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伦理意蕴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Study of Ethical Significance of Building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in a Globalized Context
  • 作者:向玉乔
  • 英文作者:XIANG Yu-qiao;
  •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 ; 伦理共同体 ; 国际伦理精神 ; 国际道德价值
  • 中文刊名: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 机构: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
  • 出版日期:2019-05-16
  • 出版单位: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年:2019
  • 期:03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17AZD008
  • 语种:中文;
  • 页:7-18+181
  • 页数:13
  • CN:42-1020/C
  • ISSN:1001-4799
  • 分类号:D820
摘要
中国倡议构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本质上是一种伦理共同体。虽然它目前还是一个道德理想,但它从根本上反映了当代人类对世界发展的国际道德价值判断和诉求,并彰显了当代人类增进共同价值和共同利益的希望。它以强调"世界各国或人类命运与共"作为国际道德价值观念或国际伦理精神的核心,同时倡导同舟共济、同甘共苦、同心同德、同生共荣、同进同退五种国际伦理意识。自然界、经济全球化、新媒介、现代交通工具四种客观力量和当代人类日益增强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对当今世界发挥着强有力的伦理整合作用,为我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案奠定了现实合理性基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至少需要解决五个重大国际伦理问题:如何化解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之间的张力,如何以正确义利观引导国际交往,如何以国际公平正义原则促进世界团结,如何以共同发展模式创造美好世界,以及如何以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明确全球治理责任和权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为当今世界增添了一个可供选择的国际伦理价值目标或国际道德价值观念,既有助于推动世界各国形成以人类或世界为中心的道德思维方式,也有助于当代人类抵制鼓吹国际无伦理的错误思想。
        Chinese proposal of building the community of human destiny is in essence a kind of ethical community. It is not only a moral ideal but basically reflects international moral value judgment and appeal of the world development and highlights contemporary humans' hope to enhance common values and common interests. It emphasizes "Shared destinies of nations and mankind" as the core of international moral values or ethical spirit and advocates five international ethical awareness. Four objective force(nature,globalization,new media and modern transportation) and the contemporary humans' growing awareness about human destiny community are playing a powerful role in the integration of ethics of the world and they will lay the practical and rational found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human destiny community proposal. Building human destiny community at least needs to solve five major international ethical issues. The proposal will add alternative international ethical value goals or moral values,which not only helps to push the world formed by the way of thinking or the world as the center of human morality but also helps the contemporary humans to resist preaching the wrong ideas without ethics internationally.
引文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王文锦.礼记译解[M].北京:中华书局,2016.
    [3]李索.左传正宗[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
    [4]老子.道德经[M].饶尚宽,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
    [5]习近平.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列宁.列宁全集:第二十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8]韦冬,王小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道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9]芭芭拉·沃德,勒内·杜博斯.只有一个地球———对一个小小行星的关怀和维护[M].《国外公害丛书》编委会,译校.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10]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11]夸梅·安东尼·阿皮亚.认同伦理学[M].张容南,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
    [12]荀子.荀子[M].安小兰,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6.
    [1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4]巴里·康芒纳.封闭的循环——自然、人和技术[M].侯文惠,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15]安东尼·吉登斯.全球时代的民族国家——吉登斯演讲录[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
    [16]赫尔穆特·施密特.全球化与道德重建[M].柴方国,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17]汉娜·阿伦特.人的条件[M].竺乾威,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8] Steven M. Cahn.Classics of Political and Moral Philosophy[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19]阿米塔·阿查亚.美国世界秩序的终结[M].袁正清,肖莹莹,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20]马克·斯坦恩.衰亡的美国:大国如何应对末日危局[M].米拉,译.北京:金城出版社,2016.
    [21]肯尼思·J·格根.关系性存在:超越自我与共同体[M].杨莉萍,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22]董仲舒.春秋繁露[M].张世亮,钟肇鹏,周桂钿,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
    [23]墨子[M].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5.
    [2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5]玛莎·C·纳斯鲍姆.寻求有尊严的生活——正义的能力理论[M].田雷,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26]克里斯托弗·科克尔.大国冲突的逻辑:中美之间如何避免战争[M].卿松竹,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6.
    [27]约翰·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修订版)[M].王义桅,唐小松,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28]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杨东柱,尹建军,王哲,编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
    [29]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30]让-保罗·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周煦良,汤永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1)它是指一个系统突变为另一个系统的界限。参阅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53 页。
    (2)“有界存在”和“关系性存在”是美国心理学家洛根使用的两个概念,前者意指有些人认为存在者具有边界或存在者之间隔着空间的假设,后者意指世界万事万物彼此联系的事实。参阅肯尼思·J·格根《关系性存在:超越自我与共同体》,杨莉萍译,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第19、398页。
    (1)这是墨子倡导的人际交往和国际交往伦理原则,其意在强调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相互友爱、不轻易采用武力手段解决矛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