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生产与社会心理的转变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雅俗融合作为后现代时期最为引人瞩目的文化景象之一,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强劲之势影响着人类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正因如此,在当前时代背景中对其进行多维度的审视就显得尤为必要。但是,对于雅俗融合的研究并不应当仅仅是对纷繁杂芜的文化事实进行简单的现象罗列,而需在社会变化与文化发展的双向历史观照中,把握它的独特意义及本质内涵之所在。惟其如此,才能最终有助于达到一种关于后现代雅俗融合的真切认识与理解。
     基于这样的研究思路,本文在立足于当下的同时,采用文化社会学的相关方法,力图探寻雅俗融合的深层动机。第一章的研究重点是针对中西语境中的雅俗文化关系进行历史的描述与考察,展现其自身演变的总体风貌。第二章则从知识生产方式转变与雅俗融合的关系出发,指出网络整合与学科互涉作为后现代的两大新知识生产方式,对雅俗融合的推动具体表现为缩小大众与精英间在知识构成上的差距以及消除偏见、形成新的文化观念等诸多方面。由于知识生产方式转变带来的一系列文化观念的更新深远地影响到人类的社会心理,故在此维度之上探求社会心理转变对雅俗融合的影响是富有意义的尝试。第三章笔者着力考察并具体论述了彼此尊重与思维视觉化在破除雅俗之间的对立局面、促进二者互动与融合中所起到的巨大积极作用。结语部分,笔者在充分肯定雅俗融合具有文化进步意义的同时,指出媚俗化与敌对化倾向依然是横亘在雅俗融合进程中的两大障碍,并借助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总体说来,本文之所以将对后现代雅俗融合探讨的着力点放在知识生产方式与社会心理转变的层面,乃是对当前学术界大多从后现代的全球化、消费性及市场性等角度对雅俗融合进行泛化研究的一种反拨,凸显在后现代文化研究中最容易被忽视的细节。因此,本论文将秉承务实求真的作风,从这些看似不言自明但内涵极其丰富的层面去分析与把握后现代文化的雅俗融合。
As one of a most important culture Phenomenon in postmodern period,The fusion of Elegant culture and Popular culture is strongly affects all aspects of human life. So, it is necessary to examine it in the background of its multi-dimensional. But, for the study of refined fusion of numerous shall only needs the simple fact of cultural phenomenon, but in social listing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in history, the two-way on its unique connotation and meaning. As such, we can eventually help achieve a real initiative on postmodern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fusion.
     Based on this research, the paper based on the present at the same time, used the method of cultural sociology and tried to explore relevant alteration of fusion deep motivation. The first chapter of the research focus in the Chinese context is subversive historical cultural relations with the description, showing its own evolution of the overall style. Second from knowledge production mode and refined, points 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usion of network integration and interoperability discipline as two production mode, to obtain the fusion is subversive push specific performance of narrow elites in mass and between knowledge and eliminate the gap on the composition and form a new cultural concept prejudice, and other aspects. Because the knowledge production mode of series of cultural concepts updated lasting impact to the social psychology, human society in the dimension above to seek psychological change initiative is meaningful integration of trying. The third chapter of the author to examine and expounds mutual respect and visual thinking in breaking the opposite situation between the initiative to promote both interaction and fusion, as positive role. The author affirmed in refined, with progressive significance of cultural fusion, pointed out vulgar and hostile tendency is still in the process of integration across the initiative, and with two big obstacle of Bakhtin's dialogue theory,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Generally speaking,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the postmodern alteration in the fusion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and social psychological changes, but the level of current academic mostly from globalization, consumer and marketability angles of alteration of the research on the generalization fusion, an existing in the postmodern culture study neglected details. Therefore, this paper will follow the pragmatic realistic style, from these seem self-evident, but the rich connotation and its level to grasp the initiative and postmodernism.
引文
①维尔弗雷多·帕累托:《精英的兴衰》,刘北成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页。
    ①姚文放:《审美文化的内在构成——对于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之关系的历史考察》,《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8期。
    ②S·拉什:《后现代主义:一种社会学的阐释》,高飞乐译,《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0年第1期。
    ①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0页。
    ①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何兆武等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年版,第253页。
    ②德尼兹·加亚尔等:《欧洲史》,蔡鸿滨译,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第355页。
    
    
    ①瓦·康定斯基:《论艺术的精神》,查立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8、19、63页。
    ②戈蒂耶:《<莫班小姐>序言》,艾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③瓦尔特赫斯:《欧洲现代派画论》,宗白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0-51页。
    ④瓦尔特赫斯:《欧洲现代派画论》,宗白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7页。
    ①史蒂文·康纳:《后现代主义文化》,严忠志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23页。
    ①弗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唐小兵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45-148页。
    ②哈贝马斯:《公众领域的结构转型·序言》,曹卫东等译,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③朱丽·汤普森·克莱恩:《跨越边界——知识学科学科互涉》,姜智芹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7页。
    ①互联网周刊:搜索的十六年流变,http://idof.3mt.com.cn/article/frame/aspx
    ①http://zh.wikipedia.org/zh-cn/Wikipedia:%E5%85%B3%E4%BA%8E
    ②http://zh.wikipedia.org/zh-cn/Wikipedia:%E7%BB%9F%E8%AE%A1
    ①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王承绪等译,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1页。
    ②Gibbons, Michael .the new Production of Knowledge.SAGEPublications.Ltd,1994,Page11.
    ①福柯:《知识考古学》,谢强、马月译,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14页。
    ①费尔南·布罗代尔:《论历史》,刘北成、周立红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7页。
    ②朱丽·汤普森·克莱恩:《跨越边界——知识学科学科互涉》,姜智芹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2页。
    ③马克·布洛赫:《为历史学辩护》,张和生、程郁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8页。
    ①玛丽亚·露西娅·帕拉蕾丝-伯克:.《新史学:自白与对话》,彭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99页。
    
    ①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严蓓雯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20页。
    ②刘小枫、陈少明:《经典与解释——古典传统与自由教育》,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
    
    ①张国良:《二十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52-353页。
    ②萨义德:《世界·文本·批评家》,李自修译,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7页。
    ③《世界美术》,1981年第2期,第2-3页。
    ①麦克·费瑟斯通:《消费主义与后现代文化》,刘精明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200页。
    ②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王晓珏、宋伟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155页。
    ③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王晓珏、宋伟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221页。
    ①《草根的狂欢——最受关注新文化现象解读》, http://tech.qq.com/a/20061124/000275.htm
    ①彼得·科斯洛夫斯基:《后现代文化——技术发展的文化后果》,毛怡红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110页。
    
    ①尼古拉·米尔佐夫:《视觉文化导论》,倪伟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页。
    ②尼古拉·米尔佐夫:《什么是视觉文化?》,《文化研究》第三辑。
    ①翟文明:《图说经典——二十四史》,华文出版社,2009年版。
    ②姚文放:《文学理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90-202页、324页。
    
    ①《高仿品:普及名画还是扰乱市场》,《广州日报》2008年10月18日B16版。
    ②http://pic.csonline.com.cn/Photo/20090831/2_2_1654.HTM
    
    ①巴赫金:《诗学与访谈》,晓河、贾泽林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14页。
    ②巴赫金:《文本·对话与人文》,晓河、贾泽林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56页。
    ①巴赫金:《诗学与访谈》,晓河、贾泽林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21页。
    ②巴赫金:《诗学与访谈》,晓河、贾泽林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77页。
    ③巴赫金:《文本·对话与人文》,晓河、贾泽林译,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8年版,第322页。
    ④巴赫金:《诗学与访谈》,晓河、贾泽林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42页。
    ⑤巴赫金:《诗学与访谈》,晓河、贾泽林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40页。
    1.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2.[俄]瓦·康定斯基:《论艺术的精神》,查立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3.[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严蓓雯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
    4.邓尓麟:《钱穆与七房桥世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
    5.[俄]巴赫金:《文本·对话与人文》,晓河、贾泽林译,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8年版。
    6.[俄]巴赫金:《诗学与访谈》,晓河、贾泽林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7.[美]麦克·费瑟斯通:《消费主义与后现代文化》,刘精明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8.[法]德尼兹·加亚尔等:《欧洲史》,蔡鸿滨译,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
    9.姚文放:《文学理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0.[美]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王晓珏、宋伟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11.[英]史蒂文·康纳:《后现代主义文化》,严忠志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12.朱立元、李钧主编:《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3.[德]瓦尔特赫斯:《欧洲现代派画论》,宗白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4.[意]维尔弗雷多·帕累托:《精英的兴衰》,刘北成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5.张国良:《二十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16.[英]阿雷恩·鲍尔德温等:《文化研究导论》,陶东风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7.[德]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康乐、简惠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8.[美]杜威:《艺术即经验》,高建平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19.[美]朱丽·汤普森·克莱恩:《跨越边界——知识学科学科互涉》,姜智芹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0.[英]彼得·伯克:《欧洲近代早期的大众文化》,杨豫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1.[德]彼得·科斯洛夫斯基:《后现代文化——技术发展的文化后果》,毛怡红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22.[法]马克·布洛赫:《为历史学辩护》,张和生、程郁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3.[美]尼古拉·米尔佐夫:《视觉文化导论》,倪伟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4.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5.[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滕守尧、朱疆源译,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
    26.[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论历史》,刘北成、周立红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7.[法]戈蒂耶:《莫班小姐》,艾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
    28.[美]查尔斯·蒂利:《身份、边界与社会联系》,谢岳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
    29.[美]萨义德:《世界·文本·批评家》,李自修译,三联书店,2009年版。
    30.[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何兆武等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