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隐寺吴越国经幢短柱造像与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相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Images on Stone Pillars with Buddhist Texts from the Wuyue Kingdom in the Lingyin Temple,and the Usnisa Vijaya Dharani Sutra Illustrations
  • 作者:赖天兵
  • 英文作者:LAI Tianbing;School of Buddhist Doctriines, Hangzhou Buddhist Academy;
  • 关键词:灵隐寺 ; 吴越国时期 ; 经幢造像 ;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及其序文
  • 英文关键词:Lingyin Temple;;Wuyue Kingdom period;;images on stone pillars with Buddhist texts;;Usnisa Vijaya Dharani Sutra illustration
  • 中文刊名:敦煌研究
  • 英文刊名:Dunhuang Research
  • 机构:杭州佛学院教理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6-15
  • 出版单位:敦煌研究
  • 年:2019
  • 期:03
  • 语种:中文;
  • 页:72-79
  • 页数:8
  • CN:62-1007/K
  • ISSN:1000-4106
  • 分类号:K877.44
摘要
叙录灵隐寺吴越国两经幢短柱所镌造像,与经文及其他相关佛教图像的比照,确定经幢主体造像(一级短柱造像)的依据为佛陀波利译《佛顶尊胜陀罗尼经》,造像可视作最为简化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相,是该经变相的晚期形态。造像性质的揭示亦明确了经幢为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相的一种载体。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mages on the stone pillars with Buddhist texts inscribed from the Wuyue Kingdom in the Lingyin Temple. A comparison between relevant Buddhist images and the inscribed sutra confirms that the central images were created based on the Usnisa Vijaya Dharani Sutra translated by Buddhapali. This sequence of images can be considered to be the most simplified version of the Usnisa Vijaya Dharani Sutra to be depicted in illustrated form, as well as the latest appearance of this particular text and theme. The nature and date of the images demonstrates that these inscribed pillars are an important instance of the Usnisa Vijaya Dharani Sutra Illustrations and highly significant for historical research on the artistic depiction of sutras during the Song dynasty.
引文
[1]阮元.两浙金石志:卷5[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101.
    [2]杭州市园林文物局灵隐管理处.灵隐寺两石塔两经幢现状调查与测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
    [3]志静.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序[M]//大正藏:第19册.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85:349.
    [4]赖天兵.海宁安国寺唐会昌四年经幢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初探[J].文物世界,2018(1):30.
    [5]赖天兵.海宁安国寺唐咸通年经幢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相考述[J].创意设计源,2018(1):32.
    [6]佛陀波利,译.佛顶尊胜陀罗尼经[M]//大正藏:第19册.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85:349-352.
    [7]金唯诺.法海寺壁画“帝释梵天图”[J].美术研究,1959(3):74.
    [8]胡同庆.敦煌石窟艺术·莫高窟第154窟附第231窟[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4:图版139.
    [9]连云港市博物馆.连云港海清寺阿育王塔文物出土记[J].文物,1981(7):33.
    [10]赵旭.连云港海清寺阿育王塔出土石函图像考略[J].文物春秋,2016(4):67.
    [11]宿白.元代杭州的藏传密教及其有关遗迹[J].文物,1990(10):65.
    [12]王惠民.敦煌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考释[J].敦煌研究,1991(1):9.
    (1)本文描述方位所用的“左”、“右”及“前”、“后”,皆以龛中尊像自身视界而定。
    (1)壁画基本状况见黎毓馨《隋代初建、唐代改造、北宋沿用的定州静志寺地宫》,载黎毓馨主编《心放俗外——定州静志、净众佛塔地宫文物》,中国书店,2014年,第20页。感谢黎毓馨先生惠赐著作。
    (2)笔者的观察根据黎毓馨主编《心放俗外——定州静志、净众佛塔地宫文物》(中国书店,2014年)第26页地宫东壁壁画大型彩色图版(该文献未提及此榜题)。
    (1)朝阳北塔考古勘查队《辽宁朝阳北塔天宫地宫清理简报》,《文物》1992年第7期,第10页图16。文中图标称之为“帝后礼佛图”,实为“梵天帝释礼佛图”。
    (2)存例见石守谦、葛琬章主编《大汉的世纪——蒙元时代的多元文化艺术》,台北故宫博物院,2001年,第110页图版(普宁藏扉画)、第111页图版(碛砂藏扉画);熊文彬《从版画看西夏佛教对元代内地藏传佛教艺术的影响》,《中国藏学》2003年第3期,封二图版(碛砂藏、河西字大藏经扉画)。
    (3)如石守谦、葛琬章主编《大汉的世纪——蒙元时代的多元文化艺术》,台北故宫博物院,2001年,第332页由葛琬章撰写的图版解说;陈育宁、汤晓芳著《西夏艺术史》,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第136页。
    (4)榜题文字说明了这两位立像的身份,详见王惠民《敦煌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考释》,《敦煌研究》1991年第1期,第9页。两者的大致形象见彭金章主编《敦煌石窟全集·密教画卷》,香港: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92页图版。感谢王惠民先生惠告敦煌尊胜经变相关情况。
    (5)善住既为天子,作帝王装束是很自然的。
    (1)王惠民在描述该窟经变时对坛城与天王之间的善住强调着菩萨装,而描述与天帝释一起出现时的善住则没有强调着装。见王惠民《敦煌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考释》,《敦煌研究》1991年第1期,第13页。
    (2)王惠民将莫高窟第55、454窟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壁画内容分为天宫、说法图与条幅画三个部分,这里沿用他的划分。见王惠民《敦煌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考释》,《敦煌研究》1991年第1期,第8页。
    (3)据笔者2017年6月9日在松江的勘查。此前经幢上的该处造像被认为是“佛、菩萨、供养人像”,见孙大章、喻维国主编《中国美术全集·建筑艺术编·宗教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年,图版解说第11页。
    (1)摩崖石刻仅有一例,年代在唐末五代宋初,损毁较重。见张亮《四川大邑药师岩新发现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及相关问题讨论》,《敦煌研究》2017年第3期,第71—81页。
    (2)建于乾德三年(965)的杭州梵天寺北幢一级短柱南面龛与南幢一级短柱南龛铺像中的主尊(面部有损)也是后妃形帝释天,梵天寺、灵隐寺经幢雕刻遵循大致相似的图像系统。对梵天寺经幢造像笔者将另文探讨。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