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纪》校读札记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晋袁宏所撰的《后汉纪》是一部出色的编年体断代史,其书共三十卷,约二十一万多字。所载起自王莽末年的农民大起义,迄于曹丕代汉,刘备称帝,记述了东汉二百余年的兴衰史。《后汉纪》的流传几经波折,近年来,先后出现了两部整理《后汉纪》的著作,一是《后汉纪校注》(周天游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二是《两汉纪》中的《后汉纪》(张烈点校,中华书局2002年版)。这两部著作分别选取乐三堂本和黄姬水本为工作底本,并参考了明、清学者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提供了方便实用的可读之本。但这两个本子在断句、校勘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故笔者参照四部丛刊本、四库本《后汉纪》,《后汉书》等传世文献及相关论文,对其中的误校漏校、标点讹误、点校失范等问题进行一些规范整理。
Epoch of Eastern Han edited by Yuan Hong of the Jin Dynasty is an excellent annalistic style dynastic history, which includes thirty volumes, and consists of about two hundred and ten thousand Chinese words. It gives an account of the two hundreds rise and fall history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from the peasant revolt of the last years of the Wang Mang, to Cao Pi substituted emperor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and Liu Bei proclaimed himself emperor.Epoch of Eastern Han has witnessed several ups and downs, but there is no good edition of it. In recent year, two editions of the Epoch of Eastern Han appeared one after another, one is edition of the checked edition of the Epoch of Eastern Han, which checked and annotated by Zhou Tianyou, published by Tianjin ancient book press in 1987, another is Epoch of Eastern Han in the Epoch of Two Han, which checked and annotated by Zhang Lie, published by Zhonghua press in 2002. The former selected the Edition of Lesantang as master copy, and the later selected the Edition of Huang Jishui as master copy. Referring to the researchers of the Ming Dynasty's and Qing Dynasty's scholar, the two works are very convenient for us. There are some shortage of punctuations and collations in these two works. Therefore, referred to the edition of the four series, Epoch of Eastern Han recorded in the Complete Library in the Four Branches of literature, History of Eastern Han and other relevant documents and papers handed down, the author tide up and correct the errors and problems of punctuation such as misuse and missed in these papers.
引文
[1](清)浦起龙著,《史通通释》,上海书店,1988年影印本,第三册外篇,28页
    [2](清)浦起龙著,《史通通释》,上海书店,1988年影印本,第一册内篇,11页
    [1](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二册,313页
    [2](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第三册,1292页
    [3](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四册,963页
    [4](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二册,549页
    [5](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第三册,1235页
    [1](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第一九册,9261页
    [2](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二册,552页
    [3](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第一○册,3230页
    [4](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第一○册,3185页
    [5](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第一三册,5910页
    [6]吕叔湘,《吕叔湘语文论集》,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212页
    [7](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二册500页
    [1](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二册,498页
    [2](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二册,514页
    [3](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三册,704页
    [4](晋)袁宏撰,《后汉纪》,周本25页,张本12页
    [1](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一册,12页
    [2](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第三册,1261页
    [3](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三册,751页
    [4](清)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下册,2284页
    [5](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一册,11页
    [6](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第三册,1255页
    [1](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二册,472页
    [2](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第三册,1258页
    [3](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三册,705页
    [4](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第三册,1267页
    [5](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第二册,415页
    [6](清)王先谦撰集,《释名疏证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305页
    [1](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第八册,2445页
    [2](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第一册,189页
    [3](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三册,654页
    [1](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五册,1229页
    [2](晋)袁宏撰,《后汉纪》,周本51页,张本30页
    [3](晋)袁宏撰,《后汉纪》,周本51页,张本30页
    [4](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三册,643-644页
    [5]吴金华,《<后汉纪>校笺》,《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9年第1期,1页
    [1](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中册,658页
    [2](清)孙诒让,《墨子闲诂》,上海书店,1986年,280页
    [3](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二册,481页
    [4](晋)郭象注、(唐)成玄英疏,《南华真经注疏》,中华书局,1998年,下册,554页
    [5](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九册,2694页
    [1](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二册,483页
    [2](宋)朱熹集注,《楚辞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4页
    [3](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四册,977页
    [1](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四册,871页
    [2](晋)葛洪著,《抱朴子》,上海书店,1986年,外篇,155页
    [1](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二册,403页
    [1](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第一○册,3429页
    [2]黄侃经文句读,《尚书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88页
    [3](西汉)刘向集录,《战国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下册,1059页
    [1](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二册,485页
    [2](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第四册,1084页
    [3](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三册,679页
    [1](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第九册,2937页
    [2](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四册,1018页
    [3]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2版,216页
    [1](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三册,659页
    [2](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第三册,1339页
    [1]吴金华,《<后汉纪>校笺》,《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9年第1期,1页
    [2](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二册,505页
    [3](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一册,39页
    [4](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三册,709页
    [1](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三册,710页
    [2](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三册,710页
    [3](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三册,711页
    [4](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三册,711页
    [5](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四册,901页
    [1](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四册,932页
    [2](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一○册,2762页
    [3](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一○册,2760页
    [1](汉)班固等撰,《东观汉记》,《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3732册,145页
    [2](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一○册,2759页
    [3](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一○册,2760页
    [4](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五册,1323页
    [1](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五册,1323页
    [1](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三册,649页
    [1]陈奇猷校注,《韩非子集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604页
    [2](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第一册,303页
    [3](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五册,1223页
    [4](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三册,686页
    [5](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第七册,1868页
    [1](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二册,539页
    [2](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第一○册,3288页
    [3](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三册,626页
    [1](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四册,1017页
    [2](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四册,1020页
    [3](汉)班固等撰,《东观汉记》,《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3732册,115页
    [4](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四册,893页
    [5](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七册,2020页
    [6](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三册,576页
    [1](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三册,838页
    [2](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中华书局,2007年,693页
    [3](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四册,1121页
    [1](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三册,838页
    [2](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三册,839页
    [3](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四册,1031页
    [4]赵守正撰,《管子注译》,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下册,208页
    [5](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四册,1027页
    [1](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四册,1028页
    [2](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四册,1029页
    [3]张烈点校,《两汉纪》,中华书局,2002年版,上册,218页
    [4](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五册,1403页
    [1](汉)班固等撰,《东观汉记》,《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3731册,108页
    [2](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四册,1017页
    [3](汉)班固等撰,《东观汉记》,《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3732册,124页
    [1](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一○册,2942页
    [2](清)王先谦撰,《荀子集解》,《新编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88年,463页
    [1](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三册,844页
    [2](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三册,846页
    [3](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第一二册,4091页
    [1](晋)袁宏撰,《后汉纪》,周本241页,张本164页
    [2]张烈点校,《两汉纪》,中华书局,2002年版,上册,1页
    [3](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五册,1251页
    [4](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五册,1427页
    [5](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三册,665页
    [1](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一○册,2985页
    [2](晋)袁宏撰,《后汉纪》,周本309页,张本210页
    [3](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五册,1435页
    [1](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四册,1132页
    [2](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五册,1424页
    [3](清)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下册,1879页
    [4](晋)司马彪撰,《后汉书志》,中华书局,1965年,第一二册,3641页
    [1](唐)姚思廉撰,《梁书》,中华书局,1973年,第二册,321页
    [2](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二册,407页
    [3](晋)袁宏撰,《后汉纪》,周本265、273页,张本177、185页
    [4](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九册,2545页
    [1](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五册,1299页
    [2](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五册,1410页
    [3](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五册,1407页
    [1](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四册,1101页
    [2](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三册,806页
    [3](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第四册,1444页
    [1](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四册,916页
    [2](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三册,716页
    [1](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六册,1571页
    [1](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二册,557页
    [2](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二册,557页
    [3](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五册,1398页
    [4](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三册,722页
    1.(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
    2.(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
    3.(晋)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62年
    4.陈垣:(二十史朔闰表》,中华书局,1962年
    5.(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6年
    6.(唐)姚思廉撰:《梁书》,中华书局,1973年
    7.(唐)房玄龄:《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
    8.陈奇猷校注:《韩非子集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
    9.徐天麟:《东汉会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10.万国鼎:《中国历史纪年表》,中华书局,1978年
    11.(清)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
    12.(汉)司马光:《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
    13.赵守正撰:《管子注译》,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
    14.吕叔湘:《吕叔湘语文论集》,商务印书馆,1983年
    15.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1983年
    16.(清)王先谦:《后汉书集解》,中华书局,1984年
    17.(清)王先谦撰集:《释名疏证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18.(清)赵翼:《廿二史札记校证》,中华书局,1984年
    19.洪诚:《训诂学》,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
    20.(汉)班固等撰:《东观汉记》,《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
    21.程湘清:《两汉汉语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
    22.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中华书局,1985年
    23.(清)孙诒让:《墨子闲诂》,上海书店,1986年
    24.(宋)郑樵:《通志》,中华书局,1987年
    25.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中国书店,1987年
    26.(晋)袁宏撰:周天游校注:《后汉纪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
    27.文渊阁四库本《后汉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28.(清)汪文台辑:《七家后汉书》,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
    29.(清)王先谦撰:《荀子集解》,《新编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88年
    30.钱玄:《校勘学》,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
    31.(唐)杜佑:《通典》,中华书局,1988年
    32.四部丛刊影印本《后汉纪》,上海书店,1989年
    33.黄侃经文句读:《尚书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34.(宋)杨侃:《两汉博闻》,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
    35.吴金华:《三国志校诂》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
    36.方一新:《东汉魏晋南北朝史书词语笺释》,黄山书社,1997年
    37.(唐)刘知几:《史通》,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
    38.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2版
    39.(晋)郭象注、(唐)成玄英疏:《南华真经注疏》,中华书局,1998年
    40.(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1.汪维辉:《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42.陆宗达:《训诂简论》,北京出版社,2002年
    43.张烈点校:《两汉纪》,中华书局,2002年
    44.(清)钱大昕:《廿二史考异》,中华书局,2004年
    45.徐蜀:《两汉书订补文献汇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
    46.龚弘:《两汉人物》,齐鲁书社,2005年
    47.董治安:《两汉文献与两汉文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48.(清)沈钦韩:《后汉书疏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49.(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中华书局,2007年
    1.周天游:《读<后汉纪>札记》,《西北大学学报》(社科版)1984年第2期
    2.卫广来:《袁宏与<后汉纪>》,《山西大学学报》(社科版)1985年第3期
    3.张烈:《<两汉纪>及其版本问题》,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0年第6期
    4.彭华:《<后汉书>勘误一则》,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1年第3期
    5.曹道衡:《论袁宏的创作及其<后汉纪>》,《辽宁大学学报》(社科版)1992年第2 期
    6.李烈辉:《袁宏<后汉纪>与档案》,《档案管理》,1993年第4期,
    7.朱明天 张祝平:《<后汉书·郭泰传>献疑》,《南通师专学报》(社科版)1995年第2期
    8.周久玖:《袁宏史学思想再探讨》,《济宁师专学报》1996年第2期
    9.吴金华:《<后汉书>标点献疑》,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7年第1期
    10.吴金华:《<后汉书>标点献疑(续)》,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7年第5期
    11.吴金华:《<后汉纪>校读琐记》,古籍研究1998年第3期
    12.吴金华:《<后汉纪>校笺》,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9年第1期
    13.董文武:《<后汉纪>对<后汉书>的校勘价值》,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9年第3期
    14.董文武:《<后汉纪>的编撰特色及其史学地位》,《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15.吴金华:《<后汉纪>校议》,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1年第2期
    16.董文武:《袁宏<后汉纪>的史学价值》,《中州学刊》2001年第3期
    17.高明:《<后汉纪>校读札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4年第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