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等教育功能的失调与调适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高等教育功能问题既是高等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更是意义重大的实践问题。在每一个重大改革时期或历史转型时期,都会引起新的争论和审视。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面临着社会转型而引发的巨大变革,高等教育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也引发了高等教育系统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甚至造成了人们对高等教育的信任危机。这些问题和危机本质上是因为高等教育没能有效地肩负起应有的历史使命,在功能上出现了偏离、遮敝和萎缩等失调现象。矛盾的解决既需要实践改革,同样也需要理论反思。因此,加强高等教育功能研究,深入剖析高等教育功能失调的现象与根源,探寻功能调适的合理路径,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紧紧围绕“高等教育功能失调与调适”这一主题,沿着“理论探讨——历史回顾——发展趋势——失调考察——优化调适”这一研究思路展开,除导论外,本研究共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对高等教育功能研究的相关理论探讨,由第二章构成。在当前的高等教育功能研究中,还存在着对功能与职能的混淆与误解,由此导致了研究对象的不确定性和研究范围的不一致性。因此,本章首先对研究涉及的一些基本概念进行了辨析,着重区分了高等教育功能与高等学校职能的区别与联系。本文认为,从静态来看,高等教育功能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与社会之间以一定的方式相互作用时表现出来的客观能力和产生的效果,具有自致性和客观性,其拓展是人们认识水平不断深化的结果。而高等学校职能是指社会赋予高等学校的职责,具有外赋性和主观性,其拓展是人们认同和赋权扩大的结果。高等教育功能是高等学校存在的内在依据,是高等学校职能的逻辑起点及基础。高等学校职能是高等教育功能的一种表现形式和存在状态,是高等教育功能制度化的结果。具体而言,高等学校职能是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为社会服务,而高等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如个体的社会化、个性化功能)、社会部分功能(如文化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等)、社会整体功能(如社会选拔、社会流动、社会分层等)。其次概述了系统理论、结构功能主义理论、教育病理学及其对高等教育功能研究的启示。然后探讨了高等教育功能研究的逻辑起点,认为人、文化(知识)和社会是构成高等教育功能的三重主体。从动态来看,在不同主体的功能期待下,高等教育采取不同的功能取向和功能行动,最后达致不同的功能结果,并且这一功能实现过程受到个人的需求意向、知识进化与演变、社会发展与需求、政府意识与责任、高教基础与资源等内外部因素的制约,因此高等教育功能研究应采取“实现过程——影响因素”的分析模式。而在高等教育功能实现与主体期待之间始终存在着失调与调适的张力运动,并且在不同的发展时期,高等教育功能失调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形式,进行调适的方法和程度也不同,社会变迁速度越快、性质越彻底,高等教育功能出现失调的可能性就越大,需要进行调适的力度就越强,范围也越广。
     第二部分是对高等教育功能失调与演变的历史考察,由第三章构成。首先,依据高等教育时间演变的“自然次序”和中心转换的“历史次序”,我国高等教育可分为传统高等教育时期、现代高等教育初建与分化时期、高等教育改造与整合时期、高等教育恢复与发展时期等四个时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高等教育功能在功能取向、功能行动和功能结果等方面均表现出不同的特征。高等教育功能变迁是高等教育随社会发展不断调适的结果,其中失调与调适相伴而行,外因与内因相互作用,外部因素影响较大,政府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然后,通过对17~18世纪欧洲传统高等教育、20世纪30~40年代日德高等教育、20世纪60~7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和20世纪70~80年代前苏联高等教育的衰退与危机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高等教育危机源于功能的失调,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是避免高等教育功能失调的前提,因此高等教育系统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必须正确处理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与高等教育之间的关系,必须保障高等教育的相对独立与学术自由。面对知识经济、社会转型等外部挑战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终身化、网络化等内部变化,高等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及时调适,实现功能取向的平衡与综合、功能行动的丰富与增效、功能结果的强化与拓展。
     第三部分是对高等教育功能失调与调适的现实考察,由第四章和第五章构成。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在功能上出现了全面的失调现象,在功能取向上表现为社会取向过重、文化取向萎缩和育人取向弱化,在功能行动上表现为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行为的偏差与失效,在功能结果上表现为重社会功能、轻个体功能;在社会功能中又重社会整合,轻合理分化;重社会适应,轻社会引领;重政治、经济功能,轻文化、科技功能。高等教育功能失调会给社会各界带来危害:在高教领域将导致忽视学生成长、育人质量下降,缺乏独立意识、批判精神散失,进而因整体形象坍塌引发发展危机;在学术界会导致道德滑坡、学术失范和环境恶化;在社会领域则造成功利思想泛滥、人文精神失落,机会分配不均、社会流动受阻,同时因发展动力不足而导致前进水平受限。功能失调的根源在于社会环境中政治体制、经济环境和文化观念等方面的制约,政府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缺陷,以及高等教育自身在观念、结构等方面的不足。针对当前情况,本文认为应该从社会、政府和高等教育三者入手进行功能调适,即调节社会需求,扩大社会参与;协调政府与高等学校的关系,进行合理分权、健全宏观调控、优化资源配置;从观念、行动、资源、结构、体制、机制等方面加大高教系统自身建设,从而实现高等教育功能的优化与调适。
     教育是人类最美好的希望,本文期望通过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功能失调现象的研究,使人们能够在我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前进历程中多一些理性的思考和审视,帮助高等教育回归本质,担负起自身的历史使命,真正成为社会的中心。
The func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which always brings about new dispute and contemplation in each period either of important reforms or of historical transitions, is a problem not only about fundamental theories, but also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t present,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is confronted with great transformation caused by social transition. Thorough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both its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a series of conflicts and problems have arisen. Even a crisis of confidence in higher education has been evoked. All those problems and crisis essentially result from higher education's failure of undertaking its due historical tasks and the maladjustment of its function, for example, deviation, obstruction, and loss of functions. We need to both implement reform and introspect over those problems theoretically in order to find a way out. Therefore, it is undoubtedly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strengthen researches on the func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make an in-depth analysis in its maladjustment and the causes, and inquire into rational ways to modulating the function.
     This thesis centers around such a theme as the maladjustment of func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modulation and discusses from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review of the past, trend of developing, inspection on maladjustment, to optimal modulation. Besides the introduction, it includes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which is the second chapter, discusses related theories about researches on the func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At present, confusion and misunderstanding about such two concepts as function and obligation still exist in the course of doing research on higher education, what result into indefinite objects and inconsistent scope of researching. Therefore, this chapter analyzes some basic concepts related to the research, and focuses on differentiating the func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obligation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displaying their connections. I hold that the functions refer to the objective abilities and effects brought about by the interaction in a certain way among internal factors in th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and between the system and society. They are spontaneous and objective and their development results from the deepening of people's cognition; while the obligations refer to duties that the society endows with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y are grantable and subjective and their development results from people's approval and the expansion of duties endowed. The func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are internal ground of the existence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logical starting point and basis of their obligations; while the obligations are expressive forms and existing statement as well as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the functions. Specifically speaking, the obligations include fostering talents, developing science and serving for the society; while the functions contain individual functions (such as socialization of individuals and functions of individuation), partial social functions (such as cultural functions, political functions and economic functions), and whole social functions (such as social selection, social flowing and social status division). Next, my thesis summarizes system theory, structural functionalism theory, educational pathology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researches of function, probes into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researches on higher education's functions, and holds that person, knowledge (culture) and society are three subjects of functions. According to various expectations of the three sides, higher education adopts different functional orientations and behaviors that have different effects. Moreover, the process of realizing such functions is restricted by both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such as individual demands, improvement and evolvement of knowledg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demands, consciousness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government, foundations and resources of higher education, etc. Therefore, the mode of analyzing "from process of realizing the functions to influencing factors" should be applied to researches on the func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However, maladjustment and modulation always exist between realization of the functions and expectations of the subjects. Furthermore, in different developing period, the maladjustment will have different nature and form, and we can modulate in different ways and to different extent. The more rapid and thorough the society changes, the more possible the maladjustment will be, so that we need to carry out the modulation in a more forcefully and extensively way.
     The second part, which is the third chapter, inspects the history of higher education' functions maladjustment and its evolvement. Firstly, according to the natural consequence and historical consequence, the evolve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periods, namely, the period of traditional higher education, the period of primary establishment and split of modern higher education, the period of higher education's transformation and integration, and the period of higher education's restor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different period, higher education has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in the orientation, behavior, and effects of its functions. The change of its functions results from the continuous modul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s the society progresses. In that process, maladjustment and modulation always go together, while the internal factors interacts with the external factors, of which the latter has much greater impact, and the government plays a decisive role. Secondly, through analyzing the decline and crisis of the traditional higher education of Europe in 17th and 18th century, higher education of Japan and Germany in 1930s and 1940s, higher education of China in 1960s and 1970s and higher education in Soviet Union in 1970s and 1980s, we can draw a conclusion that the crisis of higher education originates from the maladjustment of its functions and the prerequisite for avoiding the maladjustment is to follow the fundamental law of higher education's development. Therefore, to higher education, we must put talent cultivation first, properly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gher education and social factors, such as politics, economy, culture, etc, and ensure the relative independence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academic freedom. Confronted with the external challenges as knowledge-based economy and social transition, and the internal changes as populariz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lifelong tenure and networking, higher education have to advance with times, be modulated in due course, balanced and integrated in its functional orientation, enriched and increased in value of its behaviors, and intensified and expanded in its effects.
     The third part, which consists of the forth and fifth chapter, inspects the maladjustment and modul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s functions in reality. In the aspect of functional orientation, excessive emphasis has been given to social orientation, while inadequate emphasis to cultural orientation and talent cultivation orientation; in the aspect of functional behavior, deviation and ineffectiveness occur in the behavior of teaching, scientific researches and social service; and in the aspect of functional effects, more importance has been attached to social functions while less to individual functions. Moreover, inside the social functions, mor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social integration while less to proper split; more attention to social adaptation while less to social guidance; more attention to political and economic functions while less to cult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function. Functional maladjustment derives from the restriction of political structure, economic environment and cultural thought in the society, the defects in the educational management of the government, and the deficiency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aspects of thought and structure. Functional maladjust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will do harm to all sectors of society: in the field of higher teaching, it will lead to the belittlement of students' development, the decline in the quality of talent, students' lacking of the sense of independence and criticism, and then the destruction of students' whole image and crisis of their development; in academic circles, it will result into the decline of morals, anomie of learning and deterioration of academic environment; in social sphere, it will cause rampancy of utilitarianism, loss of humanities, unequal social distribution, blocked social flow, and then limited level of development due to the shortage of developing motivation. In view of existing situation, I hold that we should begin with such three sides of society, government and higher education, adjust social demands and enlarge people's participation; coordin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 an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perfect the macro control; intensify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from the aspects of thought, action, resource, structure and mechanism, thus realize the optimization and modul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s functions.
     Receiving education is the most fervent expectation of human beings. Through researching on functional maladjust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I hope my thesis can inspire people to think and survey the great-leap-forwar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in a more rational way, help it return to its essence and take on its historic undertakings, and thus become the center of the society.
引文
[1][美]菲利普·库姆斯著,赵宝恒等译:《世界教育危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7页.
    [2]Trevor Maddock,The Nature and Limits of Critical Theory in Education,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Theory,Vol.31,No.1,1999,p,49.
    [3]教育部:《199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0年5月30日.
    [4]教育部:《2006年全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7年6月8日。
    [5]吴敬琏:《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转引自熊丙奇著:《大学有问题》,四川出版集团,天地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1]钱理群,高远东编:《中国大学的问题与改革》,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4页.
    [2]《大学有问题》一书于2004年7月出版,直指中国当代高等教育的软肋,在全国高校以及全社会产生强烈反响,是2004年最畅销的教育研究类图书之一,被评论界称为第一本全面揭露中国大学尴尬现状、唤起莘莘学子反省大学生态环境、满足社会民众大学知情权、真实讲述我们与世界一流大学差距的图书。参看熊丙奇著:《大学有问题》,四川出版集团,天地出版社2004年版;熊丙奇著:《体制迷墙——大学问题高端访问》,四川出版集团,天地出版社2005年版.
    [3]陆有铨著:《躁动的百年——20世纪的教育历程》,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468页。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4-55页。
    [1]《保护动物就是拯救人类的心灵》,《新京报》,2005年12月7日。
    [2]《权威调查关注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http://www.zjol.com.cn/05china/system/2005/02/14/006058798.shtml,2005年2月14日。
    [3]郑然:《天津高校调整专业就业不好专业减招停招》,《城市快报》,2005年3月10日。
    [1]P.Bourdieu.The State Nobility:Elite Schools in the Field of Power.Cambridge:Polity Press,1996,p,1.
    [2]高耀明:《高等教育功能与高等学校职能探新》,《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6年第4期。
    [3]参见徐辉:《试析现代高等学校的六项基本职能》,《高等教育研究》1993年第4期;
    邓耀彩:《个人与文化:高校社会职能的两个出发点——兼与徐辉同志商榷》,《高等教育研究》1995年第1期;
    徐辉:《再谈现代高校的基本职能——答邓耀彩同志》,《高等教育研究》1995年第1期:
    邬大光,赵婷婷:《也谈高等教育的功能和高等学校的职能——兼与徐辉、邓耀彩商榷》,《高等教育研究》1995年第3期。
    [1]高耀明:《高等教育功能与高等学校职能探新》,《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6年第4期.
    [2]潘懋元和陈桂生等先生对功能与职能的含义及相互关系作过明确界定,但未能引起学界相应重视和应用.迄今为止,各类文献中对功能与职能的混用、误解屡见不鲜.参看潘懋元:《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研讨会上的发言》,载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研究课题组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陈桂生著:《教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57页;邬大光,赵婷婷:《也谈高等教育的功能和高等学校的职能——兼与徐辉、邓耀彩商榷》,《高等教育研究》1995年第3期。
    [3]候定凯、张德祥及周润智三位学者在其同名著作《高等教育社会学》中,运用社会学的视角和研究方法观察、分析高等教育的各个要素和活动,包括高等教育的功能。其中,候定凯分析了高等教育的社会流动、社会分层等功能;张德祥、周润智系统阐述了高等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的理论框架,初步分析了高等教育功能与作用的动态联结,以及高等教育与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高等教育功能分析视角。参看张德祥,周润智著:《高等教育社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候定凯著:《高等教育社会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参看刘道玉:《中国高校功能定位刻不容缓》,《高教探索》2007年第1期:周济:《现代大学要延伸功能》,《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年第6期。实际上,在这两篇文章中同样存在着“功能”与“职能”的交叉混用问题.
    [1]吴康宁著:《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91页。
    [2][美]伯顿·克拉克著,王承绪译:《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9-10页.
    [1]来自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林杰老师的交流。
    [2][英]约翰·亨利·纽曼著.徐辉等译:《大学的理想》,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1][德]威廉·冯·洪堡著,陈洪捷译:《论柏林高等学术机构的内部和外部组织》;转引自陈洪捷著:《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97-200页.
    [2]陈洪捷著:《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1页。
    [3][德]威廉·冯·洪堡著,陈洪捷译:《论柏林高等学术机构的内部和外部组织》,《高等教育论坛》1987年第1期.
    [1]候定凯著:《高等教育社会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6页。
    [2][美]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著,徐辉等译:《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0页.
    [3][美]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著.徐辉等译:《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8页.
    [4][美]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著,徐辉等译:《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
    [5][德]卡尔·雅斯贝尔斯著,邱立波译:《大学之理念》,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第22页.
    [1][德]卡尔·雅斯贝尔斯著,邱立波译:《大学之理念》,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第64页。
    [2][德]卡尔·雅斯贝尔斯著,邱立波译:《大学之理念》,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第22页.
    [3][德]卡尔·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149页。
    [4][美]克拉克·科尔著,陈学飞等译:《大学的功用》.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96页。
    [1][美]克拉克·科尔著,陈学飞等译:《大学的功用》,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80页.
    [2][英]阿什比著,滕大春等译:《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19-20页。
    [3][英]阿什比著,滕大春等译:《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148页。
    [4][英]阿什比著,滕大春等译:《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149页。
    [1][美]德里克·博克著.徐小洲等译:《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2页.
    [2][美]德里克·博克著,徐小洲等译:《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3页.
    [3]Clark Kerr.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Albany,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1,pp,4-5.
    [4]Clark Kerr.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Albany,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1,pp,58-60.
    [1][美]克拉克·克尔著,王承绪译:《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21世纪的问题》,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12-214页。
    [2][美]克拉克·克尔著,王承绪译:《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21世纪的问题》,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22页.
    [3]赵中建选编:《全球教育发展的研究热点——90年代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2-184页。
    [4]赵中建选编:《全球教育发展的研究热点——90年代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15-416页。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24页.
    [1]Lawrence J.Saha,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Elsevier Science Ltd.,1997,p,176.
    [2]参看谢维和著:《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一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7页;J.Wolthuis,Macro sociology(of Higher Education),in Burton R.Clark and Guy Neave(ed.),The Encyclopedia of Higher Education,Pergamon Press Ltd.,1992,p,1860.
    [3][德]马克思·韦伯著.于晓等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25页.
    [4][德]马克思·韦伯著,孙传钊译:《韦伯论大学》,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
    [5]张人杰主编:《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42-65页。
    [6]吴康宁著:《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5页。
    [1]谢维和著:《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一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0页.
    [2]布迪厄对教育问题极为关注,发表了大量有关教育的论著,以最初的出版时间为序,著作分别为《继承人》(1964)、《学术话语:语言误解和职业权力》(1965)、《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1970)、《学术人》(1984)、《国家精英》(1989),论文为“学校作为保守力量:学术与文化的不平等”(1966)、“教育系统与思想系统”(1967)、“学术出众与教育体系的价值”(1970)、“文化再生产与社会再生产”(1971)、“社会结构的变迁与对教育要求的变化”(1973)等。另外,布迪厄于1973年创办的杂志——《社会科学研究探索》,共有七期关于教育的专号。
    [3][法]皮埃尔·布迪厄,帕斯隆著,邢克超译:《再生产》,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9页。
    [4][美]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著,徐辉等译:《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55-57页。
    [5][美]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著,徐辉等译:《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30页.
    [1][美]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著,徐辉等译:《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26页.
    [2][美]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著.徐辉等译:《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33页.
    [3][美]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著,徐辉等译:《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26页.
    [4][美]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著,徐辉等译:《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57页。
    [5][西]奥尔特加·加塞特著,徐小洲等译:《大学的使命》,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51页。
    [6][西]奥尔特加·加塞特著,徐小洲等译:《大学的使命》,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56-57页。
    [7][西]奥尔特加·加塞特著,徐小洲等译:《大学的使命》,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56-57页.
    [1][德]卡尔·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140-141页.
    [2]Robert,Paul,Wolff.The Ideal of the University.Transaction Publishers,1969,p,13.
    [3]Robert,Paul,Wolff.The Ideal of the University.Transaction Publishers,1969,p,40.
    [4]Robert,Paul,Wolff.The Ideal of the University.Transaction Publishers,1969.pp,41-42.
    [5][英]阿什比著,滕大春等译:《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116页.
    [6][美]艾伦·布鲁姆著,缪青等译:《走向封闭的美国精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63页。
    [1][美]艾伦·布鲁姆著,缪青等译:《走向封闭的美国精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71-272页.
    [2]朱伟珏:《一种揭示教育不平等的社会学分析框架——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3]董仲舒著:《举贤良对策》
    [4]朱熹著:《大学章句·序》
    [5]蔡元培著:《蔡元培全集》(第3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10页。
    [6]高平叔编:《蔡元培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4页。
    [7]黄延复,刘述理编:《梅贻琦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71页.
    [1]《浙大日刊》,1936年9月23日;转引自:高奇著:《中国高等教育思想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26页.
    [2]蒋南翔:《纪念我国无产阶级教育家吴玉章同志》,《人民日报》,1984年1月14日.
    [3]高奇著:《中国高等教育思想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80-382页。
    [4]高耀明:《高等教育功能与高等学校职能探新》,《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6年第4期.
    [5]参看潘懋元:《新世纪高等教育思想的转变》,《中国高等教育》2001年第3、4期;吴启迪:《“全球化”时代的现代大学理念和制度创新》,《教育发展研究》2001年第7期:周济:《现代大学要延伸功能》,《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年第6期;闵维方:《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以北京大学为例》,《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9期;刘道玉:《中国高校功能定位刻不容缓》,《高教探索》2007年第1期.
    [1]潘懋元:《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研讨会上的发言》;转引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研究课题组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2]邬大光.赵婷婷:《也谈高等教育的功能和高等学校的职能——兼与徐辉、邓耀彩商榷》,《高等教育研究》1995年第3期.
    [3]张应强:《高等学校社会职能及相关问题研究评析》,《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7年第3期.
    [4]章仁彪:《走出“象牙塔”之后:大学的功能与责任》,《复旦教育论坛》2005年第3期。
    [1]薛天祥主编:《高等教育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9页.
    [2]董泽芳,张国强:《科学发展观与高等教育和谐发展》,《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第1期.
    [3]王亚朴主编:《高等教育十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80页.
    [4]徐小洲等著:《高等教育论——跨学科的观点》,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5]别敦荣:《从高等教育角度简评教育功能论争》,《中国电力教育》1995年第2期.
    [6]参看邬大光,赵婷婷:《也谈高等教育的功能和高等学校的职能——兼与徐辉、邓耀彩商榷》,《高等教育研究》1995年第3期;刘尧:《高等教育功能和高等学校职能研究要科学化》,《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6年第2期;徐辉:《再谈现代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答邓耀彩同志》,《高等教育研究》1995年第1期。蓝劲松:《略论高等教育的功能》,《中国电力教育》1995年第2期。
    [7]何坎,孙云,黄家泉:《高等教育功能论纲》;转引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研究课题组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参看赵江,张西方:《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的功能与释放》,《洛阳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徐东:《发掘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9年第6期;段景智,姜守厚:《试论高等教育的批判、前瞻功能》,《中国高教研究》2000年第1期;廉志端:《知识经济与我国高等教育新功能初探》,《兰州商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潘艺林:《批判功能是高等教育的亲本功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年第4期;冯国森:《试论高等教育社会调剂功能》,《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刘静文:《知识与教化:中国高等教育的功能》,《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年第2期;徐佳明:《试论未来高等教育的创新功能》,《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年第5期;方展画:《在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对高等教育功能的再认识——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发展阶段论批判》,《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第9期;王璇:《论高等教育的谋生功能与乐生功能》,《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康瑜:《试论全球化视角下高等教育的社会批判功能》,《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第9期;陆有铨:《21世纪的行动增强大学的批判功能》,《教育发展研究》1999年第3期;曲庆彪:《大学教育社会功能的发展与创新》,《理论界》2004年第5期;陈伟:《论高等教育的学术产业化功能》,《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浩歌:《着力提升大学的引领文化功能》,《中国高等教育》2006年第18期;杨一鸣,朱小曼:《新知识观与现代大学的功能转型》,《江苏高教》2001年第2期.
    [2]邬大光,赵婷婷:《也谈高等教育的功能和高等学校的职能——兼与徐辉、邓耀彩商榷》,《高等教育研究》1995年第3期。
    [3]参看薛天祥主编:《高等教育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9页;徐辉:《再谈现代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答邓耀彩同志》,《高等教育研究》1995年第1期;刘尧:《高等教育功能和高等学校职能研究要科学化》,《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6年第2期.
    [4]潘懋元,朱国仁:《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文化选择与创造》,《高等教育研究》1995年第1期。
    [5]张应强著:《文化视野中的高等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6页。
    [6]高耀明:《高等教育功能与高等学校职能探新》,《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6年第4期.
    [7]颜丙峰:《知识社会高等教育功能的重新审视》,《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第5期。
    [8]参看吴康宁著:《教育社会功能新论》,《高等教育研究》1996年第3期;赵文华著:《高等教育系统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51页:杨平:《论高等教育的功能效应与服务特性》,《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1]王守恒,姚守先:《现代高等教育隐性职能探析》,《高等教育研究》1995年第3期。
    [2]赵文华著:《高等教育系统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52页.
    [3]颜丙峰:《知识社会高等教育功能的重新审视》,《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第5期.
    [4]赵婷婷:《高等教育与普通教育社会功能形成之比较——兼与吴康宁教授商榷》,《高等教育研究》1997年第1期.
    [5]薛天祥主编:《高等教育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9页。
    [6]潘懋元:《新世纪高等教育思想的转变》,《中国高等教育》2001年第3、4期。
    [1]董泽芳,张国强:《科学发展观与高等教育和谐发展》,《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第1期。
    [2]张应强:《现代化的忧思与高等教育的使命》,《高等教育研究》1999年第6期.
    [3]别敦荣:《学科规训与大学教育功能》,《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4]张德祥,周润智著:《高等教育社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02-204页。
    [5]任初明,黄元国:《简论中国古代大学教育功能的偏向》,《交通高教研究》2002年第2期。
    [6]黄鹂:《浅析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功能》,《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年第1期。
    [7]缪新忠:《社会学视野下的教育功能分析——兼论高等教育的扩张》,《天府新论》2006年第6期。
    [1]潘懋元,王伟廉主编:《高等教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2]薛天祥主编:《高等教育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赵文华著:《高等教育系统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唐玉光,房剑森著:《高等教育改革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徐小洲等著:《高等教育论——跨学科的观点》,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张德祥.周润智著:《高等教育社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候定凯著:《高等教育社会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钱民辉著:《教育社会学——现代性的思考与建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潘艺林:《论高等教育的批判功能》,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博士学位论文。
    [3]李建强:《大学的理想与理想的大学——赫钦斯高等教育思想研究》,河北大学2000年博士学位论文.第57页.
    [4]马廷奇:《大学组织的变革与制度创新》,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第70页.
    [5]季诚钧:《大学组织属性与结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第70页.
    [1]参看谢维和著:《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一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0-63页.
    [2][美]伯顿·克拉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9页。
    [3]张德祥,周润智著:《高等教育社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2页。
    [1][美]莫顿·亨特著,郑建宏等译:《社会研究方法新论》,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页.
    [1]贝磊,古鼎议著:《香港与澳门的教育与社会:从比较角度看延续与变化》,香港大学比较教育研究中心2002年版,第198页;转引自王晓阳著:《大学社会功能比较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7页。
    [1][德]马克斯·韦伯著,杨富斌译:《社会科学方法论》,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34页。
    [2]Daniel Kolak,Lovers of Wisdom:An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 with Integrated Readings.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2,p,ⅹⅸ-ⅹⅹ.
    [3]杨平:《论高等教育的功能效应与服务特性》,《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1][美]奈勒著,吕千飞,张曼真等译:《世界教育概览》,知识出版社1980年版.第101页。
    [2]汪永铨主编:《教育大辞典》(第3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60页。
    [3]潘懋元主编:《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6页.
    [4][日]《新教育社会学辞典》,日本东洋馆出版社1986年版,第289页;转引自张澜,温松岩:《“高等教育”和“大学”概念的界定与分析》,《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5年第4期.
    [5]赵中建选编:《全球教育发展的研究热点——90年代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2页。
    [6]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第94页。
    [7][英]德·朗特里著,杨寿宁,杜维坤译:《西方教育辞典》,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124页。
    [8]Fritz.Machlup.The Illusion of Universal Higher education,Sidney Hook,Paul Kurtz,Miro Todorovich,.Published by Prometheus Books,secend printing,1974,p,7.
    [1]汪永铨主编:《教育大辞典》(第3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45页.
    [2]需要加以申明的是,正如一切概念类型在外延和内涵上都不是对其所“指称”的现象完整元遗、绝对排他的描述和概括一样,“高等学校”与“高等教育”在内涵和外延上也有着分化、聚合和交叉现象。因为高等教育活动必须依赖一定的机构载体——高等学校,所以上述两个概念会在文中不同的情景下交替出现。同时,长期以来人们在实践中对上述概念的一些笼统用法,也使得本研究中在“高等学校”、“高等教育”等概念的使用上时有跳跃,这点在文献应用上表现更为明显。但这对本研究的论述并不会有太大影响,因为我们对上述概念的使用和选择,遵循一个基本的视角,即强调的是各概念主体共同的核心——围绕一种教育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功能”。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438页.
    [4]《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第508页。
    [1]鲁洁主编:《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611页。
    [2][日]富永健一著,严立贤等译:《社会学原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155页。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616页。
    [4]朱国仁:《高等学校发展知识职能的产生与演变》,《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8年第3期。
    [5]董泽芳,张国强:《科学发展观与高等教育和谐发展》,《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第1期.
    [1]潘懋元:《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研讨会上的发言》;转引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研究课题组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周倩:《孕育还是新生:大学职能发展的审视》,《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第4期.
    [2]李文长,朱国仁等编:《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第55页.
    [3]钟启泉:《教学与研究的关系——高等教育功能的教育学考察》,《上海高教研究》1999年第6期。
    [4]王晓华,任胜洪:《知识社会:高等教育职能的超越与整合》,《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5][美]克拉克·科尔著,陈学飞等译:《大学的功用》,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07页。
    [1]安文铸著:《现代教育管理学引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51页。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64页。
    [1]杨小微主编:《教育研究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26-127页.
    [2]参看安文铸著:《现代教育管理学引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五章有关内容。
    [3]赵文华著:《高等教育系统论》,广西师范大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5页.
    [4]展立新:《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对立统一及其对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影响》,《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第4期.
    [5][美]菲利普著,吴忠,陈昕,刘源译:《社会科学中的整体论思想》,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67-68页.
    [1]叶澜著:《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95-196页。
    [2][美]乔纳森·特纳著,邱泽奇等译:《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8-19页。
    [1][美]T.帕森斯著,张明德等译:《社会行动的结构》,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48-56页.
    [2][美]T.帕森斯著,张明德等译:《社会行动的结构》,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843页.
    [3][美]杰弗里·亚历山大著,贾春增等译:《社会学二十讲:二战以来的发展》,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67-79页.
    [4]根据吴康宁和亚历山大相关论述绘制,参阅:[美]杰弗里·亚历山大著,贾春增等译:《社会学二十讲:二战以来的发展》,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68页;吴康宁著:《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2页。
    [1][美]罗伯特·金·墨顿著,何凡兴等译:《论理论社会学》,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第138-139页.
    [2][美]罗伯特·金·墨顿著,林聚任等译:《社会研究与社会政策》,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80-90页.
    [3][美]罗伯特·金·墨顿著,何凡兴等译:《论理论社会学》,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第137-143页.
    [4]谢维和著:《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一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5页.
    [5]参看[法]埃米尔·涂尔干著:《教育及其性质与作用》;转引自张人杰主编:《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23页.
    [6]参看[美]塔尔科特·帕森斯著:《教育及其性质与作用》:转引自张人杰主编:《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506-529页。
    [1]谢维和著:《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一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7页.
    [2]王树生:《大学的功能与价值关怀的剥离——一种结构功能主义的视角》,《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3]侯定凯著:《高等教育社会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页。
    [4]展立新:《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对立统一及其对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影响》,《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第4期。
    [5][德]马克斯·韦伯著,韩水法等译:《社会科学方法论》,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第6页。
    [1]谭光鼎,王丽云主编:《教育社会学:人物与思想》,台湾高等教育出版公司2006年版,第128页。
    [2][美]罗伯特·金·墨顿著,何凡兴等译:《论理论社会学》,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第115页。
    [3][日]青井和夫著,刘振英译:《社会学原理》,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94页。
    [1][法]爱弥儿·涂尔干著,胡伟译:《社会学研究方法论》,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48页.
    [2][日]新崛通也著,吴康宁译:《现代教育的病理——教育病理学结构》:转引自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育与社会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555-556页。
    [3][日]新崛通也著,吴康宁译:《现代教育的病理——教育病理学结构》;转引自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育与社会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562页。
    [1]原文中为“脱逸”行为,出于语言习惯,国内学者张德祥、周润智等将其转译为“失范”。
    [2][日]大桥薰主编,王薇译:《现代教育的病理》;转引自张人杰主编:《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486页。
    [3]石鸥著:《教学病理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参看陶学文:《试析我国高校教学及管理疾病的致病因素——我国传统教育对高校教学及管理的负面影响》,《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3期;石鸥,王昌善:《高校教学及其管理的病症探查与成因解读——大学教学病理研究之一》,《湖南师大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1期.
    [2]张德祥,周润智著:《高等教育社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02-210页。
    [1]黄济著:《教育哲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16页。
    [2]邬大光,赵婷婷:《也谈高等教育的功能和高等学校的职能——兼与徐辉、邓耀彩商榷》,《高等教育研究》1995年第3期.
    [3][苏]列宁:《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85-86页。
    [4][德]黑格尔著,杨一芝译:《逻辑学》(上卷),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20页。
    [1]薛天祥,谢安邦,唐玉光:《建立高等教育学理论体系的思考》,《中国高教研究》1994年第1期.
    [2][美]伯顿·克拉克主编,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07页.
    [3]符娟明著:《比较高等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66页。
    [4]曲士培著:《中国大学教育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4页。
    [5]David Thenuwara Gamage.Evaluation of Universities and Changing Patterns of Governance and dministration.Karunaratne and Sons Ltd.SriLanka.1996,p,13.
    [6][美]伯顿·R·克拉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2页。
    [1][美]伯顿·R·克拉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4页。
    [2]参看赵婷婷:《高等教育与普通教育社会功能形成之比较——兼与吴康宁教授商榷》,《高等教育研究》1997年第1期。
    [3]邓耀彩:《个人与文化:高校社会职能的两个出发点》,《高等教育研究》1995年第1期。
    [1]潘懋元:《全面深入地认识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研究》1996年第11期。
    [1]吴康宁著:《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00-413页:参看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9-52页.
    [2]赵文华著:《高等教育系统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47-152页。
    [3]王晓阳著:《大学社会功能比较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3-65页。
    [1]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编:《高等教育论文集》,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03页.
    [2]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编著:《西洋教育思想》(下),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9年版,第908页.
    [3]Hutchins,R.M.Education for Freedom.Baton Rouge,La.: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43,pp,23-24.
    [4]陈桂生著:《教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02-203页。
    [5][美]约翰·S·布鲁贝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4页.
    [6][德]威廉·冯·洪堡著:《柏林科学院就职演说辞》;转引自陈洪捷著:《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2页.
    [1]参看邓耀彩:《个人与文化:高校社会职能的两个出发点》,《高等教育研究》1995年第1期:王伟廉著:《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42页.
    [2]吴康宁著:《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04页。
    [3][日]天野郁夫著:《社会选拔与教育》;转引自张人杰主编:《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55页。
    [1]谢维和著:《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一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3页.
    [2]谢维和著:《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一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0页.
    [3]吴康宁著:《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06-411页。
    [4]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教育功能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根据功能方向,可以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墨顿);根据功能的可识别特征,可以分为显性功能和隐形功能(墨顿);根据功能的层次,可以分为初级功能和次级功能(吴康宁);根据功能的哲学层面,可以分为本体功能和派生功能(董泽芳),基本功能和特殊功能(邬大光等);根据功能的实际效用,可以分为社会化功能、选拔与分配功能(迪尔凯姆、帕森斯),整合功能与分化功能(费里波夫),导向功能与传递功能(马和民)等,不一而足。但一般而言,从教育功能对社会和个体需要的满足出发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高度的认同度。本研究重在考察功能结果的事实层面和实际效应,因此也主要依据此划分维度。
    [1]阿什比还指出:“就美国来说,最突出的力量来自请求入学者的压力;就苏联来说,最突出的力量是向学校抽调毕业生的‘吸力',或称人才的需要;就德国以及不久以前的英国来说,最突出的力量是大学体系自身的内在逻辑。”[英]阿什比著,滕大春等译:《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113-114页。
    [2][南斯拉夫]德拉高尔朱布·纳伊曼著,令华等译:《世界高等教育的探讨》,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4页。
    [3][美]克拉克·科尔著,陈学飞等译:《大学的功用》,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3-34页.
    [1]杨广云,谢作栩:《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速度的探讨》,《上海高教研究》1997年第8期。
    [2][美]菲利普·G·阿特巴赫著,符娟明等译:《比较高等教育》,文化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28页.
    [3][美]伯顿·克拉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30页.
    [4][美]克拉克·科尔著,陈学飞等译:《大学的功用》,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74页。
    [1][美]菲利普·G·阿特巴赫著.符娟明等译:《比较高等教育》,文化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90-91页。
    [1]赵文华著:《高等教育系统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14页。
    [1]L.J.Saha and J.Zubrzycki(Ed.),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Pressed in the Pergamou,1997,p,16.
    [2][美]伯顿·R·克拉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首页。
    [3]贺国庆:《近代德国大学科学研究职能的发展和影响》,《河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4期。
    [1]别敦荣:《大众化与高等教育组织变革》,《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年第1期。
    [2]参看姚启和著:《高等教育管理学》,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32页。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137页。
    [2]马和民著:《新编教育社会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68页。
    [1][美]罗伯特·K·默顿著,唐少杰等译:《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第102-105页.
    [1]董泽芳,沈百福著:《百川归海——教育分流研究与国民教育分流意向调查》,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8页。
    [2]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第1050页。
    [1]贺国庆等著:《外国高等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02页。
    [1]袁振国主编:《当代中国教育思潮》,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86页。
    [2]参看雷鸣强著:《教育功效观》,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01-203页。
    [3]毛礼锐等编:《中国古代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203-204页。
    [4]毛礼锐等主编:《中国教育通史》(第四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89-113页。
    [1]关于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学界尚存争论。一说有四千年历史,可从夏、商之代算起,认为夏商时期不仅设立了学校,而且有小学和大学之分。而后,经春秋时代的养士制度与百家争鸣、汉代的太学、唐宋之后的书院教育、清代的洋务学堂,直至京师大学堂的建立揭开现代高等教育的序幕。虽然此后我国高等教育大量地吸收和借鉴了西方高等教育的思想、制度和内容,但这些都是建立在我国几千年的高等教育积淀基础之上。(此种观点可参看熊明安编著:《中国高等教育史》,重庆出版社1983年版;高奇著《中国高等教育思想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曲士培著:《中国大学教育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涂又光著:《中国高等教育史论》,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另说,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始于清末,以洋务学堂发轫,以京师大学堂的建立为正式开始之标志。虽然我国古代大学教育源远流长,但其办学基础、办学特点、价值取向、制度模式、组织结构、教学体制等与现代高等教育差别甚巨,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古代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此种观点可参看郑登云编著:《中国高等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加]许美德著:《中国大学1895—1995:一个文化冲突的世纪》,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陈平原著:《中国大学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我们认为,高等教育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发展的概念,即便是公认的现代高等教育源头——中世纪大学,在其产生之初,也并不具有今天的高等教育概念的所有特征,如与中学、小学相衔接,中学后等。其次现代高等教育概念是一个西方舶来品,任何非西方的原生事物,都不会与之完全吻合。但如同古希腊学园和阿拉伯大学可以称为外国古代高等教育一样,我们认为,前述我国的太学、书院等机构居于当时教育体系之顶端,研习高深学问,其教育活动称为我国古代高等教育似无不妥。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8页。
    [1]闵维方:《中国高等教育——历史与未来》:转引自:[美]菲利普·G·阿特巴赫,[日]马越彻主编,邓红风译:《亚洲的大学——历史与未来》,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7页.
    [2]荀渊:《中国高等教育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2页。
    [3]熊明安编著:《中国高等教育史》,重庆出版社1983年版,第25页.
    [4]郑登云编著:《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6页。
    [5]曲士培著:《中国大学教育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2页.
    [1]曲士著:《中国大学教育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4页。
    [2]《论语·述而》
    [3]涂又光著:《中国高等教育史论》,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217页。
    [4]毛礼锐主编:《中国教育史简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89页。
    [5]Siyu Deng.Chinese Influence on the Western Examination System.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Vol.7,No.4,1942,p,290.
    [1]毛礼锐,沈灌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第5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03页。
    [2]毛礼锐,沈灌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第4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16页。
    [3]曲士培著:《中国大学教育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29页。
    [1][加]许美德著,许洁英主译:《中国大学1895—1995:一个文化冲突的世纪》,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3页。
    [2]1938年到1941年间,国民党政府为了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控制,加大了大学生入学资格审查,设立了全国统一的招生委员会,出台《国立各院校统一招生办法大纲》等政策,进行全国统一招生。
    [2][加]许美德著,许洁英主译:《中国大学1895—1995:一个文化冲突的世纪》,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7页。
    [1][加]许美德著,许洁英主译:《中国大学1895—1995:一个文化冲突的世纪》,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5页.
    [2]毛礼锐,沈灌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第6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9页。
    [3]《人民日报》,1950年6月14日:转引自:[加]许美德著,许洁英主译:《中国大学1895—1995:一个文化冲突的世纪》,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07页。
    [1]毛礼锐,沈灌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第6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15页。
    [2]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32页.
    [3]毛礼锐,沈灌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第6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80页。
    [4]《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编:《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版.第43页.
    [5]《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编:《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版,第338页.
    [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人民日报》,1958年9月20日。
    [7][加]许美德著,许洁英主译:《中国大学1895-1995:一个文化冲突的世纪》,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33页。
    [1]《周恩来教育文选》,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02-139页.
    [2]Leo A.Orleans,Professional Manpower and Education in Communist China(Washington,D.C: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1960,p,114.
    [3][加]许美德著,许洁英主译:《中国大学1895-1995:一个文化冲突的世纪》.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8页。
    [4]高等教育部编:《高教简讯》(增刊)第7期,1966年2月19日.
    [5][加]许美德著,许洁英主译:《中国大学1895-1995:一个文化冲突的世纪》,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19页。
    [1][加]许美德著,许洁英主译:《中国大学1895-1995:一个文化冲突的世纪》。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56页。
    [2]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年5月27日发布.
    [1][加]许美德著,许洁英主译:《中国大学1895-1995:一个文化冲突的世纪》,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68页.
    [2]毛礼锐,沈灌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第6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97-299页。
    [3]余立主编:《中国高等教育史》(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29页.
    [4][加]许美德著,许洁英主译:《中国大学1895-1995:一个文化冲突的世纪》,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60页。
    [5]毛礼锐,沈灌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第6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77页。
    [1]董宝良主编:《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史》,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8-85页.
    [2]《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编:《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版,第338页.
    [1][英]罗素著,马元德译:《西方哲学史》(下),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43页。
    [2]Sheldon Rothblatt,The Revolution of the Dons,Faber and Faber Ltd,London,1968,p,18.
    [3]贺国庆等著:《外国高等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77页。
    [1]Ashby,E.Technology and the Academics,St Martin's Press Inc,1984,p,18.
    [2]Ashby,E.Technology and the Academics,St Martin's Press Inc,1984,p,5.
    [3]Walter Ruegg,A History of the University in Europe,Vol.2,University in Early Modern Europe,1500-1800,pp.313-316.转引自:贺国庆等著:《外国高等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76页.
    [4]Helen M.Jewell,Education in Early Modem England,Great Britain:MaCmillan Press Ltd,1998,pp,28-65.
    [5]滕大春主编:《外国教育通史》(第3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79页.
    [6][英]贝尔纳著,伍况甫译:《历史上的科学》,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310页。
    [7][美]伯顿·克拉克主编,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5页.
    [1]贺国庆等著:《外国高等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02页.
    [2]Charles E.McClelland,State,Society,and University in Germany,1700-1914,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0,p.28.转引自:贺国庆等著:《外国高等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02-103页.
    [3]潘懋元,朱国仁:《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文化选择与创造》,《高等教育研究》1995年第1期。
    [4]贺国庆等著:《外国高等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95页。
    [1]黄福涛主编:《外国高等教育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19页.
    [2]参看贺国庆等著:《外国高等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406-411页。
    [3]吴式颖主编:《外国现代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249页。
    [4]吴式颖主编:《外国现代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248页。
    [1][苏]康斯坦丁诺夫主编:《世界教育史纲》(第3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54年版,第386页;转引自:贺国庆等著:《外国高等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411页。
    [2]贺国庆等著:《外国高等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95页.
    [3]贺国庆等著:《外国高等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96页。
    [4]参看滕大春主编:《外国教育通史》(第5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489-490页.
    [1]滕大春主编:《外国教育通史》(第5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206页.
    [2]1966年5月7日,毛泽东看到解放军总后勤部《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农副业生产的报告》后,给林彪写了一封信,信中提到:“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这就是“五七指示”。参看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99页。
    [1]毛礼锐、沈灌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第6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80页.
    [2]闵维方:《中国高等教育——历史与未来》;转引自:[美]菲利普·G·阿特巴赫、[日]马越彻主编、邓红风译:《亚洲的大学——历史与未来》,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0页。
    [3]1968年,毛泽东发布“七·二一”指示指出,大学还是要办……但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遵照“七·二一”指示精神,上海机床厂创办了“七·二一”工人大学,此后许多地方都办了类似的大学,但大多数质量很低,名不副实。参看《从上海机床厂看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道路》,《人民日报》,1968年7月22日。
    [4]参看高奇著:《中国高等教育思想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08页。
    [1]《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编:《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版,第82页.
    [2]曲士培著:《中国大学教育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33页.
    [3]席宣,金春明著:《“文化大革命”简史》,中央党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1]黄福涛主编:《外国高等教育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07页。
    [2]滕大春主编:《外国教育通史》(第6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35-36页。
    [3]贺国庆等著:《外国高等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561页。
    [1]国家教育委员会教育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编:《当代国际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向》,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35-36页.
    [2]贺国庆等著:《外国高等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558页。
    [1]冉云飞著:《沉疴:中国教育的危机与批判》,南方出版社1999年版,第373页。
    [2]参看董宝良主编:《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史》,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92页。
    [1]参看赵中建选编:《全球教育发展的研究热点——90年代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54页.
    [2][美]伯顿·克拉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6页。
    [1]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编,杨宏进,薛澜译:《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
    [2]王晓华等:《知识社会高等教育职能的超越与整合》,《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3]钮茂生:《在中央国家机关共青团工作会议上的讲话》,http://www.zgg.org.cn/2004-07/07/content_2450495.htm,2004年12月20日.
    [4]张名选:《扩展高等教育规模的理念》,《高等教育研究》1999年第4期。
    [1]朱国仁:《知识经济时代高等学校的职能》,《机械工业高教研究》1999年第2期.
    [2][法]保尔·朗格朗著,周南照,陈树清译:《终身教育引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办公室,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128页。
    [3]李培林:《另一支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5期。
    [4]陆学艺,景天魁主编:《转型中的中国社会》,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页。
    [1]宋林飞:《中国社会转型的趋势、代价及其度量》,《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2]张琢:《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的量化分析》,《社会学》2000年第4期。
    [3]参看董泽芳:《高等教育公平观与高等教育分流》,《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4]袁智慧:《我国社会转型对教育研究主题变迁影响之分析》,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硕士学位论文,第5页.
    [1]Ramirez,F.O.& Riddle.The Expansion of Higher Education.In P.G.Altbach(Ed.).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An Encyclopedia.Chicago:St.James Press.1991.
    [2]纪宝成:《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挑战与对策》,《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第7期.
    [3]赵中建选编:《全球教育发展的研究热点——90年代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8页.
    [4][美]马丁·特罗:《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9年第1期。
    [5]邬大光:《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内涵与价值——与马丁·特罗教授的对话》,《高等教育研究》2003年第6期。
    [6][美]马丁·特罗:《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9年第1期.
    [1][法]保尔·朗格朗著,周南照,陈树清译:《终身教育引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办公室,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128页。
    [2]参看杨汉清,韩骅编著:《比较高等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331-332页。
    [1]参看顾明远:《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经验》,《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2]杨德广:《面向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五大发展目标》,《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3期.
    [3]陈学飞等:《国际化——90年代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94年第4期.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网站:http://www.uis,unesco.org/;转引自:王亚飞:《发达国家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及其启示》,《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5]Rudner M.International trade in higher education services in the Asia Pacific Region:The ASEAN experience and the role of APEC,World Competition.1998.vol.21.no.1.pp,87-115.
    [6]方红:《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特点与趋势》,《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7]吕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国留学总人数已超过100万人》,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7-02/26/content_5775966.htm,2007年02月26日.
    [8]邹德浩:《中国留学生人数居全球之冠》,《人民日报》,2006年6月2日。
    [1]国家留学网:《2006年来华留学生人数又创历史新高》.http://www.csc.edu.cn/gb/readarticle/readarticle.asp?articleid=2560.
    [2]周济:《扩大开放、规范管理、积极推进——教育部部长周济就贯彻实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答记者问》,《中国教育报》,2003年4月5日.
    [3]教育部:《部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相关信息说明》,http://www.moe.gov.cn/edoas/websitc18/top_zwhzbx.jsp.2007年8月9日。
    [4]顾明远:《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经验》,《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5]参看朴雪涛:《制度变迁视角下的三种大学类型》,《辽宁教育研究》2004年第4期。
    [1][英]约翰·亨利·纽曼著,徐辉等译:《大学的理想》,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2]闵维方:《发展知识经济的关键与大学的使命》,《教育研究》1998年第9期。
    [1]参看王晓华:《知识社会高等教育职能的超越与整合》,《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2]陆有铨,潘艺林:《21世纪的行动:增强大学的批判功能》,《教育发展研究》1999年第3期。
    [1][英]拉尔夫·H·特纳:《赞助性流动、竞争性流动和学校教育》:转引自:张人杰主编:《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91-92页。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页。
    [1][法]埃米尔·迪尔凯姆著,胡伟译:《社会学方法的规则》,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23页。
    [2]郑超:《教育部下发文件,就业不好的专业减招或停止招生》,《北京娱乐信报》,2005年3月1日.
    [3][德]卡尔·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149页。
    [1]参看张应强:《现代化的忧思与高等教育的使命》.《高等教育研究》1999年第6期。
    [2]新浪—中青报调查:《你觉得中国的大学办得成功吗?》,http://edu.sina.com.cn/y/i/2005-08-17/155841880.html,2005年8月17日。
    [1]中国教育在线:《2006年全国各省市高考报名人数及录取率》,http://www.eol.cn/lqzc_2916/20070212/t20070212-219249.shtml,2007年2月12日。
    [2]《权威调查关注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http://www.zjol.com.cn/05china/system/2005/02/14/006058798.shtml,2005年2月14日。
    [3]何喜刚:《对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反思》,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
    [4]王伟宜:《不同社会阶层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的研究》,《民办教育研究》2005年第4期。
    [1]杨东平著:《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31页.
    [2]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状况》,《光明日报》,2005年8月25日。
    [3]杨东平著:《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7页.
    [4]新浪教育:《透视甘德怀北大考博事件》,http://edu.sina.com.cn/focus/gdhkb/.
    [5]张嫣:《特殊人才特殊对待?透视刘翔“硕博连读”事件》,《外滩画报》,2004年11月6日.
    [6]网易教育频道:《关注:北航招生“H闻”》http://education.163.com/edu2004/editor_2004/huanti/040816_150723.html.
    [7]网易教育频道:《女大学生为什么和教授性交易?》,http://education.163.com/05/1230/14/267PG18300291MUO.html。
    [1]《书教得再好也还是个讲师,学生千篇文悼大学讲师》,http://www.cnblogs.com/s5689412/archive/2005/04/04/132097.html.
    [2]王英杰,刘慧珍主编:《2005:中国教育发展报告——高等教育的发展、问题与对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8页。
    [1]王英杰:《大学危机:不容忽视的难题》,《探索与争鸣》2005年第3期.
    [2]陈学飞.金红梅:《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质量与问题》:转引自:《2005:中国教育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72-73页。
    [3]潘懋元:《规模、速度、质量、特色——中国当前高等教育发展中的若干问题》,《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第1期.
    [4]贺德方:《从科技论文世界排名提升看中国科技核心竞争力》,《科技日报》,2006年11月8日。
    [5]《2005全球竞争力排名:芬兰居首位、中国排49位》,《北京青年报》,2005年9月22日.
    [1][美]华勒斯坦等著,刘健芝等译:《学科 知识 权力》,三联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第139-140页.
    [2]徐彬:《原始性创新不能被“一票否决”》,《科学时报》,2002年3月11日。
    [1][美]克拉克·克尔著,王承绪译:《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21世纪的问题》,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76-177页.
    [2]苏力著:《法律与文学:以中国传统戏剧为材料》,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321页。
    [3][美]杰弗里·C·戈德法布主编,杨信彰,周恒译:《“民主”社会中的知识分子》,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44页.
    [1]新浪—中青报调查:《你觉得中国的大学办得成功吗?》.http://edu.sina.com.cn/y/i/2005-08-17/155841880.html,2005年8月17日。
    [1]熊丙奇著:《体制迷墙——大学问题高端访问》,四川出版集团,天地出版社2005年版,第114页.
    [2][加]许美德著,许洁英主译:《中国大学1895-1995:一个文化冲突的世纪》.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61页.
    [3]刘佳,谢秋争等:《透视考研热降温》,《北京商报》,2007年1月23日。
    [1]该校BBS.
    [2]蔡继明:《要遏制党政干部的文凭腐败》,蔡继明博客,http://blog.people.com.cn/blog/log/showlog.jspe?log_id=1173331846795537&site_id=3768.
    [1]陈平原:《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读书”》,《文汇报》,2005年12月25日.
    [2]雷嘉:《调查显示工科大学生就业率最高》,《北京晨报》,2006年3月25日。
    [3]傅剑锋等:《毕业了,我们的工作在哪里?——2006年大学生求职深度观察》,《南方周末》2006年4月6日.
    [1]傅剑锋等:《毕业了,我们的工作在哪里?——2006年大学生求职深度观察》,《南方周末》2006年4月6日.
    [2][美]T.帕森斯著,梁向阳译:《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过程》,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37-40页。
    [1][法]皮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著,李猛,李康译:《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22页。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5日.
    [3]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年5月27日发布。
    [1]谢维和:《科学发展观与教育的改革》,《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年第2期。
    [2]杨一心:《日本高等教育职能的演变》,《教育发展研究》1996年第6期。
    [1][德]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33页。
    [2]肖川:《大学的理想与使命》,《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第4期。
    [1]潘艺林:《论高等教育的批判功能》,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博士学位论文,第64页。
    [2]蔡元培:《一九○○年以来教育之进步》:转引自:高平叔编:《蔡元培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45页。
    [3]张汝伦著:《思考与批判》,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106页。
    [4]赵中建选编:《全球教育发展的研究热点——90年代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65页。
    [1]张克非:《试论高等教育的观念与功能转变》,《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2]赵中建选编:《全球教育发展的研究热点——90年代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16页.
    [3]参看张应强:《现代化的忧思与高等教育的使命》,《高等教育研究》1999年第6期.
    [4]陆有铨著:《躁动的百年——20世纪的教育历程》,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481页。
    [5]张应强:《现代化的忧思与高等教育的使命》,《高等教育研究》1999年第6期。
    [1]展立新:《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对立统一及其对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影响》,《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第4期。
    [2]康瑜:《试论全球化视角下高等教育的社会批判功能》,《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第9期.
    [3][美]赫钦斯著,陆有铨译:《民主社会中教育上的冲突》,台湾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版,第8页。
    [1]金耀基:《大学之理念、性格及其问题》;转引自:刘琅,桂苓主编:《大学的精神》,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4年版,第108页.
    [2]王岳川著:《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59页。
    [3]孙宏光:《刘道玉:我国高等教育的三大危机》,《同舟共进》2007年第5期。
    [4]石中英:《论现代教育的深度》,《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年第3期。
    [1]任剑涛:《大学危机之九大征兆》,《南风窗》2003年第7期。
    [2]新浪—中青报调查:《你觉得中国的大学办得成功吗?》,http://edu.sina.com.cn/y/i/2005-08-17/155841880.html,2005年8月17日。
    [3]李松涛:《调查显示青年对大学母校印象改变感情变淡漠》,《中国青年报》,2006年12月11日。
    [4]马亮亮:《中国大学教育之批判》,学术批评网,http://www.acriticism.com/article.asp?Newsid=8923,2007年7月1日。
    [1]张翼星:《谈谈大学之所以为大》,《新华文摘》2006年第11期.
    [2]近年来,官方出台的相关政策大略有:教育部2004年6月发布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2006年印发的《进一步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意见》、科技部2006年11月发布的《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中国科学院2007年2月发布的《关于科学理念的宣言》和《中国科学院关于加强科研行为规范建设的意见》;民间主要有“打假斗士”之称的方舟子和新语丝网站;业界做出的呼吁主要有:2006年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兼职教授傅新元发起一百多人签署公开信,对如何处理中国学术不端,发表了建议和看法;2006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施一公等一百二十名华人科学家联名致信中国有关部门,建议国内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设立有关科学研究诚信的必修专门课程,给学生和科学研究工作者讲授有关科学诚信的道德规范和处理学术不端的适当程序,从而为国内的学术研究创造一个健康的环境。
    [3][美]唐纳德·肯尼迪著,阎凤桥等译:《学术责任》,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156页。
    [1]邓正来:《学术规范化与学术环境的建构》,《开放时代》2004年第6期。
    [2]参看邓正来:《学术规范化与学术环境的建构》,《开放时代》2004年第6期。
    [3]张洁平,呙中校:《揭开学术腐败,防止动摇国本》,《亚洲周刊》2006年第35期.
    [4]于光远:《反腐败包括反对思想腐败》;参看何祚庥主编:《伪科学再曝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6页。
    [1]张传燧:《人学之“道”与大学之“器”——传统大学精神解读》,《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第12期。
    [2]陈言:《叶朗:人文精神的坚守与呼唤》,《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1月2日第7版.
    [1]赵中建选编:《全球教育发展的研究热点——90年代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64-165页。
    [2]刘精明著:《转型时期中国社会教育》,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54页。
    [3]王晴:《北京人事部门将逐个推荐京籍未就业学生》,《京华时报》,2007年12月28日。
    [1]王石川:《有感于“一个学生让你家徒四壁”》,《工人日报》,2006年2月16日.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01页.
    [3]金耀基著:《大学之理念》,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页。
    [1]谭庭浩:《大学有什么用?——访陈平原》,《南方周末》1998年4月17日;参看张应强:《现代化的忧思与高等教育的使命》,《高等教育研究》1999年第6期.
    [2]姚国华著:《全球化的人文审思与文化战略》(下卷一大学重建),海天出版社2002年版,第106页.
    [1]Jonathan Friedman.Cultural Identity & Global Process,London:Sage Publications,1994,pp,1-9.
    [2]参看郭建如:《从大学与校办企业关系的演变看大学的社会型塑——体系再生产的视角》,《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第4期.
    [1]张应强:《现代化的忧思与高等教育的使命》,《高等教育研究》1999年第6期。
    [2]何齐宗:《当代学校教育若干问题评析》,《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3]王英杰:《大学危机:不容忽视的难题》,《探索与争鸣》2005年第3期。
    [4][加]大卫·杰弗里著,郭泽生译:《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0页。
    [5]康瑜:《试论全球化视角下高等教育的社会批判功能》,《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第9期.
    [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研究课题组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84页。
    [2]参看施晓光著:《美国大学思想论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28-229页.
    [1]华中科技大学工会:《首届五次教代会提案征集工作结束》,http://www2.hust.edu.cn/eduworkers_union/ReadNews.asp?NewsID=140&BigClassID=10&SmallClassID=16.参看李爱民:《对中国公立大学组织的社会学分析》,《现代大学教育》2007年第3期。
    [2]谢维和:《论高等教育对现代社会的适应》,《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
    [1]熊丙奇著:《体制迷墙——大学问题高端访问》,四川出版集团,天地出版社2005年版,第34页。
    [2]教育部:《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2002年~2005年)。
    [3]国家教育研究发展中心主编:《2000年中国教育绿皮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8页。
    [4]张晓晶,丁锡国:《大学学费20年上涨25倍,政协委员质疑大学高收费》,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6-03/07/content_4268705.htm,2006年3月7日。
    [5]杨运强:《改革开放后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均等问题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第51页。
    [1]熊丙奇著:《大学有问题》,四川出版集团,天地出版社2004年版,第150页。
    [2]董学清等:《高校普遍债务缠身,豪华校园背后隐藏金融风险》,http://news.sina.com.cn/c/edu/2006-04-27/07579729308.shtml,2007年3月7日。
    [3]董云川:《中国高等教育政治化基因浅析》,《教育发展研究》2002年第11期。
    [1][美]阿妮达·陈著,史继平译:《毛主席的孩子们:红卫兵一代的成长与经历》,渤海湾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33页。
    [2]陈独秀著:《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册),三联书店 1984年版,第109页。
    [1]温家宝:《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人民日报》,2004年3月1日。
    [2]教育部:《199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3]教育部:《200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4]教育部:《200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5]潘懋元:《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年第1期。
    [6]陈厚丰著:《中国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0-81页。
    [1]按照中国现代化报告课组在“中国现代化报告”中采用的分类方法,根据现代化发展水平可把我国31个省市划分为发达地区(北京、天津、上海、辽宁、江苏、广东和浙江)、中等发达地区(山西、福建、黑龙江、陕西、湖北、山东、河北、吉林和重庆)和欠发达地区(海南、贵州、西藏、内蒙古、河南、安徽、甘肃、宁夏、湖南、江西、四川、广西、新疆、青海和云南)。
    [2]文雯,李乐夫,谢维和:《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初期的层次结构变化》,《中国高等教育》2007年第9期。
    [3]教育部:《200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4]根据教育部:《200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和《200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测算。
    [5]参看董泽芳等:《试析我国高等教育分流中的结构失衡问题》,《教育研究》2003年第10期。
    [6]刘道玉:《中国高校功能定位刻不容缓》,《高教探索》2007年第1期。
    [1]龚静:《论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2]Daniel Fallon,The German University:A Heroic Ideal in Conflict with the Modern World,p.9.
    [3]夏之莲主编:《外国教育发展史料选粹》(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22-423页。
    [4]陈洪捷著:《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1页。
    [5]滕大春主编:《外国教育通史》(第3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234页。
    [1][法]利奥塔著,车槿山译:《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69-70页。
    [2]参看张斌贤:《社会转型时期的教育定位》,《教育科学》1995年第1期;雷鸣强著:《教育功效观》,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5-26页。
    [3]除传统的三大职能外,学者们提出的新职能主要有:改造社会(眭依凡,1995);国际交流与合作(或交往职能)(高耀明,1996;陈昌贵,1998;杨德广,2000;唐玉光,2000;章仁彪,2005;陈超,2004);技术创新(或创造职能)(方展画,2000;杨德广,2000);创造新产业(或产业职能)(朱国仁,1999;杨德广,2000);自我维持(荣光宗,2005);文化交融(胡显章,2006);预警(胡弼成,2001)等。
    [1]参看吴康宁著:《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11页。
    [2]韩骅:《柏林大学的传统及其对我国高教改革的启示》,《高等教育研究》1997年第1期。
    [1]王冀生:《现代大学的本质和主要特征》,《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
    [2]参见张俊宗著:《现代大学制度——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时代回应》,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92-293页。
    [1]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编:《2000中国教育绿皮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45页。
    [2][美]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著,徐辉等译:《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68-69页。
    [1]参看闵维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的基本框架》,《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第4期。
    [1]任剑涛:《大学危机之九大征兆》,《南风窗》2003年第7期。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宣言——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教育参考资料》1999年第3期.
    [1]参看潘懋元:《规模、速度、质量、特色——中国当前高等教育发展中的若干问题》,《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第1期。
    [2]张应强;《现代化的忧思与高等教育的使命》,《高等教育研究》1999年第6期。
    [3][美]德里克·博克著,徐小洲等译:《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73页。
    [4]王英杰:《大学危机:不容忽视的难题》,《探索与争鸣》2005年第3期。
    [5]金耀基著:《大学之理念》,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4页。
    [1]金耀基著:《大学之理念》,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页。
    [2]冒荣:《真理标准讨论与学术自由》,《教育发展研究》1998年第10期。
    [3][美]约翰·S·布鲁贝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5页。
    [4]张应强:《现代化的忧思与高等教育的使命》,《高等教育研究》1999年第6期。
    [5][美]伯顿·克拉克:《自主创新型大学》,《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年第4期。
    [1]杜瑞军:《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分配标准透视教育公平问题——对新中国50年普通高校招生政策的历史回顾》,《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第4期。
    [2]顾明远:《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经验》,《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3][美]伯顿·克拉克著,王晓阳,孙海涛译:《自主创新型大学——大学共治、自治和成功的新基础》,《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年第4期。
    [1]王晓阳著:《大学社会功能比较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37页。
    [2]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编:《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第1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62页。
    [3][美]陆登庭:《一流大学的特征及成功的领导与管理要素:哈佛的经验》:转引自:教育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领导小组编:《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9页.
    [1][美]卡斯帕尔:《成功的研究密集型大学必备的四种特性》;转引自:教育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领导小组编:《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08页。
    [2]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编译:《教育研究参考资料》第16期,第61页;转引自:王晓阳著:《大学社会功能比较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11页。
    [3]胡建华:《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三职能》,《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4]储召生,刘继安:《大学应为社会繁荣稳定作贡献》,《中国教育报》,2002年7月24日。
    [1][英]托·享·赫胥黎著,单中惠等译:《科学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54-158页。
    [2]朱国仁:《论高等学校职能的限度》,《教育研究》1999年第1期。
    [1]参看陶能祥:《高等教育内分流模式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17-118页。
    [2]邓晓春:《21世纪初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和布局结构的研究(下)》,《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9年第5期.
    [3]教育部:《200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1]唐玉光,房剑森著:《高等教育改革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49页。
    [2]参看刘微:《教授委员会: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中国教育报》,2002年3月29日;曾毅:《教授治学的力量——东北师大教授委员会带来的启示》,《光明日报》,2003年12月11日。
    [1][美]罗伯特·伯恩鲍姆著,别敦荣主译:《大学运行模式——大学组织与领导的控制系统》,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7页。
    [2][美]克拉克·克尔著,王承绪译:《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21世纪的问题》,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6页。
    1.[德]黑格尔著,杨一芝译:《逻辑学》(上卷),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
    2.[德]卡尔·雅斯贝尔斯著,邱立波译:《大学之理念》,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
    3.[德]卡尔·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三联书店1991年版。
    4.[德]马克思·韦伯著,于晓等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三联书店1987年版。
    5.[德]马克斯·韦伯著,孙传钊译:《韦伯论大学》,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德]马克斯·韦伯著,杨富斌译:《社会科学方法论》,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7.[法]埃米尔·迪尔凯姆著,胡伟译:《社会学方法的规则》,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8.[法]爱弥儿·涂尔干著,胡伟译:《社会学研究方法论》,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
    9.[法]爱弥尔·涂尔干著,李康译,渠东校:《教育思想的演进》,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0.[法]保尔·朗格朗著,周南照,陈树清译:《终身教育引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办公室、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年版。
    11.[法]克里斯托弗·K·纳普尔,阿瑟·J·克罗普利著,徐辉,陈晓菲等译:《高等教育与终身学习(第三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2.[法]利奥塔著,车槿山译:《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三联书店1997年版。
    13.[法]米歇尔·福柯著,刘北成等译:《规训与惩罚》,三联书店1999年版。
    14.[法]皮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著,李猛,李康译:《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15.[法]皮埃尔·布迪厄,帕斯隆著,邢克超译:《再生产》,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16.[荷兰]弗兰斯·F·范富格特著,王承绪等译:《国际高等教育政策比较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7.[加]大卫·杰弗里著,郭泽生译:《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8.[加]许美德著,许洁英主译:《中国大学1895—1995:一个文化冲突的世纪》,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9.[加]约翰·范德格拉夫著,王承绪译:《学术权力——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2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22.[美]T.帕森斯著,张明德等译:《社会行动的结构》,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
    23.[美]阿妮达·陈著,史继平译:《毛主席的孩子们:红卫兵一代的成长与经历》,渤海湾出版公司1988年版。
    24.[美]艾伦·布鲁姆著,缪青等译:《走向封闭的美国精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25.[美]伯顿·克拉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6.[美]伯顿·克拉克著,王承绪译:《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7.[美]查尔斯·赫梅尔著,王静、赵穗生译:《今日的教育为了明日的世界》,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年版。
    28.[美]查尔斯·霍默·哈斯金斯著,王建妮译:《大学的兴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
    29.[美]德里克·博克著,徐小洲等译:《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0.[美]菲利普·G·阿特巴赫,[日]马越彻主编,邓红风译:《亚洲的大学——历史与未来》,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1.[美]菲利普·G·阿特巴赫著,符娟明等译:《比较高等教育》,文化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32.[美]菲利普·库姆斯著,赵宝恒等译:《世界教育危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3.[美]菲利普著,吴忠等译:《社会科学中的整体论思想》,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34.[美]赫钦斯著,陆有铨译:《民主社会中教育上的冲突》,台湾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版。
    35.[美]华勒斯坦等著,刘健芝等译:《学科 知识 权力》,三联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
    36.[美]杰弗里·C·戈德法布主编,杨信彰,周恒译:《“民主”社会中的知识分子》,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7.[美]杰弗里·亚历山大著,贾春增等译:《社会学二十讲:二战以来的发展》,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38.[美]克拉克·科尔著,陈学飞等译:《大学的功用》,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39.[美]克拉克·克尔著,王承绪译:《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21世纪的问题》,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0.[美]罗伯特.M.赫钦斯著,汪利兵译:《美国高等教育》,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1.[美]罗伯特·K·默顿著,唐少杰等译:《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
    42.[美]罗伯特·伯恩鲍姆著,别敦荣主译:《大学运行模式——大学组织与领导的控制系统》,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3.[美]罗伯特·金·墨顿著,何凡兴等译:《论理论社会学》,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
    44.[美]罗伯特·金·墨顿著,林聚任等译:《社会研究与社会政策》,三联书店2001年版。
    45.[美]莫顿·亨特著,郑建宏等译:《社会研究方法新论》,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46.[美]奈勒著,吕千飞,张曼真等译:《世界教育概览》,知识出版社1980年版。
    47.[美]乔纳森·特纳著,邱泽奇等译:《社会学理论的结构(第6版)》,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48.[美]唐纳德·肯尼迪著,阎凤桥等译:《学术责任》,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49.[美]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著,徐辉等译:《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0.[美]约翰·S·布鲁贝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51.[美]詹姆斯·杜德斯达著,刘彤主译:《21世纪的大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2.[南斯拉夫]德拉高尔朱布·纳伊曼著,令华等译:《世界高等教育的探讨》,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53.[日]富永健一著,严立贤等译:《社会学原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54.[日]青井和夫著,刘振英译:《社会学原理》,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55.[苏]康斯坦丁诺夫主编:《世界教育史纲》(第3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54年版。
    56.[苏]列宁:《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57.[西]奥尔特加·加塞特著,徐小洲等译:《大学的使命》,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8.[英]阿什比著,滕大春等译:《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59.[英]贝尔纳著,伍况甫译:《历史上的科学》,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60.[英]德·朗特里著,杨寿宁,杜维坤译:《西方教育辞典》,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
    61.[英]玛丽·亨克尔,布瑞达·里特主编,谷贤林等译:《国家、高等教育与市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62.[英]托·享·赫胥黎著,单中惠等译:《科学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63.[英]约翰·亨利·纽曼著,徐辉等译:《大学的理想》,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64.《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
    6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66.《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编:《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版。
    67.安文铸著:《现代教育管理学引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68.别敦荣著:《中美大学学术管理》,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9.北京大学校长办公室编:《21世纪的大学: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召开的高等教育论坛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0.蔡昉主编:《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人口转变与教育发展(人口与劳动绿皮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71.蔡元培著:《蔡元培全集》(第3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
    72.陈独秀著:《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册),三联书店1984年版。
    73.陈桂生著:《教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74.陈洪捷著:《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5.陈厚丰著:《中国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6.陈平原著:《大学何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7.陈平原著:《中国大学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8.陈学飞著:《美国、德国、法国、日本当代高等教育思想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79.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
    80.储朝晖著:《中国大学精神的历史与省思》,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81.单中慧主编:《外国大学教育问题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82.单中慧,杨汉麟主编:《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83.董宝良主编:《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史》,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84.董泽芳,沈百福著:《百川归海——教育分流研究与国民教育分流意向调查》,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85.董泽芳著:《大学的理念与追求》,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6.董泽芳著:《教育社会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87.董泽芳著:《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88.杜时忠著:《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89.房建森著:《高等教育发展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90.符娟明著:《比较高等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91.傅维利著:《教育功能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92.高平叔编:《蔡元培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93.高奇著:《中国高等教育思想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94.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编:《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第1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95.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编:《2000中国教育绿皮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96.国家教育委员会教育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编:《当代国际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向》,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97.韩延明著:《大学理念论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98.郝克明主编:《当代中国教育结构体系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99.何坎等著:《高等教育功能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100.何祚庥主编:《伪科学再曝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01.贺国庆等著:《外国高等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02.贺国庆著:《德国和美国大学发达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03.候定凯著:《高等教育社会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4.胡建华著:《现代中国大学制度的原点:50年代初期的大学改革》,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05.胡建华等著:《大学制度改革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06.黄福涛主编:《外国高等教育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07.黄济著:《教育哲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08.黄藤著:《学校教育基本功能研究》,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09.黄延复,刘述理编:《梅贻琦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110.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研究课题组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11.教育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领导小组编:《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12.金一鸣主编:《中国教育类别与结构的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13.雷鸣强著:《教育功效观》,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14.李文长,朱国仁等编:《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
    115.刘宝存著:《大学理念的传统与变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6.刘精明著:《国家、社会阶层与教育——教育获得的社会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17.刘精明著:《转型时期中国社会教育》,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18.刘琅.桂苓主编:《大学的精神》,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4年版。
    119.刘献君著:《大学之思与大学之治》,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20.鲁洁主编:《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121.陆学艺,景天魁主编:《转型中的中国社会》,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22.陆有铨著:《躁动的百年——20世纪的教育历程》,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23.马和民著:《新编教育社会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4.毛礼锐等编:《中国古代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125.毛礼锐等主编:《中国教育通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26.毛礼锐主编:《中国教育史简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127.闵维方主编:《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28.潘懋元,王伟廉主编:《高等教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129.潘懋元主编:《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30.潘懋元主编:《中国高等教育百年》,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31.裴娣娜著:《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32.钱理群,高远东编:《中国大学的问题与改革》,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33.钱民辉著:《教育社会学——现代性的思考与建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34.曲士培著:《中国大学教育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35.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36.冉云飞著:《沉疴:中国教育的危机与批判》,南方出版社1999年版。
    137.施晓光著:《美国大学思想论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38.石鸥著:《教学病理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39.石中英著:《教育哲学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40.宋林飞著:《西方社会学理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41.苏力著:《法律与文学:以中国传统戏剧为材料》,三联书店2006年版。
    142.孙绵涛著:《教育管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143.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编著:《西洋教育思想》,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9年版。
    144.谭光鼎,王丽云主编:《教育社会学:人物与思想》,台湾高等教育出版公司2006年版。
    145.唐玉光,房剑森著:《高等教育改革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46.滕大春主编:《外国教育通史》,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147.田正平,商丽浩主编:《中国高等教育百年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48.涂艳国著:《走向自由——教育与人的发展问题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49.涂又光著:《中国高等教育史论》,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50.汪永铨主编:《教育大辞典》(第3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51.王道俊,郭文安主编:《主体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52.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153.王坤庆著:《教育哲学——一种价值视角的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54.王伟廉著:《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155.王晓阳著:《大学社会功能比较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56.王亚朴主编:《高等教育十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57.王英杰,刘慧珍主编:《2005:中国教育发展报告——高等教育的发展、问题与对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58.王岳川著:《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59.吴康宁著:《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60.吴康宁著:《课堂教学社会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61.吴式颖主编:《外国现代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62.席宣,金春明著:《“文化大革命”简史》,中央党史出版社2004年版。
    163.夏之莲主编:《外国教育发展史料选粹》,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64.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编:《高等教育论文集》,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165.肖海涛著:《大学的理念》,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66.谢安邦著:《比较高等教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67.谢立中主编:《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68.谢维和著:《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一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69.熊丙奇著:《大学有问题》,四川出版集团,天地出版社2004年版。
    170.熊丙奇著:《体制迷墙——大学问题高端访问》,四川出版集团,天地出版社2005年版。
    171.熊明安编著:《中国高等教育史》,重庆出版社1983年版。
    172.徐小洲等著:《高等教育论——跨学科的观点》,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73.薛天祥主编:《高等教育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74.薛涌著:《谁的大学》,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75.阀光才著:《识读大学——组织文化的视角》,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76.杨东平编:《大学精神》,辽海出版社2000年版。
    177.杨东平主编:《大学之道》,文汇出版社2003年版。
    178.杨东平主编:《2005:中国教育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79.杨东平著:《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80.杨汉清,韩骅编著:《比较高等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81.杨宏进,薛澜译:《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年版。
    182.杨小微主编:《教育研究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83.姚启和著:《高等教育管理学》,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84.叶澜著:《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85.余立主编:《中国高等教育史》(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86.袁振国主编:《当代中国教育思潮》,三联书店1991年版。
    187.张德祥,周润智著:《高等教育社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88.张俊宗著:《现代大学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89.张念宏等编:《教育百科辞典》,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8年版。
    190.张人杰主编:《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191.张汝伦著:《思考与批判》,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192.张维迎著:《大学的逻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93.张应强著:《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反思与建构》,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94.张应强著:《文化视野中的高等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95.赵文华著:《高等教育系统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96.赵中建选编:《全球教育发展的研究热点——90年代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教 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97.郑登云编著:《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98.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
    199.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编:《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00.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20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202.朱国仁著:《高等学校职能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美]伯顿·克拉克:《自主创新型大学》,《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年第4期。
    2.[美]马丁·特罗:《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9年第1期。
    3.别敦荣:《从高等教育角度简评教育功能论争》,《中国电力教育》1995年第2期。
    4.别敦荣:《大众化与高等教育组织变革》,《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年第1期。
    5.别敦荣:《学科规训与大学教育功能》,《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6.陈平原:《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读书”》,《文汇报》2005年12月25日。
    7.陈伟:《论高等教育的学术产业化功能》,《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8.陈学飞等:《国际化——90年代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94年第4期。
    9.陈言:《叶朗:人文精神的坚守与呼唤》,《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1月2日第7版。
    10.储召生,刘继安:《大学应为社会繁荣稳定作贡献》,《中国教育报》2002年7月24日。
    11.邓耀彩:《个人与文化:高校社会职能的两个出发点——兼与徐辉同志商榷》,《高等教育研究》1995年第1期。
    12.邓正来:《学术规范化与学术环境的建构》,《开放时代》2004年第6期。
    13.董云川:《中国高等教育政治化基因浅析》,《教育发展研究》2002年第11期。
    14.董泽芳,李晓波:《试析我国高等教育分流中的结构失衡问题》,《教育研究》2003年第10期。
    15.董泽芳,张国强:《科学发展观与高等教育和谐发展》,《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第1期。
    16.董泽芳:《高等教育公平观与高等教育分流》,《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16.杜瑞军:《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分配标准透视教育公平问题——对新中国50年普通高校招生政策的历史回顾》,《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第4期。
    17.段景智,姜守厚:《试论高等教育的批判、前瞻功能》,《中国高教研究》2000年第1期。
    18.方红:《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特点与趋势》,《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19.方展画:《在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对高等教育功能的再认识——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发展阶段论批判》,《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第9期。
    20.傅剑锋等:《毕业了,我们的工作在哪里?——2006年大学生求职深度观察》,《南方周末》2006年4月6日。
    21.高耀明:《高等教育功能与高等学校职能探新》,《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6年第4期。
    22.顾明远:《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经验》,《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23.郭建如:《从大学与校办企业关系的演变看大学的社会型塑——体系再生产的视角》,《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第4期。
    24.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状况》,《光明日报》2005年8月25日。
    25.韩骅,《柏林大学的传统及其对我国高教改革的启示》,《高等教育研究》1997年第1期。
    26.何齐宗:《当代学校教育若干问题评析》,《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27.贺德方:《从科技论文世界排名提升看中国科技核心竞争力》,《科技日报》,2006年11月8日。
    28.贺国庆:《近代德国大学科学研究职能的发展和影响》,《河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4期。
    29.胡建华:《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三职能》,《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30.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5日。
    31.黄鹂:《浅析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功能》,《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年第1期。
    32.纪宝成:《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挑战与对策》,《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第7期。
    33.蒋南翔:《纪念我国无产阶级教育家吴玉章同志》,《人民日报》,1984年1月14日。
    34.康瑜:《试论全球化视角下高等教育的社会批判功能》,《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第9期。
    35.雷嘉:《调查显示工科大学生就业率最高》,《北京晨报》2006年3月25日
    36.李爱民:《对中国公立大学组织的社会学分析》,《现代大学教育》2007年第3期。
    37.李培林:《另一支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5期。
    38.李松涛:《调查显示青年对大学母校印象改变感情变淡漠》,《中国青年报》2006年12月11日。
    39.刘道玉:《中国高校功能定位刻不容缓》,《高教探索》2007年第1期。
    40.刘佳,谢秋争等:《透视考研热降温》,《北京商报》2007年1月23日。
    41.刘微:《教授委员会: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中国教育报》2002年3月29日。
    42.刘尧:《高等教育功能和高等学校职能研究要科学化》,《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6年第2期。
    43.陆有铨,潘艺林:《21世纪的行动:增强大学的批判功能》,《教育发展研究》1999年第3期。
    44.冒荣:《真理标准讨论与学术自由》,《教育发展研究》1998年第10期。
    45.闵维方:《发展知识经济的关键与大学的使命》,《教育研究》1998年第9期。
    46.闵维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的基本框架》,《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第4期。
    47.闵维方:《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以北京大学为例》,《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9期。
    48.缪新忠:《社会学视野下的教育功能分析——兼论高等教育的扩张》,《天府新论》2006年第6期。
    49.潘懋元,朱国仁:《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文化选择与创造》,《高等教育研究》1995年第1期。
    50.潘懋元:《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年第1期。
    51.潘懋元:《规模、速度、质量、特色——中国当前高等教育发展中的若干问题》,《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第1期。
    52.潘懋元:《全面深入地认识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研究》1996年第11期。
    53.潘懋元:《新世纪高等教育思想的转变》,《中国高等教育》2001年第3、4期。
    54.潘艺林:《批判功能是高等教育的亲本功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年第4期。
    55.朴雪涛:《制度变迁视角下的三种大学类型》,《辽宁教育研究》2004年第4期。
    56.任剑涛:《大学危机之九大征兆》,《南风窗》2003年第7期。
    57.石鸥,王昌善:《高校教学及其管理的病症探理与成因解读——大学教学病理研究之一》,《湖南师大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1期。
    58.石中英:《论现代教育的深度》,《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年第3期。
    59.宋林飞:《中国社会转型的趋势、代价及其度量》,《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60.孙宏光:《刘道玉:我国高等教育的三大危机》,《同舟共进》2007年第5期。
    61.檀传宝:《“学术腐败”、“学术贿赂”与“学术打假”》,《社会科学论坛》2002年第4期。
    62.谭庭浩:《大学有什么用?——访陈平原》,《南方周末》1998年4月17日。
    63.陶学文:《试析我国高校教学及管理疾病的致病因素——我国传统教育对高校教学及管理的负面影响》,《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3期。
    64.王冀生:《现代大学的本质和主要特征》,《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
    65.王晴:《北京人事部门将逐个推荐京籍未就业学生》,《京华时报》,2007年12月28日。
    66.王石川:《有感于“一个学生让你家徒四壁”》,《工人日报》,2006年2月16日。
    67.王守恒,姚守先:《现代高等教育隐性职能探析》,《高等教育研究》1995年第3期。
    68.王树生:《大学的功能与价值关怀的剥离——一种结构功能主义的视角》,《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69.王晓华,任胜洪:《知识社会:高等教育职能的超越与整合》,《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1999年第3期。
    70.王英杰:《大学危机:不容忽视的难题》,《探索与争鸣》2005年第3期。
    71.温家宝:《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人民日报》2004年3月1日。
    72.文雯,李乐夫,谢维和:《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初期的层次结构变化》,《中国高等教育》2007年第9期。
    73.邬大光,赵婷婷:《也谈高等教育的功能和高等学校的职能——兼与徐辉、邓耀彩商榷》,《高等教育研究》1995年第3期。
    74.邬大光:《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内涵与价值——与马丁·特罗教授的对话》,《高等教育研究》2003年第6期。
    75.吴康宁:《教育社会功能新论》,《高等教育研究》1996年第3期。
    76.吴康宁:《教育的社会功能形成问题再审思——兼答赵婷婷同志》,《高等教育研究》1997年第6期。
    77.吴康宁:《教育的社会功能诸论述评》,《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
    78.吴启迪:《“全球化”时代的现代大学理念和制度创新》,《教育发展研究》2001年第7期。
    79.肖川:《大学的理想与使命》,《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第4期。
    80.谢维和:《科学发展观与教育的改革》,《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年第2期
    81.谢维和:《论高等教育对现代社会的适应》,《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
    82.徐彬:《原始性创新不能被“一票否决”》,《科学时报》,2002年3月11日。
    83.徐辉:《试析现代高等学校的六项基本职能》,《高等教育研究》1993年第4期。
    84.徐辉:《再谈现代高校的基本职能——答邓耀彩同志》,《高等教育研究》1995年第1期。
    85.薛天祥,谢安邦,唐玉光:《建立高等教育学理论体系的思考》,《中国高教研究》1994年第1期。
    86.颜丙峰:《知识社会高等教育功能的重新审视》,《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第5期。
    87.杨德广:《面向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五大发展目标》,《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3期。
    88.杨广云,谢作栩:《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速度的探讨》,《上海高教研究》,1997年第8期。
    89.杨平:《论高等教育的功能效应与服务特性》,《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90.杨一心:《日本高等教育职能的演变》,《教育发展研究》1996年第6期。
    91.曾毅:《教授治学的力量——东北师大教授委员会带来的启示》,《光明日报》2003年12月 11日。
    92.展立新:《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对立统一及其对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影响》,《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第4期。
    93.张斌贤:《社会转型时期的教育定位》,《教育科学》1995年第1期。
    94.张传燧:《大学之“道”与大学之“器”——传统大学精神解读》,《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第12期。
    95.张洁平,呙中校:《揭开学术腐败,防止动摇国本》,《亚洲周刊》,2006年第35期。
    96.张克非:《试论高等教育的观念与功能转变》,《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97.张名选:《扩展高等教育规模的理念》,《高等教育研究》1999年第4期。
    98.张嫣:《特殊人才特殊对待?透视刘翔“硕博连读”事件》,《外滩画报》2004年11月6日。
    99.张翼星:《谈谈大学之所以为大》,《新华文摘》2006年第11期。
    100.张应强:《高等学校社会职能及相关问题研究评析》,《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7年第3期。
    101.张应强:《现代化的忧思与高等教育的使命》,《高等教育研究》1999年第6期。
    102.张琢:《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的量化分析》,《社会学》2000年第4期。
    103.章仁彪:《走出“象牙塔”之后:大学的功能与责任》,《复旦教育论坛》2005年第3期。
    104.赵婷婷:《高等教育与普通教育社会功能形成之比较——兼与吴康宁教授商榷》,《高等教育研究》1997年第1期。
    105.郑然:《天津高校调整专业就业不好专业减招停招》,《城市快报》,2005年3月10日。
    106.钟启泉:《教学与研究的关系——高等教育功能的教育学考察》,《上海高教研究》1999年第6期。
    107.周川:《高等学校建制的组织学诠释》,《教育研究》2002年第6期。
    108.周济:《扩大开放、规范管理、积极推进——教育部部长周济就贯彻实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答记者问》,《中国教育报》,2003年4月5日。
    109.周济:《现代大学要延伸功能》,《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年第6期。
    110.周倩:《孕育还是新生:大学职能发展的审视》,《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第4期。
    111.朱国仁:《高等学校发展知识职能的产生与演变》,《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8年第3期。
    112.朱国仁:《论高等学校职能的限度》,《教育研究》1999年第1期。
    113.朱国仁:《知识经济时代高等学校的职能》,《机械工业高教研究》1999年第2期。
    114.朱伟珏:《一种揭示教育不平等的社会学分析框架——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115.朱小曼:《新知识观与现代大学的功能转型》,《江苏高教》2001年第2期。
    1. Ashby, E.Technology and the Academics, St Martin's Press Inc, 1984.
    2. Charles E. McClelland, State, Society, and University in Germany, 1700—1914,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0.
    3. Clark Kerr.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1.
    4. Core Program. Harvard University, Manual for Teaching Fellows in the Core Program(1994-95). Cambridge, MA,U. S. 1994.
    5. Daniel Kolak, Lovers of Wisdom: An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 with Integrated Readings.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2.
    6. David Thenuwara Gamage. Evaluation of Universities and Changing Patterns of Governance and administration. Karunaratne and Sons Ltd. SriLanka. 1996.
    7. David Warner and Dayid Palfreman. 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The key Elements. SRHE and Open University Press, 1996.
    8. Foucault, M. Power & Knowledge. New York: Pan then Books, 1980.
    9. Fritz. Machlup. The Illusion of Universal Higher education, Sidney Hook, Paul Kurtz, Miro Todorovich,.Published by Prometheus Books, second printing, 1974
    10. George Roche. The Fall of the Ivory Tower. Regnery Publishing Inc., 1994.
    11. Hastings Rashdall. The Universities of Europe in the Middle Ages. A new edition in three volumes edited by F. M. Powicke and A. B. Emde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12. Helen M. Jewell, Education in Early Modern England, Great Britain: Macmillan Press Ltd, 1998.
    13. Hugh Kearney: Scholar and Gentleman, universities and society in pre-industrial Britain 1500-1700, Fabre, 1970.
    14. Hutchins, R. M. Education for Freedom. Baton Rouge, La.: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43.
    15. Jonathan Friedman. Cultural Identity & Global Proces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1994.
    16. Joseph Ben-Davu.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Direction Old and New.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1972.
    17. L. J. Saha and J.Zubrzycki (Ed.),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 》,Pressed in the Pergamou, 1997.
    
    18. Lawrence J.Saha,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Elsevier Science Ltd., 1997.
    19. Leo A. Orleans, Professional Manpower and Education in Communist China (Washington, D. C: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1960.
    
    20. Macro sociology (of Higher Education ),in Burton R. Clark and Guy Neave (ed.) ,The Encyclopedia of Higher Education, Pergamon Press Ltd., 1992.
    21. Micheal Allen. The Goals of University:SRHE and Open University Press, 1992.
    22. Osmo Kivinen & Risto Rinne: Higher Education, Mobility and Inequality: the Finnish case, 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 Vol.31, No.3, 1996.
    23. P.Bourdieu. The State Nobility: Elite Schools in the Field of Power.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6.
    24. Paul Shore. The Myth of the University: Ideal and Re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Inc. 1992.
    25. Peter Scott. The Crisis of the University. Kent:Croom Helm Ltd, 2001.
    26. Philip Altbach.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John Hopkins Press, 1998.
    27. Porothy S. Zinberg. The Changing University. University Chicago Press, 1990.
    28. Ramirez, F.O. & Riddle. The Expans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P.GAltbach(Ed.). 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An Encyclopedia. Chicago: St. James Press. 1991.
    29. Hugh Hawkins: The Emerging University and Industrial America, Lexington, Mass, Heath, 1970.
    30. Robert, Paul, Wolff. The Ideal of the University. Transaction Publishers, 1969.
    31. Ronald Barnet. Improving Higher Education. ERHE and Open University Press .1992.
    32. Ross Finnie: The School-to-Work Transition of Canadian Post-Secondary Graduates: A dynamic analysis,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and Management, Vol. 26, No. 1,2004.
    33. Rudner M. International trade in higher education services in the Asia Pacific Region: The ASEAN experience and the role of APEC, World Competition .1998.Vol.21.No.1.
    34. Smart, John C. and William G. Tierney (Eds.). Higher Education: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New York: Agatom Press. 2000.
    35. Willis Rudy. The Universities of Europe. Associated University Press, Inc., 198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