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何香凝的社会交游与绘画实践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He Xiangning's Social Connection and Painting Practice in the Republican Period
  • 作者:房桦
  • 英文作者:Fang Hua;
  • 关键词:何香 ; 文化资本 ; 艺术市场 ; 赠礼画 ; 社交艺术
  • 中文刊名:MSXB
  • 英文刊名:Art Journal
  • 机构:何香凝美术馆;
  • 出版日期:2018-09-25
  • 出版单位:美术学报
  • 年:2018
  • 期:No.110
  • 语种:中文;
  • 页:MSXB201805010
  • 页数:14
  • CN:05
  • ISSN:44-1135/J
  • 分类号:81-94
摘要
何香凝集社会活动家与艺术家于一身,在中国近现代进程中具有特殊地位。在20世纪20年代以前她的政治身份及"文化资本"的积累,对其早期艺术发展起到主导作用,也影响着她与文化精英群体的交往关系,促使她将自身政治身份和社会声望有意识地运用在绘画行动上。本文主要讨论何香凝在1928年辞去党务至抗战时期之间,以画业为生,将绘事作为维持生计、建立社交等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从中了解她在此期间作画的意图和具体应用情况、交游关系、创作情境以及运用方式,梳理这位女艺术家在民国时期的绘画情状。
        
引文
[1]李伟铭:《忍死与恨生:辛亥革命遗老的世俗情怀——以<天荒>(1917)为例》,李伟铭:《传统与变革——中国近代美术史事考论》,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206-248页。
    [2]参见拙文:《孤芳耿耿照尘沙——寒之友社时期何香凝画风转变新探》,《中华书画家》,2018年第8期。
    [3]柯律格著,刘宇珍等译:《雅债:文徵明的社交性艺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年。
    [4]柳亚子:《何香凝女士小史》,《上海画报》,1931年,第775期。
    [5]何香凝:《敬告我同胞姐妹》,《江苏》,1903年第4期(东京1903年6月25日出版),尚明轩、余炎光:《双清文集》(下),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页。
    [6]尚明轩:《何香凝传》(增订版),民族出版社,2004年,第27页。
    [7]何香凝:《我的回忆》,《人民日报》,1961年10月6、7日,尚明轩、余炎光:《双清文集》(下),第915页。
    [8]尚明轩、余炎光:《何香凝传》(增订版),第75页。
    [9]廖仲恺遭剌之后,何香凝分别在当时报刊、省港罢工工人代表大会、廖仲恺陈秋霖的追悼会上强调了廖仲恺之死重在激励国民革命精神。尚明轩、余炎光:“双清文集(下),第15页。
    [10]何香凝1921年至1928年参与的国民党代表大会、女界国民会议、广州市妇女部会议及组织慰劳活动、罢工妇女讲习所、贫民医院的演讲报告活动统计。尚明轩:《何香凝生平大事纪年》,《何香凝传》(增订版),第359-368页。
    [11]何香凝:《题画梅花一九三一于南京》,《何香凝诗画集》,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
    [12]何香凝:《卖画》,《新华日报》,1943年10月9日,尚明轩、余炎光:《双清文集》(下),第170页。
    [13]尚明轩:《何香凝传》(增订版),第75页。廖梦醒曾记录何香凝经常提供画作义卖并换得较好的经济支持。廖梦醒:《我的母亲何香凝》,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69页。
    [14]仲恺农工学校的筹建经过,参阅余德富:《双清略传》,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36-140页。
    [15]《何香凝主办救济国难书画展览会宣言》,《上海申报》“何香凝主办救济国难书画展览会特刊”,1931年第775期。
    [16]据廖承志的回忆文章记载何香凝有集中作画的习惯。廖梦醒的回忆文章也说明了因为向何香凝常画的人多,何香凝作画的状态一直是持续性。
    [17]郑培燕:《何香凝南洋筹款疏记》,《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报》,2017年第264期,第2版。
    [18]何香凝:《自传初稿(一九三七年上半年)》,尚明轩、余炎光:《双清文集》(下),第207页。
    [19]云雪梅在论及何香凝画风成熟时期举办了这场展览并取得成功,其因素包括有何香凝自身特殊的效治地位及其在艺术界的影响力。云雪梅:《何香凝》,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97页。
    [20]张长虹:《留取丹青照汗青——何香凝与救济国难书画展览会》,何香凝美术馆编:《何香凝美术馆年鉴2003-2006》,2007年,第103页。
    [21]同上注。
    [22]何香凝:《致廖梦醒函》(1944年6月27日、1944年8月16日),原件藏于广州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何香凝6月27日家信中写明了卖画所得画款金额,并告诉女儿廖梦醒画款的分配,从内容上看何香凝对卖画所得款项是比较满意的。
    [23]廖梦醒:《我的母亲何香凝》,第69页。
    [24]何香凝:《致孙科等函(一九四六年七月十八日)》,尚明轩、余炎光:《双清文集》(下),第442页。
    [25]现存于何香凝美术馆的何香凝书画作品相关分类数量统计,根据馆藏登记有明确年代记录为主要参照依据,后文有关数据亦按此作统计。馆藏何香凝作品图像文献不列入此项数据统计。
    [26]“宫崎夫人”即宮崎寅藏的夫人。孙中山在日本创立兴中会和同盟会时期,有很多日本友人曾协助孙中山进行革命工作,其中包括官崎寅藏兄弟、犬养毅、菊池、萱野良知、寺尾亨、山田纯三郎等人。
    [27]“何画柳题”是何香凝合作画题材中最为突出的一种合作模式。柳亚子与廖仲恺、何香凝于1924年元旦的岁寒社活动上认识,此岁寒社是陈巢等人创立的文酒之会。柳亚子与廖仲恺、何香凝相识的时间还另有1920年之说,参见张明观:《柳亚子史料札记》,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96-97页。
    [28]白谦慎:《日常生活中的书法》,《白谦慎书法论文选》,荣宝斋出版社,2010年,第22页。
    [29]胡兰畦:《回忆何香凝先生》,《回忆与怀念——纪念革命老人何香凝逝世十周年》,北京出版社.1982年,第195页。
    [30]该诗作于1931年,收录在《丹青集》,为七古长诗《丹青引》,其前文题“赠何香凝夫人,即题其所绘松菊巨幅。用杜少陵原韵”。该诗当属“何画柳题”合作画诗篇中的代表作,诗中以“文章有道交有神,唯我与君同性真”一句表明何香凝与柳亚子两人在革命理论与态度上的契合。何香凝此件作品为赋色艳丽、装饰感强的松菊鸟雀花卉题材,情调欢快,与同时期更富文人色彩的岁寒题材有显著区别。何香凝漫游欧陆期间的作品少有传世,同期可参照的画作甚少。而柳亚子为此作所题长诗,赋予了该作品鲜明的政治立场,以及何柳的政治主张。参见梁超:《居然有此岁寒图——何香凝与柳亚子的唱和与国民党左派斗争》,《何香凝美术馆年鉴2003-2006。
    [31]唐緓绢、刘士璋、安山:《宋庆龄与何香凝》,中国和平出版社,1991年,第93页。
    [32]黄兴(1874-1916).字克强。1902年赴日东京弘文学院速成师范科。1904年创立华兴会,后参与发起成立同盟会。1907-1911年组织领导广西、云南多次武装起义和广州黄花岗起义。1911年武昌起义后率部与清兵交战,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陆军总长,1913年参加“二次革命”,1914年赴美继续从事反袁活动,1916年于上海病逝。
    [33]经亨颐担任春晖中学校长期间,将学校定址在上虞白马湖畔,这里景色宜人,令人神往。当时该校的新式教育吸引了不少文化教育界人士如夏丐尊、朱自清、丰子恺等云集于此,为世人所称道。先后前来讲学或者考察的有蔡元培、何香凝、李叔同等。寒之友成员何香凝、柳亚子、黄宾虹,都曾在1932年夏天,受经亨颐的邀请到白马湖畔居住写生。何香凝更是在1929年至1934年间,多次到白马湖休养,并留下了不少诗词、水墨作品。
    [34]何香凝美术馆所藏的何香凝作于民国时期的60件作品,其中无上款作品30件,兽图6件(无款作品5件)。
    [35]何香凝:《纪念柳亚子先生(一九五九年六月二日)》,《人民日报》, 1959年6月21日,尚明轩、余炎光:《双清文集》(下),第870页。
    [36]廖梦醒:《我的母亲何香凝》,第70页。
    [37]余德富:《双清略传》,第173页。
    [38]何香凝在1940年代初期途径广东兴宁地区,因抗战宣传所需与当地书画人士也可能曾合办过展览,这些活动对其画作的推广也有一定影响。何香凝与兴宁罗翼群的交往见余德富:《双清略传》,第188页。廖梦醒文章也证实了何香凝在粤东桂西流亡期间仍有不少人向其索画,见《我的母亲何香凝》,第71页。感谢余德富协助提供有关资料。
    [39]何香凝赠韦瑞霖《梅菊》,作于1944年9月29日,现藏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局。感谢陈水德提供作品线索。
    [40]关于何香凝与寒之友社成员、浙沪名家的交往、创作情况,所涉面太广拟另文述之。
    [41]何香凝:《致上海友人函》(1931年11月19日)、《在上海与记者的谈话》(1931年11月29日)、《人人都有救国的责任——与国闻社记者的谈话》(1931年12月1日),分别刊载于《民国日报》1931年11月21日、11月30日、12月2日。尚明轩、余炎光:《双清文集》(下),第113-115页。
    [42]何香凝、张怡乐等:《各界赞助席与真女士画展筹款赈灾函》,《星岛日报》,1938年8月28日,尚明轩、余炎光:《双清文集》(下),第290页。
    [43]何香凝:《自传初稿》(1937年上半年),尚明轩、余炎光:《双清文集》(下),第207页。
    [44]新加坡侨领胡文虎曾官“爱国是华侨的天职”。何香凝、廖仲恺夫妇在海外华侨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以及孙中山也曾对海外华侨的贡献给予极高好评等因素,都是何香凝取道南洋的重要条件,为其争取海外华侨的支持和弘扬中华文化有着先决条件。参见郑培燕:《何香凝南洋等款疏记》。
    [45]为协助宋庆龄争取国际友人的援助,何香凝联络海外华侨宣传抗战,并以自己的画作回赠给捐助抗战的华侨。参见唐绬绢、刘士璋、安山:《宋庆龄与何香凝》,第86页。
    [46]白谦慎:《日常生活中的书法》,《白谦慎书法论文选》,第38页。
    [47]陈履生:《新中国美术图史1942-1966》,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图25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