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语境中的“形式”变迁 上海华东电力大楼的30年争论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Transition of Chinese Conception of Architectural Form Thirty-year Controversy of East China Electric Power Building
  • 作者:刘嘉纬 ; 华霞虹
  • 英文作者:LIU Jiawei;HUA Xiahong;
  • 关键词:华东电力大楼 ; 建筑评论 ; 建筑创作 ; 后现代 ; 建筑改造 ; 城市特色
  • 英文关键词:East China Electric Power Building;;Architectural Commentary;;Architectural Design;;Postmodern;;Architectural Renovation;;Urban Characteristic
  • 中文刊名:SDJZ
  • 英文刊名:Time + Architecture
  • 机构: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出版日期:2018-11-18
  • 出版单位:时代建筑
  • 年:2018
  • 期:No.164
  •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778419)
  • 语种:中文;
  • 页:SDJZ201806011
  • 页数:4
  • CN:06
  • ISSN:31-1359/TU
  • 分类号:56-59
摘要
华东电力大楼是上海南京路上第一栋超过100 m的高层建筑。从1988年建成至今的30年中,不断受到建筑学专业内外的褒贬纷争,2013年的改造方案更是引发了大范围的争论。不难发现这些争论的核心在于建筑的"形式"问题。文章研究的对象是华东电力大楼的设计与改造方案、对其进行批评的期刊文章与媒体报道以及它们所处的时代语境,通过对客观史料的分析与争论文本的解读这两条线索来阐释华东电力大楼30年争议所反映的"形式"问题及意义,旨在通过对华东电力大楼个案的"形式"问题的研究,观照自20世纪80年代起的30年中在不同具体语境下建筑学界对"形式"问题及其所反映出的时代文化诉求的变迁。
        East China Electric Power Building, is the first high rise building over 100 meters on Nanjing.Road, Shanghai. Over the time period of nearly 3 C years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the project in 1988 this building is constantly being discussed inside and outside the architectural academic circle. There is an even more heated discussion after its renovation plan released in 2013. It is obvious that the "form" is the core of all the debates The objective of this paper is to review the design and renovation plans of East China Electric Power Building, also its criticism and the relevant context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se historical materiais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arguments, the paper intends to reveal the profound connotations behind these controversies. Based on the case of East China Electric Power Building,the research also discusses the "architectural forms" under different contexts since the 1980 s and the cultural appeals they have reflected in the corresponding thirty years.
引文
[1]杨雅梁.华东电力调度大楼简介[J].华东电力.1984(03):71.
    [2]王凯.中国建筑中的“后现代主义”辨析[J].华中建筑.2006(12):3-4.
    [3]李华.话语建构与观念流变——1954-199年《建筑学报》中理论议题的历史回溯[J].建筑学报.2014(Z1):18-25.
    [4]修雨琛.上海超高层建筑的地域性设计策略[D].南京:东南大学.20 5.
    [5]沈恭.上海八十年代高层建筑[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1.
    [6]上海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依靠技术进步.三十层联谊大厦高速度建成[J].建筑施工.1985(03):6-8.
    [7]作者不详上海联谊大厦[J].建筑学报,1986(11):33-35+82-83.
    [8]胡精发.上海电信大楼主楼结构设计简介[J].建筑结构学报,1985(01):70-74.
    [9]施国强,陈雪樵.上海电信大楼的建设过程与通信功能[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1951(01)35-38.
    [10]常青.大都会从这里开始:上海南京路外滩段研究[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
    [11]王宁光,体型,你腾飞吧[J].时代建筑,1990(01):16-17.
    [12]罗新扬,对华东电业调度大楼的再思[J]时代建筑,1989(0):7,
    [13]赵巍岩.关于上海商城和华东电管大楼的200份问卷调查[J].新建筑,1992(04)13-14.
    [14]莫天伟,为什么要问“为什么”?为什么会答“为什么”![J].时代建筑,1993(01):18.
    [15]徐洁.华镭.再创海派风格——评华东电业调度大楼[J]时代建筑1989(01):8-10.
    [16]张为城.华东电管大楼建筑评论及其它[J].时代建筑.1990(04):33-34,
    [17]陈萍萍,上海城市功能提升与城市更新[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2006.
    [18]孙施文.周宇.上海田子坊地区更新机制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 2015(01):39-45.
    [19]薛求理.全球化冲击:海外建筑设计在中国[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
    [20]包志禹,建筑学翻译刍议[J].建筑师.2005(02):75-85.
    [21]何如.事件、话题与图录30年来的中国建筑[J].时代建筑.2009(03)6-7.
    [22]邹德侬中国现代建筑二十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10.
    (1)这次改造除了对结构进行加固之外.对建筑外形影响较大的改动包括:在朝向南京路的切角面上增设观光电梯、改变了部分开窗大小及入口玻璃顶棚形式:外立面面砖及粉刷进行了更新.但仍选用与原面砖相似的深色面砖:四个切角处的玻璃幕墙也进行了节能更新。沿南京东路的下沉庭院在此次改造中虽仍予保留,但业主在后续使用中将其填平。资料来源:林同炎·李国豪土建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华东电力大楼大修装饰工程》建筑装饰施工设计说明。这次改造因为未触及建筑形式根本性的改动.因而没有引起较多的关注。
    (2)相关文章中的“电管大楼”“华东电管大楼”“华东电业管理大楼”“华东电力管理局大楼”“华东电调大楼”以及“华东电力调度大楼”均指的是南京路201号大楼。
    (3)1989年9月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内部资料《[华东院之春]华东电管楼工程建筑设计介绍》(秦壅)。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