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概念变迁与早期现代长篇小说结构嬗变——以张资平、茅盾为中心的考察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Changes in the Concept of “Individual” and the Structural Transmutation of Early Modern Chinese Novels:A Study Centered on Zhang Ziping and Mao Dun
  • 作者:周文晓
  • 英文作者:ZHOU Wen-xiao;
  • 关键词:个人 ; 历史主体 ; 成长 ; 结构
  • 中文刊名:ZSDS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 机构:中山大学中文系;
  • 出版日期:2019-05-15
  • 出版单位: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年:2019
  • 期:v.59;No.279
  • 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中国现代长篇小说文体演变研究(1922—1949)”(GD18YZW03)
  • 语种:中文;
  • 页:ZSDS201903007
  • 页数:7
  • CN:03
  • ISSN:44-1158/C
  • 分类号:61-67
摘要
"人在历史中成长"是现代长篇小说的基本叙事要素,但不同的"个人"概念,会产生不同的"成长"叙事,导致建构主人公的不同原则,进而选择或生产出与之相适应的布局结构。"五四"以来,在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渐次影响下,"个人"从生物性存在至社会性存在的转变过程,与早期现代长篇小说从个人生物时间与历史时间合一的历时性纵轴结构向以人为节点的横向几何网状结构的转折密切相关。这一关联性及其所引发的转折,在开创者张资平与范式确立者茅盾的作品中留下了鲜明的印记,对此后长篇小说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引文
(1)[俄]巴赫金著,白春仁、晓河译:《教育小说及其在现实主义历史中的意义》,《巴赫金全集》第三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15-273页。
    (1)台湾学者苏敏逸曾提出相似观点,但其将《冲积期化石》看作郁达夫“个人”小说的余绪,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长篇小说与短篇小说的文体差异。见苏敏逸:《社会整体性观念与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发生和形成》,台北: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第58-64页。
    (2)[美]詹姆斯·坎贝尔著,杨柳新译:《理解杜威---自然与协作的智慧》,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33-39页。
    (3)姜义华:《章炳麟评传》下,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315-332页。
    (4)[清]刘树屏:《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卷4,北京:新星出版社,2014年,第11页。
    (5)张先飞:《“人”的发现---“五四”文学现代人道主义思潮源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42-279页。
    (6)罗志田:《从科学与人生观之争看后五四时期对五四基本理念的反思》,《历史研究》1999年第3期。
    (7)张资平:《曙新期的创造社(二十四)》,《中华日报》1943年11月11日。转引自陈思广:《人的凸现与小说力点的位移---五四时期现代长篇小说转型研究》,《同济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8)张资平:《地质学者达尔文》,上海:商务印书馆,1926年,第47-56页。
    (1)[日]木山英雄著,赵京华编译:《周作人---思想与文章》,《文学复古与文学革命---木山英雄中国现代文学思想论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92-93页。
    (2)张资平:《冲积期化石》,《冲积期化石·飞絮·苔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第51页。
    (3)即《妇女杂志》旗下的妇女问题研究会与《妇女评论》旗下的妇女评论社,后于1923年8月合并,成为20年代提倡性伦理改革最力的团体。见妇女评论社:《本刊特别启事》,《妇女评论》1923年第104期。
    (4)参考彭小妍对《女性中心说》与《美的社会组织法》的讨论。彭小妍:《以美为尊---张竞生“新女性中心”论与达尔文“性择”说》,《中国文哲研究集刊》2014年第44期。
    (1)张资平:《苔莉》,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年,第111页。
    (2)养和:《读了〈苔莉〉以后》,《会报》1928年第38期。
    (3)茅盾:《读〈倪焕之〉》,《茅盾全集(19)》,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第200页。
    (4)陈建华:《革命与形式:茅盾早期小说的现代性展开(1927-1930)》,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72-74页。
    (5)茅盾:《从牯岭到东京》,《茅盾全集(19)》,第179页。
    (1)李长之:《张资平恋爱小说的考察》,《李长之批评文集》,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年,第212-215页。
    (2)茅盾:《读〈倪焕之〉》,《茅盾全集(19)》,第208-209页。
    (3)王汎森:《“烦闷”的本质是什么---“主义”与中国近代私人领域的政治化》,《思想史1》,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第86-137页。
    (4)茅盾:《色盲》,《茅盾全集(8)》,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第136、138页。
    (5)茅盾:《虹》,《茅盾全集(2)》,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271页。
    (6)[荷兰]Aoton Pannekoek著,施存统译:《马克思主义和达尔文主义》,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年。
    (1)茅盾:《创作的准备》,《茅盾全集(21)》,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第20-31页。
    (2)茅盾:《〈子夜〉创作的构想、提要和大纲》,《茅盾全集·补遗(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第17-21页。
    (3)朱自清:《〈子夜〉》,《朱自清散文精选》,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年,第143页。
    (4)陈思广:《审美之维:中国现代经典长篇小说接受史论》,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68页。
    (5)茅盾:《〈红楼梦〉(洁本)导言》,《茅盾全集(20)》,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第512-521页。
    (1)(2)[俄]巴赫金著,白春仁、晓河译:《教育小说及其在现实主义中的意义》,《巴赫金全集》第三卷,第234-273,261页。
    (3)李杨:《毛泽东文艺思想与现代性》,《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3年第4期。
    (4)[英]特里·伊格尔顿著,文宝译:《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第28-29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