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师资管理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抗战爆发后,北平、天津的三所高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南迁到昆明成立的。本文以西南联合大学的师资管理为考察点,探究其师资管理的理念与制度以及对于当今各高校师资管理的启示。
     西南联大的师资管理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具有先进的师资管理理念: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理念保证了教师研究与学习的自由;民主管理、教授治校的理念发挥了教师群策群力的作用,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尊师重道的理念体现了管理者对教师的尊敬与爱护;服务教师与严格要求的理念更是管理者对教师尊敬的进一步延伸。
     在这种先进的师资管理理念下建立的师资管理制度,如教师聘任制度、教师交流制度、教师激励制度等都具有很多合理的成分,对当今各高校的师资管理具有很大的借鉴作用。我们不仅要学习西南联大师资管理的制度,更要学习制度背后的理念。
     本文主要通过文献阅读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大量重要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发掘、整理与分析,来展现西南联大师资管理的具体内容和特色。
The National 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 was founded after 3 universities moved southward to Kunming after the breakout of anti-Japanese war. The three universities are Peking University, Tsinghua University and Nankai University, they are originally in Beijing and Tianjing. This paper inspected the teacher's management of the National 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 probed the idea, principle and the enlightenment of its teacher's management on modern university.
     The success of the teacher's management of The National 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 consists in the advanced ideas it hold, i.e. academic freedom and compatibility ensure the freedom of teachers when do research and study; democratic management and managing school by professors make the teacher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pooling the wisdom and efforts of everyone, which also enhance the enthusiasm of teachers; respecting teacher and his teaching embodies the administrator's respect and care toward teachers; the idea to render services to teachers and to be strict with them is a extension of the administrator's respect toward teachers.
     The teacher's management principles mad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dvanced idea, e.g. the principle of teacher's employment, the principle of techer's flow and the principle of teacher's encouragement are all of some reasonable elements, which are of an enlightenment effect on the teacher's management of modern university. We should not only learn the teacher's management principle of the National 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 but also learn the idea behind it.
     This paper revealed the conte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eacher's management of the National 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 by the study of the document and individual cases, by the collection, dig, textual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large amount important historical documents.
引文
[1]丁学良.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J].高等教育研究.2001(3):7.
    [2]刘述礼,黄延复编.梅贻琦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0.
    [1]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编.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三)教学、科研卷[G].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756-769.
    [1]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友会编.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一九三七至一九四六年的北大、清华、南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前言2-3.
    [1]西南联大除夕副刊主编.联大八年[M].西南联大学生出版社.1946.
    [2]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编.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1-6册)[G].第1版.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
    [3]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友会编.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一九三七至一九四六年的北人、清华、南开[M].修订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西南联大校友会编.笳吹弦诵在春城[M].第1版.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5]北京大学校友联络处编.笳吹弦涌情弥切[M].第1版.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
    [6]许渊冲.追忆逝水年华[M].第1版.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
    [7]萧超然等编.北京大学校史(1898--1949)[M].第1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
    [8]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编.清华大学史料选编[G].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
    [9]南开大学校史编写组编.南开大学校史[G].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9.
    [10]刘述礼,黄延复编.梅贻琦教育论著选[M].第1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11]曲士培编.蒋梦麟教育论著选[M].第1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12]崔国良编.张伯苓教育论著选[M].第1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13]吴宓.吴宓日记[M].吴学昭整理注释.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14]孙党伯,袁謇正主编.闻一多全集[M].第1版.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15]朱乔森编.朱自清全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1]赵新林,张国龙.西南联大:战火的洗礼[M].第1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李洪涛.精神的雕像--西南联大纪实[M].第1版.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3]杨立德.西南联大教育史[M].第1版.成都:成都出版社.1995.
    [4]姚丹.西南联大历史情境中的文学活动[M].第1版.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谢泳.逝去的年代--中国自由知识分子的命运[M].第1版.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
    [6]封海清.西南联大的文化选择与文化精神[M].第1版.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
    [7]John Israel,Lianda:Chinese University in War And Revolution[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8]John Israel,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Preservation as an ultimate value.In Paul K.T.Sih(cd):NationaliSt China During the Sino-Japanese War 1937-1945[M]..N.Y:Exposition Press,1977.
    [1]洪德铭.西南联大的精神和办学特色[J].(上、下).高等教育研究.1997(1-2).
    [2]杨立德.西南联大师生的敬业精神--纪念西南联大在昆建校60周年[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5)。
    [3]谢泳.西南联大的学术传统[J].东方艺术.1997(4).
    [4]刘祚昌.西南联大忆旧--兼论“西南联大精神”[J].学术界.2001(1).
    [5]蔡惠芝.西南联大的民主管理初探(哲社版)[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3).
    [6]姚加惠,张亚群.“强强联合”的成功典范--西南联大管理模式及其成因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4(2).
    [7]蔡惠芝.西南联大教育行政管理的启示[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4).
    [8]张剑秋.西南联大的师资管理及历史启示[J].学术探索.2002(2).
    [1]杨立德.从西南联大看一流大学的建设[J].云南师大学报.2000(6).
    [2]罗能勤,朱继洲.西南联大的办学经验对创建高水平大学的借鉴意义[J].江苏高教.2002(5).
    [3]杨绍军.西南联大与当代中国高等教育[J].学术探索.2000(6).
    [1]刘述礼,黄延复编.梅贻琦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82.
    [2]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编.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枓(一)总揽卷[G].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7.
    [1]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M].第3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5.
    [2]刘述礼,黄延复编.梅贻琦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08-109.
    [3]刘述礼,黄延复编.梅贻琦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09.
    [1]刘述礼,黄延复编.梅贻琦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09.
    [2]刘述礼,黄延复编.梅贻琦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0。
    [3]刘述礼,黄延复编.梅贻琦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09.
    [4]刘述礼,黄延复编.梅贻琦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32.
    [5]当代评论[J].第1卷.1941(16):30.转引自:谢泳.西南联大的学术传统[J].东方艺术.1997(4):22.
    [1]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编.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一)总揽卷[G].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17-18.
    [1]蒲薛凤.梅校长精神永在[A].黄延复,马相武编.梅贻琦与清华大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5:130.
    [1]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编.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枓(二)会议记录卷[G].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475.
    [2]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编.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枓(二)会议记录卷[G].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189.
    [3]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编.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二)会议记录卷[G].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189。
    [1]王先谦.荀子集解[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336.
    [2]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A].柳宗元全集[M].曹明纲标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276.
    [3]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学校[M/OL].http://guji.artx.cn/Article/7366.html.
    [4]刘德华.中国教育管理史[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0:142。
    [1]刘述礼,黄延复编.梅贻琦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0.
    [2]黄延复主编.梅贻琦先生纪念集[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53.
    [3]王文俊编.张伯苓教育言论选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92.
    [4]洪德铭.西南联大的精神和办学特色(上)[J].高等教育研究.1997(1):15.
    [1]刘述礼,黄延复编.梅贻琦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91-92.
    [2]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编.清华大学史料选编(三)上册[G].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113.
    [3]朱乔森编.朱自清全集[M].第11卷书信补遗编.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279.
    [1]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编.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四)教职员卷[G].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539。
    [1]黄延复.梅贻琦教育思想研究[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241.
    [2]郑天挺.梅贻琦先生和西南联大LA].西南联大校友会编.笳吹弦诵在春城[M].第1版.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68.
    [3]朱乔森编.朱自清全集[M].第11卷书信补遗编.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273.
    [4]朱乔森编.朱自清全集[M].第11卷书信补遗编.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275.
    [1]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编.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四)教职员卷[G].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422.
    [1]朱乔森编.朱自清全集[M].第11卷书信补遗编.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276-277.
    [1]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编.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枓(一)总揽卷[G].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90.
    [1]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编.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枓(四)教职员卷[G].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390-391.
    [1]梁培宽.“北京大学实在培养了我”--追忆先父梁漱溟[A].钱理群,严瑞芳主编.我的父辈与北京大学[M].第1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98-299.
    [1]王康.联大的学风[A].两南联大校友会编.笳吹弦诵在春城[M].第1版.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190.
    [2]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编.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四)教职员卷[G].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389.
    [1]孙党伯,袁謇正主编.闻一多全集[M].第12卷书信·日记·附录.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383.
    [1]冯友兰.三松堂自序[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84:347.
    [2]邢公畹.抗战时期的南开大学边疆人文研究室--兼忆关心边疆人文研究的几位师友[A].西南联大校友会编.笳吹弦诵在春城[M].第1版.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159.
    [3]冯友兰.三松堂自序[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84:347.
    [4]冯友兰.三松堂自序[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84:349.
    [1]王力.我所知道闻一多先生的几件事[A].闻一多纪念文集[C].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172.
    [1]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编.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四)教职员卷[G].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399-400.
    [1]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编.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枓(四)教职员卷[G].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402-403.
    [1]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编.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3卷(上)[G]。北京:济华大学出版社.1991:306-329.
    [2]梅贻琦.五年来清华发展之概况[A].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编.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2卷(上)[G].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45.
    [1]杨立德.西南联大的斯芬克司之谜[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383.
    [2]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下)[K].(增订合编本).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811.
    [3]冯友兰.三松堂自序[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331.
    [4]刘述礼,黄延复编.梅贻琦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214-215.
    [1]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编.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枓(四)教职员卷[G].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444-445.
    [2]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编.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枓(四)教职员卷[G].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445。
    [3]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编.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四)教职员卷[G].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442.
    [1]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编.国立西南联合在学史枓(二)会议记录卷[G].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70.
    [1]钱穆.国史大纲(上)[M].第3版(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415.
    [1]孔志洪,赵雪珍.德国高校师资管理及对我们的启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1(5):60.
    [2]黄延复主编.梅贻琦先生纪念集[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53.
    [1]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王承绪,等,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S].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12.
    [1]曲士培.中国大学教育发展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397.
    [2]曲士培.中国大学教育发展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434.
    [1]刘述礼,黄延复编.梅贻琦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69.
    [1]岳庆平.大学校园规划与学科规划、事业规划的关系及思考--以北京大学为例(N/OL].北京大学发展规划部.发展规划部简报.2001(46).[2001-12-27].http://www.pku.edu.cn/administration/odp/jianbao/jianba02001/gzjb46.html.
    [1]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编.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1--6册)[G].第1版.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
    [2]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友会编.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一九三七至一九四六年的北大、清华、南开[M]。修订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西南联大除夕副刊主编.联大八年[M].西南联大学生出版社.1946.
    [4]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M].第3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
    [5]北京大学校友联络处编.笳吹弦诵情弥切[M].第1版.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
    [6]西南联大校友会编.笳吹弦诵在春城[M].第1版.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7]萧超然等编.北京大学校史(1898--1949)[M].第1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
    [8]南开大学校史编写组编.南开大学校史[G].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9.
    [9]曲士培编.蒋梦麟教育论著选[M].第1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10]崔国良编.张伯苓教育论著选[M].第1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11]吴宓.吴宓日记[M].吴学昭整理注释.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12]孙党伯,袁謇正主编.闻一多全集[M].第12卷.书信·日记·附录.第1版.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13]黄延复,马相武编.梅贻琦与清华大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5.
    [14]刘德华.中国教育管理史[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0.
    [15]黄延复主编.梅贻琦先生纪念集[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
    [16]王文俊编.张伯苓教育言论选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
    [17]黄延复.梅贻琦教育思想研究[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
    [18]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编.清华大学史料选编[G].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
    [19]刘述礼,黄延复编.梅贻琦教育论著选[M].第1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20]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西南地区文史资料协作会议编.抗战时期内迁西南的高等院校[M].第1版.贵州:贵州民族出版社.1988.
    [21]钟叔河,朱纯编.过去的学校[M].第1版.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2.
    [22]许渊冲.追忆逝水年华[M].第1版.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
    [23]李洪涛.精神的雕像--西南联大纪实[M].第1版.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24]封海清.西南联大的文化选择与文化精神[M].第1版.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
    [25]赵新林,张国龙.西南联大:战火的洗礼[M].第1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6]姚丹.西南联大历史情境中的文学活动[M].第1版.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7]徐葆耕.紫色清华[M].第1版.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28]王先谦.荀子集解[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
    [29]龙汉宸主编.礼记[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
    [30]柳宗元.柳宗元全集[M].曹明纲标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31]黄宗羲.明夷待访录[M/OL].http://guji.artx.cn/Article/7366.html.
    [32]曾绍元主编.高等学校师资管理概论[M].第1版.职工教育出版社.1990.
    [33]曾绍元主编.外国高校师资管理比较研究[M].第1版.北京:海洋出版社.1999.
    [34]范国睿.学校管理的理论与实务[M].第1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5]朱乔森编.朱自清全集[M].第11卷.书信补遗编.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36]陈永明主编.现代教师论[M].第1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37]冒荣,刘义恒.高等学校管理学[M].第1版.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8]李华兴主编.民国教育史[M].第1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39]冯友兰.三松堂自序[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84.
    [40]黄延复.梅贻琦教育思想研究[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
    [41]吴洪成.生斯长斯,吾爱吾庐--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M].第1版.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
    [42]吴民祥.流动与求索-中国近代大学教师流动研究:1898-1949[M].第1版.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43]杨立德.西南联大的斯芬克司之谜[M].第1版.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44]钱穆.国史大纲(上)[M].第3版(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45]钱理群,严瑞芳主编.我的父辈与北京大学[M].第1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6]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S].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
    [47]曲士培.中国大学教育发展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
    [48]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王承绪,等,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49]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下)[K].(增订合编本).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50]洪德铭.西南联大的精神和办学特色[J].(上、下).高等教育研究.1997(1-2).
    [51]杨立德.西南联大师生的敬业精神--纪念西南联大在昆建校60周年[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5).
    [52]蔡惠芝.西南联大的民主管理初探(哲社版)[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3).
    [53]姚加惠,张亚群.“强强联合”的成功典范--西南联大管理模式及其成因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4(2).
    [54]蔡惠芝.西南联大教育行政管理的启示[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4).
    [55]张剑秋.西南联大的师资管理及历史启示[J].学术探索.2002(2).
    [56]杨立德.从西南联大看一流大学的建设[J].云南师大学报.2000(6).
    [57]罗能勤,朱继洲.西南联大的办学经验对创建高水平大学的借鉴意义[J].江苏高教.2002(5).
    [58]刘祚昌.西南联大忆旧--兼论“西南联大精神”[J].学术界.2001(1).
    [59]杨绍军.西南联大与当代中国高等教育[J].学术探索.2000(6).
    [60]刘剑虹.试论蔡元培和梅贻琦的大学教师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1).
    [61]丁学良.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J].高等教育研究.2001(3).
    [62]谢泳.西南联大的学术传统[J].东方艺术.1997(4).
    [63]孔志洪,赵雪珍.德国高校师资管理及对我们的启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1(5).
    [64]岳庆平.大学校园规划与学科规划、事业规划的关系及思考--以北京大学为例[N/OL].北京大学发展规划部.发展规划部简报.2001(46).[2001-12-27].http://www.pku.edu.cn/administration/odp/jianbao/jianbao2001/gzjb46.html.
    [65]John Israel,Lianda:Chinese University in War And Revolution[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66]John Israel,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Preservation as an ultimate value.In Paul K.T.Sih(ed):Nationalist China During the Sino-Japanese War 1937-1945[M].N.Y:Exposition Press,197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