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合作为基础的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教育要发展,教师是关键。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当代教育改革的中心主题之一。随着学校本位的教师专业发展观的确立,对于如何更好的立足学校组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不少学者从理论和实践角度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目前的实践来看,已有的学校本位的教师专业发展举措更多关注的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教师个体的实践反思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学校文化、教师文化、教学文化等因素,较少将视野置于学校内部教师群体文化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之上。众多实践与研究证明,孤立的教师文化会阻碍教师的专业发展,而合作的教师文化对于教师的成长、学校的发展都起着有力的推动作用。为此,本研究从合作的教师文化的角度探讨教师专业发展问题。
     本研究尝试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以D小学数学教研组为个案,试图为立足教研组这一中小学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最主要的、最基本的、最日常的组织,构建一种合作的教师文化,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建设性的意见。研究主要通过访谈、实地观察和文件收集获取资料,然后对资料进行反复阅读、归类整理和分析,最终形成研究结果的报告。
     本研究从生态的、文化的和组织的角度对教师专业发展进行分析,架构研究的理论基础。首先,在对生态取向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的价值观、基本观点和现实意义进行阐述;其次,论述教师文化、合作的教师文化的特点以及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最后从组织的角度分析阐述本研究所立足的教学研究组织的结构、运作、性质、以及具有合作教师文化的教研组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
     本研究结合个案资料,对D小学教研组的结构、教研组的运作、教研组及教师的成长变化进行阐述。归纳概括出教师的成长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教育理论实践化;(2)教育实践理性化;(3)专业互助,共同成长。
     在对个案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从观念、制度、内容和形式四方面进行了归纳并提出了进一步的行动建议:(1)旨在专业发展;(2)组织化与制度化;(3)指向实践问题(4)合作+反思。
Teachers are the key of education's development.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PD) has been one of the central topics of present education reformation.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school-based TPD idea, in order to promote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school, lots of researches have been done and have arrived to certain achievements. However, the present acts pay more attention to imparting knowledge and skills and training teachers' practical-reflection ability, while ignoring factors such as school culture, teacher culture, teaching culture and so on. Many practice and researches have proved that isolated teacher culture impedes teachers' development. However, collaborative teacher culture can enhance the development of both teachers and school. So, building collaborative culture merits the important attention in school-based TPD.
    Based on Teaching and Research Group (TRG), the most elementary and daily organization for teachers' teaching and research, the research tries to offer some constructive proposals on enhancing TPD through analyzing a case. Multiple methods of data collection, including interview, filed observing and collecting documents, were adopted in this qualitative study. All the interview records were transcribed and read repeatedly along with field notes and documents. Themes, comments and ideas emerging during this period were written down and acted as guidelines for further data-analysis. At last the themes were categorized and sequenced into the final report.
    The research analyzes TPD from angles of ecology, culture and organization to found its theory basis. After describing the value, viewpoint and practical meaning of ecological perspectives of TPD, the thesis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llaborative teacher culture and the relations between TPD and collaborative teacher culture. At last, the structure, operation, character of TRG and the connection with TPD were described.
    Together with the case, it is analyzed the Maths Teaching and Research Group Of D primary school, including its structure, opera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teachers in it which was generalized into three aspects: (1) applying education theory to practice; (2) make the education
    
    
    
    practice rational; (3) helping each other and making professional progress together.
    Finally, based on the case analysis, the research puts forward four further action proposals from idea, system, content and form, including: (1) aiming to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2) systematization; (3) pointing to practical problems; (4) collaboration plus self-reflection.
引文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修订版)》,人民教育出版,2003年1月版。
    2、[美]威廉·维尔斯曼著,袁振国主译:《教育研究方法导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1月版。
    3、Obert C.Bogdan & Sari Knopp Biklen著,黄光雄主译:《质性教育研究:理论与方法》,涛石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2001年10月版。
    4、陈桂生主编:《到中小学去研究教育——〈教育行动研究的尝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5、李振基等:《生态学》,科学出版社,2000年9月版。
    6、李荣善:《文化学引论》,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11月版。
    7、夏征农主编:《辞海(彩图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
    8、刁培萼主编:《教育文化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5月版。
    9、郑金洲:《教育文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版。
    10、陈永明等:《教师教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2月版。
    11、李瑾瑜主编:《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版。
    12、肖宗六:《学校管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13、张济正主编:《学校管理学导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10月版。
    14、[美]哈罗德·孔茨,海因茨·韦里克著,张晓君等编译:《管理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6月版。
    15、叶澜主编:《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版。
    16、傅道春:《教师组织行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17、傅道春主编:《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
    18、[美]罗伯特 G 欧文斯 著,窦卫霖 温建平 王越译,袁振国审校:《教育组织行为学(第7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版。
    19、[美]凯茨·大卫斯:《组织行为学》(上),经济科学出版社,1989年6月版。
    20、叶澜:《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21、[美]依恩·麦吉尔、利兹·贝蒂著,中国高级人事管理官员培训中心 译:《行动学习法》,华夏出版社,2002年6月版。
    22、胡惠闵:《指向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管理改革》,未发表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3、王建军:《合作的课程变革中的教师专业发展:上海市“新基础教育实验”个案研究》,未发表博士学位论文,香港中文大学,2002年。
    24、金美福:《教师自主发展论》,未发表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25、袁贵仁:《开创继续教育新局面》,《中国教育报》,2001年11月17日。
    26、傅树京:《中小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当代教育科学》,2003年第7期。
    27、陈桂兰:《论教师专业发展微观管理机制》,《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28、郑金洲,《走向“校本”》,《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6期。
    29、冯生尧,李子建:《教师文化的表现、成因与意义》,《教育导刊》,2002年4月上半刊。
    30、丁钢:《同侪互助:教学创新的内在动力》,http://ceric.ecnu.edu.cn/jky/。
    31、顾小清:《教师专业发展:在线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开放教育研究》,2003年第2期。
    32、何育萍:《多元智能理论与教师专业发展》,中小学管理,2003年第1期。
    33、赵庚新:《重提教研组建设》,《教学与管理》,2001年10月。
    34、郑俊华、奚改芹、史捧莲:《我校分级管理的尝试》,《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1998年4月。
    35、钟祖荣:《论教师专业发展的现代理念》,《中小学管理》,2003年第1期。
    36、谌业锋:《教师的合作与评价》,http://community.cbe21.com/data_AC/jylwk-lwxx.php?id=3554。
    37、蒋士会:《试析教师对课程改革的阻抗》,《学科教育》,2003年第8期。
    38、杨明全:《浅议教师参与课程改革》,《河南教育》,2002年第9期。
    39、徐纪勇:《开展好校际教研组活动 促进教学改革》,《卫生职业教育》,2003年9月。
    40、余文森:《自我反思 同伴互助 专业引领》,《黑龙江教育》,2003年10月。
    41、钟祖荣:《关于“教师反思”的几点心得》,《中小学管理》,2003年9月。
    42、丁钢:《教育经验的理论方式》,《教育研究》,2003年第2期。
    43、李定仁、赵昌木:《教师及其成长研究:回顾与前瞻》,《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6期。
    44、赵昌木:《论教师成长》,《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年第5期。
    45、何善亮、许雪梅:《把握教师专业发展特征 在实践中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教育科学研究,2003年第1期。
    46、侯爱民:《教师专业发展与校本培训》,《教育探索》,2003年第1期。
    47、王俭、余秋月、洪俊彬:《基于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研究》,《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年第5期。
    48、张广瑞:《略论教师文化建设》,《平原大学学报》,2000年8月。
    49、阮成武:《论传统教师文化地位的负累与消解》,《皖西学院学报》,2001年2月。
    50、唐芬芬:《试论几种社会因素对教师文化的影响》,《教育科学研究》,2001年11月。
    51、舒志定:《文化传统与教师专业化的实现》,《教育研究》,2002年第12期。
    52、辜伟节:《学校:校长·教师·学生互动发展的文化共同体》,《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2
    
    年第4期。
    53、陈乃琳:《师本管理初探》,《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3期。
    54、陈颢:《非理性管理:现代学校管理的新趋向》,《教学与管理》,2001年第2期。
    55、徐继存:《英国课程政策与教学文化》,《外国教育研究》,1999年第5期。
    56、操太圣、卢乃桂:《教师专业发展新范式及其在中国的萌生》,《教育发展研究》2002年第11期。
    57、肖丽萍:《对教师发展阶段问题的理论思考》,《太原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3期。
    58、于秀敏:《把教研组建设成教师培训的基地》,《北京教育》,1999年第3期。
    59、路喜森:《教研组的群体效应不可忽视》,《内蒙古教育》,2000年第3期。
    60、田兴:《构建交流机制促进教师发展》,《中小学教师培训》,2002年第10期。
    61、颜伟云:《校本培训中的“学习型教研组”》,《理论·实践》,2002年5月。
    62、梁绍宙:《校本培训中“学习型教研组”的功能与管理》,《宁波大学学报》,2002年4月。
    63、周小山、严先元:《新课程的师资培训与教师教育改革》,《教育研究》,2002年第11期。
    64、赵志成:《教师专业发展阶段》,《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2002年6月。
    65、D小学:《上海市D小学办学情况简介》,2003年8月。
    66、D小学:《科研兴,学校兴——D小学科研工作经验介绍》,2001年6月。
    67、D小学:《新的规范新的超越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Y区“十五”期间校本培训交流材料》,2002年11月。
    68、D小学:《打一小学教育教学综合情况汇报》,2003年9月。
    69、D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崭新境界——D小学2001学年第二学期工作要求,暨“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课题行动方案(一)》,2002年3月。
    70、D小学:《促进教师专业更好地发展——2003年校本课程培训小结》,2003年7月。
    71、D小学数学教研组:《D小学数学教研组教师基本情况一览表》,2002年12月。
    72、D小学数学教研组:《认真落实 开拓进取 力争实效——2000学年度第二学期数学组工作小结》,2000年6月。
    73、D小学数学教研组:《在专业发展中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D小学数学教研组 01.02学年工作小结》,2003年5月。
    74、D小学数学教研组:《明天会更好——2002学年第一学期数学大组工作小结》,2003年1月。
    75、D小学数学教研组:《D小学数学教研组市文明窗口申报材料》,2002年12月。
    76、D小学数学教研组:《打一小学数学大组校级以上公开教学活动一览表(2002.9~2003.6)》,2003年6月。
    77、D小学数学教研组:《打一小学数学大组市区公开教学活动一览表(2001.9~2003.05)》,2003年6月。
    78、D小学数学教研组:《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件事——2002学年度第二学期数学大组工作计
    
    划》,2003年2月。
    79、D小学数学教研组:《2002学年度第一学期数学大组工作计划》,2002年9月。
    80、D小学数学教研组:《新月集——D小学数学探究活动文集》,2003年6月。
    81、D小学数学教研组;《教师〈新课程标准〉解读文集》,2002年6月。
    82、D小学数学教研组:《二期课改相关资料》,2003年5月。
    83、Z老师:《与青年教师共同成长》,2003年1月。
    84、Z老师:《思想汇报》,2003年1月。
    1、Betty Achinstein (2002) , Community, Diversity and Conflict Among Schoolteachers: The Ties That Blind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ISBN: 0807741744, 179 pp.
    2、Carr, W. & Kemmis, S. (1986). Becoming critical: Education, knowledge, and action. London: Falmer Press.
    3、Eileen Mary Weiss, Perceived workplace conditions and first-year teachers' morale, career choice commitment, and planned retention: a secondary analysis. E.M. Weiss /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15 (1999) 861} 87.9.
    4、Fullan, M. (2001). The new meaning of educational change. New York & London: Teachers College Press.
    5、Hargreaves, A.(1992).Cultures of teaching: A focus for change. In A. Hargreaves & M.G.Fullan (Eds.), Understanding teacher development(pp.216-240). Cassell: Teachers College Press.
    6、John Sikula, Thomas J.Buttery, Edith Guyton (1996),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er Education (Second Edition), Macmillan Library Reference USA, New York.
    7、Keedy, John L, Robbins, Alan, Dale(1993), Teacher Collegial Groups: A Culture-Building Strategy For Department Chairs, Clearing House,Ian/Feb,Vol.66 Issue 3,p185,4p.
    8、Williams, Anne, Prestaqe, Stephanie, Bedward, Julie (2001), Individualism to Collaboration: the significance of teacher culture to the induction of newly qualified teachers. Nov, Vol. 27 Issue 3, p253, 15p, 1 chart.
    9、Edited by William K. Cummings and Philip G. Altback (1996), Chinese Teachers as Mirrors of Reform Possibility, LYNN PAINE, The Challenge of Eastern Asian Education: Implications for America.
    10、http://www.tcrecord.org
    11、http://www.fed.cuhk.edu.hk/~qsp
    12、http://www.scu.edu.au/schools/sawd/projects/Innolinks/13b.html
    13、http://www.ncrel.org/pd/toolkit.htm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