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村振兴的方向:从乡土中国迈向生态中国——艺术人类学视角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Direction of Chinese Rural Revitalization:From Rural China to Ecological China——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nthropology of Art
  • 作者:方李莉
  • 英文作者:Fang Lili;
  • 关键词:生态中国 ; 乡村振兴 ; 手工艺复兴 ; 劳动力转移 ; 乡土中国
  • 中文刊名:MZYS
  • 英文刊名:National Arts
  • 机构:东南大学艺术人类学与社会学研究所;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创所;
  • 出版日期:2019-05-15
  • 出版单位:民族艺术
  • 年:2019
  • 期:No.148
  • 语种:中文;
  • 页:MZYS201903006
  • 页数:10
  • CN:03
  • ISSN:45-1052/J
  • 分类号:29-38
摘要
从乡土中国迈向生态中国,这是对中国现实问题的思考,也是对中国发展前途的思考。在思考这一问题时,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传统工业文明的发展模式和价值理念都已进入了一个瓶颈,唯一能够破除这一瓶颈的,就是我们必须要创建出一个新的,能够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文明,这一文明就是生态文明。这一文明必须从乡村中生长出来,之所以要在乡村中生长出来,不仅是因为其具有农业化的表现形式,还在于它有可以支撑这一文明的价值体系。从这一角度切入乡村振兴的研究,我们就可以看到,有关乡村振兴的讨论不仅关乎到中国乡村的保护与重建,还关乎到中国的未来发展如何找到一个文化和经济新的增长点的问题,甚至关乎到中国未来发展之路如何前进的问题。中国具有传统手工业的文化基因和传统的与自然相处的生态智慧,这些基因和智慧现在正在重新起作用。我们完全有可能让手工技艺与3D打印、电脑和网络结合,开启一个生态文明时代的新的生产方式,去接纳社会转型所将面临的新的一轮劳动力转移问题,并塑造一种新的生活样态,发掘中国传统的生态智慧,努力去实践一种高生态、高品质的"低碳生活方式",并以此推动中国文化政治经济的发展,创造一种生态文明价值观以影响世界。
        
引文
(1)方李莉《论艺术介入美丽乡村建设——艺术人类学视角》,《民族艺术》2018年第1期,第17-28页。
    (2)郑原、李方惠《通向未来之路:与吉登斯对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20页。
    (3)百度百科《生态文明》,https://baike.baidu.com/item/%E7%94%9F%E6%80%81%E6%96%87%E6%98%8E/8476829?fr=aladdin.发表时间不祥,浏览时间:2019年2月10日。
    (1)(2)费孝通《文化的传统与创造》,方李莉编著《费孝通晚年思想录》,岳麓书社,2005年,第42、第42页。
    (3)费孝通《中国乡村工业》,方李莉主编《费孝通论乡村建设》,商务印书馆,2019年(正在出版中)。
    (4)费孝通《乡土重建》,《费孝通全集》第五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3页。
    (5)钱穆讲授、叶龙整理《中国经济史》,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年,第175页。
    (1)[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二十四史简体字本》第31册,中华书局,1998年,第2388页。
    (2)钱穆讲授、叶龙整理《中国经济史》,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年,第224页。
    (3)[法]阿里·玛扎海里《丝绸之路——中国-波斯文化交流史》,耿昇译,中国藏学出版社,2014年,第4页。
    (4)(5)[美]罗伯特·芬雷(Robert Finlay)《青花瓷的故事:中国瓷的时代》,郑明萱译,海南出版社,2015年,第114、第15页。
    (6)(9)费孝通《乡土重建》,《费孝通全集》第五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7、第440页。
    (7)费孝通《人性和机器——中国手工业的前途》,《费孝通全集》第四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9页。
    (8)费孝通《关于乡土工业与绅权》,《费孝通全集》第六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06页。
    (1)[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10页。
    (2)(3)(4)(5)[美]托马斯·C.帕特森《卡尔·马克思人类学家》,何国强译,云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68、第68、第68、第69页。
    (6)费孝通《人性和机器——中国手工业的前途》,《费孝通全集》第四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5页。
    (1)(2)(3)(4)(5)费孝通《人性和机器--中国手工业的前途》,《费孝通全集》第四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5、第55、第55、第53、第53页。
    (6)杨柳《从小炉匠到非遗传承人:鹤庆新华村工匠群体的角色转变与文化自觉》,方李莉主编《写艺术--艺术民族志的书写与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18年,第532-545页。
    (1)(2)(3)(4)(5)(6)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182、第162、第162、第125、第161、第161页。
    (7)(9)费孝通《乡土重建》,《费孝通全集》第五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7、第87页。
    (8)费孝通《关于乡土工业与绅权》,《费孝通全集》第六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06页。
    (1)[美]凯文·拉古兰德、[美]詹姆斯·J.休斯主编《未来的就业——技术性失业与解决之道》,艾辉、冯丽丽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8年,第8页。
    (2)费孝通《乡土重建》,《费孝通全集》第五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3页。
    (1)转引自张冠生《费孝通传》,群言出版社,2000年,第645页。
    (2)(4)(5)梁漱溟《乡村建设之大意》,《梁漱溟全集》第一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612、第611、第614页。
    (3)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第二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61页。
    (6)(7)(8)(9)[美]凯文·拉古兰德、[美]詹姆斯·J.休斯主编《未来的就业——技术性失业与解决之道》,艾辉、冯丽丽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8年,第8、第6、第6、第10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