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当前态势、存在问题及振兴对策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李国江
  • 关键词:乡村文化 ; 文化态势 ; 乡村文化问题 ; 乡村文化振兴
  • 中文刊名:DBNY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 机构: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2-26
  • 出版单位: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年:2019
  • 期:v.17;No.89
  • 基金: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2018年度创新工程重点创新项目“文化动力助力乡村振兴研究”(2018KY035)
  • 语种:中文;
  • 页:DBNY201901001
  • 页数:7
  • CN:01
  • ISSN:23-1518/C
  • 分类号:4-10
摘要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目标,需不断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增强乡村文化自信,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精神动力。当前乡村文化呈现出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和自身发展不均衡两种态势,乡村传统文化存续、传统文化秩序和传统文化功能存在危机。同时,乡村现代文化在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乡村文化市场活力方面发展滞后。乡村文化问题归因于文化传承主体、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四方面因素,需从聚人气、兴产业、促建设、强教育、育组织五方面振兴乡村文化
        
引文
[1]季羡林.季羡林谈东西方文化[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2016.
    [2]闫慧慧,郝书翠.背离与共建:现代性视阈下乡村文化的危机与重建[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1).
    [3]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贺雪峰.乡村社会关键词[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0.
    [5] Holmes Rolston. Conserving Natural Value[M]. New York:ColumbiaUniversity Press, 1994.
    [6]雷切尔·卡森.寂静的春天[M].吕瑞兰,李长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7]赵霞.传统乡村文化的秩序危机与价值重建[J].中国农村观察, 2011(3).
    [8]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邓正来,译.哈耶克的社会理论(代译序).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7.
    [9]赵世林.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论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2.
    [10]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EB/OL].[2018-02-04]. http://www.gov.cn/zhengce/2018-02/04/content_5263807.htm.
    [1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EB/OL].[2018-09-26]. http://www.gov.cn/zhengce/2018-09/26/content_5325534.htm.
    [1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EB/OL].[2017-05-07]. http://www.gov.cn/zhengce/2017-05/07/content_5191604.htm.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民政部关于大力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的意见[EB/OL].[2017-12-27]. http://www.mca.gov.cn/article/gk/wj/201801/20180115007214.shtml.
    (1)朱启臻在《农村社会学》中将村落文化界定为农村居民文化,并指出村落文化具有乡土性特征。
    (2)在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中,提及农村文化,均离不开谈论乡土性,乡村文化自可称之为乡土文化。
    (3)季羡林将世界文化共分为四大文化体系,除中国文化之外,其他三大文化体系为印度文化、伊斯兰阿拉伯文化、希腊文化。
    (4)关于农村空心化的含义,学者多指农村中的有文化的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工作,造成农村人口在年龄结构上的极不合理分布;同时由于城乡二元体制和户籍制度的限制,以及村庄建设规划不合理,导致村庄外延的异常膨胀和村庄内部的急剧荒芜,形成村庄空间形态上空心分布状况。此处是指前者。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