与书体的认识展示新的研究视角,同时对隶书的书写实践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Han Dynasty is an important transitional period of character in which seal character transited to Lishu in ancient and modern. By the Han Dynasty stone on the Qin Dynasty, under the Wei, Jin Dynasty, more than 400 years of tradition for Chinese characters and calligraphy for the study of great significance.
     From the early Western Han Dynasty to the late Eastern Han Dynasty, stone by stone tablets gradually developed into a certain form and function of the giant monument of the system. On the one hand, it resulted of the Han Dynasty stone self-development trend, on the other hand, the Han Dynasty special social culture breeded the wind of singing the praises of somebody through setting a stele. In the late Eastern Han Dynasty, the rulers focused on filial piety, and protege, Guli its master, to be the main stone-built production and become dry for Li Lu, won the reputation of one of the important ways. As for content, Han Dynasty stone inscription benefaction the tablet accounts for great majority. If judging from shape system, a fraction of rubbing a precipice, writing an inscription, carving stone, sutras inscribed on stones and so on. Content and the shape make diversity. Function purpose is also be unable completely identical, which therefore display the different carving style.
     From ancient text to the modern text is a long evolutionary process, the Han Dynasty stone had provided valuable materials for searching the change of future generations.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stone is Zhuanli miscellaneous Rou, and the undeveloped Lishu in early Eastern Han Dynasty, the spirit of the Lishu perfect stereotypes in H-Ling Dynasty, fully demonstrate the Lishu from childhood to youth, adult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in the process. This paper chooses different stone during the Han Dynasty from the stroke, shape beside the guitar body, the rules, and other areas to analyze the details of Zhuan, pag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change. Strokes of the writing of enhanced, next to shape the composition of the changes and guitar left-right Shu Chin, the rules will bear the word dredging, and so is the progressive development of the Han Dynasty stone Lishu sound important law.
     During the Han Dynasty stone Lishu except the diachronic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and carrier's difference changes is another factor in forming the different style and features of Lishu. Stone with the same period, page briefing Du Silk Book, such as compared to Kim Moon, can also be found between the association and impact of their own to show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ment.
     The thesis has time targeted to the Han Dynasty period and has the subjects locked to the Han Dynasty inscriptions text, which is trying to from the dual perspective of the Han Dynasty stone of the physical changes of Chinese characters and calligraphy. In the words of Hanbei detailed analysis, on the one hand, the rise of Inquiry Hanbei soci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on the other hand,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revealed the funda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ost, with a view to the font and display the new understanding of research perspective, the practice of writing, page also has a guiding significance.
引文
1《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第427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
    2 叶昌炽撰,柯昌泗评《语石.语石异同评》第150页,中华书局,1994年。
    3 《历代书法论文选》第212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
    4 《历代书法论文选》第213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
    5(文津阁)《四库全书》第280册87页,商务印书馆,2005年。
    6(清)王筠《说文释例》中华书局,1985年。
    7 叶昌炽撰,柯昌泗评《语石.语石异同评》第150页,中华书局,1994年。
    8(汉)班固撰《汉书.食货志上》第l 127页,中华书局,1962年。
    9(汉)司马迁撰《史记》第433页,中华书局,1959年。
    10 王元军《汉代书刻文化研究》第10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年。
    11(汉)司马迁撰《史记.儒林列传》第3118页,中华书局,1959年。
    12(宋)范晔撰《后汉书·儒林列传上》第2545页,中华书局,1965年。
    13(文津阁)《四库全书》第231册394页,商务印书馆影印,2005年。
    14(清)皮锡瑞《经学历史》第131页,中华书局,1959年。
    15(文津阁)《四库全书》第231册435页,商务印书馆影印,2005年。
    16(宋)范晔撰《后汉书》第1239页,中华书局,1965年。
    17(文津阁)《四库全书》第76册,商务印书馆影印,2005年。
    18(汉)许慎《说文解字》第194页,中华书局,1963年
    19 同上
    20 《辞海》第1857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
    21(清)冯云鹏《金石索》第917页,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
    22(宋)范晔撰《后汉书》第1990页,中华书局,1965年。
    23(文津阁)《四库全书》第294册274页,商务印书馆影印,2005年。
    24(汉)许慎《说文解字》第314页,中华书局,1963年。
    25(汉)许慎《说文解字》第14页,中华书局,1963年。
    26 商志覃《商承祚文集》第47页,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
    27 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第5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28 同上
    29(汉)许慎《说文解字》第176页,中华书局,1963年。
    30(汉)许慎《说文解字》第91页,中华书局,1963年。
    31(汉)许慎《说文解字》第291页,中华书局,1963年。
    32(汉)许慎《说文解字》第193页,中华书局,1963年。
    33(汉)许慎《说文解字》第193页,中华书局,1963年。
    34(汉)许慎《说文解字》第168页,中华书局,1963年。
    35(汉)许慎《说文解字》第64页,中华书局,1963年。
    36(汉)许慎《说文解字》第64页,中华书局,1963年。
    37(汉)许慎《说文解字》第174页,中华书局,1963年。
    38(汉)许慎《说文解字》第269页,中华书局,1963年。
    39(汉)许慎《说文解字》第192页,中华书局,1963年。
    40 高明《古文字学通论》第11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41 邹晓丽《基础汉字形义释源》第135页,中华书局,2007年。
    42(汉)许慎《说文解字》第150页,中华书局,1963年。
    43(汉)许慎《说文解字》第190页,中华书局,1963年。
    44(汉)许慎《说文解字》第158页,中华书局,1963年。
    45 转引自邹晓丽《基础汉字形义释源》113页,中华书局,2007年。
    46(汉)许慎《说文解字》第309页,中华书局,1963年。
    47(汉)许慎《说文解字》第213页,中华书局,1963年。
    48(汉)许慎《说文解字》第258页,中华书局,1963年。
    49(汉)许慎《说文解字》第286页,中华书局,1963年。
    50(汉)许慎《说文解字》第42页,中华书局,1963年。
    51(汉)许慎《说文解字》第44页,中华书局,1963年。
    52(汉)许慎《说文解字》第217页,中华书局,1963年。
    53(汉)许慎《说文解字》第137页,中华书局,1963年。
    54 《正字通.目部》转引自李格非《汉语大字典》湖北、四川辞书出版社,第1153页,1996年。
    55 邹晓丽《基础汉字形义释源》第198页,中华书局,2007年。
    56(汉)许慎《说文解字》第141页,中华书局,1963年。
    57(汉)许慎《说文解字》第207页,中华书局,1963年。
    58(汉)许慎《说文解字》第224页,中华书局,1963年。
    59(汉)许慎《说文解字》第114页,中华书局,1963年。
    60(汉)许慎《说文解字》第7页,中华书局,1963年。
    61 王云智《字学论集》第98页,河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
    62(汉)许慎《说文解字》第95页,中华书局,1963年。
    63(汉)许慎《说文解字》第15页,中华书局,1963年。
    64(汉)许慎《说文解字》第271页,中华书局,1963年。
    65(汉)许慎《说文解字》第39页,中华书局,1963年。
    66(汉)许慎《说文解字》第304页,中华书局,1963年。
    67 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第5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69 《两汉刻划金文》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
    70 启功《古代字体论稿》第35页,文物出版社,1999年。
    71 王元军《汉代书刻文化研究》第65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年。
    72(宋)范晔撰《后汉书》第1990页,中华书局.1965年。
    73(文津阁)《四库全书》第273册498页,商务印书馆影印,2005年。
    74(文津阁)《四库全书》第285册,商务印书馆影印,2005年。
    75 启功《古代字体论稿》第35页,文物出版社,1999年。
    76 隶书不同时期的称谓很多,为叙述方便此以“隶书”作总称。
    77 详见陶明君《中国书论辞典》第503-510页,湖南美术出版社,2001.10
    78[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第1721页,中华书局,1962.
    79 崔尔平选编《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第7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8
    80 崔尔平选编《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第182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8
    81 崔尔平选编《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第10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8
    82[唐]房玄龄撰《晋书》第1064页,中华书局,1974.11
    83[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第76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0
    84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第72页,商务印书馆,1988.8
    85[汉]班固撰 颜师古注《汉书》第298页,中华书局,1962.6
    86[清]钱大昕著 方诗铭 周殿杰校点《廿二史考异》第136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4
    87 启功《古代字体论稿》第27页,文物出版社,1999.3
    88[清]翁方纲《两汉金石记》卷二十,丈海出版社
    89 《四库全书》第277册,184页,商务印书馆影印
    90 启功《古代字体论稿》第28页,文物出版社,1999.3
    91[清]翁方纲撰 马小梅编《两汉金石记》第1083页,文海出版社印行
    92 《历代书法论丈选》第650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10
    93[宋]洪适《隶释》第191页,中华书局,19851
    94 《历代书法论文选》第650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10
    95 《历代书法论文选》第2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10
    《汉书》(东汉)班固著(唐)颜师古注 中华书局 1962年
    《后汉书》(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拄 中华华局1965年
    《说文解字注》(东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金石录校证》(宋)赵明诚撰 金文明校证 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年
    《西汉会要》(宋)徐天麟撰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
    《东汉会要》(宋)徐天麟撰 中华书局1955年
    《语石 语石异同评》(清)叶昌炽撰 柯昌泗评 中华书局1944年
    《中国文字学》 唐兰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文字学四种》 吕思勉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5年
    《古代字体论稿》启功著 文物出版社1964年
    《文字学概要》 裘锡圭 商务印书馆1988年
    《中国文字学》唐兰撰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中国古文字学通论》 高明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古文字类编》 高明著 中华书局1980年
    《汉字构形学讲座》 王宁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汉字学概要》 王宁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社2001年
    《字学论稿》 王云智 河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
    《基础汉字形义释源》邹晓丽编著 中华书局2007年
    《书法文字学》 齐冲天著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7年
    《历代书法论文选》 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
    《汉语古文字字形表》 徐中舒主编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1年
    《汉字的结构及其硫变》 梁东汉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59年
    《汉字字形研究》厉兵主编 商务印书馆2004年
    《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
    《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崔尔平选编 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3年
    《历代笔记书论汇编》 华人德著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6年
    《汉碑集释》 高文著 河南大学出版社 1985年
    《汉碑的分类与书风》[日]浦野俊则著 刘艺译 载《汉碑研究》
    《中国碑文化》 金其桢著 重庆出版社2002年
    《中国书法文化大观》 金开诚、王岳川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年
    《中国古代石刻通论》 赵超著 文物出版社 1997年
    《书法与中国文化》 欧阳中石著 人民出版社2000年
    《汉字文化综论》 刘志基著 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汉代丧葬礼俗》 李如森著 沈阳出版社2003年
    《秦汉区域文化研究》 王子今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年
    《汉代社会性质研究》 杨生民著 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1993年
    《中国书法史·两汉卷》 华人德著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
    《隶书津梁》 张同印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汉代书刻文化研究》王元军著 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年
    《春秋战国金文字体演变研究》 张晓明著 齐鲁书社2006年
    《书法文化教程》 何学森著 华文出版社2006年
    《说隶》 任平著 博士论文
    《隶变研究》 赵平安著 博士论文
    《隶书研究》 丛文俊著 博士论文
    《隶变研究》 刘凤山著 博士论文
    《中国书法全集7·秦汉刻石一》刘正成主编、何应辉分卷主编 荣宝斋1993年
    《中国书法全集8·秦汉刻石二》刘正成主编、何应辉分卷主编 荣宝斋1993年
    《中国书法全集9·秦汉金文陶文》刘正成主编、王镛分卷主编 荣宝斋1992年
    《汉代刻划金文》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
    《汉代镜铭书法》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
    《汉代瓦当书法》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
    《汉碑全集》六卷 徐玉立主编 河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
    《中国隶书大字典》上海书画出版社1991年
    《汉语大字典》(简编本)李格非编 湖北、四川辞书出版社1996年
    《中国书法词典》 河南美术出版社
    《隶书异体字字典》河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