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生命存在物的生态正义解析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摘要
面对人类生态系统危机问题,从价值哲学角度重新审视人类与非生命存在物的关系,客观地看待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唤醒人类的生态意识,倡导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正是世界各国的共识。解析非生命存在物的生态正义在于激发人们对非生命存在物的生态价值的应然追求,摆脱生态问题的困境,转变生态正义范式,坚持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价值取向,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从而实现生态实践。
        
引文
[1]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60页。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14页。
    [3]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84页。
    [4]孙道进:《马克思主义环境哲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97页。
    [5]Carl Cohen,“The Casc for the Use of Animals in Biomedical Research”,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Vol.135,1986,pp.865-870.
    [6]苗力田:《古希腊哲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83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51页。
    [8]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大自然的价值以及人对大自然的义务》,杨通进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51页。
    [9]肖显静:《生态政治何以可能》,《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0年第6期。
    [10]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20页。
    [11]乐波:《全球环境变化问题与全球治理》,《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12]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小组办公室:《全球气候变化——人类面临的挑战》,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页。
    [13]李裴:《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绿色发展》,《人民日报》2015年6月5日,第7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