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网络技术的虚拟性有悖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On the Virtuality of Network Technology is Contrary to the Comprehensive and Free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 作者:杨慧 ; 刘建华
  • 英文作者:Yang Hui;Liu Jianhua;
  • 关键词:网络技术 ; 虚拟 ; 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 中文刊名:社科纵横
  • 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Review
  • 机构:北方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出版日期:2019-10-15
  • 出版单位:社科纵横
  • 年:2019
  • 期:10
  •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边疆民族地区网络舆情传播及其政府治理机制研究”(13BXW033)的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90-94
  • 页数:5
  • CN:62-1110/C
  • ISSN:1007-9106
  • 分类号:C912.1;D669
摘要
网络社会中人的发展并非全是自由自觉的。网络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人的自主性退隐、能动性缺失、创造性被阻、人际危机、情感异化以及价值混乱。在网络空间里,人的需要是畸形满足的,人的自由发展是受阻的,网络技术的虚拟性会阻抗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引文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8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60.
    [3]钟启泉.西方教育原理[M].西安:陕西教育出版社,1998.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60.
    [5]钟明华,李萍.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野中的现代人性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M·波斯特.信息方式[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7]詹扬扬.论网络文化对人的主体性发展的影响[J].学术研究,2001(8).
    [8]龔廷泰.人的创造性、生产力标准与改革[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2).
    [9][英]安东尼·吉登斯.李康,李猛译.社会的构成[M].北京:三联书店,1998.
    [10][德]尼古拉斯·卢曼.瞿铁鹏,李强译.信任———一个社会复杂性的简化机制[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11]胡百精、李由君.互联网与信任重构[J].当代传播,2015(4).
    [12]保罗·莱文森.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13]郭敏.新媒体背景下的人际传播变迁研究[D].郑州大学硕士论文,2004.
    [14]李桂花.科技异化和科技人化[J].哲学研究,2004(1).
    [15]张思宇.转型中国之价值冲突与秩序重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