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企业化发展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世界各国发展的目标,我国也不例外。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四化”同步发展。要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就必须变革小农生产方式和独立、分散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走农业企业化发展之路。
     从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与发展现状来看,随着我国农业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农产品价格频繁波动,导致“消费者难买”和“农民难卖”的双重困境。“两难”实质反映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市场供需失衡的问题,即千家万户的农户与千变万化的市场难以有效对接。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条件下,我国农业本质是小农生产,农户分散经营的市场交易成本过高,导致农民农业收入极低、农产品缺乏竞争力,从而损害了农民的经济利益。可见,农业分散经营、组织化程度低是我国农业陷入现实困境的症结所在。
     因此,要促进我国农业生产与发展,就必须变革小规模、分散的农业生产经营形式,提高我国农业组织化程度。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不能走计划经济制度下农民互助组、合作社和人民公社的老路,必须以市场化为导向,以商品化、企业化、专业化的经济组织为载体,推行农业企业化。通过农业企业化,变革小农生产方式、塑造具有现代企业组织特征的农业经营主体,从而降低交易成本,实现农业市场化、现代化。变革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发展农业企业化,是一种制度变迁过程,需要满足制度需求和制度供给两方面的要求,并要对制度进行“成本—收益”的考量。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相关理论与文献回顾。本文首先对相关的理论和文献进行了回顾,涉及到的理论:一是农业现代化经典理论,其中包括舒尔茨关于改造传统农业理论、约翰·梅尔农业发展理论和农业发展的诱致技术变革理论;二是有关组织变迁理论的回顾,具体涉及到不确定性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制度变迁理论。这部分最后对有关农业企业化研究的文献进行了回顾和简要述评。
     第二部分:探究我国农业家庭经营的弊端及由此带来的现实困境。本文认为由于历史和自然、路径依赖和制度创新滞后等因素,我国农业家庭经营显现了规模小、粗放经营、不利于资金和技术引进等弊端,因而凸显了分散的“小农户”与集中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陷入了“消费者难买”和“农民难卖”的现实困境。
     第三部分:揭示了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是导致我国现实困境的根源。“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利益问题,而我国农户分散经营无法很好满足农民的经济利益,表现在农民收入极低、农产品价格缺乏竞争力等方面。这是因为我国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分散的农户在市场交易活动中处于弱势地位,面临着高额的交易成本。
     第四部分:指出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发展农业企业化,是我国农业走出困境的现实抉择。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我国不能走计划经济制度下农民互助组、合作社和人民公社的老路,必须坚持市场化为导向,以商品化、企业化、专业化的经济组织为载体,发展农业企业化。通过农业企业化,变革小农生产方式、培育具有现代企业组织特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而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农业现代化。农业企业化经营实质是变革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是一种制度变迁过程,因此,需要满足制度需求和制度供给两方面的要求,进行制度“成本—收益”的考量。
     第五部分:进行农业企业化实证研究。这部分通过研究发达国家农业企业化的基本做法,由此得出值得借鉴的经验。之后,通过对我国农业企业先行地区——浙江义乌市和广西玉林市的农业企业化进行实证分析,以期证明我国农业企业化的可行性以及试图得出可以推广到全国的经验。
     第六部分:考察我国农业企业化发展现状。这部分主要探究我国农业企业化发展的主要特征,发现我国农业企业化发展程度较低,且区域发展不平衡,进而分析制约我国农业企业化发展的原因,主要存在土地流转机制不顺畅、农业资本严重不足且外流严重、农业技术创新困难、企业家才能稀缺和制度要素供给缺失等问题。
     第七部分:提出促进我国农业企业化发展的宏观、中观、微观层面政策分析与建议。具体包括: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加强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金融供给、完善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构建农业企业化培育机制、完善农户与经营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
     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本文在研究农业企业化方面试图有以下突破:
     (一)运用交易成本理论去分析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民利益问题。针对关系到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的农产品市场的供需失衡现象——“消费者难买”和“农民难卖”,本文通过分析分散经营农户交易成本高的问题,发现小农生产难以适应社会化大市场的需求,从而提出要改变这种分散的、非组织化的农业生产经营形式,促进农业企业化发展的命题。
     (二)运用组织变迁理论去分析农业企业化。本文认为在农业发展中从来不缺乏组织这一元素,唯一变化的是组织形式。随着经济改革的发展和深化,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显现了许多不符合经济发展要求的弊端。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独立分散的农户经营形式已难以适应社会大市场的需求,导致农产品市场供需失衡。因此,必须变革这种低效率的小农生产方式和非组织化的经营形式,促进农业企业化发展。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本人深感在很多方面存在不足之处。由于时间、条件的限制,本人对我国农业企业化的实地调研较少,文中出现的事实和数据主要来源于二手资料。在运用组织变迁理论进行相关分析时,主要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不足。而且,本文只是对农业企业化经营制度变迁作了粗略的研究,因此,有关农业企业化的具体制度设计和路径实现等问题,有待今后进一步作深入研究。
The realization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s the development goal of thecountries of the world, China is no exception. In the eighteenth Party Congress, itproposed to adhere to the industrial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informatization, urbanization,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to promote the "fourmodernizations" synchronous development. To realize th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China should change the small-scale peasant mode of production and the form ofmanagement organiz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then it will improve the thelevel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organizations and take on the road tothe agricultural enterprization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nChina, with the reform of agricultural marketization propulsion, there are frequentfluctuations in the price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leading to a dilemma―"consumershard to buy " and "farmers hard to sell". The dilemma in essence reflects theimbalance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issues in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 market underthe condition of market economy, namely it’s difficult to connect the thousands ofhouseholds with the market effectively. In the conditions of the household contractresponsibility system, the nature of small-scal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results in thehigh cost in the market transaction to farmers decentralized management. It leads to avery low agricultural income and the lack of competitivenes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fundamentally damaging to the economic interests of farmers. Obviously, the form ofagricultural decentralized operation and the low level of organization cause ouragriculture into the dilemma.
     Therefore, to promote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ourcountry, we should change the management form of agriculture of small-scale,decentralized and improve the level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organization. We can’ttake the old path of the planned economic system, such as farmers’ mutual aid group,cooperative and people's commune. To be market-oriented, we should build thelarge-scale and specialized economic organization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theagricultural organization.And then it’ll promote the agricultural enterprization.Through the reform of the agricultural enterprization, it’ll change the small-scale peasant mode of production and establish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main subject with modern enterprise organizational characteristics, thereby reducingthe transaction cost, to achieve market-oriented and modernized agriculture. Thereform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organizations is a process ofinstitutional change. Therefor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gricultural enterprizationneeds to meet the two aspects of institutional demand and supply requirements, andconsider the system of "cost-benefit”.
     The main contents of this paper are as follows:
     The first part sorts out the relevant theories and literatures. The paper firstlyreviewed the relevant theories and literatures. It involves the theories: one is theclassical theories of th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cluding Schultz about the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theory, John Mel'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theory and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duced technological change theory; The otherone is the review the theories of organizational change, in particular to the transactioncost theory, uncertainty theory, theory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The final part reviewsthe literatures of the agricultural enterprization.
     The second part focuses on the problems of the agricultural family managementand the plight. The paper proposes that due to historical and natural factors, pathdependence and lagging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China's agricultural familymanagement has some defects, such as small-scale, extensive, and hard to introductcapital and technology. Thus our country highlight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dispersed "small farmers" and the concentrated "big market", and goes into thepredicament of "consumers hard to buy" and "farmers hard to sell”.
     The third part reveals that the low level of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management organization is the cause of our predicament. The core problem of theagriculture is the peasants' interests.However, the decentralized form of the gricultural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can not meet the economic interests of the peasants,manifested in the low farmers' income and the less-competitive price of agriculturalproducts. Because of the low level of the agricultural organization, the scatteredfarmers are in a weak position in transactions of the market, and face high transactioncost.
     The four part points out that the realistic choice of our country is to improve thelevel of the agricultural organization and to develop the the agricultural enterprization. Our country can't take the old path of the planned economy system, such as farmers’mutual aid group, cooperative and people's commune. To be market-oriented, weshould build the large-scale and specialized economic organization to improve thelevel of the agricultural organization.And then it’ll promote the agriculturalenterprization. Through the reform of the agricultural enterprization, it’ll change thesmall-scale peasant mode of production and establish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management main subject with modern enterprise organizational characteristics,thereby reducing the transaction cost, to achieve market-oriented and modernizedagriculture. The reform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organizations is aprocess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Therefor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griculturalenterprization needs to meet the two aspects of institutional demand and supplyrequirements, and consider the system of "cost-benefit”.
     The fifth part focuses 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agricultural enterprization. Thepaper studie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ways of the agricultural enterprization in theUnited States and Japan such as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has some lessons. Then,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advanced areas of the agricultural enterprization in ourcountry. Take the city of Yiwu in Zhejiang province and the city of Yulin in Guangxiprovince for example. The paper analyzes these experiences of the agriculturalenterprization in order to prove the feasibility of the agricultural enterprization inChina and try to conclude the experience which can be extended to the whole country.
     The sixth part discuss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enterprization inour country. This part mainly finds that the development degree of the agricultural islow, and the unbalanced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then it analyses the reasons whichrestric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gricultural enterprization. The land circulationmechanism is not smooth, the capital is shortage and drains, the agriculturetechnology innovation is difficult, entrepreneurs and systems can be scarce.
     The seventh part porposes policy analysis and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development of the agricultural enterprization in China. There are the followingaspects:(1) to actively promote the reform of land transfer system;(2) to strengthen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novation system of the agricultural technology;(3) to furtherstrengthen the rural financial supply;(4) to improve the market circulation of theagricultural products;(5) to construct the training mechanism of the farmerentrepreneurs;(6) to improve the benefit coupling mechanism of the peasants and the agricluctral management sujects.
     Based on previous results, the paper tries to have the following breakthrough inthe research of the agricultural enterprization:
     (1) Using the theory of the transaction cost to analyze the problem of the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interests of farmers. According to the related to theimbalance of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 market―"consumers hard to buy"and" farmershard to sell ". The paper fouses on the high transaction costs of the scattered farmers,and reveals the problem that rhe small-scale production is difficult to adapt to thesocial needs of the market. Thu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proposition of the changethe non-organizational agricultural oper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griculturalenterprization.
     (2) Using the theory of the organizational change to analyze the agriculturalenterprization. The paper proposes that 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has been the lackof organization. The only change is the form of organiza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and deepening of economy reform, the household contract responsibility system hasshown many defects, which does not comply with requirements of the economicdevelopment. The most prominent problem is the independent and decentralizedfarmers difficult to adapt to the social needs of the market, resulting in the imbalance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market. Therefore, we shouldchange the low efficiency of the small-scale peasant mode of production andnon-organized agricultural form,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griculturalenterprization.
     In the process of writing the paper, I felt inadequate in many respects. Because ofthe limit of the time and conditions, I didn’t do the field survey of the agriculturalenterprization. The facts and datas mainly come from the secondary datas. In the useof the theory of the organizational change, the paper focuses on qualitative analysis,and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is not enough. Moreover, the paper doses just a roughstudy of the agricultural enterprization. It needs further in-depth studies on thespecific design of the system and the path of realization of the institutional change ofthe agricultural enterprization.
引文
①李云才,刘卫平,陈许华著.中国农村现代化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53页.
    ①黄少安.关于制度变迁的三个假说及其验证[J].中国社会科学,2000(4),第18页.
    ②张照新,赵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困境摆脱及其体制机制创新[J].改革,2013(2),第79页.
    ①陶武先.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与着力点[J].中国农村经济,2004(3),第4-12、33页.
    ②谭向勇,谷树忠.农业经济学教程[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4年版,第37页.
    ①胡鞍钢,吴群刚.农业企业化:中国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J].农业经济问题,2001(1),第9-21页.
    ②朱江龙.三农义乌[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6年版,第72页.
    ③郭振宗.我国农业企业化理论与实践模式分析与评价[J].理论学刊,2006(1),第39-43页.
    ①马驰,廖嘉,张荣.农业企业化——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J].特区经济,2005(2),第286-287页.
    ②周应堂,韩美贵.农业企业化理论研究初探[J].农业经济,2006(5),第16-19页.
    ③张杰.发达国家农业企业化的经验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4),第116-118页.
    ④金涛.经济法[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2页.
    ①张林焕.家庭经营与农业规模经济的实现[J].引进与咨询,2006(6).
    ②李达球.再论农业企业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版,第9-12页.
    ①胡鞍钢.农业企业化: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二次飞跃”——广西玉林等地的调查报告[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7(6),第30-33页.
    ②郑星,张泽荣,路兴涛.农业现代化要义[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3(3),第10-24页.
    ③郭振宗.农业企业化与几个相关概念的比较分析[J].网络财富,2009(9),第90-91页.
    ①主要参见:邓泽辉,蔡源元.农业企业化经营管理概论[M].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张襄英.跨世纪选择——中国农业企业化发展战略研究[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版;李达球.论农业企业化[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3年版;郭振宗.中国农业企业化:理论与政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版;李达球.再论农业企业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版;刘洁.中国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企业化的制度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版.
    ①蒋和平,辛岭.建设中国现代农业的思路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版,第1-8页.
    ①〔美〕西奥多·W·舒尔茨著.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14页.
    ①汪浩瀚,徐文明.现代不确定性经济理论的比较研究:凯恩斯与奈特[J].经济评论,2005(1),第90-108页.
    ①王晴.《企业的性质》与企业的性质[J].阴山学刊,2006(4),第102-105页.
    ②道格拉斯·G·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27-32页.
    ①奥利弗·E·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67-78页.
    ②李佳薇.国有独资公司治理结构问题探究[M].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第92-96页.
    ①张襄英等.跨世纪选择——中国农业企业化发展战略研究[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版.
    ②参见:余友泰.农业现代化概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8页;邢立鼎.农业企业化经营初探[J].上海经济研究,1990(2),第55-59页;冯平.论商品农业[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68页;温思美,张岳恒,张忠永.论农业企业化[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2(4),第212-215页.
    ③参见:许浜.农业企业化经营——走向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J].南方农村,1994(1),第31-33页;温思美,张岳恒,张忠永.论农业企业化[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2(4),第212-215页.
    ①温思美,张岳恒,张忠永.论农业企业化[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2(4),第212-215页.
    ②邢立鼎.农业企业化经营初探[J].上海经济研究,1990(2),第55-59页;管仁勤.农地产权制度与农业的企业化经营[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4),第19-23页.
    ③参见:余友泰.农业现代化概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第58-62页;朱文生.农业企业化经营问题[J].报刊资料选汇(农业企业管理),1987(7),第5-8页;孙伟,鲁明.企业化经营——我国农业走出困境的新思路[J].唯实,1989(1),第18-21页;陆子修.试论农业的企业化经营[N].复印报刊资
    料(农村企业管理),1989(2),第4-10页;邢立鼎.农业企业化经营初探[J].上海经济研究,1990(2),第55-59页;温思美,张岳恒,张忠永.论农业企业化[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2(4),第212-215页;高亮之,施德堂,李秉柏.积极发展中国式的农业规模经营与农业企业化[J].中国农学通报,1992(6),第1-4页;陈彤.我国农业企业化及其发展模式的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1995(8),第18-21页.
    ①参见:王毅,潘鹏飞,李建新.温州市农村农业企业化经营的调查[J].浙江经济,1989(7),第3-5页;陈飞天,刘玛琍.泰国农业企业化经营和我国创汇农业体制的创新[J].亚太经济,1990(2),第33-37页;高秉琔.农业企业化经营在山区应以多种经济为突破口[J].开发研究,1990(1),第47-49页;黄正夏.我国社会主义农业企业化管理的探讨[J].改革,1990(3),第129-134页;吕占川,郭福才,祁信.高平农村在崛起[M].陕西经济出版社,1991年版,第149-154页;吴胜生.实现由“小而全”到“大而专”的飞跃——鹰潭市稳步推进农业企业化的调查[J].江西农业经济,1995(2),第27页.
    ②参见:胡鞍钢.农业企业化: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二次飞跃”——广西玉林等地的调查报告[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7(6),第30-33页;王琢.初级社会主义新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第541页;李达球.农业企业化: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N].中国经济时报,2002-08-03;苑鹏.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企业化的有效载体[J].农村经营管理,2003(5),第4-7页.
    ①参见:江华,邹帆.论农业企业化[J].经济与发展,1996(4),第39-42页;胡鞍钢.农业企业化: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二次飞跃”——广西玉林等地的调查报告[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7(6),第30-33页;赵兴涛.实施农业企业化经营增强农业发展能力[J].山东农业(农村经济版),2000(10)第16页.
    ②胡鞍钢.农业企业化: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二次飞跃”——广西玉林等地的调查报告[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7(6),第30-33页.
    ③参见:袁正光.公司、协会+农户——我国农业企业化的道路[J].中国农村科技,1997(8),第42-43页;黎赔肆,刘嘉俊,周寅康,彭补拙.论农业企业化经营[J].经济地理,2000(4),第72-76页;张远军.加入WTO后我国增加农民收入的路径选择[J].经济师,2003(11),第80页;苑鹏.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企业化的有效载体[J].农村经营管理,2003(5),第4-7页.
    ④参见:夏爱红.土地功能置换:农业企业化经营的前提[A].郭晓鸣,赵昌文.市场经济与区域发展[C].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12-419页;李录堂.实现农业企业化的条件:建立农地使用权市场和统一经营权市场[J].农业经济问题,1998(12),第30-33页.
    ①参见:刘锋,万仁荣.农业企业化:农业第二次改革与发展的有益探索——赣州地区农业企业化问题的调查与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1996(8),第4-12页;刘水玉,杜新.农业企业化:我国农村深化改革的一个新方向——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玉林市探索农业企业化调查[J].瞭望,1996(53),第4-7页;赵兴涛.实施农业企业化经营增强农业发展能力[J].山东农业(农村经济版),2000(10),第16页.
    ②参见:郭振宗,杨学成.农业企业化:必然性、模式选择及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05(6),第29-34页,第29-34页;成新华.我国农业微观组织模式的比较与选择[J].科学·经济·社会,2006(3),第11-16页.
    ③参见:程克群、陆彦.农业企业化经营中的交易成本和规模经济[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第125-128页;陆彦、熊健、阮文彪、陆新文.基于制度经济学背景下的农业企业化经营[J].管理现代化,2008(6),第9-11页;郭振宗.中国农业企业化:理论与政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第22-29页;原晓锋.谈农业企业化经营[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3),第1页;崔建,冯智强.农业企业化: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主要途径[J].经济问题探索,2007(2),第75-79页;李达球.再论农业企业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第88-91页.
    ①参见:任博.提升领导力[M].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4-72页;蔡俊杰,王学真,高峰.我国农业企业化经营的现状及对策[J].经济纵横,2008(6),第69-71页.
    ①参见:郭振宗,杨学成.农业企业化:必然性、模式选择及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05(6),第29-34页;林涛等.乡村农业企业化:整体推进的模式与意义——农业企业化创新研究之五[J].广西农业科学,2007(5),第569-573页;蔡俊杰,王学真,高峰.我国农业企业化经营的现状及对策[J].经济纵横,2008(6),第69-71页.
    ②参见:梁贤等.农业企业化经营路径研究——农业企业化创新研究之三[J].广西农业科学,2007(4),第470-474页;段进朋,郭芳.论我国农业企业化经营[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4),第62-65、82页.
    ③参见:郭振宗.农业企业化实践及其评价分析——以广西省玉林市为例[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第53-55页;孙元芹.推进农业企业化打造贺州农业品牌——访广西贺州市委书记李达球[N].中国信息报,2006-07-14(第4版);浙江省农业厅调研组.农业企业化——萧山高效生态农业的现实途径[A].程渭山主编.浙江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研究[C].杭州:杭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317-332页.
    ①参见:陈武雄.突破小农经营困境——台湾小农企业化的经验[A].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海研中心编.两岸经贸论坛文集[C].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年版,第160-172页;郭灿章.发达国家农业经营组织发展的形式及特征[J].世界农业,2006(3),第7-10页;张德茗、钟鸣芝.日本农业企业化经营特点与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借鉴[J].求索,2006(7),第40-42页;张杰.发达国家农业企业化的经验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4),第116-118页;曹俊杰,高峰.国外农业企业化经营的基本经验及其启示[J].青海社会科学,2008(4),第46-49页.
    ①黄宗智.小农户与大商业资本的不平等交易:中国现代农业的特色[J].开放时代,2012(3),第89-90页.
    ①吴家庆,吴敏.论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利益协调[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4),第65-69页.
    ②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2页.
    ①扶玉枝,朱磊.农户选择兼业经营的经济学分析[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8(1),第68页.
    ②国家统计局.2011年中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J].领导决策信息,2012(37),第24页.
    ③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版,第44-45页.
    ①李国祥.2003年以来中国农产品价格上涨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1(2),第11页.
    ②李国祥.2003年以来中国农产品价格上涨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1(2),第13页.
    ①陈楠,郝庆升.国外农业组织化模式比较分析及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2(8),第58页.
    ②裴一雅.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发展方向与创新路径[J].经济师,2007(11),第18页.
    ①陈司谨,冉光和.传统农业改造的商品率绩效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2(7),第22页.
    ①张襄英等.跨世纪选择——中国农业企业化发展战略研究[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版,第29页.
    ①张襄英等.跨世纪选择——中国农业企业化发展战略研究[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版,第29页.
    ①刘洁.中国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企业化的制度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第54页.
    ①段进朋,李晓光.论我国小农生产方式与市场经济的矛盾及其解决途径[J].农业经济,2006(9),第51-53页.
    ①邹声文,周婷玉.我国目前耕地面积约18.26亿亩已经减少1亿多亩[EB/OL].http://www.gov.cn/jrzg/2011-02/24/content_1810106.htm,2011-02-24.
    ②段进朋,李晓光.论我国小农生产方式与市场经济的矛盾及其解决途径[J].农业经济,2006(9),第51-53页.
    ③尹婵娟,张洋.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存款外流问题研究[J].经济论坛,2010(4),第14-19页.
    ④祝慈寿.工业经济学(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0年版,第216页.
    ⑤陶武先.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与着力点[J].中国农村经济,2004(3),第4-12、33页.
    ①陈春生.中国农户的演化逻辑与分类[J].农业经济问题,2007(11),79-84、112页.
    ①黄金芳,孙杰.现代企业组织激励理论新进展研究[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年版,第47-49页.
    ①王钊.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79-80页.
    ①瞿长福.种植大户在快速成长[J].农村.农业.农民(A版),2013(1),第34页.
    ②瞿长福.种植大户在快速成长[J].农村.农业.农民(A版),2013(1),第35页.
    ①黄桂弟.发展家庭农场建设现代农业——来自松江家庭农场的思考和启示[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0(8),第44页.
    ②新华网.中央一号文件首提发展“家庭农场”[EB/OL].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3-02/14/c_114676080.htm,2013-02-14.
    ③袁飞.专访国家发改委农村经济司司长高俊才:家庭农场将成为我国农业经营主体形式[N].第一财经日报,2013-03-29(第A03版).
    ①李慎宁.松江模式的探索[J].中国农村科技,2013(3),第31页.
    ②京华时报.统一经营要发展农户联合[EB/OL].http://money.163.com/13/0201/02/8MJHOMNV00253B0H.html,2013-02-01.
    ①刘明学,鞠清明.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松原粮食集团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模式[N].吉林日报,2012-09-21(第1版).
    ①秦富.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J].中国国情国力,2013(3),第13页.
    ②汪洋,邹双文.龙头企业将工业理念融入农业生产经营[J].农村工作通讯,2012(19),第13-15页.
    ①Davis, Lance E. And North, Douglass C. Institution Change and Amerian Economic Growth[M].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1,pp.6.
    ②道格拉斯·G·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③道格拉斯·G·诺思.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274页.
    ①徐更生.美国农业政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8页.
    ②徐更生.美国农业政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66页.
    ①樊亢等.美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兼论农业合作社[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4年版,第15页.
    ②綦好东等.世界农业经济概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91页.
    ③樊亢等.美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兼论农业合作社[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4年版,第157页.
    ④樊亢等.美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兼论农业合作社[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4年版,第207-208页.
    ⑤丁力.培育有竞争力的农业产业体系——关于美国农业的观察与思考[J].湖南经济,2001(10),第5页.
    ⑥樊亢等.美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兼论农业合作社[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4年版,第44页.
    ①刘志扬.美国农业新经济[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3年版,第186页.
    ②綦好东等.世界农业经济概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95页.
    ①郭振宗.中国农业企业化:理论与政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版,第232页.
    ①刘志扬.美国农业新经济[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3年版,第119、122页.
    ②关谷俊作.日本的农地制度[M].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4页.
    ③关谷俊作.日本的农地制度[M].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4页.
    ④关谷俊作.日本的农地制度[M].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4页.
    ①郭振宗.中国农业企业化:理论与政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版,第239页.
    ②杜吟堂.合作社:农业中的现代企业制度[M].南昌:江西出版社,2002年版,第229页.
    ③罔部守等.日本农业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29页、33页.焦必方.战后日本农村经济发展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1页.
    ①罔部守等.日本农业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130页.
    ①刘光辉.日本农协及其对中国农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启示[J].日本问题研究,2008(4),第37页.
    ①吴淑娟,龚祖文.中国高等农业教育层次结构和布局的初步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1(2),第75-76页.
    ②田娟,刘福军.我国农业教育布局结构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6),第94页.
    ①杨志勇,倪军.美国和日本农业技术进步路线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2(1),第12页.原文数据单位是公顷,本文换算为亩。
    ②杨志勇,倪军.美国和日本农业技术进步路线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2(1),第13页.原文数据单位是公顷,本文换算为亩。
    ③杨志勇,倪军.美国和日本农业技术进步路线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2(1),第14页.原文数据单位是公顷,本文换算为亩。
    ④黄平.美国的力量变化:10年来的一些轨迹(上)[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2(4),第51页.
    ①黄应来.中国人均GDP仅为日本十分之一[EB/OL].http://www.chinanews.com/cj/2011/12-28/3564035.shtm,2011-12-28.
    ②张准.中美“逆城市化”现象之比较[J].生产力研究,2012(1),第8页.
    ③郭振宗.中国农业企业化:理论与政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版,第253页.
    ④陶爱祥.中美农业发展水平对比研究[J].世界农业,2012(8),第26-27页.
    ⑤经济生活网.2010年版美国GDP[EB/OL].http://www.economicdaily.com.cn/a/201210/10691.html,2012-10-16.
    ⑥黄应来.中国人均GDP仅为日本十分之一[EB/OL].http://www.chinanews.com/cj/2011/12-28/3564035.shtm,2011-12-28.
    ⑦杨春志,丁成日.日本快速城市化时期都市发展战略评价[J].城市问题,2012(10),第87页.
    ⑧郭振宗.中国农业企业化:理论与政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版,第254页.
    ⑨李良勇.日本农业人口二十年缩减近半[EB/OL].http://news.xinmin.cn/rollnews/2010/09/08/6713830.html,2010-09-08.
    ⑩张准.中美“逆城市化”现象之比较[J].生产力研究,2012(1),第8页.
    11陶爱祥.中美农业发展水平对比研究[J].世界农业,2012(8),第26-27页.
    ①郭星速.农业经营组织变革的新思路[J].上海经济研究,1991(1),第42-46页.
    ①郭振宗.农业企业化实践及其评价分析——以广西省玉林市为例[J].山东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第53页.
    ②李达球.新农村建设需要大力发展农业企业化[J].山西农业.2008(4),第7页.
    ③王勇.探索现代农业模式的“玉林样本”[N].中国经济时报,2012-06-26(第4版).
    ④梁桂香.玉林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迎来发展“加速度”[EB/OL].http://www.gx.xinhuanet.com/dtzx/yls/2013-02/26/c_114800768.htm,2013-02-26.
    ①王勇.探索现代农业模式的“玉林样本”[N].中国经济时报,2012-06-26(第4版).
    ②覃鸿轰,梁双逢.海峡两岸(广西玉林)农业合作试验区“台味”浓浓硕果累累[EB/OL].http://www.moa.gov.cn/fwllm/qgxxlb/gx/201112/t20111216_2437374.htm,2011-12-16.
    ③陈虹云,张红云.玉林市特色畜产品加工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广西畜牧兽医,2012(1),第11页.
    ①玉林电视台.玉林加快推进农村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EB/OL].http://www.yltvb.com/vod/TitleNewsShow.asp?PointProgram_ID=13234&TitleProgram_ID=18835,2010-11-05.
    ②林电视台.玉林加快推进农村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EB/OL].http://www.yltvb.com/vod/TitleNewsShow.asp?PointProgram_ID=13234&TitleProgram_ID=18835,2010-11-05.
    ③蒋金泰,宋微微.广西玉林市获得中央农机补贴资金2300多万[EB/OL].http://www.amic.agri.gov.cn/nxtwebfreamwork/html/0/66758.htm,2009-03-06.
    ①梁毅,莫政融.玉林:科技特派员成农村经济发展“助推器”[EB/OL].http://www.gxnews.com.cn/staticpages/20120713/newgx4fff94c3-5649173.shtml,2012-07-13.
    ②孔林.农行玉林分行助农业产业化企业步入发展“快车道”[EB/OL].http://www.gx.xinhuanet.com/dtzx/yls/2012-12/28/c_114191966.htm,2012-12-28.
    ③中华工商时报.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启动[EB/OL].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60512/0221686307.shtml,2006-05-12.
    ④余坤莲.促进海峡两岸(广西玉林)农业合作实验区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J].企业导报,2011(14),第174页.
    ⑤禤繁,晏燕.玉林市农业迈向标准化科技化[EB/OL].http://www.gx.xinhuanet.com/dtzx/yls/2012-12/25/c_114148355.htm,2012-12-25.
    ⑥王勇.探索现代农业模式的“玉林样本”[N].中国经济时报,2012-06-26(第4版).
    ①郑盛丰,张骁鸾.抓住了农业发展的根本和关键——记广西玉林市发展农业企业的探索与经验[EB/OL].http://unn.people.com.cn/GB/channel3234/3235/200301/28/241686.html,2003-01-28.
    ②广西日报.玉林农民专业合作社超2000家[EB/OL].http://www.gx.xinhuanet.com/dtzx/yls/2013-01/14/c_114352205.htm,2013-01-14.
    ①本刊编辑部综述.推进“法人农户经济”义乌农业企业化初见成效[J].领导决策信息,2005(16),第25页.
    ②龚跃江,陶亚萍.义乌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机制创新初探[J].中国农民合作社,2010(5),第49页.
    ③义乌市农业局.义乌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义乌市农业龙头企业的通知[EB/OL].http://nyj.yiwu.gov.cn/zcfg/nyb/201104/t20110425_310775.html,2011-04-21.
    ①余国平.生态型养殖小区模式探索——以义乌市畜牧生态养殖特色小区规划为例[J].规划师,2005(8),第71页.
    ①徐丹华.义乌市大力推进农机化示范区建设[N].中国农机化导报,2011-07-25,第11版.
    ①此例参考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2012年度重点课题《发达地区(北京)农村合作社发展思路研究》.
    ①此例参考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2012年度重点课题《发达地区(北京)农村合作社发展思路研究》.
    ①杜奋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及其政府角色担当[J].改革,2012(9),第79页.
    ②张凤云.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逾73万进一步发展需解决八个制约因素[N].农民日报,2013-05-25(第2版).
    ③刘涛.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调查与建议[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第32页.
    ①此例参考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产业经济处撰稿《转变发展方式强化扶持服务推进农民合作社又好又快发展》.
    ①冯华.全国农业龙头企业近11万家年销售额破5.7万亿[EB/OL].http://finance.people.com.cn/GB/70846/17263141.html,2012-03-01.
    ②新浪农业.工商总局: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68.9万家[EB/OL].http://finance.sina.com.cn/nongye/nyhgjj/20130110/141614247100.shtml,2013-01-10.
    ③肖立.国外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经验对江苏的启示[J].农业经济,2009(2),第75-77页.
    ④百度知道.关于中国东部、西部、中部地区划分的标准[EB/OL].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91618531.html,2011-07-13.
    ①中国银监会.中国银行业农村金融服务分布图集[EB/OL].http://bankmap.cbrc.gov.cn/bank/index_pro.jsp,2012-12-13.
    ②中国银监会.中国银行业农村金融服务分布图集[EB/OL].http://bankmap.cbrc.gov.cn/bank/index_pro.jsp,2012-12-13.
    ③周英峰.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N].农民日报,2012-09-17(第1版).
    ①刘远.农业科技:对农业农村经济贡献率50%[EB/OL].http://www.farmer.com.cn/news/jjsn/200908/t20090819_478838.htm,2009-08-19.
    ②蒋建科.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提高到53%[EB/OL].http://finance.people.com.cn/GB/17728701.html,2012-04-24.
    ③余靖静,王政.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四成左右[EB/OL].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1-11/08/c_111153743.htm,2011-11-08.
    ④袁学国,郑纪业,李敬锁.中国农业科技投入分析[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2(3),第13页.
    ⑤国家统计局.2009第二次全国R&D资源清查资料汇编(综合卷)[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版.
    ⑥袁学国,郑纪业,李敬锁.中国农业科技投入分析[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2(3),第12页.
    ①高文.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N].农民日报,2011-10-21(第2版).
    ②韩海斌,杨景艳.农业科研单位科技人才流失问题及对策研究[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第62页.
    ③李大胜,杜金沛.我国农业科研人才的基本现状与高等农业院校发展的趋势性方向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0(4),第4页.
    ④郑风田.破解农业科研生产“两张皮”问题[J].农经,2012(4),第11页.
    ①赵永新.科技部副部长谈农业科研与生产尴尬脱节[EB/OL].http://finance.sina.com.cn/nongye/nyhgjj/20120412/092311806025.shtml,2012-04-12.
    ②这些农业企业化的事迹详见:http://31.toocle.com/search.cgi?f=search&terms=%C5%A9%C3%F1%C6%F3%D2%B5%BC%D2,2013-03-06.
    ①何枭吟,孙静.新农村建设中农业企业化的培育[J].经济与管理,2008(8),第72页.
    ②R·H·科斯.社会成本问题[A].R·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3-58页.
    ①侯方玉.古典经济学家关于要素流动理论的分析及启示[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8(2),第9-13页.
    ②土地不具有空间上的流动性,但土地的买卖、租赁及转让是一种土地流转方式,这是一种特殊的要素流动。
    ①姚洋(2000)认为“拉平效应”是土地自由流转可能产生的效应,它是指土地的自由流转促使土地边际产出较小的农户将土地租让给土地边际产出较高的农户,在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作用下,两者的边际产出趋于相等。
    ①高扬.农村土地流转的国际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2(1),第47-48页.
    ②新华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EB/OL].http://news.xinhuanet.com/2013-01/31/c_124307774.htm,2013-01-31.
    ③人民网.我国土地流转面积约2.7亿亩[EB/OL].http://www.gdcct.gov.cn/politics/headline/201303/t20130305_757342.html#text,2013-03-15.
    ④刘卫柏.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土地流转模式创新及政策建议[J].经济纵横,2012(3),第92-96页.
    ①丛丹阳,李友华.论技术创新理论对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模式选择的指导意义[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3),第23-24页.
    ②高启杰.中国农业技术创新模式及其相关制度研究[J].中国农村观察,2004(2),第53-60页.
    ①张伟.现代农村金融理论及我国农村金融制度模式的演进探索[J].现代财经,2010(10),第18-20页.
    ②郭兴平.在实践中创新发展农村金融理论[J].中国金融,2012(14),第70-71页.
    ①朱学新.降低农产品交易费用的制度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2005(12),第30-33页.
    ①农村经纪人是指农村或农产品交易活动中,以收取佣金为目的,促成他人交易而从事经纪业务的自然人、
    ①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80-81页.
    ②汤洪波.企业家理论的演进[J].经济评论,2006(3),第37页.
    ①刘波,孙林岩.企业家理论分析和借鉴[J].科技与管理,2000(1),第11-12页.
    ②和平.带玉米参会的意外收获[EB/OL].http://finance.china.com.cn/roll/20130316/1333637.shtml,2013-03-16.
    ③李达球.再论农业企业化[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版,第288页.
    ①师巧梅.企农利益联结:如何由松散迈向紧密[N].新疆日报(汉),2009-03-26,第10版.
    ②师巧梅.企农利益联结:如何由松散迈向紧密[N].新疆日报(汉),2009-03-26,第10版.
    ①师巧梅.企农利益联结:如何由松散迈向紧密[N].新疆日报(汉),2009-03-26,第10版.
    [1]秦兴洪.新中国60年农村发展之路[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222页.
    [2]刘嘉谷.农业经济学[M].成都市: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版,第30页.
    [3]卢良恕.中国农业发展理论与实践[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45页.
    [4]李云才,刘卫平,陈许华著.中国农村现代化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55页.
    [5]蒋和平,辛岭.建设中国现代农业的思路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版,第10-11页.
    [6]郭振宗.中国农业企业化:理论与政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版,第122页.
    [7]李达球.再论农业企业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版,第48-49、55-57页.
    [8]张立君.论企业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7页.
    [9]诺思著,刘守英译.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版.
    [10]〔美〕西奥多·W·舒尔茨著.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11]陈华.生产要素演进与创新型国家的经济制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2-24页.
    [12]〔美〕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和研究的作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13]〔法〕魁奈.魁奈经济论文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14]〔德〕约翰·冯·杜能.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9-212页.
    [15]〔德〕艾瑞葆.农业经营学概论[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年版.
    [16]〔德〕布林克曼.农业经营经济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4年版.
    [17]〔美〕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和研究的作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18]道格拉斯·C·诺思著,陈郁,罗华平等译.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9]徐祥临.农业经济管理概论[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20]冯更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研究[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1页.
    [21]胡剑锋.中国农业产业组织发展演变的制度分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22]温铁军.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研究——“三农”问题的世纪反思[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23]杨小凯.经济学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31页.
    [24]苏武俊.国有企业交易成本研究[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7-18页.
    [25]选拔录用考试命题研究组.选拔录用考试指导用书(上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年版,第95页.
    [26]王宝琦,马福祥.农业商品经济管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89年版,第65页.
    [27]雷海章.现代农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版,第51页.
    [28]曲福田.中国土地非农化的可持续治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2页.
    [29]樊纲,王小鲁,朱恒鹏著.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2011年报告[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30]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著.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11~2012)[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31]H.钱纳里,S.鲁宾逊, M.赛尔奎因著.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32]〔美〕西蒙·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33]郭熙保.经济发展理论与政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34]长子中.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历程及基本经验[J].北方经济,2012(1),第20-23页.
    [35]胡鞍钢,吴群刚.农业企业化:中国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J].农业经济问题,2001(1),第9-21页.
    [36]洪名勇.路径依赖与农地产权制度创新[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1999(2),第24-27页.
    [37]蒋永穆,安雅娜.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及其创新[J].经济学家,2003(3),第54-59页.
    [38]徐斌,李燕芳.生产要素理论的主要学派与最新发展[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第20-24页.
    [39]于刃刚.西方经济学生产要素理论述评[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2(5),第1-8页.
    [40]曹彩云.西方新制度经济学述评[J].兰州商学院学报,1998(1),第90-92页.
    [41]张健.制度与经济发展和增长理论综述[J].经济问题探索,2002(10),第5-9页.
    [42]唐思航,韩晓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J].北京社会科学,2010(2),第76-81页.
    [43]王学增.正确认识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内涵[J].职业时空,2008(3),第56-57页.
    [44]李学兰,汪上.农业组织化的实现形式:家庭农场[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0(4),第91-94页.
    [45]梅建明.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与农业劳动力转移[J].农村经济,2003(5),第59-62页.
    [46]房彬.改造传统农业的对策研究:基于生产要素视角的分析[J].兰州学刊,2008(12),第64-66页.
    [47]李海峰,韦鸿.农地制度、企业家才能与现代农业发展[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4),第54-63页.
    [48]张义祯.我国农业生产组织变迁的制度经济学分析[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2(4),第44-46页.
    [49]张正河.论农业生产要素的组合[J].河南财经学院学报,1992(2),第70-76页.
    [50]朱启臻,李洁.农村劳动力流失与新农村建设[J].调研世界,2007(10),第22-40页.
    [51]庄荣盛.日本农业现代化经营对我国的启示[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8(12),第101页.
    [52]刘光辉.日本农协及其对中国农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启示[J].日本问题研究,2008(4),第36-38页.
    [53]苏晓文.玉林市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做法[J].广西农村经济.1997(4),第28-29页.
    [54]张宏,张雨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异地转移问题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5),第3128页.
    [55]梁兴英.农业科研人才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2(2),第19-22页.
    [56]翁乾麟.农业企业家与传统农业的改造[J].学术论坛,2005(5),第68-71页.
    [57]许庆,尹荣梁,章辉.规模经济、规模报酬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基于我国粮食生产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11(3),第58-71页.
    [58]朱希刚,钱伟曾.农户种植业规模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1989(7),第26-31页.
    [59]向国成,韩绍凤.专业化经济与规模经济的比较分析[J].当代财经,2003(7),第6页.
    [60]向国成,韩绍凤.农户兼业化:基于分工视角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5(8),第4-9页.
    [61]郝海光,李秀彬,辛良杰,田玉军.农户兼业行为及其原因探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0(3),第15页.
    [62]李苏.论农户兼业化向专业化的过渡[J].社会科学家,2000(6),第60-63页.
    [63]李丽群,胡明文.农户兼业经营行为阻碍农业现代化进程[J].乡镇经济,2004(4),第8-9、28页.
    [64]黄延廷.农户兼业化对农地规模经营的制约机理分析[J].农村经济,2012(1),第49-51页.
    [65]周晔馨,伍琴.中国转型期的农户兼业问题研究综述[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第22-29页.
    [66]姚洋.中国农村土地制度:一个分析框架[J].中国社会科学,2000(2),第54-65页.
    [67]张红宇.中国农村土地调整与使用权流转:几点评论[J].管理世界,2002(5),第76-87页.
    [68]刘莉君.农村土地流转的国内外研究综述[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第95-99页.
    [69]肖潇,刘祚祥.关于新型农地改革中土地流转、确权赋能的探讨[J].南方农村,2012(1),第52-54、62页.
    [70]程国强.加快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J].农产品市场周刊,2012(1),第17-18页.
    [71]张功杭.论农业产业化联结机制的创新[J].理论建设,2004(5),第47-50页.
    [72]李宏明.构建适宜的组织联结机制促进农户分户经营与产业化要求相衔接[J].中国农村经济,1999(2),第30-35页.
    [73]姚作为,王国庆.制度供给理论述评——经典理论演变与国内研究进展[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1),第3-8页.
    [74]李燕凌,汤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其战略对策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6),第641-645页.
    [75]陈司谨,冉光和.传统农业改造的商品率绩效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2(7),第19-25页.
    [76]王学萍,华伟,侯光明.中国农业企业化动因分析[J].理论建设,2004(3),第43-47页.
    [77]曾培炎.伟大的历程辉煌的成就宝贵的经验——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20周年之际[J].求是,2012(11),第10-14页.
    [78]顾钰民.对经济体制改革核心问题的深化认识[J].经济纵横,2013(2),第51-55页.
    [79]董晓宇,郝灵艳.中国市场化进程的定量研究:改革开放30年市场化指数的测度[J].当代经济管理,2010(6),第8-13页.
    [80]樊纲,王小鲁,马光荣.中国市场化进程对经济增长的贡献[J].经济研究,2011(9),第4-16页.
    [81]范桂汕.经济增长阶段理论的演化[J].商业研究,2008(4),第26-29页.
    [82]郭克莎.中国工业化的进程、问题与出路[J].中国社会科学,2000(3),第60-71页.
    [83]陈海红.我国劳动力农村非农产业转移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第65-68页.
    [84]梁炜,任保平.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评价及现阶段的特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4),第3-18、44页.
    [85]冯飞,王晓明,王金照.对我国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判断[J].中国发展观察,2012(8),第24-26页.
    [86]陈佳贵,黄群慧,钟宏武.中国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综合评价和特征分析[J].经济研究,2006(6),第4-15页.
    [87]何平均.日本工业化、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的互动发展与启示[J].农业经济,2012(6),第9-11页.
    [88]吕政.郭克莎,张其仔.论我国传统工业化道路的经验与教训[J].中国工业经济,2003(1),第48-55页.
    [89]陈志峰,刘荣章,郑百龙,曾玉荣.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发展的内在机制和相互关系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2),第155-160页.
    [90]王珏.推进农村市场化改革和制度创新——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举[J].农业经济问题,2004(7),第4-7页.
    [91]秦鑫.市场化农业的生产要素流动分析[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09(1),第13-16页.
    [92]张义祯.我国农业生产组织变迁的制度经济学分析[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2(4),第44-46页.
    [93]姬超,杜英.新古典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的组织变迁理论[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011(2),第133-136页.
    [94]高帆.如何推进我国农业经营的组织化进程?[J].学习与探索,2010(5),第186-189页.
    [95]詹晶.从交易成本的角度论我国农业企业化经营的必要性[J].农村经济,2004(8),第34-36页.
    [96]孔晴,陈亮.农资价格上涨弱化了农资补贴效应[J].中国统计,2011(9),第26-27页.
    [97]黄宗智.小农户与大商业资本的不平等交易:中国现代农业的特色[J].开放时代,2012(3),第88-99页.
    [98]陈楠,郝庆升.国外农业组织化模式比较分析及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2(8),第57-61页.
    [99]郝庆升,陈楠,李锐.农民生产经营组织化的动力机制初探[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10(1),第12-15页.
    [100]张云华,郭铖.农业经营体制创新的江苏个案:土地股份合作与生产专业承包[J].改革,2013(2),第151-158页.
    [101]何劲,熊学萍.推进农业企业化经营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2002(9),,第7-9页.
    [102]段进朋,李晓光.论我国小农生产方式与市场经济的矛盾及其解决途径[J].农业经济,2006(9),第51-53页.
    [102]吴敬琏.小农户如何适应大市场[J].中国改革(农村版),2004(2),第43-45页.
    [103]张晓宁,惠宁.新中国60年农业组织形式变迁研究[J].经济纵横,2010(3),第78-81页.
    [104]杨国玉,武小惠.农业大户经营方式:中国农业第二个飞跃新路径[J].福建行政学院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3),第12-16页.
    [105]孔祥智,高强.家庭农场迎来春天[J].中国农村科技,2013(3),第27-29页.
    [106]楼栋,孔祥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多维发展形势和现实观照[J].改革,2013(2),第65-77页.
    [107]马彦丽,林坚.集体行动的逻辑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J].经济学家,2006(2),第40-45页.
    [108]张云华.我国农地流转的情况与对策[J].中国国情国力,2012(7),第4-7页.
    [109]刘明,周洪梅.关于上海发展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的初步探讨[J].上海农村经济,2012(8),第8-10页.
    [110]孔有利,刘华周.农村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产权分析——以江苏省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合作化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2010(23),第420-426页.
    [111]刘爽,郭淑缓,李志伟.农村社区合作制研究[J].农业经济,2012(2),第39-41页.
    [112]张云华,郭铖.农业经营体制创新的江苏个案:土地股份合作与生产专业承包[J].改革,2013(2),第151-158页.
    [113]季建业.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创新举措——对江苏省扬州市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的调查与思考[J].法学家,2008(3),第119-129页.
    [114]杜静.江苏农地股份合作社发展模式简析[J].江苏农村经济,2011(4),第45-46页.
    [115]杜奋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及其政府角色担当[J].改革,2012(9),第77-83页.
    [116]牛刚.农业企业经营要素配置论[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
    [117]吴练达.制度、行为与经济发展——中西制度差异根源与西方世界兴起[D].辽宁:东北财经大学,2010.
    [118]郑文.效率、平衡与经济体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与实现途径的理论分析[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1995年版第24-25页.
    [119]黄新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制度分析[D].厦门:厦门大学,2002年,第21页.
    [120]周建群.新农村建设中的乡镇企业发展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第43页
    [121]徐文.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9年,第10-11页、第43-48页.
    [122]金赛美.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构建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6年,第120-126页.
    [123]毛隽.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基于制度变迁视角[D].上海:复旦大学,2011年,第149-169页.
    [124]颜玉怀.当代中国农民利益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第19-22页.
    [125]邵腾伟.基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农户联合与合作经营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0年,第14、27页.
    [126]彭巨水.当今农村急需农业企业化[N].中国改革报,2009-03-24,第3版.
    [127]袁锋,马继前.变“公司+农户”为“公司+合作社+农户”专家建议政府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N].海南日报,2007-03-23(第4版).
    [128]新华社.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EB/OL].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6938568.htm,2007-10-24.
    [129]新华社.十八大报告(全文)[EB/OL].http://www.xj.xinhuanet.com/2012-11/19/c_113722546_4.htm,2012-11-19.
    [130]新华社.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EB/OL].http://house.china.com.cn/hot/view/338396.htm,2011-03-10.
    [131]十一五国家重点项目《科学发展观丛书》课题组、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中国农村改革历程的回顾与前瞻[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GB/41038/10301817.html,2009-11-02.
    [132] Romer,P.(1986),“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 Run Growth”,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94(October),pp.1002~1037.
    [133] Lucas, Jr.R.E.(1988),“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Development”,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22,pp.3~42.
    [134] Arrow,K.J.(1962),“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Learningby Doing”,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9,pp.155~173.
    [135]Syrquin, M.and H. B.Chenery Decades of Industrialization[J].The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1989(3):81-14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