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马来西亚族群关系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马来西亚是一个以马来人、华人和印度人三大族群为主的多元族群国家,该国族群关系经常呈现异常紧张的态势;但又极少族群暴力冲突,并以政治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著称。这个国家是如何在各种族群矛盾交织和冲突的情况下,协调和整合各种矛盾,保持社会稳定的?目前有关研究不多,这是本文试图探讨的主要问题。
     本文首先梳理马华两大族群关系的历史发展与尖锐的矛盾冲突,探讨两族矛盾的原因与症结,即两族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差异,以及马来人特权及马来西亚族群政治对两族关系的影响。接着,分别从马来人社会、华人社会切入,分析两族极少暴力冲突的主要原因。本文认为:两族在各种族群矛盾冲击下,得以长期和平共处的主要原因,在于马华两族生存发展的基本需求得到不同程度的满足。最后,本文分析两族关系与马来西亚社会发展的互动联系。本文认为马来西亚族群关系相对和谐,一定程度上促进马来西亚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而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又反过来促进族群矛盾和族群利益的协调与整合,促进两族和睦相处。由于两族关系与社会稳定发展的积极互动,近期两族关系发展相对稳定,变化不大。
     根据马来西亚族群矛盾与社会稳定的互动关系的案例分析,本文认为,由于资源的稀缺,各族群各阶层的差别、矛盾与冲突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能采取比较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策略,积极寻求一个大多数族群和阶层能够接受的利益平衡点,一定程度上满足各族群各阶层生存发展的基本需求,就有可能减轻社会矛盾与社会冲突的破坏力,促进社会和谐或相对和谐,从而促进社会比较有序稳定地持续发展。
Malaysia is a multi-ethnic group country constituted by three main ethnicgroups of Malay, Chinese and Indian. On one hand, the relations betweenraces have always been very tense; but on the other hand, there are scarceviolent conflicts between races, and Malaysia has been known owing to itsstability on politics and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n economy. How does Malaysiacoordinate and integrate the contradiction of every kind of ethnic groups, andhow does Malaysia maintain its social stability? This is the leading topic of thispaper which other researches were seldom involved.
     The paper expounds the relationship development and the conflicts betweenMalay and Chinese, which are two main ethnic groups in Malaysia. It discussesthe sticking points of their conflicts, that is, the differences in culture andeconomy between them. Meanwhile, the influences of "Malayan Privilege"and "Ethnic Politics" in Malaysia are also discussed. The paper analyzes themain reason of few violent conflicts between the Malayan group and the Chinesegroup from the two ethnic groups respectively. It holds that the main reason ofthe peaceful coexistence of the two groups is that their basic requirements havebeen met to some extent. The paper then studies the mutual connections of therelation between two group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alaysian society. Thepaper considers that peaceful relations between ethnic groups promotes thepolitical stabilization and economical development in Malaysia to some extent,and the latter facilitates the coordination of ethnic contradiction and interests, aswell as advances the harmonization for these two ethnic groups. Because of theac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peaceful relationship and the stable socialdevelopment in Malaysia, the two ethnic groups are coexisting peacefully in therecent years.
     After discussing the interaction of the ethnic contradiction and the socialstability, 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differences and conflicts between ethnicgroups are almost inevitable owing to the rare resources. But the destruction ofsocial contradiction and conflicts can be lessen if the government takes tactics inkeeping the society developing, seeks a balance that is accepted by most ethnicgroups and social class. As a result, the country can move towards harmonizationand the society can develop steadily.
引文
1 “少数民族和谐奖 大马又获一荣誉”,(马来西亚)《南洋商报》,2001年3月21日。对马来西亚族群相对和谐给于肯定的论著还可以参见,陈伟之编著:《台商在东南亚投资的种族暨经贸关系:以马来西亚调查为例》,台北:文笙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第119页;(马)何国忠:《马来西亚华人:身份认同、文化与族群政治》,吉隆坡:华社研究中心,2002年,第1页;朱陆民:“从制度视角看马来西亚华人的参政空间”,世界民族,2005年第2期;Robert W. Hefner:"Introduction: Multiculturalism and Citizenship in Malaysia, Singapore, and Indonesia ", in Robert W. Hefner ed., The politics of multiculturalism: pluralism and citizenship in Malaysia, Singapore, and Indonesia,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1, p31, etc.
    1 (英)R.O.温斯泰德,姚梓良译:《马来亚史》,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1958年;(英)理查德·温斯泰德,姚梓良译:《马来亚史》(上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74年.作者理查德·温斯泰德,英国人.在马来亚居住三十二年,曾任英国驻柔佛总顾问和新加坡莱佛士学院院长,回国后在伦敦大学讲授马来语,并被选为英国皇家亚洲学会会长.他还著有马来亚各邦的专史,如《柔佛史》、《吉打史》、《霹雳史》、《雪兰莪史》和《森美兰史》等,以及其他有关马来历史和语言的书籍,辞典等多种,当时被推祟为研究马来历史和语言的权威.《马来亚史》相关内容于1935年在《皇家亚洲学会马来亚分会学报》发表,后遂出版专著,二十多年后,作者加以修订补充再版.
    2 (日本)岸胁诚,张开枚、许红梅译:“独立初期马来西亚的经济开发与国民统一”,《南洋资料译丛》,2005年第1期.
    3 (马)谢爱萍:“社会变迁与华人文化”,(马来西亚)《资料与研究》,1996年,第21期。
    1 (英)巴素著,郭湘章译:《东南亚之华侨》,台北:国立编译馆,1974年,第579页,591页.作者曾在新马殖民政府任职,该书原著1951年出版,1965年出修订本,引文版本为郭湘章翻译的修订本第四版.
    2 (新)崔贵强:《新马华人国家认同的转向(1945-1959)》,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407页.
    3 (马)林远辉、张应龙:《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侨史》,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476-477页.
    4 参见(马)谢诗坚:《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槟城:友达企业有限公司,1984年,第160-164页:Leon.Comber: 13 May 1969: a historical survey of Sino-Malay relations, Kuala Lumpur: Heinemann Asia,1983,p 114;(马)Dr. syed Husin Ali,李雅芬译:“马来西亚的发展与生活素质”,(马来西亚)《资料与研究》,1997年第27期;(马)许德发:“历史幽灵与马来西亚的记忆政治-试论1969年‘五一三事件’的各种阐释”,(马来西亚)《人文杂志》,2002年第十五期:等等。
    1 (马)马哈迪医生,叶锺铃译:《马来人的困境》,吉隆坡:皇冠出版社,1971年初版,1981年再版,第2-3页、33页.1969年“5.13事件”后,马哈蒂尔因为公开批评巫统主席暨政府首相东姑.拉赫曼的族群政策而被巫统开除,后重新召回巫统,并于1981-2003年出任马来西亚首相.《马来人的困境》,以及马哈蒂尔其他政论性著作,如《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演讲集》(1999年),《亚洲新契机》(2001),The way forward(1998)等,对研究马来西亚族群关系,特别是了解马来人对族群关系,马来人对华人的看法,都是不可多得的参考文献.
    2 杨建成:《马来西亚 华人的困境:西马来西亚华巫政治关系之探讨,1957—1978》,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第237页,241页.
    3 前引,(马)谢爱萍:“社会变迁与华人文化”。
    1 前引,(日本)岸胁诚,张开枚、许红梅译:“独立初期马来西亚的经济开发与国民统一”.
    2 James V. Jesudason: Ethnicity and the economy : the state, Chinese business, and multinationals in Malaria, Singapor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Preface, p1.
    3 刘文荣:《马来西亚华人经济地位之演变》,台北:世华经济出版社,1988年,第145-146页,第198页.
    4 陈晓律等:《马来西亚:多元文化中的民主与权威》,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95-296页.
    1 Robert W. Hefner, ed., The politics of multiculturalism: pluralism and citizenship in Malaysia, Singapore, and Indonesia,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1, p 30.
    2 Francis Loh Kok Wah: " Where Has (Ethnic) Politics Gone? The Case of the BN~Non-Malay Politicians and Political Parties", in Robert W. Hefner, ed., p183.
    3 韦红:《东南亚五国民族问题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143页。
    4 (马)林水檺、何启良、何国忠、赖观福合编:《马来西亚华人史新编》(第二册).吉隆坡:马来西亚中华大会堂总会,1998年,第108-109页。新马华人出版的两本华人史,都是研究本课题的重要参考文献。另外一本华人史,是林水檺、骆静山合编的,由马来西亚留台校友会联合总会1984年出版的《马来西亚华人史》。两本著作的体例、编者、作者都差不多,《马来西亚华人史新编》的内容更丰富,结构更完整,篇幅更大。《马来西亚华人史新编》分别论述华人历史、政治、教育、文化、经济、社团、和宗教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其中大量内容涉及两族关系,特别是华人与马来人主导的政府的关系,是了解一百多年以来华人与马来人关系的较为系统全面的重要著作,由于参与撰稿的作者均亲身经历数十年来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的发展变迁,资料特别详实,非常有参考价值。
    1 (马)何国忠:《马来西亚华人:身份认同、文化与族群政治》,吉隆坡:华社研究中心,2002年,第235页.
    2 Francis Loh Kok Wah: " Where Has (Ethnic) Politics Gone?: The Case of the BN Non-Malay Politicians and Political Parties", in The politics of multiculturalism : pluralism and citizenship in Malaysia, Singapore, and Indonesia,p.185.
    3 何西湖:“马来西亚华人政策的演变和发展”,《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4期。
    4 (日本)原不二夫,刘晓民译:“马来西亚华人眼中的‘马来西亚民族’”,《南洋资料译丛》,2001年2期.
    5 (马)丘光耀:《第三条道路:马来西亚华人政治选择批判》,雪兰莪:地球村网络有限公司,1997年,第22-24页.
    6 R. K. Vasil: Ethnic politics in Malaysia, New Delhi: Radiant Publishers, 1980, p187.
    1 Raymond Lee, ed., Ethnicity and ethnic relations in Malaysia , Detroit, Mich. U.S.A, Center for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 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1986, pp ⅳ, 30.
    2 Heng Pek Koon: Chinese Polities in Malaysia, Singapor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p3.
    3 Heng Pek Koon and Lee Karo Hing: "The Chinese in the Malaysian Political System" , in Lee Kam Hing and Tan Chee-Beng,, eds.,The Chinese in Malaysia, Slangor Darul Ehsan, Malaysi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pp215-216,p223.
    4 (马)何启良:“九十年代后期动荡中的马来西亚华人社会”,(马来西亚)《人文杂志》,2000年创刊号。
    1 (马)郑良树:《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史》(第四分册),吉隆坡: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2003年,第4页.
    2 古鸿廷:《教育与认同:马来西亚华文中学教育之研究(1945—2000)》,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4页.
    3 前引,(马)何国忠:《马来西亚华人:身份认同、文化与族群政治》,第1页,第162页。
    4 Wang Gung wu: "Chinese Political Culture and Scholarship about the Malay World " ,in Ibid., Ding Choo Ming & Ooi Kee Beng, eds., The Chinese in Malaysia , pp22-23.
    1 前引陈晓律等:《马来西亚—多元文化中的民主与权威》,第295页。
    2 (马)陈祖排:“大马种族关系概况”,载骆静山编:《马来西亚华人问题论丛》,玻璃市:玻璃市州广东公会奖助学金委员会,1983年,第73页、第76页、第78页。
    3 陈衍德、任娜;“马来西亚华人与马来人族际关系演变新探”,《暨南学报》,2002年1期。
    4 John R. Clammer: "Ethnic Processes in Urban Malaka", inlbid., Raymond Lee., eds., Ethnicity and ethnic relations in Malaysia , pp61-62.
    1 In-Won Hwang: Personalized politics : the Malaysian state under Mahathir, Singapor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2003, p3,p4,p13。
    2 前引,(马)林水檺、何启良、何国忠、赖观福合编《马来西亚华人史新编》(第一册),导言。
    3 利亮时:“马国五一三事件会否重演?”(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 http://www.zaobao.com/,2006-11-28。
    1 前引,(马)林水檺、何启良、何国忠、赖观福合编:《马来西亚华人史新编》(第二册),第325页.
    1 马戎编著:《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7页。
    2 引自郑抗生等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68-69页。
    1 前引:(英)R.O.温斯泰德,姚梓良译:《马来亚史》,第1页:J.M. Gullick: Indigenous political systems of western Malaya, London; Atlantic Highlands, NJ: Athlone Press, 1988. p.7:(马)廖文辉:“谈华族史在国史的定位——历史教学的一点省思”,(马来西亚)《人文杂志》,2000年创刊号,第42页等。这些原始居民又称小黑人、塞孟人、和沙垓人,当地华人居此认为马来人不是当地的土著。
    2 前引:(马)廖文辉:“谈华族史在国史的定位——历史教学的一点省思”。
    3 Ibid., J.M. Gullick: Indigenous political systems of western Malaya, pp. 113, 127.
    4 (马)林水檺、骆静山合编:《马来西亚华人史》,吉隆坡:马来西亚留台校友会联合总会,1984年,第36页。
    5 陈里特:《中国海外移民史》,上海:中华书局,1946年,第26页.
    1 前引,林远辉、张应龙:《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侨史》,第350页。
    1 Anthony s. k. shome: Malay political leadership, London: Routledge Curzon, 2002,p40.吉打、丁加奴、吉兰丹和玻璃市等四个土邦曾属暹罗(泰国),按1909年《英暹条约》转归属英国,丁加奴现已改称登嘉楼,本文仍沿旧称.
    2 前引,(马)林水檺、骆静山合编:《马来西亚华人史》,第236页。
    3 Wan Hashim: Peasants under peripheral capitalism, Bangi: Universiti Kebangsaan Malaysia, 1988, p.73.
    4 Ibid., p.69.
    1 Ibid., J.M. Gullick: Indigenous political systems of western Malaya, pp.21-22.
    2 (马)张永新:“马来民族主义的摇篮——丹绒马林苏丹依德里斯师训学院”,(马来西亚)《资料与研究》,1995年第14期。
    3 (马)祝家丰:“马来特权的制定与其影响”,(马来西亚)《人文杂志》,2001年第八期。
    4 (马)邱继金,林道湿译:“大马的种族冲突一个历史的透视”,载前引骆静山编:《马来西亚华人问题论丛》,第81页。
    5 Ibid, Wan Hashim: Peasants under peripheral capitalism, p.73.对于战前英属马来亚的马来人土地保留制度,不少研究认为它保护了马来人对土地的垄断。但笔者认为,该政策仅仅是殖民者分而治之,转移矛盾,为殖民者大肆侵吞马来亚土地而对当地土邦的一个交代。事实上,外国人要获得土地依然非常容易,成千上万英亩的土地用做锡矿和种植园。马来西亚前首相马哈蒂尔也认为实施这项法令的结果,是将马来人推向较少价值的土地。见马哈迪医生,叶锺铃译:《马来人的困境》,吉隆坡:皇冠出版公司,1981年,第40页。
    6 前引,(英)巴素著、郭湘章译:《东南亚之华侨》,第395-396页。
    7 前引,(马)林水檺、何启良、何国忠、赖观福合编:《马来西亚华人史新编》(第一册),第57-58页。
    1 前引,(英)巴素著、郭湘章译:《东南亚之华侨》,第410-411页。
    2 前引,(英)巴素著、郭湘章译:《东南亚之华侨》,第503页。
    3 前引,(马)郑良树:《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史》(第三分册),第286-288页。
    4 前引,(马)谢爱萍:“社会变迁与华人文化”。
    5 Ibid., J.M. Gullick: Indigenous political systems of western Malaya, p.24.
    6 Symbols of Separatism: "Ethnicity and Status Politics in Contemporary Malaysia", in Ibid., Raymond Lee,ed., p. 32.
    1 《陈祯禄爵士呈海峡殖民地总督金文泰爵士“备忘录”》,转自前引杨建成:《马来西亚华人的困境:西马来西亚华巫政治关系之探讨,1957—1978》(附录二),第396-414页。
    2 前引,(马)邱继金,林道湿译:“大马的种族冲突一个历史的透视”。
    3 Rsdin soenarno: "Malaya Nationalism 1896-1941", JSEAH VOL.I.NO.1.March 1960, p.11.
    4 Leon Comber: 13 May 1969: a historical survey of Sino-Malay relations, Kuala Lumpur: Heinemann Asia, 1983, p17.
    5 Ibid., Leon Comber: 13 May 1969 : a historical survey of Sino-Malay relations, p. ⅹⅵ.
    6 Ibid., Radin soenarno: "Malaya Nationalism 1896-1941", p.25.
    7 前引,(马)陈祖排:“大马种族关系概况”。
    1 前引,(马)陈祖排:“大马种族关系概况”第73页。
    2 Cheah Boon Kheng: "The Social Impact of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of Malaya 1942-1945", in Alfred W .mccoy, ed., : Southeast Asia under Japanese Occupation, United States: yale university,1980, P.99.
    3 前引,(马)林水檺、何启良、何国忠、赖观福合编合编:《马来西亚华人史新编》(第一册),第94页。
    1 前引,(马)林水檺、何启良、何国忠、赖观福合编合编:《马来西亚华人史新编》(第一册),第102-103页.
    2 Ibid., Cheah Boon Kheng:"The Social Impact of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of Malaya 1942-1945", pp.97-98.
    3 Yoji Akashi:"The Japanese Occupation of Malaya 1942-1945" , in Ibid., Alfred W .mccoy, ed., p.80.
    4 Ibid., Cheah Boon Kheng: "The Social Impact of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of Malaya 1942-1945", pp.100-103.
    1 Ibid.,R·.K· Vasil: Ethnic Politics in Malaysia, p.16.
    2 前引,杨建成:《马来西亚华人的困境:西马来西亚华巫政治关系之探讨,1957-1978》,第356页.
    3 前引,(马)林水檺、何启良、何国忠、赖观福合编:《马来西亚华人史新编》,第一册,第91-92页.
    4 Ibid., Cheah Boon Kheng: "The Social Impact of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of Malaya 1942-1945", p.100.
    5 Laurence K. L. Siam: Chinese Society in Rural Malaysia, Kuala Lumpur: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 p62.
    1 新马侨友会编:《马来亚人民抗日军》,香港:见证出版公司,1992年,第1页。
    2 (英)维多巴素,张奕善译:《近代马来亚华人》,台北:商务印书馆,1972年,第82页。
    3 前引,新马侨友会编:《马来亚人民抗日军》,第1页。
    4 前引,(马)林水檺、何启良、何国忠、赖观福合编:《马来西亚华人史新编》(第一册),第118页。
    5 Karl von Vorys: Democracy without consensus: communalism and political stabilily in Malaysia,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v Press. 1975,p63.
    6 前引,(马)林水檺、何启良、何国忠、赖观福合编:《马来西亚华人史新编》(第二册),第349页。
    1 前引,(马)林水檺、何启良、何国忠、赖观福合编:《马来西亚华人史新编》(第一册),第99-100页.
    2 前引,(马)林水檺、何启良、何国忠、赖观福合编:《马来西亚华人史新编》(第二册),第349页;(英)巴素著、郭湘章译:《东南亚之华侨》,第373,571页。这些垦殖者又称为垦民、散民、垦殖民和山芭居民等多种名称.
    3 Ibid.,Yoji Akashi: "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of Malaya1942-1945",in Southeast Asia under Japanese Occupation, pp.73-74.
    1 Ibid., Cheah Boon Kheng: "The social impact of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of Malaya 1942-1945", p.114.
    2 Ibid., Yoji Akashi: "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of Malaya 1942-1945",in Southeast Asia under Japanese Occupation,p.81:前引(英)维多巴素:《近代马来亚华人》,第83页;前引,(马)林水檺、何启良、何国忠、赖观福合编:《马来西亚华人史新编》,第一册,第34-35页,等等。
    3 前引,新马侨友会编:《马来亚人民抗日军》,第60页。
    4 前引,新马侨友会编:《马来亚人民抗日军》,第121页。
    5 前引,(马)林水檺、何启良、何国忠、赖观福合编:《马来西亚华人史新编》(第一册)第103页:前引,(英)维多巴素:《近代马来亚华人》,第85,第88页;Ibid.,Yoji Akashi"The Japanese Occupation of Malaya 1942-1945", p82: Ibid., Karl yon Vorys: Democracy without consensus: communalism and political stability In Malaysia, p.64. etc.
    1 Ibid., Anthony s. k. shome: Malay political leadership, p42.
    2 Barbara Watson Andaya and Leonard Y·Andaya: AHistory of Malaysia, London: theMacmillan Press LTD 1982. pp242-245.
    3 Ibid, Anthony s. k. shome: Malay political leadership, pp42-43.
    1 C.M.Turnbull: "British Planning, for Post-War Malaya", JSEASo VOL.V.NO.2.Sept, 1974, pp241-243.
    2 前引,(英)巴素:《东南亚之华侨》,第547页。
    3 Ibid., Barbara Watson Andaya and Leonard Y·Andaya: A History of Malaysia, p.254,etc.有关战后初年到马来亚独立期间的马来亚宪政改革,有关马来西亚历史、政治和华人的各种文字的论著,无论是早期的,还是新版的,都有详尽的资料和研究。
    4 Ibid., Barbara Watson Andaya and Leonard Y·Andaya: A History of Malaysia, p.254.
    5 前引,杨建成:《马来西亚华人的困境:西马来西亚华巫政治关系之探讨,1957—1978》,第95页。
    6 前引,(新)崔贵强:《新马华人国家认同的转向(1945-1959)》,第156页。
    1 Ishak bin Tadin: "Datu Onn and Malay Nationalism 1946-1951", JSEAH VOL.Ⅰ. NO.1.March 1960,pp58-65.
    2 Kualn Lumpur Government: The Federation of Malaya Agreement 1948, Kuala Lumpur Government, 1952,pp.10-11, pp40-42, 转自Ibid.,R.K. Vasil: Ethnic politics in Malaysia, pp.21-25.
    3 前引.(新)崔贵强:《新马华人国家认同的转向(1945-19s9)》,第156-157页,159页。
    1 马华公会50周年党庆纪念特刊编委会编:《为国为民—马华公会50周年党庆纪念特刊》,吉隆坡:马来西亚马华公会,1999年,第69页。
    2 前引,(马)马哈迪医生,叶锺铃译:《马来人的困境》,第5页。
    3 (马)郭仁德:“一位高瞻远瞩的伟人——陈祯禄”,载(马)陈春德、傅孙中主编:《马来西亚华人创业传》,吉隆坡:马来西亚中华大会堂总会,1998年,第164页。
    4 (马)策略资讯研宄中心政治分析组编辑:《巫统的困境:第十届大选分析》,吉隆坡:策略资讯研究中心,2000年,第21页。
    5 K.J·Ratnm: Communalism and The Political Process in Malaya ,Singapore: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1965, p, 146.
    1 Victor Purcell: Malava: Communist ,or Free?",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54, p6.
    2 (马)陈剑:“新马共产主义运动简述”,(马来西亚)《人文杂志》,2000年第三期。
    3 (英)D·G·E·霍尔,中山大学东南亚历史研究所译:《东南亚史》(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990页.
    4 前引,(新)崔贵强:《新马华人国家认同的转向(194S-19S9)》,第408页.
    5 Ibid, Victor Purcel: Malaya: Communist, or Free?, pp.103、191、192.
    1 Heng Pek Koon: Chinese Politics in Malaysia, Singapor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pp.147-154.
    2 前引,(马)马华公会50周年党庆纪念特刊编委会编:《为国为民—马华公会五十周年党庆纪念特刊》,第112页.
    3 前引,(马)林水檺、骆静山合编:《马来西亚华人史》,第110页。
    1 Sob Eng Lim: "Tan Cheng Lock", JSEAH VOL.Ⅰ.NO.1.March 1960, pp.46. 50-51.
    2 Ibid.,Victor Purcell: Malaya: Communist ,or Free?, pp.104、113.
    3 前引,(马)林水檺、骆静山合编:《马来西亚华人史》,第112-113页。
    4 巫统创始人拿督翁领导的独立党在1952年2月吉隆坡选举失败后,改名为国家党,建党初期颇有声势,并以狭隘的族群利益为号召,与巫统争夺马来人的支持。
    5 前引,(马)马华公会50周年党庆纪念特刊编委会编:《为国为民-马华公会50周年党庆纪念特刊》,第69页.
    1 前引,(新)崔贵强:《新马华人国家认同的转向(1945-1959)》,第401-402页。
    2 Ibid.,Heng Pek Koon: Chinese Politics in Malaysia, p.153.
    3 前引,(新)崔贵强:《新马华人国家认同的转向(1945-1959)》,第387页。
    4 前引,(马)郑良树:《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史》(第三分册),第85-87页,第146-151页。
    1 Ibid, Heng Pek Koon: Chinese Politics in Malaysia,p.193.
    2 前引,(马)郑良树:《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史》(第三分册),第87页,第91页。
    3 前引,(新)崔贵强:《新马华人国家认同的转向(1945-1959)》,第387页。
    4 前引,(新)崔贵强:《新马华人国家认同的转向(1945-1959)》,第394页。
    1 前引,(马)林水檺、何启良、何国忠、赖观福合编:《马来西亚华人史新编》(第一册),第151页。
    2 Ibid., Heng Pek Koon: Chinese Politics in Malaysla, p.223.
    3 前引,(新)崔贵强:《新马华人国家认同的转向(1945-1959)》,第405页。
    4 Ibid.,Heng Pek Koon:Chinese Politics in Malaysia, pp.223-224.
    5 前引,(新)崔贵强:《新马华人国家认同的转向(1945-1959)》,第405页。
    1 (新)星马通鉴编辑部编:《星马通鉴》,新加坡,星加坡世界书局有限公司,1959年,第367-393页。
    2 Ibid.,Heng Pek Koon: Chinese Politics in Malaysia, pp.230-232.
    3 北京大学法律系宪法教研室编译:《东南亚国家联盟各国宪法》,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第80-83页,第135-138页.
    4 Ibid.,K·J·Ratnam: Communalism and The Political Process in Malaya, p.98.
    5 前引,(新)崔贵强:《新马华人国家认同的转向(1945-1959)》,第396页。
    6 前引,(新)崔贵强:《新马华人国家认同的转向(1945-1959)》,第407页。
    7 前引,(新)崔贵强;《新马华人国家认同的转向(1945-1959)》,第397页。
    1 前引,马戎编著:《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第76页。
    2 前引,(新)崔贵强:《新马华人国家认同的转向(1945-1959)》,第407页。
    3 参见前引陈晓律等:《马来西亚—多元文化中的民主与权威》,第107页,等等。
    1 前引,(马)林水檺、何启良、何国忠、赖观福合编:《马来西亚华人史新编》(第一册),第151页.
    2 前引,(马)林水檺、何启良、何国忠、赖观福合编:《马来西亚华人史新编》,第33页.
    3 按照马来西亚全国行动理事会报告,由5月11日选举成绩揭晓后的当天傍晚至第二天晚上为止,民行、民政两党的支持者在首都市内举行了喧闹而充满挑衅意味的胜利大游行,又继之以无数的小规模游行.游行队伍多杂以电单车或汽车,浩浩荡荡,行至市内的马来人聚居处(尤其是KampungBaham)、警局与八打灵土著学院等地时,则用马来语高呼“马来人去死,山番们回到森林中去!”、“马来人可以回乡下去啦!(Melayuboleh balikkampung!)”、“吉隆坡现在是属于华人的了(Kuala Lumpur sekarang Cina punya)”以及“马来人现在失势啦(Melayusekarangmkadakuasalagi)”等极尽侮辱与嘲弄的口号.甚至有队伍游行至雪州州务大臣哈仑(Hamn ldfis)位于~ampungBaharu的官邸前,呼喝其搬离官邸.马来人的愤怒情绪绪至此已告沸腾.5月13日傍晚巫统雪州分部发起一场反制性的大游行,来自各地、且多已自行配有马来短剑及巴冷刀等武器的巫统党员首先聚集于哈仑的官邸前,但群众在还未照预定时间出发前,即已因马来人在文良港区已遭华人攻击的传言失去控制,开始蜂拥至华人聚居的闹区攻击、砍杀路人,并纵火焚毁华人的商店与车辆。在这个过程中华、印人也开始纠众反击,于是暴动爆发。(全国行动理事会,1969,0ChengTeik,1971:20-21)转自,(马)王国璋:“反思五一三”,(马来西亚)《人文杂志》,2002年第十五期,第10页。
    1 前引,杨建成:《马来西亚华人的困境:西马来西亚华巫政治关系之探讨,1957-1978》,第254-255页。
    2 (马)许德发:“历史幽灵与马来西亚的记忆政治——试论1969年‘五一三事件”的各种阐释’”,(马来西亚)《人文杂志》,2002年第十五期。
    3 Ibid.,Leon Comber,p,73.
    4 前引,(马)许德发:“历史幽灵与马来西亚的记忆政治——试论1969年‘五一三事件”的各种阐释’”.认为是华人反对党引起事件的还有马华公会等。见(马)马华公会50周年党庆纪念特刊编委会编:《为国为民-马华公会50周年党庆纪念特刊》,第127页。
    5 参见前引(马)林水檺、何启良、何国忠、赖观福合编:《马来西亚华人史新编》(第二册);第83页;Ibid.,Leon Comber,:13 May 1969: a historical survey of Sino-Malay relations,p.74;前引(马)马哈迪医生,叶锺铃译:《马来人的困境》,第8页;(马)安焕然:“‘反’的制衡与‘反’的失落——大马社会与国家机关互动关系之探讨”。(马来西亚),《资料与研究》1995年第17期;前引(日本)岸胁诚,张开枚、许红梅译:“独立初期马来西亚的经济开发与国民统一”; 前引(马)Dr. Syed Husin Ali,李雅芬译:“马来西亚的发展与生活素质”;等等。
    6 (马)王国璋:“反思五一三”,(马来西亚)《人文杂志》,2002年第十五期。
    7 前引,(马)许德发:“历史幽灵与马来西亚的记忆政治——试论1969年‘五一三事件”的各种阐释’”。
    8 前引,(马)许德发:“历史幽灵与马来西亚的记忆政治——试论1969年‘五一三事件”的各种阐释’”。
    9 前引,杨建成:《马来西亚华人的困境:西马来西亚华巫政治关系之探讨,1957—1978》,第237页。
    1 前引,(马)许德发:“历史幽灵与马来西亚的记忆政治——试论1969年‘五一三事件”的各种阐释’”,等等.
    2 有关看法可以参见前引(马)林水檺、何启良、何国忠、赖观福合编:《马来西亚华人史新编》(第二册),第83页;前引(马)许德发:“历史幽灵与马来西亚的记忆政治——试论1969年‘五一三事件’的各种阐释”.
    3 (马)潘永强:“五一三后的新国家运动”,(马来西亚)《人文杂志》,2002年第十五期。
    4 前引,杨建成:《马来西亚华人的困境:西马来西亚华巫政治关系之探讨,1957—1978》,第210页。
    5 Ibid., R. K. Vasil: Ethnic politics in Malaysia, pp. 38-40.
    6 前引,杨建成:《马来西亚华人的困境:西马来西亚华巫政治关系之探讨,1957—1978》,第196页。
    7 前引.(马)郑良树:《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史》(第四分册),第116—119页.
    1 前引,(马)郑良树:《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史》(第四分册),第137-139页。
    2 前引,(马)林水檺、何启良、何国忠、赖观福合编:《马来西亚华人史新编》(第三册),第51页。
    3 前引,杨建成:《马来西亚华人的困境:西马来西亚华巫政治关系之探讨,1957—1978》,第212页。
    4 Ibid., Leon Comber: 13 May 1969 : a historical survey of Sino-Malay relations, p.62.
    5 前引,杨建成:《马来西亚华人的困境:西马来西亚华巫政治关系之探讨,1957—1978》,第212页。
    6 前引,(马)王国璋:“反思五一三”。
    7 前引,(马)王国璋:“反思五一三”。
    8 前引,杨建成:《马来西亚华人的困境:西马来西亚华巫政治关系之探讨,1957—1978》,第217页
    1 前引,(马)王国璋:“反思五一三”.
    2 前引,杨建成:《马来西亚华人的困境:西马来西亚华巫政治关系之探讨,1957—1978》,第214页.
    3 前引,(马)林水檺、何启良、何国忠、赖观福合编:《马来西亚华人史新编》(第二册),第83页。
    4 前引,杨建成:《马来西亚华人的困境:西马来西亚华巫政治关系之探讨,1957—1978》,第254页。
    5 Ibid., R·.K· Vasil: Ethnic Politics in Malaysia, p.91.
    6 前引,(马)潘永强:“五一三后的新国冢运动”。
    7 前引,(马)王国璋:“反思五一三”.
    8 ( 马)黄家定:“马来西亚多元族群的政治——在厦门大学的演讲”,《南洋问题研究》,2006年第2期。黄家定目前是马华公会总会长。
    1 前引,(马)许德发:“历史幽灵与马来西亚的记忆政治——试论1969年”五一三事件”的各种阐释”,。
    2 前引,杨建成:《马来西亚华人的困境:西马来西亚华巫政治关系之探讨,1957—1978》,第288页。
    3 前引,(马)林水檺、何启良、何国忠、赖观福合编:《马来西亚华人史新编》(第一册),第190页。
    4 前引,(马)郑良树:《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史》(第四分册),第345页。
    5 (马)柯嘉逊:《马来西亚华教奋斗史》,吉隆坡:雪兰莪中华大会堂,1991年,第167页。
    6 前引,(马)郑良树:《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史》(第四分册),第338、340页。
    7 前引,(马)郑良树:《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史》(第四分册),第344-346页。
    1 前引,(马)郑良树:《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史》(第四分册),第347-349页.
    2 前引,(马)郑良树:《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史》(第四分册),第349页。
    3 (马)陈志勤:“华小高职风波”,载藏小华总编辑,邓日才主编:《当代马华文存》(7),吉隆坡: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2001年,第46页.
    4 前引,(马)郑良树:《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史》(第四分册),第350页。1960年马来西亚撤销1948年颁布的“紧急状态”,同时颁布“内部安全法”,“授予政府无需经过审讯程序,便可扣留涉及叛乱的共产分子”,后来称为“危害国家安全”者.马来西亚目前的刑事法令,在法庭的同意下,警方可以扣留嫌疑犯14天以方便进行调查;但内安法令下,部长却有权在未经法庭审讯的情况下,拘留和监禁被认为是“危害国家安全”者为期两年,而且有关扣留令可以两年又两年,无限期地延长下去.
    1 前引,(马)柯嘉逊:《马来西亚华教奋斗史》,第169-170页。
    2 (马)《马来西亚华团的大选诉求》,见(马来西亚)《南洋商报》,1999年8月17日。
    3 廖小健:《世纪之交:马来西亚》,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第158-162页。
    1 (马)“蔡国治非常时期言论变课题 马来人特权起争议”,(马来西亚)《南洋商报》,2000年8月15日。该报所指的华人代表是国家第二经济咨询理事会副主席蔡国治,蔡国治也是马华工商联合会副义务总秘书。
    2 (马)“诉求马来社会引争论”,(马来西亚)《南洋商报》,2000年8月18日。
    3 (马)“不满重提大选诉求 巫青团抗议”,(马来西亚)《南洋商报》,2000年8月19日.
    4 (马)“12青年组织斥破坏种族和谐 促前锋报巫青道歉”,(马来西亚)《南洋商报》,2000年8月25日.
    1 (马)“警告1月内收回诉求 学生联会恫言大集会”,(马来西亚)《南洋商报》,2000年12月14日。
    2 (马)“内阁下令停止争论敏感课题 挑诉求煽动法对付”,(马来西亚)《南洋商报》,2000年12月22日.
    3 (马)“首相:马来人分裂导致诉求出现 马来特权寸步不让”,(马来西亚)《南洋商报》,2000年8月18日。
    4 (马)“工委巫青达协议 双方同意搁置7项大选诉求”,(马来西亚)《南洋商报》,2001年1月5日。
    1 (马)Tan Sri Ghazali Shafie,叶瑞生译:“马来西亚国族的塑造”。(马来西亚)《资料与研究》,1996年第23期.
    2 前引,北京大学法律系宪法教研室编译:《东南亚国家联盟各国宪法》,第143页。
    3 前引,马戎编著:《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第202、481页。
    4 "Population And Housing Census 2000",马来西亚政府统计局网,htt://www.statistics.gov.my/,04-11-15.
    1 (马)张文光:《三角关系:大马宗教自由法律浅析》,吉隆坡:马来西亚雪兰莪中华大会堂,1990年,第141页。
    2 (马)“慕沙希淡‘马国当前最大挑战、是宗教极端思想’”,(新加坡)《联合早报》,2002年1月14日.
    3 前引,(马)林水檺、何启良、何国忠、赖观福合编:《马来西亚华人史新编》(第一册),第421-422页。
    4 (马)骆静山:《知识分子与社会文化》,吉隆坡:马来西亚华社资料研究中心,1994年,第40页.
    5 前引,(马)陈祖排:“大马种族关系概况”,第77页。
    6 前引,(马)何国忠:《马来西亚华人:身份认同、文化与族群政治》,第138页。
    7 Abdul Rahman Embong:"The Culture and Practice of Pluralism in Postcolonial Malaysia" , in Ibid., Robert W. Hefner. ed., p.73.
    1 Vidhn Verma: Malaysia, state and civil society in transition,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Inc, 2002, p.94.
    2 Ibid., Leon Comber: 13 May 1969: a historical survey of Sino-Malay relations, p. 6.
    3 前引,(马)马哈迪医生,叶锺铃译:《马来人的困境》,第3页。
    4 (马)刘永山:“人民宗教学校 华社岂能置身事外”,(马来西亚)《南洋商报》,2003年2月27日.
    1 前引,马戎编著:《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第202页。
    1 前引,(马)何国忠:《马来西亚华人:身份认同、文化与族群政治》,第164页。
    2 (马)黄树发:“华文地位日益重要 友族同胞争相学习”,(马来西亚)《南洋商报》,2005年5月4日.
    3 (马)游若金:“宏愿的宏愿:马来西亚的公民社会与华团”,(马来西亚)《资料与研究》,1995年第18期.
    4 前引,(马)何国忠:《马来西亚华人:身份认同、文化与族群政治》,第165-166页。
    5 Hokhal Leong: "Imagined Communion, Irreconcilable Differences? Perceptions and Responses of the Malaysian Chinese towards Malay Political Hegemony, " in Ibid., Ding Choo Ming & Ooi Kee Beng, eds., "Colloquium on Chinese Studies of the Malay World", pp.255-256.
    6 "1970/1980 Population and Housing Census of Malaysia”。转自前引(马)林水豪、骆静山合编:《马来西亚华人史》,第454页。
    1 "1970/1980 Population and Housing Census of Malaysia"。转自前引(马)林水豪、骆静山合编:《马来西亚华人史》,第454页。
    1 Ibid., Wan Hashim: Peasants under peripheral capitalism, p.86.
    1 (马)冷眼:“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华人经济地位问题检讨”,见前引骆静山编:《马来西亚华人问题论丛》,第40页.
    1 “贫困率”是指处于贫困线以下的家庭数在总家庭户数中所占的比率,西马的贫困线,1970年为每户月收入200马元。
    2 前引,(马)林水檺、骆静山合编:《马来西亚华人史》,第457页。
    3 前引,(马)林水檺、骆静山合编:《马来西亚华人史》,第271页。
    1 前引,马戎编著:《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第479、339页
    2 引自古鸿廷:《东南亚华侨的认同问题:马来亚篇》,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4年,第26-27页。
    3 同上,古鸿廷:《东南亚华侨的认同问题:马来亚篇》,第28页。
    4 前引,(马)马哈迪医生,叶锺铃译:《马来人的困境》,第38页。
    1 前引,林远辉、张应龙:《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侨史》,第476-477页。
    2 前引,北京大学法律系宪法教研室编译:《东南亚国家联盟各国宪法》,第64、80-81、136页。
    3 Ibid. ,R. K. Vasil: Ethnic politics in Malaysia, p.191,
    4 前引,(马)祝家丰:“马来特权的制定与其影响”。
    5 同上.
    6 (马)何启良:“从历史、政策和同化主义谈华人正名”,(马来西亚)《资料与研究》,1998年34期。
    1 (马)曾庆豹:“巨兽的重返——公民社会与公共论述”,(马来西亚)《资料与研究》,1995年17期.
    2 "1970/1980 Population and Housing Census of Malaysia",转自前引(马)林水檺、骆静山合编的《马来西亚华人史》,第453页。
    3 前引,郑抗生等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第289页.第291-292页.
    4 同上,第290页。
    5 前引,(马)林水檺、何启良、何国忠、赖观福合编:《马来西亚华人史新编》(第二册),第86页.
    6 (马)饶向东:《马来西亚华族人口问题研究》,砂拉越,砂拉越华族文化协会,2005年,第170页。
    1 前引,(马)何国忠:《马来西亚华人:身份认同、文化与族群政治》,第6-7页。
    2 引自许国栋:“论马来西亚华人政治”,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5年1期。
    3 也有一些例外,如缅甸1982年公布的《缅甸公民法》,将公民分为三类,即土著公民、侨商公民、公民身份获得者,规定不同的权利。见廖小健《战后各国华侨华人政策》,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23页。但奈温下台后,有关法令已经废止。
    4 黄昆章:《印尼华侨华人史(1950至2004年)》,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5页。
    5 周南京主编:《世界华侨华人词典》,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5页。
    1 前引,黄昆章:《印尼华侨华人史(1950至2004年)》,第186页。
    2 前引,廖小健《战后各国华侨华人政策》,第10-11页。
    3 前引,黄昆章:《印尼华侨华人史(1950至2004年)》,第303-304页。
    4 (马)许德发:“‘马华问题’之大者”,(马来西亚)《人文杂志》,2000年第二期。
    5 前引,马戎编著:《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第$33页
    6 Robert W. Hefner: " Introduction: Multiculturalism and Citizenship in Malaysia, Singapore, and Indonesia", inlbid., Robert W. Hefner, ed., p34.
    7 (马)陆庭谕主编:《沈慕羽言论集》(上册),吉隆坡,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1998年·第118页。沈慕羽1966-1994担任教总主席,曾任马华公会青年团副团长,因发起独立大学运动被马华公会开除,1987年“茅草行动”曾被捕入狱。
    1 (马)“首相:马来人分裂导致诉求出现 马来特权寸步不让”,(马来西亚)《南洋商报》,2000年8月18日.
    2 “各方对诉求态度”,(新加坡)《联合早报》,2000年12月17日。
    3 “国大创办人再那阿比丁:政府不想失去华人支持 被迫同意现有大学限额制”,(新加坡)《联合早报》,2001年7月4日
    4 (马)“警告1月内收回诉求 学生联会恫言大集会”,(马来西亚)《南洋商报》,2000年12月14日。
    5 (马)“黄燕燕:强制30%高职给土著无法应付全球化竞争”,(马来西亚)《星洲日报》,2006年11月18日。
    6 前引.(马)马哈迪医生,叶锺铃译:《马来人的困境》,第70页。
    7 “防长纳吉:《诉求》破坏社会契约须制止”,(新加坡)联合早报,2000年12月13日。纳吉2003年出任马来西亚副首相。
    8 (马)“全民地位平等 特权也须保留”,(马来西亚)《南洋商报》,2000年12月11日。
    9 (马)“撤销马来人特权 泰益指不是时候”,(马来西亚)《南洋商报》,2000年8月15日.
    1 (澳)克雷格.A.斯奈德等著,徐纬地等译:《当代安全与战略》,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13页。
    2 (澳)克雷格.A.斯奈德等著,徐纬地等译:《当代安全与战略》,第124页.
    3 朱宁:“安全与非安全化~哥本哈根学派安全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10期.
    4 “全民地位平等 特权也须保留”,(马来西亚)《南洋商报》,2000年12月11日。
    5 前引,廖小健:《世纪之交:马来西亚》,第162页。
    6 Ibid., R.K. Vasil: Ethnic politics in Malaysia, p210; Cheah Boon Kheng: Malaysia: the making of a nation, Singapor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2002.,p1;前引(马)马哈迪医生,叶锺铃译:《马来人的困境》,第70页;前引何国忠:《马来西亚华人:身份认同、文化与族群政治》,第162页,等等。
    7 Ibid., Heng Pek Koon: Chinese Politics in Malaysla, p.151.
    8 前引(马)马哈迪医生,叶锺铃译:《马来人的困境》,第70页。
    1 Ibid., Heng Pek Koon: Chinese Politics in Malaysia, p151;前引(马)马哈迪医生,叶锺铃译:《马来人的困境》,第7-71页;Cheah Boon Kheng: Malaysia: the making of a nation, p1:前引(马)何国忠::《马来西亚华人:身份认同、文化与族群政治》,第161页。
    2 引自林若雩《马哈迪主政下的马来西亚:国家与社会关系(1981-2001》,台北:韦伯文化事业出版社,2001年,第156页。
    3 Ibid., Leon Comber: 13 May 1969: a historical survey o.f Sino-Malay relations, p.15
    4 Ibid., Cheah Boon Kheng:Malaysia:the making of a nation, p.9.
    5 Ibid., p.51.
    6 前引,(马)林水檺、何启良、何国忠、赖观福合编:《马来西亚华人史新编》(第三册)。第51页。
    7 前引,杨建成:《马来西亚华人的困境:-西马来西亚华巫政治关系之探讨,1957-1978》,第242页。
    8 前引,(马)陆庭谕主编《沈慕羽言论集》(上册),第118页;廖文辉:“谈华族史在国史的定位——历史教学的一点省思”。
    9 参见(马)许德发:“历史幽灵与马来西亚的记忆政治——试论1969年”五一三事件”的各种阐释”,等论 著.
    1 前引,(马)林水檺、何启良、何国忠、赖观福合编:《马来西亚华人史新编》(第一册),第183页:(第二册),第86页。
    2 前引,(马)冷眼:“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华人经济地位问题检讨”,第46页。
    3 前引,(马)林水檺、何启良、何国忠、赖观福合编:《马来西亚华人史新编》(第一册),第183页。
    4 (马)《1990年华团联合宣言草案》,引自(马)华社资料研究中心编:《论华团人士参政》,吉隆坡:雪兰莪中华大会堂,1990年.第283页。
    5 (马)“各族交融问题不大”,(马来西亚)《南洋商报》,2001年1月6日。
    1 (马)《马来西亚华人社团的大选诉求》,(马来西亚)《南洋商报》,1999年8月17日。
    2 (马)“工委巫青达协议 双方同意搁置7项大选诉求”,(马来西亚)《南洋商报》,2001年1月5日。
    1 前引,(马)马哈迪医生,叶锺铃译:《马来人的困境》,第3页。
    1 前引,杨建成:《马来西亚华人的困境:西马来西亚华巫政治关系之探讨,1957-1978》,第224页.
    2 前引,(马)策略资讯研宄中心政治分析组编辑:《巫统的困境:第十届大选分析》,第10页。
    1 前引,廖小健:《世纪之交:马来西亚》,第262页。
    2 前引,(马)策略资讯研宄中心政治分析组编辑:《巫统的困境:第十届大选分析》,第21页。
    3 (马)文运企业社会研究小组编:《认识回教党》,雪兰莪:文运企业出版,1999年,第4页。
    4 前引,廖小健:《世纪之交:马来西亚》,第229页。
    5 前引,(马)马华公会50周年党庆纪念特刊编委会编:《为国为民-马华公会50周年党庆纪念特刊》,第286页.
    1 前引.(马)何启良:《政治动员与官僚参与·大马华人政治论述》,第12页。
    2 1999年大选,民主行动党得10席,伊斯兰教党得27席。
    3 廖小健:《世纪之交:马来西亚》,第28页。
    4 (马)马来西亚民政运动中央组织局编:《马来西亚民政运动》,槟城:马来西亚民政运动中央组织局,1999年,第8页。
    5 Ibid., R·.K·Vasil: Ethnic Politics in Malaysia, pp.159-160.
    6 (马)谢诗坚:《巫统政治风暴》,槟城:中央纸业有限公司,1999年,第13页。
    1 前引,(马)马哈迪医生,叶锺铃译:《马来人的困境》,第96页。
    2 前引,(马)林水檺、何启良、何国忠、赖观福合编:《马来西亚华人史新编》(第二册),第52页。
    3 前引,(马)策略资讯研宄中心政治分析组编辑:《巫统的困境:第十届大选分析》,第8页。
    4 前引,杨建成:《马来西亚华人的困境:西马来西亚华巫政治关系之探讨,1957-1978》,第222页。
    5 前引,马戎编著:《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第79页。
    1 Chung Kek Yoong: Mahathir administration: leadership and change in a multiracial society, Selangor Malaysia, Pelanduk Publications, 1987,p74.
    2 引自马戎编著:《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第607页。
    3 前引,陈晓律等著:《马来西亚—多元文化中的民主与权威》,第42页。
    4 前引,杨建成:《马来西亚华人的困境:西马来西亚华巫政治关系之探讨,1957—1978》,第215页。
    5 “马哈迪:巫统不会为争取华人而牺牲马来人权益”,(新加坡)《联合早报》,2001年5月13日。
    6 (马)祝家华:《解构政治神话——大马两线政治的评析(1985—1992)》,吉隆坡:华社资料研究中心,1994年,第293页。
    1 前引,(马)谢诗坚:《巫统政治风暴》,第41页。
    2 前引,(马)陈祖排;“大马种族关系概况”,第75页。
    3 Ibid.,Cheah Boon Kheng: Malaysia: the making of a nation, p.51.
    4 (马)拿督斯里林良实医生言论选辑编委会编:《林良实言论选辑:为国为民》,吉隆坡:马华中央宣传局,1995年,第17-18页。林良实时任马华公会总会长。
    5 前引,(马)拿督斯里林良实医生言论选辑编委会编:《林良实言论选辑:为国为民》,第100-101页.
    6 前引,(马)拿督斯里林良实医生言论选辑编委会编:《林良实言论选辑:为国为民》,第129页。
    7 前引,杨建成:《马来西亚华人的困境:西马来西亚华巫政治关系之探讨,1957—1978》,第215页.
    8 前引,(马)丘光耀:《第三条道路:马来西亚华人政治选择批判》,第22页。
    9 前引,杨建成:《马来西亚华人的困境:西马来西亚华巫政治关系之探讨,1957—1978》,第215页。
    10 前引,(马)何国忠:《马来西亚华人:身份认同、文化与族群政治》,第169页。
    11 前引,(马)谢诗坚:《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第151页。
    1 詹运豪撰、洪嘉玲译:“驳‘华人支配经济’论”,(马来西亚)《南洋商报》,2000年6月4日。
    2 詹运豪撰、洪嘉玲译:“华人真的那么团结?”,(马来西亚)《南洋商报》,2001年10月8日。
    3 前引,林若雩:《马哈迪主政下的马来西亚:国家与社会关系(1981-2001》,第158页。
    4 Ibid., James V. Jesudason: Ethnicity and the economy the state, Chinese business, and multinationals in Malaysia, p68
    5 前引,马戎编著:《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第78页.
    6 (马)许元龙:“知识分子参政图”,见前引华社资料研究中心编:《论华团人士参政》,第199页。
    7 (马)“各族交融问题不大”,(马来西亚)《南洋商报》,2001年1月6日。
    1 前引,马戎编著:《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第76页。
    2 (马)祝家华:《熙攘在人间》,吉隆坡:十方出版社,1992年,第91页。
    3 前引,马戎编著:《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第81页。
    4 朱宁:“安全与非安全化~哥本哈根学派安全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10期。
    5 (马)翁诗杰:“顽强政治生命的展现—解读马哈迪”,(马来西亚)《资料与研究》,1995年第16期.翁诗杰曾任马华公会青年团长,政府部长,和国会下院议长。
    6 Ibid., Barbara Watson Andaya and Leonand Y. Andaya: A History of Mdaysia, P.265.
    7 前引,杨建成:《马来西亚华人的困境:西马来西亚华巫政治关系之探讨,1957—1978》,第217页.
    8 前引,(马)许元龙:“知识分子参政图”。
    9 前引,杨建成:《马来西亚华人的困境:西马来西亚华巫政治关系之探讨,1957—1978》,第222页。
    10 前引,(马)陈祖排:“大马种族关系概况”。
    11 前引,(马)郑良树:《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史》(第四分册),第349页。
    1 前引,(马)何国忠:《马来西亚华人:身份认同、文化与族群政治》,第1页。
    2 前引,郑抗生等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第180页。
    3 前引,杨建成:《马来西亚华人的困境:西马来西亚华巫政治关系之探讨,1957—1978》,第241页。
    4 前引,(马)何国忠:《马来西亚华人:身份认同、文化与族群政治》,第1页。
    5 (马)“少数民族和谐奖 大马又获一荣誉”,(马来西亚)《南洋商报》,2001年3月21日。
    1 Ibid., Robert W. Hefner: " Introduction: Multieulturalism and Citizenship in Malaysia, Singapore, and Indonesia ", in Robert W. Hefner, ed., The politics of multiculturalism: pluralism and citizenship in Malaysia, Singapore, and Indonesia,p.31.
    2 引自马戎编著:《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第231-232页。
    1 前引,(马)策略资讯研宄中心政治分析组编辑:《巫统的困境:第十届大选分析》,第21页。
    2 前引,(马)何启良:《政治动员与官僚参与·大马华人政治论述》,第48页。
    3 郑楚宣等编著:《政治学基本理论》,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53页。
    4 前引,郑楚宣等编著:《政治学基本理论》,第59页。
    1 前引,(英)巴素著、郭湘章译的《东南亚之华侨》,第591页。
    2 引自(马)何启良:《政治动员与官僚参与·大马华人政治论述》,第2页。
    3 前引,杨建成:《马来西亚华人的困境:西马来西亚华巫政治关系之探讨,1957-1978》,第248页;(马)王国璋:“反思五一三”;(马)祝家丰:“马来特权的制定与其影响”,等等。
    4 前引,(马)王国璋:“反思五一三”。
    1 前引,(马)王国璋:“反思五一三”。
    2 (马)叶瑞生:“马来西亚政治领导学术研讨会采访记”。(马来西亚)《资料与研究》,1996年第23期。
    3 前引,(马)谢诗坚:《巫统政治风暴》,第50页。
    4 引自(马)何启良:《政治动员与官僚参与·大马华人政治论述》,第3-4页。
    5 引自郑抗生等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第297页。
    6 Ibid., R. K. Vasil: Ethnic politics in Malaysia, pp.56-57,
    1 Ibid., R. K. Vasih Ethnic politics in Malaysia, p.54.
    2 Ibid., R. K. Vasih Ethnic politics in Malaysia, pp.54-55.
    3 前引,(马)王国璋:“反思五一三”,第12页。
    1 前引,(马)策略资讯研宄中心政治分析组编辑:《巫统的困境:第十届大选分析》,第9页。
    2 引自,郑抗生等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第297页。
    3 前引,北京大学法律系宪法教研室编译:《东南亚国家联盟宪法》,第36-40页,55页。
    1 前引,(新)崔贵强:《新马华人国家认同的转向(1945-1959)》,第400页。
    2 前引.北京大学法律系宪法教研室编译:《东南亚国家联盟宪法》,第136页。
    3 Tham Seong Chee: Malays and modernization: a sociological interpretation, Singapore: 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1983, p.68.
    4 (马)罗汉洲:“华裔为何不当警察?”(马来西亚)《南洋商报》,2003年9月4日。
    5 Ibid. , In-Won Hwang: Personalized politics: the Malaysian state under Mahathir, p63.
    1 Ibid., Leon Comber: 13 May 1969: a historical survey of Sino-Malay relations, p.53.
    2 "1970/1980 Population and Housing Census of Malaysia".转自(马)林水豪、骆静山合编《马来西亚华人史》,第454页。
    3 Ibid., James V.Jesudason: Ethnicity and the economy the state, Chinese business, and multinationals in Malaysia, p51.
    1 橡胶树植后6、7年便开始割胶,15年至17年后胶汁逐渐减少,植树后约30年停止割胶,需要再植.
    2 前引,(日本)岸胁诚,张开枚、许红梅译译:“独立初期马来西亚的经济开发与国民统一”。
    3 前引,(日本)岸胁诚,张开枚、许红梅译译:“独立初期马来西亚的经济开发与国民统一”。
    4 Ibid., James V.Jesudason: Ethnicity and the economy the state, Chinese business, and multinationals in Malaysia, p. 51.
    5 Ibid. , Wan Hashim: Peasants under peripheral capitalism, p.86.
    6 Ibid. , Wan Hashim: Peasants under peripheral capitalism, p.99.
    7 (日本)山下彰,汪慕恒译:“马来西亚新国家发展政策的概要与各种课题”,《南洋资料译丛》,1994年Z1期.
    8 前引,(马)林水檺、骆静山合编:《马来西亚华人史》,第275页。
    9 前引,(日本)岸胁诚,张开枚、许红梅译:“独立初期马来西亚的经济开发与国民统一”。
    1 前引,杨建成:《马来西亚华人的困境:西马来西亚华巫政治关系之探讨,1957-1978》,第217页.
    2 前引,Dr.Syed Husin Ali。李雅芬译:“马来西亚的发展与生活素质”.
    3 前引,(马)谢诗坚:《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第170页.
    4 前引,(马)林水檺、骆静山合编:《马来西亚华人史》,第271页.
    5 Ludwig H. Schatzl ed., translated by Verna Freeman: Growth and spatial equity in West Malaysia, Singapor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1988,p36;马来西亚《1991~2000年第二个远景计划纲要》,见(马来西亚)经济平台网,http://www.mytrade.com.my/,2005-12-18.(马来西亚)H·奥斯曼·兰.尼:“走向充分发达的马来西亚:梦想与挑战”,《南洋资料译丛》,1993年3期.
    1 Ibid. , James V.Jesudason: Ethnicity and the economy the state, Chinese business, and multinationals in Malaysia, pp.101-104.
    2 前引,(马)林水檺、骆静山合编:《马来西亚华人史》,第272页。
    3 前引,(马)冷眼:“华人经济地位问题检讨”。
    4 前引,(马)冷眼:“华人经济地位问题检讨”。
    1 前引,(马)林水檺、何启良、何国忠、赖观福合编:《马来西亚华人史新编》(第二册).第326页。
    2 (日本)山下彰,汪慕恒译:马来西亚新国家发展政策的概要与各种课题,《南洋资料译丛》,1994年Z1期。
    3 廖小健:“华巫合作—马来西亚华人经济发展的新课题”,见萧效钦、李定国主编:《世界华侨华人经济研究》,汕头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32页。
    4 詹运豪:“华人真的那么团结?”,(马来西亚)《南洋商报》,2000年10月8日.“首相:协助邻居富有华人应指点土著经商”,(马来西亚)《南洋商报》,2000年6月18日。
    5 前引.廖小健:《战后各国华侨华人政策》,第63页
    1 “《第3经济展望纲领》拟机制提高土著专业人士比例”,(马来西亚)南洋商报,2001年4月3日.
    2 Ibid. , James V.Jesudason: Ethnicity and the economy the state, Chinese business, and multinationals in Malaysia, p.83.
    3 (马)欧梦北专访:“研究土地政策有心得,陈仪乔醉心政治”,(马来西亚)‘商海》,1990年8月.
    4 前引,(马)欧梦北专访:“研究土地政策有心得,陈仪乔醉心政治”。
    5 (马)杨丽君:“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垦殖民生活水平”,(马来西亚)《工商世界》,1991年8月.
    1 徐成龙、钟子祺、魏华林编著:《马来西亚),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第101-103页.
    2 朱振明主编:《当代马来西亚》,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59页。
    3 “马来西亚重要初级产品”,见中国商务部网,http://my.mofcom.gov.cn/,2003-11-25.
    4 Ibid. , James V.Jesudason: Ethnicity and the economy the state, Chinese business, and multinationals in Malaysia, p.101.
    5 前引,(马)杨丽君:“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垦殖民生活水平”。
    6 前引,(马)杨丽君:“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垦殖民生活水平”。
    1 “马来西亚独立前后西马各源流政府资助及独立的小学数目及学生人数统计”,见马来西亚董教总网,http://ucstsm.djz.edu.my/,2006-11-10.
    2 前引,(马)郑良树:《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史》(第三分册),第320页。
    1 (马)邝其芳:“教育报告书与教育法令”,(马来西亚)董教总网,http://www.djz.edu.mv/,2006-12-28.
    2 Ibid. , Tham Seong Chee.. Malays and modernization : a sociological interpretation, p.124.
    3 (马)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出版组编:《董总三十年》(下册),吉隆坡,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1987年,667-668页
    4 叶玉贤:《语言政策与教育—马来西亚与新加坡之比较》,台北:前卫出版社,2002年,第135-136页。
    1 Ibid. , Tham Seong Chee: Malays and modernization : a sociological interpretation, p.116.
    2 Ibid. , Tham Seong Chee: Malays and modernization : a sociological interpretation, p130.
    3 (马)“628方案”,(马来西亚)《南洋商报》,2001年5月12日.
    4 Ibid. , R·K·Vasil: Ethnic Politics in Malaysia, p.191.
    5 Ibid. , Tham Seong Chee: Malays and modernization : a sociological interpretation, p.134.
    6 (马)教总调查研究及资讯组整理:“马来西亚教育概况”,(马来西亚).教总网,http://www.ucstam.djz.edu.my/,2004-08-10.
    1 (马)“559私立高等学府”(马来西亚)星洲日报网,http://www.sinchew-i.com/,2005-07-22.
    2 Ibid. , Tham Seong Chee: Malays and modernization: a sociological interpretation, pp.134、144,
    3 (马)“《第3经济展望纲领》拟机制提高土著专业人士比例”,(马来西亚)《南洋商报》,2001年4月3日。
    4 前引.(马)郑良树:《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史》(第四分册),第297页.
    1 前引,(马)教总调查研究及资讯组整理:“马来西亚教育概况”.
    2 前引,(马)马哈迪医生,叶锺铃译:《马来人的困境>,第41页.
    3 (马)洪嘉玲:“国内华印裔清贫生喜讯”,(马来西亚)《南洋商报》,2000年6月11日。
    4 Ibid., Anthony s. k. shome: Malay political leadership,p100.
    5 (马)华社资料研究中心编:《检讨马来西亚教育》,吉隆坡:雪兰我中华大会堂,1990年,第12页。
    6 前引,(马)“《第3经济展望纲领》拟机制提高土著专业人士比例”。
    1 前引,(马)林水檺、何启良、何国忠、赖观福合编:(第三册),第52-53页.
    2 前引,(马)林水檺、何启良、何国忠、赖观祸合编:马来西亚华人史新编》(第三册),第53-54页。(马来西亚)李灵窗:《马来西亚华人延伸、独有及融合的中华文化》,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4年.第135页.
    3 前引,(马)张文光:《三角关系:大马宗教自由法律浅析》,第194-195页。
    4 Hussin Mutalib: Islam and ethnicity in Malay politics, Singapor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p.134.
    5 I bid. , Vidhu Verma: Malaysia, state and civil society in transition, p.108.
    6 (马)“首相宣布大马是回教国”,(马来西亚)《星洲日报》,2001年12月31日.
    1 (马)杨名万:“华商应力争上游免受淘汰”,(马来西亚)《资料与研究》,1997年第27期.
    1 Abdul Rahman Embong: State-led Modernization and the New Middle Class in Malaysia, p40.
    1 "OPP2 Sectoral Targets and Achievements",(马来西亚)经济平台网站,http://www.mvtrade.com.mv/,2006-12-28.
    1 (马)“希山:巫裔亿万财富易手政府合约外流他族”,(马来西亚)南洋网站,http://www.nanyang.eom/,2006-11-14.
    1 (马)詹运豪,洪嘉玲译:“驳‘华人支配经济’论”,(马来西亚)《南洋商报》,2000年6月4日。
    2 (马)翱思:“助弱势群体融入社会”,(马来西亚)南洋网站,http://www.nanyang.com,2006-04-070
    1 "Secondary School", "source:Educational Planning & Research Division", 马来西亚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gov.mv, 2004-0-11.
    1 前引,(马)林水檺、骆静山合编:《马来西亚华人史》,第267页.
    1 (马)董总:“马来西亚华文教育185年简史(1819-2004)”,(马来西亚)董教总网,bttp://www.diz.edu.my/,2006-11-02。
    2 前引,(马)“国大创办人再那阿比丁:政府不想失去华人支持被迫同意现有大学限额制”。
    3 Ibid., Anthony s. k. shome: Malay political leadership, p100.
    4 (马)“新生名单公布 大学录取万二华裔生”,(马来西亚)南洋网,http://www.nanyang.com,2006-06-19.
    5 "Education and Soc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opulation, Population and Housing Census 2000",马来西亚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istics.goy.my/,2006-09-19.
    6 前引,(马)马哈迪医生,
    7 叶锺铃译:《马来人的困境》,第50页。
    1 Ibid. , Robert W. Hefner: " Introduction: The politics of multiculturalism: pluralism and citizenship in Malaysia" , in Ibid. , The politics of multiculturalism: pluralism and citizenship in Malaysia, p30.
    2 引自林若雩:《马哈迪主政下的马来西亚:国家与社会关系(1981-2001),第180-181页。
    3 Abdul Rahman Embong: State-led Modernization and the New Middle Class in Malaysia, New York: Palgrave,2002,p36.
    1 Ibid. , Robert W. Hefner: "Introduction: The politics of multiculturalism: pluralism and citizenship in Malaysia" , in The politics of multiculturalism: pluralism and citizenship in Malaysia, p.30.
    2 前引,(日本)山下彰,汪慕恒译:“马来西亚新国家发展政策的概要与各种课题”。
    3 (马)马哈迪.默哈末医生著:《亚洲新契机》,吉隆坡:立腾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第53页。
    4 前引,(马)“《第3经济展望纲领》拟机制提高土著专业人士比例”。
    5 (马)“新经济政策 永无休止的伏笔?”(马来西亚) 南洋网,http://www.nanvang.com/,2006-11-27
    6 (马)“不是全体土著都受惠”,(马来西亚)南洋网,http://www.nanyang.com/, 2005-08-06.
    1 (马)何启良:“选举后的政局分析”,(马来西亚)《南洋商报》,1995年5月14日.
    2 前引,(马)马哈迪医生,叶锺铃译:《马来人的困境》,第51页;
    3 前引,“新经济政策 永无休止的伏笔?”。
    4 (马)“泰半受葫者:被政治化大马教育制度欠持续”,(马来西亚)星洲互动网站,http://www.sinchew.com.mv, 2005-12-24
    5 (马)吴益婷:“印尼华人错在哪里?”(马来西亚)《资料与研究》,1998年第34期.
    6 前引,马戎编著:《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第286页。
    1 前引,马戎编著:《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第532页。
    2 前引,马戎编著:《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第286页。
    3 前引,郑抗生等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23页,第325页。
    4 前引,韦红:《东南亚五国民族问题研究》,第143页。
    1 前引,(马)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出版组编:《董总三十年》(下册),第608页。
    1 前引,杨建成:《马来西亚华人的困境:西马来西亚华巫政治关系之探讨,1957—1978),第256页。
    2 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广州华侨研究会编著:《战后东南亚国家的华侨华人政策》,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60页。
    3 Ibid., Chung Kek Yoong: Mahathir administration: leadership and change in a multiracial society, p75.
    4 前引,(马)何启良:《政治动员与官僚参与·大马华人政治论述》,第4页。
    5 前引,(马)策略资讯研宄中心政治分析组编辑:《巫统的困境:第十届大选分析》,第20页。
    6 前引,(马)策略资讯研宄中心政治分析组编辑:《巫统的困境:第十届大选分析》,第10页.“林吉祥分析战绩国阵议席比上届少”,(马来西亚)《南洋商报》,1999年12月3日。
    1 廖小健:“马来西亚华人政治的突破与困惑”,《东南亚纵横》,2002年6期.
    2 前引,(马)何国忠:《马来西亚华人:身份认同、文化与族群政治》,第144页.
    1 转自(马)“截至去年有109万公务员”,(马来西亚)星洲互动网站,http://www.sinchew-i.com/,2005-07-25.
    1 Ibid. , Tham Seong Chee: Malays and modernization: a sociological interpretation, p68.前引。(马)罗汉洲:“华裔为何不当警察?”。
    3 詹运豪,何文雄译:“种族极化会否缓和?”,(马来西亚)《南洋商报》,2001年4月28日.
    4 (马)“卡维斯:非土著应占公务员40%”,(马来西亚)星洲互动网站,http://www.sinchew-i.com/,2006-12-15.
    5 前引,(马)华社资料研究中心编:《检讨马来西亚教育》,第14页.
    6 前引,詹运豪,何文雄译:“种族极化会否缓和?”。
    1 前引,(马)罗汉洲:“华裔为何不当警察?”。
    2 前引,(马)华社资料研究中心编:《检讨马来西亚教育》,第14页.
    3 前引.(马)何国忠:《马来西亚华人:身份认同、文化与族群政治》,第130页.
    4 前引,郑楚宣等编著:第4页,第31页.
    5 前引,(马)何国忠:《马来西亚华人:身份认同、文化与族群政治》,第145页.
    6 前引,(马)黄家定:“马来西亚多元族群的政治——在厦门大学的演讲”。
    7 前引,(马)马华公会50周年党庆纪念特刊编委会编:《为国为民-马华公会50周年党庆纪念特刊》,第331页。
    1 黄滋生、温北炎主编:《战后东南亚华人经济》,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86页.
    2 前引,(马)林水檺、骆静山合编:《马来西亚华人史》.第233页。
    3 前引,(英)巴素著、郭湘章译:《东南亚之华侨》(上册),第591页。
    4 前引,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广州华侨研究会编著:《战后东南亚国家的华侨华人政策》,第73页。
    5 前引,(马)冷眼:“华人经济地位问题检讨”。
    1 (马)杨名万:“华商应力争上游免受淘汰”,(马来西亚)《资料与研究》,1997年第27期。
    2 “马国华人企业拥有权 十年下降七个百分点”,(新加坡)《联合早报》,2000年12月13日。
    1 Ibid. , Lee Karo Hing and Heng Pek Koon: The Chinese in the Malaysian Political System, in The Chinese in Malaysia ,p209.
    2 前引,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广州华侨研究会编著:《战后东南亚国家的华侨华人政策》,第72页.黄滋生、温北炎主编:《战后东南亚华人经济》,第88页。
    3 前引,黄滋生、温北炎主编:《战后东南亚华人经济》,第88页。
    4 前引,黄滋生、温北炎主编:《战后东南亚华人经济》,第102页。
    1 前引,林水檺、骆静山合编:《马来西亚华人史》,第255页。
    2 前引,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广州华侨研究会编著:《战后东南亚国家的华侨华人政策》,第72页。
    3 Ibid., Lee Karo Hing and Heng Pek Koon: The Chinese in the Malaysian Political System, in The Chinese in Malaysia, p.209.
    1 前引,(马)“《第3经济展望纲领》拟机制提高土著专业人士比例”。
    2 前引,刘文荣:《马来西亚华人经济地位之演变》,第198页.
    3 (马)郭全强:“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展望”,载《华教导报》(1994年12月18日),转自(马来西亚)董教总网站http://www.djz.edu.mu, 2006-12-08.
    4 (马)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整理:“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概况”,(马来西亚)教总网站。http://www.diz.edu.my/,2003-05-20.
    1 前引,(马)林水檺、何启良、何国忠、赖观福合编:《马来西亚华人史新编》(第一册),导言.
    2 前引,(马)林水檺、何启良、何国忠、赖观福合编:《马来西亚华人史新编》(第三册),第46-47页。
    3 前引,(马)郑良树:《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史》(第四分册),第345页。
    4 前引,(马)郑良树:《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史》(第三分册),第319页。
    5 (马)“50年来重大华教课题”,载《华教导报》2004年54期,转自(马来西亚)董教总网站,http://www.diz.edu.mv/,2005-08-09.
    6 前引,(马)郑良树:《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史》(第四分册),第68页。
    7 前引.(马)邝其芳:“教育报告书与教育法令”.
    1 前引.(马)马来西亚华文教育185年简史(1819-2004).
    2 (马)“全国500间华小学生少过150人”(马来西亚)《南洋商报》,2001年2月27日。
    3 (马)教总调查研究及资讯组整理:“华小校舍问题与维修概况调查”(2005年11月23日),转自(马来西亚)董教总网站,http://www.ucstam.djz.edu.my/.
    4 前引,(马)郑良树:《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史》(第四分册).第297页。
    5 (马)教总《1985年全国华文小学调查报告》第66-67页,转自(马)郑良树:《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史》(第四分册),第299页。
    1 (马)“华教的困境和未来展望”,(马来西亚)南洋商报,2000年7月26日。
    2 前引,(马)董总资讯局整理:“第6至第9大马计划下各源流小学的发展拨款(1991-2010年)”。
    3 (马)罗汉洲:“从法令中求华小学额”,(马来西亚)南洋商报,2000年6月17日。
    4 (马)教总调查研究及资讯组整理:“微型学校问题种种”(2003年03月03日),(马来西亚)董教总网站,http://www.ucstam.djz.edu.my/jylt/
    5 前引,(马)教总:“马来西亚独立前后西马各源流政府资助及独立的小学数目及学生人数统计”。
    6 (马)陆庭谕:“我国华文教育问题面面观”,前引,骆静山编:《马来西亚华人问题论丛》,第52页.陆庭谕是时任教总副主席。
    7 (马)“全国华小仍缺乏逾4千名受训教师”,(马来西亚)《南洋商报》,2001年5月16日。
    1 前引,(马)陆庭谕:“我国华文教育问题面面观”。
    2 前引,(马)林水檺、骆静山合编的《马来西亚华人史》,第314页。
    3 (马)“鼓励华青献身教育”,(马来西亚)南洋商报,2001年2月20日
    4 引自费伟业“现代教师该怎么教?”(马来西亚)《南洋商报》,2001年1月9日。这是前联邦督学马骐葵在2001年10月1日在槟城举行的一项研讨会上,引用大马教育部视学团华文组在1995总结对华小的观察而作出的一项结论时,所做的表示,
    5 前引,(马)郑良树:《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史》(第三分册),分序,第ⅸ页。
    6 前引,(马)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整理:“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概况”,。
    7 前引.(马)邝其芳:“教育报告书与教育法令”.
    1 (马)沈天奇:“华文中学改制”,转自(马来西亚)董教总网站,http://www.diz,edu.my,2006-10-08.
    2 前引,(马)郭全强:“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展望”。
    3 前引,(马)沈天奇:“华文中学改制”。
    4 (马)董教总全国华文独中工委会资讯局编:《今日独中》(共三册),吉隆坡,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1991年.这是董教总全国华文独中工委会1990—1991年巡回访问全国60间独中的成果,包括60所独中的基本资料和座谈记录等。
    5 前引,(马)林水椽、何启良、何国忠、赖观福合编:《马来西亚华人史新编》(第二册),第285-286页。
    1 前引,(马)“马来西亚华文教育185年简史(1819-2004)”。
    2 “第二经济咨询理事会报告:马国立大学录取新生土著人数远超限额”,(新加坡)《联合早报》,2001年5月15日。文凭与证书课程的学生人数也包括专门录取土著学生的玛拉工艺学院,以及主要招收华人学生的拉曼学院的学生。
    3 (马)“同打制实施10年非土著学额未提高”,(马来西亚)《南洋商报》,2001年5月13日。
    4 詹运豪,何文雄译:“从固打制谈到学术问题”,(马来西亚)《南洋商报》,2001年5月12日.
    5 前引,(马)谢祷坚:《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第332页。
    6 前引,詹运豪,何文雄译:“从固打制谈到学术问题”。
    7 前引,(马)华社资料研究中心编,《检讨马来西亚教育》,第12页。
    8 梁英明:《战后东南亚华人社会变化研究》,北京:昆仑出版社,2001年。第163页。
    9 前引,(马)林水檺、何启良、何国忠、赖观福合编:《马来西亚华人史新编》(第二册),第280页.
    1 Ibid., Chung Kek Yoong: Mahathir administration: leadership and change in a multiracial society, p42.
    2 前引,(马)林水檺、何启良、何国忠、赖观福合编:《马来西亚华人史新编》(第三册),第53-54页.
    3 前引,(马)许德发:“国家文化’:建构与解构之间”,(马来西亚)人文杂志,2000年第六期。
    4 前引,(马)许德发:“历史幽灵与马来西亚的记忆政治——试论1969年‘五一三事件’的各种阐释”。
    5 前引,(马)王国璋:“反思五一三”。
    1 前引,(马)谢爱萍:“社会变迁与华人文化”。
    2 前引,马戎编著:《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第526页。
    3 黄恒:“印度种姓改革引发混乱”,中青在线新闻(原载新闻晨报)http://news.cyol.com/,2006-05-18.
    4 (马)“别叫大专生太沉重”,(马来西亚)《南洋商报》,2001年1月4日。
    1 前引,(马)曾庆豹:“巨兽的重返—公民社会与公共论述”。
    2 前引,(马)何国忠:《马来西亚华人:身份认同、文化与族群政治》,第1页。
    1 前引,(马)邝其芳:“教育报告书与教育法令”。
    2 前引,北京大学法律系宪法教研室编译:《东南亚国家联盟宪法》,第135页。
    3 廖小健:《战后各国华侨华人政策》,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20-121页。
    1 前引,(马)谢诗坚:《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第66页,71页。
    2 前引,(马)叶瑞生:“马来西亚政治领导学术研讨会采访记”。
    1 Ibid., Ludwig H.Schatzl ed., translated by Verna Freeman: Growth and spatial equity in West Malaysia, p.35.
    2 前引,黄滋生、温北炎主编:《战后东南亚华人经济》,第55-56页.
    1 前引,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广州华侨研究会编著:《战后东南亚国家的华侨华人政策》,第202-208页。
    2 前引,廖小健:《战后各国华侨华人政策》,第32-33页。
    1 前引,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广州华侨研究会编著:《战后东南亚国家的华侨华人政策》,第159-160页。
    2 前引,(马)林水檺、骆静山合编:《马来西亚华人史》,第272页.
    3 前引,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广州华侨研究会编著:《战后东南亚国家的华侨华人政策》,第74页.
    1 前引,(马)“628方案”。
    2 前引.郑良树:《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史》(第四分册),第292页。
    3 前引,(马)马华公会50周年党庆纪念特刊编委会编:《为国为民—马华公会50周年党庆纪念特刊》,第145页.
    4 (马)马哈蒂尔:“马来西亚:迈向前路”(2020年宏愿)(Malaysia: TheWay Forward, Vision 2020),载曾庆豹:《与2020共舞:新马来人思潮与文化霸权》(附录二),吉隆坡:华社资料研究中心,1996年,第92-93页.
    1 前引,(马)丘光耀:《第三条道路:马来西亚华人政治选择批判》,第24页。部分华人和华人反对党认为“2020宏愿”和“马来西亚民族”只是一种假象,称90年代初国阵对华人政策的一些调整为“小开放”。“小开放”(Minor Liberalization)是民主行动党秘书长林吉祥提出的一个概念,意指巫统对华人政策所施的小恩小惠是微不足道的,同时也是没有法制基础的。因为“小开放”并未触及巫统建国政策的本质,只不过是巫统领袖个人言谈作风开明所制造的假象而已。行动党故针对上述概念提出争取“大开放”(Full beralization),即实现一个让全体大马人民,不分所谓“土著”与“非土著”都能在同一片阳光底下享有公平地位的“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理想。
    2 前引,(马)林水檺、何启良、何国忠、赖观福合编:《马来西亚华人史新编》(第二册),第108页。
    3 前引,(马)丘光耀:“从‘民族认同’到‘国族认同’”。“三保山”位于马六甲,是华人义山,且有明朝马中两国友好往来的遗迹,1984年,政府计划铲平另作开发,曾引起华人公愤和全国性的抗议运动。
    4 前引,廖小健:《战后各国华侨华人政策》,第63页。
    1 前引,廖小健:《战后各国华侨华人政策》,第64页。
    2 (马)“陈凯希:惺惺相惜到相互欣赏,马中关系添新章”,(马来西亚)《工商世界》月刊,1993年8期。
    3 前引,廖小健:《战后各国华侨华人政策》,第61页。
    4 前引,廖小健:《战后各国华侨华人政策》,第65页
    1 前引,(马)丘光耀:“从‘民族认同’到‘国族认同’”。
    2 前引,廖小健:《战后各国华侨华人政策》,第66页
    3 前引,(马)邝其芳:“华小董事会地位的演变”。
    4 前引,(马)丘光耀:“从‘民族认同’到‘国族认同’”。
    1 前引,廖小健:《世纪之交:马来西亚》,第180页。
    2 前引,(马)洪嘉玲:“国内华印裔清贫生喜讯”。
    3 (马)“迈向国际大学目标”,(马来西亚)《南洋商报》,2002年8月13日.
    4 前引,廖小健:《世纪之交:马来西亚》,第274页。
    5 廖小健:“近年马来西亚华教课题的争论”,载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所编:《华侨华人研究》(第五辑),香港荣誉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第121-122页.
    6 前引,廖小健:《世纪之交:马来西亚》,第276-277页。
    1 前引,马戎编著:《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第476页.
    2 前引.(马)林水椽、何启良、何国忠、赖观福合编:《马来西亚华人史新编》(第三册),第65页。
    1 前引,(马)陈祖排:“大马种族关系概况”,第73页.
    2 (马)黄家定:“华人地位权益不容质疑”,(马来西亚)星洲互动网站,http://www.sinchew-i.com/,2006-12-15.
    3 前引,(马)马哈蒂尔:“马来西亚:迈向前路”(2020年宏愿)(Malaysia: TheWay Forward, Vision 2020).
    1 Ibid. , Francis Loh Kok Wah:" Where Has (Ethnic) Politics Gone?: The Case of the BNNon-Malay Politicians and Political Parties", in The politics of multiculturalism: pluralism and citizenship in Malaysia, Singapore, and Indonesia,p.185.
    2 前引,(马)林水檺、何启良、何国忠、赖观福合编:《马来西亚华人史新编》(第二册),第108页.
    3 前引.陈晓律:《马来西亚—多元文化中的民主与权威》,第298页.
    1 前引,(马)林水椽、何启良、何国忠、赖观福合编:《马来西亚华人史新编》(第二册),第344页.不过,除了政府统计外,至今也还没有更权威公认的股权数据。
    1 姚楠:《马来亚华侨经济概况》,南京:南洋经济协进会,1946年,第35页。
    2 前引,(马)冷眼:“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华人经济地位问题检讨”。
    3 前引.(马)安焕然:“‘反’的制衡与‘反’的失落—大马社会与国家机关互动关系之探讨”。
    1 "1970/1980 Population and Housing Census of Malaysia”,引自(马)林水檺、骆静山合编:《马来西亚华人史》,第4s4页.
    2 Chan Kok Eng and Tey Nai Peng: Demographic Processes and Changes, in Ibid., The Chinese in Malaysia, p.78.
    3 Donald R. Snodgrass: Inequali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Malaysia. Kunln Lumpur;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0, p 38.
    4 Phang Hooi Eng: "The Economic Role of the Chinese in Malalaysia ", In Ibid., The Chinese in Malaysia,PP. 105.109.
    1 前引,(马)“《第3经济展望纲领》拟机制提高土著专业人士比例”。
    2 (马)“土著会计师增加 各族享经济蛋糕”,(马来西亚)《南洋商报》,2001年4月5日。
    3 Phang Hooi Eng: The Economic Role of the Chinese in Malalaysia, Table 4.7, In The Chinese in MalajMa,P112.(新加坡) 联合早报网站,http://www.zaobao.com,2006-11-28.
    4 前引,(日本)山下彰,汪慕恒译:“马来西亚新国家发展政策的概要与各种课题”。
    5 (马)“较第八计划多67%115亿建廉屋组屋”,(马来西亚)南洋网,http://www.nanyang.com/,2006-04-01.
    6 (马)林明华:“他们为什麽选择华小?”,(马来西亚)星洲互动网站,http://www.sinchew-i.com/,2005-09-01.
    1 (马)教总:“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马来西亚)教总网站http://www.diz.edu.mv,2006-01-06.
    2 (马)教总:“南方学院”,(马来西亚)教总网站http://www.djz.edu.my,2006-01-06.
    3 (马)教总:“董教总新纪元学院”,(马来西亚)教总网站http://www.diz.edu.my/, 2006-01-06.
    1 (马)教总:“韩江学院”,(马来西亚)教总网站http://www.diz.edu.mv/, 2006-01-06.
    1 薛君度、曹云华主编:《战后东南亚华人社会变迁》,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9年,第71页.
    2 前引,(马)林水檺、何启良、何国忠、赖观福合编:《马来西亚华人史新编》(第三册),第187页.
    3 前引,薛君度、曹云华主编:《战后东南亚华人社会变迁》,第72页。
    1 "1970/1980 Population and Housing Census of Malaysia”,转自(马)林水檺、骆静山合编:《马来西亚华人史第、》,第462页。
    2 "Population And Housing Census 2000”,转自马来西亚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istics.gov.my/,2004-11-15。
    1 前引,(马)林水檺 、骆静山合编:《马来西亚华人史》,第436页。
    2 前引,(马)林水檺、何启良、何国忠、赖观福合编:《马来西亚华人史新编》(第三册),第450页.
    3 前引,(马)林水檺、骆静山合编:《马来西亚华人史》,第437页。
    4 前引,(马)林水檺、何启良、何国忠、赖观福合编:《马来西亚华人史新编》(第三册),第450-451页。
    5 前引,(马)林水檺、何启良、何国忠、赖观福合编:《马来西亚华人史新编》(第三册),第451页.
    1 (马)何启良:“选举后的政局分析”,(马来西亚)《南洋商报》,1995年5月14日.
    2 Abdul Rahmun Embong: " The Culture and Practice of Pluralism in Postcolonial Malaysia', in Ibid. , The politics of multiculturalism: pluralism and citizenship in Malaysia, Singapore, and Indonesia,p.61.
    3 前引,(马)安焕然:“反”的制衡与“反”的失落一大马社会与国家机关互动关系之探讨”。事实上,渡过80年代中期的经济衰退后,马来西亚大多数年份的失业率都基本维持在4%以下。
    4 前引,(马) 何启良:“九十年代后期动荡中的马来西亚华人社会”。
    1 前引,马戎编著:《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第233页。
    2 前引,(马)丘光耀:《第三条道路:马来西亚华人政治选择批判》,第35页。
    1 前引,(马)陆庭谕主编:《沈幕羽言论集》(下册),第75页。
    2 前引,(马)王国璋:“反思五一三”。
    3 王希恩:“‘族性及族性张扬’——当代世界民族现象和民族过程试解”,《世界民族》,2005年第4期.
    4 前引,郑抗生等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第77页。
    1 “马华裔学者认为 马印华人确实被边缘化”,(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http://www.zaobao.com/, 2006-10-09.
    2 前引,(马)丘光耀:《第三条道路-马来西亚华人政治选择批判》,第27页.
    3 Abdul Rahman Embong: "The Culture and Practice of Pluralism in Postcoionial Malaysia ", in The politics of multiculturalism: pluralism and citizenship in Malaysia, Singapore, and Indonesia, p.62.
    4 Francis Lob Kok Wah: Where Has (Ethnic) Polities Gone?: The Case of the BN~Non-Malay Politicians and Political Parties, in The politics of multiculturalism: pluralism and citizenship in Malaysia, Singapore,and Indonesia. pp. 186-187.
    5 前引,(马)安焕然:“反”的制衡与“反”的失落—大马社会与国家机关互动关系之探讨。
    6 前引,(马)何启良:“九十年代后期动荡中的马来西亚华人社会”。
    7 (马)安焕然:“华教运动与华教素质”,(马来西亚)《人文杂志》,2000第二期。
    1 前引,(马)林水檺、何启良、何国忠、赖观福合编:《马来西亚华人史新编》(第三册),第75页。
    2 前引,(马)“少数民族和谐奖大马又获一荣誉”。朱利斯洒利曾任5届巴基斯坦国会议员,2次被提名诺贝尔和平奖。
    1 前引,(马)何国忠:《马来西亚华人:身份认同、文化与族群政治》,第1页。
    1 前引,廖小健:《世纪之交:马来西亚》,第28页.
    2 前引,(马)林水檺、何启良、何国忠、赖观福合编:《马来西亚华人史新编》(第二册),第110页.
    1 前引,(马)丘光耀:从“民族认同”到“国族认同”。
    2 前引,(马)策略资讯研宄中心政治分析组编辑:《巫统的困境:第十届大选分析》,第1页。
    3 (马)张达果:“从1995年大选的现象谈起”,(马来西亚)《资料与研究》,1995年第16期。
    4 安华是马来西亚前副首相暨巫统署理主席,也是呼声最高的马哈蒂尔的接班人,但1998年9月初,马来西亚政府和巫统却突然罢黜安华在政府和巫统党内的所有职务,并对其加以逮捕、审讯和判处徒刑,该事件在国内引发声势浩大的“政治改革”运动,在国外引起了对马来西亚政治和司法制度的抨击浪潮。有关“安华事件”和1999年大选的详细情况,可参阅廖小健:《世纪之交马来西亚》,2002年;(马)策略资讯研宄中心政治分析组编辑:《巫统的困境:第十届大选分析》,2000年; Francis Loh Kok Wah, Johan Saravanamuttu, eds., New Politics in Malaysia, Singapor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2003.
    5 前引,(马)策略资讯研宄中心政治分析组编辑:《巫统的困境:第十届大选分析>,第21页。
    6 前引,(马)谢诗坚:《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第176页。
    1 前引,(马)策略资讯研宄中心政治分析组编辑:《巫统的困境:第十届大选分析》,第21页。
    2 关于支持巫统的马来选票比例,有多种说法,巫统认为仍有60%—50%,反对党则认为不到45%,甚至降到30%,从大选成绩及巫统候选人在大多数马来选区失利的情况分析,支持巫统的马来选票应在50%以下。
    3 前引,(马)策略资讯研宄中心政治分析组编辑:《巫统的困境:第十届大选分析》,第8-9页.
    4 前引,(马)策略资讯研宄中心政治分析组编辑:《巫统的困境:第十届大选分析》,第10页.
    1 前引,(马)策略资讯研宄中心政治分析组编辑:《巫统的困境:第十届大选分析》,第20-21页。
    2 前引,廖小健:《世纪之交:马来西亚》,第273页。
    3 前引,廖小健:《世纪之交:马来西亚》,第273页。
    4 (马)陈华之:“控制国会90%以上议席阿都拉缔国阵新猷”,(马来西亚)‘南洋商报>,2004年3月22日。
    1 前引,(马)马哈蒂尔:“马来西亚:迈向前路”(2020年宏愿)(Malaysia: TheWay Forward, Vision 2020).
    1 静引,(马)安焕然,“反”的制衡与“反”的失落—大马社会与国家机关互动关系之探讨.
    2 有关经济数据可参阅“大马远景策划纲要”,“大马成为先进国的参考资料,”(马来西亚)经济平台网站, http://www.mvtrade.com.my,2005-12-26,等等,以下不再一一列注.
    3 V.V.Bhanoji Rao: Development Patternand Policy 1947-1971, Singpore University press, 1980,pp.100-101.
    1 (马)“马哈迪畅谈马来人的新困境”,(马来西亚)《南洋商报》,2002年7月30日.
    1 参见:“ Gross Domestic Product and Gross Natioal Income at Current and Constant Prices Malaysia",(马来西亚)经济平台网站,http://www.mytrade.com.my,2006-12-26:“马来西亚主要经济指标年度表(2000-2007)”,(中国)商务部网站,http://countryreiport.mofcom.gov.cn/, 2006-12-26等资料,不一一列注.
    1 (马)陈亚才:“新兴的马来民族”,载前引曾庆豹:《与2020共舞:新马来人思潮与文化霸权》,序。
    2 Devanesan Nesiah: Discrimination with reason? the policy of reserva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India, and Malay, New Delhi: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p96.
    1 前引,马戎编著:《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第233页。
    2 前引,(英国)巴素著,郭湘章译:《东南亚之华侨》(下册),第751页。
    3 前引,黄昆章:《印尼华侨华人史(1950至2004年)》,第30-32页.
    4 前引,中国新闻社编:《印尼捧华问题和印尼情况》,北京:中新社,1959年,第23页。
    5 前引,(日本)李国卿:《华侨资本的形成和发展》,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72页.
    1 前引,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编著:《战后东南亚国家的华侨华人政策》,暨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6-7页.
    2 前引,黄昆章:《印尼华侨华人史(1950至2004年)》,第22页。
    3 前引,廖建裕:《现阶段的印尼华族研究》:新加坡教育出版社,1978年,附录一,第137-139页.
    4 前引,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编著:《战后东南亚国家的华侨华人政策》,第10页.
    1 前引,(马)林水檺等合编:《马来西亚华人史新编》(第二册),第54页。
    2 前引,(马)马华公会50周年党庆纪念特刊编委会编:《为国为民—马华公会50周年党庆纪念特刊》,第23页.
    3 前引,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广州华侨研究会编著:《战后东南亚国家的华侨华人政策》,第24页.
    1 梁康生、蔡仁龙、李国梁、郑炳山主编:《华侨历史论丛》(第七辑),福州:福建华侨历史学会,1991年版,第20页。
    2 前引,梁康生、蔡仁龙、李国梁、郑炳山主编:《华侨历史论丛》,第26页.
    3 华侨志编篡委员会编:《印尼华侨志》,台北:华侨志编篡委员会,1961年,第53页。
    1 廖小健:“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民族关系比较”,世界民族,2004年第1期。
    2 前引,黄昆章:《印尼华侨华人史(1950至2004年)》,第239-240页。
    3 前引,廖小健:“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民族关系比较”;温北炎、郑一省:《后苏哈托时代的印度尼西亚》,北京:2006年,世界知识出版社,第103-105页。
    1 前引,温北炎、郑一省:《后苏哈托时代的印度尼西亚》,第235页。
    2 前引,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马来语教学中心编:《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演讲集》,第78-79页。
    3 (马)谢爱萍:“东南亚华人的认同与种族关系”,载(马)林水檺、傅孙中合编:《东南亚文化冲突与整合》(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吉隆坡:华总-德麟文化基金,马大中文系毕业生协会联合出版,1999年。第376页。
    1 (马)“首次谈论接任首相后治国理念 阿都拉坚持中庸路线”,(马来西亚)《南洋商报》,2002年9月5日。
    2 (马)罗汉洲:“不要矮化他人”,(马来西亚)《南洋商报》,2004-09-08。
    3 (马)“勉励各族勿自我矮化 大马人民一律平等”,(马来西亚)《南洋商报》,2004年8月30日。
    4 (马)“破天荒聚餐会”,(马来西亚)《南洋商报》,2004年11月15日。
    5 (马)“内阁准设“国民交融研究学院”培训睦邻计划领袖”,(马来西亚)《南洋商报》,2004年12月17日。
    6 (马)“高等教育部长:种族关系必修科及格大专生才可以毕业”,(马来西亚)《南洋商报》,2004年7月19日。
    1 (马)韩美凤:“韩春锦:三源流学校同办活动 马华推动学生交融”,(马来西亚)《南洋商报》,2004年10月23日。:
    2 “政府允许马来保留地抵押给非马来人发展”,(新加坡)《联合早报》,2004年8月21日。
    3 (马)“新村发展大蓝图31项策略”,(马来西亚)《南洋商报》,2005年2月25日。
    4 (马)“年轻人迁移城市发展 新村人口下降”,(马来西亚)《南洋商报》,2005年2月24日。
    5 (马)“黄燕燕:今年起凡用作本身发展 义山收入免缴税”,(马来西亚)《南洋商报》,2004年12月20日。
    1 (马)“师资问题半年解决 国小新学年教华文”,(马来西亚)《南洋商报》,2005年5月14日。
    2 (马)“黄家定:首相接受马华建议 不关微型华小”,(马来西亚)《南洋商报》,2004年1月9日。
    1 “阿都拉敦促马国人宽容对待各宗教种族”,(新加坡)《联合早报》,2004年8月6日。
    2 (马)“阿都拉:平衡各族利益 社会契约绝不更改”,(马来西亚)南洋网,http://www.nanyang.com/,2006-11-15日。
    3 (马)“阿都拉:社经地位与他族平等 马来人会更宽容”,(马来西亚)《南洋商报》,2004年9月23日。
    4 (马)“首相:无意长久扶助土著商人 整合经济不分种族,”(马来西亚)《南洋商报》,2004年7月9日。
    5 (马)“阿都拉谈‘拐杖文化’直道出土著矛盾心理”,(马来西亚)《南洋商报》,2004年9月23日。
    6 (马)“希山:马来人不必感歉疚 新经政策须续推行”,(马来西亚)《南洋商报》,2004年9月22日。
    7 (马)陈玉英:“延续新经济政策 马来人弃拐杖重生”,(马来西亚)《南洋商报》,2004年9月22日。
    8 (马)“阿都拉:领袖是创造出来的”,(新加坡)《联合早报》,2005年5月12日。
    1 (马)“阿都拉:人民拥护政权分享政策 不设非土著副首相”,(马来西亚)《南洋商报》,2004年7月12日。
    2 “阿都拉:马国已是回教国不必修宪法强调”,(新加坡)《联合早报》,2004年7月16日。
    3 “阿都拉:马绝不会变成极端回教国”,(新加坡)《联合早报》,2005年5月9日。
    4 (马)玛拉工艺为土著特设”,(马来西亚)《南洋商报》,2004年12月2日。
    5 有关课题包括“种族输赢论”;“槟城马来人边缘化”;“华人被邻国系统边缘化”;“土著股权报告风波”等等,有关资料可参见2006年8-12月的马来西亚各大报章和网络的报道。当时,族群对抗情绪高涨,似乎到了一触即发的危险边缘,以至西方报章,如《国际先驱论坛报》在显著版面报道,马来西亚种族及宗教关系紧张已达到令人担忧的地步。
    1 “圣诞节献词 阿都拉吁各族化解分歧”,(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 http://www.zaobao.com/,2006-12-25。
    2 (马)“首相:捍卫马来人利益 政府顾及非巫裔感受”,(马来西亚)南洋网,http://www.nanyang.com/2006-11-12。
    3 前引,郑抗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43页,第510页,第517页。
    1 (马)“黄燕燕:强制30%高职给土著无法应付全球化竞争”,(马来西亚)星洲互动网站http://www.sinchew-i.com/,2006-11-18。
    2 (马)“马哈迪畅谈 马来人的新困境”,(马来西亚)《南洋商报》,2002年7月30日。
    3 (马)“调整马来人特权 马哈迪进退两难”,(马来西亚)《南洋商报》,2002年7月30日。
    4 利亮时:“马国的国族主义VS多元主义”,(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http://zaobao.com/,2006-11-02。
    5 (马)“马哈迪畅谈 马来人的新困境”,(马来西亚)《南洋商报》,2002年7月30日。
    6 (马)“马哈迪:维护学术水平 大学土著学额不增”,(马来西亚)《南洋商报》,2001年6月30日。
    1 (马)“首相:捍卫马来人利益 政府顾及非巫裔感受”,(马来西亚)南洋网,http://www.nanyang.com/2006-11-12。
    1 Abdul Rahman Embong:"The Culture and Practice of Pluralism in Postcolonial Malaysia", in The politics of multiculturalism: pluralism and citizenship in Malaysia, Singapore, and Indonesia,p61.
    1 (马)“救助灾民不分彼此”,(马来西亚)南洋网,http://www.nanyang.com/,2006/12/27。
    1 前引,马戎编著:《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第147页。
    1 前引,(马)冷眼:“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华人经济地位问题检讨”。
    2 前引,(日本)山下彰,汪慕恒译:“马来西亚新国家发展政策的概要与各种课题”。
    3 前引,(马)“《第3经济展望纲领》华裔99年企业股权占有率减至37.9%”。
    4 前引,(马)马哈迪.默哈末:《亚洲新契机》,第53页,第12页.
    1 前引,(马)“首相:捍卫马来人利益 政府顾及非巫裔感受”。
    2 伟达:“民主的‘蛋糕’”,(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http://www.zaobao.com/,2007-01-17。作者在美国从事国际文化和战略研究与咨询。
    1 (马)“种族情绪不会全消弭”.(马来西亚)星洲互动网站,http://www.sinchew-i.com/,2006-12-31。
    1、马哈迪医生,叶锺铃译:《马来人的困境》,吉隆坡:皇冠出版社,1971年初版,1981年再版。
    2、马哈迪默哈末医生:《亚洲新契机》,吉隆坡:立腾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
    3、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马来语教学中心翻译:《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演讲集》,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
    4、马哈蒂尔,陈亚才等翻译:“马来西亚:迈向前路(2020年宏愿)”(1991年2月在马来西亚商业理事会成立典礼演讲),载曾庆豹:《与2020共舞:新马来人思潮与文化霸权》,吉隆坡:华社资料研究中心,1996年,附录。
    5、马哈蒂尔,刘务实翻译:“巫统为塑造新马来人而奋斗”,(1991年11月在巫统党代表大会演讲),载曾庆豹:《与2020共舞:新马来人思潮与文化霸权》,吉隆坡:华社资料研究中心,1996年,附录。
    6、“马哈迪畅谈马来人的新困境”,(马来西亚)《南洋商报》,2002年7月30日。
    7、“提升斗争价值”(阿都拉·巴达维首相访问录),《马来西亚周日刊》,11月11日,载《亚非动态与研究》,2006年12月。
    8、拿督斯里林良实医生言论选辑编委会编:《林良实言论选辑:为国为民》,吉隆坡:马华中央宣传局,1995年。
    9、黄家定:“马来西亚多元族群的政治:在厦门大学的演讲”,《南洋问题研究》2006年第2期。
    10、马华公会45周年党庆纪念特刊编委会编:《万众一心:马华公会45周年党庆纪念特刊》,吉隆坡:马来西亚马华公会,1994年。
    11、马华公会50周年党庆纪念特刊编委会编:《为国为民:马华公会50周年党庆纪念特刊》,吉隆坡:马来西亚马华公会,1999年。
    12、马华妇女组二十周年纪念特刊编辑委员会:《继往开来:马华妇女组二十周年纪念特刊》,吉隆坡:马华妇女组,1995年。
    13、文运企业社会研究小组编:《认识回教党》,雪兰莪:文运企业,1999年。
    14、马来西亚民政运动中央组织局编:《马来西亚民政运动》,槟城:马来西亚民政运动中央组织局,1999年。
    15、陈剑虹编:《马来亚劳工党文献汇编》,吉隆坡:马来亚劳工党党史工作委员会,2000年。
    16、策略资讯研宄中心政治分析组编:《巫统的困境:第十届大选分析》,吉隆坡:策略资讯研究中心,2000年。
    17、华社资料研究中心编:《论华团人士参政》,吉隆坡:雪兰莪中华大会堂,1990年。
    18、潘永强、魏月萍主编:《华人政洽思潮》(政论及访谈汇编),吉隆坡:大将事业社(马来西亚),2003年。
    19、潘永强:《马华政治散论》(2000-2004年政治时评),吉隆坡:燧人氏事业有限公司,2005年。
    20、陆庭谕主编:《沈慕羽言论集》(上下册),吉隆坡: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1998年。
    21、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出版组编:《董总三十年》(上、中、下三册),吉隆坡: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1987年。
    22、董教总全国华文独中工委会资讯局编:《今日独中》(一、二、三册),吉隆坡: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1991年。
    23、华社资料研究中心编;《检讨马来西亚教育》,吉隆坡:雪兰莪中华大会堂,1990年。
    24、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编:《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董教总全国发展华小工委会一九 九七年工作报告书》,吉隆坡: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1997年。
    25、陆庭谕:《京华风雨、鹿鸣呦呦》(共三辑,华教言论),吉隆坡:东方企业有限公司,2005年。
    26、陈正华:《回顾华教坎坷岁月(陈正华教育言论集1983—2003)》,吉隆坡:陈正华出版,2003年。
    27、郭洙镇、许子根、江真诚撰:“郭洙镇·许子根·江真诚联合声明”,(马来西亚) 《资料与研究》,1997年第29期。
    28、教总:“华小校舍问题与维修概况调查”,教总网站,http://www.ucstam.djz.edu.my/。
    29、教总:“2006年度教总会员代表大会提案参考资料”,教总网站,http://www.ucstam.djz.edu.my/。
    30、《马来西亚华团的大选诉求》,(马来西亚)《南洋商报》,1999年8月17日。
    31、戴小华总编辑:《当代马华文存》(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共10册),吉隆坡: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2001年。
    32、藏小华:《风起云涌》(政要及夫人访问录),吉隆坡:马来西亚中国报,1992年。
    33、戴小华 《点石成金》(政商人物访问录),吉隆坡:马来西亚中国报,1992年。
    34、会所落成及91周年纪念特刊小组编:《隆雪中华工商总会大厦落成暨91周年纪念特刊》,吉隆坡:吉隆坡暨雪兰莪中华工商总会,1995年。
    35、姚新光主编:《马来西亚华人文化节资料集》,吉隆坡:华总--全国华团文化咨询委员会,2001年。
    36、星马通鉴编辑部编:《星马通鉴》,新加坡:星加坡世界书局有限公司,1959年。
    37、“马中教育合作备忘录全文”,(马来西亚)《资料与研究》,1997年第28期。
    38、万家安:《与历史对话:左翼运动史论集》,雪兰莪:当代本土史料研究室,2005年。
    39、吴益婷专访:(翁诗杰,国会下议院副议长,詹德拉·慕斯达化,国际公平世界运动主席)“印尼华人错在哪里?”,(马来西亚)《资料与研究》,1998年第34期。
    40、叶汉伦、张文慧整理:“大专华文教育的局限与前景座谈会”,(马来西亚)《人文杂志》,2000年第二期。
    41、叶瑞生:“公务员,你们认为呢?——专访民事雇员职工总会秘书斯哇·苏巴马廉”,(马来西亚)《资料与研究》,1996年第23期。
    42、“别叫大专生太沉重”(马大华文学会调查问卷),(马来西亚)《南洋商报》,2001年1月4日。
    43、“各族交融问题不大” (马大华文学会调查问卷),(马来西亚)《南洋商报》,2001年1月6日。
    44、“北方大学调查显示马各族关系不断改善”。(新加坡)《联合早报》,2004年5月4日。
    45、“1970/1980 Population and Housing Census of Malaysia”,载林水檺、骆静山合编:《马来西亚华人史》,吉隆坡:马来西亚留台校友会联合总会,1984年,附录。
    46、"Education and Soc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opulation, Population and Housing Census 2000",马来西亚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istics.gov.my/。
    47、北京大学法律系宪法教研室编译:《东南亚国家联盟宪法》,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
    48、新加坡联合早报编:《李光耀40年政论选》,新加坡:现代出版社,1994年。
    49、李光耀:《李光耀回忆录》(1923-1965),新加坡:新加坡联合早报,1998年。
    50、李光耀:《李光耀回忆录》(1965-2000),台北:世界书局,2000年。
    51、Hashim Makaruddin ed., Globalisation and the new realities: selected speeches of Dr. Mahathir Mohamad, Prime Minister of Malaysia, Subang Jaya, Selangor Darul Ehsan, Malaysia: Pelanduk Publications, 2002.
    52、Hashim Makaruddin, ed., Reflections on ASEAN: selected speeches of Dr. Mahathir Mohamad, Prime Minister of Malaysia, Subang Jaya, Selangor Darul Ehsan, Malaysia: Pelanduk Publications (M) Sdn. Bhd. 2004.
    53、Malaysian Chinese Association ed., The Future of Malaysian Chinese, Kuala Lumpur, Malaysian Chinese Association, 1988.
    54、R K Jaine ed., China and Malaysia 1949-1983, India,New Delhi: Radiant Publishers 1984.
    1、(澳大利亚) 颜清湟,粟明鲜等译:《新马华人社会史》,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1年。
    2、林水檺、骆静山合编:《马来西亚华人史》,吉隆坡:马来西亚留台校友会联合总会,1984年。
    3、林水檺、何启良、何国忠、赖观福合编:《马来西亚华人史新编》(全三册),吉隆坡:马来西亚中华大会堂总会,1998年。
    4、(新加坡)崔贵强:《新马华人国家认同的转向(1945-1959)》,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年。
    5、谢诗坚:《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槟城:友达企业有限公司,1984年。
    6、谢诗坚:《巫统政治风暴》,槟城:中央纸业有限公司,1999年。
    7、何启良:《当代大马华人政治省思》,吉隆坡:华社资料研究中心,1994年。
    8、何启良:《面向权威》,吉隆坡:十方出版社,1995年。
    9、何启良:《政治动员与官僚参与·大马华人政治论述》,吉隆坡:华社资料研究中心,1995年。
    11、郭仁德:《敦陈祯禄传》,吉隆坡: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1996年。
    12、郭仁德:《劳工党血泪二十年》,吉隆坡,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1991年。
    13、郭仁德:《神秘莱特》,柔佛:彩虹出版公司,1999年。
    14、马来西亚劳工党党史工委会编著:朱齐英执笔:《马来亚劳工党斗争史(1952-1972年》,吉隆坡:马来西亚劳工党党史工委会,2001年。
    15、吴清德:《马来西亚的种族政治》,吉隆坡:远东出版(马)有限公司,1989年。
    16、祝家华 《熙攘在人间》,吉隆坡:十方出版社,1992年。
    17、祝家华:《解构政治神话:大马两线制政治的评析(1985-1992)》,吉隆坡:华社资料研究中心,1994年。
    17、丘光耀:《第三条道路:马来西亚华人政治选择批判》,雪兰莪:地球村网络有限公司,1997年。
    18、曾庆豹:《困惑与寻路:当代旅台知识社群的反思》,台北:马来西亚旅台同学会,1991年。
    19、曾庆豹:《与2020共舞:新马来人思潮与文化霸权》,吉隆坡:华社资料研究中心,1996年。
    19、再奴汀.迈汀,邬拜德刺译:《马哈迪的另一面》,吉隆坡:Utusan Publications & Distributors Sdn Bhd,1995年。
    20、林廷辉、宋婉莹:《华人社会观察》,吉隆坡:十方出版社,1999年。
    21、林廷辉、宋婉莹:《马来西亚华人新村五十年》,吉隆坡:华社研究中心,2000年。
    22、柯嘉逊:《马来西亚华教奋斗史》,吉隆坡:雪兰莪中华大会堂,1991年。
    23、王秀南:《星马教育泛论》,香港:东南亚研究所,1970年。
    24、郑良树:《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史》(共四分册),吉隆坡: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1998-2003年。
    25、林开忠:《建构中的“华人文化”:族群属性、国家与华教运动》,吉隆坡:华社研究中心,1999年。
    27、何国忠:《马来西亚华人:身份认同、文化与族群政治》,吉隆坡:华社研究中心,2002年.
    28、何国忠:《文化人的感情世界》,吉隆坡:嘉阳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
    29、张文光:《三角关系:大马宗教自由法律浅析》,吉隆坡:雪兰莪中华大会堂,1990年。
    30、(马来西亚) 李灵窗:《马来西亚华人延伸、独有及融合的中华文化》,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4年。
    31、饶向东:《马来西亚华族人口问题研究》,诗巫:砂拉越华族文化协会,2005年。
    32、骆静山编:《马来西亚华人问题论丛》,玻璃市:玻璃市州广东公会奖助学金委员会,1983年.
    32、藏小华、柯金德主编:《马华文学七十年的回顾与前瞻》,吉隆坡: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1991年。
    33、林水檺、傅孙中合编:《东南亚文化冲突与整合》(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吉隆坡:华总-德麟文化基金,马大中文系毕业生协会联合出版,1999年。
    34、刘磐石、赖观福、吕仗义编:《马来西亚华人思想兴革大会论文集》,吉隆坡:马来西亚中华大会堂总会,1998年。
    35、李元瑾主编:《新马华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华语言文化中心、新加坡亚洲研究学会、南洋大学毕业生协会联合出版,2002年。
    36、何启良主编 《匡政与流变:马来西亚华人历史与人物(政治篇)》,台北:中央研究院东南亚区域研究计划出版,2001年。
    37、何国忠主编 《承袭与抉择:马来西亚华人历史与人物(文化篇)》,台北:中央研究院东南亚区域研究计划出版,2001年。
    38、林水檺主编:《创业与护根:马来西亚华人历史与人物(儒商篇)》,台北:中央研究院东南亚区域研究计划出版,2001年。
    39、陈春德、傅孙中主编:《马来西亚华人创业传》,吉隆坡:马来西亚中华大会堂总会,1998年。
    40、柯嘉逊主编,黄进发、江兴国译:《马来西亚少数民族母语教育(1997年11月“马来西亚少数民族母语教育研讨会”论文集)》,吉隆坡:董教总教育中心,2003年。
    41、(英国)R.O.温斯泰德,姚梓良译:《马来亚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58年。
    42、(英国)理查德·温斯泰德,姚梓良译:《马来亚史》(上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年。
    43、杨建成:《西马来西亚华巫政治关系之研究,1957-1975》,台北:国立政治大学,1976年。
    44、杨建成:《马来西亚华人的困境:西马来西亚华巫政治关系之探讨,1957—1978》,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
    45、林若雩:《马哈迪主政下的马来西亚:国家与社会关系(1981-2001》,台北:韦伯文化事业出版社,2001年。
    46、古鸿廷:《东南亚华侨的认同问题:马来亚篇》,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4年。
    47、刘文荣:《马来西亚华人经济地位之演变》,台北:世华经济出版社,1988年。
    48、陈伟之编著:《台商在东南亚投资的种族暨经贸关系:以马来西亚调查为例》,台北:文笙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49、叶玉贤:《语言政策与教育:马来西亚与新加坡之比较》,台北:前卫出版社,2002年。
    50、周伟民、唐玲玲:《中国和马来西亚文化交流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
    51、李亦园:《一个移殖的市镇:马来亚华人市镇生活的调查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1970年。
    52、(英国)维多巴素,张奕善译:《近代马来亚华人》,台北:商务印书馆,1972年。
    53、(英国)巴素,郭湘章译:《东南亚之华侨》(上下册),台北:国立编译馆,1974年。
    54、(英国)D·G·E·霍尔,中山大学东南亚历史研究所译:《东南亚史》(上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
    55、李恩涵:《东南亚华人史》,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3年。
    56、丘式如:《华侨国籍问题》,台北:中正书局,1970年。
    57、张文蔚:《华人社会与东南亚诸国之政治发展》,台北:商务印书馆,1972。
    58、游仲勋:《华侨政治经济论》,台北:中华学术院南洋研究所,1984年。
    59、顾长永:《东南亚政府与政治》,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6年。
    60、(日本)李国卿著,郭梁、金永勋译:《华侨资本的形成和发展》,香港: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61、陈怀东、黄海龙:《海外华商贸易现况与展望》,台北:华侨协会总会、世华银行文化基金会、世华经济出版社,1997年。
    62、刘富本:《浴火重生的东南亚国家》,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
    63、(香港)黄枝连:《东南亚华族社会发展论》,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
    64、(新加坡)王赓武:《王赓武自选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65、(美国)沈已尧:《海外排华百年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
    66、林远辉、张应龙:《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侨史》,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
    67、黄露夏:《马来西亚华人》,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
    68、韩方明:《华人与马来西亚现代化进程》,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
    69、陈晓律等:《马来西亚—多元文化中的民主与权威》,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
    70、姚楠:《马来亚华侨经济概况》.南京:南洋经济协进会,1946年。
    71、石沧金:《马来西亚华人社团史研究》,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5年。
    72、朱振明主编:《当代马来西亚》,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
    73、徐成龙、钟子祺、魏华林编著:《马来西亚》,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
    74、廖小健:《世纪之交;马来西亚》,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
    75、廖小健:《战后各国华侨华人政策》,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
    76、陈衍德:《对抗、适应与融合:东南亚的民族主义与族际关系》,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
    77、刘迪辉、李惠良、高锦容、周光敬:《东南亚简史》,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78、朱杰勤:《东南亚华侨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
    79、温广益主编:《“二战”后东南亚华侨华人史》,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
    80、陈碧笙:《世界华侨华人简史》,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年。
    81、贺圣达:《战后东南亚历史发展》,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
    84、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广州华侨研究会编著:《战后东南亚国家的华侨华人政策》,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
    85、韦红:《东南亚五国民族问题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
    86、张锡镇:《当代东南亚政治》,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
    87、张锡镇:《东南亚政府与政治》.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88、曹云华、许梅、邓仕超:《东南亚华人的政治参与》,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4年。
    89、广州新马侨友会编:《马来亚人民抗日军》,香港:见证出版公司,1992年。
    90、庄国土:《华侨华人与中国的关系》,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91、萧效钦、李定国主编:《世界华侨华人经济研究》,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6年。
    92、云冠平、陈乔之主编:‘东南亚华人企业经营管理研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
    93、陈乔之:《华侨华人社会经济研究》,香港地平线出版社,1998年。
    94、郭梁:《东南亚华侨华人经济简史》,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
    95、黄滋生、温北炎主编:《战后东南亚华人经济》,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
    96、李宏阶主编:《华侨华人经济新论》,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
    97、汪慕恒主编:《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年。
    98、温北炎、郑一省:《后苏哈托时代的印度尼西亚》,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
    99、周聿峨:《东南亚华文教育》,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
    100、曹云华:《变异与保持:东南亚华人的文化适应》,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年.
    101、段立生、黄云静、范若兰等:《东南亚宗教论集》,曼谷:泰国曼谷大通出版社,2002年.
    102、廖小健、刘权、温北炎、庄礼伟:《全球化时代的华人经济》,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3年。
    103、金宜久、吴云贵:《伊斯兰与国际热点》,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年。
    104、庄国土等:《二战后东南亚华族社会地位的变化》,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
    105、薛君度、曹云华主编:《战后东南亚华人社会变迁》,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9年.
    106、曾少聪:《漂泊与根植,当代东南亚华人族群关系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107、梁英明:《融合与发展》,香港:南岛出版社,1999年。
    108、梁英明:《战后东南亚华人社会变化研究》,北京:昆仑出版社,2001年。
    109、丘立本:《从世界看华人》,香港:南岛出版社,2000年。
    110、李明欢:《当代海外华人社团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年。
    111、陈文寿主编:《华侨华人新论》,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7年。
    112、郭梁主编:《战后海外华人变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0年。
    113、郝时远主编:《海外华人研究论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114、高伟浓、石沧金:《中国的华侨华人研究》,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年。
    115、吴前进:《国家关系中的华侨华人和华族》,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年。
    116、黄昆章:《印尼华侨华人史(1950至2004年)》,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117、李学民,黄昆章:《印尼华侨史(古代至1949年》),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118、吕伟雄主编:《海外华人社会新观察》,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
    119、吕伟雄主编:《海外华人社会新透视》,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5年。
    120、(美)塞缪尔·亨廷顿,周琪等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
    121、马戎编:《西方民族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
    122、马戎编著:《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123、郑抗生主编:《民族社会学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124、郑抗生等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125、周平:《民族政治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126、梁守德、洪银娴:《国际政治学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127、郑楚宣等编著:《政治学基本理论》,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
    128、景天魁等:《社会公正理论与政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1、陈剑虹:“槟城华人社会组织的历史演变”,(马来西亚)《资料与研究》,1998年第32期。
    2、徐云彪:“华人新村的教育问题”,(马来西亚)《资料与研究》,1998年第32期。
    3、Dr.Ahmad Fawzi Mohd.Basri,庄迪澎译:“马哈迪主义:马来西亚的政治规划”,(马来西亚) 《资料与研究》,1998年第32期。
    4、Wan Hashim Wan Teh,庄迪澎译:“马哈迪领导的优缺点”,(马来西亚) 《资料与研究》,1998年第32期。
    5、谢爱萍:“社会变迁与华人文化”,(马来西亚) 《资料与研究》,1996年第21期。
    6、Wan HaShim WanTeh,庄迪澎译:“敦胡先翁时代(1976—81)的政治领导斗争的鲜明态度与连续性”,(马来西亚)《资料与研究》,1998年第31期。
    7、安焕然:“反”的制衡与“反”的失落—大马社会与国家机关互动关系之探讨,(马来西亚)《资料与研究》,1995年第17期。
    8、曾庆豹:“巨兽的重返—公民社会与公共论述”,(马来西亚)《资料与研究》,1995年第17期。
    9、许文荣:“当今马来西亚知识分子的挑战及其角色的再探讨”,(马来西亚)《资料与研究》,1998年第36期。
    10、范俊登、沈维河译:“从印尼暴乱受害者看华人受凌辱的历史”,(马来西亚) 《资料与研究》,1998年第36期。
    11、郭莲花:“国中华文班学生的困境”,(马来西亚)《资料与研究》,1998年第35期。
    12、柯嘉逊:“私营化与公众利益”,(马来西亚) 《资料与研究》,1996年第23期。
    13、叶瑞生整理:“马来学术界对‘马来西亚国族’的讨论和看法”,(马来西亚)《资料与研究》,1996年第23期。
    14、Tan Sri Ghazali Shafie,叶瑞生译:“马来西亚国族的塑造”,(马来西亚)《资料与研究》,1996年第23期。
    15、叶瑞生:“马来西亚政治领导学术研讨会采访记”,(马来西亚)《资料与研究》,1996年第23期。
    16、潘碧华:“80年代校园散文所呈现的忧患意识”,(马来西亚)《资料与研究》,1997年第29期。
    17、Abd.Ghapa Harun&NikAnnuarNikMahmud等,赖顺吉译:“敦拉萨的政治领导及发展马来人经济的角色”,(马来西亚)《资料与研究》,1997年第29期。
    18、AbdulMulukDaud,庄迪澎摘译:“民主行动党中的马来人领导”,(马来西亚)《资料与研究》,1998年第33期。
    19、王赓武:“印尼伤透了华人的心”,(马来西亚)《资料与研究》,1998年第34期。
    20、何启良:“从历史、政策和同化主义谈华人正名”,(马来西亚)《资料与研究》,1998年第34期。
    21、佐摩(JOMO KS),李雅芬译:“对私营化计划的看法”,(马来西亚)《资料与研究》,1997年第30期。
    22、蓝姆拉.阿当博士,赖顺吉译:“初步评价东姑阿都拉曼的领导”,(马来西亚)《资料与研究》,1997年第28期。
    23、杨名万:“华商应力争上游免受淘汰”,(马来西亚)《资料与研究》,1997年第27期。
    24、Dr.Syed Husin Ali,李雅芬译:“马来西亚的发展与生活素质”,(马来西亚)《资料与研究》,1997年第27期。
    25、赛胡申阿里:“马来西亚人民与土地问题”,(马来西亚)《资料与研究》,1995年第14期。
    26、张永新:“马来民族主义的摇篮——丹绒马林苏丹依德利斯师训学院”,(马来西亚)《资料与研究》,1995年第14期。
    27、木马:“马来西亚华人研究概略”,(马来西亚)《资料与研究》,1995年第14期。
    28、游若金:“宏愿的宏愿:马来西亚的公民社会与华团”,(马来西亚)《资料与研究》,1995年第18期。
    29、陈友信:“公民社会对大马华社的启示”,(马来西亚)《资料与研究》,1995年第18期.
    30、张达果:“从1995年大选的现象谈起”,(马来西亚)《资料与研究》,1995年第16期.
    31、翁诗杰:“顽强政治生命的展现—解读马哈迪”,(马来西亚)《资料与研究》,1995年第16期。
    32、陈锦松:“教育课题乃是政治筹码”,(马来西亚)《资料与研究》,1995年第16期.
    33、Judith_Nagata,叶瑞生节译:“如何在不成为回教国下进行回教化——一个形塑中的马来西亚发展模式”,(马来西亚)《资料与研究》,1995年第16期。
    34、何启良:“九十年代后期动荡中的马来西亚华人社会”,(马来西亚)《人文杂志》.2000年创刊号.
    35、许德发:“马华问题”之大者,(马来西亚)《人文杂志》,2000年第二期。
    36、廖文辉:“华教运动的困境与展望”,(马来西亚)《人文杂志》,2000年第二期。
    37、安焕然:“华教运动与华教素质”,(马来西亚)《人文杂志》,2000年第二期。
    38、林开忠:“华文教育运动与华人意识的建构”,(马来西亚)《人文杂志》,2000年第二期.
    39、陈剑:“新马共产主义运动简述”,(马来西亚)《人文杂志》,2000年第三期。
    40、潘永强:“马来西亚华人左翼政治——兼论劳工党的意识形态”,(马来西亚)《人文杂志》,2000年第三期。
    41、郑良树:“大马汉学研究的环境”,(马来西亚)《人文杂志》,2000年第四期。
    42、潘惋明:“马来亚共产党之“兴衰”与困境”,(马来西亚)《人文杂志》,2000年第四期。
    43、陈中和:“伊斯兰在马来西亚的法律地位——以宪法为例初探”,(马来西亚)《人文杂志》,2000年第四期。
    44、廖文辉:“董总、教总与马华公会——谈三机构的分合”,(马来西亚)《人文杂志》,2001年第七期。
    45、利亮时:“独立前后教育政策对华社影响”,(马来西亚)《人文杂志》,2001年第八期。
    46、祝家丰:“马来特权的制定与其影响”,(马来西亚)《人文杂志》,2001年第八期。
    47、李永杰:“阅读《马来人的困境》”,(马来西亚)《人文杂志》,2001年第九期。
    48、郑良树:“新马两地华教运动的互动关系”,(马来西亚)《人文杂志》,2001年第十一期。
    49、潘永强:“私性、统合与越位——论华团政治文化与公共参与”,(马来西亚)《人文杂志》,2001年第十二期。
    50、黄进发:“从《诉求》看华团的政治参与”,(马来西亚)《人文杂志》,2001年第十二期。
    51、何国忠:“族群关系和马来西华人文化”,(马来西亚)《人文杂志》,2001年第十二期。
    52、潘永强:“五一三后的新国家运动”,(马来西亚)《人文杂志》,2002年第十五期。
    53、王国璋:“反思五一三”,(马来西亚)《人文杂志》,2002年第十五期。
    54、利亮时:“探讨五一三事件对华文教育所造成的影响”,(马来西亚)《人文杂志》,2002年第十五期。
    55、许德发:“历史幽灵与马来西亚的记忆政治——试论1969年”五一三事件”的各种阐释”,(马来西亚)《人文杂志》,2002年第十五期。
    56、廖文辉:“马来社会问题形成的一些可能历史解释——马来社会史的一个侧写”,(马来西亚)《人文杂志》,2002年第十七期。
    57、庄迪澎:“华人社会、中文报业与新闻自由运动——兼论华社对中文报业的”文化事业情结”,(马来西亚)‘人文杂志),2003年第十九期。
    58、何启良:“路漫漫其修远兮:马来西亚国家机关、公民社会和华人社会”,(马来西亚)《马来西亚华人研究学刊》,1997年第1期。
    59、杨丽君:“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垦殖民生活水平”,(马来西亚)《工商世界》,1991年第8期。
    60、陈文娟:“面对迅速工业化之冲击,小园主将何去何从?”,(马来西亚)《工商世界》, 1995年第3期。
    61、何国忠:“马华文学:政治和文化语境下的变奏”,(马来西亚)《马来西亚华人研究学刊》,2000年第3期。
    62、(马来西亚)丘光耀:从“民族认同”到“国族认同”,《八桂侨史》,1995年第3期。
    63、(马来西亚)丘光耀:“马来西亚华人政策日愈开放化的导因”,《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5年第2期。
    64、(澳大利亚)颜清湟:“一百年来马来西亚华社所走过的道路”,《南洋问题研究》,2005年第3期。
    65、陈志明,李远龙译:“马来西亚华人的认同”,《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
    66、(日本)原不二夫:“被忘却了的”第一次马来人经济会议”,(马来西亚)《人文杂志》,2001年第八期。
    67、(日本)原不二夫,刘晓民译:马来西亚华人眼中的“马来西亚民族”,《南洋资料译丛》.2001年2期。
    68、(日本)山下彰一,汪慕恒译:“马来西亚新国家发展政策的概要与各种课题”,《南洋资料译丛》,1994年Z1期。
    69、(日本)坂东达郎,乔云译:“不断搁浅的马来西亚企业改革”,《南洋资料译丛》,2001年2期。
    70、(日本)岸胁诚,张开枚、许红梅译:“独立初期马来西亚的经济开发与国民统一”,《南洋资料译丛》,2005年1期。
    71、(马来西亚)鲁加亚,穆罕默德,王宁楠译:“马来西亚公营企业的改革”,《南洋资料译丛),1999年1期。
    72、王伯群,其实译:“马来西亚的华人企业巨头”,《南洋资料译丛》,1996年Z1期。
    73、(澳大利亚)颜清湟:“新马华人史研究的反思”,《南洋问题研究》,2006年2期。
    74、(新加坡)王赓武,薛学了译:“华人政治文化和关于马来世界的华人学术著作”,《南洋问题研究》,2004年1期。
    75、(台湾)古鸿廷:“西马地区华文独立中学之研究”,《南洋问题研究》,2001年1期。
    76 (台湾)陈中和:“族群认同与宗教运动在国家政策的运用:初探马来西亚巫统文明伊斯兰运动”,《台湾东南亚学刊》,2005年第2期。
    77、陈衍德,任娜:“马来西亚华人与马来人族际关系演变新探”,《暨南学报》,2002年1期。
    78、俞云平:“部分马来西亚华裔新一代的文化与族群认同”,《八桂侨刊》,2005年第1期。
    79、李一平:“试论马来西亚华人与马来人的民族关系”,《世界历史》,2003年第5期。
    80、温北炎:“试比较印尼与马来西亚华人融入当地主流社会的程度”,《东南亚纵横》,2003年1期。
    81、张应龙:“马来西亚国民阵线的组成与华人政党的分化”,《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2年2期.
    82、张应龙:“中国的马来西亚华人研究:回顾与前瞻”,(马来西亚)《马来西亚华人研究学刊》1997年1期。
    83、廖小健:“马来西亚国阵政府的华人政策走向”,《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1年1期。
    84、廖小健:“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民族关系比较”,《世界民族》,2004年1期。
    85、廖小健、马来西亚华人比重的增减与影响,《八桂侨刊》2001年第3期。
    86、许梅:“制约马来西亚华人政党政治发展的种族政治因素”,《世界民族》,2003年1期。
    87、许梅:“独立后马来西亚华人的政治选择与政治参与”,《东南亚研究》,2004年1期。
    88、郑传良:“平民总理马哈蒂尔”,《东南亚研究》,1996年5期。
    89、杨仁飞:“平等政治权益:半个多世纪以来马来西亚华族的追求”,《东南学术》,2003年2期。
    90、赵海立:“政治认同解构:以马来西亚华人为例”,《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5年4期。
    91、范若兰:“马来西亚巫统与伊斯兰教关系的演变”,《东南亚学刊》,1997年第1期.
    92、范若兰、盂庆顺:“马来西亚华人如何看待伊斯兰教国”,《当代亚太》,2004年1期。
    93、范若兰、孟庆顺:“马来西亚伊斯兰教国理念实践与政党政治”.《东南亚研究》,2005年2期.
    94、张祖兴:“马来亚华人抗日武装与马来亚联盟公民权计划”,《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5年2期。
    95、张祖兴:论马来人“第五纵队”间题与马来亚联盟公民权计划,《东南亚研究》,2004年第6期。
    96、王子昌:政治领导与马来西亚国族“打造”,《世界民族》,2004年1期。
    97、王子昌:“集团博弈与公共利益~以马来西亚政治为例的研究”,《东南亚研究》,2002年3期。
    98、赵海立:“从白小保校运动看马来西亚华人的政治参与形态”,《东南亚研究》,2005年4期.
    99、朱陆民:“从制度视角看马来西亚华人的参政空间”,《世界民族》,2005年2期。
    100、石沧金:“二战后马来西亚华人社团的政治参与”,《世界民族》,2004年4期。
    101、许国栋:“论马来西亚华人政治”,《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5年1期。
    102、费昭珣:“对马华公会党员及其政治参与的研究”,《东南亚研究》,2001年3期。
    103、何西湖:“马来西亚华人政策的演变和发展”,《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4期。
    104、黄云静:“马来西亚联邦体制特点及其成因”,《东南亚研究》,1996年5期。
    104、黄云静:“马来西亚现代政治制度的确立~兼论英国殖民统治的遗产问题”,《东南亚研究》,2000年1期。
    105、石翔:“新经济政策”对马来西亚经济的影响,《东南亚研究》,1989年3期。
    106、曹云华:“马来西亚的社会政策与社会发展”,(马来西亚)《资料与研究》,1998年34期.
    107、曹云华:“试论马来西亚的“新经济政策”——从华人与原住民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东南亚纵横》,1998年2期。
    108、许利平:“解析马来西亚的伊斯兰金融系统”,《东南亚研究》,2004年1期。
    109、龚维:“华人企业集团在马来西亚经济中的地位”,《东南亚研究》,1996年6期。
    110、林伍光:“马来西亚丰隆集团”,《南洋问题研究》,1995年1期。
    111、周聿峨:“马来西亚华族争取民族母语教育的抗争”,《东南亚研究》,2000年4期。
    112、周聿峨、龙向阳:“马来西亚华族的民族母语教育”,《世界民族》,2002年3期。
    113、胡爱清:“马来西亚教育政策的转变及其对华文教育的影响”,《八桂桥刊》,2002年4期。
    114、胡爱清:“由固打制向绩效制转变:机遇抑或挑战——马来西亚教育政策的转变及其对华人受教育权利的影响”,《世界民族》,2004年1期。
    115、李德义:“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世界汉语教学》,1995年3期。
    116、陈希育:“马来西亚华裔学生留学台湾的回顾与展望”,《八桂侨史》,1992年3期。
    117、张禹东:“马来西亚的华人宗教文化”,《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9年1期。
    118、肖炜蘅:“从华人文化节看当代马华文化的本土化进程”,《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9年1期。
    119、董南:“马来西亚华人文化节”,《东南亚》,2003年2期。
    120、韩方明:“海外华人三重性及其作用~以马来西亚为例”,《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1年4期。
    123、王付兵:“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人向马来西亚的人口迁移”,《南洋问题研究》,2004年4期。
    124、黄光成:“多元文化下的马来西亚华人社会”,《东南亚》,1995年1期。
    125、曹云华:“东南亚华人青年如何看待华人与当地民族的关系”,《东南亚研究》,1999年4期.
    126、曹云华:“试论东南亚华人的文化适应”,《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9年3期。
    127、曹云华:“宗教信仰对东南亚华人文化适应的影响”,《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2年2期。
    128、陈衍德:《东南亚的民族文化与民族主义》,《东南亚研究》,2004年4期。
    129、陈衍德:《论当代东南亚华人文化与当地文化的双向互动》,(马来西亚)《人文杂志》,2001年第十一期。
    130、朱宁:“安全与非安全化~哥本哈根学派安全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10期。
    131、王希恩:“‘族性及族性张扬’~当代世界民族现象和民族过程试解”,《世界民族》.,2005年4期。
    131、连进军:“马来西亚与菲律宾高等教育发展的比较研究”,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
    132、许利平:“印尼、马来西亚现代化进程中的伊斯兰因素”,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
    133、(台湾)李悦肇:“马哈迪时期马来西亚之国家整合:1981-2003”,中国文化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134、费昭殉:“马华公会:对马来西亚华人政党的个案分析”,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0年。
    135、李友东:“金融危机前后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现代化进程比较研究”,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年。
    136、袁慧芳:“平等与民主”,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
    137、戴小峰:“伊斯兰复兴及其对马来西亚政治的影响”,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138、孙雨嘉:“马来西亚政治中的伊斯兰因素探析”,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139、旃媛媛:“从宗教信仰看东南亚华侨华人的文化适应”,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1、K·J·Ratuam, Communalism and The Political Process in Malaya, Singapore: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1965.
    2、R·K·Vasil, Ethnic Politics in Malaysia, New Delhi: Radiant Publishers 1980.
    3、Edmund Terence Gomez, ed., The State of Malaysia: Ethnicity, equity and reform,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Curzon, 2004..
    4、Anthony s. k.shome, Malay political leadership, London: Routledge Curzon, 2002.
    5、R.S.Milne and Diane K. Mauzy , Malaysian Politics under Mahathir,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1999.
    6、Lee Kam Hing and Tan Chee—Beng, eds., The Chinese in Malaysia , Slangor Darui Ehsa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7、Cheah Boon Kheng, Malaysia: the making of a nation, Singapor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2002.
    8、Laurence K.L.Siaw, Chinese Society in Rural Malaysia, Kuala Lumpur: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
    9、Judith Stranch, Chinese Village Politics in the Malaysian State,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1.
    10、Dr.Yap Sin Tian, The Chinese Schools of Malaysia towards the Year 2000, Kuala Lumpur:United Chinese School Committees Association of Malaysian, 1992.
    11、Indira Ramanathan, China and the ethnic Chinese in Malaysia and Indonesia, 1949-1992, New Delhi: Radiant Publishers,1994.
    12、Moha Asri Abdullah,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in Malaysia: policy issues and challenges, England: Ashgate Publishing Ltd; USA: Ashgate Publishing Company, 1999.
    13、Kua Kin Soong, Malaysian Political Myths, Kuala Lumpur:The Resource and Research Centre,Selangor Chinese Assembly Hall,1986.
    14、Ding Choo Ming & Ooi Kee, eds., Colloquium on Chinese Studies of the Malay World: a comparative approach, Bangi: Universiti Kebangsaan Malaysia,2003.
    15、In-Won Hwang, Personalized politics: the Malaysian state under Mahathir, Singapor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2003.
    16、Francis Lob Kok Wah and Johan Saravanamuttu, eds., New Politics in Malaysia, Singapor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2003.
    17、Virginia Hooker and Norani Othman,eds., Malaysia: Islam, Society and Politics, Singapor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2003.
    18、Abdul Rahman Embong, State-led Modernization and the New Middle Class in Malaysia, New York: Palgrave,2002.
    19、Khoo Boo Teik, Beyond Mahathir Malaysian Politics and its Discontents, London, New York: Zed Book Ltd,2003.
    20、Vidhu Verma, Malaysia, state and civil society in transition ,Boulder, Colo : Lynne Rienner,2002.
    21、Heng Pek Koon, Chinese Politics in Malaysia, Singapor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
    22、Gordon P·means, Malaysian Politics, London : Hodder and Stoughton, 1976.
    23、Patricia Sloane, Islam, modernity, and entrepreneurship among the Malays,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99.
    24、Tham Seong Chee, Malays and modernization: a sociological interpretation, 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1983.
    25、Chung Kek Yoong, Mahathir administration: leadership and change in a multiracial society, Selangor, Malaysia: Pelanduk Publications, 1987.
    26、Wu Xiao An, Chinese Business in the Making of Malay State,1982-1941,Kedah and Penang;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Curzon,2003.
    27、Barbara Watson Andaya and Leonard Y·Andaya, A History of Malaysia, London: the Macmillan Press LTD, 1982.
    28、James V. Jesudason, Ethnicity and the economy the state, Chinese business, and nultinationals in Malaysia, Singapor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29、Joel S. Kahn, ed., Southeast Asian Identities: culture and the politics of representation in Indonesia, Malaysia, Singapore and Thailand ,Singapor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press, 1998.
    30、Ludwig H. Schatzi, ed., translated by Verna Freeman, Growth and spatial equity in West Malaysia, Singapor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1988.
    31、Susan E. Ackerman, Raymond L.M. Lee, Heaven in transition: non-Muslim religious innovation and ethnic identity in Malaysia,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88.
    32、J.M. Gullick., Indigenous political systems of western Malaya, London, Atlantic Highlands, NJ: Athlone Press, 1988.
    33、Wan Hashim, Peasants under peripheral capitalism, Bangi: Universiti Kebangsaan Malaysia, 1988.
    34、Raymond Lee, ed., Ethnicity and ethnic relations in Malaysia, Detroit, Mich., U.S.A: Center for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1986.
    35、Victor Purcell, Malaya: Communist,or Free?,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4.
    36、Jean DeBernardi, Rites of belonging: memory, modernity, and identity in a Malaysian Chinese community,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37、Ariel Heryanto and Sumit K. Mandal, eds., Challenging authoritarianism in Southeast Asia: comparing Indonesia and Malaysia,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Curzon, 2003.
    38、Khoo, Boo Teik, Managing ethnic relations in post-crisis Malaysia and Indonesia: lessons from the new economic policy?, Geneva: United N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for Social Development, 2004.
    39、Ramon V. Navaratuam, Malaysia's economic sustainability: confronting new challenges amidst global realities, Subang Jaya, Selangor Darul Ehsan, Malaysia: Pelanduk Publications, 2002.
    40、Michael G. Peletz, Islamic modern: religious courts and cultural politics in Malaysia,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2.
    41、Tan Chee-Bong, Chinese minority in a Malay State: the case of Terengganu in Malaysia, Singapore: Eastern Universities Press, 2002.
    42、Meredith Weiss and Saliha Hassan, eds., Social movements in Malaysia: from moral communities to NGOs,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Curzon, 2002.
    43、Michael Yeoh,ed., 21st Century Malaysia: challenges and strategies in attaining vision 2020, London: ASEAN Academic Press, 2002.
    44、Colin Barlow,ed., Modern Malaysia in the global economy: political and social change into the 21st century, Cheltenham, UK; Northampton, MA: Edward Elgar, 2001.
    45、John Hiiley, Malaysia: Mahathirism, hegemony, and the new opposition, London; New York: Zed Books, 2001.
    46、Peter Searle, The riddle of Malaysian capitalism: rent-seekers or real capitalists? Honolulu: Asian Studies Association of Australia in association with Allen & Unwin and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9.
    47、Syed Farid Alatas, Democracy and authoritarianism in Indonesia and Malaysia: the rise of thepost-colonial stute,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97.
    48、Hussin Mutalib, Islam in Malaysia:from revivalism to Islamic state? Singapore: 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1993.
    49、Aiasdair Bowie, Crossing the industrial divide: state, society, and the politics of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in Malaysia,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1.
    50、Khong Kim Hoong.: Malaysia's general election 1990: continuity, change, and ethnic politics, Pasir Panjang: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1991.
    51、Just Faaland, J.R. Parkinson, Rais Saniman, Growth and ethnic inequality: Malaysia's new economic policy,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90.
    52、Hussin Mutalib, Islam and ethnicity in Malay politics, Singapor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53、Richard Mead, Malaysia's national language policy and the legal system, New Haven, Conn: Yale University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1988.
    54、Tunku Abdul Rahman Purrs, Contemporary issues in Malaysian politics, Petaling Jays, Selangor, Malaysia: Pelanduk Publications, 1984.
    55、Chin Ung-Ho, Chinese politics in Sarawak: a study of the Sarawak United People's Party, Kuala Lumpur, Malaysia;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56、Colin Barlow and Francis Lob Kok Wah, eds., Malaysian economics and politics in the new century, Northhampton, MA: Edward Eigar Pub., 2003.
    57、Cheah Boon Kheng, Red star over Malaya: resistance and social conflict during and after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of Malaya, Singapore: 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2003.
    58、Ramon V. Navaratnam, Winds of change: Malaysia's economic transition from Dr. Makathtr Mohamad to Abduilah Abroad Badawi, Subang Jaya, Selangor Darul Ehsan, Malaysia: Pelanduk Publications, 2004.
    59、Gob Cheng Teik, The May Thirteenth Incident and Democracy in Malaysia., Kuala Lumpur, Oxford Univ.Press, 1971.
    60、Alfred W.mccoy, ed., Southeast Asia under Japanese Occupation,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Southeast Asia Studies, 1980.
    61、Khong Kim Hoong, British rule and the struggle for independence in Malaya, 1945-1957, Pittsburgh, U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1975.
    62、Norton Ginsburg and Chester F.Roberts. JR, Malaya, washinggton: university of washinggton,1958.
    63、Karl von Vorys, Democracy without consensus: communalism and political stability in Malaysia,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5.
    64、Anthony s. k. shome: Malay political leadership, London: Routledge Curzon, 2002.
    65、Donald R. Snodgrass, Inequali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Malaysia, Kuala Lumpur;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0.
    66、Colin Barlow, ed., Modern Malaysia in the global economy: political and social change into the 21st century, Cheltenham, UK; Northampton, MA: Edward Elgar, 2001.
    67、Fujio Hara, Malayan Chinese and China: conversion in identity consciousness, 1945-1957, Singapore: 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 2003.
    68、Richard Winstedt: The Malays A Cultural History, Singapore: Graham Brash Ltd, 1981.
    69、Joel S. Kahn, ed., Southeast Asian Identities:culture and the politics of representation in Indonesia, Malaysia, Singapore and Thailand , Singapore: London: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1998.
    70、Robert W. Hefner, ed., The politics of multiculturalism: pluralism and citizenship in Malaysia, Singapore, and Indonesia,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1.
    71、Yu Chunghsun ed., Ethnic Chinese: Their Economy, Politics and Culture, Tokyo: The Japan Times Ltd, 2000.
    72、Radin senarno, "Malaya Nationalism 1896-1941", The 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history, No.1. 1960.
    73、C.M.Turnbull, "British Planning for Post-War Malaya", The 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No.2.. 1974.
    74、Ishak bin Tadin, "Datu Onn and Malay Nationalism 1946-1951" , The 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history, No.1. 1960.
    75、Sob Eng Lira, "Tan Cheng Lock", The 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history, No.1. 1960.
    76、Radin senarno, "Malaya Nationalism1896-1941", The 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history, No.1. 1960.
    77、David Camroux, "State Responses to Islam Resurgence in Malaysia", Asian Survey, No.9. 1996.
    78、Joseph Chin Yong Liow,"Malaysia-China Relations in the 1990s",Asian Survey, No. 4.2000.
    79、Alan COllins, "The Ethnic Security Dilemma: Evidence from Malaysia",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No. 3.1998.
    80、Merdith L, Weiss, "the 1999 Malaysian General Elections: Issues, Insults, and Irrgularities", Asian Survey, No. 3. 2000.
    81、John Funston," Malaysia's Tenth Elections: Status Quo, Reformasi or Islamization?",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No. 1. 2000.
    82、Greg Felker, "Malaysiain 1998~A Cornered Tiger Bares Its Claws", Asian Survey, No. 1. 1999.
    83、Farish A. Noor, "Blood, Sweat and Jihad: The Radicalization of Political Discourse of the Pan-Malaysian Islamic Party from 1982 Onwards",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No. 2. 2003.
    84、Greg Felker, "Malaysia in 1999~Mahathir's Pyrrhic Deliverance", Asian Survey, No.1. 2000.
    85、Patricia Martinez,"Malaysia in 2000~A Year of Contradictions", Asian Survey, No. 1. 2001.
    86、Kamarulnizam Abdullah, "National Security and Malay Unity: The Issue of Radical Religious Elements in Malaysia",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No. 2. 1999.
    87、Huhammad Syukri Satleh, "Establishing an Islamic State: Ideals and Realities in the State of Kelantan, Malaysia", Southeast Asian Studie, No.2. 1999.
    88、Joseph Chin Yong Liow," Malaysia-China Relations in the 1990s", Asian Survey, No. 4. 2000.
    89、Yong Ching Fatt,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Leadership, Ideology, and Organization of the Malayan Communist Movement, 1936-1941,”(马来西亚)《马来西亚华人研究学刊》1997年创刊号。
    90、Sharon A. CarstensGender, "Temple and Community in a Chinese Malaysian Settlement", (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华人研究学刊》, 1998年第2期。
    91、Ng Boey Kui, "The New Economic Policy and Chinese in Malaysia: Impact and Responses" , (马来西亚)《马来西亚华人研究学刊》, 1998年第2期。
    92、Regan, Daniel: " Daniel: Intellectuals, Religion, and Polities in A Divided Society: Malaysia", PhD thesis, Yale University, 1977.
    93、Ooi, Grace: "The state, ethnicity, and class in Malaysia: A case study", PhD thesis,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1992..
    94、Lee, Hock Guan: " Ethnic conflic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itizenship in Malaysia", PhD thesis, Brandeis University, 1995.
    (马来西亚)《资料与研究》
    (马来西亚)《人文杂志》,
    (马来西亚)《马来西亚华人研究学刊》,
    (马来西亚)《工商世界》
    (马来西亚)《商海》
    (新加坡)《亚洲文化》
    (新加坡)《新世纪学刊》
    (北京)《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北京)《当代亚太》
    (广州)《东南亚研究》
    (厦门)《南洋问题研究》
    (厦门)《南洋资料译丛》
    (南宁)《东南亚纵横》
    (昆明)《东南亚》
    (Statistics Department of Malaysia), Monthly Statistical Bulletin Malays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Asian Survey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The 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History
    (Th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of Singapore)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University of Tokyo)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马来西亚)《南洋商报》
    (马来西亚)《星洲日报》
    (马来西亚)《中国报》
    (马来西亚)《光华日报》
    (新加坡)《联合早报》
    (马来西亚)马来西亚统计局网站
    (马来西亚)马来西亚教育部网站
    (马来西亚)国家团结和社会发展部网站
    (马来西亚)马新社网站
    (马来西亚)星洲互动网站
    (马来西亚)南洋网站
    (马来西亚)人民行动党网站
    (马来西亚)人民公正党网站
    (马来西亚)马华公会网站
    (马来西亚)民政党网站
    (马来西亚)董教总网站
    (马来西亚)马来西亚中华大会堂总会网站
    (马来西亚)商联会网站
    (马来西亚)经济平台网站
    (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
    (新加坡)新加坡东南亚研究所网站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