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上海市城市系统碳平衡研究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Research on carbon balance of Shanghai urban system
  • 作者:孙爽芸
  • 英文作者:SUN Shuangyun;
  • 关键词:城市系统 ; 碳平衡 ; 碳源量 ; 碳汇量 ; 碳失衡
  • 中文刊名:项目管理技术
  • 英文刊名:Project Management Technology
  • 机构: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重庆大学可持续发展中心;
  • 出版日期:2019-09-10
  • 出版单位:项目管理技术
  • 年:2019
  • 期:09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5AZD02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7ZDA062)
  • 语种:中文;
  • 页:39-45
  • 页数:7
  • CN:11-5007/T
  • ISSN:1672-4313
  • 分类号:X24
摘要
认识碳平衡机理并识别影响城市系统碳平衡的关键环节,可以有效推进城市的低碳建设。以上海市为例,对2000—2015年城市系统的碳平衡状态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上海市的碳源总量呈上升趋势,2015年为18 997万t,其中人为碳源占99%且增幅明显(特别是能源活动消费),自然碳源总量基本保持平稳;上海市碳汇总量呈缓慢上升趋势,2015年为333万t,其中城市绿地和森林作为上海市的关键碳汇在研究期间表现出稳定的增幅,农地碳汇量呈现降低趋势,水域和草地碳汇量则基本稳定;上海市历年碳源总量均远大于碳汇总量,净碳源量呈上升趋势,2015年为18 534万t,处于严重的碳失衡状态;根据关键碳源碳汇识别,从升级能源结构、促进工业减排、强化绿林地建设这三大关键点切入,对上海市逐步改善碳失衡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引文
[1]赵荣钦,刘英,丁明磊,等.区域二元碳收支的理论方法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6,35(5):554-568.
    [2]赵荣钦,黄贤金,彭补拙.南京城市系统碳循环与碳平衡分析[J].地理学报,2012,67(6):758-770.
    [3]孙伟,乌日汗.长三角核心区碳收支平衡及其空间分异[J].地理研究,2012,31(12):2220-2228.
    [4]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Z].2006.
    [5]蔡博峰,刘春兰,陈操操,等.城市温室气体清单研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6]唐红侠,韩丹,赵由才.农林业温室气体减排与控制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7]闵继胜,胡浩.中国农业生产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测算[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7):21-27.
    [8]匡耀求,欧阳婷萍,邹毅,等.广东省碳源碳汇现状评估及增加碳汇潜力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12):56- 61.
    [9]谢鸿宇,陈贤生,林凯荣,等.基于碳循环的化石能源及电力生态足迹[J].生态学报,2008,28(4):1729-1735.
    [10]赵敏.上海碳源碳汇结构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11]叶笃正,陈泮勤.中国的全球变化预研究[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2.
    [12]方精云,郭兆迪,朴世龙,等.1981~2000年中国陆地植被碳汇的估算[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7,37(6):804- 812.
    [13]管东生,陈玉娟,黄芬芳.广州城市绿地系统碳的贮存、分布及其在碳氧平衡中的作用[J].中国环境科学,1998,18(5):437- 441.
    [14]段晓男,王效科,逯非,等.中国湿地生态系统固碳现状和潜力[J].生态学报,2008,28(2):463- 469.
    [15]杨立,唐柳.曲周县碳平衡分析与预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S2):10-1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