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的文化失调与农民的弱势地位——质性社会学视角下当前乡村社会质量的两个问题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Cultural Disorder of Rural Area and Weak Position of Peasants:Qualitative Research on Rural Society from Social Quality Perspective
  • 作者:王旭瑞 ; 陈航行 ; 杨航
  • 英文作者:Wang Xurui;Chen Hangxing;Yang Hang;
  • 关键词:社会发展质量 ; 乡村社会 ; 文化失调 ; 弱势地位
  • 英文关键词:social development quality;;rural society;;cultural disorder;;weak position
  • 中文刊名:LZXK
  • 机构: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西藏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 出版日期:2017-11-15
  • 出版单位:兰州学刊
  • 年:2017
  • 期:No.290
  • 基金: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文化的断裂与重建——基于陕西关中农村的实地调查”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4G15)
  • 语种:中文;
  • 页:LZXK201711017
  • 页数:15
  • CN:11
  • ISSN:62-1015/C
  • 分类号:176-190
摘要
文章依据在陕西关中地区多个村庄的质性调查,从质性社会学的社会质量视角观照当代剧烈变迁中的乡村社会,认为在市场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乡村传统文化日渐式微,尤其是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伴随"贱农主义"思潮的传播及消费主义的侵蚀,乡村社会的文化秩序陷入严重"失调"的窘境;城乡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城市资本的强势扩张、农民主体性的缺失及国家抑制粮价的长期效应,导致农村居民的弱势地位。乡村的文化失调与农民的弱势地位是当前乡村社会面临的两个主要问题,两者之间相互交织、叠加,成为影响当前乡村社会质量的关键因素。为了提升乡村社会的发展质量,应该深刻反思当前的城市化扩张,尊重农民的主体性,完善惠农利农政策,并以开放的心态实行中西文化的融合。只有改变农民的弱势地位,建构一种融合传统与现代的农村新文化,才是防止乡村衰落和社会断裂的根本出路。
        On the basis of qualitative survey at several villages in Guanzhong area in Shaanxi province,this article reflects on the rapidly changing rural society from social quality perspective of the qualitative sociology. It points out that in the context of market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the rural traditional culture is declining,especially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with the spread of the thought of "humble peasants"and the erosion of consumerism,the current cultural order of rural society is in serious"disorder". And the Inequality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the wave of urban expansion and urban capital entering into rural area,the lack of peasants' subjectivity as well as the long-term effect of inhibiting grain price lead to the weak position of rural people. Cultural disorder of countryside and vulnerable position of rural people are the main matters of current rural society,and they interact,becoming the key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development quality of rural society.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development quality of rural society,we should deeply reflect on the current expansion of urbanization,respect the subjectivity of peasants,improve the preferential agricultural policies,and implement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Only by changing the vulnerable position of peasants and constructing a new culture which integrate the traditional and modern factors,can we find the fundamental way to prevent the decline of countryside and the break of society.
引文
(1)[德]沃尔夫冈·贝克、[德]劳伦·范德蒙森、[德]艾伦·沃克:《社会质量的理论化:概念的有效性》,张海东主编:《社会质量研究:理论、方法与经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8页。
    (2)王旭瑞:《质性社会学与中国社会发展质量》,《人文杂志》2015年第6期,第107-112页。
    (3)石英:《质性社会学论纲》,《人文杂志》2015年,第97-106页。
    (4)江波:《构建“质性社会”与社会学的使命》,尹小俊、张春华、杨红娟主编:《质性社会学的探索:理论、方法、应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第6-7页。
    (5)王旭瑞:《质性社会学与中国社会发展质量》,《人文杂志》2015年第6期,第107-112页。
    (6)同上。
    (7)贺雪峰:《新农村建设与中国道路》,薛毅编:《乡土中国与文化研究》,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年,第67页。
    (1)黄平等著:《西部经验:对西部农村的调查与思考》,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422页。
    (2)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21页。
    (3)阿克曼:《钱解决不了文化问题:在习近平访德时的演讲》,《南方周末》2014年6月6日。
    (1)罗钢:《探索消费的斯芬克斯之谜》,罗钢、王中忱等主编:《消费文化读本》(前言),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2页。
    (2)陈昕、黄平:《消费主义文化在中国的出现》,薛毅编:《乡土中国与文化研究》,第324页。
    (3)同上,第325页。
    (1)贺雪峰:《新农村建设与中国道路》,薛毅编:《乡土中国与文化研究》,第66页。
    (2)陈昕、黄平:《消费主义文化在中国的出现》,薛毅编:《乡土中国与文化研究》,第324页。
    (1)赵法生、张玉林等:《城市化浪潮下的乡村儒学---乡村儒学笔谈》,《光明日报》2014年12月30日第7版。
    (1)董磊明:《现代教育与农村青少年的文化认同》,《人文杂志》2010年第3期。
    (2)雷蒙·威廉姆斯:《乡村与城市》,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
    (3)蔡禾:《城市化与城乡关系》,李培林主编:《中国社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95页。
    (1)卢晖临、潘毅:《当代中国第二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情感与集体行动》,《社会》2014年第4期;潘毅、卢晖临:《谁更需要包工头》,《农村·农业·农民(A版)》2009年第5期。
    (1)付鹏:《我国物价增长率波动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经营管理者》2012年第2期,第1-2页。
    (2)王小广:《当前物价形势及调控建议》,《理论参考》2009年第9期,第22页。
    (3)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课题组:《2005年物价增长形势及2006年趋势预测》,《中国物价》2006年第1期,第5-6页。
    (1)赵法生、张玉林等:《城市化浪潮下的乡村儒学---乡村儒学笔谈》,《光明日报》2014年12月30日第7版。
    (2)安东尼·吉登斯著:《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11年。
    (1)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第120-137页。
    (1)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第144-145页。
    (2)同上,第10-13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