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文献所见世政治与王再评价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Politics of the Reign of the King Li of Zhou as Seen in Multiple Sources,and a Re-evaluation of the King
  • 作者:杜勇
  • 英文作者:Du Yong;
  • 关键词:清华简 ; 《芮良夫毖》 ; 王革典 ; 历史评价
  • 中文刊名:LSYJ
  • 英文刊名:Historical Research
  • 机构:天津师范大历史文化院;
  • 出版日期:2017-02-25
  • 出版单位:历史研究
  • 年:2017
  • 期:No.365
  •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清华简与古史寻证”(项目批准号12BZS018)阶段性成果之一
  • 语种:中文;
  • 页:LSYJ201701002
  • 页数:18
  • CN:01
  • ISSN:11-1213/K
  • 分类号:23-38+191-192
摘要
近出清华简《芮良夫毖》是一篇刺讥时政的政治诗,作者或为芮良夫同一时代并具有一定官职的其他贵族。诗篇真实反映了王后期的政治危机,对于正确评价周王具有重要术价值。结合清华简《芮良夫毖》等各种文献,全面分析世对外战争和统治政策,可以看出无论是国防上的轻忽戎患、不修边备,还是内政上的专利贪财、残民以逞,都表明周王所作所为已严重突破国家伦理的基本底线,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暴虐之君,而不是一位需要恢复名誉的"有作为"的"改革家"。
        "Rui Liangfu Bi"(A poem of caution by Rui Liangfu),recently found in the Tsinghua Bamboo Slips,is a satirical political poem.Its author could have been another nobleman who lived in the same time as Rui Liangfu and who occupied some official position.Truthfully reflecting the political crisis in the latter half of the reign of King Li of Zhou,the poem is valuable in that it enables a correct academic evaluation of the king.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external wars and ruling policies of the reign of the King Li of Zhou based on"Rui Liangfu Bi"and other literature reveals that in terms of national defense,King Li of Zhou neglected the threat from nomad peoples and did not keep up the frontier defenses;in terms of domestic affairs,he was a greedy ruler who valued profit and abused the people.This evidence indicates that the King Li of Zhou broke through bottom-line national ethics and was a total tyrant.He was not a"reformer"with"achievements"whose reputation must be restored.
引文
(1)李勤主编:《清华大藏战国竹简》(三),上海:中西书局,2013年,第145-147页。释文尽量用通行字,下引不另出注。
    (2)李玉洁:《评周王革典》,《河南大学学报》1986年第1期;罗祖基:《重新评价周王》,《术月刊》1994年第1期;张应桥:《重评周王》,《郑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1)李勤主编:《清华大藏战国竹简》(三),第86、144页。
    (2)《毛诗正义》卷18《大雅·桑柔》,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第558页中栏。
    (3)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修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1135页。
    (4)杨宽:《论〈逸周书〉》,《中华文史论丛》1989年第1期。
    (5)《潜夫论》卷3《遏利》,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本,第11页。
    (6)赵逵夫:《西周诗人芮良夫与他的〈桑柔〉》,《贵州文史丛刊》1997年第5期。
    (7)姚小鸥:《〈清华大藏战国竹简·芮良夫毖·小序〉研究》,《中州刊》2014年第5期。
    (1)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第998、1006页。
    (2)张玉金:《西周汉语语法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86页。
    (1)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卷9《芮良夫解》,第1002、1006页。
    (1)《后汉书》卷85《东夷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808页。
    (2)李勤:《谈西周王时器伯父簋》,《文物中的古文明》,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299-302页。
    (3)中国社会科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周金文集成》(修订增补本),简称《集成》,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4)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七),北京:科出版社,1957年,第120页。
    (5)朱凤瀚:《柞伯鼎与周公南征》,《文物》2006年第5期。
    (6)朱凤瀚:《柞伯鼎与周公南征》,《文物》2006年第5期。
    (7)首阳斋、上海博物馆、香港中文大文物馆:《首阳吉金---胡盈莹、范季融藏中国古代青铜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14页。
    (1)钟柏生等编:《新收殷周青铜器铭文暨器影汇编》(简称《新收》),台北:艺文印书馆,2006年。
    (2)应侯视工簋、鼎的时代有孝王、夷王、王等说法。以淮夷“广伐南国”的情况来看,李勤定为王早年时器是合理的。(参见李勤:《论应侯视工诸器的时代》,《文物中的古文明》,第252-257页)
    (3)李勤:《谈西周王时器伯父簋》,《文物中的古文明》,第299-302页。
    (4)关于无簋的时代,者意见极为纷纭,影响较大的是共王、夷王、王诸说,然以郭沫若、徐中舒所主王时期说为胜。(参见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七),第121页;徐中舒:《禹鼎的年代及其相关问题》,《考古报》1959年第3期)
    (5)张培瑜:《中国先秦史历表》,济南:齐鲁书社,1987年。
    (6)(害夫)(胡)钟即有名的宗周钟,据唐兰考证是王自作之器,且由后来所出胡簋、五祀胡钟得到确证。张政烺据十二年胡簋铭认为,宗周钟当作于王十三年。从无簋、伯父簋历日相次的情况看,似以定在王十四年为宜。(参见罗西章:《陕西扶风发现王簋》,《文物》1979年第4期;穆海亭、朱捷元:《新发现的西周王室重器五祀钟考》,《人文杂志》1983年第2期;张政烺:《周王胡簋铭文》,《张政烺文史论集》,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531-544页)
    (7)朱凤瀚:《由伯父簋铭再论周王征淮夷》,《古文字研究》第27辑,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92-199页。
    (8)马承源:《关于翏生盨和者减钟的几点意见》,《中国青铜器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81-288页;李勤:《谈西周王时器伯父簋》,《文物中的古文明》,第299-302页。
    (1)王国维:《观堂集林》(外二种),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805页。
    (2)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六),第41页。
    (3)张昌平:《论随州羊子山新出噩国青铜器》,《文物》2011年第11期。
    (4)朱继平:《从淮夷族群到编户齐民---周代淮水流域族群冲突的地理观察》,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47页。
    (5)李勤:《谈西周王时器伯父簋》,《文物中的古文明》,第299-302页。
    (6)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271页。
    (7)徐元诰:《国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463-464页。
    (8)沈建华:《卜辞金文中的伾地及其相关地理问题初探》,《初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年,第97-105页。
    (1)刘雨、严志斌:《近出殷周金文集录二编》(简称《近出二》),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界对晋侯铜人的真伪尚有不同看法,这里姑从王铜器说。(参见苏芳淑、李零:《介绍一件有铭的“晋侯铜我”》,《晋侯墓地出土青铜器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李勤:《晋侯铜人考证》,《中国古代文明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出版社,2005年,第120-122页;李伯谦:《关于有铭晋侯铜人的讨论》,《中国文物报》2002年11月1日,第7版)
    (2)李勤:《晋侯铜人考证》,《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第120-122页。
    (3)《毛诗正义》卷18《大雅·桑柔》郑笺,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558页下栏。
    (4)《后汉书》卷87《西羌传》,第2871页。
    (1)李勤:《论多友鼎的时代及意义》,《人文杂志》1981年第6期。
    (2)李峰:《西周的灭亡》第3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164-220页。
    (3)《周礼注疏》卷27《春官宗伯·巾车》,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822页下栏。
    (4)《毛诗正义》卷20《鲁颂·閟宫》,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616页下栏。
    (5)《史记》卷4《周本纪》,第121页。
    (6)陈恩林:《先秦军事制度研究》,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第92页。
    (1)黄盛璋:《周都丰镐与金文中的■京》,《历史研究》1956年第10期。
    (2)《史记》卷4《周本纪》,第141页。
    (1)许云:《西周史》(增补二版),北京:三联书店,2012年,第319-320页。
    (2)李玉洁:《评周王革典》,《河南大学学报》1986年第1期。
    (3)杨宽:《西周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841页。
    (1)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第1002-1006页。
    (2)《史记》卷14《十二诸侯年表》,第509页。
    (3)许云:《西周史》(增补二版),第319-320页。
    (4)张应桥:《重评周王》,《郑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1)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第1005-1007页。
    (2)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第1003页。
    (3)王川:《历史价值论》,杭州:浙江大出版社,2014年,第127页。
    (4)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年,第285页。
    (1)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第625-627页。
    (2)杜勇:《金文“生称谥”新解》,《历史研究》2002年第3期。
    (3)胡吉宣:《玉篇校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4274、4564页。
    (4)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书店,1992年影印本,第276页下栏。
    (5)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第692页。
    (6)《周礼注疏》卷34《秋官司寇》,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868页上栏。
    (7)童书业:《周代谥法》,《春秋左传研究》(校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343页。
    (8)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第639页。
    (9)吴缜:《新唐书纠谬·序》,《丛书集成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
    (10)《史记》卷4《周本纪》正义引,第144页。
    (11)孙诒让:《墨子间诂》卷1《所染》,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14页。
    (1)《汉书》卷30《艺文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715页。
    (2)罗曼·赫尔佐克:《古代的国家---起源和统治形式》,赵蓉恒译,北京:北京大出版社,1998年,第366页。
    (1)罗祖基:《重新评价周王》,《术月刊》1994年第1期。
    (2)李玉洁:《评周王革典》,《河南大学学报》1986年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