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天空下的妖娆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以新感觉派小说为代表的“躯体修辞”书写中,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的小说创作最为突出,他们整合并重建了关于女性躯体的象喻系统,以女性身体的他者叙事的方式,构造出特色独具的消费时代下两性生存空间。事实上,在文化与权力的合谋下,男性作家仍然实施了传统的叙事策略,对女性身体进行煞费苦心的遮蔽和消隐,将动物化的原始欲望灌注进女性躯体的每个毛孔。以男性欲望的不在场,造成男女性别对抗的失衡,男性以表面上纯粹的客体他者来完成对主动型女性的不合理指控,摩登女性也就陷入这样的叙事圈套,由此,男性作家们的最终所指,依旧是对自身性别文化霸权和话语权力的捍卫。
     绪论部分综述关于新感觉派小说的研究现状,提出本文的创新点。在众多的海派文学、新感觉派小说的研究著述和学术论文中,多偏重于对都市文化的阐释、对城市生存空间的关注、对男女性游戏的现代性解读、对现代性形式技巧的尝试等等,但笔者认为,其文化批评的空间还需广泛的开拓与深入,新感觉派可以有更多新的角度重新进入文化批评的视野。本文结合“躯体修辞学”这一概念,期冀为新感觉派小说的研究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用文化批评来关注在上海这片摩登天空下绽放的“妖娆”女体。
     第一章首先对“躯体修辞”的文化渊源进行追溯,对“躯体修辞学”这一概念进行界定。从古典修辞理论中发现男性作家的修辞传统,结合西方“恶之花”的女体意象,与日本新感觉派对海派文学的影响等,阐释30年代海派作家“躯体修辞”的理论来源与现实依据。
     第二章关注消费主义文化下的“女性躯体”。首先论述的是伴随着消费时代的来临,新一代“摩登女郎”粉墨登上大上海的舞台,而这种女性角色的强力出现动摇了男性中心的城市格局,于是在“女性嫌恶症”的症候群下,男性作家们开始利用女性躯体再造对摩登女郎的想象。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影像化想象、物品化想象、动物化想象、妖魔化想象。
     第三章重点论述这种躯体修辞策略的最终指向。在“看”与“被看”的两性性别对峙中,男性获得了充分审视女性躯体的主动权,甚至是想象中的操控权,以男性主体者的思维与切身的体验,缓解了性别失衡带来的紧张与焦虑。在男性躯体修辞策略的隐形书写背后,深刻烙印着文化与权力合谋的价值共识。男性作家对女性的叙述已经形成一个“重新综合女性价值的场所”,而女性躯体,仅仅作为被扭曲、被异化的所在,供消费时代以娱乐与把玩。作为对这种权力的反拨,只有真实关注女性真实的躯体,和说出女性自己的语言,才可以冲破这符号化的异己存在。
     结语部分综合揭示,在传统修辞象喻的基础上,根据现代都市文明的发展特征,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在对女性躯体的想象中,植入了新的消费时代因子,不管是电影化叙事方式的运用,还是拟物修辞与妖魔化人物为策略的叙述手段,都在现代性叙事中构建起男性的“修辞”想象区间。男性以自身的体验完成了对女性躯体的编码男性躯体修辞学的文本意义与价值取向,并由此关注到“失声”的女性群体,作为空洞的躯体存在的文化命运。
Liu Naou,Mu Shiying,Shi Zhecun are the most prominent authors of new sensibility novel "Body Rhetoric" in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They reconstructed the metaphor system,and by narrative in angle of view of female body, they constructed a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living space for men and women under special consumer era.In fact,because the culture collusion with powers,the male writers still practice the traditional narrative strategies to avoid elaborate on the female body,and perfuse original desire into every pore of the female body.Absence of male desire results in the imbalance of gender between men and women against the men to the surface of the object purely on him to finish those type of women to take the initiative to unreasonable allegations,modern women will fall into this trap of the narrative,and the final purpose of male authors is to defend their hegemony of culture and literature.
     In preface,the innovative point of this article is from overview of research actuality of new sensibility novel.Most Shanghai Literature at 1930's era and new sensibility are absorbed in city culture,modern body metaphor and so on,but I believe that the cultural criticism need to be opened up to a more wide range and depth,and new sensibility novel will make cultural criticism has more angle.In this paper,The concept of "body rhetoric" is trying to provide new research angle for new sensibility novel to cultural criticism of enchanting under modern sky.
     The first chapter trace the history of "body rhetoric" to define the concept.From rhetorical theory of classical authors found traditional rhetoric used by male authors, combined with the female body image of "Flowers of Evil" in west and impact from Japan's new sense novel,to find theoretical basis and actual source for "body rhetoric" of Shanghai writer's in 1903's era.
     ChapterⅡis concerned about the consumer culture of the "female body." First of all,together with consumption era,modern girl appeared in Shanghai.Such a strong female role appears shaken the male-centered pattern of the city,so as the "disgust of female disease" syndrome,the male writers were beginning to reconstruct the image of modern female body.Performance for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the image of imagination,of imagination goods,animals and imagination,imagine demonized
     ChapterⅢfocuses on the eventually point of body rhetorical strategies.In the confrontation between "see" and "be seen",men get the initiative of criticism to the female body,even initiative of imagine.Use men's thinking and personal experience to alleviate the tension and anxiety from the gender imbalance.There is a deep collusion of culture and value behind male author's rhetorical strategy for female body.Male writer's "body rhetoric" against female body has been described in a "re-establishment of the General Value of women",while the female body just been twisted for consumer entertainment and play.As a backwash of such power,only real concern about the real female body,and give women their own language so they can break through this existence of dissidents.
     General part revealed that,in accordanc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urban civilization characteristics,Liu Naou,Mu Shiying,Shi Zhecun implantat the new consumer time factor into imagination of female body,whether the narrative or demonized figures way of narrative,both build a "rhetoric" Imagine space for men authors.Men use their own experience to achieve the Rhetoric and value orientation, and thus expressed concern over the "voice" of women groups,exist as a hollow body of the cultural destiny.
引文
[1]单世联:《想象的自由与限制》[J],《读书》2006年01期
    [2][24][32][35][36][37][38][42][49][54][62]李今:《海派小说与现代都市文化》[M],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4页、第107页、第154页、第155页、第152-153页、第150页、第109页、第10页、第172页、第21页
    [3]王文英主编:《上海现代文学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页
    [4]亚里士多德:《修辞学》[A],《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九卷,苗力田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38页
    [5]陈传才:《文学理论新编》[M](修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页
    [6]李建军:《小说修辞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12页
    [7][美]大卫·宁等著:《当代西方修辞学:批评模式与方法》[M],常昌富 顾宝桐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
    [8][53]南帆:《躯体修辞学:肖像与性》[J],《文艺争鸣》1996年第4期
    [9][美]卡露尔·斯皮查克,凯瑟琳·卡特:《传播研究中的妇女:一种初步分类法》[M]王顺珠译
    [10]杨艳梅:《漫议宋人词笔下的柳意象》[J],松辽学刊(人文社科版),2001年第2期
    [11]向荣:《戳破镜像:女性文学的身体写作及其文化想像》[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总24卷,第三期,2003年3月
    [12]许道明:《海派文学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7页
    [13]许秦蓁:《文学史的一张缺页--新感觉派是台湾人的上海“制造”》[A],载《刘呐鸥全集·影像集》,台南县文化局编印,2001年,第16页
    [14]施蛰存:《最后一个老朋友--冯雪峰》[A],《新文学史料》1985年第2期
    [15][德]沃尔夫刚·韦尔施:《重构美学》[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第125页
    [16]刘呐鸥:《刘呐鸥小说全编》[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第122 页
    [17]鲁迅:《<十二个>后记》[A]见《鲁迅全集》第七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99页
    [18][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165页
    [19]罗钢 王中忱主编:《消费文化读本》[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页。
    [20]罗苏文:《女性与近代中国社会》[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17-325页。
    [21]刘呐鸥:《风景》[A],选自《都市风景线》,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第22页
    [22][31][美]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M],毛尖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第205页、第97页
    [23][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版
    [25]张新颖:《20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38页
    [26]彭小妍:《浪荡天涯:刘呐鸥1927年日记》[J],载1998年3月台北《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12期
    [27]包亚明、王宏图、朱生坚等:《上海酒吧--空间、消费与想像》[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21-122页
    [28]选自《马克思主义百科词典》[M]上卷,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89页
    [29]李小江,朱虹,童秀玉主编:《性别与中国》[M],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50页
    [30][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98页
    [32][美]劳拉穆尔维:《视觉快感与叙事性电影》[A],《电影与新方法》,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203页
    [33]施蛰存:《文艺风景·编辑室偶记》[J],载《文艺风景》1934年6月1日,第1卷,第1期
    [34][56]吴福辉:《都市漩流中的海派小说》[M],湖南教育出版1995年8月第1版,第75页、第29页
    [39][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19页
    [40]丁亚平:《艺术文化学》[M],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版,第429页
    [41]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第15页
    [43]陈晓兰:《大街和女人--中国现代派小说中的都市女人》[J],《妇女研究论丛》,2003年9月第5期总第54期
    [44][英]劳拉·莫尔维:《视觉快感与叙事性电影》[J],《影视文化》1989年第1期
    [45]陈惠芬:《神话的窥破》[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第240页
    [46][法]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M],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9页
    [47]张英进:《都市的线条:二三十年代中国现代作家笔下的上海》[J],冯洁音译,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从刊》1997年第3期
    [48]艾华:《大众传媒中的妇女与性》[A],李小平等主编《平等与发展》,“性别与中国”第2辑,三联书店出版,第109-110页
    [50][法]米歇尔·福柯:《尼采、谱系学、历史》[A],王简译,《福柯集》,杜小真编选,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第二版,第153页
    [51][美]阿里夫·德里克:《世界体系分析和全球资本主义》[M]
    [52]曹京渊 王淑芹:《从女权主义批评看修辞理论的重建》[J],选自《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55]张英进:《动感摹拟凝视:都市消费与视觉文化》[J],《当代作家评论》2004年第5期
    [57][58]陈顺馨:《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4月,第65页、第170页
    [59][61][法]埃莱娜·西苏:《美杜莎的笑声》[A],《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张京媛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60]张小虹:《性别/身体与权力/欲望的新地图》[A],《联合文学》第十一卷,第四期,第80页
    [63][美]李欧梵:《现代性的追求》[M],台湾:麦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版
    1.李小江,朱虹,童秀玉主编:《性别与中国》,北京:三联书店,1994年版
    2.吴福辉:《都市漩流中的海派小说》,长沙:湖南教育出版,1995年版
    3.[美]李欧梵:《现代性的追求:李欧梵文化评论精选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
    4.、[美]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毛尖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李今:《海派小说与现代都市文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6.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姚玳玫:《想像女性:海派小说1892-1949的叙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8.陈晓兰:《女性主义批评与文学阐释》,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9.南帆:《文学的维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10.李永东《租界文化与30年代文学》 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
    11.包亚明、王宏图、朱生坚等:《上海酒吧--空间、消费与想像》,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2.戴锦华主编:《书写文化英雄--世纪之交的文化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3.陈惠芬:《神话的窥破》,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
    14.许道明:《海派文学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5.[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上海: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16.[法]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
    17.[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8.[美]戴安娜·克兰:《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赵国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19.[美]W.C.布斯:《小说修辞学》,华明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年版
    20.罗钢、刘象愚:《文化研究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1.[法]埃莱娜·西苏:《美杜莎的笑声》,张京媛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22.陈传才:《文学理论新编》(修门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3.李建军:《小说修辞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4.[美]大卫·宁等著:《当代西方修辞学:批评模式与方法》,常昌富 顾宝桐 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25.南帆:《躯体修辞学:肖像与性》,《文艺争鸣》1996年第4期
    26.曹京渊 王淑芹:《从女权主义批评看修辞理论的重建》,选自《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27.张英进:《动感摹拟凝视:都市消费与视觉文化》《当代作家评论》2004年第5期
    28.劳拉·莫尔维:《视觉快感与叙事性电影》,《影视文化》1989年第1期。
    29.王岳川:《后现代语晚中的女权主义批评》,《学习与探索》1993年第1期
    30.杨艳梅:《漫议宋人词笔下的柳意象》,松辽学刊(人文社科版),2001年第2期
    31.向荣:《戳破镜像:女性文学的身体写作及其文化想像》,《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总24卷,第三期,2003年3月
    32.许秦蓁:《文学史的一张缺页--新感觉派是台湾人的上海“制造”》,载《刘呐鸥全集·影像集》,台南县文化局编印,2001年
    33.陈晓兰:《大街和女人--中国现代派小说中的都市女人》,《妇女研究论丛》,2003年9月第5期总第54期
    34.严华:硕士论文《女性主义观照下的穆时英小说创作》,汕头大学
    35.蔡莉娜:硕士论文《施蛰存小说的修辞策略》,安徽大学
    36.侯艳娜:硕士论文《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海派女作家小说创作中的女性身体叙事》,北京语言大学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