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科学实现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选择研究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科学实现问题,目的在于让人们在当代视野下,全面准确地认识马克思主义,自觉自愿地接受马克思主义,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思考分析问题,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社会主义实践,解决当代问题。为此,本文主要围绕着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科学实现的必要性、可能性和科学实现三个部分展开论述。
     21世纪最大的特征是全球化,在全球化时代,我国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在实践中也遇到许多新问题。要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回答时代提出的新问题,必须在马克思主义和时代之间展开对话,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全球化视野下科学实现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
     当代人不可能避开马克思,不可能离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因为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当代思想背景的组成部分,它的历史唯物主义几乎成了当代人的生活常识,它的辩证唯物主义已经成为今天普遍使用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具。它所蕴含的丰富的知识、所具有的说服力、所富有的预见性和所具有的真理性,至今令世人叹服。在21世纪虽然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具体理论失去了现实意义,但是它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精神仍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仍然具有当代价值,中国发展的蓬勃生机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自身分析问题的全面性、深入性、厚重性以及历史感造就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独特价值。所以,在当代马克思主义仍然保持着旺盛生命力,仍然熠熠生辉,仍然是社会主义前行的指路明灯。
     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可以通过多维视角表现出来。从学科视角看,有哲学的价值、政治经济学的价值、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从性质视角看,有意识形态价值、方法论价值、价值观价值;从实践的视角看,具有指导实践的价值;从主体视角看,又有激励鼓舞、求真、向善和审美的价值。概言之,马克思主义具有批判、建设、预测、价值导向、凝聚思想、精神支柱、陶冶情操等价值。这里“对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多维视角的划分”是本文的第一个创新之处。
     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科学实现是个常提常新的话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因为:一是历史在不断前进,科学技术在不断进步,实践中的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二是在不同时期不同发展阶段上,马克思主义有些具体理论可能会因时代的变化而过时,需要修改创新或者抛弃;三是马克思主义的使命还未完成,资本主义不可能短期内灭亡,共产主义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四是在一球两制的状态下,需要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前进。
     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科学实现本身涉及三个主要问题:主体能否真正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主体能否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主体能否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问题。这三个问题是不同时期研究“理论科学实现问题”的着眼点和出发点,对这三个问题的划分是本文的第二个创新之处。这三个问题密切联系、不可分割,接受问题、科学对待问题的解决是科学运用问题有效解决的前提,科学运用问题的解决又是接受问题、科学对待问题解决的目的和归宿。本文从这三个问题出发,观照现实实践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分析存在问题的根源,并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全文共分六章写作,重点是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科学实现部分。第一章讲述了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科学实现的时代意义,指出科学实现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是应对时代机遇与挑战的必然要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为科学实现提供了必要性前提。第二章讲述了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的客观存在性和表现形式的多维视角,指出马克思主义仍然具有当代价值,而且通过多维视角表现出来。为科学实现提供了可能性前提。第三章讲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实现存在的问题及出现问题的根源,在实现的必然性、可能性和科学实现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分别就接受问题、科学对待问题和科学实现问题的解决给出相应对策,是本文写作的重点和落脚点。
     第四章在解答接受问题时借鉴了传播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通过向传播者提出更高要求、调动接受者的积极性、选择合适的传播途径和方法、设置传播情境四个因素,来提高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效果;还具体分析了中国主要接受对象(党员干部、青年学生和人民群众)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方式方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接受问题”的科学处理是本文的第三个创新之处。
     第五章在解答对待马克思主义态度问题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纳入到当代问题谱系和时空结构中来,建构当代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重新理解和解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实事求是地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并运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主义实践。
     第六章在解答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问题时,分别从科学实现的主体、客体、基本原则和有效途径四个方面作出回答。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社会主义实践关键是看主体的素质,所以培养合格的实践主体非常重要;社会主义的本质、发展阶段和发展的动力是科学实现的客体,清醒地认识实践客体是科学实现的立足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是科学实现的基本原则,明确基本原则能够保证科学实现的正确方向,也能为科学实现提供理论依据;从当前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入手,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解决现实问题,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In this dissertation the subject centers upon "a probe into the scientific realization of contemporary value of Marxism", whose main purpose is to enable people to be equipped with contemporary vision, get a precise and comprehensive idea of Marxism, voluntarily accept Marxism on one's own initiatives, furthermore, to reflect and ponder on problems on one's own with Marxism viewpoints, to guide the socialist practice with the instruction of the developing Marxism theories, finally to offer insights into the solution of contemporary problems or issues. Hence, this dissertation is conceived and formulated, focusing on the following three sections:Inevitability of Scientific Realization of Contemporary Value of Marxism, its Feasibility and its Scientific Realization.
     The 21st century is mostly significantly characterized by globalization, where we people and our nation as well are faced with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 as well as opportunities, and numerous new issues arise in practice. In order to grasp the opportunities, cope with the challenges, and seek proper solutions to the newly arising problems in such ever-changing era, the dialogue between Marxism and the era must be carried out, new ideas must be brought forth to innovate Marxism, and to be further, contemporary value of Marxism must be scientifically realized with the help of globalization vision.
     Nowadays despite of great changes to era vision,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structure, and problem ancestry of Marxism, the contemporary people cannot evade from them, let alone depart from its instructions, for Marxism has involved into part of background for contemporary thinking and ideology:its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s almost a commonplace in people's daily life, and its dialectal materialism has become a useful methodological tool commonly applied in analysis and settlement of problems. Even today people gasp in admiration for its abundant knowledge, persuasive power, its great for see ability, and its being of truth. Major theories and thoughts of Marxism are still of general significance in theoretical guidance, though some of its specified theories have lost their existence roots in reality. Theoretical traits of Marxism determine its contemporary value, and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China witnesses its great vitality, its comprehensiveness, thoroughness, being dignified, and sense of history makes its unique and distinctive value. Thus, even in the ever-changing contemporary society, Marxism still live in an exuberant life, as brightening as before, is still the guiding lamp to light up the marching path of socialism.
     The manifestation of contemporary value of Marxism is forms of multidimensional view.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scipline, it can be value in philosophy, in plutonomy, in scientific social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e, it can be value in ideology, methodology, and value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ime, it can be value in history and contemporary; On part of human beings, it can be value in inspiration, encouragement, seeking truth, pursuit of kindness, and being aesthetic. In sum, Marxism enjoys such value as criticism, reconstruction, forecasting, value guiding, thinking cohesion, spiritual pillars, and sentiment cultivation, etc. Here categorization of multiple manifestation of contemporary value of Marxism is the first highlight regarding the innovative ideas of this dissertation.
     The scientific realization of contemporary value of Marxism is an over-the-lip and ever-changing topic, and it demands continuous probe in practice, because firstly, marching history and advanc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ive rise to numerous new problems and conditions; Secondly, at different developing stage over different periods some concrete Marxism theories are out of date and hence require amending, innovation or to be discarded; Then, the historical mission of Marxism has not yet fulfilled, that is, capitalism is not yet terminated and communism will not established on a short-term period; Next, the current political institution of "two systems condition In a ball" makes it necessary that we shall give full embodiment of socialist superiority, and carry on the great cause of th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scientific realization of contemporary value of Marxism mainly involves three major issues:1) whether the subject can really accept Marxism; 2) whether the subject scientifically regards Marxism; 3) whether the subject can scientifically apply Marxism in practice. These three questions is the starting point as well as focus of attention for the probe into scientific realization of contemporary value of Marxism over different periods, and the classification of such three questions is exactly the second highlight in this dissertation. The three questions are closely related and inseparable. Acceptance and scientific treatment of problems presupposes scientific application in solutions to problems, while the latter is the purpose and ultimate orientation of the former. Embarking upon these three questions and referring to specific problems existing in practice, the dissertation analyzes the underlying roots problems lie in, and finally find out the countermeasures to resolve such problems.
     The whole dissertation is composed of six chapters, stressing on section of the scientific realization of contemporary value of Marxism. In chapter one, the Times meaning of scientific realization of contemporary value of Marxism are given an account, pointing out that it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to cope with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in new era, and also the urgent need for the advance of great cause of the socialist with China's characteristics, which is the necessity premise of scientific realization. In chapter two, objectivity and diversity of contemporary value of Marxism is elaborated on, pointing out that Marxism is still richful in the manifestation as well as its contemporary value, which is the feasibility premise of scientific realization. In chapter three, the problems lying ahead and their underlying causes in the course of scientific realization of contemporary value of Marxism are detailed, which bridges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realization and scientific realization, working as a connecting link between the preceding and the following.
     In chapter four and chapter five and chapter six, to-the-point countermeasures to problem acceptance, scientific treatment, and scientific realization of problem settlement are respectively offered, also all of which are the keynote and final foothold.
     In chapter four, knowledge related to communication studies and psychology is applied in reply to problem acceptance. Better Marxism acceptance effects can be achieved via the following four factors:raising more demanding requirements on part of disseminators, generating the initiatives of receivers, selecting appropriate transmission channel and methods. Meanwhile, various ways and methods the majority of Chinese embracers (i.e. CPC member and cadre, the youth and the masses) accept Marxism are described. The ideas in respect to acceptance of Marxism theory is the third highligh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novative points in this dissertation.
     In chapter five, in response to how to treat Marxism, new Marxism is reconstructed under contemporary vision by combining Marxism theory with the contemporary pedigree and space-time continuum. 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of Marxism demands new renewable comprehension and interpretation, and on basis of a better understanding and grasping the essence of Marxism, give new life to Marxism, hence apply the ever-developing Marxism in Socialist practice.
     In chapter six, the author offers the unique insight into the question of how to make a scientific application of Marx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ubject, the object, basic principles and main content. Practice is a kind of activity where the subject interacts with the object, and the key to the application of Marxism theory in socialist practice is the subject's ability, hence it's much important to cultivate a qualified subject in practice. Socialism nature, development stages, and developing impetus are the object of scientific realization, and having a clear picture of the object in practice is the anchor point of scientific realization; To facilitate forward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to adhere to the people-centered and to carry out scientific outlook of development is the primary principle, and having a clearer and definite idea of such primary principle can guarantee the right direction to scientific realization, and also it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grounds for the sake of scientific realization of contemporary value of Marxism. Proceeding with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course of social development, we shall scientifically apply Marxism to guide daily practice, aim at the smooth settlement of problems in reality, strengthen the build-up of the socialist economy with unique China's characteristics, complete democratic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hina, develop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and build a more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引文
①范曾:《神话的破灭—金融风暴中的警示危言》,《社会科学报》,2009-1-1(6).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54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637-638页。
    ①《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24页。
    ①《辞海》第六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58页。
    ②《辞海》第六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版,第1234页。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1238页。
    ①周向军:《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第142、14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2页。
    ③《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18页。
    ④《高放自选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9页。
    ⑤《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90页。
    ⑥《斯大林文选》下册,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559页。
    ⑦《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17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1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3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7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4—255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7页。
    ①高放:《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高放自选集>新建解举例》,《全国新书目·新书导读》,2009年第1期,第10页。
    ②赵家祥:《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2010年第11期,第35页。
    ③梁树发:《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与马克思主义定义问题》,《党政干部学刊》,2005年第3期,第6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2页。
    ①陈学明:《人类不能没有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研究论从》(第二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216页。
    ②赵海月主编:《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70页。
    ③梁树发:《“面向新世纪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世纪之交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理论研讨会”综述》《国外理论动态》,1999年第11期,第2页。
    ④《西方学者论马克思主义》,《文汇报》,2000-08-02.
    ①约翰·卡西迪:《马克思的回归》,童建挺译,《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页。
    ②阿里夫·德里克:《马克思主义向何处去?》,李发、王列译,《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216页。
    ③何中华:《重读马克思》,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版,第002页。
    ④周文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座谈会综述》,《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第124-12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2-743页。
    ②《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5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2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64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1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9页。
    ⑦《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0页。
    ①陈学明:《人类不能没有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研究论丛》(第二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215-220页。
    ②《资产阶级哲学资料选辑》第1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28-29页。
    ③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何一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5页。
    ④R.L.海尔布隆纳:《马克思主义:赞成和反对》,中国社会科学院情报研究所1982年版,第1页。
    ⑤贾松青:《马克思主义永具生命力》,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47页。
    ①吕·费弗尔:《技术、科学和马克思主义》(年鉴),1935年,第621页。
    ②[英]坎纳范:《影响人类命运的七位经济学家》,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77页。
    ①杨金海:《马克思主义与现实》,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第85页。
    ②张全新:《序言》,《重读马克思》,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③侯惠勤:《试论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功能与价值》,《常熟高专学报》,2003年5月第3期,第1页。
    ①任平:《当代视野中的马克思》,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①何中华:《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命力》,《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5卷,第2期,2002年4月,第126页。
    ②何中华:《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命力》,《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5卷,第2期,2002年4月,第126-12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3页。
    ①魏晓文,杨慧民:《“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教学案例解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39页。
    ①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8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②《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39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5页。
    ①[挪]G·希尔贝克,N·伊耶:《西方哲学史》,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445页。
    ②陈学明,马拥军:《走近马克思——苏东剧变后西方四大思想家的思想轨迹》,东方出版社2002年版,第174-175页。
    ①马俊峰:《合理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9期,第6页。
    ②俞可平主编:《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35页。
    ③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8页。
    ①贾松青:《马克思主义永具生命力》,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3页
    ②陈国庆,胡军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要旨、基本理据与实现路径》,《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8卷第5期,第6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
    (?)莫里斯·迈斯纳:《重新思考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俞可平主编:《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194-19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页。
    ①杨耕:《为马克思辩护》,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7页。
    ②任平:《当代视野中的马克思》,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5页。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2版,第437页。
    ④《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2页。
    ⑤《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7页。
    ⑥任平:《当代视野中的马克思》,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0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03页。
    ①俞可平主编:《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57页。
    ①杨耕:《为马克思辩护》,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8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1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0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4页。
    ②陈学明,马拥军:《走近马克思——苏东剧变后西方四大思想家的思想轨迹》,东方出版社2002年版,第549页。
    ③徐海波等著:《马克思主义价值的当代诠释》,人民出版社2007年2月出版,第15页。
    ④闵春发,许和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当代命运与时代使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10期,第70页。
    ①王秀芝:《案例教学中需要研究的几个问题》,《中国高等教育》,2006年第12期,第84-8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5页。
    ③《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1页。
    ④《毛洋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99页。
    ⑤《毛洋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2页。
    ⑥[美]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罗华平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1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8页。
    ②孔德元:《政治社会学导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99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3-664页。
    ②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4页。
    ③[美]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罗华平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1-72页。
    ④[美]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罗华平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0页。
    ①侯惠勤:《试论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功能与价值》,《常熟高专学报》,2003年5月第3期,第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山版社1995年版,第122页。
    ②《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98页。
    ③任平:《当代视野中的马克思》,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2页。
    ①俞可平主编:《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20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31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2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页。
    ⑥俞可平:《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30页。
    ①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2页。
    ③何中华:《重读马克思》,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3页。
    ①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57-158页。
    ②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05页。
    ③梅荣政:《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高校理论战线》,2007年第3期,第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3、116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3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4—-255页。
    ⑦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708页。
    ①《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3页。
    ①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6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5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1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5页。
    ①《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2页。
    ②赵曜:《当代中国社会思潮透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2年第1期,第3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86页。
    ①邵艾青:《关于马克思主义当代意义的两点思考》,《探索》,2007年第5期,第108-109页。
    ②注:关于林木盗窃引发的辩论,实际上是指当时贫苦农民在森林中捡枯枝采野果引起的法律争论。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3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8-7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4—37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2版,第68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16页。
    ①梅荣政:《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高校理论战线》,2007年第3期,第3-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0页。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00-310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6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6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570页。
    ②马惠娣:《大旅游视野中的休闲产业》,《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第39页。
    ①何中华:《重读马克思》,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019-021页。
    ①卞洪登:《资本运营方略》,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第22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①《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6-14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9页。
    ②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3页。
    ③何怀远:《关于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几个问题》,《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研究》,2008年第9期,第25页。
    ①崔建霞主编:《七个怎么办——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48页。
    ②李辉,许文贤:《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概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04-105页。
    ①童彭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44页。
    ①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06页。
    ②邵培仁:《传播学导论》,浙江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07页。
    ①胡锦涛:《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年版,第95-96页。
    ①俞家庆,秦宣等:《面向新世纪 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学习江洋民同志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论述》,《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0,(12),第6页。
    ①关尚敏:《“体验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现代中小学生教育》,2001年第5期,第58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1页。
    ②《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7页。
    ③《毛洋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44页。
    ①俞可平主编:《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48页。
    ①刘白羽:《序》,《一个哲学家的道路》,云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4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49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1页。
    ②王荣栓:《重读马克思》,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8页。
    ③陈学明:《永远的马克思》,人民出版社2006年5月出版,第224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82页。
    ②陈学明,马拥军:《走近马克思——苏东剧变后西方四大思想家的思想轨迹》,东方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第2页。
    ③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页。
    ①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6页。
    ③《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9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7、698页。
    ①张亮:《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范式生成与转换》,《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4月,第2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页。
    ①《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18页。
    ②《斯大林文选》(下册),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55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0页。
    ①郝立忠:《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研究》,2008年第8期,第16-17页。
    ②颜岩:《马克思主义过时了吗?——析凯尔纳重建的后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研究》,2008(07),第132页。
    ①陈学明:《永远的马克思》,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99-400页。
    ②[波]亚当·沙夫:《马克思主义在今天的意义》,可见俞可平主编:《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64-65页。
    ①《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②《要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靳辉明教授》,《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年8月,第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4页。
    ①梁树发:《正确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经验——从划清马克思主义具体化民族化与马克思主义“多元论”界限谈起》,《马列主义研究》,2009年第6期,第1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8页。
    ①《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8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2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83-91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1页。
    ②《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9页。
    ④《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5页、第284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7页。
    ⑥《刘少奇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647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⑧《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58页。
    ①胡锦涛:《全面加强新形势下的领导干部作风建设》(2007年1月9日).
    ②中共中央宣传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2003年版,第2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1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3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7页。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07—10—25(1)。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33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41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1页。
    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94页。
    ⑥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8-12-19.
    ①毛泽东:《论新阶段》,《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659页。
    ①[意]葛兰西:《狱中札记》,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78—18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0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0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03页。
    ②赵甲明:《以人为本的唯物史观内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14页。
    ③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6年版,第2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7—108页。
    ①《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05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
    ②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6年版,第30页。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5日。
    ②张国柞:《论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引领》,《求是》,2007年第14版,第5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8页。
    ②陈奎元:《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民日报》,2004-4-20.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90页。
    ①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08-06-21.
    ②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08-06-21.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07—10—25(1)。
    ①胡锦涛:《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2—19。
    ②胡锦涛:《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2—19。
    ③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5日,第1版。
    ①俞可平:《和谐社会面面观》,《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1期,第5页。
    ①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十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的重要讲话》,《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707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3页。
    ②《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25页。
    ①《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26页。
    ②《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2页。
    ③周尚文,叶书宗,王斯德:《苏联兴亡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0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2743页。
    ①《列宁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87页。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2、3、18、21、25、30、31、42、46卷(上册)、46卷(下册),人民出版社1957、1960、1964、1965、1974、1975、1972、1979、1979、1980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第1、2、3卷,人民出版社1995、1995、2002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2版
    5.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6.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7.马克思:《资本论》(1-3卷),人民出版社2004版。
    8.中央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版。
    9.中央编译局编译:《列宁专题文集》,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版。
    10.《列宁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1.《列宁全集》第4、20、26卷,人民出版社1984、1989、1988年版。
    12.《斯大林文选》下册,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13.《斯大林选集》(上、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14.《毛泽东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5.《毛泽东文集》(1-8卷),人民出版社1993、1996、1999年版。
    16.《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7.《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8.《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上、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19.《邓小平文选》(1-2卷)、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1993年版。
    20.《刘少奇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
    21.《江泽民文选》(1-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2.《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2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论述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
    2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5.《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人民出版社1986、1988年版。
    26.《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人民出版社1991、1993、1994年版。
    27.《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人民出版社1996、1997、1999年版。
    28.《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人民出版社2000、2001、2003年版。
    29.《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2006、2008年版。
    3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四大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建议(上册)》,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3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下)》,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版。
    3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与毛泽东思想》,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3.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34.《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35.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6.胡锦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5年版。
    37.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6月27日。
    38.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9.胡锦涛:《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2—19。
    40.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 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5日,第1版。
    41.《十七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07年版。
    42.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08-06-21.
    43.《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 《辞海》第六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版。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3. 《高放自选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 陈学明:《永远的马克思》,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何中华:《重读马克思》,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6.任平:《当代视野中的马克思》,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7.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8. R.L.海尔布隆纳:《马克思主义:赞成和反对》,中国社会科学院情报研究所1982年版。
    9.吕·费弗尔:《技术、科学和马克思主义》(年鉴),1935年版。
    10.杨金海:《马克思主义与现实》,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
    11.赵海月主编:《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2.贾松青:《马克思主义永具生命力》,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3.俞可平:《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14.杨耕:《为马克思辩护》,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5.魏晓文,杨慧民:《“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教学案例解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16.[挪]G·希尔贝克,N·伊耶:《西方哲学史》,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
    17.陈学明,马拥军:《走进马克思——苏东剧变后西方四大思想家的思想轨迹》,东方出版社2002年版。
    18.徐海波等著:《马克思主义价值的当代诠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9.陈学明,马拥军:《走近马克思——苏东剧变后西方四大思想家的思想轨迹》,东方出版社2002年版。
    20.[英]坎纳范:《影响人类命运的七位经济学家》,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1.科林伍德:《历史的观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22.孔德元:《政治社会学导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3.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4.[美]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罗华平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5.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6.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7.崔建霞主编:《七个怎么办——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8.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七个怎么看——理论热点面对面·2010》,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29.孙兴:《文化霸权理论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30.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概论》,湖北科技出版社1995年版。
    31.张世欣:《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规律论》,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
    32.李辉,许文贤:《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概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3.童彭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34.陈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价值意义》,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年版。
    35.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6.邵培仁:《传播学导论》,浙江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7.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38.王荣栓:《重读马克思》,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9.陈学明,马拥军:《走近马克思——苏东剧变后西方四大思想家的思想轨迹》,东方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
    40.赵甲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41.周尚文,叶书宗,王斯德:《苏联兴亡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2.俞可平主编:《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43.赵甲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44.陈学明:《苏联东欧剧变后国外马克思主义趋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5.陈学明:《情系马克思——陈学明演讲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46.陈学明:《马克思主义研究论丛》(第二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47.陈学明,王凤才著:《西方马克思主义前沿问题二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8.俞可平,李慎明,王伟光主编:《马克思主义研究论丛—宗教观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
    49.韩庆祥:《面向“中国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50.郝敬之:《回到整体马克思》,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
    51.杨春贵主编:《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100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
    52.靳辉明、谷源祥主编:《当代资本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上、下卷),海南出版社2004年版。
    53.丰子义:《发展的反思与探索——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当代阐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4.肖枫:《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个主义一百年》,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年版。
    55.靳辉明,罗文东:《当代资本主义新论》,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6.徐崇温:《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重庆出版社2005年版,
    57.赵耀:《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问题》,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8.梁从诫:《2005:中国环境危局与突围》,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59.丰子义,杨学功:《“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60.聂锦芳:《清理与超越:重读马克思文本的意旨、基础与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1.刘建军:《马克思主义信仰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62.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63.宋惠昌:《当代意识形态研究》,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
    64.周宏:《理解与批判—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文本学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
    65.张秀琴:《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阐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66.童世骏:《意识形态新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7.孙正聿:《马克思辩证法理论的当代反思》,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68.孙正聿:《思想中的时代》,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9.何萍,李维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70.王晓升:《价值的冲突》,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71.王征国:《新生产力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72.周向军,李春明等著:《科学发展观·文化建设论》,山东人出版社2008年版。
    73.周向军,车美萍主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精选与导读》,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4.祝黄河著:《科学发展观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实践》,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中华书局2009年版。
    75.徐艳玲主编:《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6.费利群主编:《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选择问题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77.刘仁荣,方小年:《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创新研究》,人民出版2004年版。
    78.孙熙国,刘志国著:《全球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79.王文章:《中国先进文化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版。
    80.奚洁人,余源培:《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81.李慎明:《世界社会主义跟踪研究报告—且听低谷新潮声》(之一、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82.靳辉明:《社会主义历史、理论与现实》,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83.张光明:《社会主义由西方到东方的演进—从马克思到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思想 史考察》,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84.庄福龄等:《马克思主义史》(1-4),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85.彭大成:《列宁的社会主义观》,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6.衣俊卿:《20世纪的新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87.陆南泉:《苏联兴亡史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88.李兴耕:《前车之鉴:俄罗斯关于苏联剧变问题的各种观点综述》,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89.孟迎辉:《政治信仰与苏联剧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90.曹长盛、张捷、樊建新:《苏联演变进程中的意识形态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91.赵继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92.沈宗武:《斯大林模式的现代省思》,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93.秦宣:《邓小平理论精论集》(上、中、下册),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94.梁树发:《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5.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第1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96.徐崇温:《用马克思主义评析西方思潮》,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
    97.[美)莫里斯·迈斯纳著、张宁等译:《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主义与乌托邦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8.[美]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主义》,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99.[英]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00.[英)戴维·麦克莱伦著:《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1.大卫·麦克里兰:《意识形态》,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02.约翰·汤普森:《意识形态与现代化》,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
    103. J. Larrain, Marxism and Ideology, Macmillan Press, London,1983.
    104.Terry Eagleton, Ideology, Longman, London,1994.
    105. Martin Seliger, the Marxist Conception of Ideology, Cambridge University, London,1977.
    106. Howard William, Concepts of Ideology, Wheatsheaf Books, London, 1988.
    107. K.MeDermot、J. Agnew:《The Comintern:A History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smfrom Leninto Stalin》, Basingstoke 1996.
    108. RichardF. Hamilton:《Marxism, Revisionismand Leninism ExPIieation, Assessmentand Commentary》, London 2000.
    109.J. B. Foster. Ecology Against Capitalism, Monthly Review Press,2002.
    1.范曾:《神话的破灭—金融风暴中的警示危言》,《社会科学报》,2009-1-1(6).
    2.周向军:《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3.高放:《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高放自选集>新建解举例》,《全国新书目·新书导读》,2009年第1期。
    4.赵家祥:《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2010年第11期。
    5.梁树发:《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与马克思主义定义问题》,《党政干部学刊》,2005年第3期。
    6.陈学明:《人类不能没有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研究论丛》(第二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7.周文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座谈会综述》,《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8.韦建桦:《试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的理论思考》,《马克思主义研究论丛》第1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
    9.靳辉明:《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和发展趋势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 第3期。
    10.徐崇温:《正确认识和把握当代资本主义研究中的几个界限》,《理论前沿》,2005年第11期。
    11.刘昀献:《论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及其基本特征》,《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12.朱贻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资本是否还存在“资本逻辑”》,《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13.侯惠勤:《试论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功能与价值》,《常熟高专学报》,2003年5月第3期。
    14.何中华:《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命力》,《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5卷,第2期,2002年4月。
    15.马俊峰:《合理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9期。
    16.周向军:《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山东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17.周向军:《论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马克思主义研究》,2001年第5期。
    18.《西方学者论马克思主义》,《文汇报》,2000-08-02.
    19.郝立忠:《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研究》,2008年第8期。
    20.颜岩:《马克思主义过时了吗?——析凯尔纳重建的后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研究》,2008年第7期。
    21.闵春发,许和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当代命运与时代使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10期。
    22.陈先达:《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3期。
    23.邵艾青:《关于马克思主义当代意义的两点思考》,《探索》,2007年第5期。
    24.侯惠勤:《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2期。
    25.侯惠勤:《意识形态的变革与话语权——再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话语权》,《马 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1期
    26.宋惠昌:《意识形态:政治无意识》,《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2年第6卷第4期。
    27.周宏:《论马克思语境中的意识形态虚假性》,《江海学刊》,2004年第2期。
    28.王晓升:《简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几个问题》,《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29.张秀琴:《论意识形态的功能》,《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5期。
    30.戈士国:《合理性与合法性:意识形态的现代走向——兼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当代重建》,《理论探讨》,2005年第3期。
    31.何怀远:《关于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几个问题》,《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研究》,2008年第9期。
    32.胡锦涛:《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年版。
    33.俞家庆,秦宣等:《面向新世纪 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论述》,《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0年第12期。
    34.关尚敏:《“体验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现代中小学生教育》,2001年第5期。
    35.刘白羽:《序》,《一个哲学家的道路》,云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36.《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靳辉明教授》,《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年8月。
    37.树发:《正确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经验——从划清马克思主义具体化民族化与马克思主义“多元论”界限谈起》,《马列主义研究》,2009年第6期。
    38.吴苑华:《马克思主义:在沃勒斯坦的理解中》,《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39.吴苑华,王永山:《论马克思的“实践理解方式”》,《唯实》,2010年第3期。
    40.吴苑华:《如何“整体地”理解“马克思主义”?——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思考》,《理论探讨》,2009年第6期。
    41.杨寿堪:《与时代同行回到现实中——兼评“与马克思同行”、 “回到马克 思”的提法》,《学术研究》,2010年第10期。
    42.张亮:《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范式生成与转换》,《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43.张国祚:《论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引领》,《求是》,2007年第14期。
    44.徐贲:《我们需要高尚价值的想象》,《南方周末》,2009-11-15。
    45.俞吾金:《重新理解马克思》,《学术界》,1996年第5期。
    46.刘放桐:《当代哲学走向:马克思主义与现代西方哲学的比较研究》,《天津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
    47.吴晓明:《论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天津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
    48.张一兵:《马克思之思的当代性言说》,《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49.周志山:《中国哲学界对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的研究》,《哲学动态》,2002年第2期。
    50.任平:《新全球化历史语境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三大创新路径》,《江海学刊》,2003年第1期。
    51.任平:《论<共产党宣言)的当代启示》,《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52.任平:《马克思“资本批判”辩证视域的当代启示》,《哲学动态》,2009年第4期。
    53.刘文旋:《马克思思想的当代性》,《哲学研究》2003年第4期。
    54.杨学功:《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新形态》,《吉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55.王金福:《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多维视野》,《哲学研究》,2005年第3期。
    56.吕世荣、周宏:《资本全球化与马克思的资本批判》,《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第5期。
    57.周薪城:《经济学研究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经济经纬》,2004年第4期。
    58.孙熙国:《60年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历程与基本经验》,《理论视野》,2009年第11期。
    59.孙熙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两个基本前提和两条实现路径》,《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2期。
    60.钱翠玉:《十七大以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综述》,《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1期。
    61.邹强华,黄伟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综述》,《思想理论教育》,2010年第15期。
    62.潘玉平,常正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综述》,《理论与当代》,2010年第4期。
    63.张万玉:《当代社会思潮对学生影响及其应对》,《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64.魏红霞:《当代社会思潮的新特点及其对学生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年第8期。
    65.尹奋勤:《论社会思潮对学生思想素质的影响》,《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8年第12期。
    66.沈壮海,杨新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研究的新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年第6期。
    67.汪信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三题》,《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11期。
    68.梅荣政,王飞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年第1期。
    69.黄楠森:《谈谈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状与前景》,《哲学动态》,2000年第2期。
    70.陈先达:《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未来走向》,《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2期。
    71.房玫;《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若干基本问题研究》,《思想理论教育》,2010年第15期。
    72.姚刚:《“90后”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心态分析》,《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第9期。
    73.刘紫阳:《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问题浅析》,《学理论》,2010年第4期。
    74.刘居安:《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问题探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4期。
    75.柳媛:《接受美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问题》,《思想教育研究》,2004年第5期。
    76.王敏:《重视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问题的研究》,《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77.周文俊:《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接受障碍成因分析与对策》,《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78.张雪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学分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第3期。
    79.杨金廷,陈美英:《“两课”教育教学的接受机制分析》,《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
    80.刘岩:《接受问题研究的发展状况辨析》,《兰州学刊》,2009年第12期。
    81.任婷婷:《关注受教育者,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科技创新导报》,2010年第23期。
    82.朱兆中:《意识形态的传播与接受问题研究——兼论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接受》,《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83.陈粟裕:《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84.熊荣伍:《增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85.李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新西部》,2010年第10期。
    86.唐昆雄:《受众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的相关性探析》,《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87.杨贞:《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逆反心理探究》,《商业经济》,2010年第7期。
    88.高凡茜:《心理学视阈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思路》,《求实》,2008年第7期。
    89.吴晓明:《论马克思对现代性的双重批判》,《学术月刊》,2006年第2期。
    90.王力军:《论列宁在新经济政策时期的国家资本主义思想》,《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版),2009年第1期。
    91.顾钰民:《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大创新》,《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年第7期。
    92.李琦:《大众文化的社会功能》,《理论探索》,2003年第6期。
    93.吴苑华:《关切“民生”:一个不能忽视的马克思传统》,《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6期。
    94.梅荣政,荣枢:《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的指导原则》,《思想理论教育》,2010年第7期。
    95.倪德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探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0年第12期。
    96.郭红霞: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及实现途径》,《中国高等教育》,2010年第19期。
    97.曾枝盛:《全球化与全球化理论》,《新视野》,2002年第2期。
    98.曾枝盛:《制度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保障》,《南都学坛》,2006年第3期。
    99.吉爱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及践行》,《学海》,2010年第6期。
    100.杨健:《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目标》,《新闻世界》2010年第11期。
    101.贾爱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12期。
    102.李彦如,鲍训吾《以人为本——我国社会发展的根本理念》,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103.俞可平:《和谐社会面面观》,《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1期。
    104.李长春:《从“三贴近”入手,改进和加强宣传思想工作》,《求是》,2003年第10期。
    105.顾海良:《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 进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106.张翼星:《列宁主义与当代几种思潮的关系》,《攀登》,1996年第1期。
    107.王秀芝:《案例教学中需要研究的几个问题》,《中国高等教育》2006年第12期。
    108.陈国庆,胡军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要旨、基本理据与实现路径》,《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109.梅荣政:《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高校理论战线》,2007年第3期。
    110.赵曜:《当代中国社会思潮透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2年第1期。
    111.梅荣政:《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高校理论战线》,2007年第3期。
    112.马惠娣:《大旅游视野中的休闲产业》,《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113.俞可平:《和谐社会面面观》,《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1期,第5页。
    114.熊吉陵:《合作经济思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115.杨国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关联》,《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5期。
    116.常丽娜:《深化改革坚持科学发展共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0年第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