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发展能力:农村家庭策略的比较分析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Family Development Ability: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Family Strategy
  • 作者:李永萍
  • 英文作者:LI Yong-ping;Research Center for Rural Governance,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关键词:家庭发展能力 ; 家庭策略 ; 半工半耕 ; 代际合力 ; 农村家庭
  • 英文关键词:family development ability;;family strategy;;half-work and half-tillage;;intergenerational forces;;rural family
  • 中文刊名:HNNA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 机构: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
  • 出版日期:2019-01-10
  • 出版单位: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年:2019
  • 期:v.18;No.71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8CSH010);;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2018M630845)
  • 语种:中文;
  • 页:HNNA201901011
  • 页数:13
  • CN:01
  • ISSN:44-1559/C
  • 分类号:112-124
摘要
从鄂西农村与华北农村的差异出发,基于家庭策略的视角探讨了家庭发展能力的有效基础。鄂西农村相对薄弱的半工与半耕、低度的代际合力以及有限的人生任务,与华北农村相对充分的半工与半耕、紧密的代际关联以及近乎无限的人生任务存在鲜明差异,最终体现为家庭发展能力的差异。根据家庭发展能力的不同,农民家庭可以大致划分为发展型家庭、维持型家庭和救助型家庭等三种类型。农民家庭的"分类治理"是激活家庭发展能力,实现家庭政策落地的重要基础。
        From the differences of rural areas in western Hubei and north China,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ffective basis of family development abi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amily strategy.There is a significance between the relatively weak half-work and half-tillage,the low intergenerational forces and the limited life tasks in Western Hubei rural and the relatively adequate half-work and half-tillage,the close intergenerational ties and nearly infinite life tasks in the north China rural areas,which finally demonstrated in the family development ability difference.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abilities of family development,peasant familie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developmental family,maintenance family and rescue family.The "classified management"of peasant family is an important basis for activating family development ability and implementing family policies.
引文
[1]王跃生.当代中国城乡家庭结构变动比较[J].社会,2006(3):118-136.
    [2]唐灿.家庭现代化理论及其发展的回顾与述评[J].社会学研究,2010(3):199-222.
    [3]郭于华.代际关系中的公平逻辑及其变迁——对河北农村养老事件的分析[J].中国学术,2001(4):221-254.
    [4]吴帆,李建民.家庭发展能力建设的政策路径分析[J].人口研究,2012(4):37-44.
    [5]李树茁,王欢.家庭变迁、家庭政策演进与中国家庭政策重构[J].人口与经济,2016(6):1-9.
    [6]吴小英.家庭政策背后的主义之争[J].妇女研究论丛,2015(2):17-25.
    [7]胡湛,彭希哲.家庭变迁背景下的中国家庭政策[J].人口研究,2012(2):3-10.
    [8]胡湛,彭希哲.当代中国家庭变迁与家庭政策重构[J].中国社会科学,2015(12):113-132.
    [9]张秀兰,徐月宾.构建中国的发展型家庭政策[J].中国社会科学,2003(6)84-96.
    [10]石智雷.计划生育政策对家庭发展能力的影响及其政策含义[J].公共管理学报,2014(4):83-94.
    [11]孔祥智,等.西部地区农户禀赋对农业技术采纳的影响分析[J].经济研究,2004(12):85-96.
    [12]石智雷,杨云彦.家庭禀赋、家庭决策与迁移劳动力回流研究[J].社会学研究,2012(3):157-181.
    [13]狄金华,等.农村子女的家庭禀赋与赡养行为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35-43.
    [14]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M].龚小夏,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11.
    [15]麻国庆.家庭策略研究与家庭转型[J].思想战线,2016(3):1-6.
    [16]杨菊华,李路路.代际互动与家庭凝聚力——东亚国家和地区比较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9(3):26-53.
    [17]黄宗智.中国的现代家庭:来自经济史和法律史的视角[J].开放时代,2011(5):82-105.
    [18]彭希哲,胡湛.当代中国家庭变迁与家庭政策重构[J].中国社会科学,2015(12):121-138.
    [19]张雪霖.城市化背景下的农村新三代家庭结构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120-126.
    [20]杜鹏,李永萍.新三代家庭:农民家庭的市场化转型与功能性建构——兼论中国农村的发展型结构[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8(1):56-67.
    [21]姚俊.“临时主干家庭”:城市家庭结构的变动与策略化[J].青年研究,2012(3):85-96.
    [22]姚俊.“不分家现象”:农村流动家庭的分家实践与结构再生产——基于结构二重性的分析视角[J].中国农村观察,2013(5):78-94.
    [23]李永萍.功能性家庭与农民家庭的现代性适应[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44-60.
    [24]樊欢欢.家庭策略研究的方法论——中国城乡家庭的一个分析框架[J].社会学研究,2000(5):100-105.
    [25]张永健.家庭与社会变迁——当代西方家庭史研究的新动向[J].社会学研究,1993(2):97-104.
    [26]布迪厄.实践感[M].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27]杨静慧.家庭结构调适:进城务工农民的家庭策略实践[J].学术界,2017(9):167-175.
    [28]王利兵.家庭策略视角下的农民分家方式探讨——基于闽南北山村的考察[J].民俗研究,2013(5):140-146.
    [29]夏柱智.半工半耕:一个农村社会学的中层概念——与兼业概念相比较[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41-48.
    [30]费孝通.行行重行行(续集)[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7:12.
    [31]黄宗智.长江三角洲的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M].北京:中华书局,2000:255.
    [32]黄宗智.制度化了的“半工半耕”过密型农业(上)[J].读书,2006(2):30-37.
    [33]贺雪峰.关于“中国式小农经济”的几点认识[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1-6.
    [34]杨华.中国农村的“半工半耕”结构[J].农业经济问题,2015(9):19-32.
    [35]王德福.弹性城市化与接力式进城——理解中国特色城市化模式及其社会机制的一个视角[J].社会科学,2017(3):66-74.
    [36]贺雪峰.论中国农村的区域差异——村庄社会结构的视角[J].开放时代,2012(10):108-129.
    [37]费孝通.家庭结构变动中的老年赡养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3):6-15.
    [38]贺雪峰,郭俊霞.试论农村代际关系的四个维度[J].社会科学,2012(7):69-78.
    [39]贺雪峰.农民价值观的类型及相互关系——对当前中国农村严重伦理危机的讨论[J].开放时代,2008(3):51-58.
    (1)作者分别于2014年7月在陕西关中金村调研30天,2016年5月在山东淄博郭村调研20天,2016年6月份在河南安阳南村调研30天,2016年7月在陕西关中豆村调研30天,2015年12月在湖北秭归县水村调研15天,2017年9月在湖北巴东县赵村调研15天。
    (2)作者曾经区分讨论了家庭再生产的两种模式,即简单家庭再生产和扩大化家庭再生产。简单再生产实际上指的是一种循环往复的再生产模式。详情可参考:李永萍.学会做老人:家庭转型视野下的农村老年人危机[D].武汉大学博士论文,2017。
    (1)华北农村年轻男性结婚较早,一般在20岁左右。此外,河南等地近年来普遍流行“早婚”,男性一般十七八岁就结婚,如果男性过了20岁还没结婚,父母就会非常着急。
    (1)华北农村的彩礼数额较高,笔者调研的河南安阳农村,2016年彩礼数额已经上涨至10万元以上,山东、陕西农村比河南农村略低,但2016年的彩礼数额也在6~8万元左右。
    (1)需要强调的是,虽然某个区域在整体上属于发展型家庭或者是维持型家庭,但在每个区域内部,三种家庭类型都是并存的,只是每个区域的主导形态不一样。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