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城市的旅游开发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旅游学及城市规划学、区域经济学等相关的基础理论为指导,以文献查阅和实地调研为基础,对国内外资源型城市的旅游开发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首先对多个资源型城市的定义进行分析比较,界定了对资源型城市的概念,进而介绍了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发展状况,包括城市数量、分类、形成、现状及发展趋势,并对资源型城市旅游开发进行了SWOT分析,指出其优势、劣势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同时,总结了国内外资源型城市旅游开发的三种模式:工业旅游模式、工矿(林)区向旅游区转变模式及城市旅游模式,再对这几种模式进行细分,并分别对其在我国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资源型城市旅游开发的原则,构建了资源型城市旅游开发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并按照煤炭和冶金城市、石油城市、森工城市的分类对不同类型的资源型城市进行旅游开发评价,对旅游开发模式选择提出建议。
     最后以河南省濮阳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指出其旅游开发的条件、开发的意义及现状、开发模式选择并提出了较为详细的开发设想。
By literature consulting and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this paper studies tourism development of resources-based cities at home and abroad based on the theories of Tourism, Urban Planning, and Regional Economics, etc.
     There are many definitions for the word Resources-based Cities. First of all, the paper correlates these definitions and describ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sources-based cities. Then it introduces the developing conditions of resources-based cities in China, including their number, type, formation, present conditions and developing tendency. Followed is the SWOT (strengthens, weaknesses, 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 analysis on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resources-based cities.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se cities is concluded into three patterns and each is sub-divided into several types. The suitability and feasibility of each pattern is also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On the basis, the principle for tourism development of resources-based cities in China is brought forward and the evaluation model is constructed. Finally, the author gives out some advice for different types of resources-based cities like coal and metallurgical cities, petroleum cities and forestry resources-based cities, and takes Puyang in Henan province as the case study.
引文
[1]齐建珍.资源型城市转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0-23.
    [2]鲍寿柏,胡兆量,焦华富.专业性工矿城市发展模式[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43-50.
    [3]刘力刚,罗元文.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64-66.
    [4]周一星,孙则昕.再论中国城市的职能分类[J].地理研究,1997,16(1):11-22.
    [5]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04:27-32.
    [6]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城市规划理论、方法、实践[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2:5-8.
    [7]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142-143.
    [8]肖星.旅游策划教程[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34-36.
    [9]吴必虎,唐俊雅等.中国城市居民旅游目的地选择行为研究[J].地理学报,1997,52(2):97-103.
    [10]李蕾蕾.逆工业化与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德国鲁尔区的实践过程与开发模式[J].世界地理研究,2002,11(3):57-65.
    [11]孙爱丽,朱海森.我国工业旅游开发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1(3):80-85.
    [12]王同文,刘志刚等.甘肃省白银市国家矿山公园建设与经济转型[J].资源与产业,2006,8(5):12-14.
    [13]刘云刚.中国资源型城市界定方法的再考察[J].经济地理,2006,26(6):940-944.
    [14]周德群,冯本超.矿区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J].经济地理,2002,22(2):231-236.
    [15]郑敏,赵军伟.废弃矿坑综合利用新途径[J].矿产保护与利用,2003,(3):49-53.
    [16] 李 江 涛 , 汤 茂 林 . 资 源 衰 竭 型 城 市 经 济 转 型 中 的 旅 游 业 发 展 探 析 . 城市,2006,(2):45-47.
    [17] 吴 相 利 . 中 国 工 业 旅 游 产 品 开 发 模 式 研 究 [J]. 桂 林 旅 游 高 等 专 科 学 校 学报,2003,14(3)4:3-47.
    [18]古诗韵,保继刚.城市旅游研究进展[J].旅游学刊,1999,(2):15-20.
    [19]赵燕鸿.对焦作市发展城市旅游的战略思考[J].焦作大学学报,2007,(3):14-16.
    [20]张逸.森林生态旅游的开发与可持继发展策略的研究[J].林业经济问题, 2002,(1):57-59.
    [21]何俊涛,刘会远,李蕾蕾.德国工业旅游面面观—原东德Lausitz褐煤矿与西德RWE褐煤矿的差距[J].现代城市研究,2006,(1):84-88.
    [22]刘会远,李蕾蕾,德国工业旅游面面观(三)—Zolleverein 煤矿及鲁尔区煤矸石山的开发利用[J].现代城市研究,2004,(2):4-8.
    [23]曾锡庭.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研究[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23-34.
    [24]田霍卿.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思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2-11.
    [25]鲍爱华.生态矿山建设的几点思考.矿业研究与开发,2005,25(3):1-4.
    [26]王青云.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20-29.
    [27]马勇,李玺.旅游规划与开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04-112.
    [28]郑耀星,储德平.区域旅游规划开发与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33-244.
    [29]冯云廷.区域经济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2-5.
    [30]路建涛.工矿城市发展模式比较研究[J].经济地理,1997,17(3):50-54.
    [31]郭青霞,贺斌,白中科.大型矿区工业旅游及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产业论坛, 2004,4(1):131-132.
    [32]李开宇,王兴中,孙鹏.矿区工业旅游开发研究[J].人文地理,2002,17(6):28-31
    [33]张蕾,赵中华,贾志宏.国外城市旅游研究进展[J].旅游科学,2005,27(8):75-83.
    [34]依绍华.历史文化名城、工业能源基地与旅游产业的协调发展[J].城乡建设,2002,1(1):30-32.
    [35]毕燕.工业旅游产品开发模式研究[J].学术论坛,2005,(6):75-77.
    [36]余会莲.挣脱绝境的历程-从鲁尔区的转型看传统工业区的改造[J].科学决策,2003,(9):58-60.
    [37] 李 跃 军 , 吴 相 利 . 英 国 工 业 旅 游 景 点 开 发 管 理 案 例 研 究 [J]. 社 会 科 学家,2003,(11):109-115.
    [38]阎友兵,裴泽生.工业旅游开发漫议[J].社会科学家,1997,(5):58-61.
    [39]姚宏.发展中国工业旅游的思考[J].资源开发与市场,1999,15(2):117-118.
    [40]孙根年.论旅游业的区位开发与区域联合开发[J].人文地理,2001,16(4):1-5.
    [41]吴承照.旅游区游憩活动地域组合研究[J].地理科学,1999,19(5):437-441.
    [42]孙根年.论旅游业的区位开发与区域联合开发[J].人文地理,2001,16(4):1-5.
    [43]Michael Pretes.Touring mines and mining tourist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2,29(2):439-456.
    [44]MANSFIELD.Industrial landscapes as positive settings for tourism development[J].GeoJournal,1998,28(1):457–463.
    [45]Binney M.Our Vanishing Heritage[M].London:Arlington,1984:67.
    [46]HARRIS, F. From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to the heritage industry, Geographical Magazine, 1989,(1):38–42.
    [47]GERT-JAN HOSPERS. Industrial Heritage Tourism and Regional Restructuring in the European Union[J].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2002,10(3):397-404.
    [48]姚培龙.科技计划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及模糊综合评价[J].科技管理研,2007,(7):91-92.
    [49]周海林.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攀枝花为例.地域研究与开发,2000,19(1):12-16.
    [50] 吴 相 利 . 英 国 工 业 旅 游 发 展 的 基 本 特 征 与 经 验 启 示 [J]. 世 界 地 理 研究,2002,11(4):73-79.
    [51]任保平,欧盟一体化进程中德国鲁尔区的产业转型绩效分析及其启示[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6,19(6):5-10.
    [52]应月芳,论工业产业旅游[J].北方经贸,2002,(2):88-89.
    [53]付江.工业旅游-煤炭企业多种经营新的经济增长点.煤炭企业管理,2000,(1):42.
    [54]鄢志武.旅游资源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10-15.
    [55]马建章等.森林旅游学[M].大连: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8:50-55.
    [56]赵乐.“攀枝花现象”解析[J].绿叶,2002,(12):36-40.
    [57]赵青.发挥地区优势开发工业旅游[J].辽宁经济,1999,(9):43.
    [58]潘杨,姜颖.推进森林生态旅游 实现森工林区跨越式发展[J].中国林副特产,2005,(3):77-78.
    [59]吴相利,臧淑英.伊春市森林生态旅游开发模式[J].经济地理,2006,26(6):1071-1075.
    [60]陈学清,郑岩.东北地区工业旅游发展条件分析与对策探究.经济师,2005,(2):78-79.
    [61] 姜 乃 力 , 尹 德 涛 . 辽 宁 省 资 源 型 城 市 开 发 工 业 旅 游 的 探 究 [J], 辽 宁 经济,2005,(3):14-15.
    [62]章锦河,陆林.煤炭城市旅游开发的初步研究.中国煤炭,2000,26(9):39-40.
    [63]苑立清.关于煤矿利用矿山遗迹开发旅游项目的思考.中国矿业,2004,13(10):80-81.
    [64]李林,魏卫.国内外工业遗产旅游研究述评[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4):44-47.
    [65]李小波,祁黄雄.古盐业遗址与三峡旅游[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0(6):104-108.
    [66]朱志军,杨婷,黄国华.矿山公园建设前景探讨[J].矿业工程,2006,4(5):57-58.
    [67] 付 梅 臣 , 吴 淦 国 , 付 薇 . 矿 山 旅 游 资 源 评 价 与 开 发 规 划 研 究 . 采 矿 技术,2006,6(3):93-96.
    [68]段剑平.开发矿山游的设想.包钢科技,2004,30(4):95-96.
    [69]王同文,刘志刚,苏顺余.甘肃省白银市国家矿山公园建设与经济转型.资源与产业,2006,8(5):12-14.
    [70] 吴 欢 , 周 兴 . 矿 山 废 弃 地 生 态 恢 复 研 究 . 广 西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 自 然 科 学版),2003,(20):32-35.
    [71]凌婉婷,贺纪正,高彦征.我国矿区土地复垦概况.农业环境与发展,2000,17(4):34-36.
    [72]张跃军,成升魁,闵庆文.资源型城市转型与旅游资源开发-以铜川市为例.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13(1):44-48.
    [73]陶云,周秉根.矿业废弃地的旅游开发利用-以马鞍山和尚桥铁矿矿区为例.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6(4):71-73.
    [74] 王 社 林 , 贺 振 伟 . 合 理 规 划 建 设 生 态 、 旅 游 、 观 光 型 矿 区 . 露 天 采 煤 技术,2002,(6):37-38.
    [75]刘金明,姚建伟,王永先等.资源枯竭矿山如何迎来美好明天[J].河南国土资源,2003,(6):25-26.
    [76]王宝恒.我国工业旅游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111-113.
    [77]何振波.工业旅游开发初探[J].武汉工业大学学报,2001,(2):45-4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