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民主主义文化精神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文化精神,是指一个民族所特有的并由民族文化所凸现出来的稳定的内在品格,它贯穿渗透于民族的思想观念、心理结构、行为方式、思维模式之中,是民族文化的灵魂和精髓,体现着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和特性。它引导着民族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是一个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最精微的内在动力和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在80多年的风雨历程中,始终高举先进文化旗帜,精心铸造先进文化,培育和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精神。
     新民主主义文化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在继承和升华传统文化精神的基础上,在新民主义革命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以五四精神为源头,历经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直至西柏坡精神。新民主主义文化精神一脉相承,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矢志不渝的革命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民主团结的奉献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等等。新民主主义文化精神具有传承性、时代性、先进性、实践性等特色。新民主主义文化精神已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建设先进政党和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思想源泉,也是不断培育民族精神和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历史资源。
     新民主主义文化精神是中国革命伟大实践的精神结晶和价值体现,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浇灌的精神硕果,具有永恒的价值。新民主主义文化精神为民族文化精神增添了新的内容,使其焕发出勃勃生机,它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强大精神支柱,也是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精神力量。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我们要进一步弘扬新民主主义文化精神,为中华民族走向全面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Cultural spirit is a national unique and steady character, which permeates the national thoughts, psychological structure, behavior model and the model of thoughts. It demonstrates a national character. It is also the national precious spiritual treasure and subtle motivation for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The spirit of new - democratic culture bread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created by the members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led by Marxism. It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spirit of May 4th Movement and experience the spirit of Jing - gang, the spirit of Chang -zheng, the spirit of Yan - an, the spirit of Hong - yan, the spirit of Xibaipo. The spirit of new - democratic culture derives from the same origin and has some special feature, namely: the scientific spirit of seeking the truth of facts, the revolutionary spirit of adherence, the founder' s spirit of laborious and privation, the devoted spirit of democracy and unity, the spirit of serving people. It centers on unity and solidarity, courage and ceaselessand self- improvement. The spirit of new - democratic culture is deeply rooted in the vitality, creativity and cohesion of a nation.
    The spirit of new - democratic culture is the moral kingpin on which a nation relies for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Since we are building a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 we must continue to carry forward and cultivate the spirit of new - democratic culture. The spirit of new - democratic culture has etemalvalue both in the past and today.
引文
[1]《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1页.
    [2]《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16页.
    [3]《纪念五四运动八十年文集》[C].北京:学习出版社,1999年版,第4页.
    [4]《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9-150页.
    [5]郭必选.《延安体系论纲》[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6]《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401页。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85页.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5页.
    [9]《鲁迅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18页.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1页.
    [11]《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0页.
    [12]《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1页.
    [13]《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79页.
    [14]《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96页.
    [15]《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57页.
    [16]《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1-112页.
    [17]《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87页.
    [18]《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1页.
    [19]《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2-663页.
    [20]《邓小平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10页.
    [2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86页.
    [22](美)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40页.
    [23]《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75页.
    [2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4页.
    [25]《马克思恩格斯书信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289页.
    [26]《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页.
    [27]《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5页.
    [28]《战争年代的朱德同志》[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50页.
    
    
    [29]《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1页.
    [30]金冲及.《周恩来传》[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297页.
    [3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0页.
    [3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42-943页.
    [33]《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92页.
    [34]《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8页。
    [35]《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8页.
    [36]《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8-1439页.
    [37]《毛泽东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15页.
    [38]《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5页。
    [39]《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5页.
    [40]《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26页.
    [41](美)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10页.
    [42]《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41页.
    [43]《毛泽东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0页.
    [4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5页。
    [45]薄一波.《关于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62页.
    [4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6页.
    [47]《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6页.
    [48]《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9页.
    [49]《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4-1095页.
    [50]胡绳.《中国共产党七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25页.
    [51]《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34页.
    [52]《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271页.
    [53]《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8页.
    [54]《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8页。
    [55]《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14-1515页.
    [56]《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192页.
    [57]《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47页.
    
    
    [58]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22页.
    [59]《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3页.
    [60]《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16页.
    [61]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33页.
    [6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7页.
    [63]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64页.
    [6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46页.
    [65]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66]《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95页.
    [67]《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97页.
    [68]《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95页.
    [69]《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682页.
    [70]周大鸣.《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文化精神》[A].引自《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第二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香港:香港汉荣书局,1992年版.
    [71]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58页.
    [72]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73]《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历次全国代表大会重要文件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682页.
    [74]《邓小平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7-368页.
    [75]《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193页.
    [76]《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400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列宁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毛泽东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毛泽东著作选读》(上、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5]《毛泽东文艺论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6]《毛泽东文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7]《毛泽东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8]《邓小平文选》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9]《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0]《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18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1]《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2]《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3]《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4]《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5]《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6]《中共中央文件选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
    [17]《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8]《李大钊文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9]《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20]薄一波.《关于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1]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22]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23]汪澍白.《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史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
    [24]田克勤.《邓小平理论体系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5]黄楠森 龚书铎 陈先达主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6]《张岱年文集》第1卷[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27]张岱年.《张岱年学术文化随笔》[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版。
    
    
    [28]张岱年 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9]张岱年 程宜山.《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29]方克立主编.《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文化》[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0]金冲及.《周恩来传》[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30]陈晋 王均伟.《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与中国先进文化》[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1]庞朴.《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年版.
    [32]陈宇.《长征精神万岁》[M].济南:黄河出版社,1996年版.
    [33]刘孚威.《井冈山精神:中国革命精神之源》[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4]郭必选等.《延安精神体系论纲》[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年版.
    [35]龚学增.《民族精神教育读本》[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
    [36]王聚英.《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37]丁来文等.《百年民族精神颂》[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8]王大昆等.《20世纪中国精神》[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0]郭德宏 易炼红主编.《先进文化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1]邵汉明.《中国文化精神》[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42]邵汉明主编.《中国文化研究二十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4](美)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
    [43](英)马凌诺斯基.《文化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44](美)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45](英)约翰·汤姆林森.《全球化与文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