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生态环境下新闻周刊内容生产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新媒体技术带来的传播革命已成事实。那么,新媒体生态下我国新闻周刊的内容生产发生了什么变化?在新媒体生态下,我国新闻周刊是怎样的一种生存态势,是全面溃败还是直面挑战?新闻周刊的竞争优势从何而来?本论文围绕这些问题,通过实证调研及访谈,全面梳理了当下我国新闻周刊在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生产现状,并对未来发展提出了新的视角。
     本文的思路具体如下,首先对核心概念——新媒体生态做理论上的论述,围绕新媒体生态的内涵、特征,以及新媒体生态对新闻周刊的影响展开分析。第三章对我国新闻周刊内容生产现状进行总体描述,归纳出我国新闻周刊几大媒介特征。第四章围绕“新媒体生态下我国新闻周刊内容生产创新”为主旨,具体考察了我国新闻周刊内容生产实践。实证研究和深度调研的结果显示,我国新闻周刊尽管不同程度地在新闻生产过程中使用新媒体技术,但总体上并不乐观,差异较大。基于第四章的具体调研考察,第五章从体制瓶颈与技术革命的宏观层面、媒介组织本身的中观视角,以及新闻生产传统的专业化和新媒体导致的生产社会化趋势之间冲突的微观考察,对我国新闻周刊生产创新的趋势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回答了新媒体生态环境下新闻周刊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的命题。
     在研究方法上,本论文值得一提的研究方式是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笔者通过个人关系网络,对中国大陆目前最主要的11家新闻周刊进行了便利抽样。抽样的过程中,主要考虑到三个因素:周刊定位差异(政经、财经、文化类为主)、地域差异(北京、上海、广州为主)以及体制差异(中央媒体、地方党报系统以及体制外媒体)。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最终回收的有效问卷有72份。
     用实证分析的数据全面考察了新媒体生态下我国新闻周刊新闻生产现状,对于我国新闻业务,尤其是新闻周刊的内容生产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对于传统媒体内容生产的新媒体实践也有现实意义。
It's the case that new media technology has produced communication revolution.Under new media environment, what's the current state of news magazines inMainland China? Are they losers or good swimmers in the wave of new media?What's the advantage of news magazine while facing the new media? As the paperprovided, all the questions concerned can be answered after the current state of newsmagazines in mainland China are deeply explored.
     The paper is organized specifically as follows. First of all, the core features ofnew media, as well as the influence of new media on news magazine, are theoreticallyredefined. Chapter three concluded several features of news magazine in mainlandChina after carefully exploring several popular news magazines as a whole. Chapterfour described the status quo as well as the underlying drivers for news production ofnews magazines in mainland China. As the empirical data shows, because of the greatdifference among these news magazines and the various limitations from politics toeconomy,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news production of news magazines in our countryis depressing.
     Basing on Chapter four, after deeply analyzing on the limitation of social system,media organization itself, as well as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professionalism in thetraditional news operation and the socialization of news production in new mediaage.Chapter five made some conclusions on the tendency of news magazine in thefuture, attempting to find the answer to what is the core competition of it.
     Besides the literature searches, the most valuable research method used in thispaper is empirical research in which research questions are designed intentionally.There are three factors to be considered in my convenience sampling: the differenceof orientation,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and system difference. The total of100questionnaires are issued, and the valid response rate is72%.
     To be brief, by means of the deep investigation and empirical data, the paperoutlined the status of news magazines of our country, which contributes to thepromotion of practice of news making of traditional media facing new media's challenge, in addition to the study of news operation of news magazine.
引文
1[英]詹姆斯·马丁:《信息化社会漫话》,上海科技出版社1985年版,第5页。
    2童兵:《让每个社会成员分享媒介化社会成果》,《新闻与写作》,2006年第1期。
    3黄琳:《美国新闻周刊为何被“贱卖”——兼谈对我国新闻类周刊发展的启示》,《新闻记者》2010年第09期
    4涂光晋:《我国新闻周刊的生存状况与发展路径》,《国际新闻界》2006年第8期。
    5涂光晋:《我国新闻周刊的生存状况与发展路径》,《国际新闻界》2006年第8期。
    6吴廷俊:《中国新闻传播史(1978-2008)》,复旦大学2012年5月版。
    7陈洁娜:《中国新闻类杂志的市场分析与发展对策》,暨南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
    8[英]詹姆斯库兰、[美]米切尔古尔维奇编:《大众媒介与社会》,华夏出版社2006年出版。
    9邵培仁:《媒介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新闻与写作》2008年第1期,第25页。
    10崔保国:《媒介是条鱼:理解媒介生态学》,《中国传媒报告》2003年第2期。
    11黄欣荣:《芒福德的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年第19期。
    12林文刚著、陈星译:《媒介生态学在北美之学术起源简史》,文化研究网。
    13陈浩文:《中西方媒介生态学的研究状况和理论反思》,暨南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第40页。
    14崔保国:《媒介是条鱼——理解媒介生态学》,《中国传媒报告》2003年第2期。
    15陈浩文:《中西方媒介生态学的研究状况和理论反思》,.暨南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第41页。
    16洛根著、何道宽译:《理解新媒介:延伸麦克卢汉》,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1页。
    17邵培仁:《媒介生态城堡的构想与建设》,《新闻传播研究》,2008年第1期。
    18转引麦奎尔著,崔保国、李琨译:《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第4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页。
    21黄旦:《媒介是谁:对大众媒介社会定位的探寻》,《国际新闻界》,1997年第2期。
    22洛根著、何道宽译:《理解新媒介:延伸麦克卢汉》,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1页
    23洛根著、何道宽译:《理解新媒介:延伸麦克卢汉》,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4页。
    25麦奎尔著,崔保国、李琨译:《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第4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0页。
    27洛根著、何道宽译:《理解新媒介:延伸麦克卢汉》,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32页。
    29Nicholas Gane&David Beer(2008), New media: the key concepts, Oxford·New York: Berg, p.125.
    30Nelson, Ted(1982),“A new home for the mind”, in 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s, ed. P. Mayer,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31刘寒娥:《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业务形态的整合与发展》,《内蒙古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4期。
    33宋昭勋:《新闻传播学中Convergence一词溯源及内涵》,《现代传播》2006年第1期。
    34彭兰:《媒介融合时代的“合”与“分”》,《新闻与写作》2006年第9期。
    35塔洛著,洪兵译:《分割美国:广告与新媒介社会》,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34-35页。
    36Prior, M(2005).“News vs. Entertainment: How Increasing Media Choice Widens Gaps in Political Knowledgeand Turnout.”.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49(3).
    37支庭荣.《新媒体不是传统媒体的延伸》,《.国际新闻界》2011年第12期。
    38孙少晶:《媒介化社会:概念解析、理论发展和研究议题》,载童兵:《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与大众传媒社会责任》,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39麦奎尔著,崔保国、李琨译:《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第4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2页。
    42张庆利:《信息生态系统模型构建及其平衡研究》,《商业时代》2010年第25期,第44-45页。
    43刘灿姣、黄立雄:《数字出版产业链的整合》,《中国出版》2009年第1期。
    44迈克尔·E·波特:《竞争优势》,宁夏出版社1990出版。
    45《第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中国人越来越爱读书》,《光明日报》2010年4月20日。
    46张志安:《新闻生产的变革:从组织化向社会化》,《新闻记者》2011年第3期。
    47甘惜分主编:《新闻学大辞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8刘海贵,《中国新闻采访写作教程》,复旦出版社2011版,第359页。
    51吴廷俊:《中国新闻传播史(1978-2008)》,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
    52贺艳燕:《资本时代下中国新闻媒体专业主义的标立与变易》,复旦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54甘惜分,(新闻学大词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53页。
    55杜骏飞:《深度报道写作》,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第2页。
    56李茂政:《当代新闻学》,台湾中正书局,1987年,第239-240页。
    59王惠娟:《三联生活周刊》与《中国新闻周刊》比较研究,《新闻爱好者》,2009年7月(下半月)。
    60马孝飞,苏冬:新闻周刊的卖点,《编辑之友》,2001年第5期
    61马孝飞、苏冬:《新闻周刊的卖点》,《编辑之友》2001年第5期。
    62齐爱军:《新闻周刊定位的困惑及解除对策》,《编辑之友》2006年第l期。
    64吴廷俊:《中国新闻传播史(1978-2008)》,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页。
    65张志安:《编辑部场域中的新闻生产》,复旦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
    66胡永刚:《采编机制改革的大趋势:由记者中心制到编辑主导制》,《新闻知识》,2001年9月。
    67李晓林、白子超:《编辑中心制刍议》,《新闻记者》2000年第12期。
    68陈阳:《编辑中心制的影响力》,《国际公关》2005年第4期。
    69赵文:《编辑中心制研究》,河南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72王婧:《新闻周刊突发事件报道策划研究》,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76海因茨·韦里克等著:《管理学精要》,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第76页。
    77Susan E. Jackson. Recent research on team and organization diversity:SWOT analysis and implications[J].Journal of Management,2003.
    79杨林:《我国时政新闻周刊影响力研究》,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80罗伯特洛根:《理解新媒介:延伸麦克卢汉》,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
    81罗阳佳:《新媒体背景下我国期刊发展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82王冰:《流程优化路径之“全过程可控”》,《青年记者》2012年2月(下)。
    83申淼,黄梦阮,詹正茂:《路透社新闻生产流程管理体制研究》,《今传媒》,2008年第2期
    93邓建国:《速度与深度:Twitter对美国报业内容生产流程的重构》,《新闻记者》2011年第3期。
    95赵秉瑜:微博时代传统媒体如何在威胁中寻找契合,《延安大学学报》,2011年10月。
    98张征、马海燕:《网络媒介环境给记者作业方式带来的利弊分析》,《国际新闻界》,2009年11月。
    99白红义、江海伦、陈斌:《2011年虚假新闻病理分析报告》,《新闻窗》2012年01期。
    107麦尚文:《全媒体融合模式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4页。
    108陈谷川:《报业集团转型全媒体的思考》,《中国传媒科技》,2010年10月。
    110罗阳佳:《新媒体背景下我国期刊发展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115封新城:微博让《新周刊》核裂变,《中国数字期刊行业资讯》,第8期
    116赵新乐、晋雅芬:寻找期刊“嫁接”新媒体成功之道,《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年9月21日。
    117阮璞:纸质媒体的微博传播研究——以《新周刊》为例,《今传媒》,2011年第12期。
    119封新城:微博让《新周刊》核裂变,《中国数字期刊行业资讯》,第8期
    121封新城:微博让《新周刊》核裂变,《中国数字期刊行业资讯》,第8期。
    126刘国良:纸媒转型与全媒体流程再造,《中国记者》,2009年第2期。
    129《财新网首次改版:全原创全媒体》,《中国数字期刊行业资讯》,第42期。
    131麦尚文:《全媒体融合模式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99页至101页。
    132麦奎尔:《麦奎尔大众传播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第207页。
    133李良荣:《新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版,第324页。
    134徐贵相:《中国发展模式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出版,第207页。
    135刘晓红,李良荣:《WTO背景下中国新闻媒体正面临新一轮改革》,《新闻记者》2001年第5期。
    136陈力丹:《论60年来我国新闻报道方式的演变》,《国际新闻界》2009年第9期。
    137夏倩芳:《新闻改革与改善新闻管理体制—种政策和官方话语分析》,《新闻与传播评论》2005版,第127页。.
    138对《宁波日报》总编办副主任吴华清的访谈,2011年12月29日。
    139陈路、李双龙:《中国新闻类周刊的读者定位剖析》,《新闻知识》2007年5月。
    140邱林川,转引自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30-131。
    142蔡雯:《媒介融合趋势下如何实现内容重整与报道创新》,《新闻战线》2007年第8期,第43页。
    143王菲:《媒介大融合—数字新媒体时代的媒介融合论》,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第30页。
    145杰夫·豪著,牛文静译:《众包》,中信出版社2009年版。
    146李亚男:Z杂志社发展战略研究,天津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147王蔷、任庆涛:《扁平化组织的组织模式架构》,《经济管理》2004年第5期,第14页。
    148栗军雄、何爱华:《基于流程的组织结构设计》,《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第72页。
    152转引自陈志新:《Web2.0概念、特征及其技术应用探析》,《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第51页。
    153保罗·莱文森著,何道宽译:《新新媒介》,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2页。
    154赵宇翔、朱庆华:《W eb2.0环境下影响用户生成内容的主要动因研究》,《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年第9期。
    155沙勇忠、阎劲松:《维基百科:一种网络环境下的新型知识生产方式及其价值意蕴》,《情报资料工作》2006年第4期,第20-24页。
    156陈欣、朱庆华、赵宇翔:《基于YouTube的视频网站用户生成内容的特性分析》,《图书馆杂志》2009年第9期,第53页。
    157雷蔚真、郑满宁:《W EB2.0语境下虚拟社区意识(SOV)与用户生产内容(UGC)的关系探讨—对KU6网的案例分析》,《现代传播》2010年第4期,第119-122页。
    158麦奎尔著,崔保国、李琨译:《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第4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8页。
    159沈正赋:《传媒核心竞争力及其影响要素解读》,《当代传播》2004年6期。
    160郑保卫、唐远清:《试论新闻传媒核心竞争力的开发》,《城市党报研究》2005年3期。
    161国秋华:《基于知识资本建构传媒企业核心竞争》,《现代传播》2011年第4期,第104页。
    162张刚:《人力资源管理视角的我国媒介组织核心竞争力研究》,兰州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第27页。
    163国秋华:《基于知识资本建构传媒企业核心竞争力》,《现代传播》2011年第4期,第104页。
    164麦尚文:《全媒体融合模式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84页。
    1、甘惜分.新闻学大辞典.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2、麦奎尔.麦奎尔大众传播理.崔保国,李琨,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陈作平.新闻报道新思路——新闻报道认识论原理及应用.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
    4、詹姆斯马丁.信息化社会漫话.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5.
    5、洛根著、何道宽译.理解新媒介:延伸麦克卢汉.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6、杜骏飞.深度报道写作.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
    7、李茂政.当代新闻学.台湾:台湾中正书局,1987年.
    8、塔洛.分割美国:广告与新媒介世界.洪兵,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9、刘海贵.中国新闻采访写作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10、刘海贵.中国现当代新闻业务史导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11、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明安香,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12、尼尔·波斯曼.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3、李洁.传播技术建构共同体:从英尼斯到麦克卢汉.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
    14、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5、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16、阿尔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17、吴廷俊.中国当代新闻传播史(1978-2008).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18、曾虚白.中国新闻史[M].台北:三民书局,1984.
    19、盖伊·塔奇曼.做新闻.麻争旗、刘笑盈、徐扬,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20、(美)戴维·哈尔伯斯坦.无冕之王:美国四大新闻机构内幕.北京:新华出版社,1985.
    21、罗琳.中国期刊面面观.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4.
    22、周鸿铎.世界五大媒介集团经营之道.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23、约翰·H·麦克马那斯.市场新闻业——公民自行小心.张磊,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25、刘汉报.时事编辑学.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
    26、门彻.新闻报道与写作[M].9版.展江,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27、陈卫星.数字迷思的传播想象代译序.数字化崇拜——密斯、权力与赛博空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8、孙燕君、康建中、刘再兴、梅园森.期刊中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9、迈克尔埃默里,埃德温埃默里.美国新闻史:大众传播媒介解释史.展江,殷文,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30、蔡雯.新闻报道策划与新闻资源开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1、舒德森.发掘新闻:美国报业社会史[M].陈昌风,常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2、詹姆斯库兰、米切尔古尔维奇编.大众媒介与社会.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年.
    33、童兵.每个社会成员分享媒介化社会成果.新闻与写作,2006(1).
    34、黄琳.美国新闻周刊为何被“贱卖”——兼谈对我国新闻类周刊发展的启示.新闻记者,2010(9).
    35、涂光晋.我国新闻周刊的生存状况与发展路径.国际新闻界,2006(8).
    36、陈洁娜.中国新闻类杂志的市场分析与发展对策.暨南大学硕士论文,2003.
    37、邵培仁.媒介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新闻与写作,2008年(1).
    38、崔保国.媒介是条鱼:理解媒介生态学.中国传媒报告,2003(2).
    39、黄欣荣.芒福德的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第19).
    40、林文刚著.媒介生态学在北美之学术起源简史.文化研究网.
    41、陈浩文.中西方媒介生态学的研究状况和理论反思.暨南大学硕士论文,2008.
    42、崔保国.媒介是条鱼——理解媒介生态学.中国传媒报告,2003(2).
    43、邵培仁.媒介生态城堡的构想与建设.新闻传播研究,2008(1).
    44、黄旦.媒介是谁:对大众媒介社会定位的探寻.国际新闻界,1997(2).
    45、刘寒娥.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业务形态的整合与发展.内蒙古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4).
    46、曹艳,李培林.美国《时代周刊》特色剖析.新闻界,2002.
    47、宋昭勋.新闻传播学中Convergence一词溯源及内涵.现代传播,2006(1).
    48、彭兰.媒介融合时代的“合”与“分”.新闻与写作,2006(9).
    49、孙少晶.媒介化社会:概念解析、理论发展和研究议题.载童兵: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与大众传媒社会责任.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50、张庆利.信息生态系统模型构建及其平衡研究.商业时代,2010年(25).
    51、第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中国人越来越爱读书.光明日报,2010(4).
    52、张志安.新闻生产的变革:从组织化向社会化.新闻记者,2011(3).
    53、贺艳燕.资本时代下中国新闻媒体专业主义的标立与变易.复旦大学硕士论文,2011.
    54、王惠娟.《三联生活周刊》与《中国新闻周刊》比较研究.新闻爱好者,2009年(7).
    55、马孝飞,苏冬.新闻周刊的卖点,编辑之友,2001(5).
    56、齐爱军.新闻周刊定位的困惑及解除对策.编辑之友,2006(l).57、何颖.新闻期刊的兴盛与精英文化的建构.传媒学术网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
    58、张志安.编辑部场域中的新闻生产.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6.
    59、胡永刚.采编机制改革的大趋势:由记者中心制到编辑主导制.新闻知识,2001(9).
    60、李晓林、白子超.编辑中心制刍议.新闻记者,2000(12).
    61、陈阳.编辑中心制的影响力.国际公关,2005(4).
    62、刘兢.拓展新闻学的想象力——四本英文期刊“新闻业之未来”专辑的启示.新闻记者,2011(1).
    63、高钢.谁是未来新闻的报道者?——维基技术的本质及对新闻报道的影响.见杜骏飞主编:中国网络传播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64、赵文.编辑中心制研究.河南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65、王婧.新闻周刊突发事件报道策划研究.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9.
    66、海因茨韦里克等著.管理学精要.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67、杨林.我国时政新闻周刊影响力研究.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5.
    68、罗阳佳.新媒体背景下我国期刊发展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69、王冰.流程优化路径之“全过程可控”.青年记者,2012(2).
    70、申淼,黄梦阮,詹正茂:路透社新闻生产流程管理体制研究.今传媒,2008(2).
    71、邓建国.速度与深度:Twitter对美国报业内容生产流程的重构.新闻记者,2011(3).
    72、赵秉瑜.微博时代传统媒体如何在威胁中寻找契合.延安大学学报,2011(10).
    73、蔡新宇.新时期媒体角色转型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5.
    74、欧阳明.中国新闻类期刊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三大途径.编辑之友,2003(5).
    75、瞿晓路,汪凯.研究美国当代主要新闻周刊的运作模式.传媒观察,2002(10).
    76、张征、马海燕.网络媒介环境给记者作业方式带来的利弊分析.国际新闻界,2009(11).
    77、白红义、江海伦、陈斌.2011年虚假新闻病理分析报告.新闻窗,2012(1).
    78、张征、马海燕.网络媒介环境给记者作业方式带来的利弊分析.国际新闻界,2009(11).
    79、麦尚文.全媒体融合模式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80、陈谷川.报业集团转型全媒体的思考.中国传媒科技,2010(10).
    81、封新城.微博让《新周刊》核裂变.中国数字期刊行业资讯,2011(8).
    82、赵新乐,晋雅芬.寻找期刊“嫁接”新媒体成功之道.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9).
    83、阮璞.纸质媒体的微博传播研究——以《新周刊》为例.今传媒,2011(12).
    84、秦朔.《南风窗》的定位和和选题策划.编辑之友,2002(1).
    85、熊宇飞,李晓.《新周刊》专题策划探析.新闻界,2010(3).
    86、新周刊杂志及其组织架构.www.takungpao.com.
    87、新华社新闻研究所课题组.中国传媒全媒体发展研究报告.科技传播,2010(2).
    88、刘国良.纸媒转型与全媒体流程再造.中国记者,2009(2).
    89、财新网首次改版:全原创全媒体.中国数字期刊行业资讯(42).
    90、刘晓红,李良荣.WTO背景下中国新闻媒体正面临新一轮改革.新闻记者,2001(5).
    91、陈力丹.论60年来我国新闻报道方式的演变.国际新闻界,2009(9).
    92、夏倩芳.新闻改革与改善新闻管理体制—种政策和官方话语分析.新闻与传播评论,2005.
    93、陈路、李双龙.中国新闻类周刊的读者定位剖析.新闻知识,2007(5).
    94、蔡雯.媒介融合趋势下如何实现内容重整与报道创新.新闻战线,2007(8).
    95、王菲.媒介大融合—数字新媒体时代的媒介融合论.广东: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
    96、杰夫豪著.众包.牛文静,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年.
    97、王蔷、任庆涛.扁平化组织的组织模式架构.经济管理,2004(5).
    98、栗军雄、何爱华.基于流程的组织结构设计.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6).
    99、陈志新.Web2.0概念、特征及其技术应用探析.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6(6).
    100、赵宇翔、朱庆华.W eb2.0环境下影响用户生成内容的主要动因研究.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9).
    101、沙勇忠、阎劲松.维基百科:一种网络环境下的新型知识生产方式及其价值意蕴.情报资料工作,2006(4).
    102、陈欣、朱庆华、赵宇翔.基于YouTube的视频网站用户生成内容的特性分析.图书馆杂志,2009(9).
    103、雷蔚真、郑满宁.W EB2.0语境下虚拟社区意识(SOV)与用户生产内容(UGC)的关系探讨—对KU6网的案例分析.现代传播,2010(4).
    104、樊昌志.媒介生态位与媒体的生机.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6).
    105、张刚.人力资源管理视角的我国媒介组织核心竞争力研究.兰州大学硕士论文,2009.
    106、祝君波.以国际视野看待中国期刊发展.编辑学刊,2006(2).
    107、邓建国.“信息中心”:未来报纸的新闻编辑室?——美国甘奈特集团的“激进”报业改革.新闻记者,2007(2).
    108、张东明.南方报业:全媒体转型的思考与实践.传媒,2011年(2).
    109、潘天翠.新闻周刊:我们更多关注的是新闻的分析性—访美国《新闻周刊》驻中国分社社长刘美远.对外大传播,2005.
    110、陈亦骏.国内新闻类周刊的发展状况与函待解决的几个问题.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
    111、胡春秀.新闻周刊如何处理新闻的维度与书写问题.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
    112、秦朔.中美杂志比较研究.传媒观察,2002(4).
    113、孙凌云.中美新闻周刊比较研究.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1.
    114、王姗姗.数字化时代的阅读.中国图书评论,2004(3).
    115、曾慧清.时政新闻周刊的可读性走向.中国出版》,2007.
    116、王健.美国期刊业对我国期刊的启示.湘潭工学院学报,2003(3).
    117、杨娟,严三九.全媒体运作下融合式的新闻生产探析.新闻与写作,2011(2).
    118、高韵斐.第一财经跨媒体传播及其运作的实践与思考.理论前沿,2009(15).
    119、钟剑茜.媒介融合时代新闻生产中的受众参与.当代传播,2012(1).
    120、曾晓新.行业媒体的微博生存四法则.中国记者,2011(3).
    121、骆正林.新闻的生产标准与政治信息的传播.探索,2011(2).
    122、李红祥.跨媒介新闻生产的瓶颈及对策.现代广告,2012(2).
    123、刘怡,严三九.从定位清楚到执行到位——《第一财经周刊》的媒体定位探析.新闻记者,2012(4).
    124、张骏德等.试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报道方式的革新.新闻大学,2008(3).
    125、邵培仁.传播生态位规律与媒介生存策略.新闻界,2001(5).
    126、邵培仁.论媒介生态的五大观念.新闻大学,2001(4).
    127、国秋华.基于知识资本建构传媒企业核心竞争.现代传播,2011(4).
    128、谢静,徐小鸽.媒介的组织传播模式及其与新闻生产的关系.新闻大学,2008(4).
    129、李文革,沈杰,季为民.中国未成年人新媒体运用报告(2011-2012).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130、余婷.《经济学人》如何应对周刊危机.青年记者,2009(25).
    131、三联生活周刊编辑部.三联生活周刊十年—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北京:三联书店,2005.
    132、黄昆仑.大众新闻周刊报道思维的认识论解析.新闻大学,2002.
    133、新周刊编著.《新周刊》口述史.桂林:漓江出版社,2006.
    134、韩娇.中国新闻类期刊的软肋.出版参考,2004.
    135、杨维玲.调查性报道在新闻周刊封面报道中的应用.新闻界,2005(3).
    136、庞春燕.《三联生活周刊》的前世今生.传媒,2006(5).
    137、吴觉巧.从SWOT分析《南方人物周刊》的生存和发展.青年记者,2009(8).
    138、万智炯.新闻周刊的“新闻”诉求.中国记者,2008(5).
    139、沈正赋.传媒核心竞争力及其影响要素解读.当代传播,2004(6)。
    140、郑保卫、唐远清.试论新闻传媒核心竞争力的开发.城市党报研究,2005(3)。
    1. Curran, J. The future of Journalism. Journalism Studies,2010(11):4.
    2. John W. Dimmick. Media Competition and Coexistence: The Theory of theNiche. U.S: Lawrence Erlbaum,2002(25).
    3. Schudson,M. Political observatories, databases&news in the emergingecology of public information. Daeladus.2010.
    4. Nelson, Ted. A new home for the mind. 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s, ed. P. Mayer.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5. Peters, B. The Future of Journalism and Challenges for MediaDevelopment. Journalism Practice,2010(4)3.
    6. Kathy Ryan,Gerald Marzorati.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 Photographs.Aperture.2011.
    7.Technology:Readings from the Freedom Forum Media Studies Center.Mountain View.Ca:Mayfield,1993.
    8. Nicholas Gane, David Beer. New media: the key concepts, New York:Berg.2008.
    9. Robert W. McChesney,John Nichols.The Death and Life of AmericanJournalism: The Media Revolution that Will Begin the World Again. NationBooks.2010.
    10. Downie, L., Schudson, M. The Reconstruction of AmericanJournalism. 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2009(48)4.
    11.Mike Wallace, Beth Knobel. Heat and Light: Advice for the NextGeneration of Journalists. Broadway.2010.
    12. Sarah Niblock, David Machin. News Production.Routledge.2006.
    13. Lev Manovich. The Language of New Media.MIT Press.2002.
    14.Paul Bradshaw: A model for the21st century newsroom,http://onlinejournalismblog.com.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