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感性经验描写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音乐作品的音响为接受主体的听觉而存在,接受主体用听觉能够把握音响的哪些方面?又如何来进行这些听觉描述?是这些问题在驱动本文进行音乐感性经验描写的研究。
     本文研究主要针对接受主体音响审美过程中的音乐感性经验描写对象、音乐感性经验描写主体、音乐审美维度具体设定等方面来展开。全文分为论题理论维度、论题实践维度、论题个案研究及内在三分性等板块,从理论到实践地进行梳理、论证、分析与研究。主要涉及论题概念、相关研究现状、相关直接(间接)理论依据、相关二重性理论、音乐审美维度确定、音乐作品个案研究与审美维度内在关系整合以及论题自我评价等,探索接受主体如何运用聆听音响的直观审美经验感知音乐感性经验、音响在审美维度中的具体表现、针对音乐感性经验展开感性化描写、个案研究中对具体维度的再归纳等问题。
     绪论部分通过核心概念“音乐感性经验”的结构层次化论述,试图解析概念要素间的相关性,在简要综述前人研究现状后对论题直接(间接)相关理论进行分别论述,说明了论题理论参照侧重主体论的角度。论题理论维度部分论述感性经验描写的二重性理论认识,其中第一重性说明论题研究的描写对象为音乐感性经验;第二重性说明论题描写是主体对音乐感性经验的感性化描写,同时提出感性化描写的具体实施方式,继而说明音乐感性、理性因素的存在状况及感性化描写重在观照音乐感性因素的观点。论题实践维度部分说明两个审美模态(显喻隐喻综合模态、形而上单向度模态),相对平面化的显喻隐喻综合模态从接受主体审美直觉的倾向性、聆听经验通常较为明显的方面进行维度选择与设定,结合具体音乐例证说明审美维度指标;形而上单向度模态则体现了纵深化的相关审美评价。个案及内在三分性部分首先对作品音响进行相关个案分析,选择与各相关审美维度联系较为紧密的中外音乐作晶(或片断),具体描述聆听过程中音乐感性经验在这些审美维度中的体现,用以说明维度设定的有效性;其次总结了审美维度中潜藏着形而下、形而下与形而上之间、形而上等三分性的特征。结论部分对整个研究过程进行总结性报告,从论题研究总结、论题可持续方法等方面进行说明,重点提出了音乐会乐评写作是感性化描写行之有效的田野方式、乐评写作三逻辑转换的必要性等问题,通过问题意识来推动接受美学观念下的音乐感性经验描写实践。不断发扬音乐美学资源储备下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本质。
     本文在充分尊重前人学术成果基础上,提出二重性理论、审美维度双模态及个别术语等原创性认识,通过“接受主体使用感性的方式进行音乐感性经验描写”的基本认识,为音乐美学论域有关音乐感性经验问题提供一种研究思路和途径。
The study on description for music experience of sensibility is exerted in this article by the following question: the sound of music exists for the hearing of receiver, so which aspect of the sound can the receiver understand and how can he/she describe it?
     This study is mainly concerned with the subject and object of description for music experience of sensibility in the process of receiver's interpreting the sound aesthetically and the concrete design of aesthetic dimension of music. The article involves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dimension of the proposition, the case study and inner triplicates, etc which are reviewed, proved, analyzed and studied from theories to practice. It concerns the following aspects such as the definition of proposition, the relevant study background, direct and indirect theories, theory of duality, delimiting the aesthetic dimension of music, the case study of music works, the integration of inner relation among the aesthetic dimensions and self-evaluation of the proposition, etc. And, it explores how the receiver perceives music experience of sensibility by the direct aesthetical experience while appreciating the music; the exact demonstration of sound in aesthetic dimension; the sensitive description of music experience of sensibility; the conclusion of dimensions in the case study, etc.
     The introduction attempts to explain the relevance between the conceptual elements by analyzing the structures of the core concept "music experience of sensibility". A thorough literature review is followed by the elaboration on direct and indirect relevant theories and the theory of subject is emphasized as the main theory relevant to the proposition. The theoretical dimension of the proposition discusses about the theory of duality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of sensibility: one shows that the descriptive object of the study is the music experience of sensibility; the other demonstrates that the description of the proposition is the subject's sensitive description of the music experience of sensibility. Meanwhile, the practical way of sensitive description is raised to explain the existence of sensitive and rational components of music. The opinion that the sensitive description is mainly concerned with sensitive component of music is also put forward. The practical dimension of the proposition discusses about two aesthetical mode shapes: the comprehensive mode shape involving both the metaphor and non-metaphor, one dimensional and metaphysical mode shape. The former that is comparatively monotonous chooses and delimits the dimensions according to the tendency of receiver's aesthetical instinct and listening experience which are more evident, and explains the criteria of aesthetic dimensions by illustrating the music works. However, the latter represents the relevant aesthetic evaluation in the deeper way. The case study and inner triplicates firstly analyzes the sound of music works and proves the effectiveness of delimiting the dimensions by describing how the music experience of sensibility represents the dimensions during the course of attentive listening based on the music works at home and abroad closely related to each relevant aesthetical dimension. It secondly summarizes the feature of inner triplicates in aesthetical dimensions: physic; between physic and metaphysical; metaphysical. The conclusion reports the whole process of stud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search summary and sustainable approach. It puts forward that the music criticism writing of concert is the effective way of field work of sensitive description and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fulfill three logical shifts in music criticism writing. Furthermore, the practice of describing the music experience of sensibility belonging to the reception aesthetics should be exerted by awareness of questions so that the research nature of raising, pondering on and answering the question based on music aesthetic reserves could be developed.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the theory of duality, two mode shapes of aesthetical dimensions and some original terminologies and provides an approach in studying the music experience of sensibility in the field of music aesthetics through the basic knowledge of "the receiver describes music experience of sensibility by employing sensitive way".
引文
[1]罗艺峰在其《论听众结构》一文中,以极为哲理地思辨意识,全面探讨了作为艺术消费群体的听众的存在状态,这也是一种集中关注接受主体的研究方式.
    [2]原载《云南》1906年第2号,参[王宁一、杨和平/2000/28-30(1900-1949文献卷)].
    [3]原载《新乐潮》(月刊)1929年7月第3卷第2期,参[王宁一、杨和平/2000/175-177(1900-1949文献卷)].
    [4]原载《乐艺》(季刊)上海国立音专乐艺社编辑出版,1930年第1卷第1号,参[王宁一、杨和平/2000/184-195(1900-1949文献卷)].
    [5]原载《美学》1981年第3期,参[王宁一、杨和平/2000/67-104(1979-1989文献卷)].
    [6]原载《美育》1920年第1期,参[王宁一、杨和平/2000/95-100(1900-1949文献卷)].
    [7]原载《乐艺》1931年第1卷第6号,参[王宁一、杨和平/2000/399-404(1900-1949文献卷)].
    [8]原载《魔笛》(半年刊)1931年12月第2期,参[王宁一、杨和平/2000/429-437(1900-1949文献卷)]。
    [9]原载《音乐教育》1934年第2卷第6期,参[王宁一、杨和平/2000/494-498(1900-1949文献卷)].
    [10]原载《音乐杂志》(上海)国立音专艺文社编,1934年7月第1卷第3期,参[王宁一、杨和平/2000/593-601(1900-1949文献卷)].
    11原载《音乐教育》1937年第5卷第3期,参[王宁一、杨和平/2000/796-798(1900-1949文献卷)].
    12原载《音乐研究》1982年第3、4期。参[王宁一、杨和平/2000/129-153(1979-1989文献卷)].
    13原载《音乐研究》1984年第1期,参[王宁一、杨和平/2000/281-320(1979-1989文献卷)].
    [1]原载《音乐研究》1984年第3期,参[王宁一、杨和平/2000/361-383(1979-1989文献卷)].
    [2]原载《音乐研究》1986年第2期,参[王宁一、杨和平/2000/535-548(1979-1989文献卷)].
    [3]原载《人民音乐》1987年第2期.参[王宁一、杨和平/2000/688-691(1979-1989文献卷)].
    [4]原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0年第2期,参[王宁一、杨和平/2000/49-62(1990-1999文献卷)].
    [5]原载《中国音乐》1990年第3期,参[王宁一、杨和平/2000/80-91(1990-1999文献卷)].
    [6]原载《音乐研究》1991年第1期,参[王宁一、杨和平/2000/141-158(1990-1999文献卷)].
    [7]原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3年第1、2期,参[王宁一、杨和平/2000/488-540(1990-1999文献卷)].
    [8]《艺苑》1996年第3期.
    [9]《音乐美学通论》,修海林、罗小平著,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年4月第一版.
    [10]韩锺恩著,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音乐博士学位论文系列),2004年7月第一版.
    11参[韩锺恩/2004/252].
    12参[韩锺恩/2004/253-254].
    [1]参[伽达默尔/1999/370].
    [2]伽达默尔认为“洞见经常包含从某种欺骗和蒙蔽我们的东西的返回”,参[伽达默尔/1999/457]。
    [3]参[马尔库塞/1989/223].
    [4]“激进的感性”是马尔库塞的观点,按照他的理论陈述,激进的感性其内质是一种能动和建构的作用,参[马尔库塞/1989/134].
    [5]伽达默尔认为“如果生命本身是指向反思的,那么伟大艺术的纯粹体验表现就确实具有某种特殊的价值”,参[伽达默尔/1999/304]。
    [6]参[伽达默尔/1999/62]。
    [7]“人与人相关”的表述参见韩锺恩等人的观点,主要为:韩锺恩《对音乐二重性的思考—人的物化和物的人化》,原载《音乐研究1986年第2期》,参[王宁一、杨和平/2000/535-548(1979-1989文献卷)];
    韩锺恩《音乐意向审美—对音乐审美判断内在依据的构想与描述》中认为音乐化的人,始终洋溢着感性碰撞时的“对应”和理性观照中的“同情”,因而也就是“人与人”,原载《人民音乐》1988年第十期,参[王宁一、杨和平/2000/929-933(1979-1989文献卷)];
    韩锺恩《主体意向设入、客体存在还原——关于音乐存在方式与音乐审美意向研究的复合叙事》中说明了“人与人相关”的观点是指实体的人与观念的人之间的相关,原载《人民音乐》1998年第一期。参[王宁一、杨和平/2000/1059(1990-1999文献卷)]以及萧梅、韩锺恩合著《音乐文化人类学》(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版)中相关观点表述。
    [8]伽达默尔赞成B·斯内尔的观点,后者认为历史性的风格概念“巴洛克”、“古典式”等都预先假定了与古典型这一规定性概念的某种关系,并且只是逐渐地才脱离其贬低的意义,参[伽达默尔/1999/370]。由此引发的一个感性化的问题是——过去的历史阶段都拥有着它自身的现代时、拥有着当时作为先进性的技法及观念,却能够形成诸多风格化命名,而现代音乐以“现代”自倨,究竟是一种自我欣赏的无限膨胀之下浅见、还是一种隐喻时代终结之前的下意识喟叹?被称为现代音乐的风格标签在哪里?它们的音乐拥有着什么、是否拥有着一个被限定长度与宽度的路途?称为现代的音乐又失去了什么、是否失去了主体世界普遍的观照与认可?或者可以说,现代音乐从称谓上失去了自己?在这种反思中聆听现代音乐,在集中关注音响中的恒久性存在(如成熟和睿智的音乐结构力如何结构出音响、如何在有限的曲体结构中作到音响的丰富性、如何能够有事半功倍的音响效果、如何让观众有充裕的听觉胃口等音响不变之道)。
    [1]参[瑞恰兹/1997/139]。
    [2]此处描述,参阅了《古代汉语词典》p1364中的表述,古代汉语词典编写组,商务印书馆,1998年12月第一版.
    [3]此处描述,参阅了《古代汉语词典》p1044中的表述,古代汉语词典编写组,商务印书馆,1998年12月第一版.
    [4]参[蔡仲德/2003/88].
    [5]参[宗白华/2005/14].
    [6]参[宗白华/2005/15].
    [7]参[宗白华/2005/16].
    [1]显露、涌现等观点,参[伽达默尔/1999/489]。
    [2]这里的描述,参阅了《现代汉语词典》p1397中的文字,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1996年7月修订第三版。
    [3]参[伽达默尔/1999/533]。
    [4]这是维特根斯坦的观点,参[马尔库塞/2006/158]。
    [5]马尔库塞认为应该取消一切解释,唯有描述必须占有它的位置,参[马尔库塞/2006/163].
    [6]参[马尔库塞/2006/164].
    [7]参[特里林/2006/71]。
    [8]马尔库塞认为经验背景是真正的经验世界,参[马尔库塞/2006/165]. 喻天然美质,参见《古代汉语词典》,p1176,古代汉语词典编写组编,1998年12月第一版.“浑璞”,同样表示这种音响当中天然呈现音乐美的成分.“敷愉”,喜悦的样子,这些描述参阅了《古代汉语词典》p418中的文字,古代汉语词典编写组编,1998年12月第一版.
    [1]参[瑞恰兹/1997/116].
    [2]杜夫海纳认为,作为审美对象的作品的真实性内在于感性,参[杜夫海纳/1992/67].
    [3]参[伽达默尔/1999/510].
    [1]如白居易《琵琶行》中具体音响描摹性的文字表达;如德彪西《牧神午后》与马拉荧原诗之间的关系。
    [2]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lhelm.1646-1716),17世纪德国哲学的代表人物.他的这个观点原载(美)凯·埃吉尔伯特、(德)赫·库恩《美学史》p298,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9年版,参[修海林、罗小平/1999/217].
    [3]此句话,参[张前、王次炤/1992/228].
    [1]参[钱仁康/2004/34-35(续编)]。
    [2]参[钱仁康/2004/38-48(续稿)].
    [3]参[钱仁康/2004/56(续编)].
    [4]参[钱仁康/2004/32-33(续编)].
    [5]“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句典故,出自《诗经·小雅·鹤鸣》,是议论园林池沼之美的叙辞,表示别处 山上的石头,也可有用来琢磨玉器的功用.其中的哲理意味非常浓厚,此处参见《古代汉语词典》,p1508,《古代汉语词典》编写组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12月第一版,2002年8月南京第9次印刷.
    [1]观点参见于润洋主编的《西方音乐通史》中的相关描述。
    [2]对此的描述,参[格劳特等/1996/491]。
    [埃格布雷希特/2005]埃格布雷希特:《西方音乐》,《反思之十二:进展与进步》,刘经树译,湖南文艺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PP576-583。
    [巴特尔/2000][法]罗兰·巴特尔:《S/Z》,屠友详译,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00年10月第一版。
    [薄伽丘/2008][意]薄伽丘,布鲁尼:《但丁传》,朱孝远主编,周施廷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第一版。
    [布林德尔/2001][英]雷金纳德·史密斯·布林德尔:《新音乐——1945年以来的先锋派》,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年5月北京第一版。
    [蔡仲德/2003]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修订版),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9月北京第二版。
    [蔡仲德/2004]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释》(增订版),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3月北京第二版。
    [曹本冶/2008]曹本冶:《思想~行为——仪式中音声的研究》(“钱仁康音乐讲坛”丛书),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6月上海第一版。
    [达尔豪斯/2006][德]卡尔·达尔豪斯:《音乐史学原理》(Carl Dshlhaus:Grundlagen der Musikgeschichte)(Copyright(?)1977 Laaber-Verlag,Laaber),杨燕迪根据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1983年J.B.Robinson英译本译出,同时依据德文原著进行校订,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7月上海第一版。
    [达尔豪斯/2006b][德]卡尔·达尔豪斯:《批评的标准》,见《音乐美学观念史引论》(Carl Dshlhaus:Musik(a|¨)sthetik)(Copyright(?)1986 Laaber-Verlag,Laaber)第十四章,杨燕迪根据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奥斯汀教授的英译本译出,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7月第一版,pp149-172。
    [渡边护/1996][日]渡边护:《音乐美的构成》,张前译,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4月北京第一版。
    [杜夫海纳/1992][法]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韩树站译、陈荣生校,文化艺术出版 社,1992年5月北京第一版。
    [杜夫海纳/1992](程代熙)[法]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程代熙《现象学·美学·文学批评》(代前言),韩树站译、陈荣生校,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5月北京第一版。
    [费邓洪/1989]费邓洪:《含蓄与弦外之音——中国人文音乐审美特色探》原载《中国音乐学》1989年第一期,后收录于王宁一、杨和平主编《二十世纪中国音乐美学》(文献卷1979-1989),现代出版社,2000年1月第一版,pp955-974。
    [格劳特等/1996][美]唐纳德·杰·格劳特、克劳德·帕利斯卡:《西方音乐史》(Donald Jay Grout、Claude V.Palisea:A HISTORY of WESTERN MUSIC)(FOURTH EDITION)(W.W.NORTON & COMPANY,INC),汪启璋、吴佩华、顾连理根据1988年第四版(由美国诺顿公司授权)翻译出版,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1月北京第一版。
    [海德格尔/2000][德]海德格尔:《路标》,商务印书馆,2000年11月第一版,p73。
    [汉斯立克/1918][奥]爱德华·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音乐美学的修改刍议》(增订版)(Eduard Hanslick:Vom Musikalisch Schen,ein Beitrag zur Revision der thetik der Tonkunst),杨业治根据莱比锡布赖特科普夫于黑特尔公司1918年第十二版翻译,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年12月北京第2版。
    [Haskell/1996]Edited by Harry Haskell:The Attentive Listener-Three centuries of music criticism,1996,Includes index,ISBN 0-691-02641-6.
    [韩锺恩/1986]韩锺恩:《对音乐二重性的思考—人的物化和物的人化》,原载《音乐研究》1986年第2期,后收录于王宁一、杨和平主编《二十世纪中国音乐美学》(文献卷1979-1989),现代出版社,2000年1月第一版,pp535-548。
    [韩锺恩/1988]韩锺恩:《音乐意向审美—对音乐审美判断内在依据的构想与描述》,原载《人民音乐》1988年第十期,后收录于王宁一、杨和平主编《二十世纪中国音乐美学》(文献卷1979-1989),现代出版社,2000年1月第一版,pp929-933
    [韩锺恩/1998]韩锺恩:《主体意向设入、客体存在还原——关于音乐存在方式与音乐审美意向研究的复合叙事》,原载《人民音乐》1998年第一期,后收录于王宁一、杨和平主编《二十世纪中国音乐美学》(文献卷1990-1999),现代出版社,2000年1月第一版,p1059。
    [韩锺恩/2002]韩锺恩:《临响,并音乐厅诞生——一份关于音乐美学叙词档案的今典》,见韩锺恩《临响乐品——韩锺恩音乐学研究文集》,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11月济南第1 版,pp3-51。
    [韩锺恩/2004]韩锺恩:《音乐意义的形而上显现并及意向存在的可能性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7月上海第一版。
    [韩锺恩/2007]韩锺恩:《音乐批评的美学发掘》,选自韩锺恩音乐文集《守望并诗意作业》,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pp181-207。
    [韩锺恩/2008]韩锺恩主编:《音乐存在方式》,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6月上海第一版。
    [韩锺恩、李槐子/2008]韩锺恩、李槐子主编:《音心对映论争鸣与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12月第一版,pp311-313。
    [荷尔德林/2006][德]荷尔德林:《荷尔德林文集》,戴晖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5月第一版,2006年北京第四次印刷。
    [黑格尔/1955][德]格奥尔格·威海姆·弗里德里希·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上册),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11月北京第一版,p347。
    [伽达默尔/1999][德]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洪汉鼎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译文出版社出版发行,1999年4月第一版。
    [伽达默尔/1999](洪汉鼎)[德]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序言”,洪汉鼎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译文出版社出版发行,1999年4月第一版。
    [朗/1941][美]保罗·亨利·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Paul Henry Lang:Music in Western Civilization)(Copyright(?) 1997 by W.W.Norton & Company,Inc.)顾连理、张洪岛、杨燕迪、汤亚汀译,杨燕迪校,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3月贵阳第一版。
    [利科/2004][法]保罗·利科:《活的隐喻》,汪堂家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
    [栾栋/1999]栾栋:《感性学发微——美学与丑学的合题》,商务印书馆,1999年5月第一版,p181。
    [罗艺峰/1986]罗艺峰:《论听众结构》,原载《中国音乐学》1986年第2期,后收录于后收录于王宁一、杨和平主编《二十世纪中国音乐美学》(文献卷1979-1989),现代出版社,2000年1月第一版,pp606-620。
    [罗忠镕、杨通八/1997]罗忠镕主编、杨通八副主编:《现代音乐欣赏辞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第一版。
    [马克思/1979][德]卡尔·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9年9月北京第一版。
    [马尔库塞/1989][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审美之维》(美学论著集),李小兵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8月北京第一版。
    [马尔库塞/2006][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4月第一版。
    [茅原/1987]茅原:《音乐的可知性——音乐心理学笔记》,原载《中国音乐学》1987年第2期,后收录于后收录于王宁一、杨和平主编《二十世纪中国音乐美学》(文献卷1979-1989),现代出版社,2000年1月第一版,pp696-709。
    [倪梁康/2007]倪梁康:《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修订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8月北京第二版。
    [钱仁康/2004]钱亦平主编:《钱仁康音乐文选》(续编),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4月第一版。
    [瑞恰兹/1997][英]艾·阿·瑞恰兹:《文学批评原理》,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7年12月第一版。
    [萨特/2005][法]萨特著,沈志明、艾珉主编:《萨特文集1小说卷[1]》,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5月北京第一版。
    [萨特/2005b][法]萨特著,沈志明、艾珉主编:《萨特文集7文论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5月北京第一版。
    [萨特/2005](艾珉)[法]萨特著,沈志明、艾珉主编,总序(艾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5月北京第一版。
    [邵奇青/2007]邵奇青:《中国乐评人手记》,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6月第一版。
    [宋瑾/2004]宋瑾:《西方音乐——丛现代到后现代》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4月第一版。
    [STANLEY SADIE、JOHN TYRRELL/2001]: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second Edition,Edited by STANLEY SADIE,Executive Editor JOHN TYRRELL.volumee Ⅱ,Historiography,3.Topics of music historiography since (?)1750,(ⅲ) process and cansality,Edited by GLENN STANLEY ISBN 1-56159-239-0.Macmillan Publishers Limited 2001.
    [索绪尔等/1980][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沙·巴利、阿·薛施蔼编,阿·里德格林:《普通语言学教程》,高明凯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11月北京第一版。
    [塔塔尔凯维奇/2006][波]瓦迪斯瓦夫·塔塔尔凯维奇:《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刘文潭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
    [特里林/2006][美]莱昂内尔·特里林:《诚与真》,刘佳林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
    [王才勇/1987]王才勇:《对音乐作品的解释学考察》,原载《音乐研究》1987年第一期。后收录于后收录于王宁一、杨和平主编《二十世纪中国音乐美学》(文献卷1979-1989),现代出版社,2000年1月第一版,pp656-665。
    [王次炤/1989]王次炤:《音乐美学研究》,原载《中国音乐年鉴》1989年卷,后收录于后收录于王宁一、杨和平主编《二十世纪中国音乐美学》(文献卷1979-1989),现代出版社,2000年1月第一版,pp934-946。
    [王静安/1981]王静安:《人间词话》,王静安先生(王国维)著、靳德峻笺证、蒲菁补笺,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1981年9月第一版。
    [王宁一/1993]王宁一:《也谈“立美、审美”的概念运用问题——兼与邢维凯同志讨论》,原载(《音乐研究》1993年第3期,后收录王宁一、杨和平主编《二十世纪中国音乐美学》(文献卷1990-1999),现代出版社,2000年1月第一版 pp469-487。
    [王宁一、杨和平/2000]王宁一、杨和平主编:《二十世纪中国音乐美学》(文献卷1900-1949、1979-1989、1990-1999),现代出版社,2000年1月第一版。
    [汪启璋等/1988]汪启璋、顾连理、吴佩华编译:《外国音乐辞典》,上海音乐出版社,1988年8月第一版,1997年9月第10次印刷。
    [邢维凯/1989]邢维凯《形象化音乐审美观评析》,原载《中国音乐学》1989年第四期,后收录王宁一、杨和平主编《二十世纪中国音乐美学》(文献卷1979-1989),现代出版社,2000年1月第一版,pp1039-1060。
    [邢维凯/1991]邢维凯:《小议“立美、审美”兼谈音乐美学理论中的概念运用问题》,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1年第3期,pp24-26。
    [修海林、罗小平/1999]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年4月第一版。
    [岩城见一/2008][日]岩城见一:《感性论——为了被开放的经验理论》序言p1,王琢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4月北京第一版。
    [杨慧林/2003]杨慧林:《圣言·人言》,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3月第一版。
    [杨树增/2002]杨树增导读:《论语导读》,孔子言论,杨树增导读,中华书局,2002年1月北京第一版,p185。
    [姚斯/1987][德]H·R姚斯:《走向接受美学》,周宁、金元浦译,滕守尧审校,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9月第一版。
    [耀斯/1997][德]汉斯·罗伯特·耀斯:《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顾建光、顾静云、张乐天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11月第一版。
    [叶传汉/1983]叶传汉:《乐音——它表现的世界》,原载《音乐研究》1983年第4期,后收录王宁一、杨和平主编《二十世纪中国音乐美学》(文献卷1979-1989),现代出版社,2000年1月第一版,p219。
    [于润阳/2001]于润阳主编:《西方音乐通史》(修订版),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5月第一版。
    [于润洋/1994]于润洋:《音乐形式问题的美学探讨》,原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4年第1、2期,后收录王宁一、杨和平主编《二十世纪中国音乐美学》(文献卷1990-1999),现代出版社,2000年1月第一版,pp657-662。
    [于润洋/2000]于润洋:《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MODERN WESTERN MUSIC PHILOSOPHY),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长沙第一版。
    [于润阳/2008]于润洋:《悲情肖邦—肖邦音乐中的悲情内涵阐释》,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6月第一版。
    [于苏贤/1993]于苏贤:《申克音乐分析理论概要》,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11月北京第一版。
    [张前/1990]张前:《音乐表演心理的若干问题》,原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0年第3期,后收录于王宁一、杨和平主编《二十世纪中国音乐美学》(文献卷1990-1999),现代出版社.2000年1月第一版,pp63-79。
    [张前/1991]张前:《音乐美学四题》,载于《音乐研究》1991年第1期,总第60期,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年3月出版,北京,pp75-81。
    [张前、王次炤/1992]张前、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年5月北京第一版。
    [张汝伦/2003]张汝伦:《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
    [张志伟/2001]张志伟:《批评拒绝消解》,见《是与在》第五章“艺术显现真理”第四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第一版,pp138-146。
    [张志伟/2004]张志伟:《西方哲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一版。
    [赵一凡等/2006](陈永国):赵一凡、张中载、李德恩主编,编辑李铁:《西方文论关键词》“互文性”词条(陈永国),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p211。
    [赵一凡等/2006b](张沛)赵一凡、张中载、李德恩主编,编辑李铁:《西方文论关键词》“隐喻”词条(张沛),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p775。
    [哲学大辞典编写组/1992]哲学大辞典编写组:《哲学大辞典》“感性”词条,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版,p1639。
    [朱立元/2004]朱立元:《接受美学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第一版。
    [朱立元/2006]朱立元:《西方美学范畴史第一卷》,(导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
    [宗白华/2005]宗白华:《美丛何处寻》,原载《新建设》1957年第6期,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第一版,p1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