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言“迷”——《坛经》关键词的概念生成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How to say “lose”——The concept generation of the key words in TanJing
  • 作者:孙盼盼
  • 英文作者:Sun Panpan;
  • 关键词:《坛经》 ; ; 古典生成 ; 文论阐释
  • 英文关键词:TanJing;;lose;;classical generation;;literary theory interpretation
  • 中文刊名:贵州文史丛刊
  • 英文刊名:Guizhou Culture and History
  • 机构:武汉大学文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2-15
  • 出版单位:贵州文史丛刊
  • 年:2019
  • 期:01
  • 语种:中文;
  • 页:68-75
  • 页数:8
  • CN:52-1004/K
  • ISSN:1000-8705
  • 分类号:B942
摘要
《坛经》是一部证迷、勘迷和破迷的经典之作。它以精深透彻的佛法义理再现了惠能的修行事迹和智慧言行,这是研究禅宗思想的重要依据。从词义角度来看,"迷"有"迷踪失路"和"误入迷途"的批评观念,继承了先秦以来的汉字思维与古典特征;从哲学角度来看,"迷"有"当局者迷"和"闻道犹迷"的棒喝内涵,结合了儒道文化的义理思考与纠偏意识;从文论角度来看,"迷"有"现世虚幻"和"人生梦觉"的警醒意蕴,塑造了经典作品的情节因果与叙事主题。本文对《坛经》之"迷"作观念史考察,可彰显出中国文化关键词的古典生成与现代激活,时空定位与语用呈现。
        TanJing is a classic work in prove, diagnose and it gets rid of "lose". With the profound Buddhist principles, the TanJing reproduces HuiNeng's practice and wisdom, which is an important basis for studying Zen Buddh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ord meaning, the "lose" has the critical concepts of "lost road" and "wrong path", and inherits the thinking and classical features of Chinese characters since the pre-Qing Dynas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ilosophy, the"lose"has the awakening connotation of "those closely involved cannot see clearly" and "the truth is still puzzled", combining the rational thinking and rectifying consciousness of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culture. From the point of literary theory, the "lose" has the vigilance implication of "the illusion of present world" and "life is but a dream", which shapes the plot causation and narrative theme of classical works.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lose" in the TanJ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ceptual history, which reveals the classical generation and modern activation of Chinese cultural keywords,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orientation and pragmatic presentation.
引文
1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九州出版社2014年版,第110页。
    2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41页。
    3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58页。
    4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73页。
    5 孔安国:《尚书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73页。
    6 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674页。
    1王先慎:《韩非子集解》,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45页。
    2 楼宇烈:《老子道德经注校释》,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71页。
    3 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042页。
    4 普济:《五灯会元》上册,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5页。
    5 郭朋:《坛经校释》,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页。
    6 郭朋:《坛经校释》,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4页。
    7 郭朋:《坛经校释》,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6页。
    8 郭朋:《坛经校释》,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6页。
    9 郭朋:《坛经校释》,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2页。
    1郭朋:《坛经校释》,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9~111页。
    2 郭朋:《坛经校释》,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6页。
    3 郭朋:《坛经校释》,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4页。
    4 刘昫等撰:《旧唐书》第10册,中华书局1975初版,第3179页。
    1郭朋:《坛经校释》,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6页。
    2 郭朋:《坛经校释》,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0页。
    3 郭朋:《坛经校释》,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2页。
    4 郭朋:《坛经校释》,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9页。
    5 郭朋:《坛经校释》,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4页。
    6 彭富春:《禅宗的心灵之道》,《哲学研究》2007年第4期,第85页。
    1郭朋:《坛经校释》,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8~79页。
    2 郭朋:《坛经校释》,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0页。
    3 郭朋:《坛经校释》,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6页。
    4 郭朋:《坛经校释》,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0页。
    5 郭朋:《坛经校释》,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6页。
    6 郭朋:《坛经校释》,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8页。
    7 丁福保编:《佛学大辞典》,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年版,第703页。
    8 彭富春:《禅宗的心灵之道》,《哲学研究》2007年第4期,第84页。
    1丁福保编:《佛学大辞典》,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年版,第1763页。
    2 丁福保编:《佛学大辞典》,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年版,第1763页。
    3 黄灿兴主编:《禅宗六祖惠能》,香港银河出版社2003年版,第168页。
    4 黄志辉:《<坛经>浅说》,《文史知识》1992年第8期,第106~107页。
    5 郭朋:《坛经校释》,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1页。
    6 郭朋:《坛经校释》,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5~66页。
    7 郭朋:《坛经校释》,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1~72页。
    8 郭朋:《坛经校释》,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0页。
    9 郭朋:《坛经校释》,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8页。
    1马其昶:《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170页。
    2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714~715页。
    3 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39页。
    4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531页。
    5 郭朋:《坛经校释》,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页。
    6 何坦:《西畴老人常言》,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页。
    7 户华为:《禅宗六祖与佛教中国化》,《光明日报》2016年10月23日。
    8 蒋蓝:《倒读与反写》,东方出版社2013年版,第144页。
    1释僧佑:《出三藏记集》,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378页。
    2 张晶:《禅与宋代诗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1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