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法“判解研究”课程“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赵玉意
  • 关键词:习明纳 ; 国际法 ; 判解研究 ; 大班授课 ; 小班研讨
  • 中文刊名: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机构: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法学院;
  • 出版日期:2019-10-25
  • 出版单位: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年:2019
  • 期:30
  • 基金:2018年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一般项目,国际法“判解研究”课程“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改革探索的成果(项目编号:JGB201822)
  • 语种:中文;
  • 页:112-114
  • 页数:3
  • CN:23-1439/G4
  • ISSN:1008-2549
  • 分类号:D99-4;G642
摘要
源自德国的习明纳小班教学已然成为西方高等教育倡导的教学模式,其在激发学生创造性,促进教学与科研的统一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中国自北京大学引入以来,已有为数不少高校推崇此种教学模式,然而其覆盖课程较少涉及法学学科。国际法教育界尽管已经出现问题教学、案例教学等模式,但居于主导地位的仍然是传统授课。笔者结合所教授的国际法"判解研究"课程大班授课存在的各自为政、整体参与度不足、原创性匮乏等弊病,提出应在该门课程基本原理大班授课之后进行小班研讨的主张,指出"判解研究"应与三国法大班授课实现有效衔接。该门课程"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模式在成熟后有必要推广至其他国际法课程。
        
引文
[1]宋孝忠.习明纳:一种值得探讨的教学和研究制度[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1).
    [2]晓力.值得“拿来”的一种大学教学形式──习明纳[J].外国教育资料,1985(6).
    [3]陆一.刘敏.冷帝豪.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效果评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7(8).
    [4]李现平.席明纳小班研讨教学模式[J].继续教育,2012(1).
    [5]唐轶.美国研究型大学新生研讨课教学模式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
    [6]马莉萍.周姝.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举措及其成效评估———以斯坦福大学为例[J].教育科学,2016(3).
    [7]刘宝存.美国研究型大学一年级习明纳尔课程[J].外国教育研究,2005(3).
    [8]崔丽丽.德国习明纳教学模式及其启示[J].石油教育,2007(1).
    [9]张宝书.加拿大国防军学院课程大纲[Z].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军训和兵种部编译,2005.
    [10]孔晨旭.中加高校大小班化课堂教学比较与启示[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1).
    [11]朱红.马莉萍.熊煜.“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效果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6(1).
    [12]Alice H.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M[.NPER Publishing Company Ltd., 1976.
    [13]姚睿.优化“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6(13).
    [14]孙燕君.卢晓东.小班研讨课教学:本科精英教育的核心元素[J].中国大学教学,2012(8).
    [15]陆一.刘敏.冷帝豪.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效果评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7(8).
    [16]马莉萍.周姝.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举措及其成效评估———以斯坦福大学为例[J].教育科学,2016(3).
    [17]林培锦.Seminar在大学本科教学中的价值及应用[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
    [18]朱红.马莉萍.熊煜.“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效果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6(1).
    [19]刘献君.“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7(2).
    [20]刘海燕.孙文远.大学小班研讨课:向“以学为中心”教学范式的转型[J].中国大学教学,2017(5).
    [21]何志鹏.中国国际法教学提升的“道”与“术”[J].中国大学教学,2017(4).
    [22]肖永平.法律的教与学之革命———利用多媒体开展国际私法教学的理念、模式和方法[J].法学评论,2003(3).
    [23]宋丽弘.史秀娟.国际私法教学初探[J].教育探索,2008(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